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大众心理
大众传播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思考题:1、你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什么?2、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3、什么叫内向传播?试举例说明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功能?4、你认为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有哪些途径?5、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你认为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于大众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思考题: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是什么?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违背心理实质原则的表现有哪些?2、试析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产生社会效果的中介作用。
3、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最终源泉?4、简析造成传受者产生主观反映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5、传受者的能动反映对象对传播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思考题:1、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媒介环境与受者的交互影响。
2、试析“强化的替代性”和“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4、试析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5、举例分析媒体宣传应把握好负强化度的意义。
第四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思考题:1、分析“潜意识”的内涵。
2、试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的关系。
3、简述潜意识与传者创造灵感的关系。
4、简述潜意识与传者文风的关系。
5、传者应怎样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发受者的前意识经验?6、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7、媒体信息应当怎样表现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8、简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9、谈谈你对广播影视节目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为依据进行年龄和内容定位的认识。
第五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思考题:1、在大众传播互动中强调以人为本有什么意义?2、联系实际分析记者与采访对象在相互尊重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媒体应当怎样观照、关怀、弘扬普通百姓?4、经济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5、人物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6、灾难性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7、广告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8、在新闻报道中应怎样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的误区?第六章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思考题:1、根据“受众认知过程模式”讲述受众的认知过程。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的深度分析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的深度分析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社会,群体行为和大众心理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人们往往在群体中表现出与个体决策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而勒庞(Gustave Le Bon)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深入探讨了大众心理及其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旨在对《乌合之众》进行一次深度分析,从大众心理到群体行为多个层面进行研究,并探讨这些现象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启示和警醒。
通过阐述作者的背景、书籍概述以及其意义与影响,我们将全面了解《乌合之众》背后所揭示的有关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的重要内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展开论述:引言、《乌合之众》简介、大众心理分析、群体行为研究以及结论与启示。
通过引言部分,读者可以对本文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确文章目标和结构,为后续内容的阅读提供指引。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乌合之众》的深度分析,探索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现象的根源和机制,并进一步思考这些现象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启示与警醒。
通过针对群体认同感、走向极端化趋势以及信息传播对大众心理的影响等话题进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增加人们对个体与集体行为差异性的认识,同时提供应对群体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本文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认识到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在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这些现象引发出来的挑战。
2. 《乌合之众》简介:2.1 作者背景介绍:《乌合之众》是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n)于1895年所著的专著。
勒庞生于1841年,是一位医生和政治家,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他对群体行为和大众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兴趣,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观察,提出了许多关于群体行为的重要理论。
2.2 《乌合之众》概述:《乌合之众: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的研究》是一本致力于揭示人们在集体环境中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经典著作。
《大众心理学》
引言概述:大众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群体普遍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学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心理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了解大众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行为决策。
本文将探讨大众心理学的几个重要领域,并分析其中的小点。
正文内容:一、社会心理学领域1.个体与群体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探讨个体在团队合作、领导与被领导、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心理特点。
2.互动与归属:社会心理学关注人们的社会关系模式、互动和群体归属感的形成,分析人们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
