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试题部分)

第二讲 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试题部分)
第二讲 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试题部分)

第二讲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

探考情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内容解读要求

5年考情

预测热度考题示例考查点

一、区域差异1.区域差异

①我国东部季

风区、西北内陆

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的

自然地理环境

特点

②我国四大地

区的发展差异

③秦岭—淮河

的地理意义

④我国南方地

区与北方地区

的差异

b

b

b

c

2019浙江4月选

考,3—4,4分

2018浙江11月选

考,3,2分

2018浙江4月选

考,27(4),3分

2017浙江4月选

考,22—23,4分

2017浙江4月选

考,27(3),3分

2016浙江4月选

考,27(1)(2)(4),6

2015浙江10月选

考,25,2分

土地利用类型差异

四大地区发展差异

东北地区的环境特点

区域发展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

长江流域自然和人文地

理特征

四大地区的区域差异

★★★★☆

二、区域联系2.区域联系

①我国东西部

经济合作的主

要方式

②南水北调、西

气东输、西电东

送的方案及图

③资源跨区域

调配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④我国产业转

移的一般规律

b

c

c

d

2019浙江4月选

考,1—2,4分

2018浙江11月选

考,27,10分

2017浙江11月选

考,5,2分

2017浙江4月选

考,27(1),2分

2016浙江4月选

考,20,2分

2016浙江4月选

考,29(4),3分

2015浙江10月选

区域经济差异

资源跨区域调配

区域经济联系

西气东输

区域产业升级

三大产业就业方向

产业转移

区域发展与产业转移

★★★★☆

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考,23—24,4分2015浙江10月选考,27,10分

三、区域综合3.区域综合

①区域地理环

境的特点

②区域自然环

境的整体性

③区域地理环

境与人类活动

的相互关系

④区域可持续

发展的策略

⑤不同区域差

异的比较

⑥区域合作对

区域发展的影

c

c

d

d

d

d

2019浙江4月选

考,27,10分

2019浙江4月选

考,29,15分

2018浙江11月选

考,29(2),3分

南水北调工程

区域综合分析

区域综合分析

★★★★☆

分析解读本讲内容主要是中国区域地理的知识梳理和区域背景介绍。从近几年的试题特点看,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命题次数较多,三大自然区的过渡地带,如祁连山脉附近、大兴安岭附近和横断山区附近等有关内容的考查频率很高。我国的自然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等内容经常考查,所占的分值高。我国的四大地区、三大自然区之间的差异,复习时一定要考虑“具体区域”,从自然条件、人文差异等进行“具体分析”。区域综合对区域特征多进行高层次考查,复习时要结合区域背景,横向联系河流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主干铁路线沿线的地理特征等,注重提高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真题探秘】

破考点练考向

【考点集训】

考点一区域差异

福建山地多,平地少,西部为武夷山脉,境内河流多独流入海,地方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完成下面两题。

1.(2020届浙江镇海中学9月模拟,9)图中A地的年降水量是( )

A.1200~1400mm

B.1800~2000mm

C.2000~2200mm

D.2200~2400mm

答案C

2.(2020届浙江镇海中学9月模拟,10)关于福建省城市布局的特征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沿海分布,自然灾害少

②沿海分布,水资源充足

③河海交汇处,利于带动内陆经济发展

④河海交汇处,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下图为“我国某年部分省市农村老龄化程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3.(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9月联考,16)农村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区主要分布在(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答案C

4.(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9月联考,17)甲、乙两省区农村老龄化程度较高,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迁移量大

C.人口死亡率高

D.人口密度较大

答案B

5.(2018浙江五校10月联考,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引松供水工程是指从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引水至吉林省中部地区,计划到2019年12月全部完工。

(1)大兴安岭西侧山麓的典型植被是,东侧主要属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2分)

(2)引松供水工程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调水量最大的季节是。(2分)

(3)三江平原地区的土壤湿度大、土层深厚,从地形角度加以分析。(2分)

(4)目前吉林省的区域发展阶段是,简述该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特征。(4分) 答案(1)草原(1分) 东部季风区(1分)

(2)地表径流(1分) 春季(1分)

(3)地势低平,地表容易积水;(1分)地形平坦,地表泥沙沉积厚。(1分)

(4)工业化阶段(1分) 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显著高于区域的平均速度。(3分)

考点二区域联系和区域综合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调配工程从西江干流鲤鱼洲向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的广州、东莞、深圳等地的水库输水。该工程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地区时采用地下深埋盾构(地下暗挖隧洞的一种施工方法)方式,在地下40米至60米空间建造。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20届浙江十校10月联考,18)采用地下深埋盾构方式的主要原因( )

A.避免台风、海潮侵袭

B.减少工程量降低成本

C.减少对珠江口航运的干扰

D.预留地表和浅层地下空间

答案D

2.(2020届浙江十校10月联考,19)关于珠江三角洲水资源调配工程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使东江入海口咸潮加剧

②缓解中山等地用水紧张

③合理优化水资源空间分布

④为广州等地提供备用水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下图是四川普光到上海的川气东送管道线路方案。完成下面两题。

