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自尊的研究
大学生自尊特点的研究
大学生自尊特点的研究作者简介:常伟苹(1984——),女,汉族,河南洛阳人,贵州省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贵州省思南师范学校)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教育理论。
摘要:为了探讨大学生自尊发展的特点,选取某大学大一至大三28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罗森伯格编制的《大学生自尊量表》,以班级为单位对被试集体施测。
结果表明:①大学生自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自尊高于男生自尊;②大学生自尊在年级、生源、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自尊特点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1]。
一个人自尊水平程度的高低,对其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张向葵教授认为“自我尊重是学校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2],并于2006年提出“自尊是个体生命存在状态的机源,它构成个体人格的核心,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自尊水平直接影响人现实的社会生活”[3]。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自尊进行了研究[4][5][6],自尊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但大学生自尊各个维度的发展特点还存在争议。
本文拟研究大学生不同群体自尊的差异,来揭示大学生自尊的一般特点,这对有的放矢地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方法1.1研究被试分层整体抽样选取某大学学生共280名,实收有效问卷267份,有效回收率为96.3%.其中男生81人,女生186人;大一109人,大二99人,大三59人。
1.2研究工具采用ses(rosenberg1965年编制)来测量大学生自尊水平。
ses 共有10个项目,第1、2、4、6、7等5个项目采用正向计分,第3、5、8、9、10等5个项目采用反向记分。
为使回答选项更加精确,笔者将原来的4点评分改成5点评分:①非常不符合;②不符合;③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④符合;⑤非常符合。
分别予以1一5分,得的总分越高,表明自尊程度越高。
2.研究结果2.1大学生自尊的性别差异基于本研究,大学生自尊平均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从事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大一与大二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大一与大三、大二与大三之间均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水平(p0.05)。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加快,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其学业表现、心理健康及学习动力等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其中,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是反映大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心理变量。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优化高等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界定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和学习倦怠的概念,并阐述它们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关于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争议点。
接着,本文将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理论模型,以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增强自尊、降低学习倦怠,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学业任务,实现全面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理解,还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实践指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优化高等教育质量。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
二、文献综述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和学习倦怠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些心理因素对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和达到学习目标的信念和期望。
大量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密切相关。
例如,Bandura(1997)提出,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有可能设定挑战性的目标,并坚持努力以实现这些目标。
Pintrich和De Groot(1990)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深度学习策略,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感受。
自尊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均有显著关系。
择业期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择业期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择业期大学生自尊及其影响因素、社交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自尊对社交焦虑的缓解作用和社交焦虑对自尊的影响进行研究,最终发现择业期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存在一定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自尊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在面对择业压力时较少出现社交焦虑,而社交焦虑程度较高的学生自尊水平可能受到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指导大学生在择业期调节自尊与社交焦虑,进一步引导未来研究深入探究相关问题。
【关键词】择业期大学生,自尊,社交焦虑,关系,影响因素,缓解作用,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结论,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择业期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择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大学生们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的自尊和社交焦虑问题愈发突出。
自尊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对自己的认可程度。
在择业期,自尊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背景、学业表现、社会评价等。
自尊低的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往往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和行为,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自卑情绪中。
社交焦虑是指在社交场合中出现的紧张、害怕和自我怀疑的情绪。
在择业期,大学生需要进行求职面试、参加招聘会等社交活动,社交焦虑问题往往会对他们的表现产生影响,甚至影响到最终的就业结果。
社交焦虑还会使大学生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自尊。
研究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一特殊阶段的心理状况,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择业期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通过对大学生自尊和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惑和挑战,为未来关于择业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于贫困大学生自尊问题的研究
殊 身份 的影 响 ,他 们 的心 理 健 康 状 况 令 人 担 忧 ,而 在 这 其 中 自尊 对 他 们 心 理 健 康 的影 响 不 容 忽视 。
一
访谈 过程 中 发 现被 访 谈 者 的性 格 中 有 较 一 致 的 部 分 ,如 比较 内 向 ,平 时 就 比较 自卑 ,较 为 敏 感 ,情绪 体 验 深 刻 持
点影响 着他 们 的学 习、生 活、人 际 交往 和社会 支持 的获 取 。研 究认 为 ,人格特 征 、社会 支持 方式与
思维方式是影响贫困大学生 自尊状况的主要 因素,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来更好地为贫困大学生服务。
关键 词 :贫 困;大学 生 ; 自尊 ;个 案研 究
中图分 类号 :G 4 44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8—8 3 (0 9 0 —0 5 4 12 0 ) 3 0 0—0 2
关于贫困大学生自尊问题硇研夯
戚 立 思
( 山西 大学 ,山西 太原 0 0 0 ) 3 0 6
摘 要 :贫 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呈现 出自身的特点。本研究使 用个案研 究中质 的研 究方 法 ,通过 对 某 高校 贫 困大 学生 的访谈 ,发现 贫 困大 学生 具有 自尊 与 自卑 并存 的特 点 。这种 特
2社 会 支 持 方 式 .
