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农民工者,农民工人也。主要是指户籍仍 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 农产业的劳动者。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 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 从事的行业:主要在交通运输、建筑、建 材、采掘、纺织、服装、玩具以及在汽车、 家电等行业,即主要发生在工业和服务业 中。
农民工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他们广泛分 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 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 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 50%以上。人们很难想象,如果农民工一旦消 失,我们的经济该如何发展,我们的城市该怎么 运转。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 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矛盾多发期之时, 关心和保护农民工,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化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对于促进改革 发展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叫农民工?
就不难看出民工群体的过渡性和边缘性。他们绝 大多数都从事非农产业,但仍保留着农民的身份; 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却又与农村有着土地等千 丝万缕的联系。他们非工非农,亦工亦农,非城非 乡,亦城亦乡,因此被形象的称为“民工”(“农 民工”)。但是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只是 松动并没有完全消解,因此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绝 大多数是“移而不迁”,仍然保留了农民的身份, 因此才形成了“民工”这一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独 特现象。
农民工迁移的原因: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扩展到城市, 农业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第二 第三产业的大发展,需要劳动力;(2)城 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存在巨大的收入差 距,农民进城就业可以增加收入。(3)户 籍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劳动力向工业和服 务业转移提供了契机。
农民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听课记录: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关系协调:理解农民工现象背后的地理、经济、社会因素,认识到人口流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人地关系的复杂性。
2.综合思维:能够综合分析农民工现象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方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研究、资料搜集等方式,了解农民工的实际生活状况,增强地理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4.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关注农民工群体,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贡献与困境。
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组关于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关注。
•提出问题:“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状态如何?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或视频,感受农民工的生活状态。
•思考并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形成初步观点。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直观生动,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问题设置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4.1 农民工现象的背景分析教师行为:•介绍农民工现象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农民工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农民工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全面深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
小组讨论促进了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加深了他们对农民工现象的理解。
4.2 农民工现象的影响分析教师行为:•引导学生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农民工现象对城乡发展的影响。
•举例说明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以及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农民工现象的多方面影响。
•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准备汇报材料,展示讨论成果。
过程点评:•通过分析农民工现象的影响,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说课稿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农民工现象”是当前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它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和正确看待农民工现象,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公平意识和对不同群体的尊重与理解。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农民工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他们在城市中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社会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增强社会公平意识和同情心。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农民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农民工现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说教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对农民工现象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激发思维的碰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遭遇和问题。
三、说学法1、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新闻报道等方式,对农民工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思考。
2、合作学习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农民工在城市中辛勤工作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2、知识讲解(1)农民工的定义:解释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入城市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劳动 6 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
(2)产生的原因: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差距、城市化进程加快等方面分析农民工现象产生的原因。
(3)工作和生活状况:介绍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的工作类型,如建筑工人、服务员、清洁工等,以及他们面临的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缺失、子女教育困难等问题。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3.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结合所学知识,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针对学生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一些与农民工现象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农民工现象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2.教学策略:
(1)注重分层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
(1)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研究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考、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辩论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以人性化的视角看待农民工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地理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农民工的生活场景,如城市建设、农业劳动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民工的辛勤付出。
2.通过播放农民工相关的故事视频,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农民工现象的关注。
3.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如让学生调查当地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农民工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使学生认识到农民工现象的复杂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关爱农民工。