3.(2018浙江金丽衢十二校8月联考,12)川气东送管道线路方案的起止点是( )

A.从中部到东部

B.从西部到东部

C.从东部到中部

D.从中部到中部

答案B

4.(2018浙江金丽衢十二校8月联考,13)该方案( )

A.能从根本上解决长三角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B.运输方式受天气状况制约大

C.途经水能丰富的三峡地区,供气更充足

D.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潜力大

答案D

5.(2018浙江金丽衢十二校第一次联考,27)2017年8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迎来成立70周年大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内蒙古区域示意图。

(1)内蒙古自治区属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地区。

(2)内蒙古区域内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为,主要影响因素是;水热状况的东西差异导致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特征。

(3)影响北京至兰州铁路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受区域内矿产资源和能源影响较强的历史发展阶段是。

(4)简述内蒙古与北京之间区域经济联系的区位优势,并叙述两地之间可进行的联系方式。答案(1)西部

(2)自东向西递减海陆位置整体性

(3)地形工业社会阶段

(4)两地距离近,交通便利。资源跨区域调配(西电东送)、产业转移(北京向内蒙古转移资源密集型工业)、经济合作。

炼技法提能力

【方法集训】

方法区域综合分析方法

[2018浙江温州十五校6月联考,29(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8年5月25日,福建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推进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八条措施的通知》。新出台的“茶八条”提出,完善发展规划,促进绿色布局,调整茶类结构。

材料二大黄鱼产卵鱼群喜透明度较小的浑浊水域,产卵场一般位于河口附近岛屿、内湾近岸低盐水域内底质为软泥或泥质的浅水区。福建省三沙湾内风平浪静,年均水温约为20.3℃,是大黄鱼的主要产卵区。

材料三福建省示意图。

(1)简述福建三沙湾有利于大黄鱼产卵的条件。

(2)实地考察发现:福州市的岩茶茶叶批发市场数量多、规模大,但岩茶加工厂不多。试加以合理解释。

答案(1)海湾内的风浪小;多滩涂,水域较浅;盐度较小;有一定的浑浊度(透明度小)。

(2)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省会城市商贸发达,茶叶销售量大;茶叶加工厂属于原料指向型;福州离岩茶产地远,原料少。

【五年高考】

A组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

考点一区域差异

下表为2017年我国上海、浙江、陕西和新疆四省(市、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表(单位:%)。完成下面两题。

土地利用类型省(市、区)

农业用地建设

用地未利用土地及其他

耕地林地草地其他农用地

甲 3.1 6.521.40 1.068.0

乙18.862.70012.5 6.0

丙19.459.710.50.6 4.7 5.1

丁23.39.40 5.337.524.5

1.(2019浙江4月选考,3,2分)甲是( )

A.新疆

B.上海

C.浙江

D.陕西

答案A

2.(2019浙江4月选考,4,2分)乙、丙两省(市、区)建设用地比重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有( )

①人口密度差异②矿产资源开发程度

③经济发展水平④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3.(2018浙江11月选考,3,2分)体现我国四大地区发展差异的是( )

A.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高

B.西部地区农业总产值最大

C.中部地区城市分布密度最大

D.东北地区工业化水平最高

答案A

下图为我国2015年软件业收入前十位省(市)统计图。完成下面两题。

4.(2017浙江4月选考,22,2分)2015年下列省份软件业收入增长额最大的是( )

A.陕西

B.浙江

C.辽宁

D.广东

答案D

5.(2017浙江4月选考,23,2分)图中可以反映出( )

A.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部

B.软件产业在长三角地区集聚明显

C.东北地区软件产业增速快于西部

D.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于东部

答案B

6.[2017浙江4月选考,27(3),3分]读中国某区域略图(图Ⅰ)及重庆市示意图(图Ⅱ),完成下题。

图Ⅰ

图Ⅱ

图中 B (名称)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渭河谷地的地质构造属于,冬季风较弱时,加之居民(人类活动)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增多,易发生雾霾天气。

答案秦岭地堑燃煤采暖

7.[2016浙江4月选考,27(1)(2)(4),6分]读长江经济带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四川省内以AB一线为界, (填“东”或“西”)部人口稠密。造成这种人口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2分)

(2)江西省、湖南省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该类工业在这两省布局,主要是考虑接近和。(2分)

(3)与区域内其他河流相比,乌江冬季径流量较丰富,其主要原因是乌江流域冬季受

(天气系统)影响,流域内丰富。(2分)

答案(1)东地形

(2)原料地(矿产资源) 动力基地(水电站)

(3)锋面降水

考点二区域联系和区域综合

1.(2017浙江11月选考,5,2分)“一带一路”是互惠双赢之路,它对密切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

的经济贸易联系意义重大。与俄罗斯的合作有利于我国( )

①引进大量民间资本②输入大量剩余劳动力

③进口大量油气资源④拓宽产品的销售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2.[2019浙江4月选考,27(1)(2)(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略图。

材料二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19年1月国务院批准某快递公司在乙城市建设我国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该城市距武汉约1小时车程。