3.社会认知与判断: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对他人行为作出的认知与判断,涉及社会认知偏误、刻板印象和人际感知等方面。
4.社会影响与控制: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包括群体性行为、社会规范与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研究。
5.群体心理与集体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群体的心理过程与集体行为,探讨群体决策、群体动力和领导力等方面的问题。
二、认知心理学领域1.感知与知觉:认知心理学研究个体对外部刺激的感知与知觉过程,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通道的心理学解读。
2.思维与决策:认知心理学探索人们思考、记忆和决策的心理过程,研究个体在信息处理和决策制定中的认知机制。
3.学习与记忆:认知心理学研究个体学习和记忆的心理过程,深入探讨个体在信息获取、加工和存储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4.语言与沟通: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语言能力的心理学机制,研究语言理解、语言记忆和语言产生等方面的问题。
5.情绪与情感:认知心理学研究个体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识别、情感调节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研究。
三、发展心理学领域1.婴幼儿期发展:发展心理学研究婴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过程,关注婴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2.儿童期发展: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期的心理发展过程,探讨个体的语言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3.青少年发展:发展心理学关注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研究个体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角色转变中的心理变化。
大众心理与走势预测
读书笔记——大众心理与走势预测大众心理与走势预测第一部多空交替的动力第1章预测大众行为的技巧近来,技术分析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为它既简单易懂,又有获利能力。
但是,最大的问题乃在于很少人了解,为什么预测技术能够有效运作。
这造成投资界沟通上的严重困难。
一方面,有些人知道技术分析能够有效运作,但不能解释为什么;另一方面,有些人虽然知道基本分析无法达到相当的精确度,还是继续使用它,因为它至少是可以解释的。
第2章股市中的大众不论投入该交易头寸的最初决策是多么合乎理性,交易行动仍会驱使个人陷入比较缺乏理性和大众形态的环境中。
特定大众其情绪性承诺的强度,将附着多空循环的阶段与时间改变。
在新价格趋势形成的初期阶段,多数投资者仍停留在其所认定的原价格趋势中。
在多头趋势的开端,亏损的恐惧感仍处于主导地位,而在空头趋势的起始,贪婪(或害怕错失进一步的获利)会阻止投资人出清大部分的投资。
因此,在价格趋势的初期阶段,(最终的)成功的大众对于趋势的情绪性承诺仍相当微弱。
接下来,在价格走势的某个阶段,情绪性的承诺变得更强。
在该阶段中,投资界的多数人认定该走势已经形成一个上升或下降的趋势,情绪性的信念取代了任何合理的怀疑。
因此,投资者“追随”趋势,建立新的交易头寸。
一旦多头或空头价格趋势已全速前进,看法也受到普遍认同,则价格反转的基础也告完成。
该趋势当然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越多人相信该趋势并顺势投资,实际上会使推动该趋势持续的人越来越少。
当多数投资者认为它还不会发生时,价格反转将不可避免地降临。
多头或空头大众驱使证券价格朝有利于他们方向前进之能力,主要视其所能够纠集与投入的金融资源而定。
追求交易利润是投资者的其同目标,这就使得股票市场行为是一种大众现象。
个人投资者对特定交易头寸的情绪性承诺,会转变成多头或空头大众的情绪性承诺:每位投资者会接受其所属大众的多头或空头主张,每位投资者强烈认同该大众,每位投资者皆臣服于领导,领导角色则由价格走势之方向与该大众之代言人(当他们出现时)承担。
口传、流行与创新扩散.pptx
三、意见领袖
在口传过程中, 有些消费者会较其 他消费者更频繁或 更多地为他人提供 信息,从而在更大 程度上影响别人的 购买决策,这样的 消费者被称为意见 领袖( Opinion leader )。
意见领袖的特征
最重要的特征是他 们比群体中的其他人 对某一类产品有着更 为持久和深入的参与 或介入。
一、口传及其重要性
口传或口头传播(word of mouth)是指消费者 彼此之间面对面地以口头方式传播信息。
口传的影响力:
口传的有效性是广播广告有效性的3倍,是人 员推销的4倍,是报纸和杂志的7倍。(卡茨相 关研究)
三分之二的人是通过与他人交谈获得信息而找 到他们现在所熟悉的医生的。
原因
为什么口传对消费者影响这么大呢? 口传信息更具有活力,更容易进入消费者的记忆。 相对于其他传播方式,口传信息受干扰的影响比较 小。 口传也会传达负面信息,而且消费者在购买产品 时,对负面信息会给予更大的考虑权重。
二、口传产生的原因
口传信息传播方的动机
可以获得一种拥有权力和声望的情感。 减轻对自身所作购买决定的疑虑或怀疑。 增加与某些人或某些团体的社会交往,获得
认同。 获得某些可见的利益。
二、口传产生的原因
口传信息接收方的考虑
获得较厂商卖方所提供信息更值得信赖的 信息。
降低购买风险所引起的躁动与不安。 减少信息搜寻时间。
时间:可支配的时间和发生的时机
任务:购物目的和使用情境
先行状态:暂时性的情绪(如焦虑、高兴等) 或状态(如疲劳、饥饿、备有现金等)。
第二节 消费者情境的类型
沟通情境 购买情境 使用情境
一、沟通情境
沟通情境是指消费者接受人员或非人员信
息时所处的具体情境或背景。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章节测试题及答案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章节测试题及答案精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清华大学)2.4章节测验1【单选题】群众最明确的任务是()。
A、暴力革命B、创造新的制度C、维护一个传统的文明D、摧毁一个破败的文明我的答案:D2、【判断题】勒庞认为他所论述的时代正处于过渡的状态。
O我的答案:√3、【判断题】勒庞认为,群体的力量将极大地影响新时代。
O我的答案:√4、【判断题】过渡时期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贵族的统治。
()我的答案:X5、【判断题】勒庞认为科学陷入了无政府状态。
()我的答案:X3.3章节测验1【单选题】在集群中,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会()。
A、趋同B、背道而驰C、保持独立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A2、【单选题】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群体的形成需要确定的()。
A、礼仪B、思想U目标D、感情我的答案:C3、【单选题】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
A、构成因素的总和B、新特点的组合C、构成因素的平均值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B4、【单选题】()构成了种族的先天秉性。
A、智商B、教育C s基因D、无意识我的答案:D5、【单选题】()对群体的特点起着决定的作用,同时还决定着它所接受的倾向。
A、传染B、新特征C、匿名性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A6、【单选题】下列关于专横和偏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0。
A、是一切类型的群体的共性B、是群体明确认识的感情C、是群体很容易产生的感情D、以上都对我的答案:D7、【单选题】群体所展现出来的情感具有简单与()的双重性。
A、收敛B、模糊C、夸张D、复杂我的答案:C8、【单选题】群体的夸张倾向作用于()。
A、情感B、智力U逻辑D、知识我的答案:A9、【判断题】心理群体一旦形成,其特征是持续时间长。
()我的答案:X10、【判断题】群体几乎受无意识动机所支配。
()我的答案:√11、【判断题】群体具有主宰自己反应行为的能力。
()我的答案:X4.3章节测验1【单选题】历史大动荡是由()所引发的。
A、基本观念B、特殊观念C、群体观念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A2、【单选题】当给群体的观念具有()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基础11第十一章——群体的认同:接纳、排斥与青少年亚文化
第二节 青少年亚文化与群体认同
