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中诊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助理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绪论1、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3、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是(《圣济总录》)4、正宗派的代表(陈实功)5、全生派的代表(汪洪绪)6、心得派代表(高锦庭)第二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论一、中医外科专业术语1、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2、疮疡――广义指一切浅显外科疾患。
狭义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4、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5、胬肉――肉芽组织6、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7、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8、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9、根脚――肿疡之基底根部10、护场――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约束邪气使之不外散11、痰――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的或软或硬、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
12、结核――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二、治疗(一)内治总则――消、托、补(二)外治法1、膏药――适用于一切外科病症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
2、油膏――肿疡期;溃疡期;3、箍围药――肿疡初期促其消散4、掺药5、酊剂――疮疡未溃及皮肤病6、洗剂――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第三单元无菌术1、消毒――用化学的方法消灭微生物2、手术区皮肤消毒的范围,应距切口周围(15cm)3、手术室的面积应为(24-40平米)4、手术室的湿度一般为(48%)5、灭菌――杀灭芽孢类微生物第四单元麻醉一、麻醉方法1、针刺镇痛与辅助麻醉2、全身麻醉(吸入麻醉;非吸入性麻醉)3、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区域阻滞;椎管内麻醉)4、复合麻醉二、麻醉前用药(一)麻醉前用药目的:1、减少病人精神紧张;2、使麻醉过程平稳3、增强麻醉效果4、减缓病人疼痛感(二)麻醉前常用药物1、镇静安定药:苯二氮?类(地西泮,咪达唑),丁酰氨类,吩噻嗪类2、催眠药:苯巴比妥,戊巴比妥3、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镇痛新4、抗胆碱类药:阿托品,东莨菪碱,格隆溴胺5、稳定血流动力学药:可乐定,右美托咪啶6、防治恶心呕吐药:丁酰苯类药,胃动力,抗胆碱药7、预防误吸及其危害药:H2受体阻滞剂三、局部麻醉1、常用药物:丁卡因,利多卡因,达克罗要,布比卡因2、不良反应的处理局麻药加肾上腺素目的:延缓药物吸收,延长作用时间局麻前给巴比妥类药目我:减少局麻药中毒出现中枢兴奋或惊厥时用:苯巴比妥钠肌注或安定四、椎管内麻醉1、腰麻(蛛网膜下腔麻醉)适应证:下腹部及盆腔手术;下肢手术;肛门及会阴部手术并发症:术后头痛;腰背痛;尿潴留;下肢瘫痪2、硬膜外麻醉适应证:胸壁,上肢,下肢,腹部和肛门会阴区各部位手术颈椎病,腰背痛及腿痛等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并发症:血压下降,咀嚼抑制,恶心呕吐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脓肿,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五、气管插管1、经口明视插管:用于除口腔、咽腔手术之外的病人2、经鼻腔明视插管法:主要用于口腔、颌面、咽腔手术病人3、经鼻盲探插管:张口确实梭,喉镜难以置入并呼吸道管理的4、经口盲探气管内插管:部分张口困难;呼吸道部分梗阻;颈部强直,颈椎骨折、脱臼等颈部活动受限者;颈斑痕挛缩面严重影响抬头活动者;喉结过高,颈部粗短,下颌退缩等5、清醒气管内插管:不能耐受较深麻醉,但必须要控制呼吸或人工呼吸者;消化道梗阻或饱食者;颅脑、开胸等针麻手术6、双腔支敢管导管(DLT)插管术:"湿肺"全麻;开放性肺结核其分泌物有扩散感染能力者;支气管胸膜瘘,外伤性支气管断裂者;近期有大咯血者。
中基中诊复习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导论1、中医四大经典2、《诸病源候论》3、金元四大家及其医学流派4、《本草纲目》5、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6、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3)恒动观念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自然界、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辨证论治:病、症、证、辨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气的概念;气机和气化的概念2、阴阳的概念与属性划分;阴阳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含义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阴阳偏盛、阴阳偏衰。
中医学的病机纲要:“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概念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互根原理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5、五行的概念、五行的特性6、五行的生克:正常生克关系――相生、相克顺序;五行的生克异常:相乘、相侮的概念。
7、根据相生、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及治法第二章藏象1、藏象的概念、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藏象学说的特点2、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3、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的表现4、脾与胃相表里关系表现在:5、肺主宣发、肺主肃降的含义6、三焦概念7、“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降为顺”、“腑以通为补”8、脏与脏之间的关系第三章气血津液1、气的主要来源;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及其功能2、血的生理功能3、津液的基本概念及津液的区别要点4、津液的代谢过程: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过程;津液代谢涉及的的主要脏腑(脾、肺、肾);津液排泄的主要形式;津液的功能5、气与血、津液的关系;6、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第四章经络1、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与十二经别。
正经包括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为“十二经脉”。
中基复习题
绪论一、单选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奠定了望、闻、问、切诊断方法的现存最早著作是A.《伤寒杂病论》B. 《景岳全书》C.《脉经》D.《黄帝内经》E.《望诊遵经》2.下列哪项属“体征”A.耳鸣B.头痛C.舌苔黄D.腹胀E.胸闷二、多选题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 )A.整体审察B.见微知著C.动态观察D.四诊合参E.病证结合2.下列属于证名的是( )A.痰热蕴肺B.脾失健运C.膀胱湿热D.胸闷胁胀E.肾阳虚3.属于诊法内容的有( )A.望面色B.切脉C.问耳目D.辨证E.辨病三、简答题1.什么是症状?2.什么是体征?四、论述题试结合临床说明四诊合参的意义?望诊一、单选题1.满面通红多属A.阴虚证B.实热证C.肝胆湿热证D.戴阳证E.血瘀证2.症见目光明亮,顾盼灵活,视物清晰, 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表情丰富, 面色荣润。