生 心 理 健 康 研 究 的 相 关 文 献 ,发 现 自尊 正 成 为 影 响 他 们 心 理 健 康 的 一 个 重 要 因
素 , 自尊 状 况 与 心 理 健 康 状 况 息 息 相 关 。 自尊 水 平 过 高 或 过 低 都 易 使 贫 困 生
识 到 这 些 问 题 , 自信 心 可 能 受 到挫 败 , 自尊 水 平 也 可 能 因 此 降 低 ,而低 自尊 水
内隐自尊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除了外显自尊,还存在一种内隐自尊。
内隐自尊是指个体通过内省无法识别出的自我态度效应,是针对主体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评价或态度。
近年来,内隐自尊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以及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2. 探讨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 为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工具:(1)内隐联想测验(IAT):用于测量内隐自尊;(2)外显自尊量表:用于测量外显自尊;(3)行为观察记录表:用于观察个体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3. 实验步骤:(1)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2)对第一组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其内隐自尊;(3)对第二组被试进行外显自尊量表测试,测量其外显自尊;(4)两组被试在相同条件下完成一项任务,观察其行为表现;(5)对两组被试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5,p<0.01)。
这表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个体对自我的内在评价和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2. 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内隐自尊较高的个体在完成任务时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和积极情绪,而内隐自尊较低的个体则表现出较低的自信和消极情绪。
这表明,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五、实验结论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 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内隐自尊较高的个体在行为表现上更为积极。
六、实验讨论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表明,个体对自我的内在评价和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大学生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承担着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任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针对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自尊感与社会支持密不可分。
近年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自尊感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即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支持,大学生的自尊感会更强。
相反,缺乏社会支持的大学生自尊感普遍较低。
事实上,社会支持不仅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尊感,还能够使他们更有信心,在生活中更加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提升幸福感。
其次,大学生的自尊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自尊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能做的事情、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自身的品质等方面的认可。
而主观幸福感可以解释为个人对于目前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
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联系。
研究发现,自尊感越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会越高。
这一结果并不难理解,因为有高度自尊感的人通常更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个人责任感,而这些因素恰恰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构成之一。
最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也可以通过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来表现出来。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常会依赖家人、朋友和其他社交网络,以确保自己在社会中的适应度。
因此,社会支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将成为大学生们获得幸福感的基础。
实际上,研究表明,缺乏社会支持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通常要低于那些获得社会支持的大学生。
相反,获得足够社会支持的大学生往往感到生活质量更高、持续时间更长。
综合以上三种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都存在着紧密联系。
也就是说,大学生只有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塑造强烈的自尊感以及获得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才能在未来以更高的姿态面对未知的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尊感和主观幸福感,帮助他们尽可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让他们更加自信地迎接未来。
大学生社会比较与自尊水平的关联研究
大学生社会比较与自尊水平的关联研究社会比较是一个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显著。
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者们一直以来对社会比较和自尊水平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广泛研究。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社会比较与自尊水平的关系,并从不同视角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社会比较的概念及特点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对比以评价自己在某种特定方面上的表现。
社会比较可以分为上位比较和下位比较两种类型。
上位比较是指个体与那些在某方面比自己更成功或优秀的他人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可能会导致个体的不满和自卑感。
而下位比较则相反,个体与那些在某方面比自己不如、更差劲的他人进行比较,从而产生满足感和自尊心。
社会比较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常见。
在这一阶段,人们普遍面临着诸多新的环境、挑战和竞争,往往会通过与同龄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表现和地位。
