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说课稿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岳麓版)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岳麓版)《鸦片战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鸦片战争》是岳麓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是教材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的开篇章。
学生将在高一上半学期学习这部分内容。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是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历史背景的讲授,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②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巨大的影响和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演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构示意图使学生掌握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和思考教材及相关资料,在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辩证关系。
②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吸食鸦片的严重危害,远离毒品。
同时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知道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②通过讲述两次鸦片战争以及揭露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育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3.教学难点和重点重点: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难点:①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②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二、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在初中历史已经学过《鸦片战争》的内容和经过,对鸦片战争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能力和对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但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仍然有限,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纠正。
首先就是传统的讲授法。
我主要运用语言的方式,系统的向学生讲述鸦片战争,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科学的认识。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非战公约》说课稿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非战公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非战公约》是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课的一部分,该教材主要介绍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以及《非战公约》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通过学习这个教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和中国在其中的角色。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了解《非战公约》的背景和起草过程;2.掌握《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3.分析《非战公约》对中国的意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非战公约》的背景和起草过程;2.掌握《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分析;3.分析《非战公约》对中国的意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为了维护和平与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2. 阅读与讨论《非战公约》(3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非战公约》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非战公约》?2.《非战公约》的背景和起草过程是怎样的?3.《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分组讨论并汇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3. 分析《非战公约》对中国的意义(3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非战公约》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以及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4. 分析《非战公约》对国际关系的影响(25分钟)•让学生探讨:《非战公约》对国际关系有何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对世界的意义是什么?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综合前面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进行总结,并展望《非战公约》和国际关系的未来发展。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问题导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进行分组讨论,深入了解《非战公约》的相关内容;3.分析与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4.总结与展望:通过总结和展望,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引发他们对国际关系的思考和研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说课稿
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说课稿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旳题目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我重要从教材分、学情分析、教学措施、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几种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或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课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
该课作为新教材旳开篇, 是整个专题(古代中国旳政治制度)以及政治文明史旳起点, 具有统领和示范作用。
夏商周旳政治制度, 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旳重要构成部分, 这些制度不仅对夏商周三朝旳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 并且其兴衰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旳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因此, 本课具有启下旳作用。
此外, 通过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旳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初期政治制度旳特点。
本课教材中重点波及旳初期旳王位世袭、分封制和宗法制, 都是中国政治特色旳体现。
这些制度影响着后来我国数千年旳文明史。
有些理念甚至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旳精神道德文明中。
我国长期形成旳尊宗敬祖、尊老爱幼、浓厚旳亲情观点甚至民族旳凝聚力, 都与古代旳宗法制等有亲密关系, 因此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愈加深刻认识我国国情。
此外, 本课内容也为理解秦汉后来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和发展旳必然性, 作一合理旳铺垫, 因此, 学好这一课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旳本节课旳课标是: 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旳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初期政治制度旳特点。
根据课标规定、教材内容和学生旳详细状况, 确立如下教学目旳:1. 知识与能力:⑴理解初期国家旳产生, 理解“家天下”制度出现旳意义。
⑵理解西周推行分封制旳目旳、内容和作用。
⑶理解宗法制旳内容、与分封制间旳关系以及宗法制旳评价。
⑷认识中国初期政治制度旳特点。
2. 过程与措施⑴归纳商代内服、外服制度旳内容, 西周旳分封制和宗法制旳含义、内容、特点、影响, 初步理解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旳措施。
⑵简要比较西周旳分封制和宗法制与商朝旳内服、外服制度旳不一样及其利弊, 学习研究历史问题旳措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说课稿-教学文档
岳麓版历史必修3 第20课西学东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
一个民族的最后失落是尊严的失落,尊严的最后的失落是文化的失落。
只有文化传承才能使一个民族走向更远。
作为有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在晚晴时期却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这无疑是中华文化的迷失。
此时,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踏上蜕变与新生的思想文化征程。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
以下是我说课的基本流程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收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
而复习课则是以查漏补缺、矫正错误、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为目标。
为了达到此目标,复习课的教学就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讲练结合,适时点拔,反馈矫正,寓教于乐。
而传统的的复习课的基本模式一般为:出示目标——基础知识梳理(一般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写,老师有侧重点的进行点拨形成知识网络)——考点精析(一般是把本节的重要考点列出来然后辅以典型例题和巩固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耗时太多而且收效颇微,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开发。
“四部八环节”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的有效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单位时间内提高了学习绩效,最终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以多媒体的运用为手段,以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和学会阅读解析史料为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与能力,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主要内容1.引、导:结合学情和考试说明制定详细具体的复习目标,然后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2.学、测:学生结合提供的复习目标和复习方法进行自主复习,自我检验复习的效果。
