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知识结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情景探究:还有积极性吗
• 在莫斯科市政府召开的一次 斯大林认为,为了实
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说: 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 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
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 。农业集体化就是把
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 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
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 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 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
新经济政策从苏联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 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 系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想一想:
苏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 整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 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
2、有利于商品经济 和市场发展,便利了 人们生活;
自由贸易;
3、增强了企业活力
(3)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
,有利于经济恢复和 发展;
家经营中小企业;
4、有利于提高劳动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者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1922年)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呢?”
中,新经济政策被终
•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 止,农民被强迫加入
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 集体农庄。农民的住
——姜长斌《读懂斯大林》
宅、家禽、小家畜等 一律公有化。
三、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想一想: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产生 了什么问题?
5.消极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 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成就和失误;知道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成就和失误;知道苏联三十年代肃反运动的严重后果;理解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和方法来分析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的认识,理解民主体制的建设和领袖品格对国家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苏联政治和经济体制,结合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状况,使学生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二、重难点1、重点(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2)、苏联农业集体化2、难点:对苏联政治和经济体制评价三、教学过程导入:1、20世纪30年代前,苏维埃俄国实施了哪些经济政策?起到哪些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余粮收集制,对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政权在战争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这在当时苏维埃政权面临倾覆的严重时刻,是必要的。
新经济政策。
内容:规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自由贸易。
这一政策满足了广大人民建设家园、恢复经济、摆脱贫困的愿望,解除了国内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那么,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又有哪些经济政策呢?今天我们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即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问题:何谓“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工业重工化个农业集体化的区别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
危机的重要原因
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是行不通的
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
商品贸易
返回
7.(03上海历史15)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 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 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 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8.(03江苏22)下列事件发生于1917年至1918年 的俄国,其先后顺序是①《四月提纲》的发表②两 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的形成③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 勒发动武装起义④布列斯特和约签订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03上海历史15)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 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 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 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10.(03江苏22)下列事件发生于1917年至1918年 的俄国,其先后顺序是( )
优先发展重工业; 计划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
经济上援156个项目;政治上第一个承认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
盟条约>. (4)中苏关系为何恶化? (5)8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而中国经济经济建设成就斐然, 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从经济、政治、外交三方面分析对 比。)
经济上如何改革,政治上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对外是霸权 主义还是和平外交?
第10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小结
苏联的社会 经
工业 工业化 农业 集体化
主义建设 济
(斯大林) 管理 计划管理
政治 肃反运动
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
政治体制
高度集中 过度集权
1.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 联的模式僵化了。……社会主义阶段的最 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认为 的列宁比较好的“思路”和苏联僵化的
后的农业国变成 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
5、评价:①为维护苏联 经济独立和国防安全奠
定经济基础。
②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6、取得成就的原因:
说说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 2、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大力发展教育。 4、牺牲农业,从农业吸收工业化资金。
提高用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分析 历史问题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要培养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预习检测
1、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哪几点? 工业化(1926年);农业集体化(1927-1932) 五年计划(1928年起);肃反运动(1934年起) 2、“工业化”的方针和重点分别是? 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大型工矿企业 3、肃反运动的导火线是? 基洛夫事件 4、苏联模式的特点是? 过度集中(计划管理)、过度集权(个人专断)
B “模式”分别是指
A.进行十月革命和斯大林模式
B.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C.进行十月革命和赫鲁晓夫模式
D.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戈尔巴乔夫模式
岳麓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立;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二)能力目标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过程,培养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知识点拨】(一)知识引导1.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8年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2)成就: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3)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种类单调、质量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伤害,农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特点:①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评价:①在当时条件下起过积极作用:基本上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成就;对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以及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