文化是特定人类群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生活于同一地域 形成的生存习惯的积淀。在相似的生理期内,由于共同的 生理经历,青少年对成年文化不完全学习模仿,也进行反 叛,形成了特有的价值观、思维特征、语言风格和行为方 式。这种文化常常构成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对抗,被称为 “青少年亚文化”,认同并接受亚文化的青少年往往能够 被同辈群体所接纳,而被拒绝和排斥的人往往成为群体偏 见的被孤立者。
当青少年认识到自己归属于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并认 识到自己作为群体成员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或是意识 到这种群体成员的资格对自身具有情感的和价值的重要意 义时,青少年的群体认同也就随之产生。此时,群体认同 成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其本质是个体对其群体资格或范 畴资格(membership)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或价值承诺, 促成了青少年不断进行自我身份的确认。因为在生命成长 历程中,个体不断演化,也就不断具备多元的群体资格, 在此之上,青少年会建构多元的群体认同。
一、何为群体
有关群体的早期研究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和德国社会 学家齐美尔开始的。
库利区分了“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 是自然形成的,担负着基本社会化和满足人们感情需求的 任务,而次级群体一般指社会组织。在他看来,学校中的 初级群体主要指班级和学生同辈群体。
学者约翰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群体的概念进行了 总结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群体的定义:群 体就是两个或更多的个体面对面地交往,每个人意识到自 己的群体成员身份,意识到群体的其他成员,意识到为了 共同的目标,群体成员需要相互依赖。他们强调对群体成 员身份的认知,也就是确定哪些人归属于某一群体;还强 调了群体目标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并且指出群体内 的交往形式就是面对面地交往。
12大众心理
二、模仿
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 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 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一)特点: 特点: 非控制性: 1. 非控制性: 模仿不是由他人或者社会所控制的 行为。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 行为。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 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 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 2.表面性:是对他人行为的模仿不是对榜样内心世 表面性: 界的模仿。 界的模仿。 相似性: 3. 相似性: 类似 模仿者行为要与榜样的行为相同或者
16
(二)社会感染的分类 1.个体间的感染 1.个体间的感染 发生在个人之间或小群体成员间的感染。 发生在个人之间或小群体成员间的感染。是社会感染最常见 的形式。 的形式。 2.大众传媒的感染 2.大众传媒的感染 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 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文艺作品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 媒介对个体情绪的影响。 媒介对个体情绪的影响。 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发生在处于同一物理空间但其成员又不可能人人都能接触到 的大型群体内的感染。其重要特征是循环反应。球迷闹事, 的大型群体内的感染。其重要特征是循环反应。球迷闹事, 邪教的狂热以及战争与灾变情境中的惊慌失措。 邪教的狂热以及战争与灾变情境中的惊慌失措。
19Leabharlann 2.社会舆论的特征 2.社会舆论的特征
(1)是社会上一班人所赞同的并从心理上产生认同 的意见。舆论既是共同意见,则必有一致的看法, 的意见。舆论既是共同意见,则必有一致的看法,由 不同意见最后演变而来的,是各种意见的综合体。 不同意见最后演变而来的,是各种意见的综合体。 舆论表现的范围在社会各阶层普遍存在, (2)舆论表现的范围在社会各阶层普遍存在,通常 围绕有关安宁与幸福的问题展开, 围绕有关安宁与幸福的问题展开,例如风俗道德法律 等 (3)舆论是一种具有效力的意见。舆论如果是社会 舆论是一种具有效力的意见。 上多数人共同的意见,则具有社会力量, 上多数人共同的意见,则具有社会力量,可以制约个 人行为。 人行为。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X围分类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X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两者的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的.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室实验法〔二〕现场调查〔三〕现场研究法〔1〕现场实验〔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隐蔽性观察〕〔四〕模拟研究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20-30年代: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50年代:社会交际60年代:涉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70年代:重点涉与归因研究80年代:日益重视认知、应用的研究代表人物:勒温2、第二章中相关的理论〔了解〕第三章社会化〔重点〕一、社会化的定义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二、社会化的特点〔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的〔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三、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一〕社会文化的影响〔二〕学校的影响〔三〕家庭父母的影响四、社会化的类别〔自己看一下就行〕五、社会角色的获得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了解〕六:社会化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看几遍〕〔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1.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3.对于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 〔三〕柯而堡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掌握〕〔1〕前世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于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结果,或权威成人的建议.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他们怕受惩罚,或表现为服从权威.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判断是非以能否满足需要为标准,有实用主义倾向.〔2〕世俗水平.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的定向阶段:非常重视社会对他的评价,而不是考虑行为本身的正确与否.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认为判断是非应该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3〕后世俗水平.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团的道德标准.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如果法律、规则不合理,可以修改.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根据尊重人权的平等,人性的尊严,相互信赖等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第四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定义是人对自己存在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二、自我意识的特点:社会性、形象性、主客观的统一性〔主观性和客观性〕三、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好好看看具体的内容〕P81四、埃里克逊的自我发展观〔掌握〕1.