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3第三章孟子

合集下载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第2章 泛论子学时代第3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第4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第5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第6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第7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8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第9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第10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第11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第12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第13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第14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第15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第16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中国哲学史孟子部分

中国哲学史孟子部分

孟子的性善论一、孟子生平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如家的代表人物。

《世纪·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后世称孟子与子思的思想为“思孟学派”。

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

研究孟子生平事迹最早最可靠的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及《孟子》这部著作。

现存《孟子》仅有后汉赵岐《孟子章句》一种。

赵岐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删定为七篇,即现存的《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母三迁《三字经》说:“昔孟母,择邻处”(二)亚圣孟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氦氦份教莓寄逢犀抚篓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愈的《原道》提出了儒家道统说,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系。

在这一系列的关于儒家学说的传授系统中,孟子仅次于孔子,被认为是儒家正统性的象征。

南宋朱熹、陆九渊极力尊孟。

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包括《孟子集注》《孟子》与《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儒家《四书》,并被立为官学。

元仁宗延佑年间(1314-1320)科举考试恢复以明经试士,并规定以程朱注释的四书五经为主。

朱熹的《孟子集注》成为士子科考的必读之书。

孟子的“亚圣”称号也被官方特准。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决定亚圣孟子与颜子、曾子、子思为孔子四配。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子不得已也!”(《滕文公下》)杨朱:一毛不拔的典故“自生民以来,未有胜于孔子者。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学习笔记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学习笔记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孟子》三章PPT课件

《孟子》三章PPT课件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订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七篇包括: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艺术特点
例文:
艺术特点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课文解析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译文:
课文解析
课文解析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孟子·尽心上》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心的归宿,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中国哲学史第三讲 孟子

中国哲学史第三讲 孟子

自孔子卒后,七十字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 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 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 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 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 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 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 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思考题
1、什么是“四端”? 2、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
(3)养浩然之气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 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 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 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 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 也。——《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塞于天地之 间,这样就达到了“大丈夫”、知性、知天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 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所 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 心是人之“大体”,所以尽心能够知性; 此乃“天之所于我者”,故尽心、知性, 则能知天。
2. 求放心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 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 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 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途径,而只要把 他放弃(散失)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行 了。
3. 民为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 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 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 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 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下》 孟子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只有得到 人民的拥护,才能够得到天下。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小论文浅读孟子哲学思想混合1102仇昂1100000219作为儒家孔子之后的另一位闻名于世的思想大家,孟子的哲学方面的思想造诣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本文将从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及其对当世人们的可借鉴之处进行阐述。

个人认为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中国哲学史第三章

中国哲学史第三章

8
1,“道法自然”与尊重规律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一是指“道”是以其本来状 态存在的,二是指”道“是因顺其固有态势 运行的。引申开来,前者揭示了事物存在的 客观性,后者揭示了事物运行的规律性。 “道法自然”思想的当代价值:启示我们要 尊重事物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尊重事物的客 观性和规律性,是人类一切活动取得成功的 关键。
Saturday, August 01, 2015
19
3、不同的认知主体,对于事物的看法也会 不同。 4、同一认知主体由于主观诉求上的差别也 会引发出认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朝三暮四”
Saturday, August 01, 2015
20
典出《庄子· 齐物论》: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 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 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 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 乎?”众狙皆伏而喜。 宋国有个人,非常喜爱猴子,就在家养了成群的猴 子。他能了解猴子的想法,猴子也明白他的心思。 这个人宁可节省家人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 不久,家里入不敷出,他也没办法了,打算限制猴 子的食量。但他担心猴子以后不再听他的,就先给 猴子说:“以后给你们吃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 个,够吃吧?”猴子们听了都愤怒的跳了起来。过 了一会,他又说:“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 样够吃了吧?”猴子们都趴在地上高兴地表示很满 意。
Saturday, August 01, 2015
22
第三节社会政治论
一、文明的负面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 伪。” 老子主张:“绝至弃智,民利百倍;绝仁 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察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察试题及答案

2014年《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查复习(本课程期末考试方式为考查,拟出四道题,每题25分,每题答300字左右,开卷考试。

复习范围主要掌握下列四个人物的思想:孟子、张载、朱熹、王阳明。

参考内容如下:1、孟子的仁政学说。

2、孟子的性善论。

3、孟子的良知说。

1.孟子的仁政学说(1)孟子反对严刑峻法,主张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即国家把土地分给各级官僚地主,然后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

这种“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的主张,称之为“制民之产”分配给农民固定的土地,使他们“使徙无出产,固定在土地上。