(1)甲、丙两地为南水北调工程取水点。与丙地相比,甲地水质(填“好”或“差”),可调水量(填“大”或“小”)。(2分)

(2)长江中游河湖密布,湖泊水体更新速度比河流(填“快”或“慢”);离湖远近不同,自然要素存在明显差异,它体现了地域分异的分异规律。(2分)

(3)长江干流修建大坝后,库区水位上升,水生生物量(填“增加”或“减少”),库区泥沙淤积量最大的季节是季,大坝下游径流量季节变化(填“增大”或“减小”)。(3分)

答案(1)好小

(2)慢地方性

(3)增加夏减小

3.[2018浙江11月选考,27(1)(2)(3),7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略图。

材料二下表为1975—2014年鄱阳湖水域面积变化(单位:km2)。

年份197519851995200220072014

水域面积395038403840405041894492

(1)图中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甲是,该主体工程的资源输出地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2分)

(2)影响图中乙段高铁建设的主导因素是,制约因素是。(2分)

(3)南昌作为所在省的中心地,其服务范围(填“大于”或“小于”)省内其他城市。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和的集散,促进南昌成为区域商业中心。(3分)

答案(1)西气东输工程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

(2)社会经济地形

(3)大于商品(物资) 人流

4.[2017浙江4月选考,27(1),2分]读中国某区域略图(图Ⅰ)及重庆市示意图(图Ⅱ),完成下题。

图Ⅰ

图Ⅱ

图示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A是,该主体工程西起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

答案西气东输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或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

5.[2016浙江4月选考,29(4),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下图为贵州省略图。

材料二贵州省拥有国家级贫困县50个,贫困人口623万,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比重较高的省份。根据“十三五”规划,贵州省拟通过易地搬迁实现142万贫困人口脱贫,就近相对集中安置迁出人口。

在第一、二、三产业中,各写出一个易地搬迁后劳动力就业的合理方向,并分别说明理由。答案特色、生态农业等:农业类型多样,种植经验丰富。

农产品加工业等:农产品种类丰富,生产成本低。

旅游业等: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

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考点一区域差异

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17江苏单科,25,3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双选)( )

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答案BD

2.(2017江苏单科,26,3分)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双选)( )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答案AB

3.(2017江苏单科,28,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图Ⅰ为“2012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Ⅰ

材料二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图Ⅱ为“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图Ⅱ

(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简述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及其形成原因。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6分) (2)据图Ⅱ,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4分)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江苏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有机大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

(3分)

答案(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京津地区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

(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3)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任答三点)

考点二区域联系和区域综合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7课标Ⅱ,1,4分)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答案C

2.(2017课标Ⅱ,2,4分)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答案D

3.(2017课标Ⅱ,3,4分)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D

4.[2015北京文综,36(2),10分]北京与河北张家口相邻,地域联系密切。读图回答下题。

2014年7月,在北京市延庆区召开的第11届世界葡萄大会上,延庆与张家口市怀来县签订了葡萄产区合作协议,打造“延怀河谷·葡萄酒乡”品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简述“延怀河谷”协同发展葡萄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答案利用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增加劳动力就业,提高收入;缩小区域差异。

C组教师专用题组

1.(2015浙江10月选考,25,2分)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略图。A与B、C地区相比( )

A.城市化水平较高

B.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C.民营企业比重较低

D.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答案A

下表为我国2007—2010年四大地区之间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制造业转移规模(单位:亿元)表。完成下面两题。

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净转出东部地区0645167239-5281中部地区2369041601469西部地区31402310423173东北地区823125320639

2.(2015浙江10月选考,23,2分)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 )

A.中部向西部地区

B.中、西部向东部地区

C.东北向中部地区

D.东部向其他三个地区

答案B

3.(2015浙江10月选考,24,2分)影响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成本

B.自然资源

C.集群效应

D.劳动力成本

答案C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下面两题。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城市化水

平(%)

人口对水资

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

压力指数

全国 1.0052.57 1.00 1.00青海0.8647.440.140.95河南0.8242.437.74 1.07黑龙江0.9356.90 1.000.29浙江 1.6563.200.83 2.56

4.(2014浙江文综,5,4分)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答案C

5.(2014浙江文综,6,4分)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答案D

气候舒适度主要与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相关。下图示意中国4个城市气候舒适度的月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6.(2014北京文综,3,4分)甲、乙、丙分别是( )

A.贵阳、西安、长春

B.昆明、海口、哈尔滨

C.兰州、上海、沈阳

D.南宁、武汉、石家庄

答案B

7.(2015浙江10月选考,2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解决城市问题、协调京津冀发展,北京加快了产业和人口向河北、天津转移。

材料二图甲为2011年辽、吉、黑三省和全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能源消费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图。图乙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快速崛起,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2008年京津冀地区实现GDP2.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超过9.0%的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66亿美元,吸纳外资占全国的18%。京津冀区域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板块中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期 当前,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中关村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及国家颁布实施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即将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也将为京津冀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带来重大契机。 (一)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均GDP3000美元前后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性阶段。此阶段,经济将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会迅速提高,据估算,200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68%。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诸如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更加突出,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尤为明显。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08年东部GDP比东北、中部、西部GDP之和还高4.78万亿,人均GDP差距更为明显,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为32089.14元/人,东北地区约为东部的67%,中部约为东部的46%,西部约为东部的41%。区域差距拉大引起了一系列的区域矛盾和问题,比如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且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压力日益增

