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第三节 时间

合集下载

《地球概论》考试大纲

《地球概论》考试大纲

《地球概论》考试大纲第一章 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地理坐标一、经线和纬线一、经线和纬线二、经度和纬度二、经度和纬度第二节 天球坐标一、天球一、天球 二.球面坐标模式二.球面坐标模式 三.天球坐标三.天球坐标考核知识点:(1)地球上方向的判定。

)地球上方向的判定。

(2)天球以及主要圈点的含义。

)天球以及主要圈点的含义。

(3)各坐标系的组成要素以及区别和联系。

考核要求:1、如何根据经纬线判定地球上的方向。

2、概念:天球、天赤道、地平圈、黄道。

3、各天球大圆的交点分别是什么?、各天球大圆的交点分别是什么?4、掌握有关天球坐标的几个重要关系:hp=Φ=δz hq=90º—Φ S=α+t +t5、根据给定条件求有关的坐标。

、根据给定条件求有关的坐标。

第二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恒星和星系一、恒星一、恒星二、星系二、星系第二节 太阳和太阳系一、太阳一、太阳二.太阳系二.太阳系第三节 月球和地月系一、月球一、月球二.地月系考核知识点:(1)掌握有关概念。

)掌握有关概念。

(2)理解恒星存在形式的多样性。

)理解恒星存在形式的多样性。

(3)会进行恒星亮度和光度的计算。

)会进行恒星亮度和光度的计算。

(4)理解天体系统的不同层次,掌握银河系结构和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考核要求:1、概念:恒星、自行、视星等、绝对星等、赫罗图、双星和星团、变星、巨星、白矮星;太阳常数、太阳风、耀斑、日冕膨胀;白道、月相、同步自转、恒星月、朔望月等。

朔望月等。

2、星等与光度和亮度的关系以及计算。

3、银河系结构和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4、掌握太阳的结构特点,各层次上的太阳活动形式。

5、地心说、日心说的要点;太阳系的结构和运动特点。

6、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的差异。

小天体的特点。

7、月球运动的规律、同步自转的后果、日月会合运动和月相的变化周期。

8、不同月相的升落时间以及中天时间。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一、地球自转的证明一、地球自转的证明二、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二、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三、地球自转的后果三、地球自转的后果第二节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的证明一、地球公转的证明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三.地球公转的后果三.地球公转的后果考核知识点:)理解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课程编码:1201300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时数:54学分数:2.5考核方式:考试制订日期:2004年执笔者:谢献春《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地球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Earth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其中:实验/实践学时:9学时先修课程:无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林媚珍一、教学大纲说明(-)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根据全国高师或综合大学《地球概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的,结合中学教学和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参照现行的高中地理课本的教学内容,介绍现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最新成就,包括、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以及宇宙学、天体起源、地外文明等内容,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本课程授课一学期,每周3学时, 总计为54学时。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及其宇宙环境;使学生理解天体运动规律及其运动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掌握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

并通过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通过学习了解开展天文活动的方式、方法;掌握组织野外天象观测方法和技能。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采用CAI课件、录象、VCD、幻灯、投影等电化设备等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感性认识,结合较大量的实验实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后续课程主要有:气象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等(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简明天文学教程》作者:余明等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教学参考书:《地球概论教程》作者:刘南等科学出版社《地球概论》作者:金祖孟高等教育出版社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地球与天球第一节地球坐标\地球自转与地理坐标二、地球是的方向和距离第二节天体与天球坐标、天体和天体系统:天休概念及主要天体简介;天休系统概念和主要的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概论第四章

地球概论第四章
第四章 地球(dìqiú)运动的地 理意义
四季(sìjì)和五 带 历法 时间
精品文档
第八节 四季(sìjì)和五带
太阳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 (chángduǎn) 太阳高度 四季和五带
精品文档
401 太阳回归(huíguī)运动
401-1太阳的回归(huíguī)运动
401-1太阳回归(huíguī)运动和 太阳赤纬的周年变化
• 周期:一个太阳日
精品文档
晨昏(chénhūn)线
特点(tèdiǎn)
昼夜两个半球的 分界线
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