孟子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并把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2)在政治上,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颁发,把仁义放在第一位,反对功利。

使人们从思想上自愿地为统治者效力,企图以宗法观念,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

(3)反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和杨朱的“为我”思想,认为,讲“兼爱”会破坏以孝、悌为基础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而讲“为我”则会无视君主,破坏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

既不仁,且不义。

(4)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统治者给人民一定生活上的满足,重视人民。

(5)“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孟子的性善论(1)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即“不忍人之心,或说“恻隐之心”,它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

除此之外,人生来就有的天赋本性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是说人最基本的四种道德品质仁、义、礼、智、是从这四种天赋的“心”发端的,也可以说就是这四种心。

这些都是人生来就有的,并非外部强加于人的。

因此,任性是善的,人而不善,那是由于他舍弃了这些本性。

(2)人要达到这些道德的标准,根本在于“反求诸己”。

注意主观的反省,保存天赋的那四种“心”。

若违背了封建道德,就应闭门思过,努力吧这些“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性,谓之“求其放心”。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商人不仅炮制了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族、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提出了“天命”说来论证自己的统治合理性。

●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永恒性,提出了“德”与“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周公旦不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制定出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

●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最初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产生的。

●在《易经》中:①《易经》中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演变出来的,而八卦又是由阴阳排列组合而成。

②《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也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的对立上。

③《易经》中,包含一些由低到高的变化发展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在自然知识积累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范蠡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作了三点说明:①事物变化需要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时,不能盲动。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②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为因的,必须互相配合好。

③客观条件也是在变化的,因而必须抓住条件成熟的时机。

第二章孔子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孟子·腾文公上》⏹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

2024版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2024版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孟子认为,人才往往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只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才能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卓越 的才能。
阐述“死于安乐”的道理
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就容易丧失斗志和进取心,最终导致堕落和失败。
2024/1/25
举例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象
孟子通过历史上一些国家兴衰和个人成败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如一些国家在忧患中奋发图强而崛起,
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公正”、“诚信”等价值观相
契合。
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强调君主应以民众利 益为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中的“民主”理念有相通之处。
2024/1/25
16
孟子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
和谐共赢
孟子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企业管理 中应尊重员工,关注员工需求和发展, 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阐述“贫贱不能移”的道理
孟子强调,真正的君子在贫贱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操守,不因生活的困苦而改变自己的 志向和追求。
2024/1/25
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典范
孟子通过历史上的一些人物来阐述这一道理,如颜回、原宪等人在贫贱中坚守道义,不为富 贵所动。
13
第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生于忧患”的道理
2024/1/25
良知良能
他提出“良知”和“良能” 的概念,认为人天生具有 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
修养与教育
孟子强调通过后天的修养 和教育,使人保持并发扬 其善性。
8
仁政思想
以仁为本
孟子主张政治应以仁爱为基础, 君主应关心百姓疾苦,实行仁政。
2024/1/25

中国哲学史参考资料

中国哲学史参考资料

中国哲学史参考数据王开府92/9/5序论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第二章孔子哲学第三章墨子哲学第四章孟子哲学第五章老子哲学第六章庄子哲学第七章名家哲学第八章荀子哲学第九章法家与韩非哲学第十章战国至秦之发展第十一章汉代哲学第十二章魏晋玄学第十三章中国佛教哲学第十四章宋明理学第十五章清代哲学序论哲学与中国哲学史1哲学是什么?.1哲学之名义、起因、目的.2哲学有什么用2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哲学与知识「哲学之所以为哲学,就是要了解各种学问之相互关系,及其与人生之关系。

