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明前茶的符号性消费考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明前茶的符号性消费考略

收稿日期:2014-08-03

作者简介:周爱东(1969-),男,江苏淮安人,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讲师,硕士,从事饮食人类学、茶文化研究。

周爱东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要:明前茶是绿茶中最受追捧的一类,

在人们的消费行为当中,起作用的不仅是明前茶的质量,更主要的是从汉晋至明清,历朝历代逐渐附着在明前茶上的各种符号。这些符号包括保健、神异、风雅、养廉、敬神、尊上、奢华等。直至明朝,朱元璋罢贡团茶,茶叶生产工艺与饮茶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江浙一带开始推崇风味更好一些的雨前茶。由此,明前茶的地位有所下降,茶叶消费观开始变得更多元。关键词:明前茶;茶文化;消费;符号中图分类号:Ts 9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17(2014)01-0020-05

传说中饮茶是神农氏的发明,有明确文字记载的中国人饮茶的历史从西汉开始,若从史家推测与考古学的成果来看,中国人大约周秦时期开始饮茶。茶中最受推崇的明前茶,其历史大约始于魏晋时期,自出现后,逐渐聚集了茶文化中多种符号,成为宗教、政治、经济、道德、养生、趣味休闲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从其出现伊始以至今日,明前茶的消费就不是一个完全基于茶叶品质的消费,而是对于符号的消费。

1汉晋时期茶的基本文化符号

顾炎武认为“秦人取蜀,始知有茗饮之

事”[1]

。直到汉末,人们对茶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解渴与养生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其实都是基于茶的药用价值来谈的,对此,前人讨论的非常详细了。汉晋之际,饮茶已经从巴蜀地处传至中原及江南地区,并且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在民间与上流社会都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关于茶叶的消费,既有民间集市上的茶摊,也有贵族雅集时的茶会,虽然参与者高下贵贱不同,但人们赋予茶的象征意义却很相似。这些象征意义后来也是明前茶的基本符号。

首先是茶的养生符号。西汉时的《神农食

经》说:“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2]198

这是人们对于茶叶功效最早的理解。后来逐渐发现了茶叶在醒酒、增强记忆等方面的功能。等到了南梁

陶弘景的《杂录》中,“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

黄山君服之”[2]201

,茶不止有前面所说的那些功能,更有“轻身换骨”这种道士修炼时追求的目

标,成为仙家的饮品。医药功能的极点是长生不老,而这一点正是古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关于茶的医药功能的论述已经很多,此处不赘述。其次是茶的神异符号。傅咸在《司隶教》中记载了一件事,说南方有个卖茶粥的老太太,官府的管理人员禁止她在集市卖茶,并且毁了她的器具[2]199

。后来《搜神后记》中的“广陵奢老传”可与此参照了来看,“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之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牗中飞出。

”[2]199

除了卖茶老姥的身份外,两则故事相似

度极高。《搜神后记》中还有个宣城人秦精入武

昌山中采茶,被一个毛人带到深山中采茶的故事,

这个毛人就是山中的一个精灵

[2]200

。干宝的《搜神记》记载了一个贵族的饮茶奇事

:“夏侯恺字万仁,因病死,宗人儿苟奴素见鬼。见恺数归,欲取马,并病其妻。著平上帻,单衣,入座生时西壁大

床,就人觅茶饮。”[3]这是一个茶鬼。茶与所有神异的人物完全关联起来了。

再次是茶的养廉符号。东晋谢安去拜访吴兴太守陆纳,陆纳未做任何接待准备,其侄陆俶觉得不妥,于是偷备下酒菜。谢安来了,陆纳只以茶和

美食研究2014(1):20 24Journal of Researches on Dietetic Science and Culture

一些果品相待,这时陆俶奉上预备好的精美酒菜。待客人走后,陆纳让人把陆俶杖责四十,理由是:“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我素业!”[2]198很显然,在陆纳看来,饮茶是君子廉洁自守的象征。东晋权臣桓温“性俭,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2]198,也是以饮茶为美德的。东晋时的名士崇尚节俭,虽可能有作秀的成分,但客观上带动了饮茶在文化圈中的流行。