大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激烈,社会比较的倾向更为突出。
二、大学生社会比较与自尊水平的关联1. 上位比较与自尊水平上位比较是指个体与那些在某方面比自己更优秀的他人进行比较。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常常会与同龄人、同专业的优秀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产生自卑感和自尊心的下降。
大学生在面临高强度学术竞争和社会适应压力的同时,往往会被自己在与他人比较中的相对不足所困扰,进而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
2. 下位比较与自尊水平下位比较是指个体与那些在某方面比自己较差的他人进行比较。
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来说,他们在进行社会比较时更倾向于与那些比自己不如的人进行比较,以获得满足感和自尊心的提升。
一些大学生会通过找到比自己成绩差、能力低的同学来建立自我价值感,从而增强自尊水平。
三、影响大学生社会比较与自尊水平的因素1. 人格特质:不同的人格特质对大学生的社会比较和自尊水平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自我导向的人更容易通过社会比较来评价和肯定自己,而内向的人则可能更注重与自己进行内部比较。
2. 家庭环境:个体在家庭环境中的经历和成长也会影响其社会比较和自尊水平。
大学生自尊心与心理健康调查
大学生自尊心与心理健康调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和研究,探讨大学生的自尊心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尊心和心理健康水平。
1. 调查背景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大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对象为不同年级、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以确保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调查方法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从学校或社会媒体平台发布链接,让大学生进行自愿填写。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自尊心水平的评估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
问卷设计要科学合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调查结果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对大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可以从不同维度、不同角度进行探讨,比如性别差异、专业差异、年级差异等。
统计数据可以采用表格、图表等方式进行呈现。
4. 自尊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探讨大学生的自尊心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自尊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对自尊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引用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加深读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
5. 影响大学生自尊心和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和前期的研究,分析影响大学生自尊心和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可以从家庭背景、学习压力、社交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善的方向。
6. 建议和措施提出根据前期的分析,针对大学生自尊心和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比如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改善家庭环境等。
建议和措施要具体可行,并且能够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和执行。
7. 结束语通过本文的调查和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尊心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保持良好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水平将会得到有效提升。
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2・
T ODAY NU RS E, J u n e, 2 01 3, N o . 6
※ 调 查 分 析
大 学 生 自尊 、 自我 接 纳与 家庭 教 养方 式 的相 关 性研 究
李 静 冯 琼 刘 萌 贾书磊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 自 尊、 自 我接纳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 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做 出 有益的探究。方法
据进行信度 、 描述性统计 、 独立样本 t 检验及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2 . 1 不 同人 口统 汁学变量 自尊与 自我接纳得分 比较( 表 1 ) ( 分, )
自我 接纳 得 分
等信 息。 1 . 2 . 1 . 2 自尊量表( S E S ) …
采用 R o s e n b e r g 编制 , 是 国内外 常用的 自尊 自评 量表 , 具有
1 . 1 对 象
共1 6个条 目, 包括 自我评价 ( S E ) 和 自我接 纳 ( S A) 两个 因 子 。每个条 目采用 4级评 分 : A非 常相 同 ; B基本 相 同 ; C基本 相反 ; D非 常相 反。该量 表总分 在 1 6— 6 4分之 间 , 总量表 得分 越高 , 表 明被试者 的 自我接纳程度越高 , 反之越低 。 1 . 2 . 1 . 4 父母 教养方式 评价量表 ( E MB U )
1 . 2 . 2 统 计 方 法
1 . 2 . 1 研 究 工 具
1 . 2 . 2 . 1 一般 资料问卷
包括受试者的年级 、 年龄 、 性别 、 家庭所在地 、 是否独生子女
使用 E p i i D a t a 3 . 1 录入数据 , 采用 S P S S 1 5 . 0软 件对 录入数
大学生自尊需要的特点研究
大学生自尊需要的特点研究洪幼娟【摘要】自尊需要是人类普遍的需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进行肯定,同时受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
它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
本研究以534名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为被试,考察大学生自尊需要的特点,结果如下:(1)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尊需要,其中自我价值需要与优势比较的水平最高,自我防御倾向的水平最低。
(2)男女大学生在自尊需要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重要性追求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而在自我防御倾向上显著低于男生。
(3)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自尊需要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优势比较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4)干部大学生的重要性追求和优势比较显著高于非干部大学生,而自我防御倾向显著低于非干部大学生。