……把各种学问,以种种方式之思维,加以关联起来,贯通起来,统整起来;或将其间可能有之冲突矛盾,加以销解。

这种学问,可以说在各种学问之间,亦可说在各种学问之上,或各种学问之下。

总之,……即名之为哲学。

」(唐君毅《哲学概论》).2哲学与科学.3哲学与信仰、宗教3哲学的一般内容(参考吴康《哲学大纲》).1知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 or Epistemology)或方法论(Methodology)----关于知识问题a.逻辑(Logic)----知识之形式原理b.认识论(Epistemology)----知识之质料原理,论知识之内容,狭义的知识论.2形而上学(Metaphysics)----关于宇宙问题a.宇宙论(Cosmology)----探讨宇宙之起源等问题2 中国哲学史(新1)宇宙、空间、时间、物质----自然哲学(Philosophy of Nature)生命之起源及其性质----进化哲学(Philosophy of Evolution)b.本体论(Ontology)----讨论宇宙构成之质料,即所谓实体(Reality)或存在(Being)的问题.3人生哲学(Philosophy of Human Life)----关于人生问题a.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讨论心灵之本质及其活动程序灵魂问题、心灵与身体、意志自由b.价值哲学(Axiology or Philosophy of Value)讨论人类行为之事实所表现之价值知识价值----知识价值论(Theory of Value of Knowledge)道德价值----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审美价值----美学或美之哲学(Esthetics or Philosophy of the Beautiful)宗教价值----宗教哲学(Philosophy of Religion)c.社会哲学(Philosophy of Society or Social Philosophy)----讨论人群生活组织及其行为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经济哲学(Philosophy of Economics)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法律哲学(Philosophy of Law)文化哲学(Philosophy of Culture)、教育哲学(Philosophy of Education)等4中国哲学的特色5中国哲学的范畴天(道):天、道、元气、精气、五行、阴/阳、无极/太极、理/气、道/器、体/用、无/有、静/动、一/两、清/浊、神/形、心/物、常/变、性/命、健/顺……人(道):人、天/人、心/性、性/情、中/和、理/欲、公/私、义/利、善/恶、名/实、仁/义、知/行、顿/渐、经/权、理/势、能/所、王/霸、末发/已发……6哲学史的目的7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1殷周之际的转变----周初的人文精神(徐)周人的忧患意识----敬德、明德周书.多方:「惟圣罔念作(则)狂,惟狂克(能)念作圣。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孟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孟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七章孟子思想一、“仁政”学说1.背景孟子是孔丘孙子子思学生的学生。

他自称学习孔丘是他毕生的愿望,以孔丘思想的继承人自居。

他的言论思想保存在《孟子》中。

孟子所处的时代,在当时的思想意识领域里,主要是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影响为最大。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孟子·滕文公下》)杨氏主张“为我”,墨家主张“兼爱”,他们都反对儒家亲亲、仁爱的原则。

所以孟子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同上)孟子自己就以“距杨墨”为己任的。

当时攻击儒家学说最激烈的是墨家学派,所以孟子也就把墨家当作思想战线上斗争的主要对象,反对墨子的“兼爱”、“互利”思想,使得儒墨之争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战线上的主要内容之一。

2.仁政”学说在经济上的体现孟子发展和改造了孔丘的“礼治”和“德政”的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

这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

孟子“仁政”的政治主张,是针对当时地主阶级激进派推行的“严刑峻法”的政治措施而提出来的。

①主张实行“井田制”他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家商鞅主张积极开垦土地、鼓励私人占有土地、招徕劳动力等变革措施表示反对。

他认为,这样就会造成互相争夺,出现“私肥于公”的情况。

所以,他主张用他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孟子设想的“井田制”就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各级官僚地主,即所谓“分田制禄”。

然后,由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

具体来讲,即每平方里划分为九百亩,中间一百亩为公田,其余八百亩为私田,分给八家农民,每家种一百亩,八家共同耕种一百亩公田,先把公田种好了,然后才能种自己的私田。

这种生产方式也就是后人所谓的“以私养公”的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它是封建制初期带有农奴制色彩的剥削方式。

孟子一方面希望用这种土地制度来限制由军功、垦荒等上升而来的新兴地主阶级扩大土地的占有;另一方面又企图用这种剥削方式来束缚农民,把农民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以供封建领主的剥削。

《孟子》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对照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中国哲学史3-3陆王心学

中国哲学史3-3陆王心学

"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 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 物耶"? 物耶"?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 曰穷天下之理,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 也." ——《答顾东桥书》 ——《答顾东桥书》
二,知行合一
1.问题的提出: 1.问题的提出: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言 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 件,故有 一念猣动,虽是不善,然பைடு நூலகம்未曾行,便不去禁 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 人晓得 一念发动虚,便即是行了;猣动虚有不善,就 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 使那 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 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 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 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然则 所以保吾心之良者,岂不在于去吾心之 害乎?" 害乎?" ——《养心莫善于寡欲》 ——《养心莫善于寡欲》
1,道德修养的首要工夫乃是"发明本心", ,道德修养的首要工夫乃是"发明本心" 他所说的"本心" 他所说的"本心"就是德性,亦即先天 的道德良知; 2,陆九渊并不反对"穷理"强调工夫虽然 ,陆九渊并不反对"穷理" "易简",却是"直截". 易简",却是"直截"
三,朱陆之辩
1.性即理与心即理: 1.性即理与心即理:
朱熹强调"性即理",陆九渊强调"心 即理".朱熹肯定事物不是在人的心中,而 "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理"是第一性 的.陆九渊则认为,事物之理本然的存在于人 心之中,"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因此心是 第一性的,"理"是离不开心的.

