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合集下载

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成就和失误;知道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成就和失误;知道苏联三十年代肃反运动的严重后果;理解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和方法来分析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的认识,理解民主体制的建设和领袖品格对国家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苏联政治和经济体制,结合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状况,使学生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二、重难点1、重点(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2)、苏联农业集体化2、难点:对苏联政治和经济体制评价三、教学过程导入:1、20世纪30年代前,苏维埃俄国实施了哪些经济政策?起到哪些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余粮收集制,对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政权在战争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这在当时苏维埃政权面临倾覆的严重时刻,是必要的。

新经济政策。

内容:规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自由贸易。

这一政策满足了广大人民建设家园、恢复经济、摆脱贫困的愿望,解除了国内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那么,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又有哪些经济政策呢?今天我们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即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问题:何谓“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曙光中学吕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成就和失误;知道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成就和失误;知道苏联三十年代肃反运动的严重后果;理解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法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苏联政治和经济体制,结合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状况,使学生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重点与难点]重点:工业化和农业化的方针、成就和失误;难点:如何客观地评价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化。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苏联的经济,然后苏联就要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虽然没有军事上的风云突变,却有经济和政治上的跌拓起伏。

利用图片和材料简单介绍列宁之后苏联的新领导人斯大林,提示斯大林的专断性格特点对苏联后来的工农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设问:苏联为何要进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呢?二、讲授新课1、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化是任何一个农业国家都会面对的任务,但各自的方式和影响又不太一样。

简单回顾欧美社会的工业化过程,指出苏联面对的工业化任务有其特殊性。

2.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和原料支持,对于苏联这么一个没有殖民地的大国来说,这些资金和原料从何而来呢?农业的集体化之重要性和紧迫性就凸现出来了。

3、肃反运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集体化运动中的计划色彩其实是政治领域权力集中的体现。

从20年代末,斯大林的个人权威逐渐增长,为了最终树立个人崇拜,打击异己的政治运动不可避免地拉开了序幕。

(1 )出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对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兴起。

设问:在个人专断的成为决策主要方式的情况下,政治体制将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参考答案: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补充:斯大林个人专断的形成有其必然性。

斯大林出身于格鲁吉亚的农村,缺少民主思想;另外,帝俄时期的专制传统遗毒深远。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经验是指苏联在20世纪初期发展社会主
义经济的一系列经验和措施。

这一经验主要集中在1920年代
至1950年代之间,旨在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包括以下方面:
1. 经济计划:苏联建立了中央计划领导的经济体制,通过五年计划等方式,实施国家经济的全面规划和控制。

通过计划经济来引导资源的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实现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

2. 国有化: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使国家获得对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权,以保证资源的优先配置和实现经济的重点发展。

3. 重点产业的发展:苏联工业化的重点放在了重工业、军事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大规模投资和技术引进等手段,推动了这些重要产业的快速发展。

4. 集体化农业:苏联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将农民组织为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

5. 教育和科技: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重视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人员,并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经验的效果是显著的,苏联在经济上实现了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建立起了一个工业规模庞大的国家经济体系。

然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资源配置不均衡、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在苏联后期逐渐显现,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以及影响:重工业发展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意义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以及影响:重工业发展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意义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以及影响:重工业发展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意义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从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开始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革命。

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苏联成功建立了一个以平均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制度,并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抗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然而,苏联经济在20世纪初期的阶段并非稳步发展。

尽管苏联经济在初期采取了有利于工业化的政策,但是此时的苏联经济结构依旧以农业为主要支柱,工业相对薄弱。

为弥补这一短板,苏联领导层转而更加注重发展重工业。

苏联之所以重视发展重工业,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卫国战争的威胁。

首先要明确的是,苏联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之中,因此,建立强大的重工业是苏联为了卫国战争之中能够保持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国家安全而做重要的准备。

第二,实现军民融合。

苏联重工业的发展具有军民融合的优势,这可使苏联生产出大量先进的工业产品和军备,进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提高苏联的工业实力和经济实力,达到拥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实现国家崛起的目标。

第三,满足基本需求。

苏联发展重工业,能够满足苏联国内的大量需求,生产出能够支持国家原料和生产设备的产品。

苏联发展重工业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意义在于:这样能够保证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重工业的发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体系可以生产出可靠的军事装备和基础工业机械设备,同时也能够生产出民生产品,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苏联重工业政策的推行,也对苏联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苏联经济结构的转型。

苏联经济在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初期经历了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型,重工业的发展成为了支撑苏联国家经济的核心支柱。

