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_资本论_是大写的逻辑
《资本论》的哲学主线:资本逻辑本身的矛盾及其扬弃
《资本论》的哲学主线:资本逻辑本身的矛盾及其扬弃作者郗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来自华科大社科学报(微信公众号:hust_skxb)|授权刊登《资本论》及手稿本身是一个立足于学科分化而又超越学科分化的有机总体。
《资本论》不只是经济学著作,更是“哲学”著作。
它不仅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等经济学主线,还有更为深刻的哲学主线,即资本逻辑及其自我扬弃。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性视野中重新研究《资本论》,尤其要抓住这一哲学主线。
一、资本逻辑的主体性结构如何从哲学角度来理解“资本逻辑”,厘清“资本逻辑”的哲学内涵呢?简而言之,资本作为占支配地位的现代生产关系,成为了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其活动历程具有辩证性的内在联系、运动轨迹和发展规律,这便是资本的逻辑。
从哲学角度来看,资本逻辑的关键内涵是:相对于个人及其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资本成为了“主体”,资本具有了“主体性”。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逾越现实的个人而变成了现代社会历史的实际“主体”,资本逻辑就是一种主体性逻辑。
马克思《资本论》的写作受到了黑格尔《逻辑学》的深刻影响,这一影响不仅局限在体系构建等外在的、形式的层面,而且还深入到思想方式等内在的、实质的层面。
资本概念的建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黑格尔绝对精神概念的建构原则,即一种绝对化的“主体”的自我生成、自我演化和自我实现过程。
马克思曾多次指出,资本是主体,资本是“能动的主体”,是“过程的主体”,作为自为存在的交换价值具有资本的主体性。
其用意就是揭示出整个现代社会生产运动的“主体”便是作为生产关系的资本。
资本逻辑从其最普遍的形式上看,首先就是这样一种主体性逻辑。
《资本论》所书写的,其实就是资本将自身建构为“大写的主体”并不断自我扩张的过程:“资本是社会劳动的存在,是劳动既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的结合,但这一存在是同劳动的现实要素相对立的独立存在,因而它本身作为特殊的存在而与这些要素并存。
因此,资本从自己方面看来,表现为扩张着的主体和他人劳动的所有者”。
《资本论》商品章的逻辑解析_许光伟
众所周知,马克思于1857年8月至1858年6月间写就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按内容来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导言、货币章和资本章。
内田弘指认,《大纲》虽然没有商品章,但乃是在货币章的一开头提到:“虽然在《导言》中,马克思确定了把斯密颠倒了的货币和商品之间的关系改正过来,但是他没有从商品开始,而是把劳动产品规定为商品,分析了产生货币所需要的一些主要因素”,列举出五个范畴:“交换价值、占有、货币、交换、劳动一般”,“讨论了各个范畴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形态中各占有怎样的位置。
”“在货币章的开始,以社会分工=劳动一般(这也不是单纯地贯通社会历史的生产一般,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出来的抽象,因此是不仅产生出使用价值,同时产生出交换价值的实体)为前提对商品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这两个要因。
”①人们遗憾《大纲》中商品分析的付之阙如,但随着“历史唯物主义构造”在表述上的日趋成熟,这一分析在结构上的完善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就已然明确可见了,其伟大的定格显然即是《资本论》的首章结构———商品(参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一版序和二版跋中的阐述)。
同时,人们亦惊喜地发现———这不过是兑现马克思早先许下的承诺:“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②一、商品的存在完结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企业理论的创造性转化研究”(项目编号:11BJL009)的阶段性成果。
《资本论》商品章的逻辑解析*许光伟摘要:《资本论》首章的工作结构是对初版进行调整后所得,名称也是这时候马克思才加进去的。
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进一步完结早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承诺的分析。
启示我们:第一,《资本论》辩证法规定乃是起步和酿成于“商品”中的;第二,马克思文本结构是开放的,就首章而言,所要完成的是“商品本身”的大写规定剖解,在指向性上,其始终与历史发展同步,即坚持商品精神现象学批判(马克思暂名为“拜物教批判”)工作进路;第三,商品辩证法是实践化的批判规定,是活的工作逻辑,旨在消除自足,坚持始终在生长运动现象中认识存在规定,把握存在的整体发展;第四,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化的形成历程,它从历史中发掘社会存在(规定),统一历史存在和社会存在;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统一化研究对象和理论范畴用语,例如生产方式(历史形成起来的社会生产);劳动一般,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社会再生产);价值(形式),使理论分析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
心得体会:《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资本论》的当代意义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而且,这三个部分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基石就是《资本论》。
《资本论》的写作倾注了马克思毕生的心血,凝聚了马克思全部的智慧。
《资本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史上划时代的伟大革命。
《资本论》同时也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的经典著作。
人们通常讲,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这种看法从逻辑上讲有一定道理,但从历史逻辑上看并不准确。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正是在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思想也是在《资本论》中得到系统阐发和运用的,《资本论》还是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
我们知道,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这一学说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历史趋势以及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对立关系进行深入考察的结果。