《中国哲学史》复习大纲

《中国哲学史》复习大纲

中国哲学史绪论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一、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亚洲经济的腾飞西方科技文明的反思•亚洲经济的腾飞①日本,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使管理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导致企业文化的产生,引起人们对儒家文化关注。

亚洲经济的腾飞•1900——1930 泰罗制•1930——1960 行为科学(管理心理学)•1960——1980 决策理论(三论)•1980——企业文化(日本的崛起)涩泽荣一•当涩则荣一从政府部门转向经营企业时,认为企业很新颖并且有挑战性,试图引入儒家理论使之驯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按他的设想建立的。

•涩泽荣一等人提倡“论语加算盘”。

即经济道德合一说。

涩泽荣一开设了《论语》讲习所,本人亲自讲授《论语讲义》,出版的书达千页。

著《论语加算盘》,倡导“论语主义”,“经济道德合一说。

•日本现代管理思想家伊藤肇指出:“日本企业家只要稍有水准的,无不熟读《论语》。

孔子的教训给他们的激励,影响至巨。

实例多得不胜枚举。

”涩泽荣一:“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说”。

东芝公司土光敏夫丰田公司创始人丰田喜一郎的座右铭:“天地人知仁勇”日立公司创始人小平浪平:“和”、“诚”列为社训。

日立化成公司横山亮次:“日本人的终身就业制和年功序列制是礼的思想的体现,企业内工会是和为贵思想的体现。

”三菱综合研究所的中岛正树:“中庸之道”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住友的新井正明的座右铭:“其身正,不令而行”住友的总理事小仓恒:“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建立事业的头一个条件,也即尽本分,尽责任。

松下幸之助:仁爱惠众,生产象自来水一样多而便宜的产品回报社会。

•1982年,新加坡成立儒家伦理委员会。

•经过新加坡大众认真反复讨论,并经过国会批准的五大共同价值观:一,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二,家庭为根,社会为本;三,关怀扶助,尊重个人;四,求同存异,协商公识;五,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②社会原因。

孟子三章ppt优秀课件-2024鲜版

孟子三章ppt优秀课件-2024鲜版

孟子三章ppt优秀课件目录•孟子简介与背景•《孟子》三章概述•孟子政治观念探讨•孟子伦理道德观念分析•孟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孟子思想传承与发扬01孟子简介与背景孟子生平及主要思想生平概述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主要思想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仁、义、礼、智四端。

他倡导“仁政”,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重视民本思想。

战国时期哲学背景百家争鸣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种学派和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与墨家、道家等学派在这个时期,儒家与墨家、道家等学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交流,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孟子在儒家思想中地位继承与发展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继承了孔子的部分思想,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发展方向。

地位与影响孟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2《孟子》三章概述主题:讨论君主如何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孟子见梁惠王,阐述仁政思想孟子提出“养生丧死无憾”的王道之始内容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说明治国需从根本着手孟子强调“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等可持续发展观念孟子以揠苗助长为喻,说明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强调道义的重要性孟子论述仁政的具体措施及其对国家的重要性主题:探讨如何培养浩然之气与实行仁政内容孟子阐述浩然之气的概念及其重要性01040205030601主题:讨论如何实行井田制与施行仁政02内容03孟子提出井田制的构想及其对国家的好处04孟子阐述井田制下农民的生活状态及其心理感受05孟子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06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滕文公章句上》主题及内容03孟子政治观念探讨孟子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民众,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民心向背。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1、名词解释以辞抒意正确答案:后期墨家指以判断表达思想。

《墨子•小取》:“以辞抒意”。

辞,相当于判断,意,事物的种种关系在人这里形成的思想。

以辞抒意,必须在名实相符的基础上,所下的判断才是正确(江南博哥)的。

《大取》强调:“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

”立不明此三者,必然“妄也”、“困矣”。

荀子也有类似思想:“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

2、问答题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

正确答案:《明夷待访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是17世纪启蒙思潮的代表作。

首先,黄宗羲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君权展开猛烈的批判。

其次,黄宗羲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理想。

再次,黄宗羲在经济上提出一系列“工商皆本”、重定田赋,改革币制等“富民”的改革方案。

3、名词解释贵无论正确答案: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

创始人为何晏、王弼。

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4、名词解释达道正确答案:人所共由的准则,有普遍真理的含义。