两部分,位于昼半球

的为昼弧,位于夜半
球的为夜弧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判断(pànduàn)A、B的晨昏
B
B
S
N
A
A
精品文档
昼弧和夜弧
在同一(tóngyī)纬圈上,昼弧+夜弧=24 小时
原 则
30年11闰
太阳历
回归运动
平均历年=回归年 平均历月=回归年÷12
400年97闰
精品文档
历年(lìnián) 、历月 、历日
回归年
朔望月 太阳日
(365.2422日)(29.5306日)
太阳历
太阴历
阴阳历
精品文档
太阴历
制历依据(yījù):月相变化
历月是首要(shǒuyào)成分,历年是派生 成分
系做出判断
阳 光
非直射半球: 昼长随 (chánɡ suí)|δ|的增 大而减小
精品文档
比较(bǐjiào)北京(40°N)5月 10日与6月10日的昼长
这两个(liǎnɡ ɡè)日期太阳均直射北半 球,对北京来说均是位于直射半球。 从5.10到6.10太阳赤纬逐渐升高。 根据直射半球昼长随|δ|的增大而增大 的规律,北京6.10的昼长大于5.10昼 长。

地球科学概论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及其运动

地球科学概论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及其运动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
半球, 冬 至 时。
观察日出、日落方向
• 3月21日至9月23日, 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 9月23日至3月21日, 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 (发生极昼、极夜地区除外)
• 观察日影—一天中杆影的转动
日出 杆影 北回归线以北 地区 赤道 (3月21-9月23 日) 赤道 (9月23日-3月 21) 向西 日中 杆影 指正 北 日落 杆影 向东 杆影转 动方向 顺时针 杆影转动 角速度
• 铜壶滴漏法 • 古人还曾经用铜壶滴漏法来纪时。 • 铜壶由滴水壶和受水壶组成,水从滴水壶 向受水壶滴漏。受水壶中有箭杆,箭杆上 有一百刻划,随着水的增多而逐渐上浮, 一昼夜正好全部浮出。因此,古代的一昼 夜是一百刻。 • 夏至时分昼长夜短,白昼60刻,夜晚40刻。 冬至时分夜长昼短,白昼40刻,夜晚60刻。 春分、秋分时分则昼夜平均,均为50刻。 • 现在一昼夜则只有九十六刻。
2、地球自转的意义
• 1)形成昼夜交替。
晨昏线
此图表示北半球的 夏
半年。
2、地球自转的意义
2)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 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 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地区昼夜交替 的时间参差不齐,也造成同一时刻、 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 地球表面每隔15º 经线,向东时间要提 前1小时,向西则推迟1小时。

地球概论大纲

地球概论大纲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地球概论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主要阐述宇宙中各种天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同地球环境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学习其它地球科学的课程提供地球整体的知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的通过《地球概论》的学习,掌握地球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它们对地理环境形成过程的重要意义。

掌握一般天象的形成原理和观测一般天象的基本技能,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四)教学方式讲授及视频资料演示(五)考核要求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期末考试实行闭卷考试。

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课后作业20%,讨论10%,考勤10%)2.考题设计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都是考题的重点,试题覆盖到每一章,适当的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等题型。

二、本文第一章地球坐标与天球坐标教学要点:地理坐标、天球坐标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理坐标(2学时)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地球上的方向和距离;经度和纬度;地理坐标。

第二节天球坐标(6学时)天球和天穹;天球的视运动;天球上的圆、点、方向和距离;球面和地平坐标系。

教学要求:1、使学生掌握地理坐标的基础上,了解四大天球坐标系的内涵及相互联系。

考核要求:1.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的相关概念(理解)2.经度、纬度和各种坐标系的内涵及地理意义(掌握)3.各种天球坐标系之间的区别(了解)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要点:恒星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教学时数:1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恒星和星系(4+2学时)恒星及其自行;恒星的发光和光谱;多普勒效应;恒星的亮度和光度;恒星的多样性;恒星的演化;银河与银河系;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河外星系;宇宙和天文新发现。