可判断为A.得神B.少神C.失神D.假神E.以上皆是3.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者,属于A.痫病B.癫病C.狂病D.痉病E.癔病4.形胖食少,神疲乏力多为A.形气有余B.形盛气虚C.胃火亢盛D.阴虚火旺E.精气衰竭5.咽喉红肿疼痛,多为A.脾胃湿热B.肝肾阴虚C.肝火上炎D.肺胃热甚 E.心火炽盛6.面色苍白是A.阳气不足B.营血亏虚C.阳气暴脱D.脾胃气虚 E.虚阳上越7.面色黄而虚浮多见于A.脾虚湿盛B.寒湿中阻C.脾胃虚弱D.湿热内蕴 E.黄疸8.目部五脏分属中的风轮是指A.目眦B.白睛C.黑珠D.眼胞E.瞳仁9.下列哪项不属疹的表现A.色红B.点小如粟C.高出皮肤D.抚之不碍手E.压之退色10.面色淡白无华,唇色淡多属A.气虚B.血虚C.阳虚D.阳虚水泛E.阳气暴脱11.小儿惊风多见A.面色淡青或青黑B.面色与口唇青紫C.眉间、鼻柱、唇周发青D.面色青黄无华E.面色暗淡或黧黑12.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属A.肾精久耗B.肾阳亏虚C.水饮内停D.血瘀日久 E.寒湿带下13.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者,多属A.瘀血B.热呕C.伤食D.痰饮E.寒呕14.咳吐脓血腥臭痰,多属A.肺痿B.肺热C.肺痈D.肺痨E.肺虚15.痰少而粘,难于咯出者,多属A.寒痰B.热痰C.燥痰D.湿痰E.肺痈16.全目赤肿为A.肝经风热B.虚火上炎C.脾胃湿热D.胆腑蕴热 E.肺热炽盛17.发黄干枯,稀疏易落,多属A.精血不足B.血虚受风C.肾虚或血热D.疳积病 E.肾阳虚18.病人但卧不得坐,坐则昏眩,多属A.阴证、实证、热证B.咳喘肺胀C.肺实气逆D.脱血夺气E.以上都不是二、多选题1.面色青的主病有()A.寒证B.痛证C.肾虚D.湿病E.惊风2.眼眶周围色黑者常为()A.肾阳虚证B.肾虚水饮C.肾阴虚证D.寒湿带下E.以上都不是3.五轮学说中的脏腑相关部位对的是()A.血轮属心B.风轮属肝C.气轮属肺D.水轮属肾E.肉轮属脾4.鸡胸、龟背、萝圈腿等畸形,多属()A.脾胃湿热B.先天不足C.肝脾不调D.后天失养 E.瘀血内阻5.小儿肾精亏虚可致那些改变()A.头颅过大B.头颅过小C.头颅方形D.囟门迟闭 E.智力低下三、简答题1.何谓恶色?2.何谓瘿瘤?3.何谓瘰疬4.什么是斑?5.什么是疹?四、论述题1.试举例说明主色和客色。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doc
中医药概论一、绪论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经典著作是什么?答: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
二、“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医家?其各自属于哪个流派?答:分别为1、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作为《素问玄机原病式》;2、李杲----补土派,代表作为《脾胃论》;3、张从正----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4、朱震亨----养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答:1、分别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五、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是什么?答: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由经络把它们联系起来,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着气、血和津液。
正是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为①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②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④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为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①五行各自的特性;②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③五行的生克制化;④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
二、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的定义?答:1、精气是指人体内有用的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
2、阴阳是指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三、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其各自引申的意义是什么?答:1、木的特性是“木曰曲直”,其引申的意义是指木有升发、生长、能屈能伸、喜条达舒畅的特性。
2、火的特性是“火曰炎上”,其引申的意义是指火有温热、光明、向上的特性。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
中医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55.“先天之本”是指:肾。
中基、中诊、中药、针灸
二、其它(一)中基:1、五音五味五色五气五官形体五华五液五声变动情志角酸青风目筋爪泪呼握怒徵苦赤暑舌脉面汗笑忧喜宫甘黄湿口肉唇涎歌哕思商辛白燥鼻皮毛涕哭咳悲(忧)羽咸黑寒耳骨发唾呻栗恐(惊)2、五脏之功能:(1)心脏主血含生行,主脉心气血液通,藏神亦靠血化养,脉面舌汗喜志生。
①主血脉;②藏神(2)肺气呼吸一身气,行水百脉治节理,华盖娇脏宣肃降,皮毛忧悲鼻与涕。
①主气司呼吸;②主行水;③朝百脉,主治节(3)脾主运化与统血,升清举脏恶湿邪,口唇涎思通长夏,在体合肉四肢诀。
①主运化;②主统血(4)肝脏畅志血津液,脾胃男女为疏泄,肝气血量经血源,濡养肝筋防出血。
①主疏泄;②主藏血(5)肾脏藏精和主水,纳气主蛰和守位,生长发育与生殖,脏腑气化龙火髓。
①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②主水;③主纳气3、六腑之功能:藏泄胆汁主决断,中清之腑谓之胆。
胃主受纳与腐熟,喜润恶燥主通降。
小肠受化泌清浊,大肠主津传糟粕。
膀胱贮存排尿液,三焦腑证部位多。
4、脑、女子胞之功能:脑主生活为髓海,感觉运动神识在。
子处血脏女子胞,主持月经兼孕胎。
①主宰生命活动;②主感觉运动;③主精神意识5、气、血、津液之功能:(1)气可推动和调控,防御固摄中介用,温煦凉润另宗气,先天呼吸血气行。
(2)血能濡养与化神,津液充脉濡滋润,气血气津关系同,生行摄养载并存。
6、津、液之区别:津稀易流散体表,皮肤肌肉脉孔窍。
液稠流小能濡养,骨节脏腑髓与脑。
7、六淫之致病特点:风性阳扬袭阳位,善行主动百病随。
寒阴伤阳凝收引,燥性干涩津液肺。
湿亦伤阳遏气机,浊滞趋下袭阴位。
火上扰津风血痈,暑炎散神津挟水。
风:①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寒: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燥: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湿:①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②湿性重浊;③湿性黏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火:①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②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致疮痈暑: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③暑多挟湿8、五神脏:意念智慧脾营意,肺司运动舍魄气。
中基,中诊复习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神农本草经是第一中药学的著作;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医家、主要学术观点及学术派别;伤寒及温病的辨证方法及创立者。
寒凉派的刘完素(刘河间),攻邪派的张从正,补土派的李杲(李东垣),滋阴派朱震亨(朱丹溪);明清时期:叶天士创建卫气营血辩证理论;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理论4、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其含义(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自然界、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2)辨证论治:病、症、证、辨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病:是指有一定病因、发病形式、发病机理、以及预后转归的完整过程。
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症状)及医生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体征)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机体反应性、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3)恒动观念:动态平衡。
5、中医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行、五味、五色、五气、五方、五季的对应关系。
中基,中诊
中医基础理论一.名解1政:原意即证据、凭证,是医生识病用药的依据,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病症和体征的资料。
2阴阳: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3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相象。
