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陆边缘及其地质构造课件

合集下载

《地质构造》PPT课件

《地质构造》PPT课件

4.2.4 褶皱形成时代
研究褶皱形成时代,一般常通过分析 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来确定。如果不整合面以下的 地层均褶皱,而其上的地层未褶皱,则褶皱运动 发生于不整合面下伏的最新地层沉积之后和上覆 最老地层沉积之前。如果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均 褶皱,但褶皱方式、形态又都互不相同,则至少 发生过两次褶皱运动。
⑤侵入接触 是侵人体与被侵入围岩间的接触 关系。侵入接触的主要标志是,侵人体边缘有捕 虏体,侵人体与围岩接触带有接触变质现象,侵 人体与其围岩钓接触界线多呈不规则状
⑥断层接触 即地层与地层少间或地层与岩体 少间.其接触面本身为断层面、.
a-整面
4.1.4 地层接触关系
在地质历史发展演化各个阶段,构造运动贯穿始 终,由于构造运动的性质不同或所形成的地质构造 特征不同,往往造成新老地层之间具有不同的相互 接触关系。地层接触关系是构造运动最明显的综合 表现。
概括起来,地层(或岩石)的接触关系有以下几种: ①整合接触 表现为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 时代连续。它是在构造运动处于持续下降或持续上 升的背景下发生连续沉积而形成的。 ②假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 为新、老地层 产状平行一致而地层时代不连续。其间缺失了某些 地层,标志着这期间地壳曾一度上升。上升时遭受 风化剥蚀,形成具有一定程度起伏的剥蚀面。
除了观察横剖面特点外,还需了解褶皱枢纽是 否倾伏,并确定其倾伏方向。沿同一时代岩层走向进行追 索,如果两翼岩层走向相互平行,表明枢纽水平。如果两 翼岩层走向呈弧形圈闭合围,表明其枢纽倾伏。根据弧形 尖端指向或弧形开口方向以及转折部位实际测量的方法可 确定枢纽倾伏方向。
从地形上看,岩石变形之初,背斜相对地势高成 山,向斜地势低成谷。这时地形是地质构造的直接反映。 然而经过较长时间的剥蚀后,背斜核部因裂隙发育易遭受 风化剥蚀往往成沟谷或低地。向斜核部紧闭,不易遭受风 化剥蚀,最后相对成山。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称为地形倒 置现象。

陆地构造地貌 教学PPT课件

陆地构造地貌 教学PPT课件
地垒
30
断层谷——重庆天坑地缝
31
断层崖——华山
32
华 山 长 空 栈 道
33
太行山——挂壁公路
34
断层三角面
35
36
巨大的断陷谷
37
2、褶皱地貌
➢ 单斜地貌
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叫做单斜地貌
• 单斜地貌包括单面山(单斜山)和猪背脊(猪背山)。
• 当岩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而另一 坡比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斜山;
42
顺地貌——背斜山
巫峡
43
背斜山
44
顺地貌——向斜谷
庐山黄家坡谷地
45
逆地貌
向斜山 背 斜 谷
46
逆地貌——背斜谷
47
➢ 穹隆构造地貌
核部为老岩层,翼部为较新岩层,岩层自中 心向四周倾斜的浑圆形构造,称为穹隆构造;其 平面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长/宽小于3/1 。


48
穹 隆 山 地
马里亚纳海沟2a
89
-11034m
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2012.03.26.驾驶“深海挑战者号” 特制潜艇成功抵达地球最深的地方, 约10898.43米。成为历史上第三位 下潜至海洋最深处的探险家,同时 也是单独下潜第一人,还是第一位 对该马海里沟底亚部纳进海行沟实2 地探测的人。
90
大陆,平均高度875m
大陆,平均高度875m 大洋,平均水深3800m
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m
99
海洋钻探船 “ 格洛玛 ·挑战者 ” 号
Glomar Challenger, 1968年3月首航
100