3.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关注农民工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性化思维。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农民工问题进行研究。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如农民工的流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等。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学设计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运用人口迁移、人口容量等相关知识结合城市化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农民工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图文素材让学生充分理解“民工潮”现象和农民工的现状,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深入讨论农民工现象对城市发展和人口发展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大量图文素材让学生了解农民工的发展现状和困境,以更宽容更理性更尊重的态度对待这一批特殊的城市建设群体,共建和谐社会。
2学情分析学生能够体会到农民工现象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的各种影响,但是对这一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缺乏理性的认识,对众多农民工抱持着批判和漠视的态度,急需科学理性的引导。
3重点难点1、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2、农民工对xx经济发展的影响3、农民工现状及存在的的问题4、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与途径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问题【展示农民工现象的图片,教师讲述】:春节前后,一个最引人注意的新闻就是关于农民工的,每年几乎一致的现象是,那些的数以千万计的面孔,拥挤在狭窄的火车车厢里,在年关来临时如候鸟般飞回故乡,而在每年的新春,又有更多的渴望而迷茫的面孔,从农村涌向城市,从而形成了一股民工潮。
“农民工”是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课题,对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负面的一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探讨这一课题。
活动2【活动】一、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教师讲述】一提到农民工,很多人的脑海就会条件反射地出现一个场景:建筑工地的工人,街头提着刷子等零活,家庭保姆,饭店服务员,摆摊设点的小贩,走门串户的修理工,蹬着三轮送货送水,搬家公司的搬运工等等。
“全是些报酬少、劳动强度大、社会声望低、城市人不愿意干的活儿,很少有人到公司白领阶层去寻找民工的存在。
”【学生分析】虽然在城市中要承受歧视和磨难,他们为什么还要告别家乡来到城市呢?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动机与原因又是什么?活动3【讲授】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老师讲授,同步归纳】3月6日,《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在郑州市江山书香名邸的施工工地上采访了10来位休息的民工,从与他们的交流中梳理出了他们进城打工的目的。
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36张)课件

城市
(建筑,商业,保 洁,餐饮,保安)
资金,信息,观念
劳动力
农村
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课件-(36张)
2、对农村的不利影响 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 农村失去大量劳动力 农村土地闲置
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课件-(36张)
农民工对城市经济建设的影响
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课件-(36张)
农民工的现状
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课件-(36张)
农民工的现状
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课件-(36张)
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课件-(36张)
目标二
1.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2.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农民工问 题的对策与途径
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课件-(36张)
资料二 农名工与农村(课本15页)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输出地农村的经济发展,通过 劳动力和资金的双向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为输 出地的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来源。
资料分析 农1.民农工村从劳业动仍力以转制移造,业主、要建发筑生业在和哪服些务行业业为中主?,结从合事你建的筑 业所的见比所重闻提,高印。证 这种说法。
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课件-(36张)
农民工从事的行业特征
收入低,待遇低 工作环境差 工作时间长等
脏·累·险·重·苦
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课件-(36张)
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课件-(36张)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说课案)一、说教材【教材分析】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课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本节课作为本章知识的总结与升华,具有概括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理想材料。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根据教材资料,看到存在的农民工现象,认识该支队伍对常熟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该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采取开展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汇报总结、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的能力。
德育目标:增加学生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综合分析农民工现象对迁出地以及迁入地经济的影响,提出解决的方案。
教学难点:运用教材案例,对农民工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课时安排】1课时三、说学法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整章知识之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主要考查其对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积累程度。
首先,学生可以在课前做好适当的调查工作,用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其次,在课上,学生要发扬合作精神,进行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得到真知;最后,在课后,可以在教师的知道下,完成调查学习的报告,以此来巩固自己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1.通过视频:农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引出对农民工现象的探究。
2.学习新课:a.通过对资料一的分析,来认识农民工这一现象——发现问题。
该过程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讨论发炎为主,让学生发现问题。
b.基于对农民工现象的认识以及资料2 的分析,请同学辨证的分析出这一现象的利弊——分析问题,当然,这一部分内容还是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但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
1.4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案

1.4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学习目标1.使学生明确“农民工”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
2.理解农民从农村大量转移出去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出外打工对农民自己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3.如何解决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课前预习1.回顾人口的空间变化一节,考虑人口迁移对于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影响。
2.阅读课本P15“资料1”,考虑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发生在哪些行业,促使这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阅读课本P15“资料2”,考虑农民工对家乡和城市都做了哪些贡献?课堂探究[合作探究一]根据展示资料小组讨论探究回答农民工主要从事什么行业?又处于何种生存境况?[合作探究二]读P16图1.13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工现象对农村和城市带来的影响。
(小组讨论总结)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合作探究三]针对课本P16的解决措施分别讨论,看看哪些比较合理,哪些值得商榷?课后延伸农民工进城打工了,他们的子女留在了家乡,由于路途遥远、回家费用高,很多农民工父母不能经常回家,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因此我国社会出现了“留守儿童”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政府应该做些什么,请你帮忙出谋划策,作为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又能做些什么?请大家展开阅读和调查,把你的意见和建议以文字的形式呈现。