4天癸: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成熟,并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5气机:气的运动,以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
二.简答1简述阴阳学说的内容?答: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哲学理论。
阴阳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后,成为中医学重要而独特的思维方法,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五脏和六腑的生理特点各如何?答: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生化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因而其气有通降下行的特性。
3简述胃的生理功能?答:(1)主受纳水谷。
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
(2)主腐熟水谷。
是指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事糜的作用。
4气的生理功能有那些?答:1.推动与调控作用2.温煦与凉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中介作用5简述卫气的概念生成运行及功能?答: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卫气有水谷之精化生,运行于脉外,不受脉道的约束,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功能(1)即防御外邪(2)温养全身(3)调控腠理。
三.论述1论述肝主疏泄的生理作用?答: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作用,包括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功能,(1)调畅精神情志:肝气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因而能使人心情舒畅,既无亢奋,也无抑郁。
(2)调节气血津液运行: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气机的调畅。
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说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
中基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1.同病异治2.阴阳3.阴阳交感4.五行5.五行相克6.藏象7.神8.腐熟9.肾不纳气10.肾阴11.精血同源12.肝肾同源13.乙癸同源14,津液15.经络16.十二经筋17.阳脉之海(指督脉。
督脉行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对全身阳经气血起总督和调节作用,故称阳脉之海。
)18.体质19.辨症求因20.六淫21.疣气22.七情23.正气24.内生“五邪”25.亡阳26.格阳27.正治28.反治29.通因通用30.四海(脑为髓海,胃为水谷之海,膻中为气海,冲脉为血海。
)31.整体观念32.辨证论治33.天癸二、问答题1.谈谈你对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2.结合例子,谈谈你对中医五脏一体观的理解?3.谈谈对中医形神一体观的理解?4.谈谈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5.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6阴阳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7.如何用阴阳归纳药物的性能?8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指导确定治则治法?9.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10.何谓五行相乘?其次序如何?导致相乘的原因是什么?1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如何?12.简述五脏各自的功能。
13.怎样理解在人体这个整体中,心的主宰地位与五脏作为中心的地位?14.如何理解“心开窍于舌”15.为何称“肺为娇脏”?16.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各体现于哪些方面?试述之。
17.肺主宣发与肺主肃降之间的关系如何?18.肺主气体现在哪几方面?19.何谓金破不鸣?(肺在五行属金,肺的虚证影响及喉而致失音,谓之“金破不鸣”。
常见病因为肺阴虚或肺气虚。
)20.为何把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21.脾主升清的内涵是什么?22.怎样理解“精血同源”?23.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
24.肝脏是如何调节血量的?25.简述肝藏血的生理意义。
26.如何理解“肾者胃之关”是指肾能控制和调节水液和糟粕的排泄而言。
饮食物和水饮人于胃后,水液的代谢及糟粕的排泄,需要多个脏腑协调完成,但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
【执医冲刺】115条中基、中诊超全总结,冲刺必备!
【执医冲刺】115条中基、中诊超全总结,冲刺必备!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和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首要考查的内容,也是掌握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必备基础。
那么今天中基1.病、证、症的概念病,是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2.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3.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五体的阴阳属性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5.正治与反治是针对疾病过程中病变本质与征象是否一致而提出的治则。
正治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反治又称为“从治”,包括:(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适用于“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其有通泻症状的实证。
适用于“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
6.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疼痛:多表现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尤甚,拒按。
肿块:瘀血积于皮下或体内则可见肿块,肿块部位固定。
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
色紫黯:一是面色紫黯,口唇、爪甲青紫等;二是舌质紫黯,或舌有瘀斑、瘀点等。
可出现肌肤甲错,脉涩或脉结代等。
7.五行的母子相及即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中诊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中诊部分)复习资料诊法第一节.望诊望诊的内容一.望全身情况1.望神:神的概念:广、狭之分望神的原理:精、气、神望神的意义:⒈了解精气的盛衰⒉判断病情的轻重⒊推测预后的吉凶重点:两目、神志、面色、形态内容:⒈得神概念:是精充体健神旺的正常表现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两目精彩,面有光泽,肌肉不削,呼吸平稳,动作自如,反应灵敏意义:①精充体健神旺(健康无病);②虽病而正气未伤,精气未衰,主病轻,预后好。
⒉失神(无神)概念:是精亏神衰的病理表现表现:精神萎靡,言语错乱,面色无华,两目暗滞,肌肉瘦削,动作艰难,反应迟钝,呼吸气微或喘促甚者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意义:①表明正气大伤,精气大亏,主病重,预后差;②甚者表明邪陷心包,精气将脱⒊少神(神气不足),即轻度失神。
表现:精神不振,面色乏泽,声低懒言,动作迟缓,健忘嗜睡,体倦乏力。
意义:表明正气不足,精气轻伤,机体功能低下。
⒋假神概念: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征象。
表现:本已失神病人突然:神识转清,言语不休,食欲增进,想见亲人,目光转亮,面色晦暗而两颧泛红如妆。
意义:表明精气已衰,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残精外泄。
⒌神乱概念:即精神错乱或精神失常表现及病因病机:①癫证表现:痴呆喜静,举止失常,喃喃自语,见人则止因机:忧思气结痰凝,阻蔽神明②狂证表现:躁扰发狂,胡言乱语,打人毁物,不避亲疏因机:暴怒气郁化火,痰火扰心,或阳明热盛,扰乱心神③痫证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