婴儿期〔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阶段是获得基本信任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2.童年期〔18个月到三四岁〕,这阶段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3.学前期〔四到五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4.学龄初期〔六岁到十一二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5.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成,主要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6.成年早期〔18到30岁〕建立家庭的阶段,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成年期〔中年期到壮年期〕成家立业的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8.成熟期〔老年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五、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了解〕P92六、相互关系中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了解〕1.相互关系中对方的特点2.当时情镜3.所属团体的参照七、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自我评价的特点:主观性,内容的多样性〔了解〕第五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一、男女性别角色定义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与被该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二、性别角色的特点:〔1〕多样性〔2〕相对稳定性三、性别角色的相关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弗洛伊德所倡,埃里克逊发展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埃里克逊的内部空间观〔掌握〕P1212.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3.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四、性别认同的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五、男女两性角色心理差异〔着重了解〕P1291.两性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2.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1〕男子的支配欲〔2〕女性的忍耐心和依赖心〔3〕自我满意感的两性差异:女性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自我满意感均低于男性.3.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4.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第六章社会动机一、动机〔一〕定义: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二〕含义: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三〕特征:复杂性、可知性〔四〕动机与需要的关系:1.动机由机体的需要激发2.需要的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具有动机作用〔五〕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外:由活动外的刺激诱发出来的2.初级的原发动机和高级的习得的社会性动机社会动机分为: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二、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理论主要包括:兴趣、信念、意图、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意向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内容包括哪些P156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从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七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即社会认识过程〕1、概念: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特征有:认知的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2、进行社会认知时的参照依据:〔1〕自身经验、思维活动、信息加工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3〕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4〕认知者的情绪二、社会认知的X围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1〕非言语信息〔2〕面部表情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①对他人性格的真正了解有赖于长期的接触、交往和共同生活②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的基础上对他人性格进行推测和评价③性格判断中的"以貌取人〞现象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依据意见、态度、表情.推测彼此关系情感成分参与极多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2.当时的情境3.认知者本身的特点〔1〕认知者的经验〔2〕认知者的性格〔3〕认知者的需要四、七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2、归因的参照点〔1〕根据他人行为的特殊性、连续性与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2〕结合他人的其他条件进行归因〔3〕根据认知者切身利益关系对他人行为归因五、刻板印象〔了解〕P182第八章社会态度一、社会态度〔一〕定义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情感因素是对态度对象的感受体验;意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二、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1〕实事求是的提供信息〔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3〕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4〕逐步提出要求〔5〕积极参加活动〔6〕团体规定三、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1、宣传者的威信:专业性、可信性2、态度改变的个人因素:自尊心的强度、权威主义倾向的强度、想象力的丰富性、性别、智力水平、当时的需要.3、对态度变化的心理上的抵抗客观原因:宣传者的宣传如果单纯的为宣传而宣传,以命令的形式进行宣传,或宣传言过其实或强调的太过分,宣传效果会适得其反.主观原因:〔1〕心理上的抵抗是个人感觉到在某些方面羊油自由行动的权力被剥夺是,自身激发出的一种动机状态,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2〕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了与宣传意图相反的效果.四、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相互独立的,有些相互关联.协调——保持不协调——解除或减轻五、偏见具有的特征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2.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第九章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一、模仿: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它不是通过社会或团体的命令而发生,被人们模仿的对象具有一种榜样作用,模仿者发生的行为与榜样者行为相似.