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金融危机后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新发展及启示

金融危机后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新发展及启示

金融危机后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新发展及启示苏 杭 内容提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帮助陷入严重经营危机的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日本政府以确保资金供给、消除雇佣不稳定为出发点推出了一系列中小企业政策。

这些政策在短期内扩大了面向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扭转了中小企业持续破产的局面;从长期看,这些政策为日本中小企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由于我国与日本在经济结构的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因此,金融危机后日本政府的中小企业政策对我国中小企业政策的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 中小企业政策 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国内外经济形势恶化的影响,日本中小企业陷入严重的经营困境。

为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避免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

这些政策的施行,阻止了中小企业破产局面的持续恶化,并为危机后中小企业的经营革新指明了方向。

由于我国在经济结构上与日本存在某些相似性并且危机同样给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因此,分析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新发展及走向对推行适应我国发展特点的中小企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

一、金融危机后日本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一)经营环境趋于恶化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日本经济经历了严重衰退,形势十分严峻。

总体说来,出口受阻,企业破产,失业剧增,国民生活不断受到“压迫”,股票跌至19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的最低点,日元快速升值,等等,这些都导致日本国内对于经济前景感到悲哀。

(二)融资环境持续恶化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日本中小企业资金周转恶化的局面也已经超过以往的最低水平。

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商工中金于2009年3月公布的中小企业景气状况调查报告说,显示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融资指数”2月份又下滑了216,降至负2010,连续7个月下滑,并创下自1985年调查开始以来的最低水平(叶佳,2009)。

在另一项由日本政策金融公库进行的调查中,有2617%的企业认为金融机构的融资条件正变得“严格”,该比例已连续3个月超过20%,说明中小企业对融资环境恶化的不安感正趋作者简介:苏杭,东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九十年代日本企业兼并的特点和原因

九十年代日本企业兼并的特点和原因

日本经济九十年代日本企业兼并的特点和原因孙明贵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和日本经济的持续萧条,90年代以后,日本出现了新一轮以企业兼并为核心的产业改组运动。

近年来,从化学、造纸、钢铁、水泥等材料工业,到家电、汽车、机床、精密机器等制造工业,以及医疗、信息通讯、流通、航空、金融等服务产业均无例外地投入到企业兼并的高潮中。

90年代日本企业合并数量明显增加,并出现了一些对产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兼并事例。

1990年4月1日,三井银行与太阳神户银行合并,组成了太阳神户三井银行。

同年12月1日,三菱金属与三菱矿业水泥兼并。

1991年4月1日,协和银行与琦玉银行兼并,组成协和琦玉银行,同时,东海银行与三和信用金库兼并。

1991年12月4日,大型零售商大荣兼并忠实屋。

1992年12月1日,日本矿业与共同石油兼并。

1993年王子制纸与神崎制纸兼并,组成新王子制纸公司。

1994年10月1日,三菱化成与三菱油化兼并,小野田水泥与秩父水泥兼并,住友水泥与大阪水泥兼并。

1995年4月1日,大阳氧气与东洋氧气兼并,组成大阳东洋氧气公司,同时日立制作所与日立家电兼并。

总之,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重大兼并已超过20项,从90年代前半期看,这次企业兼并运动形成了仅次于60年代的第二个企业兼并高峰。

由此可以断定,日本企业进入了一个以企业兼并为主的新的产业改组时期。

一、90年代日本企业兼并的特点 由于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90年代日本企业兼并表现出了很多与以往企业兼并不同的显著特点。

1.大企业间的兼并成为主流 90年代日本企业兼并是在日本经济高度成熟、企业海外经营日益推进、企业实力大大提高的前提下发生的,因而,它与经济成长时期主要为中小企业间的合并不同。

近年来,大企业之间的兼并为数不少。

1994年10月1日,综合化学行业最大的企业三菱化成和石油化学行业最大的企业三菱油化进行兼并,新组建三菱化学,其销售额超过一兆日元。

这是大企业兼并的显著代表。

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对比

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对比

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对比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对比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文化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有差异?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美国与日本的企业文化对比,希望对你有帮助。

美国与日本的企业文化对比(一) 日本企业文化团队精神和家族意识,强调组织风土建设,教育意识强,重视企业家族.影响因素:1.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2.民族传统心理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渴望成为强者的心理;务实心理;"忠""和"心理3.日本宗教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儒家的"忠""和"思想;佛家的"惊世济众"的思想4.日本的历史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大化革新,明治维新,二战之后5.战后日本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倾斜生产方式"的决策特点:1、和魂洋才构成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2、家族主义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显著特色3、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一) 美国企业文化美国企业以"个人主义"为企业文化,强调个人奋斗,竞争意识强烈,员工有着明显的雇佣概念,重视企业利益,忽视人际关系.美国企业的团队文化:自由竞争;自主管理日趋取代被动管理;白领人员挤走了企业主;参与制排斥了家长制;利益共同体的文化趋势.特征: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倡竞争和献身:奖励创新:利益共享特点:1、强调个人主义注重绩效及个人能力的发挥。