地质构造最全整理PPT课件

地质构造最全整理PPT课件
17
2.研究内容
确定节理的成因、对节理进行分期、统计节 理的间距、数量、密度,确定节理的发育程 度和主导方向等。
节理的分期可根据节理的交切关系进行,比 如后期形成的节理常将先期形成的节理错开, 或者受到先期形成的节理的限制。
18
3.资料整理:
节理玫瑰花图、等密图和电算处理等。
19
节理分期
2
节理分类
按节理的成因分类,节理按成因可分为 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3
(1)原生节理
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 柱状节理
4
(2)构造节理
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 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 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 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 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常 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 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11
4.根据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可 将节理分为:
(1)纵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 (2)横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直交 (3)斜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斜交
12
与岩层走向关系
13
与褶皱轴向关系
14
5.按张开程度进行分类
宽张节理:节理缝宽度>5mm; 张开节理:节理缝宽度3~5mm; 微张节理:节理缝宽度1~3mm; 闭合节理:节理缝宽度<1mm。
岩脉,而不改变其方向; 剪节理的发育密度较大,节理间距小而且具有等间距性,
在软弱薄层岩石中常常密集成带出现。
8
张节理
9
剪节理
10
3.按节理与岩层走向关系分类
1)走向节理:节理延伸方向大致与岩层走 向平行。

地质构造.-高一版上课PPT课件

地质构造.-高一版上课PPT课件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什么叫褶曲?什么叫褶皱?两者有什 么联系?褶皱是怎么样形成的?
2褶曲的基本形态有几种?如何区别?
3 地壳中出现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地壳当中常常出现“向斜成山、 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又是什么?
山和谷怎. 么区分
10
如果水平的岩层受到挤 压力作用时,将会出现什 么样的后果?
华山
渭河平原
.
黄土高原
40
地堑地形——渭河谷地
.
41
地堑地形——汾河谷地
.
42
地垒地形——华山
块 状 山 地
.
43
.
44
.
45
.
46
南天门十八盘
地垒地形——. 断块山:泰山 47
(1)结果
褶皱 地 质 构 造
断层
2、地壳运动
背斜 向斜
褶皱山脉
昆仑山脉 喜马拉雅 秦岭 ……
地垒
华山、庐山、泰山等
49
(二)地壳运动
1、褶 皱
构造类型
产生 原因
结构 地貌形 特征 态
实践意义
地形倒置
背斜
岩层 常形成
褶 皱
岩层受 上拱
向斜
挤压弯 曲变形
岩层
山岭 谷地或
下弯 盆地
背斜 成谷
向斜 成山
石油、 天然气 埋藏区
地下 水储 藏区
判断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中间. 新,两翼老
50
2、断层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图示地质构造形成的构造地貌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

《地质构造》课件

《地质构造》课件
地质年代和地球历史
回顾地质年代的划分和地球历史的演变, 如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地质构造的应用和展望
矿产资源和能源勘探
讨论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和能源勘探的影响,如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
工程建设和资源保护
探索地质构造对工程建设和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如建筑基础和水资源管理。
地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害和环境管理
介绍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和环境管理的关系,如地震、地滑和土地利用规划。
高原和盆地构造
介绍高原和盆地地质构造形成的 原因和特点,如青藏高原、亚马 逊盆地等。
海岸和岛屿构造
讨论海岸线和岛屿地质构造的形 成过程,如大堡礁、冰岛等。
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
1
地质环境和沉积变化
2
了解地球环境对地质构造演化的影响,
如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
3
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
探索岩石变形和地质变质的作用,如压 力、热力和化学作用。
结构构造和构造地貌
介绍不同地质构造形成的地形特征,如山脉、断层、构造盆地等。
运动构造和能量来源
探讨地球内部能量驱动地壳运动的机制,如板块运动、地热和地震等。
地震和板块构造理论
解释地震与板块构造的关系,探索板块漂移和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的类型和特征
岩石圈运动和构造分区
描述岩石圈不同地区的形变和构 造特征,如太平洋火环、喜马拉 雅造山带等。
《地质构造》PPT课件
地质构造是地球表面和内部不同岩石和构造单元的空间分布和关系,探索地 球演化的重要领域。
引言
地质构造是研究地球大地构造的学科,包括构造地貌、构造力学、地球物理 和地震学等多个方面。
本次课程旨在介绍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 发展前景。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PPT课件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PPT课件

㈢了解地质构造意义
构造名 称


向斜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石油天然气 储藏区
隧洞良好选址
岩层封闭,常有“储 油构造” ,易于储油 、 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 不易储水
地下水储藏区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常有自流井分布 承受静水压力
泉湖分布地 河谷发育
岩石破碎 ,易受风化侵蚀 常发育成泉、湖、河流
铁路公路桥梁 岩层不稳定破坏工程 水库等的回第1避6页处/共26页 水库等易渗漏,易诱
第20页/共26页
褶皱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有由于 外力的侵蚀作用,褶皱构造上覆岩层是由 于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的,说明这一地区先 是地壳运动使地面褶皱隆起,外力作用以 侵蚀作用为主,以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 抬升,使地表外力作用以沉积作用为主.
第21页/共26页
学了本节课后你 有什么收获、感受?
第22页/共26页

