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导学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2、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3、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反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学习方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知识链接】1、作家简介: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
后又创作剧本《欧那尼》《国王寻乐》,表达人民对暴政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
1861~1869年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
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
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
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林则徐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认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以及林则徐坚定的爱国立场和民族精神。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读、写、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道德情操。
第二章:信件梗概2.1 信件作者及背景林则徐,清朝道光年间官员,主张严禁鸦片,被誉为“禁烟大臣”。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奉命与英法联军进行交涉。
这封信是他在与巴特勒上尉交涉过程中所写。
2.2 信件内容梗概林则徐在信中痛斥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指出他们的行为是违背国际法和中国法律的。
他坚决反对割地赔款,表示清政府不会屈服于侵略者的压力。
他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坚定信念。
第三章:信件精讲3.1 信件格式讲解讲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包括称呼、、结尾等。
3.2 信件重点词句解析分析信件中的关键词句,如“侵略”、“割地赔款”、“民族尊严”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信件内容。
第四章: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4.1 鸦片战争的背景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如英国对中国输入鸦片、清朝禁烟运动等。
4.2 英法联军的侵略目的分析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真实目的,如打开中国市场、掠夺资源等。
第五章:林则徐的民族精神5.1 林则徐的爱国立场通过信件内容,展示林则徐坚定的爱国立场,如反对割地赔款、捍卫国家主权等。
5.2 林则徐的民族精神分析林则徐在信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如坚定信念、临危不惧等。
教学评价: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掌握鸦片战争的背景,了解英法联军的侵略目的,以及认识到林则徐坚定的爱国立场和民族精神。
第六章:对比分析6.1 中西方观念的差异通过分析信件中林则徐与巴特勒上尉的观念差异,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方在鸦片战争时期的不同立场和观念。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第一课时(一等奖)
学习难点
把握作者观点,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
学 习 过 程
课堂笔记(学法指导)
一、树标导学
1.走近作者
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作者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经过岁月沉淀的一切,都会变成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人类精神的一部分,没有国界。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在全球范围内根深蒂固,文化更是没有了国别之分,一切财富都是属于人类的财富。
3.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境界,学习作者人道主义思想
1.思考: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部分(2—4):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三部分(5—9):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尖锐的嘲讽。
2.文本是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强盗行径,是不尊重人类文明的非人道主义行为。
3.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首先以瑰丽的语言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其后,又以比喻及反讽的修辞,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揭露,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观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以及体会作者林则徐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2. 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3. 深入分析信中表达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信件内容概述通过阅读信件,了解作者林则徐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和立场,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2 信件结构分析分析信件的开头、结尾、主体部分的构成,以及如何运用事实、论证和抒情等手法表达作者的观点。
2.3 重点词汇和句式讲解讲解信件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信件格式讲解讲解信件的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结尾敬语等,使学生掌握信件的基本写作规范。
3.2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信件中作者运用的事实、论证、抒情等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课堂实践4.1 仿写练习以林则徐的信件为模板,让学生写一封给当时中国政府或民众的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侵略者的抗议。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彼此的信件,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件的格式和写作技巧,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其他文献,深入了解历史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5.3 课后作业第六章:课文解析进阶6.1 信件深层含义探讨通过深入分析信件,挖掘作者林则徐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于国际关系和战争态度的独到见解。
6.2 历史背景补充进一步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战争起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信件中提及的历史事件。
6.3 文化差异分析探讨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当时的中外交流和理解,从而加深对信件内容的理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2)掌握信件的格式和写作技巧;(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经过;(2)运用思维导图、资料卡片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梳理信件结构;(3)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客观评价的能力;(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介绍;2. 信件格式和写作技巧讲解;3. 信件内容分析与解读;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5.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巴特勒上尉收到信件的场景。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信件,了解信件内容和结构;3. 信件格式讲解:讲解信件的格式要求,如信头、称呼、、结尾等;4. 写作技巧讲解:分析信件中的写作技巧,如论据运用、情感表达等;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分享自己的看法;6.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巴特勒上尉收到信件的场景;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了解程度;2. 学生掌握信件格式和写作技巧的情况;3. 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4. 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和价值观的树立。
五、教学资源1. 历史资料: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相关历史资料;2. 信件模板:提供信件格式模板,方便学生书写;3. 角色扮演道具:如军装、帽子等,增强角色扮演的真实感;4.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对中国的影响,如文化摧毁、经济损失等;2. 对比分析其他历史事件中的信件,了解不同背景下的信件特点;3.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信件的形式表达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看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信件的背景,掌握信件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口头表达和辩论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多元性,培养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和尊重。
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信件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信件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件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
3. 信件内容解读: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解读信件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论点及其论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价值观和立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信件的背景和意义。
2. 信件结构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信件的结构,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3. 信件内容解读: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段解读信件内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4. 论点及其论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并进行小组分享。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信件分析:评估学生在信件分析和论点阐述方面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观点表达。
五、教学资源1. 信件文本:提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 历史背景资料:提供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资料,供学生参考。
3. 案例分析资料:提供相关历史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准下列字音
骇 瞥见 箱箧 制裁 赃物晨曦 给予 洗劫
野蛮 琉璃珐琅 朱鹭
3、解释下列词语含义
赃物 箱箧 劫掠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丰功伟绩 瞥 惊骇 琉璃 珐琅
(二)预习成果展示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一)反复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长信短说: 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书信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辨别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3.了解雨果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教学
重难点
1.品味精彩的语言:热情的赞美和辛辣的讽刺。
2.体会雨果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他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教学
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含教学资源利用)
教材、课件、多
练习与作业
课外完成《同步训练》的增效作业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赞美圆明园──尊重,同情
正直的良知 公正的产场
抗议侵略者──讽刺,谴责
雨果:博大胸怀
教学反思
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
第四环节:学习评价
课堂作业:
想一想巴特勒上尉看到这封信后会怎么想?法国人民会怎么想?