2 、重视个人责任和权利。

3、具有典型的西方价值观。

4、实施制度化管理。

5 强调重视顾客,一切为了顾客的观念。

美国企业文化的特征近百年来,美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决定美国经济振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管理方面的先进性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

总结美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可以看出,美国创立了与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协调一致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

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及其外化的冒险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了美国科学管理理论的深厚文化基础,注重物质追求,讲求实用主义的经营哲学以及理性主义的管理方式构成了美国传统企业管理理论的内核。

经验与借鉴:日本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

经验与借鉴:日本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

经验与借鉴:日本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摘要】日本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其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本文将从日本产业政策的背景和竞争政策的重要性开始,深入探讨产业政策的目标与措施、竞争政策的实施方式、以及两者的结合。

结合日本的成功案例,揭示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探讨日本经验对其他国家的启示和借鉴价值,强调持续改进与创新的必要性。

通过分析日本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提供参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日本、产业政策、竞争政策、成功案例、启示、借鉴、经验、措施、实施方式、改进、创新。

1. 引言1.1 日本产业政策的背景日本产业政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经济重建的过程中,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以推动经济发展。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50年代末期实施的经济高度增长时期,政府将重点放在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上,通过提供财政支持、制定产业规划和推动技术创新等措施,成功推动日本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在此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产业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包括技术创新的支持、市场准入的规范、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

产业政策的目标也从单一的经济增长扩展到包括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培养、环境保护等多方面。

日本的产业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为日本的产业升级和创新注入动力。

1.2 日本竞争政策的重要性日本竞争政策的重要性在日本的产业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竞争政策旨在通过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增强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企业管理和生产效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竞争政策在保护消费者利益、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市场垄断、促进公平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日本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

日本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

日本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摘要:本文旨在讨论日本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

首先,将探讨日本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的历史背景和分析日本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

其次,将探讨日本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具体贡献,包括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等。

最后,本文还将总结日本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引言: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旨在满足当前社会需求,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权利。

日本企业作为一个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日本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

一、日本企业的历史背景日本企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在日本古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商业组织也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幕府时代,日本开始发展贸易,出现了大量的商业组织。

在商业活动中,商业组织和家族企业在日本贸易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的企业发展可以追溯到日本的末代幕府时代。

在这一时期,家族企业开始大量出现,家族企业可以帮助政府完成各种任务,如建设公路、管理税收、发行货币等。

家族企业也可以作为政府的金融资源,为政府提供财务支持。

随着日本进入近代,日本企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868年,日本经历了一次政治革命,政府也改变了对家族企业的政策。

新政府主张自由竞争,支持企业自由发展,给予家族企业资金支持。

在此后的日本经济发展中,家族企业和政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20世纪早期,日本的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

这一变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企业也开始从家族企业转变为大型企业。

20世纪中期,日本企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企业之一。

日本企业不仅发展迅速,而且重视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

在这方面,日本企业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从日本企业的经营模式来看,它不仅重视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发展。

日本经济的腾飞与衰退的原因

日本经济的腾飞与衰退的原因

日本经济腾飞与衰退的原因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彭潇摘要:日本和我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两国很早就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友好交往。

古代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生活习谷对日本影响深远。

进入近代,日本同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也曾遭到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也曾受到西方列强经济的染脂,也曾进行反列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二战后的50年,日本由一个战败国,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急转直下,出现衰退的迹象。

不能不令人惊讶和深思。

为了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探索日本经济崛起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本文认真总结了日本经济从战后腾飞再到衰退的原因。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经历了短短二三十年实现了经济腾飞,到了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的产品已经横扫英国摩托产业,超越了汽车大国美国,在钟表、摄像机、光学仪器上抢夺了钟表王国瑞士的市场。

总之,在很短时间内日本就爬上了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

那么日本是怎样实现这样的奇迹呢?简单地说,是战后的民主化改革,企业的积极投资,丰富的优质劳动力,高储蓄率,积极的技术引进,高质量的教育水平,较轻的军费开支,劳资关系、社会及政治上的稳定等。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文化日本是一个岛国,属于单一的民族,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日本民族内部成员在各方面差异性较小的特点,从而使日本民族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

日本企业文化是日本民族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深深地植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中。