二、流行1、概念: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彼此之间连锁感染的现象.2、特点:〔1〕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时间内消失〔2〕有循环的特点〔3〕不同于风俗习惯,流行是一种风气,风行一时〔4〕不同于伦理道德,比道德威力小,但可破坏道德,也可起巩固行为规X 的作用.〔5〕没有强制性,〔6〕风尚发生在权威身上,流传速度更快.三、流言1、流言——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的依据,而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消息2、流言与谣言的区别谣言是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步的假消息.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其共同点是,它们都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依据,但都能广为传播.3、流言产生与传播的条件:〔1〕:缺乏可靠消息〔2〕不安与忧虑〔3〕社会危机状态第十章相符行为一、从众1、概念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一〕团体的条件与特点〔团体人数;团体的吸引力;个人在团体中的位置〕. 〔二〕团体中个别人的反从众行为是抵消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当个体感觉到社会或团体压力很大的时候,只要团体中有一个或几个吃不同意见者出来反对,就能减少压力,个人从众行为也会减少.〔三〕个人的心理特点如需要、情绪、智力、自尊心等与其从众行为有关.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的人易发生从众,智力水平低而自尊心弱的人易发生从众. 〔四〕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高低与从众行为有关.地位较低的成员往往有从众的压力.二、众从1、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选择或简答〕〔一〕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1〕成员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2〕符合时代精神的独立行为〔3〕权威人物的加入〔二〕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1〕内部意见分歧〔2〕内部缺乏群体凝聚力〔3〕不明确所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三、服从1、服从概述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四、从众、众从、服从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答:从众: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众从:团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服从于从众的区别:从行为上看有共同点,两者的行为都是属于相符行为.服从是被迫的,即对行政命令、团体规X或权威意志的服从,是无条件的服从.从众不是对团体规X的服从,而是对社会舆论的的压力的服从.从众也有可能是一种违心的服从,它与服从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对团体或权威的明文规定的执行,而是在团体压力下的随从行为.第十一章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1、定义: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此行为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利社会行为、助人行为2、对利他行为的解释〔一〕社会生物学家:一个团体中成员在遗传上的关系越密切.则其成员间的关系越稳定,因此,利他行为主要涉与团体选择与亲属选择.不同生物品种之间仍可以发生利他行为.〔二〕心理学家: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有两种含义,一是利他主义行为,以助人为其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二是报答性行为,因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他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有四种特性:它是一种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期望他人日后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损失.3、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一〕助人者的因素1、认知如果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时自己无法控制的,就给予帮助;反之,助人行为受到抑制2、移情与内疚感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从而产生助人行为;3、情绪4、其他个人因素指身份特点包括性别与年龄〔二〕受助者的因素1、性别女性被帮助的机会多于男性2、年龄老年人和幼儿较多的得到别人的帮助3、仪表穿奇装异服,招摇过市的人,当他发生困难时,就较少的获得帮助.〔三〕情境因素人们看到别人都在做好事,就能激发自己也去做好事.〔四〕社会文化利他行为受当地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X所影响.二、冷漠行为1、定义: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的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2、冷漠行为的旁观者作用〔1〕旁观者起观众作用:当有其他人作为旁观者时,个人的行为会比没有其他人在场时产生更多的顾虑,特别是在不清楚旁观者将怎样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处于尴尬的地位.〔2〕旁观者起榜样作用:〔3〕旁观者起责任分散作用3.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观原因〔看一下P297〕〔一〕个人付出代价的权衡〔1〕消耗自己时间和精力有多少〔2〕担心的人安全〔二〕个人对受害者的认识〔三〕个人受当时情景影响第十二章侵犯行为1、概念: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所许可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由侵犯动机引起的.2、挫折——侵犯理论包含两个要点:一是侵犯的发生都有挫折为前提;二是任何挫折事件都会引发侵犯,但也承认,个体对惩罚和报复的恐惧会压抑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关于侵犯行为的强度,制约于以下三个因素:(1)侵犯的强度与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3)挫折强度在不变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不变,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挫折--侵犯行为的修正:挫折是引起侵犯的一个可能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C社会学习理论强化;观察与模仿〔1〕直接观察〔2〕间接学习〔大众媒介〕3、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生理唤起因素:有些人心浮气躁时,往往容易发生侵犯行为,如性、酗酒与毒品的刺激,甚至运动也可能促使其发生侵犯行为.〔2〕环境因素:如高温、拥挤、噪音等〔3〕社会性因素:大众媒介、去个人化作用、受他人挑衅.〔4〕个人因素:性别、认知水平道德发展水平5、侵犯行为的控制〔1〕社会公正可减少人们的挫折感〔2〕惩罚侵犯行为〔3〕说服教育〔4〕恰当的宣泄〔5〕控制暴力电视〔6〕培养成熟的个性第十三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1、概念: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程度.2、人际吸引的心理分析: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好好看一下〕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能力与特长;仪表. 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不尊重别人的人格;自我中心主义强;对人不真诚;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的人;妒忌心强;过分自卑;情绪孤立等.3、人际沟通的条件〔看一下P338〕第十三章团体心理一、定义: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X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特点:团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联系,并发生相互影响.团体内每一成员都在团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团体了内各成员之间必须有具有一定的结构,有共同的目的.二、团体的心理效果:团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团体的支持力量.三、良好团体的心理学原则〔1〕目标整合原则〔2〕志趣相投原则〔3〕心理相容原则四、团体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简单了解P363〕。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1《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写于1902年,是勒庞基于当时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所作的针对群体心理学的思考。
