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英雄雨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英雄雨来》
什么是“英雄”?
“英”本意是“花”的意思,后来比喻的杰出人物。

而“雄”指武力过人,后来也指杰出的人才。

“英雄”是做出了不平凡或者有意义的事情,且代表着一种时代理想的人格形象。

说雨来是小英雄,说明雨来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而且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整篇文章分六大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些什么,你可以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吗?
一、游泳本领高;
二、上夜校读书;
三、掩护李大叔;
四、与鬼子作斗争;
五、河沿上的枪声;
六、雨来没有死。


第一段
雨来的家是哪里的?他们的村庄给你什么印象?
雨来的家在晋察冀边区北部,还乡河旁边的芦花村的。

他的家乡给人最深的印象是芦花开的时候,苇絮像白雪一样漫天飞舞。

雨来多大年龄?
12岁。

雨来的这个村子有多少人?
有几十家。

如果按一家5口算的话,估计也就一两百号人,最多不超过500人。

他们村为什么叫“芦花村”?
因为芦花开得时候,整个村庄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所以叫“芦花村”。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中的“晋察冀”是什么地方?“边区”是什么概念?“晋察冀”是三个省的简称。

我们看现在汽车车牌的第一个字,基本就是车子所在省份的简称,比如“京”、“沪”、“粤”、“苏”、“皖”。

同样“晋察冀”是三个省的简称,“晋”是山西省,“察”是察哈尔省,“冀”是河北省。

可是有小朋友说,察哈尔省没听说过。

没听说过就对了,因为我们现在根本就没有察哈尔省。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民国政府推翻了清政府之后,把内蒙古划分为3个省:热河(简称热)、绥远省(简称绥)、察哈尔(简称察),后来新中国成立后,把这3个省都撤销了,原先的地方划入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北京。

现在我们来说说“边区”。

所谓“晋察冀边区”就是这3个省的交界地区。

可是,好端端的3个省边上,为什么要划出一个“边区”呢?这就涉及到中国近代史了。

我们应该知道1911年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孙中山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中华民国虽然推翻了清朝政府,但全国各地还是军阀的地盘,就
等于说中国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其实各个片区的军阀基本不听中央指挥,而且还互相打仗。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他们想用与国民党不同的方法来拯救中国,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

对于当权的国民党来说,肯定不能容忍一个新的正当来反对自己的统治。

于是国民党就开始不断打共产党,共产党便只能在几个省的边界上扎根。

这样的好处是,一个省的军阀来打共产党,共产党就立马跑到旁边一个省的地盘上。

这就等于在一个三不管的地界上,山西来打,就跑到河北,河北来打就跑到察哈尔。

当时,我们共产党建立了不少这样的根据地。

但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

于是国民党与共产党进行合作,一致抵抗日本侵略。

由于国民党是执政党,所以将共产党的原先叫“边界”的根据地设立行政机构,叫“边区”。

“边区”由共产党领导,有独立的税收权力,而且国民党统一发放军队费用。

当时国民党承认的边区政府有两个:一个是“陕甘宁边区”、一个就是“晋察冀边区”。

等抗日战争结束(1945年)后,国民党、共产党开始内战,“边区”便不存在了。

所以,通过这段文字,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1937年-1945年之间。

“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中“苇絮”是什么样的?“罩”是什么样的感觉?
“絮”,形声字,从糸(mì),如声。

古代人做棉衣,衣服里面填充的是丝绵(可见中国很早就养蚕了),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种植棉花。

好的丝叫绵,差的一团团乱糟糟的,叫絮。

后来,我们熟悉的还有“柳絮”、“棉絮”。

“罩”形声字,从罒(wǎng),卓声。

本义是捕鱼的器具。

后引申为覆盖,套住的意思。

课文中作者想表达芦花飘满了小村庄的上空,就像芦花做的罩子改在上面一样。

第三段
“妈妈不让雨来耍水”的“耍水”是什么意思?
“耍水”其实就是玩水。

“浑身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这句话是什么句式?“黝黑”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被字句”。