(5)在年级比较上,大一学生的重要性追求显著高于大四学生。
%To explore students'self -esteem need in normal universities ,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534 students with a self -designed questionnaire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ed of self -esteem is prevalent among the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 The level of self -value need an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ver others is highest and the level of self -defense orientation is lowest . There exists a rather striking gender difference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 in the dimens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pursuit , girls'scor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boy students . The on1y-child students had higher score than the students who are not only -child in the dimens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ver others . Cadre had higher score than non -cadre in the dimensions of comparativeadvantages over othe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ursuit , lower score in the dimension of self -defense orientation . Juniors had higher score than freshmen in importance of the pursuit . The author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have high need of self -esteem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10【总页数】3页(P109-111)【关键词】大学生;自尊需要;特点【作者】洪幼娟【作者单位】宁德师范学院教育系,福建宁德35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9;C91一、引言自尊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对维护自我尊严、追求他人认可的基本需要”[1]。
大学生唯识傲慢系统与自尊、大五人格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唯识傲慢系统与自尊、大五人格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对社会和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大学教育日益普及,大学生之间存在各种差异和竞争,其中唯识傲慢现象较为普遍。
唯识傲慢是指个体因为自己的能力水平较高或特殊经历而过度自信、轻视他人或萎缩自己的一种态度和心理特征,它常常伴随着对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和对精神健康的危害。
因此,深入探究唯识傲慢的成因及其与大学生自尊、大五人格等心理特征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问题1.大学生唯识傲慢的表现及其特点。
2.大学生唯识傲慢的成因。
3.大学生唯识傲慢与自尊、大五人格的关系。
三、研究目的1.探讨大学生唯识傲慢的表现及其特点。
2.深入了解大学生唯识傲慢的形成原因。
3.研究大学生唯识傲慢与自尊、大五人格的关系。
4.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个人素质提升。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编制合适的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调查。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深入访谈。
3.采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五、研究内容安排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1.3 研究目的1.4 研究方法第二章:大学生唯识傲慢的表现及其特点2.1 唯识傲慢的定义2.2 大学生唯识傲慢的表现2.3 大学生唯识傲慢的特点第三章:大学生唯识傲慢的成因3.1 家庭教育3.2 学校教育3.3 社会环境第四章:大学生唯识傲慢与自尊、大五人格的关系4.1 自尊与唯识傲慢的关系4.2 大五人格与唯识傲慢的关系第五章:对策及措施5.1 教育引导5.2 心理辅导5.3 素质拓展第六章:结论与展望6.1 研究结论6.2 研究展望参考文献附录。
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的修订与检验
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的修订与检验一、概述身体自尊是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评价和满意度,它涵盖了身体形象、身体机能、身体力量等多个维度。
对于大学生而言,身体自尊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与其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和学业成就等密切相关。
准确评估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对于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身体自尊量表在评估大学生群体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
为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本研究旨在修订和检验一份专门针对大学生的身体自尊量表。
通过修订和检验,我们期望得到一个更加准确、全面且适用于评估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量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的工具。
在修订过程中,我们将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原量表进行修订和完善。
同时,我们还将通过严格的统计学方法和实证分析,对修订后的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可靠性。
最终,我们将形成一个适用于评估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量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1. 研究背景:阐述身体自尊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中的重要性,以及现有身体自尊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
在现代社会中,身体自尊已成为衡量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身体自尊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面临着身体发育、心理成熟和社会适应等多重挑战。
身体自尊作为个体对自我身体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还与其社会交往、职业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