恩格斯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阶级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1](P79)“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1](P548)因此,无论是唯物史观的建立还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马克思《资本论》所阐述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因此,列宁说,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2](P429)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资本论》解读
《资本论》解读
《资本论》是由马克思所撰写的继《共产党宣言》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它探讨了资本国家的基本经济秩序,并对资本主义的结构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论点。
通过研究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以及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它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理论世界。
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是来自政治经济学家古斯塔夫·恩格斯的“劳动价值论”,又称“劳动价值理论”,指的是物质财富的生产必须建立在劳动力基础之上。
恩格斯认为,劳动价值是由“所耗用的社会平均劳动量”来决定的,即一件产品的价值与它大致产生所需要的工作时间相当。
换句话说,一件商品的价值等于所需要的社会劳动量。
马克思认为,价值并不仅来源于劳动,价值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掠夺的影响。
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分配制度不是由效率决定的,而是通过剥削和掠夺来决定的。
马克思的解释赋予资本主义社会一种有意义的结构,即剥削劳动者,然后将其财富转移到财富家庭的财富蓄积中,从而使财富不断向上流动。
这就是他将资本主义的类比比喻为“蚂蚁爬来一点,蚂蚁爬走两点” 的原因。
《资本论》以马克思浓郁的批判性理论进行研究,他以较低和较高的形式不断使劳动者被剥夺,财富不断被财富家庭汇集,这种财富蓄积在某种程度上从基本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效
率,扭曲了市场分配,也加剧了贫富分化的问题。
《资本论》提出了反资本主义的替代经济模式——共产主义,它的实现依赖于劳动者的自由联合,有利于为这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如何认清《资本论》的内涵
如何认清《资本论》的内涵按照中文系的说法,《资本论》就是一部长篇小说,它比《红楼梦》更宏大,胡适曾经批评《红楼梦》尽管写得很精彩,但是却没结构,平心而论,曹雪芹何来胡适那样的功利之心呢?曹雪芹并不是要教诲人们什么,他只是要向读者展示他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而已。
《资本论》也是这样,马克思的真理就深深融化在他的哲学—经济学叙述中,且只有通过如此独特的叙述方式才能展示出来。
在没有文学修养的人那里,《红楼梦》是不忍卒读的,而对没有哲学—经济学修养的人来说,《资本论》自然也不忍卒读,它无非等同于几个干瘪的教条而已。
《资本论》的第一卷讲资本的生产,第二卷讲资本的流通,第三卷讲信用与虚拟经济。
资本生产的场所是工厂,资本流通的场所是市场,信用发生的场所是金融机构,只有这里才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神经中枢”和“大脑”。
但《资本论》确实太长了,因此很少有人能够耐着性子看到最重要的第三卷,实际上,大家往往就把第一卷当成了《资本论》的全部。
《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第 25 章的题目是“信用和虚拟资本”。
这一章并不长,因为它是恩格斯在马克思手稿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不过它体现的却是《资本论》最核心的东西———“信用与虚拟经济”支配着资本的生产与流通,马克思认为,这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真正基础。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信用货币(票据)的流通作为基础的,信用的实质就是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互为债权人和债务人这种关系的成立,换言之,所谓信用,就是生产者与商人之间的“互相预付”。
这种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债务关系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与交换。
信用凭证支配着流通,因此,资本主义流通就不表现为具体的货币和货币流通(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国家纸币),而表现为债务的流通,这种虚拟的货币(即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债务凭证)就是汇票。
到了这里,马克思才明确地回答了《资本论》的主题。
《资本论》要回答的是:资本是什么、资本主义生产与交换的基础是什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方法
Wellboy制作
根据马克思对《资本论》第一、二、三卷内在逻辑关系的说明,"《资本论》理 论部分是由资本的生产过程理论、流通过程理论、社会生产总过程理论三大部分 构成的。其逻辑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以商品为逻辑起点,以资本为中心范畴和逻 辑主线,按照“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的 整体逻辑结构,具体安排各个范畴的逻辑顺序。#马克思之所以采取这种逻辑构 造,是由两个方面原因决定的。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提供了科学认识研究 对象客观逻辑的根本出发点。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和基础,同时是人们必须进行的第一种历史活动。而“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 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 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 来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所提供的逻辑出发点, ” 就是对社会经济有机整 体的观察和研究,只能从生产和再生产运动出发,把它作为社会生产组织体系和 再生产系统。其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的逻辑规定,也只能是“由生产什么、怎样 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内在特殊矛盾及其 发展运动的客观逻辑,提供了认识和决定具体研究对象及其内容的特殊逻辑规 定。 第一, 在社会经济交往和物质变换上, 普遍采取了一种商品交换的物化经济形式, 形成了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最一 般、最普遍的系统组织形式。商品经济形式内在具有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特 殊矛盾,并且由此形成了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为内容,以价值 基础上的等价交换为原则的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机制, 产生了统一的商品经济的社 会生产方式和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和交换的市场经济组织体制、规则和秩序体系。 