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道路

合集下载

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人民ppt

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人民ppt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 克思主义本土化。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保持马克 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社会主 义道路不偏离。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党的自我 革命,不断完善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
0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工业发展
工业增长
苏联在二战后通过实施五年计划,成功实现了工 业化的快速增长。
重工业领先
苏联的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 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之一。
工业体系
苏联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包括钢铁、机 械、石油、化工等领域。
农业发展
集体化农业
苏联实行了集体化农业政策,建立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现 了农业生产的集中化和机械化。
2
一战时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无 产阶级革命的国际环境逐渐成熟。
3
十月革命前夕,俄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的压迫,革命意愿强烈。
社会经济情况
01
19世纪末,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但经济结构不合理, 工业发展水平低。
02
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缺乏现代化农业机械
和化肥。
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另一重要任务, 目的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机械化。
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政府采取了强制手段 ,包括没收农民的土地和财产、强制农民加入集体
农庄等。
农业集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 技术水平,但也导致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下降和
农业生产的萎缩。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情景探究:还有积极性吗
• 在莫斯科市政府召开的一次 斯大林认为,为了实
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说: 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 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
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 。农业集体化就是把
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 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
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 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 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
新经济政策从苏联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 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 系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想一想:
苏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 整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 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
2、有利于商品经济 和市场发展,便利了 人们生活;
自由贸易;
3、增强了企业活力
(3)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
,有利于经济恢复和 发展;
家经营中小企业;
4、有利于提高劳动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者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1922年)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呢?”
中,新经济政策被终
•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 止,农民被强迫加入
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 集体农庄。农民的住
——姜长斌《读懂斯大林》
宅、家禽、小家畜等 一律公有化。
三、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想一想: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产生 了什么问题?
5.消极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 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第2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2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2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学习目标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

2.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严重问题;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学习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学习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二、课前自学1.新经济政策的命运怎么样?取而代之的又是什么经济政策?2.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之后,苏联的政策出现了哪些新变化?三、课堂导学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5年,苏联经济恢复后,仍是落后的农业国;(2)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3)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方针的制定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标志着苏联的开始。

(2)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建设成就(1)苏联建成了比较齐全的;(2)实现了;(3)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4、问题: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不合理。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1、原因: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即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方针的制定: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的方针。

3、实施:⑴从1929年下半年起,集体化运动开始。

⑵1930年,斯大林写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农业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和纠偏。

⑶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4、影响: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的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的基本确立,也标志着的确立。

2、斯大林模式的实质:一种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经验是指苏联在20世纪初期发展社会主
义经济的一系列经验和措施。

这一经验主要集中在1920年代
至1950年代之间,旨在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包括以下方面:
1. 经济计划:苏联建立了中央计划领导的经济体制,通过五年计划等方式,实施国家经济的全面规划和控制。

通过计划经济来引导资源的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实现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

2. 国有化: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使国家获得对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权,以保证资源的优先配置和实现经济的重点发展。

3. 重点产业的发展:苏联工业化的重点放在了重工业、军事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大规模投资和技术引进等手段,推动了这些重要产业的快速发展。

4. 集体化农业:苏联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将农民组织为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

5. 教育和科技: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重视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人员,并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经验的效果是显著的,苏联在经济上实现了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建立起了一个工业规模庞大的国家经济体系。

然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资源配置不均衡、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在苏联后期逐渐显现,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1.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11.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年)
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

意义: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1、苏联的工业化: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
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8至1937年完成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4、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开始,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2、苏联模式: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经济建设: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时代)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实现的,包含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其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而中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1、联共(布)十四大:1925年,制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

(发展生产力)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在工业化建设中,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原因是:(1)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2)俄国经济落后,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1)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2)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

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1)社会制度不同。

(2)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

(3)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2、联共(布)十五大:1927年,制订农业集体化的决议。

(变革农村中的生产关系)▲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1)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地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类似与新中国时期的土地改革)(2)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因此1927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道路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道路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道路苏联是1917年十月革命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过20多年的战乱与内部斗争后,为了实现自我发展并提高国力,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业化建设政策,从而成为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工业化国家之一。

