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合集下载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220816)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220816)
6.重视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 人文价值,使学生不仅学习数学的知识、技 能、思想方法,而且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和 趋势以及数学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提高他 们的数学修养.
二、国内现状
1、高中所有学生几乎学习同样的内容,课 程缺乏选择性,课程设置单一。这一方面造 成一些学生认为所学内容难以接受;另一方 面优秀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许多国家相比偏少、 知识面窄,这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1.课程框架
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 分,由5个系列构成,分别是必修、选修1、 选修2、选修3、选修4系列课程。必修、选 修1、选修2系列课程由若干个模块组成,每 个模块2学分(36学时);选修3、选修4系列 课程由专题组成,每个专题1学分(18学 时),每2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 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培养目标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应 用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 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 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高中数学课程基本框架
高中数学课程结构图
选修1-2 选修1-1
选修2-3 选修2-2 选修2-1
选修3-6 选修3-5 选修3-4 选修3-3 选修3-2 选修3-1
选修4-10
选修4-4 选修4-3 选修4-2 选修4-1
……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必修-4
必修-5
*上图中 代表模块,
代表专题,其中2个专题组成1个模块.
三、培养目标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 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推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应当能够熟练掌握数学基本概念、方法和定理,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并能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课程内容1. 数与代数(1)数系与数的性质:包括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等数系的概念、性质及运算法则。

(2)代数ic:包括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的概念、运算性质及解法。

(3)函数与方程:包括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方程的根与解等内容。

2. 几何与变换(1)平面几何:包括点、线、平面、角度等基本几何概念,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等。

(2)立体几何:包括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多面体、球体等内容。

(3)几何变换:包括平移、旋转、对称、相似等几何变换的概念和性质。

3. 概率与统计(1)概率:包括随机事件、概率的概念和性质、计数原理、组合与排列等内容。

(2)统计:包括统计调查、统计场合与统计分布、统计图和统计分析等内容。

4.数学应用(1)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数学模型的建立、推导和评价等内容。

(2)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应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法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包括但不限于传统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实验教学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课程评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评估应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与素养。

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包括考试、作业、调查、实际操作、数学建模等,既注重考察学生的记忆和应用能力,也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通过系统、科学、创新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解读51 必修课程——2021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解读

解读51 必修课程——2021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解读

解读05 课程内容5.1 必修课程一、本次高中课程改革《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内容的主要变化为:1.提出学业质量标准和命题建议;2.必修、选择性必修课程:突出学科知识主线,体现学科本质;调整结构,将模块合并为主题;难度在文理之间.(1)必修:为普及高中教育精简内容,原来必修的部分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是高中毕业的依据和高考内容;选择性必修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基础,是原必修、选修1和选修2的部分内容,面向准备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是高考的内容,文理不分科.二、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共8学分,144课时。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现形课标内容的对比如下表:主题课时包含的内容变化主题一预备知识20集合1.原必修1第一章1.1节的内容。

2.新版本中加入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指出集合是刻画一类事物的语言和工具。

常用逻辑用语1.原选修1-1和2-1中第一章1.1节,1.2节,1.4节的内容。

2.新版本中删除了“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3.新版本中删除了“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4.新版本中增加了“理解性质定理与必要条件的关系”、“理解判定定理与充分条件的关系”、“理解数学定义与充要条件的关系。

”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3. 强调了“通过对有理指数幂、实数指数幂(a>0,且,a≠1,x∈R)含义的认识,了解指数幂的拓展过程,掌握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三角函数1.原必修4第一章全部内容及第三章全部内容。

2.新版本中增加了“体会引入弧度制的必要性”。

3.旧版本中“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在新版本中变为“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最大(小)值”。

4.旧版本三角恒等变换中“经历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在新版本中变为“经历推导两角差余弦公式的过程,知道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意义”。

函数综合应用1.原必修1第三章全部内容。

2.新版中强调了“理解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中变量关系和规律的重要数学语言和工具。

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基本理念及学科核心素养

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基本理念及学科核心素养

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基本理念及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该标准从课程基本理念和学科核心素养两个方面提出了对高中数学教育的要求。

一、课程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的标准这一理念是指要注重学习者全面素质的培养,注重发展学习者能力,为学习者的个性、兴趣和潜能提供发展的空间,不仅注重课程的知识性,还需注重课程的启发性,促进学习者培养工程素养,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复合型人才。