3.议、教:展示复习成果并进行组内讨论和组间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对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讲解,最终使某些重要知识得到提升或者系统化。
第10课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说课稿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4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设计一份关于孙中山的资料卡,要求学生收集和整理孙中山的相关资料,包括他的生平事迹、革命理念和实践活动等,以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能力。
2.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孙中山革命历程的短文,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实践,以提升学生的写作和分析能力。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一本关于孙中山的书籍,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革命历程,深化对孙中山的认识。
2.撰写一篇关于孙中山革命理念和实践的读后感,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实践,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参与线上讨论,就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和实践,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拓宽视野,提高合作能力。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用讲授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系统地介绍孙中山的个人背景、革命理念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他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贡献和影响。接着,我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孙中山的革命理念是如何形成的?”、“他领导的革命活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我会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孙中山的评价和观点,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和交流。
高中历史新航路的开辟说课稿教案岳麓版必修
高中历史新航路的开辟说课稿教案岳麓版必修一、教材分析本课《新航路的开辟》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航路的开辟背景、过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掌握新航路的开辟过程,认识新航路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掌握新航路的开辟过程;认识新航路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运用地图和图片,直观地展示新航路的开辟过程;结合实例,分析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 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2. 新航路的开辟过程;3. 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2. 新航路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已知的海洋航线,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4. 展示分享5.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新航路的开辟。
6.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举例,分析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堂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
10. 课后拓展学生进行课后拓展,深入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说课稿王安石变法
说课稿《王安石变法》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王安石变法》。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一)说教材地位《王安石变法》是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第6课,属于中国古代重大改革内容,是课标要求下的九大改革之一。
学习和理解王安石变法对于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以及现代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为三部分: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前预习和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交流协作能力,通过设计学生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王安石变法精神和变法的曲折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自已的人生价值,树立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抱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加上本人对教材的理解,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重难点确立如下: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二、说学情本课授课的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
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总体较高。
而且经过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能力,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在本课开展感悟式、探究式等自主性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本课主要采用情景设置、设疑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用“以人带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将王安石诗坛上的“唐宋八大家”的身份地位过渡到政治改革家,进而分析他的反映民生疾苦的一首诗,导入变法背景。
(二)讲授新课过程:在讲述变法背景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然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概括、归纳。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渐进的制度创新(说课稿)》教师招聘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赛教课说课稿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渐进的制度创新》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渐进的制度创新》。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渐进的制度创新》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第8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由“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两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过程、发展和完善等知识点。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开创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君主立宪制、内阁制、政党制等政治制度对英国自身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学好本课可以为本单元美国、法国、德国民主政体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存在看问题重表象、轻实质的特点。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讲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过程、发展和完善等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的探究,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养成历史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精品说课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部全册精品说课稿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说课稿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岳麓书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高二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中的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本人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认识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及影响。
”本套教材将孔子、老子列为第一课,突出了孔子和老子在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概括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及其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人类思想文化遗产要自觉传承,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及依据]之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学说是儒家思想的开端。
而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学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二.说学生,也就是学情分析1.高二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对于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有一定的涉足和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和较为全面的理解。
三.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精品说课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部全册精品说课稿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说课稿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岳麓书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高二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中的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本人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认识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及影响。
”本套教材将孔子、老子列为第一课,突出了孔子和老子在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概括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及其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人类思想文化遗产要自觉传承,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及依据]之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学说是儒家思想的开端。