标志性计划: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道路是从1928年开始的,当时国营经济的占比仅有5%。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苏联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计划涉及到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铁路建设、电力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并提出了实现大量生产的目标。

五年计划的执行,成功地实现了苏联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型,并且实现了国营经济比例的飞速提高。

五年计划的成功,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苏联持续制定了若干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大量的成就。

工业化建设的速度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实施五年计划的时期,主要通过集中的建设工业来提高国家经济力量。

在这段时期内,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且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投资。

苏联成功地克服了诸如资金短缺和技术不足等困难,许多基础设施得到了重点建设,这些设施包括更多的电厂、发电站、铁路、公路、运输设施等,使得物流变得更加便捷,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工业化的成就和贡献苏联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在20世纪30年代的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许多成就。

重点推进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建设,钢铁、煤炭、机械等领域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和质量不断提高。

其中苏联的工业品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了显著的地位。

在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体系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包括制造坦克、飞机和其他军事设备,使得苏联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同时,工业化的成功也对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开辟了先驱之路。

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挑战不言而喻,在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在苏联仍然面临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虽然五年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暴露出了工业化建设的一些问题,例如:1.资金缺乏苏联的国内财政收入不足,无法满足大规模的投资所需要的资金。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工业化进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工业化进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工业化进程苏联作为20世纪中期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备受世人瞩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工业化进程,包括经济计划、工业化政策、农业发展、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采取了经济计划的重要手段。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实施了五年计划,旨在通过集中力量进行快速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一计划以农村的富农“恶霸”为敌人,实行土地国有化和集体农庄化,进一步巩固了农业集体化的基础。

同时,工业方面的计划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包括重工业、军工、煤炭和钢铁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次,苏联的工业化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苏联通过国家的干预和计划,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进一步发展了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大规模的投资和技术支持使得苏联工业在短期内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此外,苏联的工业化政策还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也面临了一定的挑战。

农业部门的集体化政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农民反抗、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等。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也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的工业生产。

此外,工业化进程还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加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这些挑战对于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对其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工业化进程中,人民的付出不可忽视。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数以百万计的人民被动员参与到工业建设和农业集体化中。

他们为实现国家的目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承受了工作和生活上的重压。

这种人民的奉献精神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工业化进程是一段充满辉煌与挑战的历史。

通过经济计划、工业化政策、农业发展和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努力,苏联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

前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前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有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 尤其是探索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这不仅对前苏联甚至是对整个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

因此, 在我们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 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再来认识这一历史问题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前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和国家解体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在相当程度上与斯大林确立的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模式有关。

文章主要分析了前苏联工业化道路选择的过程及其争论, 这一道路的弊端, 以及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关键词: 前苏联; 工业化道路; 选择; 失误; 原因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有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 尤其是探索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这不仅对前苏联甚至是对整个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严重而深刻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

前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和国家解体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在相当程度上与斯大林确立的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模式有关。

因此, 在我们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 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再来认识这一历史问题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前苏联探索工业化道路的任务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时的苏俄在经济上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 工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半个世纪以上。

要改变这一状况, 巩固政权和奠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在列宁看来, 就必须实现工业化。

列宁曾用一个公式表达了他的这一认识: 共产主义= 苏维埃政权+ 电气化[ 1 ]电气化就是工业化。

列宁把实现工业化形象地比喻为: 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 跨到大机器的、工业的、电气化的马上。

而要实现工业化, 首要的前提便是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

那么, 怎样解决资金问题呢?当时正处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围困中的苏俄, 不可能依赖外部资金的流入, 只能主要依靠国内解决。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记一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知识结构填一填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题术语1.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步确立起单一公有制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具有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特征。

2.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3.苏联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辨一辨1.(1)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2)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苏联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国家占有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阶级的富农被消灭;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某某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