2.中西文化的交融这一理念是指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进行合理搭配,注重发掘传统文化对于数学教育的独特贡献,并吸收来自西方数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3.规范教学的标准这一理念是指要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教育观,注重教学过程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科核心素养1.“数学科学视野”这一素养要求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遍性。

学生应该能够学习数学模型的构建和数学科学背后的思想、原理等,形成对数学科学的基本认识,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数学探究精神”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开展调查和研究,探究数学的本质、规律、思维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数学应用技能”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进行灵活运用,例如计算、推理、建模及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4.“数学思辨能力”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培养严谨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创造性,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强调了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注重整体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其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标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

为了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该标准规范了数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文将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解读,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

二、数学课程标准的概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突出基础、培养创新的原则,全面调整和优化数学课程设置而制定的。

该标准由数学学科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其他课程组成。

数学学科核心课程包括:数学分析、数学代数与数理逻辑、数学几何与实变函数、概率与统计和数学建模。

选修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和数学思维与方法。

其他课程包括:数学实验、数学考试与评价。

三、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各层次、各板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数学学科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例如,数学分析要求学生掌握数集、函数、极限和导数等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数学代数与数理逻辑要求学生掌握矩阵、向量、行列式和逻辑推理等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选修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则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进行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还明确了各个教学内容的学习深度和广度要求。

学习深度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广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数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拓宽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四、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对于教学要求的详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数学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数学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解读53 选修课程——2021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解读

解读53 选修课程——2021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解读
定积分
与现行教材选修2-2第一章1.5-1.7的内容基本相符
空间向量与代数
空间向量代数
在现行教材选修2-1第三章第一节内容的基础上新空间向量的外积,向量空间与子空间等概念
三阶矩阵与行列式
与现行教材选修4-2矩阵与变换基本相符
三元一次方程组
新内容
空间中的平面与直线
新内容
等距变换
新内容,但在现行教材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图象部分以及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部分会有所涉及
概率与统计
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在现行教材选修2-3第二章的基础上增加卡方分布、t-分布等新知识点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联合分布
新内容
参数估计
在现行教材必修3第三章3.1.2涉及极大似然法,而矩估计属于新内容
假设检验
在现行教材选修1-2第一章和选修2-3第三章均有所涉及假设检验,在此基础上更具体,更深入了解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检验的方法,了解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比较的方法以及了解总体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
公理化思想
新内容
数学模型
经济数学模型
新内容
社会数学模型
新内容
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
社会调查概论
新内容
社会调查方案设计
新内容
抽样设计
在现行教材必修3第二章2.1节的基础上了解二阶与多阶抽样,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
社会调查数据分析
在现行教材必修3第二章2.2节,2.3节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3.C类课程
课程
专题
内容
分析
C类课程
逻辑推理初步
数学定义、命题和推理
在现行教材选修1-1第一章1.1节,1.2节和选修2-1第一章1.1节,1.2节有所涉及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1000字普通高中数学是我国高中阶段的一门学科,在整个高中阶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数学是一门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是描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数学语言和工具。

在现代社会中,数学广泛应用于经济、工程、计算机科学、物理等领域。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的需求,针对高中生的数学学科标准已经几次修订,并定期进行更新。

目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包括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代数学、几何学、概率与统计学、数学思想方法5个模块。

一、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这一模块强调基础、基本概念的认识和数学方法的运用能力训练。

具体内容包括:1. 数学概念和符号:数学的基本概念、符号、术语及运算法则的掌握;2. 数学运算和变量:数学的四则运算、比例、百分数、分数等基本运算的运用,代数式及其简化、方程及其应用、不等式的掌握;3. 几何图形与变换: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的认识,几何图形的运用、相似性、对称性等常规变换的运用;4. 数学模型和应用:数学建模和应用中的问题分析和求解方法,以及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能力。

二、代数学代数学是普通高中数学中的核心模块,它强调基本代数概念、代数运算法则及其运用能力训练。

具体内容包括:1. 数与式:实数的基本性质、异于、绝对值,代数式的基础表示及加减乘除等运算法则;2. 一次函数和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及其表达式、图像、斜率的计算,一次不等式的求解及其应用;3. 二次函数和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及其表达式、图像、最值、零点及其应用,二次方程求解方法及其应用等。