背斜 内力作用 山岭 易被侵蚀 谷地
质 构 造
褶皱 向斜
内力作用 谷地 不易被侵蚀 山岭


上升岩块
断块山
造 地
断层 下降岩块
谷地或低地

找矿
应用 找水
工程建设第2等3页/共26页
课后作业
1.收集有关褶皱、断层的图片和资料。 2.我们的教学楼建设前是否要经过勘探? 3.预习外力作用与地貌.
第24页/共26页
知识目标:
1.了解地质构造的基本含义和类型 2.掌握地质构造类型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能利用所学 知识解释常见的构造地貌的形成及特征 3.掌握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技能目标: 1.掌握阅读地质剖面图技巧 2.能将地质构造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 情感目标:

地质构造详细课件

地质构造详细课件

二、节理
1、节理的成因分类 原生节理:成岩过程中形成,如玄武岩柱状节理。 构造节理:构造运动(内应力作用)形成,分布范围广且有规律。 非构造节理: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分布不广,如风化节理等。
2、构造节理的分类
按照节理与所在 岩层的产状关系
走向节理 倾向节理 斜向节理 顺层节理
几何分类
纵节理

根据节理走向与 横节理
枢纽轴位于断层的一端
枢纽轴位于断层的中点
⑵ 根据断层走向和所在岩层走向的关系分类
① 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图a) ② 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垂直。(图b) ③ 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图c) ④ 顺层断层:断层面与岩层层面基本一致。(图d)
⑶ 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的关系分类 ① 纵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基本一致。 ② 横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近于直交。 ③ 斜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斜交。
一、断裂构造概述
1、基本概念
断裂构造:由于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脆性变形(断裂或错动)、丧失了 岩层原有的连续完整性,这类地质构造称为断裂构造。 2、断裂构造的分类
根据破裂面两侧岩块相对位移的大小分为:节理和断层。
节理:指破裂面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无明显相对位移的一类断裂构造, 又称裂缝。 断层:是指破裂面两侧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类断裂构造。
⑶ 断盘
断盘:指断层面两侧并沿断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岩块。
断层面倾斜时:
从相对位移方向:
上盘—位于断层面之上的岩块;
上升盘—相对上升的岩块;
下盘—位于断层面之下的岩块。
下降盘—相对下降的岩块。
⑷ 断距(位移) 断距:指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在不同方位的剖面上,断距值是 不同的。 相当点:指未断开前的一个点在断层移动以后分成两个相邻的点。

第十章 大陆边缘及其地质构造

第十章 大陆边缘及其地质构造

第十章大陆边缘及其地址构造1.何谓大陆边缘及其研究意义?大陆边缘即大洋边缘,它是近海陆地上观察到的岩层与地质构造向海下的自然延伸部分。

由于大陆边缘代表大陆地块的生长的边沿,许多现代构造运动均发生在其中,这就为解释内陆山区所看到的褶皱、隆起系列的早期地球历史乃至大陆的成因提供可靠信息。

研究表明,现在有关大陆和洋盆发展往往是沿大陆边缘生成的。

现在有关大陆和洋盆发展演化的假说,也离不开对大陆边缘的研究。

另外,大陆边缘中含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可供人类开发利用。

此外,陆上许多古代海相地层中的一些沉积特征,可在现代大陆边缘的沉积层中找到。

因而,加强对现代大陆边缘的烟酒,通过古今对比,来解释陆上古代沉积岩的形成环境,对于沉积岩相和成岩作用机理的研究就有重要意义。

2大陆边缘的类型?论述大西洋和太平洋大陆边缘的主要特征。

按照板块构造观点,全球大陆边缘分为三种类型:⑪发散型⑫汇聚型⑬转换型。

根据大陆边缘形态及构造的组合特征,全球大陆边缘主要分为两大类型。

①大西洋型大陆边缘②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以陆侧是稳定的大陆地块为其特征,自古以来很少变动,在地质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太平洋大陆边缘是两个汇聚板块的边界,它与毗邻的海底分别属于不同的版块,常伴有海沟、火山作用、活动性的山脉和强烈的地震。