苏联最终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苏联模式是一种怎样的模式?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3.苏联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什么?(1)经验: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①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结果: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成为工业国。 原因: 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特别是农民的贡献)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
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 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是在一个特定的国内历史环境中实现的。既要 看到,工业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看到,这条 工业化道路并不是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 律,而是以人民付出较大牺牲和代价而取得的。
4、特点:
材料一: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 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 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
材料二: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 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1、材料一表明苏联中央在农业集体化决策上有什么变化?可能 带有什么问题? 苏联改变农业政策,加快集体化进程(全盘集体化); 问题:采用行政命令,不可避免出现强迫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的现象,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由于有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行为,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 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 还是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
斯大林模式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程标准: 1、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1原因: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22张PPT)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22张PPT)
——摘编自沈志华《历史的启示——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五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 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消极: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 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 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 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 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对列宁来说,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 为的是前进两步”。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历史》 材料二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大国崛起·俄罗斯》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
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
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 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四 在1925年1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 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 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知道五年计划吗?中学历史学过,苏联是通过五年计划强大起来的战前的苏联经济发展所谓战前苏联,在此指的是1941年卫国战争前的苏联,而它的开始则应该从1920年末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时算起。

一、1920年的苏联 1920年末,国内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苏联这个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战火中平静了下来,可此时俄罗斯的大地已是满目创痍。

国内经济已濒临崩溃,工厂倒闭,土地荒芜,饥饿、疾病伴随着不稳定的政治局面。

1920年苏联的经济情况非常恶劣,总的来说生产力倒退了几十年工业情况是钢: 19万吨生铁: 11万吨石油: 920万吨煤炭: 870万吨砂糖: 5.1万吨纺织工业产值: 2.71亿卢布纸:几乎为零电力:几乎为零而在一战前的1913年的情况为钢: 420万吨生铁: 420万吨石油:920万吨煤炭: 2910万吨砂糖: 134.6万吨纺织工业产值: 28.86亿卢布纸:19.7万吨电力: 19.4亿千瓦时总的来说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只相当于1913年的12.8%,可见一战对俄罗斯经济的打击和苏联接手时的窘迫情况。

二、1920年-1925‘年的苏联经济恢复时期面对1920年的烂摊子,当时的总书记列宁同志寝食难安,怎样恢复俄罗斯经济成了燃眉之急。

从1920年底,列宁同志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以挽救脆弱的苏联经济。

在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和开会讨论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以用来恢复苏联经济和缓解社会压力。

主要的经济政策有1、粮食税制在1920年的内战时期苏维埃为了筹备军粮曾经大规模的组织“争粮委员会”对农民进行粮食征收。

由于是非常时期,为了凑齐争粮指标很多地方不顾老百姓死活使用了极端手段强制征收走所能找到的所有粮食,有农民写信给列宁反映情况“粮食被收集得象扫帚扫过一样干净,一点也没剩”。

这种极端的做法自然的引起的地层农民的不满,甚至导致1921年2月的“喀琅施塔得兵变”,虽然此次兵变很快便被平息,但是也给了苏维埃政府一个信息,这个情况必须改变。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4年,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3)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2.方针及要点(1)方针: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2)要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3.步骤(1)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2)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3)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4.成就(1)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

(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5.局限使苏联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等。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仍是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目的克服粮食危机,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实施从1929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

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4.影响(1)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2)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集体化与工业化的道路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集体化与工业化的道路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集体化与工业化的道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集体化与工业化是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苏联通过实施集体化农业和推动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集体化与工业化的道路,并分析其影响与启示。

一、集体化农业的推行在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农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农民分散经营、粮食供应不稳定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苏联政府提出了集体化的理念,并开始大力推行农村集体化改革。

集体化农业的核心是将农民的小农经济转变为集体农庄,实行社会主义的农业经营方式。

集体化农业的推行过程中,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鼓励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并提供相应的物质和经济支持。

其次,苏联政府实行农业机械化,引进大规模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计划和管理,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和充足。

二、工业化的推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工业化。

苏联政府通过发展工业,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苏联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苏联的工业化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领域。