因机:肝风夹痰上逆,蒙蔽清窍;或痰火扰心,肝风内动。
2.望色(1)白色主病:虚证、寒证、脱血、夺气表现: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血虚或失血面色白虚浮——阳虚水泛面色苍白——阳气暴脱,阴寒内盛(2)黄色主病:虚证,湿证表现:面色萎黄——脾胃气虚面黄虚浮——脾虚湿蕴面目一身俱黄——黄疸鲜明如橘皮——阳黄,湿热证晦暗如烟熏——阴黄,寒湿证(3)赤色主病:热证,或戴阳证表现满面:通红——实热证午后两颧潮红——阴虚证面色苍白而两颧泛红如妆——戴阳证(4)青色主病:寒证、痛证、血瘀、惊风表现: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盛、痛重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暴脱,气虚血瘀小儿眉间、鼻柱、口唇发青——惊风(5)黑色主病:肾虚、寒证、痛证、水饮、血瘀表现:面色淡黑晦暗——肾阳虚面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3.望形(体)●概念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及体质类型等来诊察疾病的方法●诊病原理●意义测知①内脏之坚脆;②气血之盛衰;③病情之轻重;④预后之吉凶●内容⒈强弱①体强表现: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意义:内脏坚实,气血旺盛,主病较轻,预后较好②体弱表现、意义⒉胖瘦体胖能食,神明有力——形盛气充。
中基,中诊
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考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始能也。
”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命门学说:《难经》:左肾右命门《内经》:命门者,目也《医贯》:“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景岳全书》:命门为水火之宅元气:通过三焦流行全身宗气:上出息道,下走气街营气:与血同行,还周不休卫气: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循于胸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组厥阴肝经“一源三歧”:指督任冲脉三脉均起于胞中。
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加以概括经别的生理功能:○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4、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
则脉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五行相称关系)《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除《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载的“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为母子相及外,其他都为五行相乘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调整阴阳的具体应用:“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中医诊断学部分考点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24种脉象(《濒湖脉学》27种脉象,《诊家正眼》28脉象)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南宋施发《察病指南》《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周学霆《三指禅》林之瀚《四诊抉微》喻嘉言《寓意草》是当时中医学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忘面色—病色交错:病色相生为吉、顺证:色生病为吉中之顺病生色为吉中小逆病色相克为凶、逆证:病克色为凶中之顺色克病为凶中之逆忘色十法:浮、沉——表证、里证清、浊——阳证、阴证微(面色浅淡)甚(面色深浓)——虚证、实证散(面色疏散)抟(面色壅滞)——新病或病邪将解、久病或病邪渐聚泽(面色润泽)夭(面色枯槁)——精气未衰病轻易治、精气已衰病重难医表8 –望诊(《灵枢·五色》面部名称及所候脏腑)面部名称所候脏腑面部名称所候脏腑现用名称《灵枢·五色》名称现用名称《灵枢·五色》名称额庭(颜)首面鼻尖肝下(面王、准头)脾眉心上阙上咽喉鼻翼旁面王以上小肠眉心阙中肺鼻翼方上胃鼻根阙下(下极、山根)心颧骨下中央大肠鼻柱下极之下(直下、年寿)肝颊挟大肠肾鼻柱旁肝部左右胆人中面王以下膀胱、子处表9 –望诊(《素问·刺热》分候法)面部部位额部鼻部左颊右颊颏部脏腑定位心脾肝肺肾表10 –望诊(常色与病色的鉴别要点)常色总特点明润含蓄分类及特点主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黄色人种)客色客色属于常色范围,可因气候、地域等发生变化病色总特点晦暗、暴露分类及特点善色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恶色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表13 –望诊(五色主病)表48–脉诊(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和主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基中诊部分整理
1.肾气不固所导致的小便改变是A、小便短赤B、小便频数而清C、小便浑浊D、小便涩痛E、小便频数而短少2.下列哪项应归属于阳证A、里实热证B、表实热证C、里实寒证D、表实寒证E、里虚热证3.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A、以五脏六腑为中心的整体观B、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C、五脏者,实而不能满D、六腑者,满而不能实E、以上都是4.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法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5.七情内伤致病,均可损伤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6.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四证的共同临床表现是A、心痛B、心烦C、失眠D、健忘E、心悸7.下列不属于养生原则的是A、顺应自然B、形神兼养C、调养脾肾D、因人而异E、因地制宜8.“主液”的腑是A、胆B、胃C、小肠D、大肠E、膀胱9.病人肢体软弱无力,行动不便属于A、瘫痪B、痹病C、痿病D、痫病E、中风后遗症10.尿液散发烂苹果味多见于A、消渴病B、失血C、脏腑败坏D、瘟疫E、水肿病晚期11.舌红胖大多见于A、脾肾阳虚B、心脾热盛C、水湿内停D、脾胃湿热E、阴虚火旺12.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经脉是A、带脉B、任脉C、冲脉D、督脉E、维脉13.下列关于谵语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B、神识清楚,语言错乱,语后自知的症状C、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的症状D、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叫骂詈,登高而歌的症状E、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14.与血液生成及运行关系密切的是A、心与肺B、心与肾C、心与脾D、脾与肝E、肺与肝15.病人但卧不能坐,坐则晕眩,属A、哮病B、肺胀C、气胸D、痰饮停肺E、夺气失血16.身倦乏力,少气,自汗,腹痛拒按,舌有紫斑,证属A、气滞血瘀B、气滞C、血瘀D、气虚血瘀E、血瘀兼血虚17.津液的丢失必然会导致气的损耗,说明了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津能生气D、津能载气E、气能摄津18.气不摄血多与哪一脏的功能失调有关A、肝B、心C、脾D、肺E、肾19.舌痿软而淡白无华可见于A、气血虚衰B、风痰阻络C、肝肾阴亏D、热极伤阴E、阴虚火旺20.内踝上8寸以上,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B、足少阴肾经C、足太阳膀胱经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胃经21.痰浊为病,随气上逆易致A、流注经络,气机阻滞B、停滞胃腑,失于和降C、蒙蔽清窍,扰乱心神D、阻滞肺气,失于宣降E、留滞脏腑,升降失常22.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A、肝阳上亢B、水痘C、感冒D、头痛E、恶寒23.真寒假热证产生的机理是A、阴盛格阳B、阳盛格阴C、阴不敛阳D、阳不敛阴E、表热里寒24.常见饭后嗜睡,其原因多为A、脾气虚弱B、湿邪困脾C、心肾阳虚D、邪闭心神E、以上都不是25.症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舌淡脉虚,属于A、气虚证B、气陷证C、气脱证D、阳虚证E、气滞证26.手足三阳经交于A、手B、足C、头D、腹E、胸27.真热假寒证“假寒”最主要表现部位是A、额部B、胸部C、腹部D、四肢E、舌象28.