正是日本文化的群体特征所反映出来的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即集团归属原则和重视群体内部和谐统一的原则,在当今日本企业文化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从中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战后日本经济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

日本的文化是一种近乎宗教式的文化,一个人可以同时信仰几个宗教,由于这种信仰的自由,他们可以完全吸收各种宗教中有用的东西,有人曾打比方,日本人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就像我们买商品,觉得好就拿来用,感觉不好再换一种。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通过干预产业或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以及干预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来影响该国经济发展的政策。

纵观全球,产业政策在日本的经济政策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从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政策,明确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有效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发展、高速增长,引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的产业政策愈来愈引起西方世界各国的重视,也对于当前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日本实施的主要产业政策1、“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1945-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国民经济基本上陷入瘫痪状态,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经济、恢复生产,通过大力扶持基础工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物资设备和能源的支持,带动其他行业恢复生产。

煤炭和钢铁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部门,政府在这一时期主要采取了优先发展煤炭和钢铁两个部门的“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

“倾斜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努力增加煤炭生产,并将其重点分配给钢铁部门,以增加钢材生产;然后又将钢材重点分配给煤炭部门,进而增加煤炭生产;以这两个基础工业部门相互促进、循环恢复和扩大生产规模为核心,为其他工矿业的恢复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再以此逐步推动电力、农业化肥、运输等其他基础工业部门的恢复,逐步带动整个工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倾斜生产方式”的效果: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好转,重要基础工业部门产量明显增长,由此形成了基础雄厚、扎实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为改变日本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创造了物质前提条件,对下一阶段采取的产业政策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应当说是比较成功的产业政策。

2、“产业合理化”的产业政策(1950-1955年)1949年后日本经济重新出现了不稳定局面,“倾斜生产方式”宣告结束。

日本学术界通过展开“开发主义”和“贸易主义”以及“静态国际分工理论”和“动态国际分工理论”两场大争论,确立了“贸易立国”发展战略。

政治法律环境及其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政治法律环境及其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政治与法律环境对国际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政治与法律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的宏观环境因素。

政治因素像一只有形之手,调节着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法律则为企业规定商贸活动行为准则。

政治与法律相互联系,共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发挥影响和作用。

1.政治环境因素政治环境指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外部政治形势和状况以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变化对市场营销活动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影响。

(1)政治局势政治局势指企业营销所处的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稳定状况。

一个国家的政局稳定与否会给企业营销活动带来重大的影响。

如果政局稳定,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就会给企业造成良好的营销环境。

相反,政局不稳,社会矛盾尖锐,秩序混乱,这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的购买力,而且对企业的营销心理也有重大影响。

战争、暴乱、罢工、政权更替等政治事件都可能对企业营销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能迅速改变企业环境。

例如,一个国家的政权频繁更替,尤其是通过暴力改变政局,这种政治的不稳定,会给企业投资和营销带来极大的风险。

因此,社会是否安定对企业的市场营销关系极大,特别是在对外营销活动中,一定要考虑东道国政局变动和社会稳定情况可能造成的影响。

像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虽然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但由于政治不稳定,国内经常发生宗教冲突、派系冲突,还有恐怖组织的恐怖活动,国家之间也常有战事,这样的市场有较大的风险,需要认真评估。

(2)方针政策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要颁布一些经济政策,制定经济发展方针,这些方针、政策不仅要影响本国企业的营销活动,而且还要影响外国企业在本国市场的营销活动。

例如,我国在产业政策方面制定的《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当前生产领域、基本建设领域、技术改造领域、对外贸易领域各主要产业的发展序列。

还有诸如人口政策、能源政策、物价政策、财政政策、金融与货币政策等,都给企业研究经济环境、调整自身的营销目标和产品构成提供了依据。

就对本国企业的影响来看,一个国家制定出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各种经济政策等,企业都是要执行的,而执行的结果必然要影响市场需求,改变资源的供给,扶持和促进某些行业的发展,同时又限制另一些行业和产品的发展,那么企业就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定,生产和经营国家允许的行业和产品。