政府推行了五年计划,重点发展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和军事工业等行业。

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技术进步,苏联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

工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为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三、集体化与工业化的影响与启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集体化与工业化的道路对苏联国家和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集体化和工业化改变了苏联的社会结构。

农业集体化使农民从原来的小农经济转变为集体经济共同体,实现了土地和劳动力的集中。

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和工人阶级的形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其次,集体化和工业化提高了苏联的经济实力。

集体化农业增加了农业产量,缓解了粮食和物资供应的问题。

工业化增强了国家的工业能力和科技水平,为苏联在国际上的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持。

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4年,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3)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2.方针及要点(1)方针: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2)要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3.步骤(1)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2)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3)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4.成就(1)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

(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5.局限使苏联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等。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仍是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目的克服粮食危机,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实施从1929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

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4.影响(1)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2)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高中历史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省公开课一等奖新优质课获奖

高中历史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省公开课一等奖新优质课获奖
8/37
1.历史学家评论苏联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 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这表明苏联工业化之路有何特点? 提醒:牺牲农业,轻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
9/37
2.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 降低了22%,马降低了13%,猪降低了33%,羊降低了26%。
1/37
2/37
3/37
一、斯大林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1924年,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 (2)1925年,苏联依然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 备落后 农业国。 (3)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仍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 2.方针及步骤 (1)1925年12月召开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 方针工。业化 (2)1926~1928年,主要对原有企业进行改建扩建;从 1928年起,开始了有计划优先发展 重工业工业化建设。
[答案] C
29/37
[题组冲关]
3.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
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
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矮子。在
看台上勃列日涅夫诧异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
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
委……”该笑话暗示
22/37
[题组冲关]
1.1928年,苏联在斯大林率领下进行有计划经济建设; 1932年,苏联已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1937年,苏联工 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促成这一现象原因
包含
()
①“五年计划”推行 ②苏联人民“勒紧了裤腰带” ③相对
稳定国际环境 ④斯大林改革农业,削减农业税
A.①② C.③④

苏联采取的工业措施

苏联采取的工业措施

苏联采取的工业措施概述苏联是20世纪初期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实行计划经济,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业措施来推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本文将重点介绍苏联在工业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集中化的工业计划和国家垄断制度苏联在20世纪初期制定了一系列集中的工业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这些计划由政府中央计划机构制定,并通过国家垄断制度来管理和执行。

国家垄断制度通过国家掌控大部分重要工业部门,使得国家能够对工业生产进行全面的调控和管理,有效地分配资源,并实施工业政策。

五年计划苏联在1928年提出了首个五年计划,这标志着苏联工业化的开始。

这个计划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集中的资源配置来推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五年计划的目标包括发展煤炭、钢铁、机械、电力等行业,以满足国家军事和经济需求。

在五年计划中,苏联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工业基础设施,如铁路、港口、电网等。

同时,苏联还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重工业的发展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非常重视发展重工业,特别是煤炭、钢铁和机械制造业。

煤炭是工业生产的重要能源,钢铁是工业化的基础材料,机械制造业是生产力的关键。

为了发展煤炭工业,苏联建设了大型煤矿和煤炭加工厂,并增加了煤炭的产量。

在钢铁工业方面,苏联建设了大型钢铁厂和高炉,并采取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机械制造业也得到了重视,苏联建设了大型机械制造厂,并不断引进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

基础设施建设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非常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这包括铁路、港口、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铁路的发展对于资源的输送和工业品的流通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苏联在建设工业化的同时,大力发展铁路,使得资源能够快速、高效地运输到生产地和消费地。

此外,苏联还建设了一批大型港口,方便进出口贸易和国内外的商品流通。

为了保障工业生产的需要,苏联也大力发展电力产业。

苏联修建了多座大型水电站和火电站,以满足国家各个领域的电力需求。

科学技术的改进和应用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注重科学技术的改进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经济建设的工业化道路摘要:1929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重大转折,列宁晚年摸索出的通过新经济政策间接地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曲折和摇摆中走了不到十年之后,被斯大林的急剧变革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所取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模式化阶段。

