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论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合集下载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摘要]文章以Maslach的教师职业倦怠测量量表(MBI-ES)为工具,对622名城乡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情况并不严重,但已明显凸现;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城市教师;普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重点中学的教师;职称是影响教师倦怠的重要因素,高级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明显高于其他教师;女教师较男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高,但情感耗竭和去人性化程度比男教师严重;教龄11~20年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较高;本科学历的教师成就感较高。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情感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导致教师个体的负面情绪和行为的增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导致教师队伍的高流失率,而且将对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为此,研究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并从理论和实际上探寻原因和对策,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本研究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寻求科学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为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有益的努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取样为使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研究对开封市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学段的学校分别进行取样。

从市区及农村的中小学、重点中小学及非重点中小学共抽取被试700人。

样本的基本情况:按区域,市区学校368人(59%),农村学校254人(41%);按学段,小学教师209人(33.6%),初中教师211人(34%),高中教师202人(32.4%);按教龄,5年以下者89人(14%),6~10年者151人(24%),11~20年者204人(33%),20年以上者178人(29%);按学历,中专118人(20%),大专292人(47%),本科210人(33%);按职称,小学高级教师和中学高级教师143人(23%),小学和中学高级以外(包括一、二、初级)教师479人(77%);按性别,男性教师229人(47%),女性教师391人(63%)。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及其对策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及其对策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及其对策江口县闵孝中学:杨学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尊师重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但是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化,以及高考升学等一系列教育体制上的改革深化,教师的工作压力明显增大,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引发了职业倦怠现象。

我们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积极研究探讨解决办法。

本文侧重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及对策。

一、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产生原因及危害职业倦怠是一种人们因为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不能妥善地应对工作中的挫折而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教师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学方式落后,教学作风懒散,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工作厌烦。

严重的表现为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有跳槽想法。

其结果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既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又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据2007 年教师节重庆市教科院公布的“教师的教学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该市500 多名一线教师中,76.9% 的教师感觉压力大,51% 的教师落下了‘职业病',37% 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

国内其它媒体诸如此类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教师的压力因执教学校、班级、课程的不同而不同。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专家调查显示,班主任老师比科任老师压力大,中小学教师比大学教师压力大。

而在尖子班、重点班和升学年级任教的教师压力更大。

不少教师形容自己执业的主导心态,用了“麻木”、“焦虑”、“郁闷”、“无可奈何”等消极词语。

在面临工作重压和遭遇较大打击后,表现出“烦躁”、“焦虑”、“消极”、“退缩”、“绝望”等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职业倦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起始于工作应激。

应激是我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面临威胁和不利事件或需要,付出比平时更大努力的情形时产生的紧张状态。

工作应激是一种精神压力,是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如何看待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论文

如何看待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论文

如何看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20世纪70年度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一、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1)态度方面。

在认知方面,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工作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烦琐事务。

(2)在情感方面,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情绪波动很大,常常产生压抑、苦闷、怨恨、忧郁、多疑等多种消极情绪。

在价值取向方面,不再认为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奋斗目标。

(3)在行为方面。

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教学呆板,缺乏创新,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4)在身心方面。

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若得不到有效消除和缓解,则会反映出生理能量耗竭的状态,如饮食习惯和体重骤变,身体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内分泌紊乱,易患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在心里方面,则表现为对生活的乏味感,对事业的失望感等。

二、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一)社会环境的压力造成倦怠心理。

1、社会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压力源。

社会成员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学生、家长、学校及各级领导、社会上的其他人都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

全社会的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变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教师职业的要求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2、过多的承担社会角色。

教师还是一种多角色的职业,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又是学生的朋友、知已和心理治疗工作者。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2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2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职业倦怠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3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并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的。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职业倦怠常发生于与个人打交道的相关职业中,比如医生、律师、教师、心理咨询师等,其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曾被列为最易引发职业倦怠的十项职业之一。

因此职业倦怠并不仅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问题。

因为教师一旦出现职业倦怠现象,首先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易使教师产生辞职意向;其次还影响到本人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关注,一些很有前途的教师很有可能被误认为是工作态度有问题,不具备教师的资格,这使当事人在自身经历折磨的同时,还要受到周围同事或校长的批评与冷遇。

这就有可能断送一些人的教师职业生涯,令其备受挫折打击。

所以,近年来这个问题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遗憾的是,虽然在实践中,不管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意识到了职业倦怠给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至今却少有人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解决策略。