课堂小结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雨果先生的这封信既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又讽刺了侵略者,勇揭真相,何等正直!反语嘲讽,何等智慧!读了这封信,让我们也和雨果一样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
重庆市合川区钱塘中学教案(模板一)
学科
语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件的背景,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
(2)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信件的内容。
(3)通过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和经过。
(2)通过分组讨论,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 信件的背景和内容。
2. 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信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2. 对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2. 准备信件的文本,以便学生进行朗读和分析。
3. 准备分组讨论的题目和写作练习的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信件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信件:(1)学生朗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基本内容。
(2)教师对信件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信件的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2)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进行总结,强调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组织学生对比研究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与八国联军侵华的异同,分析两次事件的背景、目的和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两次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些事件中的应对策略。
2. 参观考察:(1)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博物馆或展览,加深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认识。
(2)鼓励学生实地考察相关历史遗址,增强历史现场的感知。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精选8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精选8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初中二年级、两课时四、教学手段实物投影、多媒体投影、教师讲解、学生讨论五、教学方法激趣法六、教学步骤1、课文导入(两则驴的故事)目的:通过两则驴的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什么是讽刺性的语言有初步的认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用多媒体投影打出本课的题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并向学生提出本文的学习重点: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作者雨果的简介(此处用PPT的形式)目的:使学生对作者雨果这位伟大的作家有总体的认识。
3、字词的检测(请学生上来标注字词读音,并用实物投影出来)zhuì chóu fà láng piē xī qiè cái缀满绸缎珐琅瞥见晨曦箱箧制裁4、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5、教师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通过以上的内容,检测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6、过渡并转入本课重、难点的教学(问题的探究与解决)(1)请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用PPT展出)阅读课文,并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问题一: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问题二: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在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问题一答案:总评:“世界奇迹”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分说:②具体讲述园中之物⑶概述耗费劳动之巨总述:亚洲文明杰作说明:教师在归纳学生答案同时用PPT展出巴特农神庙以及圆明园景物(包括有名园概况、名园风光、名园奇珍等),务求使学生能在感性及理性两方面理解课文。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导学案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学习目标1、情感诵读,体味雨果胸怀的博大和品格的高尚。
2、语言品读,体会这封信精彩的反语特色。
3、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学习难点: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1.给加点的字注音晨.曦( ) 惊骇.( ) 瞥.见( ) 琉.璃( )xī haì piē liú箱箧.( ) 珐琅..( ) ( ) 劫.掠( ) 缭.乱( )qiè fà láng jié liáo2.解释词语荡然无存: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
奇迹:罕见的,从来未有的独一无二:唯一的典范:典型范例不可名状:不能用语言描绘样子富丽堂皇:非常豪华非常漂亮丰功伟绩:伟大的成就眼花缭乱:3. 请搜集有关雨果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交流、补充、归纳。
二、自主探究(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可分两大部分:第一节为第一部分,写上尉征求我的意见第二至十节为第二部分,写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英法的谴责(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雨果站在正义的立场反对英法联军。
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的强烈谴责和对中国人民的极大同情。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答:表现她没有民族偏见,公正、正义。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答:有理想艺术,产生欧洲艺术;还有幻想艺术,产生东方艺术。
2、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及有 _________ ,罗马有___________巴黎有 _______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_巴特勒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宿州五中张婷【学习目标】1、了解法国文学家雨果和他的代表作品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积累“赃物、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词义。
3、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特色鲜明的语言。
4、了解战争给国家和人民所带来的创伤。
5、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反语)的细微差别。
【学习重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学习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知识链接】1、作者及代表作品:维克多雨果(l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贯穿他一生的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
他的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2、背景:1856年—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1861年,当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发出了满腔义愤。
他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
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归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找出生字,并加上拼音。
赞誉神殿朱鹭恍若珐琅惊骇晨曦箱箧制裁掠夺荡然无存解释下列词语:1、赞誉:2、洗劫:3、不可名状:4、惊骇:5、典范:6、眼花缭乱:7、荡然无存:8、富丽堂皇: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朗读课文。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这是一封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信件,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信件格式和修辞手法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观点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的案例分析。课文展示了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规范地书写信件。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语言素养: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观点的能力。
