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社会性质演变看《百家争鸣》《百家争鸣》节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早期王朝——夏商周。

夏商周时期是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夏朝至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周天子统治权威逐渐衰落,经济上的井田制逐步瓦解,政治上的分封制不断被侵蚀,思想文化上学在官府逐渐被打破私学逐步兴起,伴随着战国时期的各国改革原有的奴隶制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百家争鸣》各家学说为适应社会变革回响时代变迁不断更新治国从政之方有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仁政”法家的权术法令等众家学说,因此可看出《百家争鸣》在社会性质的演替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从思想解放看《百家争鸣》地位《百家争鸣》其本质上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各学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探讨政治形势、研讨学术、究习自然、社会与人性,提出各种治国理论,推动思想的空前繁荣了。

百家争鸣各家学派间相互问学,形成一种自由讨论、相互批判的学术氛围不仅对当时的学术研究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中国思想之源,源源不断涵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核心素养注重史料实证,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条件,理解百家争鸣的重要历史意义,理解思想解放运动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通过讲述老子、孔子及各家学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源流,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应确立基于核心素养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改变以往机械地分别列出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表述。

因此根据新课标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为:1.知道百家争鸣的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2.阅读百家争鸣时期的作品,获取有效信息.多角度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客观表达对百家争鸣时期多思潮的认知,认识百家争鸣在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学生能够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史料、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各流派思想的特点和差异。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思想观念,认识到思想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12 教学重难点121 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122 教学难点理解各流派思想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对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百家争鸣的基本概念、背景和主要流派。

1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各流派思想的特点和影响,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133 史料分析法提供相关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13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段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印象,从而导入百家争鸣的主题。

142 讲授新课1421 百家争鸣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条件,让学生理解思想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紧密联系。

1422 主要流派及其思想主张分别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通过故事、名言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1423 百家争鸣的影响探讨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制度、社会观念等方面的深远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其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4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如果你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你会支持哪个流派的思想?为什么?百家争鸣中的思想对当今社会有哪些启示?144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观点,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结合史料进行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提高合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充分感受儒家和道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感受古代学者的思想智慧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孔庙及衍圣公府的图片,提问: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所学知识回答: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

之后我会进一步追问,那孔子到底有哪些成就才能获得人们如此的尊敬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背景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纪录片《世界档案》的中百家争鸣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战国时期,旧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进一步瓦解,新的封建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过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思想领域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儒家、道家等学派影响较大,那他们的观点到底是怎样的呢?(二)主要学派1.孔子及儒家学说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孔子的纪录片,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以历史小记者的身份介绍:孔子的一生是怎样的?学生明确:孔子,名丘,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过渡:孔子的一生周游列国,著书立说,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那孔子有哪些思想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承呢?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论语》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又有哪些思想主张?学生结合史料及教材明确: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同时在政治方面主张德政,反对苛政;教育教学方面提倡“有教无类”,还提供了很多教学原则及方法。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精品教案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精品教案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知道它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让学生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2.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三、教学难点1. 百家争鸣中各家思想的异同。

2.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百家争鸣的意义,各家思想的异同。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激发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重点突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

3. 讨论:分组讨论百家争鸣的意义,各家思想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如商鞅变法、孟子见梁惠王等,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百家争鸣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百家争鸣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法家思想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等。

2. 探讨百家争鸣中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如仁爱、忠诚、诚信、公平等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理解,各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的掌握。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逻辑分析等。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如分析问题的深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能力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系统的教材,如《中国古代思想史》等。

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第7课《百家争鸣》教案一、新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的产生。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即老子和《道德经》、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三个子目即三部分之间存在着历史发展内在的递进逻辑关系。

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反映了不同学派思想在春秋时期的发端;百家争鸣则是到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更加丰富多彩,不同学派争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变化逐步加剧,王室衰微,社会动荡,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士人开始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并且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主张。

到战国时期,社会冲突和矛盾更加激烈,社会更加动荡,原有的旧制度分崩离析;加上这一时期私学兴起,士人队伍进一步扩大,代表各阶层的学派越来越多,提出的主张也越来越多,各学派之间相互抨击,竞相发表见解,又相互借鉴和吸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对春秋时期诸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史料实证)2.通过分析史料和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和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树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百家争鸣》教师引导:同学们,从视频当中你能够感受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是怎样的一个时代?生机勃勃,群星荟萃,繁荣璀璨。