大;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老化,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沿海地区过度“拥挤”,发达城市在城市转型、产业置换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很多空间资源矛盾等。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均衡协调发展,要将深化区域分工、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京津冀区域地缘优势独特,辐射三北,连接东西,向南联系着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南北部的发展差距,缓解我国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已经出现的“马太效应”,最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京津冀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北京中关村的建设发展先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三大动力引擎。就像深圳之于珠三角,上海浦东之于长三角,这三大区域的发展不仅能够大大提升京津冀区域乃至我国北部地区国际竞争力,而且在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模式,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园区。经过20年发展,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从500余家发展到超过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从14亿元增长到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年上缴税收从5000万元增长到500亿元。目前,中关村已形成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产生了闪联、TD-SCDMA、IPv6等一系列重大行业标准以及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神州5号、神州6号、非典灭活疫苗、嫦娥1号等大量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前沿领域的科技差距,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中关村的创新成果还通过技术交易、技术

地理《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 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 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第一课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区域之

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 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 分区东部季风区 非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青藏高寒区 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 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濒临海洋,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河湖众多,种植业发达。地处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

各种区域分工理论

各种区域分工理论 1 成本学说成本学说是运用生产成本的比较来解释国际分工的一种理论。这里,主要介绍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斯密在1776年出版了《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成本绝对降低。然后,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有关国家都有利。这样,如果各个国家都能够利用优势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部门,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使各国的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正确的分配和最有效的利用。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用成本最低的产品去进行自由贸易就能用最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商品,从而比它们各自都去生产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更能增加国民财富。因此,他主张国际分工的原则是,就某种商品而言,如果别的国家生产的成本比本国低,那么该国就不要生产这种商品;输出本国绝对成本低的商品去换来货币,然后购买别国生产的廉价商品,就会更经济、合理。斯密的学说最早成为扩大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不难发现,根据他的观点,如果一个国家与其它国家相比,在商品生产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那么就很难甚至不可能发生国际分工和贸易。这显然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实际相矛盾。 比较成本学说是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国家间不能完全自由地流动和转移,所以,不应该以绝对成本的大小来作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则,而是要依据比较成本来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而相互获得利益。因为,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如何,都有其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也能从中发现相对优势。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国应该把资本和劳动用于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生产本国最有利的产品,利用国际分工和贸易完成相互之间的互补,从而在使用和消耗等量资源的情况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要素禀赋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是由赫克歇尔(E.Heckscher)和俄林(B.C.Ohlin)提出的。1919年,赫克歇尔就提出了要素禀赋的有关论点。在此基础上,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所以,后人也把要素禀赋学说称之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 学说。 要素禀赋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它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一般地,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利息率水平相对低于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工资水平相对低于利息率水平。所以,如果各个国家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也就是说,资本丰富的国家可以较便宜地生产需要大量资本的资本密集型商品。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则可以较便宜地生产需要大量劳动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它们就能够出口使用低廉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进口使用昂贵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又满足了相互的需求。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个区域或国家都应该根据要素禀赋条件,进行分工,开展贸易,从而更有

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研究

摘要:合理的区域分工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动力源,每个区 域应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因地制宜地选择最为合适的主导 产业;密切的区域合作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内在要求,目前, “走廊”各区域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经济合作的水平不高,这已成 为“走廊”进行区域经济整合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提高区域内各行为 主体对区域合作前景的前瞻性认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区域合作。 关键词: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区域分工;区域合作 2005年6月,国务院确定了“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经济发展思路。在经济 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进一步提升哈大齐工业走廊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整体实力,是关系到“走廊”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认真 研究区域经济整合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到“走廊”各区域走访调查,对“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优势、目标、制约因素及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最终达成共识: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进行整合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实现“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未来的发展中,这一问题是 实现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对哈大齐工业 走廊区域经济整合问题初探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研究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分 工与合作问题。 一、合理的区域分工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动力源 区域分工亦称劳动地域分工或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 表现形式。区域分工从单个区域的角度看,表现为区域生产专门化,即各地区 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或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它实际上是生产 力“趋优分布”规律下,人们为获得各种区域利益而出现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必然选择过程。也就是说,在经济利益的趋动下,各区域根据自己的优势 进行劳动地域分工,当劳动地域分工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形成区域专业化部门[1]。因此,地域分工的产生源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区域的比较优势,二是规 模经济。哈大齐工业走廊各区域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并能形成规模经济,客观 上存在区域分工的条件。因此,在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每个区域应该在所在的经济和行政区域的坐标上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行合 理的区域分工,确认各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因地制宜的选择最为合适 的主导产业。 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区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及电站成套设备、飞机、燃气 轮机、汽车等高加工度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成为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集 聚核心的实力。因此,其产业发展应以建设我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装备工 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生态旅游基地为目标,逐步成为综合性的产业 发展中心。 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区域辖5区4县,是“走廊”南部城市带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近年来,大庆市石油、石化工业稳步发展,