现有的身体自尊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却存在一定的局限。
一方面,部分量表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相脱节,难以准确反映其身体自尊水平另一方面,部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有待进一步验证,难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修订和检验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身体自尊量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修订和检验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身体自尊量表,以提高量表在大学生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医学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的调查研究
医学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的调查研究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运用《身体自尊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医学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得分处于中等水平,高年级高于低年级。
结论应对医学专业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活动。
【关键词】医学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身体自尊是整体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我国大学生整体自尊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反映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对研究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
身体自尊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与不满意感”。
其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对情感和心理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2]。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人们的主观意识进一步唤醒,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由归属型向自尊型转化。
自尊作为大学生个体人格的核心,对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
有关自尊及身体自尊的研究已见诸媒体,但对医学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就医学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进行调查分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某大学医学院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31份,收回有效问卷231份,有效率为100%。
其中男生47名,女生184名。
年龄在18~24岁之间,平均年龄(21.0±1.0)岁。
1.2方法工具:使用《身体自尊量表》(PSPP)作为测量工具。
在身体自尊量表中,身体自尊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包括两个等级:一般的身体自我价值感(PSW)和次领域中更具体的有关身体方面的维度。
更为具体的次领域包括对运动能力(SC)、身体状况(PC)、身体吸引力(AB)和身体素质(PF)身体方面的自我价值感。
徐霞修订过的《身体自尊量表》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用来测量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的标准化工具。
择业期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择业期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择业期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心理测量法,对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量,发现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较高时,社交焦虑水平较低,自尊和社交焦虑之间存在明显的负向关联。
在帮助大学生解决社交焦虑问题时,应重视提升其自尊心理素质。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不断增加,择业期成为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阶段之一。
在这一阶段,许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竞争压力和社会适应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就业压力可能导致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下降,同时也可能引发社交焦虑的问题。
探讨择业期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1.1 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现状择业期是大学生将要面对真实社会的过渡期,大学生在这一阶段普遍存在着对自我价值感的质疑,因此自尊问题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择业期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尊水平较低的问题,自卑感较强,同时也易受到负面情绪和影响的影响,对未来就业和生活产生消极的情绪态度(杨华, 2017)。
大学生的自尊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在择业期,大学生需要面对社会的各种压力和人际关系,社交环境也会给大学生带来较大的社交焦虑。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在择业期尤为突出,许多大学生在面对社交场合和职场上会感到紧张不安和害怕,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曾红,2015)。
择业期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之前的研究多侧重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或自尊、社交焦虑问题的独立研究。
相关研究表明,自尊和社交焦虑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关于择业期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研究尚较少。
目前,国内外仅有极少数学者对择业期大学生的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研究成果。
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及内隐自尊水平对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及内隐自尊水平对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内隐自尊是指个体通常自觉不到的自己对自己的自尊感受,包括自尊的程度、稳定性和保护机制等。