同学们都说的很好,看来大家都感受到了,这一时期虽然动荡,但也孕育出了一批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学者以及众多异彩纷呈的思想,很多思想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

那么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学派?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百家争鸣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和社会影响?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第7课《百家争鸣》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1.老子和《道德经》【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老子的资料卡。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知道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

2. 通过分析各学派的主要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百家争鸣的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诸侯争霸等。

2. 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

3. 各学派的主要思想:仁爱、无为、兼爱、非攻、尚贤、法治等。

4. 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诸子百家的交融与发展、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石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比分析各学派的优缺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发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兴趣。

2. 讲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分别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比分析各学派的优缺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5. 总结百家争鸣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贡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百家争鸣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如孔庙、道观等,以增强学生对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直观理解。

2.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儒家、道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2.8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8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5.百家争鸣的意义
-促进思想解放,推动学术繁荣
-形成多元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影响至今
重点题型整理
1.分析比较题型
-题目:比较儒家与法家在社会治理理念上的异同。
-答案:儒家主张仁政、礼治,强调道德教化和君子以身作则,追求社会和谐;法家则主张法治、权术,强调严格的法律和制度,通过奖惩来维持社会秩序。
4.及时反馈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观摩和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评价与反馈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能够围绕讨论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较好,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回答测试题目。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百家争鸣”的思考题和论述题,巩固课堂所学。
提供拓展资源: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和网站,鼓励深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对“百家争鸣”进行更广泛的了解。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习平台的数据反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预习资料,了解各流派的基本观点。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形成初步的个人见解。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或问题通过平台提交,以便教师了解预习效果。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自主学习的能力。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流派的思想。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起源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2. 使学生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主要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3.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学派思想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百家争鸣的背景与起源2. 儒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3. 道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4. 墨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5. 法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百家争鸣的背景、起源及其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

2.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学派思想的异同,提高分析、批判能力。

3. 案例分析法:以代表性人物的思想为例,深入剖析其思想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中国古代思想史》、《百家争鸣》等。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与起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3. 比较: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学派思想的异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案例分析:以代表性人物的思想为例,深入剖析其思想内涵。

5. 总结:概括百家争鸣的主要思想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百家争鸣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单元测试:设计相关的测试题目,测试学生对百家争鸣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七、教学拓展1. 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实物展示了解古代思想文化。

2. 观看纪录片:播放关于百家争鸣的纪录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背景。

3.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百家争鸣相关的书籍,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2. 家长反馈:通过家访或通讯方式,了解家长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校合作。

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教案第一篇:百家争鸣教案百家争鸣一、课题:百家争鸣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归纳“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2)重点掌握儒家三子的思想: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和“性本善”以及荀子的“性本恶”思想。

(3)了解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探究其在当世和后世的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2)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3)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4)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七、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分钟提供三则材料,让同学们猜是哪位大家。

然后从孔子引入。

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

材料: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名人之首2.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他:“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他那里寻找智慧。

”3.他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教授新课:百家争鸣1、概念:首先讲解百家争鸣的概念,简单介绍一下百家都有哪几家。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光明中学林文婷一、课前系统部分(一)教材分析1.课程目标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间的突出作用。

2.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内容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大变革引发思想解放潮流,许多文士、思想家,对社会的大变革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各自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课文讲述了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介绍了代表性的思想家及他们的主要主张,其中重点是孔子和法家的思想。

(二)学生分析初二的学生,已对诸子百家中的孔子、孟子、孙子等有所了解,而且非常感兴趣,但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观点。

教师可调动学生收集资料、扮演角色的积极性,让学生有主体性思想,积极参与课堂。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

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的运用。

本课难点:百家争鸣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式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法。

本课头绪纷繁,涉及到百家争鸣众多的人物及其主张。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可通过师生共同设计“主要的学派、人物及其代表思想一览表”的环节来达到目的。

根据本课课标,结合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法等,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教学用具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2.课前让学生分工合作,分组收集资料,并作一定分析,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进行联系和简单运用。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知道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思想家和学派。