基础地质学第一章——地球概论

基础地质学第一章——地球概论

第一章地球概论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地球概述介绍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地球物理特征、圈层结构等基本特点第二节地质作用介绍地质作用的概念及作用类型第三节地球的年龄及地质年代地球年龄、地质年代的概念、地质年代的单位和地质年表第一节地球概述❑地球的位置❑地球的基本参数❑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1-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图片1-2 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一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一)、太阳系(solar system)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一个天体系统。

它包括了质量和体积最大的太阳,居于整个体系的中央,能自己发光和辐射热能。

围绕着太阳的是九大行星,由内往外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以及位于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和轨道不同于其他行星的彗星,也包括某些行星所拥有的为数不多的卫星,所有这些行星均围绕着太阳转动称公转,同时各自又在作自转。

但它们自己都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

相对于太阳来说,所有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是很小很小的。

太阳的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为地球的33.3万倍,密度为地球的l/4。

太阳系行星从内向外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PS: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非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图片1-3 太阳系(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一般所说的地球形状与大小是指地球外壳及其表面水体的轮廓,从卫星拍摄的地球影像来看,地球为一球形体。

图片1-4 地球概略地说,地球是一个旋转的三轴椭球体,或近似的扁球体,其表面起伏不平,人们以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来理想地圈出一个完整的球体,作为地球形态的几何图形。

1975年第十六届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会(IUGG)决定采用的数据如下:地球形状基本参数赤道半径:6378.137km 表面积:5.1007*108km2两极半径:6356.779km 体积:1.0832*1012km3平均半径:6371.012km 赤道周长:40075.24km最高点:8848.13M (8844.43)最低点:-11033M(马里亚纳海沟)海陆分布:海71%陆29%根据以上参数绘制的地球实测形状类似于一个略扁的梨形(三轴椭球体)。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地球概论》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Theory of Earth 课程代码:0707012021总学时数:64 其中讲课学时: 48 实验学时:16 总学分数:4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地理科学类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教学目的、任务《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的一门先行的基础课程。

地理科学专业有一系列地学课程,《地球概论》要为其它地学课程提供地球整体知识,即提供关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提供同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以及与地球运动参数有关的天文知识。

着重阐述地球的整体知识,为以后将要学习的课程奠定基础;培养本科生能够胜任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地球概论》是地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以及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地球的形状大小,内外结构以及它的物理性质。

从而掌握有关地球的整体知识(地球的天文学和地球的物理学)、外部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表面能量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规律性。

使学生确立科学地宇宙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地球概论》的课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如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历法和时间的知识,日、月食和天文潮汐的知识。

《地球概论》的课外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如下的基本技能,即认识主要星座,并且在其中识别行星,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月面和行星,从而为中学地理课程提供地球整体知识,同时使师范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后能带好中学的第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通过对日月星辰的位置变化观察,来帮助学生理解天体运行的状况,特别是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状况,通过对月相圆缺的观察,帮助学生理解日、月、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现象的成因。

要求学生养成细心观察、逻辑判断、正确结论的学习习惯。

第一章 地球概论讲解

第一章 地球概论讲解

回归年: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 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第 一 章 • 黄道全圈分为360o,以春分点为起点 计算,二分点与二至点与相邻点的角 距都是90o。西方国家以春分到夏至为 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 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 我国还将黄道全圈按15o划分,得到 24个间距,称为二十四节气。
• 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 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 转。这种现象就是极移。
第 一 章
历法