而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学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二.说学生,也就是学情分析1.高二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对于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有一定的涉足和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和较为全面的理解。
三.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
历史iii岳麓版第20课西学东渐说课稿
历史iii岳麓版第20课西学东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课题】说课课题: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五单元第21课《西学东渐》。
【教材地位作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的前四个单元中,第一、第二单元要紧讲述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文艺的辉煌珍宝;第三单元要紧讲述了西方从人文主义到科学理性的进展演变;第四单元则讲述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明白了我国曾经的辉煌和逐步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的差不多史实;并专门容易引起反思:我国文化什么缘故会显现如此庞大的落差?应如何才能使中华文化重燃辉煌之光?等诸问题。
这就为本课题的提出与展开提供了专门好的情形铺垫。
在把握并明白得本课题“西学东渐”之后方能对第22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地的把握。
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题在必修Ⅲ乃至整个必修模块中都有着相对重要的地位,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对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作了简明的阐述。
二、教学目标(一)本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明白“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及其要紧思想观点;②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③把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差不多主张,从而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材料。
在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史料和老师课件展现的辅助史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明白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
2、采纳问题情形教学法。
情形的设置能够通过课件展现,也能够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和学生本躯体验历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鼓舞学生分析交流:学习本课题的过程中,你最观赏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什么缘故?请阐述你的理由?要求学生课后写出小论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究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体悟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不管任何个体、任何民族或任何国家都无法在自我隔绝中实现一支独秀,进一步养成开放的学习心态与世界意识。
岳麓版必修一第三课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说教材:本节课是政治文明历程中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其基本涵盖了整个中国王朝历史关于政治制度发展的大致历程。
自秦以来,以皇权为核心的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完备,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完善是其突出表现,与此同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而监察与谏议制度的实施又维护了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这三者促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成熟。
因此本课内容很清楚地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主要讲述了中央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以及监察与谏议制度,介绍了中国古代对官员的监督办法的确立及其发展演变情况第二,说学情:刚进入高中的高一学生在初中时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对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资料收集整理以及问题情境教学,合作探究法等方法进行讲解第三,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历史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即: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课本的阅读,熟记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以及它在宋元时期的变化,秦汉选官制度的内容以及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内容,通过教师对相关制度的重点讲解,带领学生分析三省六部制的意义和影响,科举制度作用的变化以及正确的评价监察制度,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图片和易懂的材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预习收集历史资料,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全面的了解历史发展的全貌,通过分析史实资料,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分析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合作探究学习法: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借鉴其长处,做到古为今用,了解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政治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高考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公平性与重要性,从而鼓励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努力学习第四,结合本节课的课程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通过采用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分析史料同时配合老师讲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出重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教学说课稿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学说课稿一、教材简析1、版本分析:岳麓版: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它采用了专题教学的形式,以政治活动为主线,以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为主体知识,探讨人类政治活动的历史作用。
本课所属单元分述了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历程的重大事件后,集中于本课探讨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这样就落实了课标要求,体现专题学习特点。
2、教材分析:《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学内容分成“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清政府怎样走宪政之路”、“民国政府如何理解宪政”、和“为宪政流血”四个部分,分别探讨清末民初时期的维新变化、预备立宪和民国时期三个阶段中国宪政的演变历程。
本课的最大特点是内容高度综合,时间跨度较大,涉及到众多历史事件,值得探讨的问题多、综合性强,必须把课本知识条理化,结构化,才能使整节课显得一气呵成。
3、教学目标(1)基本知识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思想主张;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思想核心;《钦定宪法大纲》颁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内容;“皇族内阁”的形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规定;“宋教仁遇刺案”。
(2)过程与方法①、阅读史料,归纳近代早期探索改革中国政治的代表性意见,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②、阅读史料,归纳维新派思想主张的核心,分析其进步性,并比较维新派前后两种不同的主张,探讨在当时改革采取激进方式或渐进方式可能带来的不同影响。
③、提炼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透过表象揭示其实质。
④、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主要规定,认识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宪政的不同。
⑤、学会以长远的眼光观察历史,正确运用史料,从清末民初的宪政实践中发现历史的进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让学生认识到:有宪法比无宪法是进步,但有宪法,却未必有宪政。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导读》说课稿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导读》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目标1.1 课程背景高二历史选修课是高中历史学科的一部分,本课程主要教授中国历史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1.2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与热爱;•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2.1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2.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3.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4.中国历史的历史观变迁2.2 为何选择这些内容本课程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这些内容是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认识;2.这些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和讨论;3.这些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能够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2.3 教学重点在这些内容中,本课程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关系: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动因和影响;2.历史观的变迁: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观变迁,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批判思维能力;3.合作学习和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3.1 教学策略本课程采用综合性教学策略,包括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和独立研究等,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3.2 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目标,本教学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在课堂上,老师会通过讲授的方式介绍和解读课程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独立研究与报告: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调查,然后进行报告,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岳麓版高三历史选修《民族文化的摇篮》说课稿