2. 通过分析各家的主要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后世思想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百家争鸣的背景介绍2. 儒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3. 道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4. 墨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5. 法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

3. 分析:分析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4.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学说进行深入研究。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各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思考深度。

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哲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等。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文章、纪录片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教学时长:共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某一家的思想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情景模拟,加深对各家思想的理解。

3. 辩论赛: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实践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如孔庙、道观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氛围。

八、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与百家争鸣相关的书籍、论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2)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能够分析各学派思想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

(2)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体会各家学派思想中的智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主张。

2、教学难点(1)理解各学派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2)对百家争鸣时期思想文化的评价和影响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段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引出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百家争鸣的背景(1)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寻求变革图强的道路。

(2)经济方面: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

(3)文化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兴起,文化教育逐渐普及,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

2、主要学派及其思想主张(1)儒家孔子:①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仁者爱人”。

②强调“礼”,主张恢复周礼,规范社会秩序。

③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孟子:①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②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荀子:①主张“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②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2)道家老子:①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篇一:高中历史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必修3】百家争鸣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流程】【导言】〖文科〗如何学好历史?一、自求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菩萨正撑伞走过。

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菩萨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

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

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 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了解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 掌握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难点: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教学准备】
教材:《历史》教材相关章节
课件:图片资料、视频资料
其他:笔记、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7分钟)
介绍百家争鸣的概念和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学派之间的观点和争论。

二、概述百家争鸣(10分钟)
1. 介绍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分析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影响。

三、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5分钟)
1. 儒家:孔子、孟子,主张“仁义礼智信”;
2. 道家:老子、庄子,主张“道法自然”;
3.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
4. 名家:荀子、韩非子,主张“名实分明”;
5. 阴阳家:申子,主张“阴阳五行”;
6. 法家:商鞅、李斯,主张“以法治国”。

四、讨论与总结(8分钟)
让学生讨论不同学派的主张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做出自己的总结。

【教学反馈】
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目,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学扩展】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辩论或角色扮演,深化对百家争鸣的理解和认识。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通用9篇)导语:《百家争鸣》展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学习本课,对于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吸取先哲的智慧、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制作知识卡、观点辩论、图表归纳、小组竞赛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扩展思想、古为今用,增强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

2、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准备《百家争鸣》的导学案及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分组收集各派思想家资料,制作学习卡片。

四、课时安排本课课型为自主合作课,安排一课时讲授。

五、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猜猜我是谁?”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将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出现,我们先来猜猜他们分别是谁?(播放诸子百家人物图片,由学生竞猜人物名。

导入新课《百家争鸣》,翻开书本76页。

)l 设计意图: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二)预习检查(独学):百家连线,检查自主预习情况学派思想家所处时代《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老子《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儒家孔子春秋晚期《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道家墨子《百家争鸣》教学设计墨家孟子《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法家孙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教学设计兵家韩非子孙膑(三)新课教学1、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板书)[提问]春秋战国时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讲述]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网罗人才;文化教育扩展出现文史阶层,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掌握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用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问题,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儒家和道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古代学者的思想智慧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

2.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1. 百家争鸣的影响。

2. 理解各个学派之间的思想差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孔庙及衍圣公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对孔子的了解。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孔子为何受到尊敬,顺势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背景介绍a. 播放纪录片《世界档案》中关于百家争鸣的片段。

b. 引导学生思考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c. 过渡到思想领域的活跃,引出儒家、道家等主要学派。

2. 主要学派介绍a. 儒家学说i. 播放关于孔子的纪录片片段。

ii. 引导学生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b. 道家学说i. 播放关于老子的纪录片片段。

ii. 引导学生总结老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c. 其他学派i.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百家争鸣的影响a. 引导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所学,谈谈自己对儒家和道家的认识。