1、阴历
2、阳历
3、阴阳历(农历)
历法—阴历


历法是指根据日、月的运行规律安排年历的法则。 章
现今仍然使用的历法种类主要有阴历、阳历、阴 阳历。
1、阴历 根据月相变化周期制定的历法,简称阴
使用的华里子则午为公面里的长夹度角的二。分之一。每度大圆弧之长
=40000km/360o=111.11km/1o。 2、地球上两点距离公式:如果已知A地的地理坐标为(φA, λA),B地的坐标为(φB,λB),则两地距离(AB大圆弧的度 数):cosAB = sinφAsinφb+cosφAcosφBcos(λB-λA)
准面。
• 用绕短轴旋转的椭圆构成的椭球来代替地 球,称为地球椭球体。
• 地球两极扁平的程度称为地球的扁率a,可
以用下式计算:( 式中a为地球赤道半径, b为地球两极半径)
第 一 章
第 一 章
• 地球和标准椭球体相比较,南极凹进24m, 北极高出14m
• 地球赤道半径a为6,378,140米,极半径c为 6,356,780米,平均半径为6,371,030m。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普通天文学基础知识、地球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以后将要学习的课程奠定基础。

2.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理解它们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以后从事中学地理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简易天象观测的基本技能,培养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借助对日月星辰位置变化的观测,理解天体运行的状况,养成细心观察、逻辑判断、正确结论的学习习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发展观,认真对待地球、呵护地球环境,建立和谐人地关系,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3
4
5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金祖孟、陈自悟.地球概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主要参考书
余明.地球概论(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胡中为、朱慈墭等.天文学教程(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主讲曾承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地球概论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地理科学4、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程5、总学时:60学时6、总学分:47、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目标《地球概论》是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地球的天文学和地球的物理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关于行星地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和月球,以及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并通过现代宇航工业发展中一些典型案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状况,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为世界宇航事业发展出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能判读地球经纬度和第一、第二赤道坐标。

重点: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的判读;难点:天球坐标的判读。

第一节地理坐标1、经线和纬线2、经度和纬度第二节天球坐标1、天球2、天球坐标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1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能识别常见天体。

重点:星系、太阳系、地月系;难点:星系。

第三节恒星与星系1、恒星2、星系第四节太阳和太阳系1、太阳2、太阳系第五节月球和地月系1、月球2、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运动(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规律和后果。

重点:地球运动的规律和后果;难点:地球运动的后果。

第六节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及其证明2、地球自转的规律性3、地球自转的后果第七节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及其证明2、地球公转的规律性3、地球公转的后果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四季、五带、历法和时间。

重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难点:历法和时间。

第八节四季和五带1、太阳的回归运动2、昼夜长短3、太阳高度4、地球上的四季5、地球上的五带第九节历法1、历法概说2、阴历3、阴阳历4、阴历第十节时间1、时间和时间单位2、钟表时刻与量时天体3、钟表时刻与地方经度第五章地球和月球(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规律;掌握海洋天文潮汐的成因和规律及作用。