也可以改成“把字句”:“太阳把浑身晒得黝黑发亮。


“黝黑”在课文中指皮肤晒成青黑色。

“黝”是指有点青的黑色。

“扭身就到炕上抓笤帚。

”句中的“扭身”是什么动作?“笤帚”是什么?“炕”是什么?为什么笤帚会在炕上?
“扭身”就是转身。

“笤帚”就是我们平时扫地的“扫帚”“扫把”。

“笤”是形声字,从“竹”,“召”音。

是打扫用的工具。

“帚”是象形字,是扫地用的扫帚的形象。

也就是说在甲骨文时期,人们就已经用扫帚扫地了。

“炕”,北方冬天比较寒冷,于是就用砖或泥砌一个床,下面用烟道的温度加热,人们睡觉、吃饭都可以在炕上,用以御寒。

课文中将笤帚放在炕上,看上去不太合理。

扫地的扫帚放在吃饭睡觉的炕上,那不是很脏吗?这里我们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这扫帚是扫炕上灰尘用的;第二种,现在是夏天,炕就空置在那里,所以一般杂物都会堆在上面;到了冬天要用炕的时候,再重新收拾整理。

不过,这也从另一方便看出来,农村人家并不太讲究规整和卫生;尤其是战争年代,更顾不上这些。

第四段
“往河沿跑”的“河沿”是什么地方?
“河沿”是河边的意思。

“妈妈立在河沿上,望着渐渐扩大的水圈直发愣”妈妈为什么发愣?“发愣”的“愣”是什么意思?
妈妈本来是惩罚雨来玩水,担心他玩水不安全。

现在她又把雨来追下水了,与她本来要惩罚的结果截然相反,所以发愣。

另外,雨来逃跑,跳进水里好长时间不见了,妈妈也看得不知所措,所以愣住了。

“愣”本身就是呆、失神的意思。

而“愣”是“楞”的异体字,古代文字里没有“愣”字。

“楞”本是“棱”的意思,是四方的木头,“愣”有呆的意思,与我们说一个人像木头一样笨有相同之处。

“发愣”就是发呆。


第一段
课文第一段,就用了一个“秋天”一个词。

就将课文第一部分的“夏天”一下子转到了“秋天”。

第二段
“爸爸从集上卖苇席回来”这句话中“集上”是什么?“苇席”是什么?这句话向我们透露出什么信息?
“集上”就是“集市上”,过去的市场并不像现在随时随地去都开着,而是在固定的时间,大家拿着想卖的东西去卖,以及去买自己想买的货物。

因为是人群集聚而形成的市场,所以称为“集市”、“市集”。

现在很多地方仍有“赶集”的说法。

“苇席”用芦苇编织的席子。

“席”本就是坐或者睡的时候,铺垫在下面的用具。

从“席”字看,原先是布的,后来有草编、竹编、芦苇编的。

这句话向我们透露出:一、边区的市场不发达;二、芦花村有一个产业就是编苇席,他们可以考卖苇席增加收入。

“商量”的“量”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音?商量是什么意思?
“商量”的“量”有两个读音“liáng”、“liàng”。

但是在“商量”里面读轻声“liang”,至于什么时候读轻声,哪些词读轻声,是有规律的,具体我们可以点击链接《轻声》学习。

“量”读“liáng”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器具确定东西的多少、长短或其他性质,“测量”、“量地”;另一种是商酌、考虑的意思,比如“考量”,从字义上“商量”应该读“liáng”,但我们习惯地变读为轻声。

“量”读“liàng”的时候,有两种情况:第一是作为“量词”概念的时候,比如“数量”、“胆量”、“力量”,物理学的“量子”;第二种是作为估计、审度意思的时候,“自不量力”、“量入为出”。

“商”本身也是量的意思,“商量”两个字在一起,就是大家把各自的标准、想法拿出来比划比划,看看谁的更有道理,也就是商议、讨论的意思。

爸爸说,“看见了区上的工作同志”,“区上”是什么?
“区上”就是边区的意思。

结合后面文章中吗,妈妈问爸爸区上在哪里。

说明当时的区上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点的,而且会经常变动。

这也正符合当时共产党抗日采用的“游击战术”。

“起码要上夜校”中“起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上“夜校”?
“起码”本来是古时候赌博的用语,“码”就是赌博用的“筹码”,赌钱是用筹码下注,下注最小的起点“筹码”,叫“起码”。

所以“起码”就是至少、最少、最低限度的意思。

“夜校”就是利用晚上的时间上课的学校。

那个年代老师有限,而且白天要忙于生产做事情,所以老师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教哪些晚上有空的人来学习。