因此2006年—2007年,我们以820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原因。

(发现职业倦怠问题已普遍存在,并且教师的情绪衰竭问题非常突出;教龄10-20年是职业倦怠最为严重的阶段;男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明显高于女教师。

)通过研究提出了应对措施。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原因分析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是直接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于过强的考试压力、过于紧张的人际关系和高工作负荷。

这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

1.社会层面(1)新课程改革使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教育论文-关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的论文

教育论文-关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的论文

关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的论文〔论文摘要〕中小学教师是职业倦怠高发的群体之一。

本文概述了个体因素、情绪劳动、职业压力、人际关系和组织特征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介绍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及身心健康关系方面的研究;梳理了中小学教师的被援助需要、职业倦怠改善意识以及个体和组织层面的双向应对的相关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应对一、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缘起1974年,美国心理分析师freudenberger在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并将其内涵描述为个体由于执着于某种生活理想或方式,或者是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而产生的一种疲劳和挫折状态。

1981年,aslah和jaksn编制了职业倦怠量表bi(aslah burnut inventry),这个量表包括情绪枯竭(etinal exhaustin)、去人性化(depersnalizatin)和无个人成就感(persnal aplishent)三个维度。

此研究不仅较好的整理了职业倦怠的概念,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

1982年,zabel等应用bi对601名教师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最高。

同年,shab等也应用bi对469名中小学班主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教师面临较为严重的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它们与情绪枯竭、去人性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1985年,pines又编制了包含身体枯竭、情绪枯竭和精神枯竭三个维度的职业枯竭量表bi(burnut index)。

1990年后,职业倦怠的研究更加关注不同的职业群体,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

1995年,国际劳工组织发表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专题报告,报告汇集了1985~1995年间发表的99篇各行业领域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并指出教师是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最为严重的职业群体之一。

自此,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开始受到学者和多国政府的广泛重视。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迅猛的科技进步和信息的膨胀,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繁琐复杂的事务,中小学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也是越来越大。

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危害严重的问题,它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成长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的角度出发,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中小学教师面临许多职业压力,包括社会对教育的不断批评、学校管理方面的压力等。

这些压力导致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具体表现如下:1. 情感疲惫:教师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很多学生和家长,学生和家长的问题、抱怨、不满等会给教师带来情感负担。

长期以往,教师会感到疲惫和心力憔悴。

2. 职业压力: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艰难性和挑战性。

对于教学方面的挑战,如应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特点,当前逐渐增长的课业量等方面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出现。

3. 工作过载: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外,还需要完成很多学校分配的任务,比如处理纪律问题、准备课件、批改作业、参加会议等。

工作任务之间的重叠,会造成教师自身时间的压力及感受。

4. 人际压力: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与学生、家长、同事、上级领导等多方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但这些人员间的需要和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会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人际压力。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显著的,它不仅影响到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到学校和学生的正常运作。

具体影响如下:1. 影响工作效率: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会对学校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长期以往,影响会越来越大。

2. 影响学生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的目标教育和素质教育将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容易造成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中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和对策研究 精品推荐

中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和对策研究  精品推荐

中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和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外在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产生了不平衡的情绪,降低了工作积极性,丧失了工作兴趣,影响了教师工作的正常进行,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

本文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社会方面和职业压力等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为中小学教师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职业倦怠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社会压力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研究背景 (1)第二节研究意义 (2)第二章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3)第一节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3)第二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3)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4)二、调查的过程 (4)三、调查的结果分析 (4)第三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5)一、生理方面 (5)二、情绪方面 (6)三、工作方面 (6)四、去人性化 (6)第三章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 (7)第一节社会压力 (7)一、社会期望过高 (7)二、社会地位不高 (7)第二节个人心理素质 (8)一、心理承受力弱 (8)二、个体的“控制点” (8)第三节职业压力 (9)一、工作量增大 (9)二、工作压力增大 (9)第四章克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0)第一节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 (10)第二节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10)第三节为中小学教师创建宽松的工作环境 (11)第四节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 (12)结语 (13)参考文献 (14)第一章绪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扮演着传道授业的社会角色,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教师人群的身心健康。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析。

第一节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激烈,压力的增大,教师领域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越来越平常,尤其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他们所承受的职业压力与日俱增,而且这些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导致工作倦怠、职业枯竭,身心疲惫。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管理策略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管理策略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管理策略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管理策略引言:中小学教师是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承担着教育主力军的重任。