内隐自尊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人际关系、社会认同、自我意识等,也会对个体的情绪反应产生影响。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究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及内隐自尊水平对情绪影响的机制,进一步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及其对情绪调节的作用,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探究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和内隐自尊水平对情绪调节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探究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的特点及其对情绪调节的作用;(2) 探究大学生内隐自尊水平的特点及其对情绪调节的作用;(3) 探究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和内隐自尊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情绪调节的影响。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选取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具体步骤如下:(1)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大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内隐自尊水平和内隐自尊稳定性等信息;(2) 在实验室中,通过观看情绪诱发视频材料和情感体验问卷等方式,诱发大学生不同情绪状态,并测量其情绪反应;(3) 对比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差异,并分析内隐自尊稳定性和内隐自尊水平对情绪调节的作用。
三、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将探究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和内隐自尊水平对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预期能得到以下成果:(1) 对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和内隐自尊水平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深入的探究;(2) 了解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和内隐自尊水平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调节效果,为提高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四、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本研究主要限于了解大学生内隐自尊稳定性和内隐自尊水平对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未能考虑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自尊水平研究
1 .研 究工 具 自尊量 表 采 用 比较 流 行 的 S S量 表 ( oebr , E R sn eg
16 ) 该量表 由十个条 目组 成 ,被试者直 接报 告这 95 。 些描述是 否符 合 他 们 自己的 实 际情 况 。采 用 4级 评
分析 。
3 .统 计处理
采 用 S S 1 . r no s P S 3 0f d w 进行数据 的录入 与统 o Wi
计分 析 。
、
研 究对 象 与方 法
( )研 究对 象 一
本文的研究对象 为大学 生群体 , 随机 抽取 河南省 内三所大学 。 在每所 大学 的 四个 年级 中,按整群 抽样 的原则 , 文理科每个 年级 随机抽 取 1 班 ,四个 年级 个
相关系数为 0 6 , .5 源自合群性 的相关 系数 为 0 3 , 与 .9 而
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系数分别是 06 .4和 0 5 。 .4
2 .施 测
以班级 为 单 位 集体 施 测 ,由笔 者 担 任 主试 ,测 试 现场 安静 , 线 充 足 ,测 试 时 班 级 的辅 导 员 老 师 光 离开 , 使用统 一指 导语 , 问卷不 记名 , 笔者 向被 试保
异显 著 , 5 17 P< .5 F= . 1 , 0 0 。大学生 自尊水平 的性别
差异和 专业差异均不 显著。
( )对 大 学生 自尊水 平差 异的 讨论 二
以往对 于大学生 自尊的一些研 究发 现 , 男性 大学
分: 非常符合计 1 , 分 符合计 2分 , 不符合 计 3分 , 非 常不符合计 4分 。总分 范 围是 1 4 0— 0分 ,分值越 高 , 自尊程度越低 。D bo ( 9 9 和 Fe ig ( 9 4 osn等 17 ) l n 等 18 ) m
浅述大学生身体自尊研究方法
浅述大学生身体自尊研究方法作者:陈素玲来源:《商情》2015年第15期旨在了解大学生通过有计划的瑜伽体位练习后的身体自尊自我评价是否提高,考试成绩与身体自尊各个维度是否存在关系,同时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通过瑜伽体位练习体重和身体自尊的关系。
灌输瑜伽体位的功效,帮助其加强自身的满意度,避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盲目的节食减肥。
对大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积极、良好的影响。
大学生身体自尊瑜伽课程1大学生身体自尊研究现状身体自尊的研究历史不长,1990年第一个身体自尊量表问世,它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研究最早始于美国,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不仅提高身体能力,同时提高自我价值感,产生了“体育活动参与的心理模型”。
对于一般的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参考文献资料稀少,大部分研究围绕身体自尊与运动、心理的幸福感、运动方式的关系。
在查阅近些年的研究资料可以看到,身体自尊研究在2000年前只有一篇关于青少年的研究,身体自尊的研究近年受到我国学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只是针对身体自尊水平的测量等数据的统计和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与身体自尊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2身体自尊的研究工具在西方锻炼心理学中对于身体自尊的研究,常采用身体自尊量表测量为主要测量工具,再使用其他量表进行辅助研究,目前的身体自尊的量表有:身体自我知觉量表、知觉重要性量表和身体自我描述问卷等。
在我国修订的有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第二版中的两个关于身体自尊的量表BES和PSPP。
(1)BES是Body Esteem Scale的简称,BES是在《身体关注量表》的基础上修改编制成《身体自尊量表》。
共39条目。