三、几何学几何学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另一个核心模块,强调几何概念、性质及其证明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具体内容包括:1. 几何基本概念:点、线、面、角、三角形、四边形、圆及其部分概念、用符号表示等基础知识;2. 平面几何:平面图形的性质和构造,几何证明方法及其运用;3. 空间几何:空间图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其构造方法;4. 向量几何:向量的基本概念、向量运算及其应用;5. 三角学:三角函数、解三角形以及应用。

解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解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解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从课程标准的结构来看,2017 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学业质量三个重要的部分,同时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和教学评价给予了相关案例,帮助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变与不变(一)课程性质在2017 年课程性质中明确了数学课程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强调了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主要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二)课程基本理念两版课程标准的核心指导思想均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相较于实验版课标着重强调教师注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并在教育过程中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

三、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变与不变(一)学科核心素养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对比,可以发现,2017 年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数学区别与其它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并强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课程目标(1). 由原来是“双基”转变为“四基”与“四能”。

提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由提高数学能力转变为发展数学素养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第一局部前言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

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根底,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开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开展。

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开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根本素质。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局部,在开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开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根底,是终身开展的需要。

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根底知识、根本技能、根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一、课程性质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根本的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根底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开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根底性的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根底。

同时,它为学生的终身开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根底,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根本理念1. 构建共同根底,提供开展平台高中教育属于根底教育。

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根底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开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根底,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