然而,由于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1. 工作压力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巨大,包括教学任务繁重、面临的学生成绩压力、家长和学校的期望压力,还有各种行政工作、评教和会议的压力等。

这些压力常常使得教师感到无法承受,从而加剧了职业倦怠感。

2. 事业发展困境中小学教师的晋升空间有限,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升迁和晋级非常受限制。

教师往往感觉自己的事业发展受阻,缺乏进一步的激励和动力。

这使得他们产生了职业倦怠感。

3. 教学资源匮乏当前,一些中小学乃至农村地区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教师需要面对缺乏教材、教辅以及先进的教学设备的问题,这使得他们感到压力倍增,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

4. 家庭与工作的平衡中小学教师需要兼顾家庭与工作,这种平衡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工作上,疏忽了和家人的互动,造成了家庭关系的紧张,进而影响教师的情绪和工作态度。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管理策略1. 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例如开展定期的教育培训,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

此外,对于教师的升迁和晋级,也应该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 优化工作环境学校应该建立积极、健康的工作环境,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学校可以增加教师的课余活动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交流和发展。

3. 增强教师团队合作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师资研讨会、教研活动等方式,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这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成长,还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满意度。

4. 增加对教师的关怀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关怀,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心理咨询服务和工作支持。

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3篇

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3篇

教师职业倦怠论⽂范⽂3篇教师职业论⽂:⽼师职业倦怠及联系本⽂作者:刘贤敏周炎根刘爱楼傅蕴男⼯作单位:南京师范⼤学泰州学院⼩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该量表采⽤7点计分法,3分为中数。

本研究中⼩学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与⾃我成就感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为3.73、3.64、3.53,均超过中值,显⽰⼩学教师已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

进⼀步分析表明,不同性别的⼩学教师职业倦怠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的⼩学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与⾃我成就感3个维度上差异均达到显著⽔平,有统计学意义。

⼩学教师⼯作投⼊状况分析该量表3为中值,⼩学教师在热情、奉献、专注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为3.63、3.97、3.56,说明⼩学教师⼯作投⼊超过平均⽔平。

进⼀步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的⼩学教师⼯作投⼊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的⼩学教师在热情、奉献、专注3个维度上差异均达到显著⽔平,有统计学意义。

⼩学教师职业倦怠对⼯作投⼊预测⼒的回归分析以热情、奉献和专注为⾃变量,分别以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我成就感为因变量进⾏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作投⼊的热情、奉献和专注维度与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维度、⾃我成就感维度、去个性化维度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差异,进⼊回归⽅程。

本研究表明,⼩学教师职业倦怠已经凸显,3个维度中情绪衰竭维度得分最⾼,这与以往的研究⼀致[4,6]。

⼩学教师对学⽣有明显的冷淡和疏远,应该引起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重视。

有些研究认为,男性教师由于社会压⼒和性别⾓⾊的原因,职业倦怠⾼于⼥性教师[8-9]。

在本研究中,并未发现男性教师与⼥性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学教师中⼤部分是⼥性教师,他们承担的压⼒并不少于男性教师,情绪负荷较⼤,相应地情绪衰竭⽔平也⽐较⾼。

研究发现,⼩学教师⼯作投⼊没有性别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致[10]。

不同年龄的⼩学教师⼯作投⼊差异显著,但得分并未发现呈“波浪型”趋势,这可能与年龄阶段划分不同有关。

⼩学教师职业倦怠与⼯作投⼊的相关分析显⽰,职业倦怠与⼯作投⼊关系密切,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维度与⼯作投⼊的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我成就感维度与⼯作投⼊的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引言:中小学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他们以较低的薪资、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尽心尽力培养学生的学业和思想。

然而,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严重,给教师自身及教育质量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本文将浅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并提出对策。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1. 高压工作环境:中小学教师每天承受大量的备课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加之学校行政任务的增加,工作压力巨大,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完成各项工作。

2. 薪资待遇低:中小学教师的薪资相对较低,很难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

与此同时,部分学校没有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教师缺乏晋升激励,导致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确。

3. 缺乏社会尊重:一些人认为中小学教师只需每天在教室讲课即可,没有意识到教师需要承担大量的责任和压力。

社会尊重度的低下使得教师们感到内心空虚。

4. 教育资源不足:一些中小学教师教学资源紧缺,缺乏优秀的教材、教辅资料,导致他们工作效率低下,难以展开创新教学。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1. 教师离职率增加:受到职业倦怠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选择离职,这不仅影响教育发展,也导致学校经常需要招聘新教师,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