2. 查找资料,了解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了解了百家争鸣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问题,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卓越贡献,体会到古代学者的智慧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精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各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代表人物1.2 教学内容介绍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分析百家争鸣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献,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二章:儒家思想2.1 课程目标了解儒家的基本思想和核心价值掌握儒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和贡献2.2 教学内容介绍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及其思想分析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和《孟子》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第三章:道家思想3.1 课程目标了解道家的基本思想和核心价值掌握道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和贡献3.2 教学内容介绍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和其思想分析道家的经典《道德经》和《庄子》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第四章:墨家思想4.1 课程目标了解墨家的基本思想和核心价值掌握墨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和贡献4.2 教学内容介绍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及其思想分析墨家的经典《墨子》和《墨经》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墨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第五章:法家思想5.1 课程目标了解法家的基本思想和核心价值掌握法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和贡献5.2 教学内容介绍法家的创始人韩非子及其思想分析法家的经典《韩非子》和《法经》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法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第六章:名家思想6.1 课程目标了解名家的基本思想和核心价值掌握名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和贡献6.2 教学内容介绍名家的创始人惠施及其思想分析名家的经典《名捕》和《名理》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名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第七章:阴阳家思想7.1 课程目标了解阴阳家的基本思想和核心价值掌握阴阳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和贡献7.2 教学内容介绍阴阳家的创始人阴阳先生及其思想分析阴阳家的经典《阴阳》和《五行》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阴阳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第八章:杂家思想8.1 课程目标了解杂家的基本思想和核心价值掌握杂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和贡献8.2 教学内容介绍杂家的创始人吕不韦及其思想分析杂家的经典《吕氏春秋》和《杂家》8.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杂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第九章:农家思想9.1 课程目标了解农家的基本思想和核心价值掌握农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和贡献9.2 教学内容介绍农家的创始人许行及其思想分析农家的经典《农政全书》和《农家》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农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10.1 课程目标展望百家争鸣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10.2 教学内容回顾百家争鸣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分析百家争鸣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百家争鸣思想的现实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第二章儒家思想的教学内容补充和说明: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倡导君子人格和礼治社会。

百家争鸣历史教案

百家争鸣历史教案

百家争鸣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各派主张。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百家争鸣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重点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代表人物。

2.各派主张的异同及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各派主张的深入理解及分析。

2.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思想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2.学生回答: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割据,各派思想家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课堂讲解1.讲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主张。

2.分析各派主张的异同及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四)案例分析a.儒家主张仁政,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b.百家争鸣时期,各派思想家如何看待战争?2.学生分享分析心得。

(五)小组讨论a.你认为哪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影响最大?b.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思想史有哪些启示?2.各组分享讨论成果。

五、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发展历程。

六、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2.学生反思:在课堂上,你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对百家争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鸣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代表人物: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百家争鸣发生在哪个时期吗?”学生回答:“战国时期。

”教师讲解:“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思想活跃,各种学派纷纷涌现,这就是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各派主张的异同及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意义: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教材分析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内容,对于学生整体把握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1、学生已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

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中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儒、道、法三家治国之争。

2、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诸子百家对人生态度的把握和百家争鸣对自己人生追求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导课:(出示《芈月传》剧照)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剧照吗?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个片段。

(播放“诸子争鸣”的剧情)同学们觉得视频中让你影响深刻的地方是什么?(百家争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在轴心时代里,我们中华文明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涌现出了老子、孔子……等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别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传统,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当然电视剧不是真正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课堂,来看看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塑造了怎样的文化传统?概念呈现: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泛指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过渡: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解读百家争鸣。

……我们先看第一个篇章。

一社会状况篇——转型——大动荡、大变革、大分裂、大发展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社会转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为什么能造就百家争鸣这样的思想文化盛况?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材料一材料二漫画(略)《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材料三孔子讲学图材料四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司马迁《史记》材料五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基础(大发展)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大动荡、大分裂、大变革)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人们就社会时弊提出各种改革方案,各国为赢得争霸战争胜利也竞相招揽人才,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3.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4.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各国为争霸,竞相招贤纳士。

原来属于贵族最低层的“士”地位上升,他们在剧烈动荡的社会里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他们驰骋于群雄纷争的历史舞台,凭借他们的才情和智慧,成为“百家争鸣”当之无愧的主角。

5.社会环境:学术环境宽松孔子带着弟子们从鲁国出发,从55岁一直周游到68岁,向各国诸侯宣讲自己的思想,“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这说明了什么?——学术环境宽松。

其实这个时代周游列国,向诸侯宣讲自己主张的何止孔子。

社会动荡时期,新的统治阶级尚未确立绝对权威,往往学术环境相对宽松,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