培土生金法的原理是A、五行相侮B、五行相克C、五行制化D、五行相乘E、五行相生29.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多为A、湿热内蕴B、痰饮内停C、营分热盛D、阴虚津亏E、瘀血内阻30.气逆最常见的脏腑是A、肺、胃、肾B、心、胃、肝C、肝、胃、肾D、肺、胃、肝E、肝、肺、肾31.按诊中,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为A、气肿B、风肿C、水肿D、血肿E、湿肿32.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的脉象是A、浮脉B、微脉C、弱脉D、虚脉E、芤脉33.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和宣散作用的物质是A、肾精B、肾气C、肾阴D、肾阳E、肾血34.鼻流浊涕者,多属A、外感风热B、胆经湿热C、阳气虚弱D、外感风寒E、阴虚肺燥35.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微,时断时续称为A、独语B、错语C、狂言D、谵语E、郑声36.五行中,“木”之“所胜”为A、火B、水C、土D、金E、以上均非37.下列哪项不是八纲辨证所应辨析的内容A、病性的寒热B、病变的吉凶C、邪正的盛衰D、病情的类别E、病位的深浅38.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A、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B、阴精阳气的盛衰C、气血的盛衰D、正邪的盛衰E、阴阳的盛衰39.五行关系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A、木生土B、木克土C、木侮土D、木乘土E、木疏土40.整体观念的内容有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D、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E、以上均是41.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肿疡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42.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为主要表现的是A、气陷证B、气虚证C、气脱证D、气滞证E、气不固证43.最易伤肺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44.下列哪项不是得神的表现A、目光精彩B、神志清楚C、颧赤如妆D、面色荣润E、呼吸调匀45.与春天相通应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46.以下不属于五色中白色主病的是A、气虚B、血虚C、寒邪D、阳虚E、湿邪47.肾主纳气的主要生理机能体现在A、元气的生成B、肺气的宣发C、气道的清洁通畅D、固摄精气E、保持吸气的深度48.主“身之骨髓”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49.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为A、黄胖B、萎黄C、阴黄D、阳黄E、黄疸50.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是A、心主藏神B、肝主疏泄C、脾主运化D、肺主治节E、肾主藏精51.观察“虚里”的变化,可以了解下述什么气的盛衰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52.睡后易醒,醒后不易入睡多见于A、心肾不交B、食滞内停C、胆郁痰扰D、心脾两虚E、以上均不是53.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基础是A、脾主运化水液B、脾主运化水谷C、脾气主升D、脾主统摄血液E、脾喜燥恶湿54.诊断疾病时以气息分阴阳,属阳者为A、语声低微B、语声无力C、少言沉静D、语声高亢E、低声懒言55.具有主行水功能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56.自汗的病机是A、气虚B、阴虚C、血虚D、痰盛E、气滞57.虚人感受外邪,应采用的是A、治标B、治本C、标本兼治D、先治本后治标E、反治58.“身之本”指的是A、心B、肺C、肾D、精E、气59.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者属A、胃气衰败B、脾胃气虚C、脾胃阳虚D、寒邪客胃E、热邪客胃60.“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A、阴虚B、阳虚C、阴盛D、阳盛E、阴阳两虚61.斑与疹的主要区别是A、是否色红成片B、是否时现时隐C、是否抚之碍手D、是否伴寒颤E、是否伴有身热62.干咳无痰,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午后潮热,腰膝酸软,舌红脉细,证属A、肺肾阴虚证B、肺肾气虚证C、肾阴虚证D、燥邪犯肺证E、肺阴虚证63.脉象具有沉细无力特征的是A、濡脉B、细脉C、虚脉D、微脉E、弱脉64.痰热壅肺证的表现应除外哪项A、咳痰黄稠B、鼻塞流涕C、气喘息粗D、吐脓血痰E、溲赤便秘65.下列哪项不是阴虚风动的临床表现A、筋脉拘挛B、手足蠕动C、低热起伏D、脉细如丝E、神昏谵语66.阴盛格阳属于A、阳偏衰B、阴偏衰C、阳损及阴D、真热假寒E、真寒假热67.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A、运化和调节血量B、疏泄和防止出血C、化生和贮藏精气D、受盛和传化水谷E、藏神和血液运行68.督脉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总督一身之阴经B、总督一身之阳经C、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D、约束诸经E、调节十二经气血69.下列哪项不属于中风病临床表现A、卒然昏倒B、不省人事C、口眼歪斜D、半身不遂E、四肢抽搐70.肝火炽盛与肝阳上亢证的共同点中应除外下列哪项A、头晕胀痛B、面红目赤C、急躁易怒D、失眠多梦E、脉弦细数71.对阴阳偏衰采用的治疗原则是A、损其有余B、补其不足C、寒者热之D、热者寒之E、调整阴阳72.风热表证的特征是A、恶寒重发热轻B、恶寒轻发热轻C、发热重恶寒轻D、发热重恶寒重E、发热轻而恶风自汗73.导致出现咳声如犬吠,声音嘶哑,吸气困难的病因是A、风邪与痰热搏结B、久病肺气虚损C、燥邪犯肺D、寒痰湿浊停肺E、阴虚疫毒攻喉74.镜面舌的形成机理是A、热甚伤津B、水湿上泛C、胃气大伤D、胃肠热甚E、热入营血75.症见出血,身热烦躁,口渴,舌质绛,脉数此属A、血热证B、血瘀证C、血寒证D、气不摄血证E、血脱证76.下列哪项为虚证的临床表现A、二便不通B、五心烦热C、精神亢奋D、烦躁不宁E、疼痛剧烈7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经络的生理机能的是A、沟通联系作用B、运输渗灌作用C、营养支配作用D、感应传导作用E、调节作用78.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A、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B、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脉症合参C、证候真假,证候错杂,诊法合参D、证候转化,病证结合,辨证求因E、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79.体质的构成正确的是A、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B、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机体状态C、先天因素、后天因素、个人因素D、形态结构、心理机能、后天因素E、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个人因素80.“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A、肺气不足,寒饮内停B、胸阳不振,阴寒内盛C、痰湿内阻,从阴化寒D、脾肾阳虚,阴寒内盛E、恣食生冷,寒伤中阳81.心为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依据是A、心主血脉B、心总统意志C、心总统魂魄D、心主情志E、心主神志82.呕吐呈喷射状者多为A、热伤胃肠B、脾胃阳虚C、热扰神明D、食滞胃脘E、饮邪犯胃83.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证的共同表现是A、腰膝酸软B、眩晕耳鸣C、梦遗失精D、精神倦怠E、浮肿少尿84.“髓海”指的是A、骨B、胆C、髓D、脑E、女子胞85.“在窍为目”的是A、肝B、心C、脾D、肺E、肾86.小儿指纹紫红属A、外感表证B、里热证C、痛证D、血络闭郁E、惊风87.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的经脉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阴阳维脉E、阴阳跷脉88.肾在志为A、怒B、喜C、思D、悲E、恐89.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为A、弦脉B、滑脉C、濡脉D、涩脉E、结脉90.痰蒙心神证的表现应除外哪项A、神情痴呆B、心烦失眠C、意识模糊D、喃喃自语E、举止失常91.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的正常限度的克制,说明五行之间的关系是A、五行制化B、五行相生C、五行相克D、五行相乘E、五行相侮92.