本文就苏联经济建设的工业化道路展开具体的论述,主要从工业化产生的原因,工业化是怎样进行的,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影响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评价这一道路,这四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工业化经济建设资本积累手段关键词:苏联实行工业化的原因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没有现代化的大工业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在世时就十分强调工业化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从他提出的著名公式: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就可以看出来。

虽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列宁在世时没有来得及实施工业化,但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改变苏联落后的工业面貌、大力提高技术水平以保证国家经济的独立性是一代布尔什维克党党人的夙愿。

20实际20年代国际形势恶化后,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以加强国防力量的愿望更加强烈,由此,1929年党和国家正式批准了以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一五”计划开始全面实施工业化方案。

二、推行工业化的手段<一>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苏联党和政府就广泛利用税收、信贷、税率和其他行政手段对各个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中的私人资本进行大力限制和排挤。

1928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后,国家逐步缩减并废止对私商的供货合同,取消对私营工商业的信贷大幅度提高对它们的征税额,不断缩小私人资本的活动范围,强制关闭贸易市场,甚至规定私营工商户的子女必须缴纳高额受教育费才能入学,这些政策使本来数量就不多的租让制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1930年,联共(布)中央提出建议:在不与外国资本家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废止租让合同,由政府提前收回租让企业,这样,代表城市资本主义成分的私营工商业租让制企业和小手工业已基本被取消。

<二>充分调动苏联人民的爱国革命热情为了使全社会树立“以空前未有的发展速度”实现工业化的思想,斯大林和联共(布)特别注意通过激发民族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和调动人民的爱国革命热情。

最典型的是20—30年代被反复宣讲的“不做资本主义的附庸论”和“落后挨打论”,斯大林在十四大上谈到必须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时指出“如果我们停留在只输入装备和机器而不能自力生产装备和机器的发展阶段上,那我们就不能担保我国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庸品”①,因此,他号召人民把全部思想和意图都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

次年,斯大林开始强调发展重工业,认为“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保证受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我国经济上的独立,使我国不致变成资本主义的附属品。

”②这样在斯大林的大力倡导下全国人民都以饱满的爱国革命热情致力于工业化建设中。

斯大林在20—30年代多次阐述的“落后挨打论”在强化苏联人民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激励人民以饱满的爱国革命热情献身于工业化建设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1931年在一次演讲中斯大林说:“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但是我们不愿意挨打,不,我们绝对不愿意!旧俄历史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因为落后而不断挨打。

”③斯大林从沙皇俄国的历史中片面的选取部分事实来论证他的必须以最高速度发展重工业,否则就会挨打的观点这样苏联人民的爱国革命热情很快就转化成了工业化的建设动力。

<三>充分利用国家权威斯大林和联共(布)在对广大人民进行思想激励的同时也充分运用了国家政权的权威,发挥了国家在集中和调配资源以及加快工业化建设进度方面的作用。

由于苏联原来工业落后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需要大笔的资金积累,但是苏联已经摒弃了英美等国家由轻工业为重工业自发积累资金的道路,当时又不可能从殖民地掠夺也无法得到国外贷款,所以苏联工业化所需的资金问题只能在国内解决。

国内解决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行高积累,这种高积累主要是通过“挖”农民,促进资金积累从农业转向工业和严格控制城市消费等方式实现的。

农业全盘集体化道路是从农业及农民中获取资金积累的最好方式,因为加入①《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第293页②《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第112页②《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37页集体农庄的农民可以按劳从集体农庄得到大体均等的生活保障,农民就可以在基本上无商品货币关系起作用的状态中从事生产和消费,国家就可以通过非商品交换的形式强制实现资金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转移的方法是严格规定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谷物的数量以及国家按低价收购农产品和按高价出售工业品即从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中向农民收取“超额税”,此外,国家还以低价收购农民义务交售之外的剩余农产品,农民在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中的损失愈大国家则从农民手中拿走的越多。