09_第9讲_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

09_第9讲_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

主银行制(main bank system)
银行不仅仅借钱给公司,还有交叉持股、人事(董 事会成员)等关系 交叉持股和主银行制形成一种替代性公司治理 (alterna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
主银行的概念
是公司最大的贷款人(Largest creditor) 大股东之一(One of the major shareholders) 公司各类金融服务(financial services financial services)的主 要提供者 对公司进行密切监管(Monitoring)
2. 日本公司治理的特点
(教材p.186)
(1)交叉持股和主银行制
交叉持股(cross holding)
产业集团间的交叉持股,形成keiretsu( Cohesive corporate group,系列),经营者在公司中居主导 地位 导致缺乏流动性的股票市场 避免了恶意收购(hostile takeovers) hostile takeovers
4. 日本公司治理的变革
日本公司治理改革的背景和过程
2002年商法修改 经团联企业行动宪章修改 企业丑闻不断发生 1989年内部人交易规则 (证券交易法第166条第2项) 1991经团联企业行动宪章制定 1993年股东诉讼程序简化 (商法267条第1项) 1996年经团联企业行动宪章修改 1997年经团联公司治理紧急提议
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作用
日本的赶超西方国家的时期,内部控制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要发挥外部监管的作用,一个有效的证 券市场必不可少
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银行可以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重要的作 用 同时,银行应加强自身的公司治理,并 把对客户公司的监管重点放在风险管理 方面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在这种体制中,企业、市场、政府三者关系的排列顺序为 政府既调节市场,同时又直接引导企业,并将重点放到企 业上。政府的主导型居于首要位置。其特点是强调政府的 主导作用,强调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协调。政府这只“看得 见的手”往往直接伸向企业。宏观调控的受力点侧重于企 业。企业同时面对政府和市场两个调节者,其决策受政府 的直接影响。
• (2)战后特定的社会环境:
• 二战后,日本本土满目疮痍,社会经济秩序一片混乱,陷 于崩溃的边缘。在这样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客观上要求由 国家出面,运用政权力量来整顿社会经济秩序,迅速恢复 饱受战争创伤的国民经济。 • 由于战后特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加上日本经济发展中固有 的依赖性和伴生性,迫使日本建立起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 济体制,由国家充当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角,运用政权 力量来配置相对不足的经济资源,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计 划和政策,以实现其长期发展目标。
• 二战后,日本资本主义及产业革命发展的历史及其所呈现 的特点则是形成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经济 根源。 • 日本经济的结构的二重结构从量上讲,是指在日本经济中 一方面存在着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另一方面存在着数 量和比重非常大的中小企业;从质上来讲,是指日本经济 中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占垄断地位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大企业 ,另一方面存在着带有前资本主义性质的特征的中小企业 。日本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二元化和分散化作为日本社会特 有的历史遗产,与欧美先进国家存在着单一同质的经济结 构不同,这也是日本实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原因 之一。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形成的原因?1政府干预经济的一般原因市场失灵?2日本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化和分散化特征决定了日本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脆弱性以及国家干预的必然性?日本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1868年后才逐步开始的产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为了尽快赶超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从而政府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全面干预和强制

日本工业化

日本工业化

日本的工业化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提出了“殖产兴业”的政策,希望动用国家的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

日本抓住了欧美工业革命的契机,在短短的时间里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强国。

1870年日本成立工部省,聘请外藉专家和技术人员,培养指导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大力引进欧美的机器设备、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国营的现代工业企业。

明治政府进行币值改革,用硬币代替纸币,稳定了通货,为私人投资企业铺平了道路,之后日本出现企业创办的高潮。

1885 年以后,随着其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日本进入了现代工业化阶段。

1901—1914年,日本的工业年增长率为6.3%,为同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最高的,并于20世纪前20年完成了早期工业化任务。

日本工业化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1)日本的工业化是在专制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发展起来的。

日本工业化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工业发展运动,尤其是在国内市场狭窄、经济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政府对企业的大力扶植和直接帮助是成功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原因,可以说明治政府是日本工业化的真正的发动机。

明治政府对于大工业企业给予特殊优惠,不仅将官办企业廉价处理给他们,而且发放足额补助金或足够的银行贷款。

对于中小企业制定了各种保护政策,明治19年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针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指导所或讲习所,制定了经费补助制度、府县工业技师制度、机器购入制度等,保证中小企业不断得到新技术。

对于主导产业给予重点扶持,一般采用增加政府投资、军事订货、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等。

1911年日本取得关税自主权,1926年和1932年日本政府对关税进行了两次修订,1932年使关税平均增加50%。

另外,政府颁布各种法令、法规对造船业、钢铁业采取各种鼓励和保护措施。

1896年颁布《造船奖励法》,规定民间造船厂凡是建造千吨以内的钢铁船奖金每吨12日元,千吨以上的每吨20日元。

1917年又制定了《钢铁业奖励法》,规定对钢铁企业支付奖励金,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

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特点

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特点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与企业经营王建华(一)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1.“社是”中所反映出来的日本企业的价值观念体系(1)重诚实讲信用许多日本企业在“社是”[①a]中都强调诚实信用,将此比作无与伦比的“财富”,视为企业的立身之本。