2. 教育质量下降:职业倦怠的教师缺乏积极性和创造力,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思想成长。

3. 教师身心健康受损:职业倦怠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的发生,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和师生关系。

三、对策研究1. 提高待遇和福利:政府应加大教师薪酬的投入,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

同时,建立健全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通过个人成长和教学水平的评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学校应提供多种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他们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

3. 提供心理支持: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缓解职业压力和心理困扰。

C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

C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

均得分为338 ,说 明教师对 自己的职业有较高成就感 ( .8 1 见
表 1。 )
但是数据 也表明部分教 师 出现 了一定 的职业倦怠 ,例 如情感衰竭得2 分以上 的有8 人 ,占总人数的4 .%:在去 . 6 5 7 2 个性化方面 ,得26 以上 的共4 人 ,占总人数 的2 .%。可 . 分 8 67
均得分越 高 ,则表 明倦 怠程度越 弱 ,反之越强 。三个分 量
表 的 得分 相 互 独 立 ,不 能相 加 。
其次 ,我们对 6 位教师进行的深入访谈 ,是在 问卷调查
的基础 上制定访谈提 纲。访谈 内容 主要 围绕教 师对 当前 工 作 、学校 管理的一些看 法 .及某些 对教师有较 大影 响的事 件 、他们的人生经历 、思想观念 、人生态度 等。在访谈 的 过程 中 ,我们有时会 根据访谈 的具 体情况对访谈 内容作 调 整 ,同时也鼓 励访谈 者提 出 自己的 问题 ,双方进行 交 流 。 我们采用 现场笔录或 录音 的方式进行记 录 ,访谈 结束后 对
( 分 ) “ 时 如 此 ” ( 分 ) “ 常 如 此 ” ( 9 ) 和 2 、 有 3 、 经 4
“ 总是如此 ” (9 ) S 。各维度得分为该维度所有项 目得分 之


研 究设 计
和 后 的平 均 分 ,其 中情 感 衰 竭 和 去 个 性 化 两 维 度 平 均 得 分
0 0 0 0
C 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的调查研 究
杨小梅 张 蕾
( 摘
要 ]通过 对c 中小学2 0 市 0 名教师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c市中小学教 师整体职业倦 怠程度不严
重 ,但倦 怠趋 势明显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原 因主要为 :第一 ,工作 时间长、劳动 强度 大 ;第二 ,学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其职业发展状态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然而,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究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全面梳理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包括情感衰竭、去人格化、成就感降低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多种因素,包括工作压力、职业发展、社会支持、个人因素等。

本文还探讨了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成因,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探索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满意度,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和社会的未来发展。

特别是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由于工作压力大、职业晋升路径有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职业倦怠现象尤为突出。

因此,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机制,也能为缓解教师压力、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大量研究。

从职业倦怠的定义来看,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其描述为一种由于长期工作压力和角色冲突导致的情感衰竭、人格解体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心理状态。

在教育领域,这种倦怠状态可能导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减退,对学生的关心度下降,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与重视程度低是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感产生的不可忽视成因。

据所知,社会上许多对教师行业不了解的人对教师的印象很低,认为教师工作很轻松,周末双休,还有很长的每年俩个假期,而且工资又很高,国家给予教师的各种福利又多。

其实他们误解了中学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周末其实并不轻松,经常需要各种形式的加班培训,批改学生作业,还要处理好自己家庭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上有老,下有小,教师的工资又不高,所以压力可想而知。

这些压力会迫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越来越严重,不利于教师身心健康,更不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全面发展。

二、没有健全的中学教师工资职称晋升制度,是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感产生的重要原因。

晋升职称工资是每个中学教师必须面对的工作挑战,高级职称岗位希缺,不同职称岗位级别之间的工资差距很大,相差几百甚至上千每月,职称竞争又十分残酷激烈,会存在太多的不公平。

为了职称晋级晋升而同事间拼杀,不利于教学的合作,更不利于教师自身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付出与收获严重不对等,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教师职业倦怠感并不断加深之。

从而严重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所以健全中学教师工资职称晋升制度迫在眉睫,国家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及时化解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之教育价值危机。

三、学校管理体制与评诂机制落伍,是促使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感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现实中,学校管理过度行政化与功利化较严重,这会导致权力集中在个别心术不正的人身上而变相滥用权力。