区域分工与协作

区域分工与协作 一、经济联合与协作工作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融入世界经济,经济联合与协作工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1.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决定了经协工作的长期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强。社会化大生产实际上就是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最佳组合。这种有效配置和组合的过程就是形成新的生产力的过程。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小到一个企业的全部生产过程,都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要素和资源配置的结果,直接决定着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我国资源分布落差大,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通过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实现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这个配置和组合的过程是靠人来实现的,而且是靠众多的人来实现的,这些人组成的组织称为合作组织或经协组织。因此,只要有人类存在,有生产过程,就会有要素和资源的配置和组合过程,这个过程的必要性和长期性,也就决定了经济协作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经协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已打破了原有的国界,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我国经济将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必然使经济主体间的协作也超出国界,实现国内协作与国际合作的进一步融合与互补。同时,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些都为经协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着眼于国内外统一的大市场,按照“以内促外、以外促内”的原则,坚持对内经济协作与对外经济合作相结合,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和综合竞争力。 3.扩大内需的方针,为经协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将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也为扩大对内开放和开展经济联合与协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扩大内需与扩大对内开放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做的都是开拓国内市场这篇大文章。扩大内需是由国家注入资金,拉动需求,资金投入是纵向的,对内开放是省市间的联合与协作,是横向的,纵向投入越大,横向工作内容越多,扩大对内开放就会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4.经协工作自身的职能,决定了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经协机构作为综合职能部门,既没有项目审批权,也没有资金调拨权和行政执法权,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作用,主要应从四个方面搞好协调和服务:一是综合服务。以市场导率团出访为契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组织、引导有关部门和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搞好合作。二是协调服务。发挥经协职能,积极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帮助协调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三是信息服务。发挥经协网络作用,为党政领导机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天津经协办每年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信息5500多条,采纳1800多条。四是政策服务。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先后制定了《天津市鼓励外地在津投资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内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对内开放环境为外地投资服务试行办法》等,经市政府批转全市执行。 上述四个方面充分说明了经协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和长期性,那么,为什么理论上必要,干起来需要,而在机构改革中,经协部门总是作为最先考虑的精简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部门设置上存在“唯上”思想,更多的是考虑有没有上级对口部门,而很少考虑客观实际需要。而天津是从客观实际需要出发的。二是经协部门作为协调服务的综合职能部门,是专业部门不能替代的,而当前往往存在着综合与专业混淆

浙江省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十四 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专题强化训练

专题十四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 专题强化训练 下面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读图,回答1~3题。 1.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2.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3.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界线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界线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界线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第1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地区。山东位于沿海,黑龙江距海也不远;山东纬度位置显著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充足。第2题,三个地区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A正确。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B错;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C错;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D错。第3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①③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误;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答案:1.B 2.A 3.D (全国卷Ⅲ)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4~6题。

4.已不再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 A.黄河下游区B.长江中游区 C.珠江下游区D.淮河下游区 5.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 A.人均耕地多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D.淡水资源丰富 6.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 A.出口数量扩大 B.运输成本上升 C.流通效率提高 D.储存难度增加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珠江下游区稻谷供需结余为-655~-150万t,供不应求,已不再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第5题,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人均耕地多,粮食产量丰富,稻谷供需盈余。黑龙江省的劳动力较安徽省少,复种指数较安徽省低,淡水资源不如安徽省丰富。第6题,水稻是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南方水稻产区产量减少;南方地区人口稠密,粮食需求量大,需要从北方调运大米,造成稻谷运输成本上升。 答案:4.C 5.A 6.B 下表为2016年我国大数据产业(指对数据进行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和服务为主的相关产业)指数排名前10名的省市。完成7~8题。 省(市) 产业指数省(市) 产业指数 北京78.22 广东74.72 上海69.14 江苏66.13 浙江64.48 山东60.12 贵州57.73 重庆54.65

区域分工理论

区域分工理论 一、区域分工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区域分工的内涵和实质 1.分工的内涵 分工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或者说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的行为方式,是指将原来由一个经济活动或一个经济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操作分解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行为主体承担。分工和专业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专业化则指的是一个人或组织减少其生产活动中的不同职能的操作的种类;或者说,将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专业化和分工越是发展,一个人或组织的生产活动越集中于更少的不同职能操作上。通常意义的分工与专业化,往往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分工与专业化的程度或状态;二是指分工与专业化的趋向或过程。 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分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因素,而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在生产领域中的集中反映。斯密在论述分工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揭示了分工对于促进发明创造、扩大交易规模与市场范围、改善社会福利的作用。分工的深化不仅促进了生产制度的创新,而且推动交易制度的规范与完善,由此带来收益递增,构成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 马克思将分工分为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内分工。企业内分工是指在企业这样一个组织内的个人之间的分工。社会内分工是指在一个社会内,微观经济单位之间形成的分工与专业化。马克思在对这两者进行区别的大量分析中,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分工的制度内涵。首先,分工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生产组织制度,而且是整个经济活动的生产组织制度。其次,分工不是没有历史背景的生产要素组织,而是以特定的经济制度,尤其是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前提的,是所有制在具体生产组织上的反映。最后,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有统一的一面,但也有冲突的一面,即企业内部分工的有组织有比例与市场经济下社会分工的无组织无规则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正是私有制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的根本矛盾在分工制度上的集中体现。 自给自足、局部分工和完全分工,并用图形对分工及其演进作了直观的示意。如图3-1所示。 (a)自给自足(b)部分分工(c)专业化分工 分工的演进。杨小凯认为随着交易费用发生改变,有关分工与专业化的决策可能会发生连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目 标 1、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 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 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体会人地关 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 4、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 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综合指标多种要素,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 民族与宗教等 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第一课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区域