课标解读-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思考

课标解读-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思考

(1)评价目的
• 评价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学习的成效,进而也考查教师教学的
成效。
• 通过考查,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而诊断教
师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 通过诊断,改进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2)评价原则
• 重视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教学评价要以数学 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作为评价的基本要素。 • 重视评价的整体性与阶段性。 • 重视过程评价。
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的 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 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实验版 比较,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学业质量 三个重要的部分,同时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和 教学评价给予了相关案例,帮助高中数学教师在教 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2.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主线,精选内容
数学课程体现社会发展的需求、数学学科的特征和学生 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优化课程结构,为学生发展提供共同基础和多样化选择; 突出数学主线,凸显数学的内在逻辑和思想方法; 精选课程内容,处理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知识技能之 间的关系,强调数学与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提升学生应 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
三、课程目标
(一)“四基”与“四能”
•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进一步学习以及未 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 • 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简称“四能”)。
(二)核心素养及水平划分
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pdf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pdf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主编: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2003年11月目录第一部分背景第一章数学的历史发展与价值第二章社会需求第三章国际比较第四章对我国课程发展的认识第二部分理念与目标第一章课程基本理念第二章课程目标第三部分框架与内容第一章框架说明第二章必修内容第三章选修1-2内容第四章选修3-4内容第五章数学探究、建模、文化第四部分实施建议说明第一章教学建议第二章评价建议第三章教材编写建议第五部分变化、挑战与展望第一部分背景第一章数学的历史发展及重要价值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应该对数学有一个比较正确和比较全面的认识,包括它的发展历程、思想脉络、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这些对于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我国以往对数学史及其思想发展有一些很好的著作,也翻译过一些国外的优秀著作,但是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认识数学的历史和发展,则研究得很不够.这是一个需要进行多方面研究的大课题.我们在这里只是提出制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时的一些学习体会和思考,一方面作为大家审视、批评我们工作的资料;一方面是希望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和资料,和大家共同探讨这些问题,以求得进步,这有利于数学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本文不是严格意义下的历史,着重的是想通过历史事实来探索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所以对于资料出处常常没有注明,数学结论也不是完全按照出现的先后来叙述,至于全面性的问题就更难顾及.关于数学史,读者可以参考有关资料,在这里我们也向读者推荐以下著作:[1]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1—4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003年重印),上海.[2]李文林主编,数学珍宝——历史文献精选,科学出版社,1998,北京.[3]李文林,数学史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北京.一、数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为了能够更好地根据历史事实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同时也考虑到老师们对于数学发展资料占有较少,我们首先对数学发展的历史作一些简单的回顾.1.数学的早期发展数学归根结底是伴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事生产和交换而产生的,不论是埃及和美索布达米亚的文化,还是中国和印度的文化都是这样.正是需要计数,才产生了记数制.巴比伦位于古代贸易通道上,商业活动范围很广.巴比伦人用他们的算术和简单代数知识表示长度和度量,兑换钱币和交换商品,计算单利和复利,计算税额,给农民、教会和国家之间分配收获的粮食.在他们的早期历史中,经济对算术发展的影响是无容置疑的.在埃及、中国、印度等古代文明的地区,也大都如此.埃及的尼罗河泛滥以后,土地面积的再确定;金字塔修建过程中为了保证坡度的稳定;巴比伦运河的修建中横断面的设计、土方的计算;印度神庙的设计和修建;中国天体的观测等等活动促进了几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总之,在开始阶段,人类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陆续创造了一些比较零散的实用算术和几何的知识和方法,是数学的原始积累阶段.在古代实用算法和数学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一些带有纯数学性质和理论性问题的讨论,例如圆周率,圆面积、体积以及球体积、面积的确定,勾股数的一般表达.因此对数学知识和算法进行系统整理与理论概括是必然的趋势.2.古典数学在西方,这个整理和理论概括的过程不是由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而是由古希腊人完成的.古希腊的学者在吸收了古埃及和美索布达米亚的数学之后,开始了进一步探索的过程.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5-547年)领导的爱奥尼亚学派,开始了希腊命题证明的过程.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500)继泰勒斯之后,将这门科学改造为自由的教育形式,首先检验其原理,并用一种无形和理智的方式探讨其定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基本信条是“万物皆数”,它的算术更多地成为数字本身的智力活动,这是向理论数学过渡时期的观念上的飞跃;由于数形结合,也实质上推动了几何学的抽象化倾向;“万物皆数”的信念,又使他们成为相信自然现象可以通过数学来理解的先驱.古希腊人还提出一些在理论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三大几何作图问题,不可公度问题;发现了一些新的数学对象,如圆锥曲线;发现了一些处理数学问题的方法,如穷竭法.特别是,古希腊人提出了论证数学的原则和总结出演绎规则.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74)认为数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据说在他所开设的学院的大门上写着“不懂几何者莫入”,他还给出了许多几何定义,并坚持对数学作演绎整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对定义作了更精密的讨论,深入研究了作为数学推理的出发点的基本原理,将他们区分为公理和公设.他的最大贡献是将前人使用的数学推理规律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创立了独立的逻辑学,其中的基本逻辑原理矛盾律和排中律成为数学间接证明的核心.进一步在这些论证数学的原则和规则的指导下,欧几里得(Euclid)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数学(主要是几何)的成果,形成了数学的公理演绎系统,产生了伟大的数学著作《原本》1.古希腊数学的论证传统也成为人类的一项宝贵思想财富.其后又陆续将算术(数论)从几何中分离出来,创立了三角学(和天文学在一起,不分球面与平面).在这个整理和总结的过程中,数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在公元4,5世纪之交,基督教在被罗马奉为国教后,将希腊学术视为异端邪说,横加迫害.到公元640年,亚历山大学术宝库的剩余资料最后被阿拉伯征服者付之一炬,希腊古代数学从此结束.与希腊数学相比,中世纪的东方数学,虽然也有过像中国魏晋时期刘徽(公元3世纪)和祖冲之(公元429—500)父子深刻的论证思想和高超的论证技巧,但是没有形成论证数学的传统.而在中国和印度,则是表现出强烈的算法精神.即着重从解决一类实际问题或科学问题出发,概括出具有结构而应用广泛的一般性计算方法.例如,在中国,有中世纪阿拉伯数学著作和斐波那契的《算经》中称为“契丹算法”2的“盈不足”术——一种通过两次假设来求繁难算术问题的解的方法,“百鸡问题”的线性不定方程的解法,线性同余式组的解法(孙子定理),线性方程组的标准消元法(即后来的高斯消去法),求高次代数方程的根的近似值的方法,高次内插法的“招差术”,高阶等差数列求和的“垛积术”等等.在印度,虽然它的古代天文数学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深,然而它的数学始终保持东方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实用化特点.东方数学的这些算法不能再被看作是经验方法,而是代数学中的构造方法.在历史上,它们在代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现代数学看,它们是数学机械化的前驱.这种算法风格与欧几里得几何的演绎风1在我国,《原本》常被译为《几何原本》,“几何”二字是1607年徐光启、利玛窦的中译本所加.2由于中世纪时,中国的北方一度为契丹族统治,所以中东对中国有契丹之称.直到现在,俄罗斯还称中国为Κитай.格不同而又相辅相成.3.近代数学的兴起.公元5-11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天主教会成为欧洲社会的绝对势力,导致了理性的压抑,欧洲文明在整个中世纪处于凝滞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罗马人偏于实用而不发展抽象数学,以至黑暗时期的欧洲,不但希腊时代的抽象数学传统中断,而且在数学上毫无成就.只是由于宗教教育的需要,有一些水平低下的算术和几何教材.1100年左右,欧洲人通过贸易和游历以及十字军的东征进入阿拉伯世界,于是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那里了解到希腊以及东方古典学术.这些学术的发现激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有一部分学者也就对这些学术著作进行收集、翻译和研究,可以说12世纪是欧洲数学的翻译时代.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科学和数学的高涨.因此我们可以说在5世纪以后,希腊时代和亚历山大时期数学的优秀传统在欧洲中断了,转移到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世界吸收了印度(可能还有中国)的数学以后又转移到欧洲.欧洲数学真正的复苏,要到15,16世纪,数学的发展与科学的革命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成为现实.数学在认识自然和探索真理方面的意义被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高度强调.达·芬奇(1452-1519)就这样说过:“一个人如果怀疑数学的极端可靠性就是陷入混乱,它永远不能平息诡辩科学中只会导致不断空谈的争辩.….因为人们的探讨不能成为科学的,除非通过数学上的说明与论证.”伽利略(Galileo)干脆认为宇宙“这本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科学中数学化趋势的增长促使数学本身走向繁荣.文艺复兴促成的东西方数学的结合,为近代数学的兴起及往后的惊人发展铺平了道路.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展都提出了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需要,从而提出创造新的数学工具来描述和研究运动的问题.变量数学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近代数学的主要部分,解析几何是它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和莱布尼兹(Leibniz,G.W.,1646—1716)在古希腊的“穷竭法”“求抛物线弓形面积”等思想的启发下,发现了微积分,为研究运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微积分的创立,被誉为”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在18世纪,微积分进一步深入发展,这种发展与广泛的应用紧密交织在一起,刺激和推动了许多数学新分支的产生(如微分方程),从而形成了“分析数学”这样一个在观念和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特点的数学领域,再次推动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由于绘画、制图的刺激,导致了富有文艺复兴特色的学科——透视学的兴起.进一步,通过研究透视法所产生的数学问题而诞生了射影几何学.射影几何的方法是综合的,所得的结果也是定性的,这与当时要求数学得到实践需要的定量结果的潮流有距离.因此射影几何诞生后不久,很快就让位于代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直到十九世纪人们才又对它重新关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读书笔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读书笔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读书笔记通过阅读这本书的前三章,我深入了解了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总结、面临的挑战以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背景,还有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关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主要是三个时间节点,一个是1999年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一个是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还有一个就是新修订的《课程方案(2017版)》。