②该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和其它各个领域的发展。
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盛行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1)出现时间: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到30年代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2)表现:1938年,斯大林亲自审定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充满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甚至歪曲了某些重要历史事实,对苏联共产党的历史理论也多有曲解和拔高之处。
(3)出现原因: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个人权力过大,缺乏监督体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经济建设: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时代)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实现的,包含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其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而中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1、联共(布)十四大:1925年,制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
(发展生产力)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在工业化建设中,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原因是:(1)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2)俄国经济落后,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1)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2)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
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1)社会制度不同。
(2)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
(3)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2、联共(布)十五大:1927年,制订农业集体化的决议。
(变革农村中的生产关系)▲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1)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地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类似与新中国时期的土地改革)(2)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因此1927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记一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知识结构填一填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题术语1.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步确立起单一公有制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具有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特征。
2.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3.苏联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辨一辨1.(1)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2)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苏联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国家占有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阶级的富农被消灭;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某某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
苏联最终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苏联模式是一种怎样的模式?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3.苏联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什么?(1)经验: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①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苏联农业集体化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依据K.马克思、F.恩格斯关于不能用力剥夺小农,必须通过示范和提供社会帮助把个体农民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的生产和占有的思想,制订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通过合作社吸收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
1918年1月通过的《土地社会主义化》法令,提出在农业中发展集体经济的任务。
1923年1月,列宁发表了《论合作制》一文,从理论上论证了合作社的性质,具体地规定了改造小农经济的途径。
集体农庄的初期形式初期,苏联的集体农庄有三种形式:①农业公社。
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公有,实行“按需分配”,实际上是平均分配。
②共耕社。
社员在播种、中耕、收获时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除土地外)仍归社员私有。
③农业劳动组合。
基本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土地属国家所有,但拨给农业劳动组合永久使用),加入劳动组合的成员从事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同时允许农民保留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经营家庭副业。
但直到全盘集体化运动前夕,苏联的集体农业仍为数甚少。
据统计,1929年7月,苏联有各种形式的集体农庄57000个,参加农户只占农户总数的3.9%,在各种形式中,共耕社占60.2%,农业劳动组合占33.6%,农业公社占6.2%。
全盘集体化20年代后期,苏联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实施,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建立在个体劳动基础上的、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26年以后,出现了粮食危机。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1927年12月2日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尽快发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
1929年11月联共(布)中央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向各州提出了全盘集体化的任务。
随后,对各类地区规定了完成集体化的期限:主要产粮地区(北高加索、伏尔加河中下游),要求在1931年春季基本完成;其他产粮区(乌克兰、中央黑土区、西伯利亚、乌拉尔、哈萨克斯坦),要求1932年春季基本完成;其他地区(中央非黑土地带、白俄罗斯、中亚、南高加索),则要求在1933年末基本完成。
苏联农业集体化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依据K.马克思、F.恩格斯关于不能用力剥夺小农,必须通过示范和提供社会帮助把个体农民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的生产和占有的思想,制订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通过合作社吸收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
1918年1月通过的《土地社会主义化》法令,提出在农业中发展集体经济的任务。
1923年1月,列宁发表了《论合作制》一文,从理论上论证了合作社的性质,具体地规定了改造小农经济的途径。
集体农庄的初期形式初期,苏联的集体农庄有三种形式:①农业公社。
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公有,实行“按需分配”,实际上是平均分配。
②共耕社。
社员在播种、中耕、收获时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除土地外)仍归社员私有。
③农业劳动组合。
基本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土地属国家所有,但拨给农业劳动组合永久使用),加入劳动组合的成员从事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同时允许农民保留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经营家庭副业。
但直到全盘集体化运动前夕,苏联的集体农业仍为数甚少。
据统计,1929年7月,苏联有各种形式的集体农庄57000个,参加农户只占农户总数的3.9%,在各种形式中,共耕社占60.2%,农业劳动组合占33.6%,农业公社占6.2%。
全盘集体化20年代后期,苏联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实施,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建立在个体劳动基础上的、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26年以后,出现了粮食危机。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1927年12月2日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尽快发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
1929年11月联共(布)中央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向各州提出了全盘集体化的任务。