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案 第一课时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2.结合图示,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 ●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述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本节课是必修三的开篇之作,意在为日后各种类型区域的学习做以基础铺垫. 自主研习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是一个的实体。作为一个实体,区域包含、、方面的许多要素,一个区域内各 要素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外部形态特征相似。 2.区域划分的指标有、和等某一方面的,也有 性的。相应的区域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 3.区域差异指。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主要是比较区域发展的、,从而为选择 、调整和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5.决定区域差异的基本自然因素是和,自然区域的标志是 和。 6.中国自然区域差异的突出表现,就是、和这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7.三大自然区地理特征表

8.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思考:为什么青藏地区的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教材知识梳理探究 探: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及地域差异表现和成因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由于受纬度位置(热量)、海陆分布(降水)和海拔高度(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的自然环境整体特征产生了差异。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具体如下所示: 2.地域差异的表现及成因

结合区域优势、区域分工理论,试以某城市为案例,分析其在区域分工中的特点和问题

结合区域优势、区域分工理论,试以杭州为案例,分析其在区域分工 中的特点和问题 杨加利规划11乙1191710234 (一)区域特征 近几年来,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实施大都市发展战略,是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杭州始终把推进城市化摆在重要位置,市第九次党代会做出了实施大都市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和重大举措,包括萧山、余杭撤市设区,调整高新区、滨江区管理体制,调整之江旅游度假区和西湖区管理体制建立西湖风景名胜区,开展两轮撤乡(镇)建街、撤村建居,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实施“十大工程”和西湖综合保护等重大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杭州的城市化建设。这些都是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也是杭州区域创新建设必须把握的大环境。具体表现在: 1.城市定位奠定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点 杭州着眼于“浙江省省会城市、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从浙江、中国、世界这三个不同层次为杭州未来的发展定下了基调,也决定了杭州区域创新体系范围和内涵。对浙江而言,杭州是省会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必须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增强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类要素资源和集聚辐射能力,真正发挥领跑作用。对中国而言,杭州是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必须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分工与合作,提升在长三角城市群和新经济网络中的节点区位优势,拓展腹地辐射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对世界而言,杭州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必须以国际化为先导,发挥独特风景旅游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成为世界有影响的休闲之都。杭州城市定位的三句话实际上为杭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定下了基点,从长远来看,杭州的区域创新体系必须从三个层次来满足杭州发展需要,即要满足于浙江省区域中心发展的要求,要满足于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发展的需求,也要满足于打造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需要。

第二讲 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试题部分)

第二讲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 探考情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内容解读要求 5年考情 预测热度考题示例考查点 一、区域差异1.区域差异 ①我国东部季 风区、西北内陆 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的 自然地理环境 特点 ②我国四大地 区的发展差异 ③秦岭—淮河 的地理意义 ④我国南方地 区与北方地区 的差异 b b b c 2019浙江4月选 考,3—4,4分 2018浙江11月选 考,3,2分 2018浙江4月选 考,27(4),3分 2017浙江4月选 考,22—23,4分 2017浙江4月选 考,27(3),3分 2016浙江4月选 考,27(1)(2)(4),6 分 2015浙江10月选 考,25,2分 土地利用类型差异 四大地区发展差异 东北地区的环境特点 区域发展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 义 长江流域自然和人文地 理特征 四大地区的区域差异 ★★★★☆ 二、区域联系2.区域联系 ①我国东西部 经济合作的主 要方式 ②南水北调、西 气东输、西电东 送的方案及图 示 ③资源跨区域 调配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④我国产业转 移的一般规律 b c c d 2019浙江4月选 考,1—2,4分 2018浙江11月选 考,27,10分 2017浙江11月选 考,5,2分 2017浙江4月选 考,27(1),2分 2016浙江4月选 考,20,2分 2016浙江4月选 考,29(4),3分 2015浙江10月选 区域经济差异 资源跨区域调配 区域经济联系 西气东输 区域产业升级 三大产业就业方向 产业转移 区域发展与产业转移 ★★★★☆