课程改革任重道远,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在标准的研制和实践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课程方案(2017版)》的修订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数学在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高中数学教师需要了解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对数学全面、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数学的课程性质要突出地反映立德树人理念下的数学教育观,建立促进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数学观。

下面就前三节具体章节,结合这本书的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

第一章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21世纪初,我国把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成为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变化体现在:三维课程目标体系、多层次的选择性、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设置数学探究、数学建模与数学文化内容。

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关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1952年《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中提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课程目标。

1963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提出“双基+三大能力”课程目标,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双基+五大基本能力+五大拓展能力+情感态度与数学精神”的课程目标。

本次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双基+四能+六个核心素养+数学情感态度与数学精神”的课程目标。

2、课程的选择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是中国教育部制定的关于高中数学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该标准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一、课程目标标准旨在通过高中数学教育,使学生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1.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具备运用数学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数学思想和方法:具备数学思维方式和方法,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3.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使其能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4.实践能力:具备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相关专业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

二、课程内容数学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大方面:1.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论、代数、几何、计算方法等基础知识;2.数学方法与技能:包括数学证明、计算方法、模型建立、数据分析等数学方法和技能;3.创新素养:包括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交流与应用等创新能力的培养;4.应用能力:涵盖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等应用领域,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结构数学课程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的层次性:根据难易程度和内容构成,划分为基础、拓展和深化层次;2.结构的贯通性:不同年级的数学内容联系紧密,无缝衔接;3.结构的整合性:将不同领域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进行整合,形成有机系统。