(2)身体自尊量表PSPP主要用于测量人们在自身身体各个方面所获得的主观身体能力,它包括 1个主量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4个分量表: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Fox等人(1989,1990,1994)对大学生的连续研究表明,PSPP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大学生自我评价特点及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自我评价特点及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挑战,而自我评价是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自我评价特点及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目的1. 分析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和现状;2. 研究大学生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3. 探究大学生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4. 提出针对大学生自我评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干预措施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归纳,对大学生自我评价特点和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2.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自我评价、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3. 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探究大学生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4. 提出针对大学生自我评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干预措施和建议。
四、研究预期结果1. 分析大学生自我评价特点和现状,探究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等因素对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影响;2. 研究大学生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探究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与性别、年级、专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3. 探究大学生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阐明二者之间的影响和作用机制;4. 提出针对大学生自我评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干预措施和建议,为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五、参考文献1. 李瑞峰、力奋. 大学生自尊水平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6(1): 129-133+146.2. 刘津、刘温柔. 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人际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关系[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3): 55-57.3. 赵斌. 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广东教育科研, 2016(20): 22-24.4. 王春荣. 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 中华心理学刊, 2005(6): 481-48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关于大学生自尊的研究作者姓名:王君宸作者学号:PB14203225学院/班级:物理学院五班撰写时间:6月1日~6月15日指导老师:宋怡关于大学生自尊的研究王君宸摘要:【如今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以及后续的马加爵事件和再后来的复旦投毒案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而自尊,则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大关键点。
在如此背景下,有关大学生的自尊的调查研究显得十分有意义】关键词:【大学生】【自尊】【心理健康】【自尊高度】一、什么是自尊在搜狗百科中,我们看到自尊的定义:自尊(zìzūn),汉语词语,指的是“自我尊重,尊重自己,也指自己的尊严”。
一般认为是做人所必须的一种心理,也是社交所需要把握的底线。
换句话说,自尊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人类生命的心理根源。
它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
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自尊在自我理念里表现在于对自己的评价,无论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作为人格特质的一部分,自尊这一特质表现出了人们喜爱或不喜爱自己的程度各有不同。
以上所提为自尊的内在定义,而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自尊的公众面目。
我们看下面一个实验:进行实验前,我们从对自己的评价高低方面来将人们分为高自尊与低自尊两种人格。
当我们完成一个两分钟游戏时,高自尊与低自尊的被试都有机会练习这个游戏。
练习时间各按所需,不限时长。
一半被试在实验者注视下进行;另一半则独自练习。
这两种情形中被试所耗费的练习时间都被记录下来(主试在场时公开记录,不在时暗自记录)。
结果如图所示。
在当众练习时,高自尊被试的练习时间大约只有低自尊者的一半。
而独自私下练习时结果相反,他们比低自尊者练习更长时间。
(Tice&Baumeister,1990)自尊公开私下高123 448低257 387二、自尊的意义想了解自尊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自尊的起源。
自尊始于知耻。
因此人们有了羞耻心,能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地生活。
而自尊最重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保持一个人生命的健康发展和完满。
在自尊作用于人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人的心理健康。
也就是说,自尊最初对一个人起作用,是从其心理反应和心理健康开始的,而生命(尤其是人的社会生命和心理生命)的残缺或完满直接来源于心理健康的是与否。
有证据表明,大多数人都会尽力维护自尊,以保持自我概念的完整性。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总会对人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
但不管何种要求,也不管何种社会,要求基本都是一致的,即人应该是健康的、积极的、发展的,人应该以一种良好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那么,是什么在维持着人的良好形象呢?印象整饰固然是一个经常有效的手段,但只是一种很表面的手段,人维持良好形象的内在的、深层的心理机制其实就是自尊。
心理学家Bednar.R.(1989)曾指出,人都有一种保持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自我形象的需要,这种需要既是防止与避免生存环境带给人的伤害与压力的有力武器,也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力量。
这正是自尊使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缓冲基本焦虑的一种具体体现:自尊策动人去追求和呈现一种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而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个人,如果自尊不足甚至缺乏,就无法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不能适时恰当地对社会环境的要求或事件作出合理反应,无法及时缓解生活中的基本焦虑。
一言以蔽之,人就无法正常地进行社会生活。
因此自尊不足(即低自尊)的人呈现给社会的通常是不好的自我形象,具体表现出两类行为或态度:一类是自伤性行为或态度,主要指向自我。
其表现有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自哀自怜、自轻自贱等,甚至可能放弃生命,自绝于世;另一类是自恋式或自我中心的行为与态度,主要指向他人与环境。