晋级晋升职称工资时偏重于管理岗位现象突出,这忽略了教师的教学成绩水平与师德师风等综合表现对职称晋升评诂标准的重要性参考价值。

这是对教育有极大贡献的中学教师们的严重不公平,在分配绩效工资时也不例外,过度看重管理岗位而忽视教育岗位进行不公平分配的边疆学校不少,这难免会让实干兴校而得不偿功的中学教师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感并与时俱升。

对此,还所有正义教师一个公平竞争的学校管理与评诂机制是必要而紧迫的教育事业,这样才能让中学教师们早日远离职业倦怠苦海。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的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教育事业的重任。

然而,由于职业特点和工作压力,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以及解决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1.工作压力过大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压力、学生管理压力、家长压力和教育改革的压力。

教师需要应对这些压力并保证工作质量,导致不少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难以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

2.工作内容单一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按照教材进行教学,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课堂上的重复性工作和缺乏挑战性的任务会让教师感到乏味和缺乏成就感。

3.管理和评价机制欠缺当前的教育管理和教师评价机制偏重绩效导向,过多注重考核成绩和教育质量等最终结果,过度依赖标准化考试。

这样会导致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育教学创新受到限制,剥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对策研究1.提供支持和资源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支持。

给予教师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供教学资源和辅导材料,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2.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师办公室和教学设备,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

通过改善工作场所,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舒适感。

3.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学校和教育部门应给予教师更多的空间去参与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

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改进的项目和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

4.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教师评价体系,注重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评价,鼓励教师创新,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奖励机制。

评价过程应更加公正和全面,给予教师更多的发展机会。

5.优化教师待遇和福利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

完善保险和退休制度,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途径,增加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

总之,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摘要】:用MBI对西昌地区末尔乡中心校和托觉镇中心校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调查,探讨并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与各相关变量如性别、教龄、学历等因素的关系。

结果表明①中小学教师有一定的情绪衰竭,去人性化程度一般,成就感较高,职业倦1怠情况不明显。

②教龄在职业倦怠3个维度上差异均不不显著。

③不同性别教师在职业倦怠3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

④学历在低成就感维度存在主效应,随学历的升高,成就感有降低趋势,学历在其他两个维度上不存在主效应。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低成就感一、前言职业倦怠(Job Burnout) 是指由工作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反应,它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冷漠和不负责任、情绪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身心症状,如疲劳、易激惹、焦虑和抑郁等等[1,2]。

国际工作倦怠研究领域的权威Maslach进一步将工作倦怠分为3个维度[3]:即(1)情绪衰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和紧张等;(2)去人性化,指对服务对象表现疏远和冷漠;(3)低成就感,指个体感觉无力胜任所从事的工作以及缺乏成功的体验等。

国外的研究发现[2,3],工作倦怠较多发生在助人职业的从业人员中,如教师、医护人员等。

其中教师职业作为助人职业的典型,其从业者的工作倦怠问题更是早已成为国外工作压力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对工作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

1986年,马勒诗与合作者在她所提出的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基础上专门为教师编订了一份评估教师工作的职业倦怠感问卷,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测量工具。

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我们也应将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提上日程来,更好的维护教师身心健康,以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第一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一、引言职业倦怠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明显影响到中小学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果。

因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和消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当前教师管理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国内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其中情绪衰竭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常感到工作没意义,没价值,工作目标渺茫,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应有的兴趣,日感焦虑与烦恼,有无助感,缺乏工作自信,缺乏进取心,工作中易躲避困难,敷衍工作,被动应付。

这些表现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的教育质量、学生的未来,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访谈调查中发现,来自社会、学校组织、职业特征和教师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压力。

1.社会期望值过高。

教师不仅要传承知识文化和培养各类合格人才,而且还要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榜样。

因而,教师承受着巨大的社会期望。

同时,在今天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益升级。

在多方的期望之下,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日剧增。

2.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

在社会对教师报以高期望的同时,却出现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低等一系列的反差。

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决定了教师应当拥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

虽说近年来教师工资有过几次大的调整,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摘要采用修订的Maslach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647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程度不高,但与我国护士和美国教师相比,其个人成就感明显偏低。

(2)男女教师的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程度无显著差异,女教师成就感显著高于男教师。

(3)中专学历的教师的情绪衰竭感显著低于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

(4)小学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中学教师,而非人性化程度明显比中学教师低,高中教师比小学和初中教师具有更强的情绪衰竭感。