现在一些工作的人也一样会报“夜校”学习。

爸爸说,“要不,将来闹个睁眼瞎。

”啥是“睁眼瞎”?
“睁眼瞎”就是眼睛看着好好的,但跟瞎子一样。

为什么呢?这里的“瞎”是指对文字瞎,看见了也不认识。

所以“睁眼瞎”,指的是不识字,文盲。

第三段
女老师“穿着青布裤褂”,“青布”是什么布,“裤褂”你了解吗?
“青布”一般是偏黑色的棉布。

“裤褂”的“裤”比较容易理解,“褂”我们平常可能还在一些方言里面听到“褂子”、“长褂”。

“褂”是中式的单上衣或罩在外面的长衣。

“雨来从口袋里掏出课本,这是用土纸油印的,软鼓囊囊的”。

“土纸油印”是什么样的?“软鼓囊囊”是什么感觉?
“土纸”是一种粗纸。

靠手工制成的纸。

“油印”是一种简便的印刷方法。

先在特制的蜡纸上用铁笔刻画出文字图画,然后让蜡纸附在普通纸面上,在上面涂施油墨,油墨透过图纹孔洞,就印刷到下面的普通纸上了。

“软鼓囊囊”,“软”说的是土纸摸上去的感觉;“鼓囊囊”说的是土纸材质不够密实,空;“软鼓囊囊”说明土纸做的书,不厚实,感觉也不结实,没分量感。

“雨来怕揉坏了”为什么要“揉书”?“揉”到底什么意思?
“揉书”其实不是故意揉,而是与衣服或其他东西接触,容易磨破,或者翻破。

一方面是原来的土纸不结实,容易坏;另外也显示出雨来对书的爱护和珍惜。


第三段
“鬼子又‘扫荡’了”。

“鬼子”是谁?“扫荡”什么意思?这里“扫荡”为什么用单引号?鬼子,指骂人的话;从前对外国人的鄙称。

抗日战争时期,“鬼子”遂成为日本人、日本军人的通称。

扫荡是扫除涤荡;泛指彻底清除。

扫荡是一种军事行动,指采取封锁,围剿,隔离等扫荡手段来消灭另一方的残余兵力。

“民兵”是什么兵?他们一般是什么打扮?你觉得雨来的爸爸是民兵吗?
民兵指平日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应召入伍的农民;他们既是民又是兵。

现在的“民工”就是在农村务农就是农民,到城市打工就是工人,既是农民也是工人。

民兵的装扮应该跟雨来的爸爸差不多,“肩上披着子弹袋,腰里插着手榴弹,肩上还背着一杆长长的步枪。


“脊背”你知道是哪里吗?
“脊背”就是背部。

因为人的脊椎是朝外,处在“背”上,所以称之为脊背。

爸爸又转过脸对妈妈说:“明天你到东庄他姥姥家去一趟……”的“他姥姥”是谁?
是雨来的外婆。

从后面的“他舅舅”就更能确定“他”就是指雨来。

“爸爸装了一袋烟,吧嗒吧嗒抽着”,你是否见过那一袋烟是什么样子?现在人抽烟怎么没有“吧嗒吧嗒”的声音?
雨来的爸爸抽的是烟袋。

烟袋,吸水烟或旱烟的用具;一般由烟袋锅、烟袋竿、烟袋嘴构成。

抽烟袋的时候,吸烟的人嘴巴不停地张合,所以有“吧嗒吧嗒”的声音;现在很多人抽纸烟,嘴接触在纸上就没有了这种声音。

第六段
“把屋子震得好像摇晃起来”是比喻句吗?
不是比喻句,因为没有喻体。

但运用了夸张,屋子事实并没有摇晃。

第七段
“雨来一骨碌下了炕”,“一骨碌”是什么意思?
“骨碌”就是转的意思。

“一骨碌”就是一转、一滚。

说明雨来的动作灵活。

“刚要迈门槛”中“迈”、“门槛”是什么?
“迈”是抬起腿来跨步。

一般门槛都是跨过去的。

“门槛”是门的下框,是门框的最大横料。

设置门槛,可起防风等作用。

“李大叔是区上的交通员,常在雨来家落脚”中“交通员”是什么职务?“落脚”什么意思?
在团体、组织间传递信息的人。

多指解放前革命队伍中的通信员。

落脚,一般指“停留的地方”。

古代人交通不发达,长途旅行时,主要道路的中途都会有驿站或者是客栈,以供旅客停留住宿,落脚由此而来。

第八段
“李大叔忙把墙角那盛着一半糠皮的缸搬开”中“盛”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音?什么意思?“糠皮”是什么?
“盛”是个形声字,上声下形。