可能出现不负责任、冷漠、自我中心、敌视、攻击他人、报复社会等偏激行为和罪错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但无论哪类行为或态度,反映的都是心理健康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自尊不足的人虽然没有呈现出良好的自我形象或社会形象,并不意味其不具有维持自身良好形象的需要。
相反,是这种需要与自我意象之间产生了矛盾而导致心理失调,并表现出种种不健康的态度与行为。
与此相对的,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
这不仅包括缺乏自尊(即低自尊)与许多重要的消极可能性如抑郁、焦虑、自杀意念、机能失调、问题行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包括拥有足够自尊(即高自尊)经常与积极的心理健康和一般的心理幸福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自尊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幸福的根源。
这个核心的状态如何直接关系着心理健康的状况:高自尊由于良好的社会适应而衍生出心理健康的各种表现,包括健康的认知、健康的行为以及健康的心态;低自尊由于对社会的适应不良则导致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及其行为表现。
三、为什么要针对大学生进行有关自尊的研究在之前我们了解到,自尊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情况影响极大。
因此研究人的自尊情况有利于对保持人的心理健康的研究的进行。
之所以要针对大学生进行研究,是因为在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容乐观。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群体是一个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
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
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2000年,由北师大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十多所高校响应,并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目的是呼吁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以此掀起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热潮。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
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
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
据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人格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归到A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到B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
许多学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
黑龙江省一所高校统计,该校目前每周前往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有二三十人。
在学校每年大量的心理咨询中,来自高年级的学生大概占一半左右。
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起来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
成长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其中人际交往排在首位,但是性与恋爱所造成的危害却最严重。
首先在人际交往上,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
其次在性与恋爱上,开放的校园使性与恋爱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话题,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可能走向极端。
第三在学习上,由于从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许多大学生到了大学就想放松一把,而昔日的高材生走到一起,一些学生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
据调查,理科生的学习压力与文科学生相比较为突出。
第四是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
近年来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据专家预测,今后大学生就业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已经步入全面发展时期,已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些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和水平。
他们开展了许多诸如心理沙龙、心理交流等活动来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一批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队伍正在逐渐成长。
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已经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许多高校学生自发地建立了学生心理社团,一些同学还自编自演心理剧来宣传崇尚心理健康的新潮流。
四、调查及结果为了了解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我借用了网上的一份调查问卷,发给了共50人(出于数据处理的难易程度方面的考虑及普遍性的考虑,我选择了50这个数字)进行了调查。
由于种种原因,参与调查的人全为大一的男生。
原问卷共有48题,出于对实际情况的考虑,我仅选择了其中的40题。
对每一题,可在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完全符合这五个选项中进行选择,分别对应1~5分。
而第2,4,5,7,16,19,21,23,25,27,30,33,35,38题反过来计分。
对应的问题与所得的结果比网上所得结果的对比如下表:(平均值中后面的为网上的数据)1.我能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事情做好。
本题平均分:3.88 3.85选项小计比例完全不符合 12%比较不符合 24%一般1020%比较符合2652%完全符合1122%2.我感到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不多。
本题平均分:3.26 3.29选项小计比例完全不符合 510%比较不符合1734% 一般16选项比例32%比较符合1020%完全符合 24%3.我认为自己是个出色的人,至少跟一般的人相比本题平均分:3.4 3.42选项小计比例完全不符合 12%比较不符合 510%一般2244%比较符合1734%完全符合 510%4.我确实时常感到自己无法处理好一件事。
本题平均分:3.28 3.26选项小计比例完全不符合 612%比较不符合1938%一般1122% 比较符合12选项比例24%完全符合 24%5.我认为自己的能力处在平均水平以下本题平均分:3.62 3.66选项小计比例完全不符合816%比较不符合2550%一般918%比较符合 612%完全符合 24%6.我对自己能完成好一件事抱有信心。
本题平均分:3.72 3.74选项小计比例完全不符合 12%比较不符合 48%一般1122%比较符合2652% 完全符合8选项比例16% 7.在那些测量我能力的情境中,我感到不安。
本题平均分:3.34 3.27选项小计比例完全不符合816%比较不符合1428%一般1326%比较符合1224%完全符合 36%8.我认为自己是一个能力出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