地球概论第三章 地球的运动

地球概论第三章  地球的运动

——佛科摆能证明地球自转的原因 佛科摆能证明地球自转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无法感觉到地球的自转, 人们之所以无法感觉到地球的自转,是因为几乎所有 的物体都在随地球自转的缘故, 的物体都在随地球自转的缘故,那么能否找到不随着或不 完全随着地球自转的物体呢? 完全随着地球自转的物体呢?如果能找到就可以直接向人 们显示地球自转,这就是佛科当时的思路。 们显示地球自转,这就是佛科当时的思路。他终于找到了 一个不随地球自转的物体,这就是佛科摆。 一个不随地球自转的物体,这就是佛科摆。 作为一种运动状态,摆动和摆动平面, 作为一种运动状态,摆动和摆动平面,是可以超然 于地球自转,既不受地球自转影响。 于地球自转,既不受地球自转影响。有了这样一个不动 的摆动平面, 的摆动平面,人们就可以看到地球上的经纬线相对于摆 动平面的偏转。为了说明这一点,也为了证明地球自转, 动平面的偏转。为了说明这一点,也为了证明地球自转, 法国物理学家佛科设计了一个特殊的摆,并于1851 1851年在 法国物理学家佛科设计了一个特殊的摆,并于1851年在 巴黎的一个圆顶大厦,成功的做了摆动实验, 巴黎的一个圆顶大厦,成功的做了摆动实验,在实验中 人们清楚的看出,相对于不动的摆动平面, 人们清楚的看出,相对于不动的摆动平面,脚下的地面 向东旋转,从而生动的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向东旋转,从而生动的证明了地球的自转。后人为了纪 念他,把这个实验命名为佛科摆实验, 念他,把这个实验命名为佛科摆实验,这个摆命名为佛 科摆。 科摆。
三、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一)极移与地轴进动 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明,首先是地轴的问题。 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明,首先是地轴的问题。地 轴通过地心并在空间上指向天球两极。 轴通过地心并在空间上指向天球两极。地轴与地球 表面相交于两点就是地极,地轴无限延长叫天轴, 表面相交于两点就是地极,地轴无限延长叫天轴, 它是天球周日运动的轴线, 它是天球周日运动的轴线,天轴与天球表面相交于 两点就是天极。 两点就是天极。地极在地面上的位置可以表示地轴 在地球内部的位置, 在地球内部的位置,天极在天球上的位置可以表示 地轴在宇宙空间的位置。 地轴在宇宙空间的位置。可见地轴决定了地极和天 极。地极在地面上的位置和天极在天球上的位置都 不是固定不变的。地极在地面上的位置移动, 不是固定不变的。地极在地面上的位置移动,叫极 天极在天球上的位置移动,叫地轴进动。 移;天极在天球上的位置移动,叫地轴进动。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地球概论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科学教育4、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程5、总学时:72学时6、总学分:47、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目标《地球概论》是地理科学和科学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地球的天文学和地球的物理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关于行星地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和月球,以及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并通过现代宇航工业发展中一些典型案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状况,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为世界宇航事业发展出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能判读地球经纬度和第一、第二赤道坐标。

重点: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的判读;难点:天球坐标的判读。

第一节地理坐标1、经线和纬线2、经度和纬度第二节天球坐标1、天球2、天球坐标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1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能识别常见天体。

重点:星系、太阳系、地月系;难点:星系。

第三节恒星与星系1、恒星2、星系第四节太阳和太阳系1、太阳2、太阳系第五节月球和地月系1、月球2、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运动(10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规律和后果。

重点:地球运动的规律和后果;难点:地球运动的后果。

第六节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及其证明2、地球自转的规律性3、地球自转的后果第七节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及其证明2、地球公转的规律性3、地球公转的后果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四季、五带、历法和时间。

重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难点:历法和时间。

第八节四季和五带1、太阳的回归运动2、昼夜长短3、太阳高度4、地球上的四季5、地球上的五带第九节历法1、历法概说2、阴历3、阴阳历4、阴历第十节时间1、时间和时间单位2、钟表时刻与量时天体3、钟表时刻与地方经度第五章地球和月球(10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规律;掌握海洋天文潮汐的成因和规律及作用。