读“chéng”的时候,表示用容器装,容纳。

比如盛饭、盛汤;课文中的“盛”是容纳的意思。

读“shèng”的时候,表示繁茂、丰富、浓厚的,也有程度之深的意思。

比如盛开、兴盛、茂盛、盛情、盛大、盛事、盛怒。

当然还有作为人的姓的时候也读“shèng”。

“糠皮”就是谷物的皮壳,俗名又叫“麸皮”。

糠皮可以混在饲料里面喂养家畜、家禽,也可以填充在枕头里面。

雨来家的糠皮,很有可能是粮食紧张的时候混在粮食里面吃,也有可能是喂养家禽家畜的。

“雨来两眼愣住了”,为什么雨来会愣住?
雨来愣住了,就是呆住了的意思。

因为雨来一直住在家里,他竟然还没李大叔熟悉,竟然岗下面有个洞,可以钻人进去。

第九段
李大叔让雨来“把缸搬回原地方”,而雨来“把缸挪回到原地”,为什么雨来不搬,而是挪?李大叔力气大,所以从他的角度来讲,缸可以拎起来离开地面,可以“搬”动。

可是,雨来才12岁,他力气没那么大,所以没法让缸完全离开地面,只能一点点的“挪过去”。

第十一段
“雨来刚到堂屋”中“堂屋”是哪里?
堂屋是传统中国民居中的礼仪空间,一般设计在房屋中间,又称“客堂”。

客堂是用来会客、祭祀、宴请用的。

因为平时敞开,有的地区又称“明间”(卧室则称“暗间”);我们现在说的“明堂”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

我们现在公寓房一般只有客厅,没有堂屋。

“撒腿就往后院跑”中“撒腿”什么意思?
“撒腿”就是放开脚步。

“背后咔啦一声枪栓响”的“枪栓”是什么?
我们看电视,玩玩具手枪,让子弹上膛时,总是会发出“咔”的声音。

这就是老式步枪或者狙击枪里面的拉枪栓。

拉完枪栓之后,就是射击了。

所以雨来接着就“听见子弹向他头上嗖嗖地飞来”。

“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

”是不是比喻句?
这句话不是比喻句,因为我们找不出来拿什么来比喻成“踩着风”。

这句话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说雨来跑得快,夸张成像踩着风。

雨来都已经跑到后院了,为什么不继续跑,为什么要爬树?
因为后院没有门,到处被墙挡住了。

所以雨来没办法,就想着爬树翻过院子出去。

“鬼子把他两只胳膊向背后一拧,捆绑起来,推推搡搡回到屋里”中几个动作“拧”、“捆绑”、“推推搡搡”都是什么意思?
“拧”就是用拇指和另外一两个指头扭住皮肉用力转动。

“捆绑”指人被绳带等缠绕拴住。

“推推搡搡”是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这一部分里面,用了很多的拟声词,你能找出来吗?
吧嗒吧嗒、哐啷、咕咚咕咚、哗啦哗啦、唔哩哇啦、咔啦、嗖嗖

第二段
“屋子遭了劫难”为什么说“遭了劫难”?“劫难”是什么意思?
“劫难”就是灾难的意思。

因为鬼子要找李大叔,把屋子里弄得乱七八糟,“连枕头都给刺刀挑破了”。

所以说家里就像遭到灾难了一样。

第四段
“皇军”是什么人?
“皇军”是日本侵华军队的自称,因为他们国家的最高领袖是“日本天皇”,他们都是天皇的军队和军人,所以称“皇军”。

第九段
“那鬼子向雨来横着脖子翻白眼,使劲把到放回鞘里”,“横着脖子”“翻白眼”都是什么动作和表情?“鞘”是什么?
“横着脖子”就是歪着脖子。

“翻白眼”表示鬼子对雨来愤怒不满。

“横”是个多音字。

当读“héng”的时候,表示跟地面平行,与“竖”、“直”、“纵”相对。

当读“hèng”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陛下是凶暴、不讲理,不如强横、蛮横;另一种情况表示意外、不寻常的,如横财、横祸、横死,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很容易读错。

“鞘”形声字,从革,肖声。

革,是去毛并经过加工的兽皮。

鞘的本义就是刀剑的皮套,后来刀鞘、剑鞘也用金属和其他材质做的。

第十二段
“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用的什么修辞手法?“扭”着是什么动作这是标准的比喻句,把“双手”比喻成“鹰的爪子”。