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考,23—24,4分2015浙江10月选考,27,10分 三、区域综合3.区域综合 ①区域地理环 境的特点 ②区域自然环 境的整体性 ③区域地理环 境与人类活动 的相互关系 ④区域可持续 发展的策略 ⑤不同区域差 异的比较 ⑥区域合作对 区域发展的影 响 c c d d d d 2019浙江4月选 考,27,10分 2019浙江4月选 考,29,15分 2018浙江11月选 考,29(2),3分 南水北调工程 区域综合分析 区域综合分析 ★★★★☆ 分析解读本讲内容主要是中国区域地理的知识梳理和区域背景介绍。从近几年的试题特点看,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命题次数较多,三大自然区的过渡地带,如祁连山脉附近、大兴安岭附近和横断山区附近等有关内容的考查频率很高。我国的自然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等内容经常考查,所占的分值高。我国的四大地区、三大自然区之间的差异,复习时一定要考虑“具体区域”,从自然条件、人文差异等进行“具体分析”。区域综合对区域特征多进行高层次考查,复习时要结合区域背景,横向联系河流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主干铁路线沿线的地理特征等,注重提高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区域差异分析方法

专题复习《区域差异分析》 作者:杨村一中金玉玲 指导教师:宋印海顾启凤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区域,比较区域的不同点,掌握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材料、图片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材料、图片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最终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2、通过对习题总结和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解决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不同区域差异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充分认识到人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二、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运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不同区域异同及其区域发展问题。 四、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 五、教学用具 自制幻灯片、相关材料和图片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最近我收到了两位好朋友的来信,信上的邮票吸引了我。(呈现出两幅邮票的画面)同学们能判断出我的朋友是来自哪里的吗?你是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朋友是来自江南地区,另一位来自内蒙古。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地区的民居判断出来。 【承接】建筑是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缩影,而建筑形式、风格都充分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试着分别说明,两处的建筑怎样反映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当地地理环境的特征究竟是什么那?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提问并总结】 1、江南水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湿度大,通风散热是建筑房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屋脊高,房间空间大,利于通风;屋檐宽,利于遮挡阳光,降低室内的温度。南方房屋顶坡度陡是为了容易排水,屋檐宽也是为了雨水排得更远。 2、温带大陆性气候,日夜温差大,风也很大,这里的居民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所以便于移动又可以御风保温——蒙古包。 【小结】 民居只是反映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一部分,而一个区域的主要差别体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方面。我们具体来讨论一下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教师承接提问】 区域是人为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我们怎么分析一个区域的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板书】一、描述区域特征。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1课时 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含义。2.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的含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①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的特点????? 边界:有的明确,有的具有②过渡的特性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③相对 一致的特性层次性:范围④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差异性: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3.划分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目的 (1)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⑤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⑥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 2.自然区域划分:依据地形、气候、水文、⑦土壤、植被等因素来划分,其中⑧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⑨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东部季风区 Ⅰ.范围:包括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阔区域。 Ⅱ.特征 a .⑩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等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b .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米以下; c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Ⅰ.范围: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大部分地区。 Ⅱ.特征 a .地处内陆,四周多山,气候干旱; b .海拔较高,地形主要是高原或?高山和盆地; c .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3)青藏高寒区 Ⅰ.范围:地处中国西南部,由一系列平行走向的山脉和?山间高地组成。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及柴达木盆地。 Ⅱ.特征 a .海拔高,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 b .内外流区兼备,高山耸立、湖泊众多; c .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区域和区域差异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 B .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 .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D .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以采用综合指标

心得体会: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最新)

心得体会: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最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资源要素能充分流动、有效配置,这要求区域分工要有序、合作要紧密。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多个层面进行展开,每个层面的分工合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根据区域空间范围,可以从城市、都市圈、省域交界地带三个主要层面来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 一、城市层面:产业链式分工与合作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首先都是从具体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开始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雏形——X经济区,就是从凤凰、永久自行车厂的跨省市联合生产开始的,欧盟一体化也脱胎于欧洲煤钢共同体。而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多年来,在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和标杆竞争下,竞争思维大于合作思维,导致优势产业重合度较高、同质化竞争加剧。对长三角41个城市的“十三五”规划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有39个城市将现代物流业作为优

先发展的产业进行培育,除了现代物流业,重合度较高的产业还有金融业(36个)、高端装备业(34个)、医药制造业(26个)、汽车制造业(26个)、新材料(26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3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要素的涌现,长三角城市之间原有产业分工模式已不适应新的要求。从国际上看,分工的趋势正逐渐由产业间分工为主变为产业内分工为主、由产成品分工主变为以零部件中间品分工为主。世界贸易中中间品贸易已占到70%,30%是产成品,而四十年前,中间品是30%,产成品是70%。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应再是简单的中心与外围的等级关系,也不是标杆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平等、协同的关系。而这种合作、平等、协同的关系需要以跨区域的产业链分工与合作来突破,来将行政边界模糊化。具体来说,可以从长三角目前重合度较高、同时也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一些产业,比如现代物流业、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集成电路等产业入手。一是详细梳理产业的链条,厘清各地产业基础,组建产业联盟;二是改变原来的以不同产业作为政策切分依据,而是对链条上不同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三是制定长三角产业链招商地图,鼓励不同城市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开展兼并重组。