2.增强历史意识:使学生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认识到历史事件对现实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培养跨文化素养: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信件格式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为了巩固这些知识点,我计划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巩固所学。
最后,我认为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反思,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我会继续努力,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体验。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这节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有效的。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关注,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够,导致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前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历史背景的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文。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我注意到有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多地采用轮流发言和小组互动的方式,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讨论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课文精彩的语言;2、体味雨果的人道精神和人文情怀;3、了解反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1、体味雨果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品格。
2、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
1、导入。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
4、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5、感受雨果精神。
6、小结。
7、布置作业。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2分钟)大家都知道,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顶峰之作,是万园之园。
但是却在1860年毁在了英法联军的手上。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一个悲剧。
而在这个时候,英法联军的指挥官法国的巴特勒上校还希望通过远在巴黎的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笔吹捧自己的战绩,便给雨果写了一封信,咱们今天一起拜读的便是雨果给他的回信。
2、检查预习。
(5分钟)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拼音表示的字:(珐)琅晨曦(xi) 箱(箧) 缀(zhui)满(瞥)见给(ji)予恍(huang)若朱鹭(lu)3、整体感知。
(10分钟)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范读课文,同学在课本上划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以及批判英法联军无耻行径的语句。
体会雨果的态度及思想。
[提问]雨果对巴特勒的要求是肯定还是否定?(否定)[提问]文中什么地方说明是否定的?(指称其为强盗等)[提问]雨果对圆明园又是怎么认识的?(幻想的规模巨大的典范等)4、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20分钟)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一代文豪,文章中许多语句体现了他对语言运用的深厚底蕴。
1、“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圆明园。
”(比喻)2、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排比)3、“人们常说希腊有……而东方有圆明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情感诵读,体味雨果胸怀的博大和品格的高尚。
2、语言品读,体会这封信精彩的反语特色。
3、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学习难点: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晨.曦( ) 惊骇.( ) 瞥.见( ) 琉.璃( )
xīhaìpiēliú( ) ( ) 劫.掠( ) 缭.乱( )
箱箧.( ) 珐琅
..
qièfàláng jiéliáo 2.解释词语
荡然无存: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
实用文档
奇迹:罕见的,从来未有的
独一无二:唯一的
典范:典型范例
不可名状:不能用语言描绘样子
富丽堂皇:非常豪华非常漂亮
丰功伟绩:伟大的成就
眼花缭乱:
3. 请搜集有关雨果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交流、补充、归纳。
二、自主探究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可分两大部分:第一节为第一部分,写上尉征求我的意见
第二至十节为第二部分,写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英法的谴责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雨果站在正义的立场反对英法联军。
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的强烈谴责和对中国人民的极大同情。
实用文档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答:表现她没有民族偏见,公正、正义。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答:有理想艺术,产生欧洲艺术;还有幻想艺术,产生东方艺术。
2、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及有_________ ,罗马有___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_巴特勒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3、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
盛赞的词语。
在原文中画出来。
4、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5、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答: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人类而建,因为岁月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全人类。
四、重点研读: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实用文档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答:指英国和法国。
表现了对英法联军的强烈谴责。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4、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
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答:是用反语,其作用是讽刺。
5、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答:突出了中心,表现了作者对英法联军的强烈谴责,对中国人民的极大同情。
6、“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答: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7、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这句话的含义?
实用文档
答: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
8、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答:持有公正的良知,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9、请你说说结尾两句五、拓展延伸
○1、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2、有条件的可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六、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
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七、达标检测
实用文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实用文档
它。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雨果对圆明园总的评价是什么?
是一个世界奇迹
2.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概括性的语句)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3.在讲述园中之物时,作者是按着怎样的顺序进行的?都介绍了哪些内容?(分析“请您想像有……那就是这座名园。
”)
4.请你谈谈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用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来说明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
⑵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实用文档
艺术无国界实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