例如,伊藤洋花堂公司的“社是”提出,要使公司成为客户、交易对方、股东、地区社会以及公司职员所依赖的诚实的企业;再比如,卡斯密公司提出,公司的基本姿态是:诚心诚意的、苦干流汗的、不欺骗撒谎企业;日本的中国电气工事公司的“社是”干脆只有两个字,即“真心”。

真心地对待顾客,真心地对待工作,真心地对待员工,真心地对待股东,真心地对待地区社会。

这种“真心”的精神对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有所启发的。

长期以来,我们不少人总以为市场经济就是坑蒙拐骗,损人利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所以现在一搞市场经济就假冒伪劣遍地行,一部分人不想老老实实地作生意。

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日本企业,却大部分以诚实信用为本。

仅从这一点我们也不难理解,日本之所以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将经济建设搞得这样好的原因所在。

既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诚信”二字,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更应该以“诚信”为本。

舍此,社会不能发展,人民生活不能提高,国家不能安定。

(2)端正的企业目标以往我们总以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赚大钱发大财,企业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

然而看一下日本的企业却没有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

比如,和泉电气公司的企业目标是:“全体员工在尊重人性的同时,通过企业发展为社会经济作贡献,并使人生富于意义”;再比如,太平制作所的企业经营理念提出:我们不是为了太平制作所而存在,而是为了我们太平制作所才存在;大洋渔业公司甚至提出:“企业最重要的是人”;日建工学公司提出:“我们公司是员工们共同追求人生价值的场所。

”总之,企业不是为了盈利而存在的,而是为了员工的生活更美好更有意义、对社会经济更有贡献,进而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存在的。

【财经类】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

【财经类】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

案例22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1、案例内容: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其社会制度也不同。

但是,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可以发现它们还是有许多共性,其中,市场经济就是迄今为止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经济机制,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的国家却显现出不同的特征1.“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此种市场经济又称“个人资本主义”经济。

它强调市场经济主体间按市场规律开展相对完全的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配置社会资源。

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法律,保证竞争秩序和市场活动的运行。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1)国有经济的比重较低,一般在10 %以下。

美国国有经济仅占国有经济比重的2 % ,国家所有制企业在全国资本构成中的比重仅为10 %;(2)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突出显现为间接管理,主要通过调解市场参数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美国是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居次要地位。

美国没有专门从事综合经济规划的机构,也从不制定任何产业政策,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分散进行,经济活动中,有75~85 %的行业依赖市场竞争的力量生存和发展。

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对其它国家是弱的。

因为对市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渠道实现的:一是相当市场活动的“裁判员”,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转,保证竞争的公平和秩序。

二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解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内在稳定器”。

三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科技人才,注入巨额科研经费。

2.“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亦称“莱茵模式”的互助资本主义。

社会市场经济从50年代以来被德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当作社会保障网与自由竞争相辅相成的经济制度。

其特点是: (1)认为市场的灵魂是竞争,但竞争不能采取自由的形式,而要公平竞争;(2)坚持社会的整体性原则,注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3)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但干预和导引的倾向点在于维护社会平衡。

日本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经验及启示

日本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经验及启示

作者简介:李思多,中国人民银行阜新市中心支行。

兰天媛,中国人民银行抚顺市中心支行。

李万超,中国人民银行丹东市中心支行。

日本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经验及启示李思多1 兰天媛2 李万超3(1.中国人民银行阜新市中心支行,辽宁阜新 123000; 2.中国人民银行抚顺市中心支行,辽宁抚顺 113000;3.中国人民银行丹东市中心支行,辽宁丹东 118000)摘 要:20世纪70年代,在内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发生改变的背景下,日本企业出现境外投资热潮,此后,为了保持日本企业海外竞争力,日本政府实施海外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对外经济援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以公私合营、多边双边投资基金、政策性金融解决资金难题,以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缓释境外投资风险,以海外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与人才培训提供智力保障,为本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完善全面的政策支持。

日本的相关经验对当前我国支持企业“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境外投资;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3109(2019)02-0027-04一、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走出去”热潮出现的背景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企业“走出去”规模较小,政府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于支持获取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海外投资商。

20世纪60年代,日本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居民收入提升趋势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日本钢铁和石油加工产业迅速失去竞争力。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欧等国对自日本进口制造业产品施加限制,发展中国家开始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伴随着日元步入升值轨道,日本企业出口受挫。

在国内市场逐渐萎缩、本国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出口大幅受挫的不利背景下,大量日本企业于20世纪70年代起开启了“走出去”步伐。

为了优化国内产业布局,保持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日本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起实施了海外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日本企业“走出去”,由此前单纯支持资源获取为目的转变为促进国内产业调整、保持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拓展海外市场、获取资源的多重战略目标。