“扭”这里就是“拧”的意思,就是抓住雨来的耳朵用力转动。

“雨来疼得直咧嘴”是什么表情?
“咧嘴”是向两边延伸嘴角,一般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

“直”是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

我们说“一直吃”、“直哭”就是这个意思。

“揪”是什么动作?
“揪”用手抓住或扭住。

“雨来打了个趔趄”,“打了个趔趄”是什么?
“趔趄”指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也就是雨来脚步一个不稳,差点摔倒。

“后脑勺正碰到柜板上”中“后脑勺”是什么部位?
我们知道“勺子”的背面是鼓鼓的,人的头部后面也是鼓鼓的,像勺子的背面一样,所以我们就称脑袋后面突出的部分为“后脑勺”。

这一段,作者用了哪些动作来描写鬼子?
“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
“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


“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像两边拉”
“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
“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
“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
第十三段
“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是不是比喻句?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不是比喻句。

“嗡嗡”不是脑袋发出的声音,而是用一个感官上的感觉来形容另一个感官的感觉,在修辞手法上叫“通感”。

“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

这一部分中,鬼子用了什么方法来让雨来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鬼子用的方法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也就是一个做坏人,一个做好人:
先是一个“两眼红红的”军官先自己当坏人,对雨来问话问话,让雨来“不许撒谎”。

接着扮演好人,改用温柔的哄骗策略,告诉雨来“小孩,皇军是爱护的!”并让人松绑雨来。

接着扁鼻子军官和一个鬼子扮演好人和坏人。

扁鼻子军官先是给糖雨来吃;雨来不吃,一个鬼子以坏人形象要砍雨来。

扁鼻子军官接着演好人,说他“最喜欢小孩”。

当雨来依然不说出李大叔下落的时候,扁鼻子军官自己开始做坏人了,变得凶恶可怕,开始动手打。

最后他气得暴跳起来,让把雨来拉出去枪毙。

所以鬼子的策略是“一个军官问话,然后哄——扁鼻子军官用糖哄——一个鬼子吓雨来,要砍死雨来—扁鼻子军官继续哄——扁鼻子军官来硬的,打”。

所以鬼子的策略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软硬兼施。


“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这句话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说浮云像红绸子,又像鸡冠花?
这句话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但是作者用了2个喻体来比喻“天上的浮云”,一个是“红绸子”,一个是“鸡冠花”。

但这里的比喻还没有构成“博喻”,博喻的修辞手法是要3个及3个以上的喻体。

作者之所以把浮云比喻成了“红色”的事物,有两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个,是当时的时间,太阳已经落下去了,这时候天空中的晚霞是红色的;
第二个,是人们都以为雨来被打死了,所以看着天空的云就像血染红了一样。

“有志不在年高”什么意思?
“有志不在年高”的意思是“只要有远大志向,就算年纪小也没事”。

这是说雨来虽然年纪小,但他知道他的人生有更重要的事情,甚至是比活着更重要的事——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所以要赶走侵略我们祖国的日本鬼子。

“有志不在年高”还有下一句,“无志空活百岁”。

也就是说,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活得很长寿,也是白活。


“他试探着推开洞口的石板,扒开苇叶”。

为什么要“试探”?
“试探”,是试着进行探索的意思。

因为李大叔不知道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日本鬼子有没有走,所以小心翼翼地试探。

“忽然听见街上有人吆喝”的“吆喝”是什么意思?
“吆喝”本是大声叫喊的意思,这里的“吆喝”有大声叫喊的意思,但这里更偏向买东西的“大声叫卖”。

“暗号”是什么意思?
“暗号”是指彼此约定的秘密信号。

因为知道暗号的人,在对暗号的时候,不懂暗号的人根本就听不懂真正的意思。

“尸首”是什么?
“尸首”就是“尸体”的意思。

有的时候还用“尸身”。

“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中“不防备”是什么意思?“扎”是什么动作?“防备”是为应付攻击或避免伤害,预先作好准备。

“不防备”就是没有预先做好准备。

“扎”在这里是钻的意思。

就是雨来一下子钻进水里去了。

“扎”还是个多音字。

读“zhā”的时候,有3种情况:第一种是刺、钻的意思,就是扎针、扎花、扎猛子;第二种情况是驻扎的意思,如扎营;第三种情况是与酒一起,一扎啤酒。

读“zhá”的时候,就是挣扎。

读“zā”的时候,表示与捆、绑有关系的时候,比如扎鞭子;量词与捆、把有关系也是读“zā”,比如一扎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