营气的分布特点是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C、与血同行,环周不休D、行于脉外,布散全身E、通过三焦,流行全身93.临床常见的心火引动肝火之心肝火旺证,属于A、相乘传变B、母病及子C、相侮传变D、子病犯母E、反克传变94.所谓“独阴不生,独阳不长”说明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A、阴阳对立制约B、阴阳互根C、阴阳交感互藏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95.下列属于热极生风证临床表现的是A、形体消瘦B、眩晕耳鸣C、牙关紧闭D、五心烦热E、潮热颧红96.导致湿浊内生的病因是A、脾失健运B、膀胱失司C、肺失宣降D、三焦气化失司E、肾的气化功能减退97.“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存在何种关系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互为消长D、平衡协调E、互相转化98.病室中有尸臭气多为A、患者失血B、瘟疫发作C、脏腑衰败D、肾衰E、消渴病重99.由水谷精微之气中精华部分化生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100.使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邪正盛衰变化是A、邪正相持B、正虚邪恋C、邪盛正衰D、邪去正虚E、正盛邪退101.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的共同症状是A、微恶风寒B、无汗C、潮热颧红D、干咳少痰E、舌红少苔102.迟脉的主病是A、虚热证B、痰饮C、寒证D、血瘀E、气滞103.疠气与六淫邪气的主要区别是A、多与季节气候有关B、多与地理环境有关C、体外入侵D、具有强烈传染性E、多从皮毛口鼻而入104.同司疏泄,共主勇怯的是A、心与小肠B、肺与大肠C、脾与胃D、肝与胆E、肾与膀胱105.以下哪项不是面色发青所属病证A、痛证B、寒证C、惊风D、水饮E、血瘀106.血燥生风的病因是A、产后恶露,日久不净B、热病后期,阴津亏损C、水不涵木,浮阳不潜D、生血不足或外伤失血E、血虚津亏,失润化燥10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病色表现的是A、面色淡青B、面色淡黄C、面色淡白D、面色红赤E、红黄隐隐108.以下哪项不是肝郁气滞证的表现A、胸胁胀痛B、头痛眩晕C、胸闷太息D、月经不调E、咽部异物感109.下列哪项不是邪盛失神的临床表现A、神昏谵语B、喉中痰鸣C、两手握固D、呼吸气微E、牙关紧闭110.大便先干而后稀多见于A、命门火衰B、脾虚C、肾虚D、湿邪困脾E、肝郁脾虚111.下列哪项不是正虚失神的表现A、目无光彩B、反应迟钝C、呼吸微弱D、精神萎靡E、壮热神昏1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胃有“太仓”之称B、胃有“水谷之海”之称C、脾有“五脏六腑之海”之称D、小肠者,受盛之官E、大肠者,传导之官113.下列不属于肝阳上亢证临床表现的是A、眩晕耳鸣B、面红目赤C、急躁易怒D、腰膝酸软E、大便秘结114.实寒证与虚寒证最主要的区别点是A、病程的长短B、病势的缓急C、肢体痛与不痛D、怕冷与否E、脉之有力无力115.腹部肿块,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属于A、虫积B、气鼓C、水鼓D、积E、聚116.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A、胸背部分出B、头面部分出C、四肢肘膝以下分出D、四肢肘膝以上分出E、四肢末端分出117.以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失眠多梦,烦躁不安,苔黄腻为临床表现的是A、心火亢盛证B、心阴虚证C、痰火扰神证D、胆郁痰扰证E、痰蒙心神证118.与血液运行相关的脏腑包括A、肝B、心C、脾D、肺E、以上皆是119.气大量丢失的病理变化为A、气虚B、气滞C、气逆D、气闭E、气脱120.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A、阴病治阳B、阳病治阴C、虚则补之D、实则泻之E、热者寒之121.五行中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无法克制它,反而受其反向克制,说明五行之间的关系是A、五行制化B、五行相生C、五行相克D、五行相乘E、五行相侮122.肝火犯肺与肝火炽盛证的主要不同点在于A、胸胁灼痛B、头胀头晕C、面红目赤D、痰中带血E、急躁易怒123.“实”的主要病机是A、邪气亢盛B、正气旺盛C、气血瘀滞D、水液蓄积E、痰浊壅滞124.脉象八要素不包括的是A、脉位B、脉率C、脉伏D、脉长E、脉势125.下列与滑脉的主病无关的是A、痰湿B、阳虚C、实热D、食积E、妊娠126.阳偏胜的病理状态是A、阳气亢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B、阴液不足,阳气失制而偏盛C、阳气亢盛,耗伤机体的阴液D、阴寒之邪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E、以上均非127.具有升散耗气特性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128.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头走足B、从足走头C、从胸走手D、从手走头E、从足走腹129.贯注于心肺之脉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130.下列不属于假神临床表现的是A、突然昏倒,口吐白沫B、目无光彩,突然目光转亮C、懒言少语,突然言语不休D、本无食欲,突然欲进饮食E、面色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131.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不包括A、外感性B、季节性C、传染性D、地域性E、相兼性13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肾阴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五心烦热B、腰膝酸软C、潮热盗汗D、小便清长E、遗精早泄133.目的视物辨色功能主要取决于A、肾阳的蒸化B、肾阴的滋养C、肾中精气的充盈D、肝血的充足E、脾气的健运134.血瘀证特有的面色是A、面色萎黄B、面色青黑C、面色淡青D、面色淡白E、面色黧黑135.热者寒之属于A、正治、逆治B、反治、从治C、正治、从治D、反治、逆治E、标本同治136.具有司呼吸作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137.痰热壅肺证与肺热炽盛证的主要区别是A、咳喘息粗B、鼻翼煽动C、喉中痰鸣D、发热口渴E、溲赤便秘138.津伤化燥多发生的脏腑为A、心、肺、胃B、肝、脾、肾C、肝、肾、大肠D、脾、胃、大肠E、肺、胃、大肠139.五行中具有“曲直”特性的是A、金B、水C、木D、火E、土140.以下哪项不是实喘的特征A、发作急骤B、呼吸深长C、息粗声高D、呼多吸少E、张口抬肩141.心肾不交临床表现不包括A、心烦失眠B、食欲不振C、腰膝酸软D、五心烦热E、潮热盗汗142.郑声的病机是A、宗气大虚B、心气虚弱C、神气不足D、痰扰神明E、心神散乱143.小儿指纹浅淡而纤细者属A、表证B、里证C、虚证D、实证E、寒证144.下列各项中,属于阴的是A、脉象洪大B、面色鲜明C、迟脉D、脉象滑数E、声高145.风寒表证的特征是A、恶寒重发热轻B、恶寒轻发热轻C、发热重恶寒轻D、发热重恶寒重E、发热轻而恶风自汗146.按肌肤甲错者见于A、血虚失荣B、气血两虚C、津液不足D、湿热蕴结E、阴虚不润147.精的功能包括A、濡养脏腑B、化血C、化气D、化神E、以上皆是148.具有“喜燥恶湿”生理特性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149.具有主水功能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150.元气生成的主要物质来源是A、肾中精气B、水谷精气C、清气D、脏腑精气E、以上均非。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基、中诊
1、中医学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2、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主要表现于脏腑形体分属阴阳和经络系统分属阴阳等方面。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4、“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6、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
即相克太过。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反克”。
7、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8、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10、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主血脉:心主血的内涵,是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达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维持其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2.藏神: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3.心的生理特性:心为阳脏、火脏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