其次,它改变了苏联社会的面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重工业的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经济建设: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时代)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实现的,包含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其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而中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1、联共(布)十四大:1925年,制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

(发展生产力)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在工业化建设中,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原因是:(1)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2)俄国经济落后,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1)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2)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

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1)社会制度不同。

(2)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

(3)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2、联共(布)十五大:1927年,制订农业集体化的决议。

(变革农村中的生产关系)▲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1)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地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类似与新中国时期的土地改革)(2)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因此1927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第10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第10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B “模式”分别是指
A.进行十月革命和斯大林模式
B.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C.进行十月革命和赫鲁晓夫模式
D.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戈尔巴乔夫模式
2、对“斯大林模式”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D A.以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为形成标 志 B.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C.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D.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弊端:排斥市场调节 ,统得过死,使企业失
去了活力和动力,经济效率低下,造成社会财
富严重浪费。
中国的“一五”计划
从1953年起执行的“一五”计划,其基本
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 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 和其它各项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二、政治:肃反运动(1934--1938)
原因:农业集体化运动,超越客观条件的许 可,违背自愿原则,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类似的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经济管理体制——五年计划
计划经济:国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 各个环节个方面都确定了具体的计划任务。
1、特点:实行严格的 计划领导和管理。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2、时间:1928年以后
3、作用: 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D.全国展开声势浩大的肃反运动
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丧失自我完善 的活力和机会,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小结
苏联的社会 经
工业 工业化 农业 集体化
主义建设 济
(斯大林) 管理 计划管理
政治 肃反动
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
政治体制
高度集中 过度集权
1.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 联的模式僵化了。……社会主义阶段的最 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认为 的列宁比较好的“思路”和苏联僵化的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确定,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其它一些国家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产生背景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条件。

如果离开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时的国情,离开苏联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来谈这个问题,就不容易把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弄清楚。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工业产品只占国家全部产品的l/3,农业产品则占国家全部产品的2/3。

1914年沙俄的工业产品只占世界工业产量的2.46%。

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当时俄国的工业产品产量和落后的西班牙不相上下。

俄国不仅在经济技术上要依赖于工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要从国外输入大量的机械设备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接踵而来的外国武装干涉及国内反革命叛乱,使已属落后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给苏维埃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总数达390亿金卢布,超过战前整个国家财富的1/4。

1920年,工业产品只有战前的14%,农业状况更加严重,其产量只及战前的60%。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

工厂停产和粮食奇缺,引起了失业和饥荒。

1920—1921年,全国就约有3300万人面临饥饿和死亡。

显而易见,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被粉碎后,苏维埃俄国党和政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被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然而恢复国民经济,只意味着要达到1913年的水平,达到一个仍然是落后国家的水平。

要使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彻底“摆脱资本桎梏的整个解放事业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就必须“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

列宁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

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和“恢复”重工业,这是列宁从分析苏俄的国情,分析苏俄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得出的结论。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历史作用 在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
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 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 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 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 说明我们错了。”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 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2、列宁说这番话时,苏俄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 3、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 怎样的探索?
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 成时,苏联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 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 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农业集体 化开始于哪年?农 业集体化过程中存 在什么问题?
化农 宣业 传集 画体
加个 入体 集农 体户 农申 庄请
农庄成员把粮食送到收购站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3.苏联成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是在什么情况下实行的?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起 到了什么作用?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了平定国内的武装叛乱和 实施目的 战胜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⒈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 收农民的余粮;⒉把大中小 主要内容 企业全部收归国有;⒊取消 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作用: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冶金工厂建设工地
生机勃勃的工厂
农民欢庆水利工程建设完工
新经济政策为什 么能提高劳动者的生 产积极性?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通过改革和调整调 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三)苏联成立——1922年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名词解释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名词解释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名词解释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指苏联在 20 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通过实行工业化计划,将苏联从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一场经济和政治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设大型国有企业、推广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提高工人福利等,使得苏联的工业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苏联政府为了实现工业化目标而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

它的核心是通过国家干预和市场控制来实现工业化进程。

在这场运动中,苏联政府大量投资于重工业,并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此外,苏联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工人的福利和工作环境,例如建立工人医院、托儿所和幼儿园等。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于苏联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实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苏联在二战中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同时也为苏联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二十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人在革命的指引下夺取了权力,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在苏联短短的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经过数次大规模的动荡,但是苏联成功地走过了漫长而磨难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锋,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胜利的典范。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人民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其中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是:坚持经济协作的国家统一体制20世纪30年代中期,斯大林在苏联宣布实行五年计划,将苏联经济发展为工业化社会。