2021新版地测安全质量区域分工负责制度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1新版地测安全质量区域分 工负责制度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2021新版地测安全质量区域分工负责制度 1为把安全生产落实到实处,地测工作要实施业务保安区域分工负责制度,做到每名职工任务清楚,职责明确。 2地测部门领导负责全部门地测业务保安,并对地测部门职工安全作业负责。 3副职领导、各专业组队及每名职工,按专业分区域进行业务分工。 4每名职工都必须按既定分工,各负其责,严格执行业务规程和质量标准化标准,按时保质完成工作。 5各层次主管负责人对其下属工作进行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对查到的问题必须限期整改,同时,检查结果作为奖金分配的主要依据。 6对于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出色完成工作、对生产贡献较大者给予表彰奖励;因工作失误(不及时)而造成事故的,视

情节轻重给予扣除当月部分奖金、全部奖金或其它行政处分。 管理人员“三违”考核制度 1地测部门组、队以上的管理人员为本组、队主要安全责任人,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各项章制度,加强组、队管理。 2出现“三违”人员的组、队,给予组、队长与违章者同等处罚。 3连续出现“三违”的组、队,应按规定严肃处理,免除季度安全奖。 4管理人员出现违章行为,加倍处罚。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动力机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动力机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动力结构和动力机制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作为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微观基础,其组织行为是影响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决定性力量。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由传统的大规模、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向更为灵活的水平分工的企业网络转变。企业内部生产网络和外部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区域产业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的内外部动力,它们的叠加作用型构了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关系。 关键词:区域;产业分工;产业合作;动力 近年来,对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研究开始增多。不少学者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利用计算不同区域的产业相似系数等方法来分析区域产业分工问题,并提出应通过政府政策制定区域产业规划等手段,在不同区域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布格局,以加强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避免产业同构引发的恶性竞争。事实上,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推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不仅有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还有产品内分工;不仅有产品内垂直分工,还有产品内水平分工,这种复杂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很难用产业层面的统计数据来准确描述。另外,什么是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政府在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中的作用有多大?政府政策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实际上,企业是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微观基础,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是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动力来源,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决定了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方式、强度和效率。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企业行为出发,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动力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变化 近30多年来,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始终处在变革之中,旧的生产组织方式不断被突破,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不断被创造和推广。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在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生产方式是福特制。福特制生产方式的特点是生产单元规模巨大,使用流水线制造工艺,生产大批量的标准化产品,用于大众消费。这种大规模、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将传统企业的内部化特征发挥到了极致。70年代中期之后,福特制开始被各种新的企业生产方式所取代。电子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企业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影响。首先,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得生产过程可以分拆为系列操作过程;其次,单个操作过程越来越标准化和常规化,容许使用半熟练和不熟练工人;最后,生产过程的灵活性越来越高,改变了生产规模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品

区域差异分析常用指标

衡量区域差异的几种方法 一、概述 (一)区域差异的定义 所谓区域差异是指经济区域之间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现有水平以及经济发展可预期的前景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二)国外文献中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 根据测算指标个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1]: 第一类,测算单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差异。在单变量地区差异的测算中,穆勒、赫斯特、史密斯 (W.Molle,Holst.B.van,Smith.H,1980)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将单变量地区差异分为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分析单个变量的极值,二是分析样本观察值的离散趋势。衡量单个变量极值差异的主要方法有:极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率)、极均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均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比率)、相对差距系数(即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除以最大值)。分析样本观察值离散趋势的主要方法有:相对平均离差、加权平均离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对数变异系数等。这些指标均大于或等于零,当系数等于零时,表示最大的平等,系数值越大,表明地区间差异越大。 第二类,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域分布。研究双变量地区差异,就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分布,这种方法通常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单一效果系数,二是可分解系数。单一效果系数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地区差异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其指标很多,其中以基尼系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它是在洛伦兹曲线(M.o.Lrenz ,1905)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单一效果系数还包括两变量的平均离差、两变量的标准差和地理联系率等。 以上是对国外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的概括,下面是就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常常用到的一般用法。 二、测算区域差距的一般方法 (一)变异系数法[2]。 变异系数是指总体中单位样本值变异程度的相对数,是绝对差异与平均值之比,因为在标准差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一个统计指标,所以也被称为标准差系数。标准差是样本中的各变量值与其均值的离差平方的平均值的算术平方根,它能精确反映个地区经济指标的离散程度,各地区经济指标绝对差距越大,标准差也就越大。变异系数在标准差的基础上,考虑到每组样本基数大小不同,为了剔除由于基数大小不同造成的影响,因此变异系数是以样本标准差除以样本平均值,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n 为样本数量,xi 表示i 地区的样本值,x 表示样本的平均值,σ表示标准差,该指标运用了所有地区的数据,因此所包含的信息量较为充分。实际运用中一般使用加权变异系数也叫威尔逊系数[8]。其公式为: 式中:,,,i i x x p p '分别是i 地区人均GDP 、背景区域人均GDP 、i 地区人口和背景区域总人口。u V 越大,不平衡性就越大。 (二)差异系数[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