日本产业政策与企业竞争力

日本产业政策与企业竞争力

日本 产业 政策 与企业竞 争力
2 1
了如下 产业 政策 :1倾 斜 生产方式 政策 。主要通 过原材 料分 配 、 () 复兴 金融公库 贷款 、 价格控 制、 差价 补助金 、 口物资 的分 配等直 接控制 手段 , 进 扶持煤 炭和 钢铁 等重点 产业 ;2 钢 铁 、 () 煤 炭、 海运 、 电力 、 合成纤 维 、 化肥 等产业 的合理 化政 策 。政策 手段包 括租税 特别措施 和财 政投 资贷 款等 ;3 新 兴 成 长产业 的扶 植 与振 兴政 策 。重 点扶 植 的产 业包 括 合成纤 维 、 化 、 () 石 机 械、 电子 、 塑料 、 合成橡胶 、 原子 能产业 。政策手 段 既包 括 政府 投 资等 直接 干 预 , 包 括积 极 也 利用 经 济杠杆等 多种 间接干预形 式 。 ( )0年代 的产业 政策 。经过 十余 年 的发展 , 二 6 日本经 济 因战争 所受 的创 伤 已基本 得 到 医治 , 经济具 备 了进 一步发 展的物 质基础 , 产业政 策在 政策体 系 、 目标 、 手段 和功能 上都开 始 朝适应 现代 市场经 济发展要求 的方 向转化 :1 为适应 贸易 自由化 和资本 自由化而建 立产业 () 新 秩序 的政 策 , 核心 内容是 以塑造新产 业体 制和 进行 以规 模经 济为 目标 的产业 改组 , 过鼓 通 励 企业 合并 和组建企业 集 团, 以适应经 济 自由化 所带 来 的 日趋激 烈 的 国际竞 争 压力 ;2 调 () 整 设备 投资政 策 , 防止 产业 出现 生产能 力过剩 ;3 扶持个 别产业 政策 , 新兴 的高新技 术产 () 对 业 , 电子计算 机和核 能发 电等 产业予 以扶持 。 如 ( ) 0年代 的产业政 策 。进人 7 三 7 0年代 , 石油危 机的影 响 , 受 日本 经济 也进 人 了一个 低 速增 长期 。为推 动经济发展 , 日本政 府 实行 了产 业 结 构高 级 化政 策 , 推动产 业 从 “ 重化 工 业 化” 知识 密集化 ” 化 。大力 发 展 知识 密 集 型产 业 , 要包 括 高 科技 、 级 组装 等 产业 。 向“ 转 主 高 为保 证产业 调整 的实现 ,9 6年 日本政 府 明确提 出了用 降低 重化工 业 的增 长速 度 以求 知 识 17 密集 型产业 的发展 。该时期 日本政府 主要通 过政 策指 导和经 济手段 推动产业 政策 的实施 。 ( 8 —9 四) 0 O年代 的产 业政策 。8 0年代 , 日本 赶 超 型战 略 已完成 历 史使 命 , 日本 政府 提 出 了“ 技术立 国” 方针 , 决定 以高技术 、 未来产业 基础 技术 和 公益 等 技术 为科 技发 展 的重 点 , 通 过培养 和应用创 造性 、 开拓性 技术尖 子和基 础研究 人才 来提 高基础研 究的 比重 , 最终走 向 自主开发 创造性 技术 的“ 技术立 国” 略 。该 时期 以 自主 开发 尖端 技 术 为 中心 的“ 造性 知 战 创 识密 集产业 ” 主导 产业 , 为 提高 了产 品 的“ 创造 性科技 ” 量 。9 含 0年代 后 , “ 沫经 济” 溃 受 泡 崩 的影 响 , 日本 的产业 政策事 实上处 于停止 状态 的时期 。 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本文从日本政企关系的基本特点、“协调型”政企关系的组织和机制以及与美国政府介入市场的比较等方面研究日本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政企关系。

“协调型”政企关系的好处在于政府可以快速了解企业需求,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政府和企业信息共享,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贯彻等,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保守化、不利于企业创新等弊端。

尽管如此,日本的政企关系有其独到之处,对日本经济成功地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目前,中国政企关系还有待理顺,日本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对日本政企关系的基本认识(一)“协调型”政企关系政企关系的两种典型模式是重视市场合理性及效率性的“市场型”和重视政府计划合理性及效率性的“协调型”。

前者的代表是美国,后者是日本。

20世纪70年代研究结论得出日本是“协调型”政企关系。

传统的“日本株式会社论”认为日本政企关系亲密如一体,“通产省=社长,企业=事业部、课、支所”。

1972年美国商务部提出新的“日本株式会社”论,认为日本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日本竞争力强大的源泉就在于这种与美国截然不同的特殊的政企关系。