五年计划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工业设备和资金,斯大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集中一切资源,实行计划经济,实现国家对经济的整体调控。

苏联的成功政策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坚持集体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特征。

苏联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集体的力量,打造了集体农庄和集体工业。

集体经济将个人的力量和智慧发挥到极致,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大大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国家对人民的高度关注苏联领导人爱民如子,关怀百姓,每个劳动者都享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和福利。

苏联建设了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免费医疗、教育、住房和文化活动等。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苏联人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苏联政府对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意识非常强烈,力求从精神上改造人民,提升国家文明建设的质量。

在苏联,基于集体主义的想法,诞生了伟大的作品和思想,如列宁、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伟大的作家,诸如香港影响力巨大的,也诞生了在中国久负盛名的郭沫若、朱光亚等众多作家。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工业化取得重大突破苏联通过五年计划,成功打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基础。

苏联的煤、钢、化工、军工等工业部门都取得了极大的成绩。

此前完全没有大规模工业的苏联,短短20年内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工业国之一。

10、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0、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D
5、一个苏联工人说:“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 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这段话突出地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严重的弊端 B.新经济政策不再适应当时的国情 C.斯大林体制伤害了群众的积极性 D.苏联群众的觉悟和素质普遍偏低
C
6、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 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加速了农业化的发展 D.形成了过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弊端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农 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经济效益低下。 评价 积极作用: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 (作 力的发展,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行列。 用) 消极影响:从长远看,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阻碍 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 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第10课
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开始 内容 重点 成就 1926年,苏联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 个五年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
意义 弊端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一: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曾是世界上最大 的水电综合建筑。1941年,为了抵挡 德军的入侵,大坝被炸毁。
意义
弊端
右图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土地法令》的推行
C
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不同点?
项 目 英 国
时间
18世纪 60年代 到1840 年 1928年 到1937 年
开始时的 重点部门 轻工业(棉 纺织)

苏联和中国工业化的异同

苏联和中国工业化的异同

目录
背景介绍
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俄中幻灯片 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俄中幻灯片 13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叁: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 俄中两国的工业化在统筹兼顾的力度、 资金技术来源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
• 第一,两国工业化过程中统筹兼顾的力度有 所不同。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有着极其鲜 明的军事备战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军 事工业是其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其他一 切建设都要服从和服务于重工业的发展。
为保证社会扩大再 生产的顺利进行,毛 泽东也明确表示必 须优先发展生产资 料的生产。要保证 生产资料的优先增 长,工业化就必须以 重工业建设为重点, 毛泽东就明确指出 “我国的经济建设 是以重工业为中心 的,这一点必须肯 定”。
贰: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 第二 两国都主张高速推进工业化 第二,两国都主张高速推进工业化 进程。 进程。斯大林始终将前苏联的工业 化速度与苏维埃政权的生死存亡联 系在一起,认为苏联的工业化比先 系在一起 认为苏联的工业化比先 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前 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 前 苏联必须在十年内跑完这一距离, 苏联必须在十年内跑完这一距离 并提出“ 并提出“高速度发展整个工业特别 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是国家工 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 是国家工 业化的主要基础和关键” 业化的主要基础和关键”。
叁:俄中两国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
• 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实施了“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施了“一边倒” 由于实施了 的外交政策,我国除了前苏联援建的 的外交政策 我国除了前苏联援建的 156个项目工程外 很少吸收外资和引 个项目工程外,很少吸收外资和引 个项目工程外 进国外技术。 进国外技术。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 尤其是工业化初期,我国更加重视自力 尤其是工业化初期 我国更加重视自力 更生的意义,强调依靠国内力量实现中 更生的意义 强调依靠国内力量实现中 国的工业化目标。 国的工业化目标。对外开放的大门向 世界打开之后,中国引进外资和国外技 世界打开之后 中国引进外资和国外技 术的力度才不断增强。 术的力度才不断增强。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名词解释(一)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名词解释(一)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名词解释(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定义•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指苏联在20世纪初实施的一项国家战略,旨在通过大规模发展重工业和集体农业,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目标•实现工业化:推动重工业发展,提高国家工业产出和技术水平。

•实现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组织农业合作社,加强农业生产力。

•实现军事现代化:提升军事实力,确保国家安全。

名词解释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苏联政府针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

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对重点产业进行集中投资和管理,以实现快速的工业化进程。

集体农庄•集体农庄是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的形式之一。

农民将私有土地和农具等生产资料集体化,共同经营农田,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主义改造。