11、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2.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3.朝百脉,主治节: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4.肺的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娇脏: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
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
(2)主宣发与肃降: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中医主治考试--中基
中医基础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A.水B.天C.地D.风E.气【正确答案】:E2.气的根本属性是A.上升B.下降C.外出D.运动E.静止【正确答案】:D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C.交感合和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正确答案】:C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A.生殖之精B.后天之精C.自然界之清气D.肾中所藏之精E.水谷精微【正确答案】:D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气B.气机C.气化D.彼此感应E.神【正确答案】:A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B.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E.以上均是【正确答案】:E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A.精的作用B.气的作用C.神的作用D.精气互化的作用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正确答案】:C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A.动静B.水火C.上下D.晦明E.寒热【正确答案】:B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A.事物的对立B.事物的对立统一C.事物的一分为二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正确答案】:E10.阴阳交感是指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E.阴阳二气的对峙【正确答案】:D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A.结果B.根由C.形式D.物质E.现象【正确答案】:B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正确答案】:B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A.制约B.交感C.消长D.互根E.互用【正确答案】:E1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正确答案】:C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正确答案】:C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A.心B.脾C.肝D.肺E.肾【正确答案】:D1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阳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正确答案】:A18.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正确答案】:D19.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正确答案】:E20.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C21.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B22.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A.前半夜B.后半夜C.上午D.下午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B23.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A.阳胜则阴病B.阳病治阴C.阴损及阳D.重阴必阳E.阴虚则阳亢【正确答案】:C24."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A.阳损及阴B.阳盛伤阴C.阴虚阳亢D.阳气暴脱E.阳虚阴盛【正确答案】:C25."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A.阴胜阳虚B.阳胜阴虚C.阴虚阳亢D.阳虚阴盛E.阴阳两虚【正确答案】:D26.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阴病治阳D.阳病治阴E.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B27.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A.取象比类法B.推演络绎法C.以表知里法D.试探法E.反证法【正确答案】:A28."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制化【正确答案】:E29."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中基,中诊复习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神农本草经是第一中药学的著作;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医家、主要学术观点及学术派别;伤寒及温病的辨证方法及创立者。
寒凉派的刘完素(刘河间),攻邪派的张从正,补土派的李杲(李东垣),滋阴派朱震亨(朱丹溪);明清时期:叶天士创建卫气营血辩证理论;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理论4、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其含义(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自然界、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2)辨证论治:病、症、证、辨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病:是指有一定病因、发病形式、发病机理、以及预后转归的完整过程。
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症状)及医生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体征)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机体反应性、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3)恒动观念:动态平衡。
5、中医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行、五味、五色、五气、五方、五季的对应关系。
中基-中诊题(3)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2.《黄帝内经》中所载方剂为(?)
A.13首???
B.280首???
C.112首???
D.269首???
E.365首
3. 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 )
A.心悸
? ?B.失眠
? ?C.健忘
? ?D.面白
? ?E.多梦
29. “治未病”是指(?????? )? ?
A.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
? B.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 C.未病先防和早期诊治
? D.调养正气和控制传变
? E.外避邪气和即病防变
30. 热性病变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来治疗,此概括为下列中哪一项(??? ) ?
3. 病因:即致病因素,又称为病原、病邪等,泛指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的原因。
4. .阴盛格阳? 由于阴寒邪气过盛、壅阻于内,排斥阳气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交通,相互格拒,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病理状态。
5. 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3. 影响血脉运行
4. 病位较为固定? ?
5. 易于蒙蔽神明
19. 恐水病因何为病( ??????????)
A.毒蛇咬伤??