随后,对各类地区规定了完成集体化的期限:主要产粮地区(北高加索、伏尔加河中下游),要求在1931年春季基本完成;其他产粮区(乌克兰、中央黑土区、西伯利亚、乌拉尔、哈萨克斯坦),要求1932年春季基本完成;其他地区(中央非黑土地带、白俄罗斯、中亚、南高加索),则要求在1933年末基本完成。
人教版2020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备课素材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新经济政策是本课重点。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通过人物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内容;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了解新经济政策所起到的作用。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通过一系列图片的展示,了解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发展的盛况,并通过数据的分析和人物的评价,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3.苏联模式的特点及其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相关资料,教师进行点拨,从历史发展和辩证的观点来对苏联模式的利与弊进行评价。
1.表格对比法。
通过列表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2.观察图片法。
通过观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了解苏联成立时的各加盟共和国。
3.材料分析法。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作用、苏联模式的评价等。
4.情景再现法。
通过一些模拟情景的再现,辨析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
复习式导入(教师讲述)在第9课我们讲到了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在政权建立以后,国内外的反动势力对它进行了反扑。
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了一种“特殊政策”,这是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学生回答)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种政策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教师讲述)我们刚才说到,这个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时期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
那么,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这种政策是否仍然适用?还要不要继续实行这一政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内战结束后的苏俄是如何恢复国民经济的。
漫画式导入右面为漫画《跛脚的巨人》,这一漫画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经济发展状况。
“巨人”寓意这一时期的苏联已经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增长,国防力量大为增强。
但从漫画上来看,这一“巨人”一条腿粗,一条腿细,是“跛脚”的,这寓意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由于只重视发展重工业,而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苏联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与农业集体化运动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与农业集体化运动苏联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经历了独特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业化进程与农业集体化运动。
本文将探讨苏联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苏联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一、工业化进程1.工业化的背景和意义苏联在20世纪初期,面临着农业经济落后和工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经济实力的提升,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意味着国家经济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人阶级的壮大。
2.工业化的挑战在工业化进程中,苏联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资金和技术的不足,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苏联需要大量的外援和投资来发展工业。
其次是劳动力的问题,苏联需要大规模动员和培养工人,以满足工业化的需求。
最后是市场和管理的问题,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工业生产,以及如何寻找和拓展市场,都是苏联工业化的难题。
3.工业化的措施和成果为了克服这些挑战,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苏联实行计划经济,通过中央计划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国民经济。
其次,苏联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和资本,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再次,苏联大力发展重工业,如钢铁、机械、煤炭等,以提高国家工业的基础设施。
最后,苏联在建设工业城市和发展交通运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1.农业集体化的背景和意义苏联在20世纪初期,在农业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等问题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苏联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2.农业集体化的挑战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农民的抵制,由于集体化需要农民放弃个体土地所有权,参与农业合作社或集体农场,因此遭到了部分农民的抵制和反抗。
其次是农业资源和技术的不充分,国家需要为集体化提供足够的投入和支持。
最后是组织和管理的问题,集体化需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一.三条基本线索:1.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西方)2.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东方)3.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三世界兴起(中间地带)二.世界两大主要矛盾:1.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西方与东方)2.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西方国家之间)三.阶段划分1917 1929 1945 1992西方:资本主义调整(战—————和—————战)‖两极格局(冷战时期)多极化东方:苏联革命主义革命的成功和建设的蓬勃发展苏联的兴衰苏联历史的阶段划分1、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917.2 1917.112、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17___1921____1927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27 19374、备战和卫国战争时期193719455、经济恢复和两极对峙1946 19556、苏美争霸50末80末7、苏联解体、俄国时期1992 现在一、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17.2 1917.111、二月革命:性质:新民主义革命(对象、领导)2、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革命对象——反沙皇专制转变为反资产阶级(《四月提纲》类似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革命方法——和平方式转变成为武装起义(七月事件)3、十月革命:原因:进入帝国主义、矛盾尖锐、无产阶级成熟、一战。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措施:(完全正确)政治: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苏维埃国家制度(巴黎公社的经验)。
经济:大工业国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土地农民私有;外交:《布雷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建立共产国际(特点:高度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意义:世界现代史开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17______1921 1927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核心是巩固政权)(1)、原因:背景:内忧外患,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形势严峻。
目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2)、内容:余粮收集制、大中企业工业国有化、实行实物配给制。
苏联历史知识点小结苏联历史知识点
苏联历史知识点小结苏联历史知识点苏联历史知识点1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1.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2.主要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②农奴必须赎买份地。
3.评价: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变了社会性质)②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2.政治:沙皇专制3.对外:①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1912年策动外蒙古独立;②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
③1917年退出战争。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一)背景1.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2.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过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三)巩固政权的措施背景:内:地主、资产阶级发动叛乱;外:协约国武装干涉1.政治: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外交: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停战、割地、赔款)3.军事:组建红军。