(5)教龄为5~10年的小学教师和教龄为11~20年的中学教师,最易出现情绪衰竭感。

(6)教龄在5年内的初中男教师和教龄在11~20年的初中女教师,可能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个人成就感。

1 前言职业倦怠是助人行业中的工作者在工作中因长期持续付出情感,并与他人发生各种矛盾冲突而产生挫折感,最终表现出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机能失调现象[1~3]。

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视作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普遍存在于助人行业群体中[4]。

教师就是这一现象的高发人群之一。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5]。

其中,Maslach 等人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①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②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涉及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③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这涉及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1,2,5]。

目前,这一模型在职业倦怠研究领域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和验证,并被证明具有较好的跨文化的信度和效度[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教师论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摘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工作压力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工作的过度负荷因素等方面,因此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也应从这三个层面去着手,即建立教师心理调适机制、避免教师的超负荷工作、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等。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消除措施
一、引言
教师职业倦怠特指从事教师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而最终导致的在情绪、情感、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及中学课程体制的改革,教师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心理压力,其情绪处于易于疲劳状态,工作热情丧失,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同事和学生,使同事和师生之间关系恶化,部分教师产生了强烈的离职倾向。

如果听任这种倦怠现象恶化而置之不理,将会给中小学教育带来极大的损失,故而,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

二、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人因素对教师倦怠的影响。

教师对自身过高的期望值。

自我期望值高是压力最主要来源之一,自我期望值越高,与现实的冲突越激烈,则产生的压力也越大。

应当结合个人、学校及社会等现在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可能趋势为自己设定适当的目标。

对教师来讲,应该把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作为关键。

第二,学生的不良行为对教师倦怠的影响。

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引发教师倦怠的主要因素。

在学校里,虽然传统中,教师是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地位,实际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

好的学生,会让老师教起来有成就感,而不好的学生,特别是这类学生的不良行为会严重影响到教师的心情,乃至成就感,继而产生职业倦怠感。

如一个班级的众多学生所表现出的班风和学风如果不好的话,这将严重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情绪。

第三,工作的过度负荷对教师倦怠的影响。

教育工作的时空延展性所决定,教师的工作并不会随着下课或学生放学而就此停止,备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或教育等工作以及应付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繁多的检查、评比等要耗费更多的时间才可能完成。

第四,变革的外在压力对教师倦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科学技术、经济政治不断的发展变化,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
会作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尤其近年来,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当前我国大力度、大规模地推行了新课程改革,试图淡化应试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正面临新的课程改革和旧有教育观念更新的任务,为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压力感,甚至会感到手足无措。

三、消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一)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
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情绪,既是预防教师出现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也是预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教师个人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

只有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满腔热忱,才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才能热爱学生,并从这种爱中得到极大的职业享受。

教师要想做到“乐而为之”,必须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

教师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认定,是一个教师避免职业倦怠、保持最佳心境的思想基础。

(二)避免超负荷工作,提高福利待遇
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是避免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

要减少不必要的评比、检查及重复培训等,为教师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各类资料、仪器设备的建
设,为教师备课、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防止教师因资源枯竭而形成倦态;有针对性开展一些教师基本功训练的活动,推广先进的教学方式,减少因机械、重复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心理疲劳及情绪衰竭。

同时社会尤其是国家应在不损害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尽量达到国际上经济水平接近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投入程度。

在此前提下,才有可能有效提高对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另外,国家可以从制度、政策上对教师职业予以特殊的保护和激励政策,尤其在实行教师聘任制的同时,要借鉴国外对教师的公务员地位给予确认,以保护教师从业积极性。

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它需要教师更多的付出,因此必须在经济上、制度上给予补偿和保护。

这样才能逐渐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化程度,吸引更优秀、更适合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从而减少教师职业倦怠发生的可能性。

(三)完善教育领域内部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
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则。

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生活中,完善的竞争机制能激发人无穷无尽的活力。

在教育领域内部,要确立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必须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和筛选制等配套措施,并且要做到公正、公开。

当这些配套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的
优胜劣汰便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本文认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并且乡村教师比城镇教师倦怠现象严重,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倦怠现象严重。

分析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感产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学校因素、学生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自身因素等。

因此,需要减轻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感,社会要提倡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学校要提高教师待遇,完善公正的竞争机制,教师本身需要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富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
2、 d w chan. hardiness and its role in the stress?[j].burnout relationship among prospective chinese teachers in hong ko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3(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