参考答案课前预习1.(1)对迁入地的影响:(1)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2)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影响: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影响: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目前,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农民工现象的背景和现状。
2. 理解农民工现象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学会从多角度看待农民工现象。
4. 意识到农民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并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农民工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农民工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教学方法: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让学生深入了解农民工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视频、图片和数据,用于展示农民工现象的实际情况。
2. 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农民工现象。
3. 准备教学PPT,便于课堂讲解和演示。
4.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农民工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农民工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接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2. 讲解知识点:介绍农民工的定义、特点、历史背景和现状,分析农民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举例说明农民工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工作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农民工工作的艰辛和不易。
3.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围绕农民工现象展开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农民工故事,或者对农民工的看法和感受。
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4. 分组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农民工相关的主题进行探究。
例如,有的小组可以研究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问题,有的小组可以探讨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等。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农民工现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农民工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关注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更多关于农民工的资料,深入了解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提出自己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建议和看法。
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树立公平、正义、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2.增强学生对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感。
3.通过学习农民工的奋斗历程,激发学生勇于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农民工现象的本质,掌握农民工流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学会运用地理学视角分析问题。
难点: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农民工现象,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2.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研究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3)组织实地考察、访谈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增强实践操作技能。
2.教学策略:
(1)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
(2)结合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
a.短文需包括农民工现象的定义、背景、影响以及自己的看法。
b.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c.提交短文时,请附上自己在课堂讨论中的主要观点,以及课后进一步思考的结果。
2.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以下主题之一进行深入研究:
a.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及解决措施。
b.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困难与对策。
c.农民工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贡献。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案2

怎样对待农民工现象【冷静讲课】本问题研究是在学生学习了人口迁移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以农民工现象为题材的剖析、研究。
学习过了人口迁移的有关内容,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产生的原由、人口迁移的地区范围、人口迁移的流向以及人口流动的发展变化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特别是对我国从古代到此刻人口迁移的状况有了相当的认识。
所以,教材在这里安排了这个问题研究。
希望利用学生有目的采集和教材在“知识拓展”部分供应的资料,经过师生对资料的剖析、综合,认识目前农民工的生计状况,认识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和解决农民工的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综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创立和睦社会的特别意义,共同商讨解决目前农民工所面对的突出问题的对策和门路。
进而进一步培育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爱别人,理论联系实践,学致使用的意识。
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学习学生身旁的地理知识,学习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学生身旁找素材,在学生生活中累积素材”这一新课改理念,培育学生自觉学习,养成终生学习意识的详细表现,经过问题研究的详细实行。
还可以使学生对学术商讨在计划拟订,资料采集、整理,论点提出,论据论证等实行过程中的一般程序、步骤有进一步的认识,帮助他们养成扎实、谨慎的修业作风。
详细教课研究的组织:教师先期将议论可能波及的农民工有关话题进行一下梳理,列出纲要,分别交由不一样的小组进行先期的资料采集、整理,综合归纳等方面的准备,教课中依据“农民工现状”→“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与门路”的程序,由各个小组先后列举各自采集的各种事实,就列举的事实、现象进行议论剖析,归纳结论,层层递进,一步步使学生对农民工的产生,目前的现状,已经发挥和正在发挥的积极作用,农民工自己、农民工家庭、农民工原住地可能存在和已经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解决农民工面对的诸多问题的可能举措、已经实行的举措及其相应产生的各样影响等各个方面能有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促进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怀爱惜别人,友好相助等人文修养的养成。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学设计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学设计秭归一中乐承龙学习目标1.认识农民工现象,理解农民工现象产生的原因。
2.分析农民工现象产生的影响并积极寻求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
3.正确认识农民工的巨大贡献,养成关注社会、尊重他人的习惯。
学情分析1.学生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概念仍然比较模糊。
2.学生已经了解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但应用并不熟悉。
3.学生对人口流动产生的影响分析并不熟练,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差。
4.学生对农民工这个全体认识不足,甚至有的学生歧视农民工。
学习重难点1.重点:农民工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难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角色扮演3.讲授4.小组评价学习过程1.师生相互问好,表示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现场分组,告诉学生将对小组进行评价。
2.导入:①教师:首先请大家随我一起看一段视频,观看过程中请随时将自己的感触写在学案上相应的地方(播放视频)。
②学生:观看视频,写下感触,分享感触。
③教师:很好,同学们都感触颇深,可能更多的同学和我一样心里是五味杂陈,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是不是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感触呢?因为视频中反应的是一个急需我们关注的群体,这个群体就是?——农民工。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你是《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的。