之后,“协调型”政企关系(日语称官民协调)的理论进一步被日本学者明确。

“协调型”政企关系的基本特点:(1)政府和企业是伙伴型的协作关系。

政府与企业共同协商制定经济社会目标,并一起努力完成它。

换句话说,日本经济运行是通过政府与产业界相互力量的均衡和依存作用来实现事先协商的目标。

(2)政府和企业的协作关系被法律化和组织化。

(3)政府和企业的协作关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政府的行政干预少,主要是依法制定规划以及协调和整合经济活动中各构成单位的活动,以此实现对企业的指导作用。

“行政指导”是“协调型”政企关系的体现。

所谓行政指导就是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职责范围内,基于法律或政策要求,采取指导、劝告、建议、协商、发布信息、制定指南等等非强制性手段,谋求被指导人的同意或协力,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

1993年日本《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指导”加以法律规范。

“协调型”政企关系的好处在于:(1)政府可以快速了解企业需求,有的放矢。

如对新兴产业发展前景、新技术等政府通过审议会等各种正式、非正式渠道征求企业意见,并达到共识。

(2)促进技术进步。

如20世纪80年代前政府通过NTT向民间企业转移、扩散技术,快速提升了日本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3)政府和企业信息共享。

(4)政策得到有效贯彻。

政府在制定政策前、执行过程中以及评判结果都与企业进行沟通。

(5)通过协调企业间关系引导市场从“过度竞争”向“有效竞争”转变。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暴露出弊端:(1)保守化。

过分重视大企业,不重视创业者,不利于创新。

(2)市场效率问题。

政府直接介入竞争过程的行为有可能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竞争环境不公平。

(3)国际摩擦深刻化。

政府实施产业保护政策和以发展产业为核心的政策容易导致国际摩擦。

(4)伴随产业社会发展出现的诸多问题。

如过度强调企业优先发展而损害消费者利益、环境等问题。

对此,日本政府在改善“协调型”政企关系中也作出了积极努力:(1)政府尽可能利用市场和企业自律行为进行调节。

(2)增加行政的透明度。

如规范行政手续和公开行政信息等。

(3)提高“行政指导”的法制化程度。

尽可能减少行政指导过程中的人为化。

(4)让国民参与行政决策过程,以维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等诸方利益。

(二)日本政企关系及政府作用的变迁日本政企关系二战前表现为政府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中起绝对主导作用,但是二战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形成了“协调型”政企关系,并逐步从重视计划向重视市场的“协调型”政企关系转变。

重视计划的“协调型”政企关系与重视市场的“协调型”政企关系的区别是:前者政府掌握丰富资源,政府的计划和财政投融资等政策手段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影响很大;而后者的经济行为完全依靠市场,政府多通过提供信息、指导性建议等影响企业。

重视计划的“协调型”政企关系的形成期:战后日本政府为了使经济快速恢复和独立,建立了以市场价格机制为核心、国家适度干预为特征的经济管理体制,政府通过建立产业政策实施体系和政企关系的协调体制,与企业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

产业政策实施体系:首先,政府制定“产业合理化计划”,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政策诱导方式,如“财政投融资”[财政投融资制度是日本政府干预经济的独特手段,其资金来源于邮政储蓄、养老金等各类公共基金,日本政府将这些资金统一管理起来,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以优惠的条件贷放给重点扶持企业。

日本主要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成立于战后复兴期]、税收(租税特别措施)、外汇管制、进口贸易限制等政策手段使“产业合理化计划”得以实施。

其次,政府对金融业实施管制。

在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向重点产业融资及引导商业金融机构贷款投向作用的同时,大藏省(现财务省)和日本银行通过间接和直接的政策手段,对民间金融机构行为实施调控,为实现扶持重点产业发展和稳定宏观经济政策服务。

第三,调整竞争政策。

一方面通过解散财阀、颁布禁止垄断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通过禁止垄断法的修改,放松对垄断行为的限制,为大企业集团重组创造条件。

重视计划的“协调型”政企关系的成熟期(1955~1974年):该时期为日本经济追赶期。

在追赶前期(1955~1965年),日本政府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要目标。

政府通过制定长期产业发展规划[1963年由产业调查会制定了日本第一个长期产业规划,成为该时期产业政策的指导方针],引导日本向汽车、石油化工、机械等新兴产业发展。

为了提高日本国际竞争力,一方面通过保护性政策扶持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利用激励性政策诱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而到了追赶后期(1966~1974年),政府的作用侧重于纠正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公害及城乡发展不均衡等社会问题。

向重视市场的“协调型”政企关系转型时期(1975~1999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依然很重。