语出《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

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四书章句集注》)5、名词解释通幾正确答案:方以智用语,与质测相对,指研究事物变化的深微根源的学问,即哲学。

原出《易&b ull;系辞上》:“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幾。

”即“所以为物之至理也。

”并认为通幾与质测的关系是“质测即藏通幾者也”,通幾又“护质测之穷”,两者“不相坏”。

中国哲学史(孟子)

中国哲学史(孟子)
浓缩为仁 和义,目的是要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牢 牢把握住众善的出发点和判断善恶美丑的 根本准则。孟子一再强调:“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 子·离娄上》)这实际上就是认为“仁”必 须最终落实到“义”,仁是道德的主体, 义则是道德主体的表现方式。
的境界。子思“天人合一”的思想,本源自于孔子,他从理论上进
行了说明和论证,后来对孟子以至整个儒家哲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 从《中庸》的整体结构来看。子思先从天 道讲到人道,又从人道讲到天道,重点是 讲人道如何上达到天道,因而“诚”的主 要内容实际上是讲君子的精神修养,同时 也涉及君子的认知活动,前者即所谓“尊 德性”,后者即所谓“道问学”。
理想,他开始带领学生们风尘仆仆,往来于各国, 游说诸侯,企图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主张,实现自 己平治天下的外王理想。孟子以他的名望,所到之 处,常受到诸侯的礼遇,他们的出游经常“后车数 十乘,从者数百人”,颇有规模。
• 尽管如此,他的王道主义在当时诸侯纷争, 举天下竞于气力的时代,难以为诸侯所接受。 当时统冶者需要的是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 兵的法家思想,而孟子那套以道德人本主义 为基础的内圣外王之道常被认为“迂远而阔 于事情”,是可爱而不可用的理想主义。由 于自己的思想主张与时代的选择不相吻合, 使孟子徒有“舍我其谁”的王者师的气象, 却没有奉天应运成就王道之时命。孟子只好 在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
• 另一方面,人也不能离开道:“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因此,才 有圣人之“教”和君子的“修道”:“率 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道”还是 不“修道” ,是君子与小人的重要界限。
• 所谓“率性”,即是因顺人得自“天命” 的本性,如此才是进圣成德的根本途径。 当然,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他的本有 的道德天性因种种欲念所遮蔽,道往往是 “费而隐”的,“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因此还必须在圣人之“教”的引导下进行 日常的学习和修养,这就是《中庸》所谓 “修道之谓教”。

孟子讲座-第3章

孟子讲座-第3章

第3章公孙丑上-第五章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於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於其市矣。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於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於其野矣。

「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

如此,则无敌於天下。

无敌於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公孙丑上-第六章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第七章孟子曰:「矢人岂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巫匠亦然。

故术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

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

矢人而耻为矢也。

「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上-第八章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於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於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
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韩非子·显学》则说,孔子死
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
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
乐正氏之儒。"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 孟子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 也。”(《孟子 离娄下》)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 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 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十 分推崇孔子,说孔子是“之谓集大成者,自有生 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 孟子得以与孔子比肩齐名,成为奠立儒家思想体系的一代大师,不仅 是因为诸侯的礼遇和后代的推崇,而是具有充分的内在原因。孟子虽称"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但他却能理解孔子以政治理想为最 高境界的精髓。不仅继承孔子的思想学说,而且进而以第二个孔子自居, 要做"王者",要"平治天下",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 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近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 乎尔。"孟子具有和孔子相类似的开创意识,和孔子的嫡传弟子子夏子游 等人相比,孟子才最可称为孔门的真正后学。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 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 “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 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 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 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 子也。”遂居于此。
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江苏大学
二.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
核心。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
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
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
江苏大学
二. 仁政学说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
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
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
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章句上》)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
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
“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
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
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
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
第三章:孟子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 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 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 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 孟子比作柏拉图。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孔子死后儒家的发展,据《史记·儒林列传》说:"自就是这种不Βιβλιοθήκη 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江苏大学
二. 仁政学说
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 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 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 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江苏大学
二. 仁政学说
• 1. “仁政”学说,首先是在经济上要保持小农 生产的相对稳定,孟子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 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 “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 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 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后来封建社会的清官,大多是仁政的忠实提倡者,这个传统就是
从孟子开始的。
江苏大学
二. 仁政学说
•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 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 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 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二家. 仁农政户学有说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 穿自给自足。“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 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 子·滕文公上》
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
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
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
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
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 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 辨、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 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 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 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滕文公》下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
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
“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 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 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 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 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的地位逐渐上升。北宋时《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随后孟子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
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
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
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