在这一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而勒庞提出所有群居生物,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处于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
这便是群体的领袖。
勒庞认为很多领袖更像是鼓动家。
群体的领袖通过不断地断言·重复和传染进行普及的手段来建立自己的名望,使群体愿意服从于他。
《乌合之众》中领袖的这种特征与韦伯提出的个人魅力型权力接近。
然而个人魅力型的权力产生于动乱和危机之中,崩溃与稳定秩序条件下的日常事务管理以及使这种权力制度化的尝试中,并不适用于对现代公司的管理活动。
假若一个公司由一群失去自主个性的乌合之众和一个领袖组成。
在平时的工作中,领袖通过不断地断言·重复和传染进行普及的手段来使自己获得名望,忽略群体中的个体特点,那么公司必定会失去人心,组织的工作效率日渐低下,最终走向倒闭的结局。
距勒庞写下《乌合之众》已过去了一百多年,社会性质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是理性人,人的个性不可被完全忽略。
在管理组织的过程中首要的原理即是人本原理,一方面强调组织被管理者参与管理,参与组织活动方向·目标以及内容的选择·实施和控制。
这些组织活动都需要根据人的特点和态度来进行领导和激励,群体去个性化在现代社会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虽然《乌合之众》中对于群体和领袖的定义有失偏颇,但它仍旧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不管在哪个时代,不管在哪个地区,乌合之众都是存在的乌合之众的存在很容易导致搭便车效应。
倘若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与决策者只注重集体效益,忽视个体。
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大众传播心理学新10.1 邹宇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一)“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四)“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2、什么是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就是指传媒信息借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贮存、输出的全过程。
也可以理解理解为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内向传播是三种传播形式的基础(其他传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心理学把研究传授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你怎样理解“传受者”这个概念?第一,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看:传者是传播信息的人,而受者是指接受信息的人。
第二,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
传者和受者既是传者,同是也是受者。
传受者是:传者与传者、传者与采访对象、受者与受者等之间的心理互动。
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的传者和受者作合二为一的理解。
4、西方心理学有哪几种理论(流派)呢?神经生物学论、行为主义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论、认知心理学5、西方心理学的五种流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理论是什么?①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②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美)刺激—反应心理学”,即S—R心理学;代表人物: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强化理论;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③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
潜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两大支柱: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心理动力的本能论,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6、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定义:大众传播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研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众心理消极影响因子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众心理消极影响因子分析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不少深刻智慧,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但也存在着不少对人的心理健康不利的文化因子。
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本位倾向、有差等的爱、人性观、主观内向化思维、直观朴素的辩证思维等,使人的个性受到压抑、主观选择能力弱、人格矛盾和分裂、心理封闭。
[关键词]传统文化;心理健康;不利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7-0109-03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不少深刻智慧,滋养了中国人的心灵。
如和合文化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提携带来的温暖感、亲密无间感、温情脉脉,极大程度地避免了人的孤独焦虑感、隔阂感;知天安命、知足常乐思想,有使人懂得放弃也懂得珍惜的一面;儒家本身含有的互补思想造就了人们可进可退、可见可隐、伸屈自如的灵活性心理,行为上,是人们在面临巨大的压力或挫折时保护自我的良好武器;孔子的中庸和谐思想提倡,走中道,行中庸,不偏激,情绪节制适度,对我们今天心理调节仍很有启发;庄子的无为哲学和佛禅的超脱思想还引导着另外一种心理自我调适的方式。
庄子主张人心应超越世俗功利的追求,“忘情”、“忘我”,超然于物外,追求生命自由,从而达到复归宇宙自然的“心游人天”之精神解放境界;中国的气功不求改变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也不求改变环境,而是让人通过良好的自我暗示,排除杂念,放松入静或运动调节,来达到消除焦虑、烦恼、恐惧等不良心境的作用。
它遵循了很多心理学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学,阴阳平衡,以柔克刚,外圆内方,中医的五行平衡等思想,等等。
无论是对我们今天的身心调节还是待人处事都有指导意义。
但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不少对人的心理健康不利的文化因子。
鲁迅、林语堂、梁启超、梁漱溟、陈独秀、许娘光等都曾就传统文化对国民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作过论述。
上官子木、童俊等用实证分析或理论分析方法剖析了某些心理疾患的传统文化根源。
传统文化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一些负面影响更为近几十年来兴起的跨文化研究和文化心理学所关注。
11第十讲大众心理现象
二、流言
流言和谣言有些不同,谣言是恶意 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 散布的假消息。两者的区别在于动 机不同,其共同点是,它们都缺乏 明确而可靠的事实根据,但都能广 为传播。
二、流言