《地球概论》第三节 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

《地球概论》第三节 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

地内密度的分布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地核密度远高于
地幔密度。
(2)原因
z 重力分异作用: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垂直分异,重物质下
沉,轻物质上升,地内物质按密度分成圈层,深度越大,密
度越大。
z 压力作用:物质在不同压力作用下会有不同的密度,在地球
内部巨大的压力下使地内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三.地球的重力和压力
垂直分量Z
2.地磁倾角I:
定义;磁力线同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即F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
分布:自磁赤道向磁两极增加(00~900)
由于磁倾角的存在,在罗盘的“指南针”上有一圈铜丝。
3.地磁偏角D:
定义:磁场强度的水平分量与当地子午线的夹角。
(即水平分量H与北向分量X之间的夹角。)
由于地磁极与地极不重合,磁力线和经线分别指向地
地球的形成是在引力收缩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地内密度的 升高,质点之间相互碰撞生热。
3.重力分异增热 4.自转减速增热
个口袋形的范围内。
地球磁层即指上述范围内的磁场。这是继大气层、电离层之外的
又一道保护层,可抵挡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辐射。
二.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一)质量(测定原理)
地球质量的测定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的,即F=
如图:设地球质量为E,半径为R,
二物体质量分别为M、m,
其距离为,
地球对m的引力为F,
M对m的引力为f,
第三节 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
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包括地球的磁性、质量和密度、重力和压力、
地内温度等。
一.地球的磁性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化球体,在地球周围及其内部存在有一个微
弱的磁场,称为地球磁场。
(一)地球磁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真太阳日的长度是不断变化的,不宜用作时间单位。科学 家们以平太阳日取代真太阳日,以消除真太阳日中的不稳定因素。
2.平太阳日 (1)平太阳:在天赤道上以 59′/日的速度作匀速运动的
假想太阳。 (日长
度的全年平均值。 与真太阳日相比,平太阳日消除了真太阳日中的不稳定因素,
第三节 时间
人类根据天体的运动周期建立了时间计量系统,本节和上节内容 均属时间的计量,历法度量年、月、日,时间度量时、分、秒。 一.时间及其单位
一般来说,在以上六种单位中,日是一种自然的单位,年、月为 日的积累,时、分、秒为日的分割。
现代计量中基本的时间单位是秒。最初的秒长是从日长中派生出 来的。日是天体周日运动的周期,如:恒星日、太阳日、太阴日。其 中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是太阳日。而太阳日可分为真太阳日和平太阳 日。 (一)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P7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实际上都不是匀速的。从长期看 来,地球自转速度有变慢的趋势,近 2000 年来,一日的长度大约每 过 100 年即增加 1.6 毫秒。根据天体运行周期确定的计时系统,在科 学技术水平低下的时代,可以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等活动对时间计量 的需要。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则要求时间计量具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精 度。例如,宇航事业的发展,就要求时间计量必须高度的精确。这就
促进了时间计量技术不断发展,精确度越来越高。