最后茶成为风雅的符号。名士推崇是茶饮雅化的原因。除了前面提过的谢安、桓温,还有很多有影响的名士也喜爱饮茶。西晋左思在《娇女诗》中写他女儿“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镉”[4]。左思因《三都赋》而名动一时,他的妹妹又是晋武帝的妃子,其影响力显而易见。有些名士爱茶到了强人所难的程度。晋司徒长史王濛不仅自己喜欢饮茶,而且推己及人,只要有客人来访就让人家饮茶,“士大夫皆患之”,以至将拜访王濛称为“今日有水厄”。(《太平御览》卷八六七)

2茶叶品质的细分与明前茶的概念

除了以芽与叶来区分茶叶的品质,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已经可以见到:“荼,苦荼也。”[5]26“茗,荼芽也。”[5]27以采制时间作为鉴别茶叶品质的标准,始见于《尔雅》郭璞注:“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6]按郭璞所说,早春的称为“荼”(即后来的茶字),“茗”也叫“荈”,是晚采的茶。《魏王花木志》的说法与郭璞不同:“老叶谓之荈,叶谓之茗。”(《太平御鉴》卷八六七)。这个说法后来被人们普遍接受,茶成为通称,荈指粗老的茶叶,茗则成为细嫩茶叶的专有名词,品茗成为优雅的说法,而喝茶则显得很随意。

关于采茶的时间,《茶经》中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2]69这三个月中,对于茶叶生产来说,有四个重要的节气———立春、春分、清明、谷雨。不同用途、不同地区采茶的时间不一样。唐代,人们普遍认为采制时间越早,茶的质量越好。毛文锡《茶谱》中记载了一个有神奇功效的早春茶:“蜀之雅州有蒙山……昔有僧病冷且久,尝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却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7]29春雷发声当在二月仲春之时。《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七年春正月……吴蜀贡新茶,皆于冬中作法为之,上务恭俭,不欲逆其物性,诏所供新茶,宜于立春后造。”[8]正常情况下,吴蜀地区的茶树在春天时还没芽,但为了讨好皇帝,地方官通过园艺技术的改进,居然在正月里就把新茶放到了皇帝的面前,结果被唐文宗以逆物性的理由给否定了。可见二月开始采茶制茶是惯例。苏敬、李勣在《新修本草》说:“苦荼,三月三日采,阴干。”[7]48三月三日在唐代是一个合并了上巳、寒食的节日,大约在清明前不远。宋后,上巳、寒食与清明节三合为一,大多数地方只过清明。由于是皇帝说贡茶“宜于立春后造”,所以,立春就成为明前茶采制时间的上限,而下限当然就是三月三了。但在这段时间里,立春后春分前采制的茶称为社前茶,春分至清明之间生产的才是真正的明前茶。

《世说新语》中有个故事,“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自过江,便失志。王丞相请先度时贤共至石头迎之,犹作畴日相侍,一见便觉有异。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觉有异色,乃自申明云:向问饮为热为冷耳”[9]。任育长是西晋名士,遭中原动乱变得精神恍惚,以至于不辨“荼”与“茗”。据张揖《广雅》所记,汉末三国时的茶叶是压成饼状的,饮用时须炙烤后碾碎,放上葱姜,再用开水冲调后饮用。所以,判断煮好的茶汤是早采的“荼”还是晚采的“茗”只能靠味道与颜色。由这则故事来看,在西晋时期,人们对于早春的茶已经有认识,并且把辨别不同时期的茶看做是名士的常识。

3寒食祭祀与明前茶地位的上升

明前茶在汉晋时期,只是有质量上的地位。由于东晋时士人以茶养廉的风气,这种质量上的地位并没有在明前茶的消费中增加高贵、奢华的符号。前面提到过的陆纳、桓温的故事正是当时这种风气的表现。但到了唐朝,明前茶的地位迅速上升。中唐时期,唐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写道:“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10]4379孟谏议给卢仝寄来的是先春的

2014No.1Journal ofResearches on Dietetic Science and Culture Vol.31Sum No.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