2、流言的类型 愿望流言:反映人们的某种要求、期望、未实现的 梦想以及未满足的需求。愿望流言是凭常识就能推 测到这些流言将会有目的地、故意地传播给宣传对 象。 恐怖流言:反映出人们内心的恐怖情绪。常见于社 会紧张时期(自然灾害、战争、政变等)以及人们 对某些事物产生明显的恐怖和悲观绝望的时候。 攻击流言:与恐怖流言相似,均产生于社会紧张时 期,通常起因于群体之间的矛盾,其作用在于制造 分裂。
一、流行
2、追随流行的心理因素: (1)从众与模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被人视为乖僻、孤 独是不能忍受的。于是,人们就要努力去适应周围环境, 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可供选择的最简便而又可靠的方 法,便是模仿社会上流行的东西,如周围人们的服装、 发式、行为、言语等,以适应环境。人们在追求与模仿 流行事物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安全感:既然这么多人 这样做,一定是合乎时宜的,一定是正确的,自己与他 们一样,也不会错,此即“从众”。所以,流行项目便 成了引导人们如何行动的模特儿。 社会上许多人竞相模仿某种新奇事物时,就逐渐形 成一种社会风尚——流行。模仿乃是再现他人的一定外 部特征和行为方式、姿态、动作和行动。
二、流言
(二)流言传播的特点 2、流言内容变化的特点: (3)同化:是指流言的接受者以自己的 知识经验、需要及态度等主观因素来理解流 言的内容,凡是他认为合乎逻辑的部分就接 受下来,同时凭自己的想象对它进一步加工 (添油加醋)之后再广为传播。最后往往把流 言套到某一群体或某一人身上对号入座,使 流言内容与原来的事实相距甚远。
大众心理
9
(一)时尚的演变
时髦:一种零散的、短暂的时尚,在短时间流 行又迅速消逝的生活或行为模式。 时尚:相对持久且较为成型的生活或行为模式, 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嬉皮士风格、都市 青年的雅皮士风格、白领阶层的生活方式、新 新人类的生活方式。
时狂:是时尚参与者狂热而不理智的状态。如 荷兰“郁金香热”、中国“君子兰热”
1、往还性:强调人际之间的往还。 2、情感性: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3、增量性 4、延迟性 5、区别性:自己人与外人 6、施予者的“不思回报”与受施者的“知 恩必报”相结合
42
谢
谢!
43
4、社会危机
奥尔波特:
流言强度=事情的重要性×情况的模糊程度
15
地震传言 =f(心理不安 ·异常现象 ·认知线索)
16
(二)流言的传播特点
削平(一般化)
磨尖(强调化)
同化
17
(三)如何制止流言
——社会:社会安定、信息渠道畅通
——个人:提高成熟度和抗干扰能力。 “流言止于智者”
一旦流言蔓延,要及时制止,选择权威
脸面的价值赢取功能
脸面的社会参与功能
脸面的角色规范功能
脸面的群体凝聚功能
38
(四)脸面行为模式
对象 行为性质 抬高
维持 丢损
自己
抬高自己脸面 维持自己脸面 丢损自己脸面
他人
抬高他人脸面 维持他人脸面 损伤他人脸面
39
抬高自己脸面
维持自己脸面 丢损自己脸面
——自我吹嘘、自我炫耀、自我展示
36一脸面的心理差异区别项目面子反映内容与道德隐私相关与能力地位日常行为相关显现性处于里层外部可见性小处于表层外部可见性大行为取向重在守护维评价程度程度重程度轻影响时效具有延时性具有情境性37二脸面的心理结构环境行为面子脸面子行为环境38三脸面的心理功能脸面的心理保护功能脸面的价值赢取功能脸面的社会参与功能脸面的角色规范功能脸面的群体凝聚功能39四脸面行为模式对象行为性质自己他人抬高抬高自己脸面抬高他人脸面维持维持自己脸面维持他人脸面丢损自己脸面损伤他人脸面40抬高自己脸面自我吹嘘自我炫耀自我展示维持自己脸面礼节行为攀比行为忍耐随大流丢损自己脸面意外丢损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11章 情绪和情感【圣才出品】
7.与人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 A.情绪
3 / 15
圣才电子书
B.心境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C.情感
D.应激
【答案】A
【解析】情绪通常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8.“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形容的是( )。 A.心境 B.应激 C.心情 D.激情 【答案】A 【解析】心境是一种较微弱、平静而持续的带有渲染作用的情绪状态,是人在某一段 时间内(几个小时、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事物或情境的心理活动。
5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12.针对同一事件或现象,如半杯水,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甲认为“还
有半杯水,很高兴”,乙认为“只有半杯水了,真痛苦”,这反映了( )。
A.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B.情绪情感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
C.情绪情感具有明显的生理唤醒状态
9.认为对外部情境影响的评价是个体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支持这种观点的情绪理 论是( )。
A.詹姆斯—兰格理论 B.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 C.认知—评价情绪理论 D.情绪三因素理论4Biblioteka / 15圣才电子书
【答案】C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10.达到盼望的目的后紧张解除时产生的舒适感受和体验,这种基本情绪是( )。
14.个体遭受攻击、威胁、羞辱等强烈刺激而感到自己的愿望受到压抑、行动受到挫
6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5.个体被善或恶的社会现象所激起的情感状态是( )。 A.道德感 B.理智感
大众心理与走势预测
大众心理与走势预测读书笔记——大众心理与走势预测大众心理与走势预测第一部多空交替的动力第1章预测大众行为的技巧近来~技术分析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为它既简单易懂~又有获利能力。
但是~最大的问题乃在于很少人了解~为什么预测技术能够有效运作。
这造成投资界沟通上的严重困难。
一方面~有些人知道技术分析能够有效运作~但不能解释为什么,另一方面~有些人虽然知道基本分析无法达到相当的精确度~还是继续使用它~因为它至少是可以解释的。
第2章股市中的大众不论投入该交易头寸的最初决策是多么合乎理性~交易行动仍会驱使个人陷入比较缺乏理性和大众形态的环境中。
特定大众其情绪性承诺的强度,将附着多空循环的阶段与时间改变。
在新价格趋势形成的初期阶段~多数投资者仍停留在其所认定的原价格趋势中。
在多头趋势的开端~亏损的恐惧感仍处于主导地位~而在空头趋势的起始~贪婪,或害怕错失进一步的获利,会阻止投资人出清大部分的投资。
因此~在价格趋势的初期阶段,,最终的~成功的大众对于趋势的情绪性承诺仍相当微弱。
接下来~在价格走势的某个阶段,情绪性的承诺变得更强。
在该阶段中~投资界的多数人认定该走势已经形成一个上升或下降的趋势~情绪性的信念取代了任何合理的怀疑。
因此~投资者“追随”趋势,建立新的交易头寸。
一旦多头或空头价格趋势已全速前进~看法也受到普遍认同~则价格反转的基础也告完成。
该趋势当然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越多人相信该趋势并顺势投资~实际上会使推动该趋势持续的人越来越少。
当多数投资者认为它还不会发生时,价格反转将不可避免地降临。
多头或空头大众驱使证券价格朝有利于他们方向前进之能力,主要视其所能够纠集与投入的金融资源而定。
追求交易利润是投资者的其同目标~这就使得股票市场行为是一种大众现象。
个人投资者对特定交易头寸的情绪性承诺~会转变成多头或空头大众的情绪性承诺:每位投资者会接受其所属大众的多头或空头主张~每位投资者强烈认同该大众~每位投资者皆臣服于领导~领导角色则由价格走势之方向与该大众之代言人,当他们出现时,承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客观因素
– 正常信息渠道受阻,或缺乏信息、信息不清(流言 弥补空白)
– 社会巨变或出现天灾人祸(不知所措时容易接受流 言)
47
(二)流言的传播特点及影响
• 削平(一般化):将获得的信息重新组织 使之更易于向别人传播。
• 磨尖(强调化):断章取义或取舍补充, 使使某部分突出。 • 同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进行润色): 添油加醋、添枝加叶。
(一)暗示
4、反暗示:无意反暗示和有意反暗示
7
第二节 暗示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受暗示者的年龄与性别 受暗示者的心理状态 团体影响 暗示者的影响力 信息的特点
8
(二)模仿
有意或无意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 行为方式。 ——无意识模仿 ——有意识模仿
9
塔德的模仿律
下降律:下层阶级模仿上层阶级的倾向。
42
(五)时尚的心理机制
– – – 标新立异:求新、好奇、冒险、自我表现 从众与模仿 好奇心的驱使
• 追求时尚的人大多思想开放、活跃、好奇心 和求知欲强,个性独立、有较强的自尊心。
43
三、流言
在社会大众中相互传播的关于人或事
的不确切的无根据的信息。
“流言,无根之言,如水之流自