因此,商品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一个典型的社会规定和经济特征。不仅占 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 素形式,而且劳动力也普遍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并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和作为资 本的生产要素被纳入社会生产过程之中。 第二,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结合上,普遍采取了一种物质基础主体化的资 本经济组织形式,形成了资本经济的生产方式。资本生产、资本流通成为社会生 产和再生产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系统组织形式。 资本经济内在具有生产社会化与 资本家占有之间的特殊矛盾, 并且由此形成了以资本的价值增殖即剩余价值生产 为内容,以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为原则的剩余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产生了 统一的资本生产方式和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和交换的资本经济组织体制和资本规 则、秩序体系。因此,资本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另一个典型意义的社会规 定和经济特征。 资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个根本的生产要素结合的独特的 社会形式和组织,成为“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 ;资本价值的自我增殖即剩余价
哲学逻辑11图解《资本论》1至3卷的逻辑_OK
哲学范畴工具的应用
量的差别2 层次 社会属性
劳动 人与人关系 社会
量是
关系 1经济关系 关系
存在形式
2生产关系
自身特点
3社会关系
自然属性 层次性 社会属性
层次
质是存在 自身属性
思维口诀 存在是一 认识是二
质的差别 用处不同 单一性
使用价值 物
有用性
交换价格 在交
交换价值
换中
物
成为 劳动成果
层次
商品
量的差别1
第一篇 基因形态 商品
(价值关系演变过程)
基因 本质—形式
现象
第二卷 动态形式 资本的流通过程
理性对象 变化过程
第三卷 具体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存在形式 辩证逻辑
变化过程 两个层次
第四卷 理论形态 观念的演化过程 剩余价值理论发展史
逻辑模式 动静一体
10
《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的论述结构
剩余价值内涵
3a社会形式 本质:商品价值 形式:交换价格
系统 分析 四分法
a客观对象
b动态属性
b形式和属性
满足需要的物
交换的量的比率
劳动力的耗费
处在变动形态中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层次关系
层次关系
b自然属性 质和量两种规定性 社会尺度交换形式
c理由根据 交换的依据 等量的社会劳动
c1本质属性 价值是凝固在商品 体中的劳动时间
典型实例 英国
个别 就是 一般 适用一般 德国
科学表述格式 本质两分法 形式三段式
3
科学表述方法的典型实例
自然规律引起的 社会对抗的发展
程度的高低 表面现象:认识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课后习题:“逻辑”的多种含义(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把握逻辑要义“逻辑”的多种含义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1.“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前一个“逻辑”是指某种理论观点;后一个“逻辑”是指逻辑学B.前一个“逻辑”是指逻辑学;后一个“逻辑”是指某种理论观点C.前一个“逻辑”是指客观规律;后一个“逻辑”是指某种理论观点D.前一个“逻辑”是指思维规律;后一个“逻辑”是指某种理论观点,但是在《资本论》中他留下来他要阐释的理论观点,故B项正确。
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这里的“历史逻辑”主要是指()①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作出的历史选择②符合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③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④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探索和科学设计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历史逻辑”主要是指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作出的历史选择,符合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不选。
3.“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这是社会发展的逻辑。
”此句中“逻辑”的含义与下列选项中涉及“逻辑”的含义一致的是() ①任何脱离现实生活逻辑的文学作品都是没有生命力的②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③历史的逻辑决定人类社会一直向前发展④这几句话不合逻辑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社会发展的逻辑”“生活逻辑”,还是“历史的逻辑”,均是指客观规律,故①③正确;②中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这门课程,不选;④中的“逻辑”指的是思维规律,不选。
4.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歌词,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那就是:“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如果有人因此说“这歌词违背逻辑”,那么此人所说的“逻辑”是指()A.客观规律B.思维规律C.形式逻辑D.理论观点,说歌词违背逻辑的人,是在说歌词中存在违背思维规律和规则的错误,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普通逻辑》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逻辑》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普通逻辑》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一、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逻辑”一词的含义:1.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2.指逻辑学。
3.“逻辑修养”指把握、运用逻辑知识的能力,或在逻辑学上的造诣。
显然,这里的“逻辑”一词,指的是逻辑学。
4.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5.“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一词用来形容思维清晰,论证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这里,“逻辑”一词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6.指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7.“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意指马克思没有写过逻辑学的专门著作,这里的“逻辑”指逻辑学;“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意指马克思留下了体现在《资本论》中的逻辑思想,这里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规则。