击败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4.经济:①城市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四)历史意义1.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2.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05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九年级下册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设计说明20世纪20年代,列宁根据国情,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后,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苏联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模式形成了。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对比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学习目标1.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苏联的工业化成就、农业集体化的内容及苏联模式。
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理解这一政策实行的必要性。
3.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图书馆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面临严重危机,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为缓解危机,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苏联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二、预习检查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3.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影响。
三、学习任务一新经济政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相关史事”中的内容,思考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在经济上实行的政策及起到的积极作用。
学生回答:(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积极作用: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列宁在这段话中反思的是什么政策?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学生回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思考苏维埃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苏联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苏联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集体化和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等首创的,又称为斯大林模式,他影响着苏联30年代到90年代的兴衰。
工业集体化和农业集体化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农业集体化把农村劳动力集中起来,这样就有更多的劳动力,于是就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
其次,农业集体化有利于余粮征集,余粮不仅保证工业化顺利进行,还可以出口换汇,为工业集体化的初期原始积累提供来源。
最后,工业集体化为农业集体化提供农机,提高工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集体化虽然对工业化有着巨大作用,同时有力地提高了农业效率(人均产量而非亩产量),但它拿走农民的太多了,以至农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除此之外,这也是苏联经济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曙光中学吕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成就和失误;知道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成就和失误;知道苏联三十年代肃反运动的严重后果;理解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法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苏联政治和经济体制,结合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状况,使学生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重点与难点]重点:工业化和农业化的方针、成就和失误;难点:如何客观地评价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化。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苏联的经济,然后苏联就要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虽然没有军事上的风云突变,却有经济和政治上的跌拓起伏。
利用图片和材料简单介绍列宁之后苏联的新领导人斯大林,提示斯大林的专断性格特点对苏联后来的工农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设问:苏联为何要进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呢?二、讲授新课1、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化是任何一个农业国家都会面对的任务,但各自的方式和影响又不太一样。
简单回顾欧美社会的工业化过程,指出苏联面对的工业化任务有其特殊性。
2.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和原料支持,对于苏联这么一个没有殖民地的大国来说,这些资金和原料从何而来呢?农业的集体化之重要性和紧迫性就凸现出来了。
3、肃反运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集体化运动中的计划色彩其实是政治领域权力集中的体现。
从20年代末,斯大林的个人权威逐渐增长,为了最终树立个人崇拜,打击异己的政治运动不可避免地拉开了序幕。
(1 )出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对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兴起。
设问:在个人专断的成为决策主要方式的情况下,政治体制将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参考答案: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补充:斯大林个人专断的形成有其必然性。
斯大林出身于格鲁吉亚的农村,缺少民主思想;另外,帝俄时期的专制传统遗毒深远。
苏联农业集体化-何
3对农业发展方向的见解
4对工业发展速度问题
高速度,优先发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6党的路线斗争
同右倾作斗争
反左倾情绪
斯大林的胜利
• 斯大林在大会上引经据典地说:“马克思和列宁 说1+1=2,而托洛茨基和布哈林说1+1不等于3。 是托洛茨基和布哈林说的对呢?还是马克思和列 宁说得对呢?”下面听众一脸疑惑,“毫无疑问 ,是马克思和列宁说的对!”底下热烈鼓掌,“ 托洛茨基和布哈林是帝国主义派来的间谍,说 1+1不等于3的人罪不容赦……” • 斯大林精明的政治领袖,胜利,布哈林遭 到批判。
• 1、1927年联共十五次代表大会——集体化方针 的确立 • 2、1930年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集体化和 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的决议 ——农业 集体化蓬勃展开。 • 3、1930-1933农业集体化的高潮。 • 注:1930年3-6月退潮现象。 • 4、1937年,93%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国营农场 和集体农庄的耕地达到全部耕地的99.1%——农 业集体化完成
斯大林《胜利冲昏头脑》
• 意义:1、苏联的集体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农业社 会 主义革命。它的完成是苏联现代史上的重大事 件,使苏联众多的个体农户走上了集体经营的社 会主义大农业道路。 • 2、它的完成使苏联消灭了富农阶级,建立了生产 资料公有制,符合苏联广大人民的利益。 • 3、它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走出的第一条改造小 农经济的道路,其影响超出苏联一国范围。 • 4、对高速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参考书目
1、李传鹏《苏联史(1917-1945)》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 1985年 第120页 2、齐世荣《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第六 章第二节 第167页 3、苏联现代史论文集 《世界历史》编辑部 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版 第297页 第274页 4、张义德《苏联现代史(1917-1945)》 吉林文 史出版社 1988年 第六章 第220-250页 5、萨姆李诺夫主编《苏联简史》第二卷上册 生活读书-新知书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
③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存在的问题:
①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②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苏联工业化
开始时间:1925年12月,标志:联共“十四大”召开
总方针: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重点:发展重工业。
结果:1928年起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卫国战争前,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目的: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苏联农业集体化
开始时间:1927年12月,联共“十五大”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评价:积极: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③为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