彼而至此也。”
44
(一)流言的传播条件
39
(三)时尚的特点
1、与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和文化程度的提高成正比
反传统性与入时性的统一
2、遵循“新奇”原则
开始时以与众不同的新奇形式和方法出现,是立异性与求同性的统一
3、遵循“从众原则”
是人们寻求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安全感的表现
4、遵循“价值原则”
通过对时尚的追求,体现和展示自身的价值,是奢侈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48
(三)如何制止流言
• 对个人的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情境,流言对个人发生直 接的刺激作用。经过传播会成为社会心理环境。 • 对群体、社会的影响:经过传播会成为社会心理环境, 不仅成为流言的温床,而且影响人们的判断,造成认识 混乱、行为偏离。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影响正常的 社会生活及人们身心健康。
• 其中舆论领袖可以稳定、强化受众的态度,产生的作用
54
(四)舆论的作用
制约与监督作用
方向指引作用
宣传与鼓动作用
55
30
走红原因
• 有心理专家说,“犀利哥”出名,不排除 一部分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甚至 也有一部分人是带着厌恶和攻击的情绪来炒作 这件事。 • 鲁迅先生很早也说过,中国人爱凑热闹,或许 是这样的民族特性,推动着我们追捧新奇事物, 搞怪人物,低俗文化等等。但是这种猎奇心态, 其实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存在,让兽兽门事 件,凤姐走红等搞怪,低俗文化大肆传播实际 上,你我,他就是这个现象的推动者。
•
2010年2月24日媒体曝,一个很火的乞丐网贴突然在网络上走红,帖内叙述的是一个 被网友誉为“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的乞丐。对犀利哥的经典描述是“那忧郁
的眼神,唏嘘的胡碴子,神乎其技的搭配,还有那杂乱的头发,都深深的迷住了我”。
• “犀利哥”在短短一周内红透网络,同时被纸媒、电视、网络等媒体大肆报道。其后 引起了当地政府层的关注。“犀利哥”事件亦席卷台湾、日本、新加坡。经证实,
1、对某一事件普遍关注(传播的速度、强度与重要性 成正比)
2、信息缺乏或正常渠道受阻(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
3、不安和忧虑
4、社会危机 奥尔波特: 流言强度=事情的重要性×情况的模糊程度
45
地震传言 =f(心理不安 · 异常现象 · 认知线索)
46
• 主观因素
– 认识上的偏差、个人情绪的渲染而歪曲或夸大其词 (炫耀自己、随意揣测、故意隐瞒)
14
二、时尚
社会上广为流传或人们一时崇尚和效
仿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包括广泛使
用的语言、时兴式样、装饰、礼仪风格、
生活行为等。
15
16
17
18
19
乳液
20
眉笔 粉饼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犀利哥(Brother Sharp),是指的一位街头乞丐,因为他放荡不羁、不伦不类的感觉以 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给人们潮流视觉眼前一亮,被网友开始追捧,并加以 “人肉搜索”。
社 会 心 理 学
第十一章
大众心理
• 大众心理现象是指利用传播媒介所提供 的信息,人们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 而形成的心理现象。
• 大众心理现象包括时尚、流言、社会舆 论等。
3
学习目标
• 了解时尚的概念特点,掌握时尚的心理 机制 • 了解舆论、谣言民谣的传播过程 • 掌握流言和舆论的影响作用。
“犀利哥”是流浪在宁波市,余姚,慈溪。繁华街头的一位有精神障碍的乞丐,本名
程国荣,出生日期:1976年10月10日,户籍地:江西鄱阳县。
29
起因
• 2010年2月21日,在香港娱乐网和天涯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名为《秒杀 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 帅到刺瞎你的眼睛!求亲们人肉详 细资料》的帖子。帖中发布数张被称为“犀利哥”的乞丐照片,因其 放荡不羁、不伦不类的感觉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给人们潮 流视觉眼前一亮,被网友开始追捧,并加以“人肉搜索”。 • 此后,犀利哥迅速走红网络,有网友评价:“那忧郁的眼神,唏嘘 的胡碴子,那帅到无敌的梵风衣,还有那杂乱的头发,迅速秒杀了观 众”。 • 对此“潮流型乞丐帅哥”,亦有网友对其身份表示质疑。 • 个体有意识行为促使“犀利哥”得以从民间街头进入网络世界, 而网络群体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又进而引爆“犀利哥”,最终又使其回 归现实。“犀利哥现象”仅是网络文明的一个缩影,网络文明也最终 会促进现代文明的发展。
舆论在定义上的共同点P199
50
(一)社会舆论的特征
1、问题的特殊性:引发舆论的是众人关心而又容易引起 争议的问题。
2、公众性:是公众的意见,非政府意见
3、一致性:舆论是趋于一致的意见 4、合理性:有时是合理的,有时则纯粹是感情的冲动。 有可能是“众望所归”动力,也可能是“众怒难犯” 的精神压力。
51
(二)舆论和流言的区别
社会舆论
趋于一致 合理的内核
流言
不断扩散 不真实的信息
朴素务实
生动离奇
52
(三)舆论的形成要素
1、问题
2、公众
公众
3、传媒
4、政府 问 题
传媒 政府
53
• 舆论的形成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问题的发展 – 引起议论 – 意见的归纳与综合形成社会的公认
– – – – 加工与解释 扩散与传播 支配与引导 协调或干扰
4
学习活动
• 思考:
– – – – 举例说明你眼中的时尚是什么? 为什么“犀利哥” 那么红? 举例说明社会舆论与流言的区别。 看<与时尚同居>的观后感
• 讨论
– 应用案例1和2P204
5
一、大众心理现象的心理 根源
• 暗示着眼于观念
• 模仿着眼于行为 • 感染着眼于情绪
6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所接受到的 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作出 行为反应的过程。 1、直接暗示 2、间接暗示 3、自我暗示
38
–
记者:具体操作流程是什么? 孙建业:我们在网上发帖,雇佣“水军”发表正反两方面 的观点,提高关注度。引起网友跟帖、转帖,形成话题后,会 从论坛转到门户网站。然后想方设法让传统媒体跟进,制造新 的话题。这样凤姐的商业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记者:这中间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孙建业:一开始是“水军”,后来是网民,再后来就是各 种媒体的介入,我们只负责制造话题和事件。 记者:有报道称凤姐代言费达到了10万元,是不是真的? 孙建业:是真的,在上完江苏卫视的节目以后,很多企业 都来找凤姐代言、跑场,就把她的费用给推上去了。这也是推 “网络红人”的最终目的——靠其赚钱。 记者:和凤姐合作期间,你赚了多少钱? 孙建业:这个不好说。她大概给五六个企业代言或者跑过 场。我们五五分成,赚得不多,和她的合作蜜月期只维持了1 个月就结束了。
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理想状态下, 模仿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 先内后外律:先模仿本土文化与行为方 式,再模仿外来文化与行为方式。
10
超女火爆的报名场面
(三)感染
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交流。包括个体间的感染 文艺作品的感染和大型开放人群中的感染。
5、影响人群有年龄与性别的差异 对儿童和老年人影响较小,对年轻人和女性影响较大。
40
(四)时尚的传播规律
1、扩散性:瀑布式传播与喷泉式传播
2、周期性:循环往复的过程
3、偏离性:在传播中与原型发生偏离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 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且匹帛。
41
• 三步炒“红” • 第一步:网上发帖,引发争议第二步: 媒体跟进,跟风报道第三步:发现价值, 投放广告
——社会:社会安定、信息渠道畅通 ——个人:提高成熟度和抗干扰能力。“流言止于智者”
• 一旦流言蔓延,要及时制止,选择权威人物和适当渠道 向公众辟谣。
• 美国纳普提出的7种方法P198
49
四、社会舆论
社会多数成员的共同信念,公众意见
和看法。
舆人,抬轿子的人,指普通民众。
舆论起信息传播和表达公众态度的作用。
34
35
• 我9岁时开始博览群书,20岁的时候到 达顶峰,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过我。” 2009年底,因一则征婚广告,一个名叫 罗玉凤的女子迅速走红。由于其言行大 胆,雷言囧语层出不穷,征婚条件令人 咋舌,罗玉凤被网友戏称为“宇宙无敌 超级第一自信”,“凤姐”也因此成为 自信的另类代名词,“信凤姐,得自 信”,一举成为网络流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