8.指逻辑学。
二、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或推理,并用公式表示之。
答:①1、10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所有M是P;所有S 是M;所以,所有S是P。
”②2、4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
”③3、11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只有p,才q。
”④5、12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p 并且q,而且r。
”⑤6、8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或者p,或者q。
”⑥7、9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p;所以,q。
”第二章一、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1.不表达命题,因为它只是提出疑问,没有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2.表达命题,因为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即“没有耕耘是不会有收获的。
”3.不表达命题。
4.表达命题。
5.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要想加罪于人,就不愁找不到借口”的命题。
6.表达命题。
7.不表达命题。
8.不表达命题。
9.不表达命题。
10.表达命题。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逻辑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逻辑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逻辑
按照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资本论》完整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逻辑与历史辩证统一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在《资本论》体系构造上的具体体现。
唯物史观决定了《资本论》第一卷首先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完整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
在这里,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如何从生产力出发,并结合上层建筑的作用来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经典范例。
第二卷,将直接生产过程与狭义的流通过程结合起来,完整地考察了资本在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形式以及实现这个过程的条件。
第三卷在前两卷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正是在生产与流通相统一的这个总过程中,剩余价值分配像一根红线贯穿在其中。
马克思不仅分析了各种独立的资本形式以及土地所有权各自通过何种形式和途径分别占有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且系统地批判了依据呈现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表现上的现象所产生的各种资本拜物教观念,而“三位一体公式”正是这种资本拜物教的集中体现。
《资本论》是由三大理论卷所构成的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在各个层面的表现,是《资本论》的主旨。
正是根据唯物辩证法,《资本论》详尽地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包括产生的必然性和最终被取代的必然性),这是《资本论》的理论核心。
形式逻辑习题
形式逻辑练习题绪论、请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逻辑”一词的涵义:1•“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
2 •“写文章要讲逻辑。
”3 •“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4 •“艾奇逊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了’友谊’…••…美国老爷的逻辑,就是这样。
_ 、单项选择题:1 •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
a.思维的内容b. 逻辑常项c.逻辑变项d. 语言表达形式2 •“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a.逻辑常项相同但变项不同b.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 C.常项与变项均相同 d.常项与变项均不同概念一、下列句子中标有横线的语词表达何种概念(单独或普遍、集合或非集合)(1)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2 )在我们的国家里,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来约束自己。
(3)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4 )我们的干部必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5 )词是最小的能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
(6 )根据森林的效益,可以将森林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
二、请用欧拉图表示下列各句中标有横线的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不谋任何私利的政党。
(3)印度地处亚洲,这个亚洲国家是发展中国家。
(4 )小明是个小学生,他表姐是个中学生而且是三好学生,他爸爸是工人。
_(5)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知识和间接经验的知识两部分。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是脑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也是劳动者。
浅析《资本论》的理论逻辑和研究方法
浅析《资本论》的理论逻辑和研究方法作者:李皓月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1期【摘要】本文认为《资本论》将逻辑和唯物辩证法同时应用于同一门科学,包含和运用了丰富的方法论。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是以商品为逻辑起点的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运动在理论上的体现。
而其研究方法则包括唯物辩证法、科学的抽象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等。