其形态和构造单元比较复杂,除发育有大陆架、大陆坡以外,还伴生有岛弧、边缘海、孤立盆地,往往缺失大陆裙。

3影响大陆架沉积作用的因素有哪些?①海平面变动②物缘补给③水动条件④气候及其波动⑤碎屑物粒度⑥生物作用⑦化学因素⑧大陆架地型⑨海域敞蔽程度⑩周边陆地区域地质特征⑾构造背景4大陆架沉积可分为哪三类?陈述现代沉积的含义及其分布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可分为现代沉积,残留沉积,变余沉积。

沉积物的性质与目前所处的沉积环境及其物质来源相一致,处于一个统一的动态平衡系统中,这类沉积物称为现代沉积。

现代沉积主要分布在内陆架,以陆源碎屑为主;但现代碳酸盐沉积却一般都分布在外陆架。

《大陆及构造地貌》课件

《大陆及构造地貌》课件
《大陆及构造地貌》PPT 课件
欢迎来到《大陆及构造地貌》PPT课件!本课件将介绍大陆及构造地貌的基 本概念和重要理论,带您一起探索大陆演化、板块构造、地壳运动与地震活 动等知识点。
大陆及构造地貌简介
大陆及构造地貌是地质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陆地的形成、变化和特征。通过研究大陆及构造地 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活动。
大陆地貌
构造地貌
大陆地貌包括山脉、高原、盆地等各种地形特征, 由地质作用和长期风化侵蚀形成。
构造地貌是由地壳运动和板块活动形成的,如断 层、火山、地堑等地质构造。
大陆演化理论
大陆演化理论探讨了地球上陆地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其中,俯冲消失理论和大陆漂移理论是两个 重要的理论模型。
俯冲消失理论
认为地壳的碎片在俯冲带向下沉积,形成新的岩石,推动大陆演化。
大陆地貌变迁与环境影响
大陆地貌的变迁与环境紧密相关。地球上陆地的演化和变化对环境、气候和人类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气候变化
大陆地貌变迁会影响气候分布和气候
生态系统
2
变化,如山地的降雨和气温变化。
地貌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分布和演化
有重要影响,如湖泊和河流的形成。
3
人类活动
大陆地貌的变迁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 活和活动,如农业和城市建设。
质构造,如断层和裂谷。
3
火山构造
火山构造是由岩浆喷发形成的地质构 造,如火山口、熔岩等。
构造地貌类型
构造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形成于地壳运动和地质过程中。不同的构造地貌展现了地球的美丽和多样性。
褶皱山脉
褶皱山脉是由地壳挤压和褶皱形成的,如喜马 拉雅山脉。
断块山脉
断块山脉是由断裂形成的地质构造,如落基山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边缘海盆地的形成机制

(1)主动扩张机制
• 边缘海盆的扩张是由上涌的地幔物质引起的, 强调地幔物质上涌的主动性,大致有热底辟 和次生对流两种模式。
①热底辟模式
• 大洋岩石圈不断向岛弧之下俯冲,在下潜板块与上 覆板块之间,因摩擦生热作用,温度升高,以致可 能克服粘滞阻力,导致一种高温低密度的异常地幔 物质体——地幔热底辟自俯冲板块上表面浮升。热 底辟的膨胀和浮升可以克服俯冲边界存在的正应力, 从而导致弧后区边缘海盆的扩张活动。
2.主动大陆边缘及构造地质特征
•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活动型大陆边缘是板块汇 聚、大洋板块向大陆边缘之下俯冲消减的地带, 以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强烈的造山运动为 主要特征。

基本特征:
大洋板块俯冲带及其伴生的地震震源面都是从 洋向陆倾斜,并逐渐加深,此即贝尼奥夫带;
活动型大陆边缘的构造带具有明显的单向特征,
(2)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及构造特征
• 海洋岩石圈俯冲于岛弧之下,也称岛弧亚型大 陆边缘。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要由海沟、岛 弧和弧后盆地几个单元组成,常称为沟-弧- 盆体系;

• 从洋侧至陆侧,由下列地貌单元组成:外缘隆 起、海沟、非火山外弧、弧沟间隙(含弧前盆 地)、火山内弧、弧间盆地、弧后盆地(或边 缘海盆)等。
二、边缘海的地壳结构及成因模式 1.边缘海的基本特征
有较高的热流值,分布范围大致与海盆的深 水区相吻合; 海盆内浅源地震较少,一般为深源地震; 边缘海是一个主要沉积场所,第四纪以来的 松散沉积物厚度可达1000m; 一般边缘海盆具有对称的地磁异常条带。
2.边缘海的成因