→所以,正是春秋战国“大动荡、大变革、大分裂、大发展”(出示关键词)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造就了“百家争鸣”。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过渡:诸子面对这一社会状况作出什么回应?——诸子回应之“鸣”二诸子回应篇——“鸣”问题2: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学生根据导学案分成四个小组合作学习,分别归纳儒、道、法、墨四家的代表人物思想。

)二诸子回应篇——“争”——“碰撞”与“交流”过渡:百家争鸣,主要还是“争”,诸子争的是什么?(改革时弊的方案),在“争”的过程中各家思想不断碰撞、交流。

问题3:归纳诸子百家“争鸣”的主要问题。

(就什么而争论?)⑴“人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之“争”材料一庄子认为,天与人“不想胜”。

庄子说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为。

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

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岳麓版必修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二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控制)天命而用(利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道家主张“顺自然”;荀子主张“制天命”。

【深度拓展】道家和荀子的“天人关系”主张的联系与区别?“天人关系”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家和荀子都探讨过“天人关系”,显然荀子的“天人关系”是吸收了道家的思想,他们都认可自然规律的存在,但不同的是,道家认为要“顺自然”。

但荀子却认为,虽然“天行有常”,但我们是可以“制天命而用之”的,用今天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就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⑵“治国”之“争”材料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材料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材料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强弱如是其明矣。

——《韩非子》道家:无为而治儒家:德治、仁政法家:君主集权、法治【深度拓展】①面对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分裂的局面,儒法道三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治国主张?A.道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经常是无为的,但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它干出来的。

)→统治者就要“无为”(听其自然),薄赋敛、轻刑法。

→“为无为,则无不治”B.儒家:a.孔子认为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礼崩乐坏”→(所以要)重建社会等级秩序→“正名”:以“周礼”为准则,正定名分,即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本分、不越位、不僭礼→怎样实现“正名”?即“德治”,所以,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指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周代的礼乐社会。

b.孟子的时代,是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的时代,所以,孟子不提恢复周代的礼制社会,他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即“仁政”,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待民→“民贵君轻”。

孟子的“仁政”也好,后来的荀子“礼法并举”也好,都体现了他们在为新兴地主阶级维护统治出谋划策。

C.法家:面对社会战乱,法家是各国变法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用君主集权来结束诸侯割据,韩非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君与民的关系是建筑在利害矛盾之上的,只有严刑峻法才能制止人民的反抗。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加强集权统治的要求,最符合诸侯富国强兵的要求,②我们能否一言断之,三家治国思想孰优孰劣?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只有是否适应时代需要之分,但是时代的发展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老子、孔子的思想带有复古倾向,无法适应时代需要,自然被冷遇)→各家治国之道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是否都有其用武之地?→请以史实证明。

③诸子百家的思想在古代政治统治中地位和影响如何?⑶“人生态度”之争材料一士不可以不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材料二庄子其人学识渊博,却鄙视功名利禄。

楚威王去请他出仕,庄子对楚威王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它的骨架标本一直供奉在庙堂里。

请问大王,对那只龟来说,它是愿意被做成标本供奉在庙堂里呢,还是愿意活着在水里游来游去呢?”楚威王就说:“按理说,它应该愿意活着在水里自由地游来游去吧!”庄子说:“这就对了,我也愿意自由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呀!大王还是请回去吧。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深度拓展】①什么是“入世”?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强调社会责任,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学而优则仕”,是“弘毅”,是“兼济天下”,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句话——“明道救世”。

这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格。

正因如此,才会有汉末党锢领袖李膺“欲与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才会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会有晚明东林党人的“事事关心”,乃至于到了现代仍振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弦。

②道家的“逍遥”相对而言是不是就是一种完全不值一提人生观?“逍遥”的人生观、求精神的“超脱”,淡薄功名利禄,这些都可以用于我们的处世中。

“入世”与“出世”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一种处事态度,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境遇下,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处世态度→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入世”(“出世)?年轻时,我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年老时(逆境时),我们不妨少点功名之心,“逍遥”“超脱”。

小结:问题4:“百家争鸣”只有“争”吗?百家争鸣各家之间一方面相互诘难,彼此交锋;一方面又相互影响,彼此渗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