【关键词】《资本论》;商品;逻辑结构;唯物辩证法;具体与抽象一、《资本论》的理论逻辑1、《资本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研究《资本论》的理论逻辑时,首先需要寻求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作为研究的起点,这样才能合乎逻辑地推出其他的命题和范畴,才能理解整个《资本论》的逻辑体系。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指出:“而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1]第一章又一次提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2]因而马克思根据研究对象将商品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即“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商品包含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可以反映出商品经济中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内容。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共同引起价值形式的变化——产生货币,而货币在一定形式下转化为资本,因而商品和货币,都是潜在的资本。
马克思对事物及人类历史的研究,是将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生物有机体进行层层剖析逐渐推出的,只有从商品这个逻辑起点出发,才能进一步剖析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机体的各个范畴和运作机理。
2、《资本论》的逻辑结构《资本论》的理论部分共三卷,由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社会生产总过程三部分构成,以商品为逻辑起点,以资本为中心范畴和逻辑主线,形成一个整体的逻辑结构,呈现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貌。
《资本论》的详细解读
《资本论》的详细解读一、创作背景《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杰作,创作于19世纪中叶,正值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其内在矛盾和危机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的思想来源广泛,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哲学以及当时的工人运动和革命实践。
二、作品概述《资本论》的核心观点是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利润。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他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资本的积累则导致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深化。
三、深入研究从经济角度来看,《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这些问题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此外,《资本论》还对货币、信用、地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社会层面,《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是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来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政治方面,《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剥削关系。
他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无法克服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的冲突,最终会导致其自身的崩溃。
四、实际应用与联系现实《资本论》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包括劳资关系、工资制度、劳动者权益等问题。
此外,《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对解释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仍有指导意义。
同时,《资本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为分析当今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资本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列宁 《资本论》的逻辑
列宁《资本论》的逻辑
《资本论》逻辑研究的成果是非常丰富的。
该内容可总括为一句话:马克思在构思《资本论》的逻辑时,所依据的理论和方法论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
表明马克思的航程乃是“历史”到“逻辑”,再到“历史”。
它的内在的方法、逻辑和工作话语是“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这是中华条件下的马克思的“我的辩证方法”工作语境,由此,我们可以在历史探究方面合并叙述“农业史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工业史的经典著作——《资本论》”。
《资本的生产过程》可以说明为历史发生学的“逻辑”;《资本的流通过程》可以说明为系统发生学的“逻辑”;《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可以说明为现象发生学的“逻辑”;《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说明为认识发生学的“逻辑”。
具体而言,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所遵循的要求即是从事实出发,概括出理论。
按照他的理解,每一个经济范畴的真实性和具体性是依赖于它所抽象的现实经济关系。
《资本论》的政治哲学阐释
《资本论》的政治哲学阐释
《资本论》是一部关于经济范畴和资本逻辑的政治哲学著作,它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
为了理解《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性质,我们需要考虑其作为“大写政治哲学”和“元政治哲学”的双重定位与双重维度。
如果对“政治”和“政治哲学”本身作广义理解,那么《资本论》可以被视作一种“大写政治哲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资本论》看作是研究经济范畴和资本逻辑的政治哲学著作。
这种政治哲学视角强调马克思对以商品、货币、资本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改造。
然而,如果对“政治”和“政治哲学”本身作狭义理解,那么《资本论》又可以被视作一种“元政治哲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资本论》看作是一种研究政治哲学基本问题的著作。
这种政治哲学视角强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
总之,《资本论》是一部具有重要政治哲学意义的著作,它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通过深入研究和解读《资本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资本论选读@《资本论》的研读逻辑
一、三大经济学的差异