• 边缘海盆地的洋壳性质、张性断裂结构、高 热流值、重力异常值等特征表明,大部分边 缘海盆是由扩张作用形成的。 • • Karig(1971)最早提出,边缘海盆地的张开 是岛弧裂离大陆、向洋侧运移,或岛弧本身 裂开的结果,边缘海盆地中可能存在生成新 洋壳的次级扩张中心。
②次生对流模式
• 俯冲的岩石圈把一部分低粘度的软流圈物质向下拖 曳,直到粘度增高后流动发生偏转,于是,热的软 流圈物质被带到弧后盆地下面的岩石圈底部。热物 质上涌使海洋岩石圈变热,对流运动引起的拉张作 用使地壳破裂,导致边缘海盆的扩张。
(2)被动扩张机制
• • 地幔物质的上涌是被动的,受板块之间运动 方式的控制。如果上覆板块与岛弧—海沟体 系之间为分离运动,这就为弧后扩张提供了 空间,可以促使地幔物质上涌,从而引起边 缘海盆的扩张。 • • 如果有俯冲带和大陆板块相向运动,大陆板 块推掩于俯冲带上,则形成安第斯陆缘。
第十章
大陆边缘及其地质构造
一、大陆边缘的基本类型及构造 地质特征

二、边缘海的地壳结构及成因模式

三、大陆边缘是洋陆争斗的前缘
一、大陆边缘基本类型及构造地质特征
根据板块运动性质和所处构造部位的不同划分 活动型(主动型大陆边缘)
大 陆 边 缘
板块的汇聚、俯冲消减、地震和火山活动
稳定型(被动型大陆边缘)

• 被动大陆边缘由宽阔的大陆架、较缓的大陆坡 和缓而平坦的大陆裾组成。
被动大陆边缘的形成和发展与大陆解体、海底扩 张和大陆漂移有关,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大陆裂谷阶段
• 大陆或联合古陆内部张裂,形成大陆裂谷。裂谷平面 上延伸很长,纵向上切割很深,切穿整个岩石圈的大 型张性正断裂。两侧被多条正断裂所限,形成单一的 或复杂的地堑带,例如东非裂谷。
• 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特征:
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俯冲带倾角较缓,一般约 在30⁰左右,在地表与俯冲带之间可发生地震; 横越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由陆及洋,地壳 中的花岗岩渐灭,地壳厚度减小; 安第斯 型大陆边缘岩浆主要为钙碱性火山岩和花岗 岩—花岗闪长岩的岩基; 安第斯型大陆边 缘在海沟的陆坡深水区以浊流沉积为主。
(2)新生大陆边缘阶段
• 随着大陆岩石圈开裂,新洋盆生成。新生大陆边 缘的陆架较窄,陆坡较陡,洋盆也较窄,与外洋 联系困难,形成较封闭的还原水体环境。
(3)成熟大陆边缘阶段
• 随着板块扩张、大陆漂移、大洋拓宽,在海底扩张 的背景上,沉积作用占优势,在前期湖泊沉积、砂 泥岩碎屑和蒸发岩、黑色页岩沉积的基础上,此阶 段过渡为陆架-陆坡-陆裾沉积相,接受了巨厚的 沉积物。
主动大陆边缘的分类:
安第斯型大陆边缘:海洋岩石圈俯冲于大陆 岩石圈之下,由海沟火山岛弧的大陆架和大 陆坡构成 ;
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海洋岩石圈俯冲于岛 弧之下,也称岛弧亚型大陆边缘,由海沟与 火山岛弧的大陆架和陆坡构成。
(1)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及其构造地质特征
• 基本组成有海沟、大陆坡和火山弧,弧后无边缘 海,海沟与火山弧之间出现沟弧间隙和弧前盆地。
如环太平洋构造带通常分为内外两带:外带位于 大陆侧,主要是中生代构造带;内带位于洋侧, 主要是新生代构造带。其构造活动性具有自陆向 洋迁移的趋势。
重力场的变化规律一般是海沟带的自由空间重力
异常为负,岛弧及弧后盆地的自由空间重力异常 为正;

地热流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活动大陆边缘是最强烈的火山活动带。
同一板块内部,板块向两侧做背向运动
剪切型(转换型)
以浅源地震为标志,分布比较局限
1.被动大陆边缘及构造地质特征
• 由于大洋岩石圈的扩张而造成的由拉伸断裂所 控制的宽阔的大陆边缘,又称稳定大陆边缘。 位于板块内部,被动的随着板块移动,缺乏海 底俯冲带,故无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和造山 运动,但曾遭受显著的沉陷和张裂活动,发育 有巨厚的沉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