重工业•重工业是指生产大型机械设备、冶金产品、能源等基础工业和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中,重工业是主要发展的领域之一,对国家工业化起到关键作用。

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指工人阶级通过国家机构对资产阶级进行镇压和统治的政治制度。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提供了物质基础,加强了党和政权的领导力。

工业化指数•工业化指数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程度的综合指标。

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工业化指数是衡量国家工业化水平和进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如工业增长率、工人就业率等。

示例解释1.五年计划:–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中,政府通过五年计划制定和执行经济发展计划。

例如,第一个五年计划年)重点发展重工业,如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2.集体农庄:–若干农民合作组成集体农庄,共同生产和管理农田。

例如,农民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动下,纷纷加入集体农庄,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

3.重工业:–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中,重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点部门。

例如,苏联大力投资发展军工、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重工业,提高了国家的工业产出和技术水平。

4.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进行镇压和统治。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知道五年计划吗?中学历史学过,苏联是通过五年计划强大起来的战前的苏联经济发展所谓战前苏联,在此指的是1941年卫国战争前的苏联,而它的开始则应该从1920年末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时算起。

一、1920年的苏联 1920年末,国内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苏联这个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战火中平静了下来,可此时俄罗斯的大地已是满目创痍。

国内经济已濒临崩溃,工厂倒闭,土地荒芜,饥饿、疾病伴随着不稳定的政治局面。

1920年苏联的经济情况非常恶劣,总的来说生产力倒退了几十年工业情况是钢: 19万吨生铁: 11万吨石油: 920万吨煤炭: 870万吨砂糖: 5.1万吨纺织工业产值: 2.71亿卢布纸:几乎为零电力:几乎为零而在一战前的1913年的情况为钢: 420万吨生铁: 420万吨石油:920万吨煤炭: 2910万吨砂糖: 134.6万吨纺织工业产值: 28.86亿卢布纸:19.7万吨电力: 19.4亿千瓦时总的来说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只相当于1913年的12.8%,可见一战对俄罗斯经济的打击和苏联接手时的窘迫情况。

二、1920年-1925‘年的苏联经济恢复时期面对1920年的烂摊子,当时的总书记列宁同志寝食难安,怎样恢复俄罗斯经济成了燃眉之急。

从1920年底,列宁同志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以挽救脆弱的苏联经济。

在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和开会讨论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以用来恢复苏联经济和缓解社会压力。

主要的经济政策有1、粮食税制在1920年的内战时期苏维埃为了筹备军粮曾经大规模的组织“争粮委员会”对农民进行粮食征收。

由于是非常时期,为了凑齐争粮指标很多地方不顾老百姓死活使用了极端手段强制征收走所能找到的所有粮食,有农民写信给列宁反映情况“粮食被收集得象扫帚扫过一样干净,一点也没剩”。

这种极端的做法自然的引起的地层农民的不满,甚至导致1921年2月的“喀琅施塔得兵变”,虽然此次兵变很快便被平息,但是也给了苏维埃政府一个信息,这个情况必须改变。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和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和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和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苏联在20世纪初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推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现自力更生。

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成就:1. 实现了工业化进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迅速推动了国家工业的发展,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

苏联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之一,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2. 提高了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苏联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包括健康保险、教育补贴和住房保障等,提高了人民的生活品质。

3. 加强了国家安全: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使苏联获得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提升了国家的安全保障能力。

苏联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军事大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一定的影响力。

问题:1. 资源配置不均衡: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由于过度注重重工业的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滞后,导致了粮食和消费品短缺的问题。

2. 劳动力流失和创新不足: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劳动力被转移到工业部门,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此外,由于苏联的经济体制限制了个人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不足也成为了一个问题。

3. 环境破坏: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苏联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

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和生产导致了环境的恶化,水源、土壤和空气质量受到了严重破坏,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4. 基础设施不足:尽管在重工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苏联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交通运输、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总体来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在20世纪90年代解体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俄罗斯等国学者对苏联工业化的评价

近年来俄罗斯等国学者对苏联工业化的评价

近年来俄罗斯等国学者对苏联工业化的评价康晏如内容提要:20世纪20-30年代苏联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一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片面强调重工业和剥夺农业发展资源对苏联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产生了消极影响。

由于苏联工业化不止牵涉到一个热点问题,还涉及到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工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和工业与苏联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因此,苏联工业化问题无论在苏联解体前还是解体后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