严格控制城市居民消费也是保证高积累的重要手段。

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半期苏联为发展重工业而放慢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生产,使消费品生产严重不足,加上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使城市食品和日用必需品供应严重紧张,国家于是从1929年起开始对城市居民实行定量配给销售制,使城市消费水平急剧下降。

<四>吸收居民手中的资金苏联采取了增加税收、发行公债、动员居民义务捐款等各种方式来吸收居民手中的资金,从1928年起,国家采取以上方法吸收的居民资金在苏联预算收入中的比例不断增加。

另外,在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过程中,国家也强制从地主、富农中获得大量资金。

<五>提高计划指标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苏联在进行高积累的同时还不断提高计划指标。

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生经济危机时,苏共(布)党内许多人以为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战争日益临近,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加快发展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步伐。

于是从1929年底到1932年“一五”计划原定指标不断被拔高,在斯大林看来,为了在苏联取得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就必须克服“有最先进的苏维埃制度和全世界最先进的政权”同“工业技术过分落后”的矛盾,而要克服这种矛盾就必须赶上并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与先进技术。

三、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工商业的高度国有化,充分调动劳动群众的爱国革命热情,通过种种办法实现资本积累和计划的高指标,这些不仅是苏联工业化实现的手段而且还是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但是苏联工业化道路最大的特色是拒绝从轻工业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这一“通常的”工业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牺牲农业和轻工业采取非平衡的经济发展政策来实现国家工业化。

四、工业化完成的影响----积极影响<一>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领导苏联人民沿着有自己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不断探索前进使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苏联从1928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经过12年的时间便将工业生产的绝对量从1913年占世界第五提高到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技术上苏联工业实现了大跨越,30年代苏联就已经成为世界上能生产当时任何一种产品的三四个国家之一尤其是重工业有了空前迅速的发展。

<二>改变了经济和社会的结构由于苏联大力发展工业使得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到1940年已经上升到85.1%,1931年的生产资料的生产量比1913年的增长了9倍。

至此,苏联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许多过去没有的部门如机床制造业、航空工业、重化学工业等都建立了起来。

在实现这种变化的过程中有2000多万人由农村地区进入城市,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从1928年的18%到1940年的32%。

以上这些都表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推行的工业化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工业大国,从而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大缩小了苏联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这为以后苏联的发展奠定了较雄厚的无知和技术基础,但是这种成功的背后也留下了很多隐患。

消极影响苏联为“赶超”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在斯大林时期不顾经济平衡,在工农业之间以工业为主导,在轻重工业之间以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为优先,在生产与消费关系上使消费服从生产,不重效益而一味强调速度,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靠不断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来保证增长,以求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上和社会产品的数量上赶超资本主义国家。

这是一条在单独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压力下走出的非平衡、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

<一>非平衡经济发展非平衡经济发展集中表现为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这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进而造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轻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和生活必需品业发展缓慢满足不了人们对消费品的需要,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粗放型经济发展这一时期苏联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投资、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取得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效益而一味强调速度,注重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从而导致企业效益低下。

另外,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伴随着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及浪费,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三>排斥市场的调节作用苏联自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企业就中断了同市场的联系,农村集市贸易的商品价格也受到严格管理,造成每个企业和集体农庄的生产劳动只是在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与市场发生联系参与市场竞争。

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被国家的计划所取代,经济核算和物质调拨都不是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国家计划基础之上,货币也失去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经济意义只充当结算符号。

<四>牺牲农民的利益苏联违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采取强硬手段实现全盘农村集体化,这完全违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自愿和逐步原则,采取的手段使众多农民和牧民遭受了苦难与死亡。

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用超经济手段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太多。

为了实现工业化,不惜以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为代价,过分强调农业必须为工业服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工农关系与城乡关系,使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同时这些也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五、对苏联工业化道路的评价<一>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对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是有效的,但在使国民经济结构保持平衡、国民经济整体持续增长方面却显得乏力。

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厉行节约、紧缩消费动员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大力发展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部门齐全的工业国,为国防现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使苏联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

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初步工业化和国防化是相当有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