1.平太阳秒 科学上采用的时间单位曾经长期为平太阳秒。 1平太阳秒=1/86400 平太阳日 由于平太阳日随地球自转速度而发生改变,所以平太阳秒是变 化的,无法满足精密科学对时间的要求。因此天文学上自 1960 年起 采用新的单位。 2.历书秒 产生:由于平太阳秒长短不等,天文学家转向寻找长度不变的 “秒”。由长期观测得知,地球公转周期相当稳定,于是人们设想, 把地球公转周期的若干分之一定为“秒”长,也许会相当均匀。因此 诞生了新的时间单位“历书秒”。 长度:P128 优点:历书秒是等长的。由于历书秒联系地球的公转,而公转 比自转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且历书秒不是联系每年的公转,而只是按 照 1900.0 年的情况,将回归年的秒数定为 31556925.9747 秒。无论 以后回归年的秒数发生怎样的改变,天文历书永远采用同样的秒长。 缺点:由于历书秒的测量精度不高,1967 年国际天文学联合 会定义了新的秒长: 3.原子秒 1原子秒=铯原子跃迁振荡 9192631770 次所用时间。 原子秒既不联系地球公转也不联系自转,而是以原子跃迁振荡 为依据。原子秒既克服了平太阳秒的不均匀性,又克服了历书秒测时 精度低的缺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时间单位。 二.时间的测定 时间是由天体的时角测定的。 因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表现为天体自东向西的周日运动,因此 一天中,时间的流逝表现为天体时角的持续变化。 被选定用来度量时间的天体有二:γ——恒星时;⊙——太阳 时。 (一)恒星时S 恒星时即春分点的时角。S=tγ=α+t=α午 由于天球上并没有明显的春分点的标志,故恒星时并不是直接 测定的,而是根据恒星的赤经间接获得的。只要观测一下位于中天的 恒星,再查出该恒星的赤经,便可知当时当地的恒星时。 (二)太阳时m 太阳时是根据t⊙度量出来的时间。
〔特殊值〕T>24h,则在结果中-24h,日期为明日。 T<0h,则在结果中+24h,日期为昨日。
〔例〕已知东8区T=10 h,求西 8 区 T=? 解:T1=10 h,n1=+8,n2=-8,T2=? T1-T2=n1-n2
10-T2=8-(-8) T2=-6 -6+24=18 即昨日 18 h。
(1)相同经度的地方有相同的地方时。即: S1=S2;m视 1=m视 2;m平 1=m平 2。
(2)较东的地方有较快的地方时。 因天体自西向东做周日运动,较东的地方较先看到天体中天, 因而有较早的地方时。 (3)具体关系:t1-t2=λ1-λ2
即两地的地方时之差等于它们的经度之差。 λ的+、-号。λ为地方经度,东经为+,西经为-。 t与λ的单位要统一。 例:已知 150W 地方时为 10h,求 150E 的地方时? 已知:t1=10h,λ1=-150=-1 h,λ2=+1 h
(4)区时与世界时的换算T0=Tn-n 世界时即00经线的地方平时,因此它也是0时区的区时。 Tn-T0=0-n T0=Tn-n 3.现实时区和法定时 以上所讲为理论时区和区时。时区的界线严格以经线为界。但 各国在实际应用时往往根据自己领土的情况,常以行政区界或某种自 然界线作为时区的界线,这样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可采用同一时间, 而不致被划分为不同时区采用不同的时间。这种人为规定的时区称为 现实时区。 在现实时区内采用的同一时间为法定时。 详见P138 图,P135 文。 4.北京时间 定义:(P136)东8区的区时或 1200E 的地方平时。 与北京地方时的区别
作业:P141
时间测定公式
S=tγ=α午 m视=α午-α视+12h
m平=m视-η
三.各地的时间 时刻根据天体的时角测得。由量时天体的不同得到三种时刻: 恒星时(γ)、视太阳时(视日)、平太阳时(平日)。由于天体的时 角因地而异,故这种根据天体的时角测得的时刻也是因地而异的,由 此产生了各地的时间。 (一)地方时(t) 各地根据天体时角测得的时刻因经度而不同,这种因经度而不 同的时刻称地方时。 1.定义:按本地经度测得的时刻,称地方时。包括地方恒星 时(S),地方视太阳时(m视),地方平太阳时(m平)。 2.与经度的关系:t1-t2=λ1-λ2
上 11~12h 休息。自 1986 年起,新疆民用时采用乌鲁木齐(东 6 区)
时间。
(四)日界线
在地球上,经度相差 3600 的两地,时间即相差 24h(1日),
这两地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1日,区分两地的差异是通过安排日界线
来进行的。
1.理论上的日界线--1800 经线
日界线的安排是人为规定的,它可以是任一条经线,但为了减
(1)同一时区有相同的区时。 (2)较东时区有较快的区时。 如:东 12 区比东 11 区快 1 小时;
东 12 区比东 10 区快 2 小时; 东 12 区比东 9 区快 3 小时;
东 12 区比 0 区快 12 小时;
东 12 区比西 12 区快 24 小时; (3)区时换算:T1-T2=n1-n2 式中:n为时区序号(东+西-), T为相应时区的区时。
求:t2 解:t1-t2=λ1-λ2