近些年,俄罗斯等国的学者对苏联工业化的研究趋向客观,更强调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来考察苏联工业化,将主要研究点集中在工业化的客观必然性、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以及为保证这一资金来源所进行的农业集体化、伴随工业化过程形成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工业化在战前五年计划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消极后果等问题。

本文就这方面的最新动向介绍如下。

关键词:苏联工业化、客观必然性、资金来源20世纪20-30年代苏联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仅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强大的基础,而且在其过程中形成了影响苏联整个历史时期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苏联的工业化一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片面强调重工业和剥夺农业发展资源对苏联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产生了消极影响。

由于苏联工业化不止牵涉到一个热点问题,还涉及到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工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和工业与苏联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因此,苏联工业化问题无论在苏联解体前还是解体后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

在苏联体制下,苏联学者对工业化的研究着重介绍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人民的建设热情所发挥的作用、工业化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工业化在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重大作用等问题,而对农业和轻工业相对于重工业的发展滞后问题则轻描淡写。

苏联学者В.С.列利丘克所著的《苏联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为这方面的代表。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9张PPT)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9张PPT)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 切 为 了 胜 利 ! ”
“ 一 切 为 了 前 线 ,
1918 年 夏 , 全 国3/4的领土被敌人 占领,重要的粮食 和煤炭产地均落入 敌人手中,40%的工 厂停工,彼得格勒 和莫斯科的工人每 天 只 能 领 到 50克面 包……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当时的局面是:
主 义 国 家
其 他 的 资 本
国 外
联合起来
制度不同!
三年内战
苏俄单独退出一战!(1918——1920)
资俄

本国 家国
内 和内
沙的
皇地
军主
官、Βιβλιοθήκη 不甘失败!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攻苏维埃政权,试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爆发。
苏联国旗
1922年苏联成立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 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俄罗斯联 邦
1925年加入的有乌兹 别克、土库曼
1929年加入的有 哈萨克、 塔吉克、 吉尔吉斯
1940年加入的有 爱 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多瓦
1940年苏联有15个加盟共和国
1924年列宁逝世。
斯大林(1879-1953)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 代史1500-2007》
材料一 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 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 乏。
经济异常困难
材料二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武装暴动席卷俄国。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3月份 爆发喀琅施塔得水军暴动。——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背景
1、国外形势
国外方面,当时的苏联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被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的。特别是进入30年代,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形成后,他们对苏联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2、国内形势
(这是1913年俄国经济的一些数据,从数据上来看,当时的俄国是远远落后于英德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
3、重视民生,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
农业方面,我国与苏联有部分相同的国情: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占人口的多数,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关注和保护农民的利益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没有一次改革是永不过时的,也不会有任何完美的改革,当改革出现问题的时侯,应该深化改革、完善改革。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践过程中,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斯大林是有所察觉的,也采取过相应的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以至长期扭转不过来。我们应该吸取这一教训,在改革开放遇到问题与困难时,应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完善改革。
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
东莞市中学历史教学微课(优课)教学设计模板
授课教师姓名
王凤霞
课题名称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知识点来源
□学科:历史□年级:九年级□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2、农业发展停滞不前
然而,巨大的成就并没有能够避免严重的错误。
首先是由于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在实践中造成了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长期以来,苏联首先安排的是为重工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末能注意和保证为轻工业以至为农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于是直接影响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从数据上来看,1953年苏联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都比1913年下降了。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二、内容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和斯大林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发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及农业集体化的内容。

历史解释:熟悉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与弊端。

唯物史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家国情怀:了解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年内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尖锐。

(二)讲授新课1.新经济政策(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42的相关史实及下面材料,概括“战时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随着内战结束,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

加上多年的战争,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民反抗的情绪日益严重。

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全球通史》(2)学生活动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影响:①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不满,社会矛盾加剧。

②战争严重破坏了俄国经济,经济异常困难。

(3)教师活动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4)学生活动特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肯定市场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5)教师活动(6)学生活动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同学们看书,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①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何时? ②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
“十四大”,标志着苏联有计划、 大规模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的开始。
பைடு நூலகம்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国际环境
原 因 原 苏联国内的政治体制 后果因:个人崇拜更加盛行、高度集中 的经济政治体制愈发僵化,严重妨碍 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1.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 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 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 有这些不同? 2.试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 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个人崇拜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是什么?
除斯大林个人的原因外,小生产经济和农 民意识是产生个人崇拜现象的根源。而斯 大林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 提高等因素,客观上促成了个人崇拜的盛 行。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 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 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 -1938年间的大清洗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中存在不少问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 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 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 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 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 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结合这则材料,请同学们思考: 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为什么 会出现这种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