四、教学方法数学教学方法也是关键的一部分,其中包括:1.交互式学习:通过讨论、问答、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3.娱乐性学习:通过趣味数学、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造性;4.实践性学习:将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评价方式数学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考试评价:通过考试等方式查验学生的数学基础、方法和技能的掌握程度;2.实验评价:通过实验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综合评价:通过日常表现、作业质量和课堂参与度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哈四中李颖健作为一个在高中数学任教多年的数学教师,针对高中数学教育的问题一直很困惑,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普通高中数学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

使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很受触动,也很受鼓舞。

它直接影响着普通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在促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多样学习方式、形成理性思维、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我省自2007年正式进入新课程至今,已在教学中逐步适应了数学课程的转变,特别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不断尝试着各种教学方式,力图有效落实新课程理念。

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有如下分析与感受:一、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特点较为突出的有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是为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而规定数学基础课程;二是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数学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数学课程标准之中;三是精选为学生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是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五是评价建议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建议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

高中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2.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

高中数学课程由必修系列课程和选修系列课程组成,必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它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

(二)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

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也应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选择,既能为不喜爱数学的学生减轻数学负担,使他们在其他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更能为喜爱数学的学生提供更充足的数学食粮,使他们尽早接受现代数学基础的熏陶,更快地走向数学研究的前沿。

至于那些有愿望、有能力在众多方面都具有较高素养的学生,具有选择的课程也必将为他们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三)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进一步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四)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高中数学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

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更需要学习者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过程,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创造)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懂得数学、学好数学。

《课标》提倡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为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数学教学可以通过创设反映数学事实的恰当情境,引导和组织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推理等活动中,在互相之间的交流中,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不断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五)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应用的巨大发展是数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学能够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也为数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高中数学课程提供了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体现数学某些重要应用的专题课程。

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六)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我国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高中数学新课程仍在发扬这种传统。

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数学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课程设置和实施在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内涵,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

例如,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算法的内容,把最基本的数据处理、统计知识等作为新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删减了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

(七)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

数学的现代发展也表明,全盘形式化是不可能的。

因此,高中数学课程在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八)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不仅是研究其它学科以及人们参加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还具有美学价值。

《课标》指出:“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在选修系列3和系列4中开设了数学史选讲、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风险与决策等专题,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体会“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九)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高中数学课程在努力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

同时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十)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引起评价体系的深刻变化。

高中数学课程建立了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体制等方面。

三、《课标》与《大纲》的部分比较(一)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必修课程和选修1和选修2系列中,新增加了算法初步、推理与证明、框图这三项内容。

二是在选修3和选修4系列的16个专题中,有很多专题是第一次被引入高中数学课程中。

同时新增的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是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不单独设置,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

(二)在要求和处理方法上有新变化的内容在函数的内容要求中,更多强调的是现实世界中相互依赖的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是从函数模型的角度,重点研究现实世界中这种周期性变化的对应关系;不等式的内容重点和要求,侧重让学生体会不等的关系,认识到不等关系和相等关系都是客观世界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处理不等关系和处理相等关系同样重要。

不等式中减少不等式证明的要求,而侧重介绍现实世界中的不等关系中优化的思想;微积分初步中不再系统地讲极限概念,只通过瞬时变化率的描述,着重理解微分的基本思想及其应用,等等。

(三)部分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调整<!--[if !supportLists]-->四、<!--[endif]-->几点思考(一)对教师素质提出高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数学专业素质,从容面对变化;将教学理念转化到如何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如何理解教学过程上;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有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等教学技能上下功夫,不断提升。

(二)对学生发展提出新目标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数学能力、数学探究、数学文化方面都有全面提升。

(三)对教材使用提出新思考教学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学中,要深入研讨教材,关注数学本质,渗透数学文化,促进学生思维,兼顾基础性、选择性并重原则,注意课程、教学与现代技术整合,充分实现教材的使用价值。

(四)对课堂教学提出新建议教师要帮助引导促进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提出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后的升华(反思)。

要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注过程,关注探究,引导学生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加强其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理性精神和数学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