抽象理性层面 将社会因素完全抽象掉,把人当做物,把 社会当做自然界,把经济学当做自然科学 核心假设:“原子式”理性人 衍生假设:产权清晰、意思自治、信息对 称性 承认社会性的客观存在,且社会性是人的 本质属性,进而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有机体的 本质属性。 研究起点:现实人 考虑因素:人的非理性心理、信息不对称、 垄断、社会关系(利益集团--阶层--阶级)等
《资本论》的逻辑
《资本论》第三卷
社会性造成的对抗性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运动: 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 土地价格上涨的趋势;
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赌博欺诈、非理性亢奋; 金融市场中金融资本家和产业、商业资本家的博弈对抗,金 融资本家和一般市场参与者的对抗; 艺术品等特殊商品领域的特殊社会性
总结
微观经济学停留在纯粹抽象理性层面,完 全肯定市场 宏观经济学在承认抽象理性的基础上,加 入部分的社会性因素,增强了解释力和解 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否认社会性是经济 的根本属性 《资本论》在批判抽象理性的基础上,研 究了加入各种社会性因素后经济的现实运 动变化,并将之贯穿在三卷中,生成现实 经济的基本进路
一、经济学的差异
与前述古典主义经济学相比,《资本论》 将社会性作为研究经济的前提和起点,而 且认为经济学区分于自然科学的正是社会 性。很大程度上,研究经济正是要研究各 种社会性,及其起作用情况下经济的变化 规律。抽掉社会性,也相当于抽掉了研究 对象的本质特征。 《资本论》将被抽调的社会性,加入古典 经济学中,得出现实经济学分析进路
二、《资本论》的逻辑
《资本论》第一卷 商品:价值和价格会分离
货币:货币所有者和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关系
《资本论》的逻辑
《资本论》第二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研究方法上看《资本论》大写的逻辑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含义非常丰富,包含着一个多层 次的方法体系。 首先看《资本论》的总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是一切 科学研究的指导方法,当然也是指导《资本论》研究的总的 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强调研究《资本论》的基本 方法是唯物辩证法。马克思说:“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 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 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 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不是冤家不聚头
“与时俱进”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历史表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
明,一个萎靡不振、精神颓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 坚持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发扬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
53
马克思主义,而且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甚至会被时代淘汰。 是在认真分析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实情况,借鉴了
只有“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才有生命力,党的事业才能兴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必然结论。
旺发达。因此, “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包括以下三点:首先,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
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 西不外是移入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已。”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从一开始在研究方法上就使 用唯物辩证法总的指导。
恩格斯曾这样评价:“马克思过去和现在都是唯一能够 担当起这样一件工作的人,这就是从黑格尔逻辑学中把包 含着黑格尔在这方面的真正发现的内核剥出来,使辩证方 法摆脱它的唯心主义的外壳,并把辩证方法在使它成为唯一 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式的简单形式上建立起来,马克思对于政 治经济学的批判就是以这个方法作基础的,这个方法的制度,在 我们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划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而且 是涉及哲学、逻辑学、历史、法学、数学、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的关系等多学科、多领域,博大精深、琳琅满目的马克思主 义理论宝库。
马克思在这部书中,以严密的逻辑,生动的文笔,丰富 的材料,运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从个别到一 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剖析,达 到了极为完美的程度,成为科学研究的典范。它通过对资本 主义发展过程的解剖,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唯 物主义原理,并且告诉了我们观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列 宁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 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这 一问题”。这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一段著名论述。“马克 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 种种问题。”这部书还是一部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它 指出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并且从对 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剖析中,提出了新社会制度必须 建立公有制,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等基本 原则。实践表明,这些原则都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 《资本论》规模宏大,光彩夺目,构成为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 理论体系。全书四大卷,3000 多页,中文译文近 300 万字。前 三卷属理论部分,第四卷属历史部分,通常说的《资本论》是 指前三卷。下面我从几方面来分析为什么说《资本论》是大 写的逻辑。