石油危机后,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支持企业开发节能降耗技术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但进入泡沫经济时期(1985~1999年),受日元升值、对外经济摩擦加剧以及自由主义国家管制放松和小政府思想的影响,日本开始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为中心的行政改革。

这一时期,调整经济结构、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建立高度透明公正的市场成为政府的核心目标。

重视市场的“协调型”政企关系的调整期(2000年至今):在全球一体化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国家竞争力衰退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开始反思过度依赖市场作用带来的失业、社会保障以及消费疲软等严重问题,重新强化政府的计划作用。

如2010年日本政府公布了《新增长战略报告》,对未来10年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目标、重要领域及其政策做出了全面规划。

政府立足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的同时,重新实施防止企业技术外溢、推广日本技术标准等保护政策,并通过补助金等激励性政策加大对战略性产业的扶持力度。

从日本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协调型”政企关系对日本的产业发展起到很大作用,日本的政企关系尽管随各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而调整,但政府与企业的协作关系本质上未发生变化。

(三)日本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评价(1)政府对不同的产业起不同的作用。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些产业政府介入,有些产业依靠市场和企业自律。

(2)政府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

产业政策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和衰退期作用大,成熟期作用小。

(3)政府对同一发展阶段的同类产业作用(介入程度)亦不同。

政府可根据行业自身的秩序能力和调整能力决定介入程度,行业若强政府作用(或介入)应小,反之政府作用(介入)应大。

如日本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对市场能力强的电力产业采取的是通过《电气事业法》限制政府介入市场的方式,而对市场能力弱的石油产业则采取通过《石油业法》强化政府介入的方式。

(4)对同一产业采取的不同产业政策措施所带来的效果不同。

如对石油化学工业,日本政府在通过促进合理化、大型化投资来增强国际竞争力上取得了成功,但在依靠企业的集约化来抑制竞争上却遭到失败。

另外,日本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以激励性政策为主,限制性政策很少。

多在企业困难时期以及降低成本、技术升级等调整时期给予支持;不限制进入,以控制产业发展速度为主。

如真正用行政审批手段进行进入管理的只有石油产业。

二、“协调型”政企关系的体制(一)法律化“协调型”政企关系建立在法律基础上。

日本通过各类法律,从组织、行为、程序及责任等多方面对政府部门间、政府部门与产业界(企业)间以及相关部门与产业界(企业)间的法律关系进行了规定,从而使公务员的行政活动也得到了规范。

如《国家行政组织法》是规定了政府各个部门的职权范围的法律,涉及政策制订、执行及其评估的管理权限。

事业法是规定该产业所涉及的政企关系的法律,它在二战前已有[1934年《石油业法》、1936年《汽车制造事业法》、《制铁事业法》、1937年《酒精专卖法》、1938年《工作机械制造事业法》、《航空机械制造法》等行业法律相继被制定]。

总之,日本是在职权法定框架下形成各利益体之间的博弈均衡机制。

(二)组织化日本政企关系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组织体系和机制。

第一,政治家、政府、企业形成了“铁三角”关系。

即政治家议员利用大臣人事权和法案通过权等对政府官僚施加压力,政府官僚运用管制权限控制企业,企业利用政治献金和选票控制政治家议员的选举。

这种关系既形成三方制衡,又增加相互间的紧密合作。

而且,政治家、官僚与民间大企业经营者组成的经营团队,一般有同校背景,这就奠定了政企结合的基础,而这一基础又通过各种制度被巩固。

第二,政府部门内部分工明确。

日本政府部门内部按照分工属性可划分为专业部门(日语称为“原局”)和综合部门(日语称为“调整局”)两类。

专业部门按产业类别纵向分割,管辖领域和管理职能清晰,专业部门负责与企业(或产业界)直接接触,企业也可以直接与所管辖部门交涉。

每个部门均设立协调组织内部纵向关系和外部横向关系的综合部门。

如设立的内阁官房长官、各省厅的大臣官房长官,这些部门集中了人财物权,是该部门最具实权的综合统筹协调管理部门。

这种官僚组织体制不仅可以促进政府横向部门间的紧密合作,还可以建立长期稳定的政企协作关系。

第三,设立专门的协调组织。

审议会、各类正式或非正式研究会、恳谈会以及行业组织等均是日本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

日本政府通过这些协调组织实现与产业界的沟通,完成共同确立的经济目标。

审议会是政企交流、协商政策的最高平台。

日本政府在中央省、厅及各级地方行政机关中均设立了审议会。

通常情况下,日本政策的制定和修改首先要接受相关审议会的咨询,再将多方听取意见形成的政策方案交议会审议,在国会得到批准,再以法律的形式出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