10-t2=-1-1 t2=12 h 由于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微小的经度差异便会带来时间上的 不同,不利于各地的相互交往。 (二)世界时(T0) 1.定义:格林尼治(00经线)的地方平时。 2.与地方时的换算:T0=t-λ T0-t=λ0-λ 而λ0=0 故T0=t-λ 世界时作为全球通用时间虽然统一,但与世界各地大多数地区 的生活习惯不相符。于是人们倾向于一种既在一定范围内时间保持一 致,又与人们生活习惯相差不多的时间系统。 (三)区时 1.时区(n) 划分:全球按经度划分为 24 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 150。 与经度的关系: n=λ/150=整数(四舍五入) 如:640E 所在时区:n=640/150=+4 中央经线:位于每时区中央的经线。λ=150*n 2.区时 定义:每一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时为该时区的区时。它是全 区的通用时间。 如:东8区的区时即 1200E 的地方平时。对于全区来说,它是 全区的通用时间;对于 1200E 来说,它也是地方时。 与时区的关系
为地球自转 360059′所用的时间。平常所指的时间均是指平太阳系 统而言的。如1回归年=365.2422(平太阳)日,1 朔望月=29.5306(平 太阳)日。
但是,平太阳日的稳定性是以地球自转的稳定为前提的。当地 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时,这种稳定性便不存在了。因此,平太阳日的 长度仍是变化的。
(二)科学上时间单位的演变 以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周期为基础确定的上述计时单位,在人 类的生产、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 史中,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一直是人 们共同遵循的活动规律。
北京时间为 1200E 的地方平时,而北京地方时为 116019′E
的地方平时。
北京时间为全国通用时间。我国幅员辽阔,自 730E~1350E,
跨5个时区(东5~东9区)。理论上,这5个时区有各自的区时,
但为了全国各地相互协调,目前以北京时间为全国通用时间。因此,
各地有不同的作息时间,如新疆:上午 10h 上班,中午 2h 午饭,晚
1.真太阳日 真太阳日即前述的太阳日,是太阳周日运动的周期,太阳连续两 次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在1太阳日中,地球自转了 360059′。
(1)特点:长短不等,因季节而变化。 (2)原因: z 地球公转速度的不均匀(太阳周年运动的不均匀) 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为 59′/日,但在近日点附近为 61′/日, 远日点附近为 57′/日。所以,当地球—— 1 月初过近日点时,1 真太阳日为地球自转 360061′的时间, 7 月初过远日点时,1 真太阳日为地球自转 360057′的时间。 z 黄赤交角的影响 即使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公转速度是均匀的,由于ε的存在, 真太阳日长短仍然不相等。 上面讨论地球自转时,总是假设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同一平面 上,即地球自转是赤道平面,太阳周年运动也是赤道平面,忽略了ε 的存在。但实际上,太阳周年运动在黄道上进行,ε=23026′。当 地球自转时,太阳每日平均在黄道上东移 59′,地球自转和公转不 是一个平面,不能简单相加。 如图:在二分日时,太阳每日黄经差造成的赤经差较小,此时 地球自转<360059′;二至日时,太阳每日黄经差造成的赤经差较大, 此时地球自转>360059′。 因此,真太阳日的长度大体是二至日最长,二分日最短,二者 的变幅约为±21S。 综合上面两方面因素,ε的影响是主要的,其次才是公转速度 的变化。公转速度的影响是使得冬至日要比夏至日更长一些,而春分 日要比秋分日更短一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更精密的时间计量,于是产生 了更小的时间计量单位——时、分、秒。它们都是对日这一时间计量 单位进一步等分而得出的。如时是日的 1/24,分是日的 1/1440,秒 是日的 1/86400。时、分、秒的测定和表示,也是以具有稳定周期性 和复现性的物质运动为依据的。利用摆的周期性运动,人们制做了用 于测定和表示时间的机械钟表。后来,人们发现晶体每秒钟振荡几百 万次,而且,这种振荡运动的周期非常稳定。本世纪 30 年代制成了 石英钟,使时间计量达到每 300 年仅相差 1 秒的精确程度。随着现代 物理学的飞速发展,人们从微观世界中发现了更加精确、稳定的运动 周期。例如,当原子受到 X 射线辐射时,其轨道电子从一个位置跃迁 到另一个位置所产生的电磁波,振动周期每秒钟可达几十亿次,而且 周期极其精确、稳定。本世纪中叶以来,根据这种振动周期而制做的 各种原子钟相继问世,使时间计量达到了更加精确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