《资本论》研究的中心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它始 终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把资本主义经济 看作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这充分体证法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从分析商 品内在的矛盾入手,一步一步地提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 面矛盾。第一卷着重说明了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与 雇佣劳动的矛盾。第二卷着重说明了剩余价值再生产实现 过程中的矛盾。第三卷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剥 削集团在瓜分剩余价值的矛盾,所有这引起矛盾,都根源于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并表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预选。正是这些矛盾 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由上边文献可知,从一开始 马克思就以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作为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
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但总的来说是一致的,这是因为, 客观事物发展的大趋势是从最简单的关系到比较复杂的关 系,而且在充分发展的复杂关系中包含着以往的简单关系 的成熟的规定性。例如价值在资本以前就存在,资本是价值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形式,但只有在资本主义 的商品经济中,价值关系才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资本 论》从分析商品开始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符合历史发展 的总进程,体现了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马克思指 出“:逻辑的研究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 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 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2010 年 2 月 总 第 25 卷
社科纵横 SOCIAL SCIENCES REVIEW
新理论版
如何理解《资本论》是大写的逻辑
安士强 张冬苹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08)
【内容摘要】《资本论》不仅是一部划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而且是涉及哲学、逻辑学、历史、法学、数学、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 关系等多学科、多领域,博大精深、琳琅满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 命的。因而《资本论》就决不是一部纯粹经济学著作,她首先是一部哲学著作 【关 键 词】资本论 哲学思维 逻辑体系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 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 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 照内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 何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总 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叙述方式,非但不是对历史发 展进程的违背,恰恰相反,是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本质反映。
二、从叙述方法上看《资本论》的大写的逻辑 马克思说:“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 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 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 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一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 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 的结构了。” “对经济学的批判,即使按照已经得到的方法,也可以 采用两种方式:按照历史或者按照逻辑。既然在历史上也像 在它的文献的反映上一样,大体说来,发展也是从最简单的 关系进到比较复杂的关系,那么,政治经济学文献的历史发 展就提供了批判所能遵循的自然线索,而且,大体说来,经 济范畴出现的顺序同它们在逻辑发展中的顺序也是一样 的。这种形式看来有好处,就是比较明确,因为这正是跟随 着现实的发展,但是实际上这种形式至多只是比较通俗而 已。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 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 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并且,写经济学史又不能撇开资产阶 级社会的历史,这就会使工作漫无止境,因为一切准备工作 都还没有做。因此,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 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 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 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 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 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 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 发展点上加以考察。 为什么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唯一正确的叙述方法 呢?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实在的具体的经济机体是由多种因 素和规定性组成的,在对这些构成因素和规定性没有认识 以前,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具体的经济机体是混沌一团的,所 以科学的理论体系不能把这个浑沌一团的具体对象作为逻 辑的起点,只有经过分析,分别认识有关的因素和规定性, 并把反映这些因素和规定的一系列概念按照从抽象逐渐上 升到具体的思路综合为一个系统,才能使人们清楚地认识 实在的具体的经济有机体。正是在这个时候,这个经济有机 体对人们来讲就不再是浑沌一团的现象,而是一个清晰可 见的有骨头有血肉的对象了。对此,马克思指出“:具体之所 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 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中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 起点。”必须指出: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或逻辑的方 法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之间,尽管不完全一致,历史常常是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