岳麓版高三历史选修《民族文化的摇篮》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意义《民族文化的摇篮》是高中历史选修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民族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本课着重介绍岳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旨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1. 理解岳麓文化的内涵和形成背景; 2. 分析岳麓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3. 掌握岳麓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代表性文化元素; 4. 培养学生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岳麓文化的内涵和形成背景;•岳麓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岳麓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代表性文化元素。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岳麓文化的不熟悉程度;•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岳麓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1. 岳麓文化的内涵和形成背景1.1 岳麓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岳麓文化是湖南省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以儒、道、佛三教为主要思想体系,包括岳麓书院、岳麓山、岳麓圣境等多个文化象征。
其主要特点包括:注重人文关怀、崇尚自然和谐、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1.2 岳麓文化的形成背景岳麓文化的形成受到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人文传统的共同影响。
从自然环境上看,岳麓山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岳麓文化的培育提供了重要条件。
从历史背景上看,岳麓地区历经多个朝代的统治和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
从人文传统上看,儒、道、佛三教在岳麓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岳麓文化的内涵。
2. 岳麓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2.1 岳麓文化的地位岳麓文化作为湖南省重要的文化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岳麓文化不仅是湖南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岳麓文化的影响岳麓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岳麓文化推崇的人文关怀、自然和谐等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高中历史说课稿作为高中的历史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准备说课稿,开展教学工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岳麓版高中历史说课稿,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岳麓版高中历史说课稿【1】一、本课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在各个诸侯国中,最初秦国并不是最强的,但它后来为什么能统一中国,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岳麓版高中历史说课稿【2】【知识概要】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
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有了权力的萌芽。
夏朝时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外族的事务,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周王利用分封与宗法制的结合,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但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制度败坏,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一个皇帝具有无上权威的中央集权制度。
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国家分裂、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说明了它的坎坷。
直到宋代,这种斗争才尘埃落定,却不幸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
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元勋益颇大,明朝废除丞相,清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学习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掌握有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知识。
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影响,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评价。
同时还应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与西方古代制度进行对比。
以史为鉴。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要认真地思考、总结学习指导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模块进行,大部分课程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
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学习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
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但也没有表示明显的兴趣。
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
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
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
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
改善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
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
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
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
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
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
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当然,对历史理论的学习,更是必须重视的,其目的正在于帮助学生“会”学。
不过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
高一学生毕竟不是高三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
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
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
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
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X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3.通过本节课对若干政治问题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发展政治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某种借鉴的东西,学史明智,鉴古而知今,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区域”。
五、教学过程复习初中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2.奴隶社会主要有哪几个王朝?导入新课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发韧和源头。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至三代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
请同学们思考:三代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夏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高峰,在这之后的春秋则是奴隶社会的最终瓦解。
三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故而全面推动了三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探讨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问题,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一下夏、商两个王朝建立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归纳夏、商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如下:夏朝,公共权力商朝,内服、外服制度。
1、夏:公共权力补充:“公共权力”的理解国家是在氏族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
它与旧的氏族组织的不同在于:第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而不是如氏族公社那样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原始制度;第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权力是为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服务的。
恩格斯曾谈到过这种权力的来源。
他指出:“在每个这样的公社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虽然是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却不能由个别成员来担当,如:解决争端;制止个别越权;监督用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地方;最后,在非常原始的状态下执行宗教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