3.新课教学认识农民工现象教师:刚刚我们观看了视频,对农民工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一、阅读课本第15页第一、二自然段,结合视频内容思考农民工现象属于人口迁移吗?写出农民工的定义?想想农民工一般从事哪些工作?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拨因为农民的居住地和户口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不属于人口迁移,只能算人口流动。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教师:农民工做的许多工作都是我们同学们不愿意去做的,对不对啊?——对!那么他们为什么愿意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1,然后二、阅读教材第15页资料1,独立思考并写出农民工现象产生的原因。
(将答案写在学案相应位置)学生:答题教师:展示答案,生成问题,城市劳动力短缺的原因我们找到了,那么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呢?农业机械化生产、农村人口增长快、农村退耕还林政策教师:就这样农民工进城了。
2018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学设计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指导。
2.教学目的:
-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农民工现象的背景、发展、影响及分析方法;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农民工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现象,关注弱势群体,尊重劳动人民,增强社会责任感;
2.理解农民工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决心;
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农民工现象的研究报告。
2.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为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出谋划策的决心;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农民工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以及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研究农民工现象。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农民工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实证精神;
-指导学生开展实地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制作手抄报:以“关注农民工,共筑和谐社会”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新颖,涵盖农民工现象的成因、影响、政策措施等方面,展示学生对农民工现象的认识和关注。
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造就了近3亿农民工。伴随内地经济发展,农民工向沿海地 域流动趋势在减缓。近年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大城市,选择离家 不远务工地,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下列图示意—我国农民工数量及月均收入改 变。据此完成5~7题。
第13页
第14页
5.图中资料显示—( )
A.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超出当地农民工
A.人口数量
B.经济发展水平
C.矿产资源
D.与东部距离
第11页
解析:第3题,影响人口流动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东部地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工资收 入、福利待遇高,故部地域农民可就近进入城市务工,故选A项。第4题,读图可知, 中、西部地域对比,省内人口流动相差较小,中部地域农民工跨省流动数量远远多 于西部地域,这主要是中部地域与东部地域距离近,交通便捷,故选D项。 答案:3.A 4.D
A.外出农民工总数有增有减
B.当地农民工连续增加
C.外出农民工增速非常稳定
D.当地农民工人数超出外地农民工
(2)农民工进出数量改变说明了( )ຫໍສະໝຸດ A.东部地域农民工容量已饱和
B.东部农民工儿女就学限制加大
C.农民工故乡产业得到发展
D.当地农民大多在故乡创业发展
解析:第(1)题,当地农民工增速一直大于0,故当地农民工连续增加,B项正确。第
第5页
典例剖析
例题东部地域是外出农民工主要接纳地,下表为至年外出与当地农民工增速统计 表。读表,完成以下各题。
年份 增速 外出农民工人数增速比 上年回落/% 本地农民工增速/%
2012 年 0.4 5.4
2013 年 1.3 3.6
2014 年 0.4 2.8
2015 年 0.9 2.7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说课稿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农民工现象”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我们了解社会结构和经济运行的一个关键窗口。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分层、劳动就业、城乡差距等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农民工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掌握农民工对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影响;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农民工相关的社会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调研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增强对农民工的尊重和理解,树立平等、公正的社会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农民工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农民工对城乡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农民工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具体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现象充满好奇和关注,但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农民工现象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和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农民工现象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工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实地调研法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建筑工地等场所,实地了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生活等方式,自主探究农民工现象的相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明确“农民工”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
②理解农民从农村大量转移出去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出外打工对农民自己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资料的讨论、分析及归纳,探寻农民工问题解决之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爱他人的意识。
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自觉学习品质。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问题研究的讨论,让学生对农民工现象有正确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农民工。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情感导入】通过图片《农民工生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农民工”这个概念。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多媒体出示农民工的概念(农民身份的工人,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本地或异地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者,统称为农民工),让学生理解哪些群体属于农民工,知道农民工的身份属性及职业属性。
学生小结:农民工的身份属性及职业属性。
(农民;第二、三产业)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说明,农民工进城务工出现的背景。
设问: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现象,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1、农民工的现状
2、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目前农民工的问题
4、探究: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与途径
一、庞大的农民工队伍
据估计,我国农民工的数量在2011年已达到近2.5亿人。
学生活动:根据多媒体出示的“对1998—2000年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图,分析总结农民工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民工对国家GDP增长的贡献约占20﹪~23﹪(1982~1997年))
探究活动:据你所知,农民工主要从事哪些行业?这些行业有何共性?
学生结合自己所知,尝试给出答案。
多媒体展示:
1、农民工所从事行业:体力要求较高的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绿化养护的苗木工;钟点工、保姆、服务员等。
2、共性: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技术培训少;职业病和工伤事故较多;工作时间长等。
总结:脏、累、险、重、苦、差
教师:既然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并不安逸舒适,那为什么还要进城务工呢?
学生活动:探究:促使农民工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
小结:
①农村对农民工的推力:农村具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经济差距较大。
②城市对农民工的拉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二、农民工与农村及城市
活动:读“农民工与农村、城市关系模式图”,思考下列问题:
1、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好处只是增加经济收入吗?还有哪些?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2、农民工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