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又一春 影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浅析宿命与轮回的《春夏秋冬又一春》

看完这部电影,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对话就是:“老和尚问他:你为什么痛苦?他回答:我只想要她,然而她却背叛了我!老和尚说:你难道不知道世事无常吗?人有时要舍得,你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电影恰好说出了凡人的执念,过去,现在,以后,来生,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负债难偿。《地藏经》有云“譬如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那因果报应之事,却在这不可说、不可得之间,完成了它最无声无息的轮回。

其实我不大明白作者的轮回观,如果是印度宗教的轮回观,应该设计此岸和彼岸的概念,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轮回,比如日本就有一部叫《轮回》的电影,主角杉浦问:“究竟我是不是那女孩的转世”,在现世设计一个孤岛,划来划去就是此岸跟彼岸的概念?这部电影究竟是印度轮回观还是中国式的现世报观?在作者眼里,现世就是地狱吗?作者的表达是混乱的,或者他们的宗教观本身就是混乱的。

不过整个电影的条理还是很清纯的,春是关于生命的主题,是一个万物复苏的起始。小和尚因为他的贪玩,将一个生命杀害了,他的人生也从此灰暗了,在他的心里永远有一个无法卸下的枷锁,这将伴随他的一生。其实这个故事对这种行为本身并没有多重的谴责意义,它更是一个具象的东西,即暗喻着人生的枷锁,也许人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罪恶,这枷锁也是与生俱来的。但当我们看到老和尚那种类似于将心比心式教育方式时,让小孩子也背上

这枷锁的时候,我们对这种宗教中所传达出来的化恶为善便产生了质疑。在人生的起点上,小孩子虽然领悟到了枷锁,但事实上,老和尚对孩子虐待动物进行了旁观,为教育孩子而令那三种小动物处于极度危险之境,那老和尚也是杀害动物的帮凶之一,而且小孩子内心中的枷锁是不是老和尚所赋与的呢?

这个篇章里出现了小狗、鱼、蛇、以及青蛙、小溪、太阳等——对应的是小和尚的幼年阶段。在西方古典象征意义中,小狗象征“忠贞和爱情”;鱼和小溪象征“繁殖和女阴”;蛇象征着“欲望";青蛙象征“灾难、罪恶”;太阳象征“生命”。如此解构,足见人性之复杂、矛盾,既有与生俱来的真善美,也有宿命般的罪恶——同时又暗喻着人在年少时,凭借一颗赤子之心,可以战胜“欲望和灾难”,并获得“忠贞和爱情”的陪伴。

夏天,炎热躁动,生机勃勃,欲望与夏的时令一同放纵。山路边的蛇如入无人之境交媾。夏天,这个篇章里首先出现了公鸡。我们知道公鸡有两个寓意——“雄性”,还有“警觉”。在这一段中,镜头反复地落在庙外的公鸡身上,尤其是在小和尚萌生欲念的时候,其寓意不言自明。紧接着,小和尚和少女恋爱了,两人一起把两条鱼养在一只鞋子里——这个镜头很有意思,即象征爱情,同时又暗喻两人是由性结合的——我们知道,鞋子在古典象征意义中寓意“性爱和女阴”。老和尚发现了两人的恋情,用公鸡把他们拉了回来,试图重新唤醒他们对欲望的“警觉”。而小和尚离开的时候带走了两样东西——佛像和公鸡——象征着“神性”和“警觉”的消失,在原先供奉佛像的石台下只剩下水和金鱼,也就是欲望。

小僧人的冲动是禁果性成熟后慌张的膨胀。或许这是情窦初开,总之淫戒已犯。老僧给予的是他选择人生的权利,并如先知一般一语道破未来,“淫念唤起了占有欲,而占有欲必将惹来杀生。”导演金基德在这为两位僧人的下文埋下了伏笔。人生漫漫。这是人类所共有

的属性,无论怎样静谧之时,都无法阻挡尘嚣的纠缠,不由得自己潜入到拥挤的河道,熙攘的人群,追寻着滚滚红尘里密集的走廊。

秋天,凉意渐起,悲空萧索。秋日的色彩,暗示着丰富的阅历,内心的沉淀,让人有五味杂陈的感觉。在庙宇的大雄殿前,一直趴着一只石龟,默默的望向山门的方向,望龟,也许有着盼归寓意。而老和尚身边多了一只猫——象征着“敏感和多疑”——可见老和尚对于人

性是抱有强烈的怀疑态度的。此处也与春季篇对小和尚的教导方式相呼应。小和尚怀抱杀妻的血刀,回到了寺庙,痛苦后悔万分。老和尚在劝诫小和尚时,是用猫的尾巴书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没看错的话)——这从根本上揭示了影片的主题——老和尚是在用“质疑”的眼光观照“佛性”——或者说是超我的神性。《心经》讲“照见五域皆空”,讲“度一切苦厄”等等,佛教传说不乏刺破手指、以血代墨写经文的典故。老和尚度人,连用自身的痛苦体悟受难者的痛苦都做不到,写一篇经文都要猫来代劳,他考虑过猫的感受么?

最终他将徒弟交给了前来追捕的警察。老和尚则默默收拾净身,自焚在寺院外的静水之上。有很多人理解为涅槃,不过在我看来就是自杀。涅槃是证得圆觉、了悟生死、六根清净啊,可是你仔细看老和尚临死前分明内牛满面,这能是六根清净?别说修行有成的得道高僧,就连凡俗中一些世事洞明的老人,临走前也做到神态安详、淡然洒脱。老和尚死前面贴白纸修闭口禅,堪破生死的人为什么要修闭口禅呢?因为悔恨、因为绝望。在老和尚自杀后出现了蛇出现在佛经之上这个镜头,暗示欲望最终还是凌驾于超我的神性之上。

冬天,大雪茫茫,生机消亡,中年的小和尚回到了寺庙。看破红尘的他接替了老和尚的主持位置。深夜一个苦命的女人抱着孩子来到了庙里,女人蒙头盖脸,看不清面目。在这段情节里,蛇又出现了,这暗示大和尚的欲望在见到蒙面女人之后再一次死灰复燃。然而,因为大和尚想要窥视女人的面目,导致女人当夜离开、意外身亡——大和尚无心的举动,再次铸下了罪孽——至此,他终于幡然醒悟,彻底降服了“本我”的作祟。

春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婴孩已经长成了顽童,学习佛法之余,却难以抑制天性里的顽劣,以虐待小鱼、青蛙和蛇为乐。老和尚看见了,失落的摇头叹气。

小世界:佛与欲海

金基德的电影,永远离不开的主题便是宗教救赎和欲望。这离不开韩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佛教的古老传统和近代以来基督教在韩国的扎根和迅速壮大,两种宗教融入了现代韩国人的精神世界。而韩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在现代化的进程里,也渐渐陷入了欲望的束缚之下,在物质中迷失了。从宗教的精神里寻求救赎,是金基德认定的一个路径。

故事一贯的寡言,导演有意使观众的注意力大量地集中在画面镜头上。开篇镜头交代完毕室外的大环境,特意给了室内摆放的石坛一个特写。坛中亦充满湖水,同样鲤鱼欢游其中,中间的石基中,端坐一尊石佛。这尊石佛的小景与室外的大景致是对应的,同样的被水和生灵围绕。水中庙宇里修行的僧人日日念佛,水中石座上的石佛日日看着世事。电影就这样将人佛两界相联,人们生活在与佛相似的空间,修行佛的境界,环境似了,心界何时到,将是每个人通过一生的修行中,要去追寻的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