B. 蜂蛰伤??
C. 蝎蛰伤??
D. 狂犬咬伤??
E. 蜈蚣咬伤
20. 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病邪潜伏于体内某些部位,经过一段时间后,或在一定的诱因的作用下发病,称为(???? )
9.(??????????????? )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痰饮饮停胃肠,悬饮饮停胁下,溢饮饮停肢体,支饮饮停胸肺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发病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发病的类型:感而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并与并病、复发。
感邪后立即发病,称为感邪即发。
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其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
多见于外感疾病和某些外伤。
徐发是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缓发。
徐发与致病因素的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继发,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原发病与新产生的疾病在病理上密切相关。
复发是指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
卒发,又称顿发,即感而即发,急暴突然之意。
一般多见以下几种情况:1.感邪较甚:六淫之邪侵入,若邪气较盛,则感邪之后随即发病。
如新感伤寒或温病,是外感热病中最常见的发病类型。
外感风寒、风热、燥热、温热、温毒等病邪为病,多感而即发,随感随发。
2.情志遽变:急剧的激情波动,如暴怒、悲伤欲绝等情志变化,导致人的气血逆乱,而病变顷刻而发,出现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胸痹心痛、脉绝不至等危急重证:3.疫气致病:发病暴急,来势凶猛,病情危笃,常相“染易”,以致迅速扩散,广为流行;某些疫气,其性毒烈,致病力强,善“染易”流行而暴发,危害尤大,故又称暴发。
4.毒物所伤:误服毒物,被毒虫毒蛇咬伤,吸人毒秽之气等,均可使人中毒而发病急骤。
5.急性外伤:如金刃伤、坠落伤、跌打伤、烧烫伤,冻伤,触电伤、枪弹伤等,均可直接而迅速致病。
病机阴阳互损如小儿食积所出现的腹泻;妇科瘀血内阻出现的崩漏下血等,亦属此类。
表现:如热结肠胃,里热炽盛,可见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等实热之症;肾藏精气,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阴阳之根本。
因此,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脏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又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之假象。
再表现:如肝阳上亢病证,病机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虚阳亢。
若病情发展,进一步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概念:指由于阴气阴液亏耗,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形成:多由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
阴阳或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病理变化。
1.阴损及阳形成:多由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无力所致。
反见盛势虚实至虚之病,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
表现: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可见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胖嫩而苔润,脉虚而细弱等正气不足病证;同时又可见腹胀满(但时有和缓轻减),腹痛(但喜按)等假实之症。
再如老概念: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即所说“大实之病,真实假虚即“大实有羸状”。
年或大病、久病,气虚推动无力而出现的便秘,亦属此类。
反有羸状”。
防治原则即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并向阴阳离决发展之危重病证。
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证。
表现:如极度衰弱之虚寒证,在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踡卧,脉微欲特点:阴寒内盛为疾病的本质,由于格阳于外,可表现出某些假热之象,即为真寒假热2.阳盛格阴概念:又称格阴。
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表现:如外感热病,邪热炽盛,可见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可表现出某些假寒之象,即为真热假寒证。
特点:阳盛于内,实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实际是阳气不能外达),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症,病势发展较重之时,又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
即是阳盛格阴危重病证。
绝阳虚阴盛基础上,突然出现面色泛红,烦热,口渴,言语过多,脉大而无根等假热之象,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阳损及阴虚之症,即说明已发展成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病证。
耗伤肾脏精气,损及肾阳,继而出现畏寒肢冷,夜尿清长,面色白,脉沉细无力等阳概念:又称格阳。
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表现:如肾阳虚亏,水泛为肿病证,病机主要是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津液代谢障碍,1.阴盛格阳阴阳格拒成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病证。
水液贮留,溢于肌肤所致。
若病变发展,肾阳进一步虚损,耗伤肾中精气,则阴无阳以生,致使肾阴亦日益亏耗,继而出现消瘦,烦躁升火,甚则瘛疭等肾阴亏虚见症,即说明已发展未病先防1.养生以增强正气包括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体魄锻炼、调摄饮食(注意饮食宜忌、药膳保健),以及运用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方面。
2.防止病邪侵害包括避其邪气、药物预防等方面。
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如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
正治与反治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本质和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言。
故说“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1.正治: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又称“逆治”。
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2.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
又称“从治”。
但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
主要包括如下四种:(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纳呆和脘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
其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用。
治标与治本1.“本”和“标”的概念本和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主要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如从邪正双方来说,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则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则旧疾、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2.缓则治本指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情况下,即应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
3.急则治标指标病急重,甚则影响本病的治疗,则当先治,故急治其标病。
如病因明确的剧痛,应先止痛;如肝病基础上的臌胀腹水,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则当先治标病腹水;又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不论何种原因所形成,均应紧急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再缓治其本。
4.标本兼治指标病本病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则当标本兼顾,予以治疗。
扶正与祛邪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适用于各种虚证。
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实证。
2.扶正祛邪的运用单纯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亦不盛的虚性病证或真虚假实证。
单纯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或真实假虚证。
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病证。
但在具体应用时,亦应分清是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以便确定其治法是扶正为主而兼顾祛邪,还是祛邪为主而兼顾扶正。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而正虚不甚,尚耐攻伐的病证,或邪盛为主,两者同时兼顾,则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均应先祛邪而后扶正。
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证。
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同时兼以攻邪,则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
调整阴阳: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应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应适当配用补阴药。
即所谓“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三因制宜三因制宜,即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制定其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1.因时制宜即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如所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食宜同法”。
2.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用药的原则。
如所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
所谓同病异治也”。
即西北地区天气寒凉,其病多外寒而里热,应散其外寒,而清其里热。
东南地区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而易生内寒,故应收敛其外泄阳气,而温其内寒。
3.因人制宜即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年龄:老年人生机衰退,气血阴阳亏虚,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
虚证宜补,攻邪宜慎,药量较青壮年为轻;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忌投峻剂,少用补益,药量宜轻。
性别:妇女有经、带、胎、产之别,用药宜慎。
妊娠期间,凡峻下、破血、滑利、走窜等伤胎或有毒之品,尤当禁用或慎用。
体质:阳盛或阴虚之体,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 )A .邪气盛,正气末衰B .正气虚,邪气也不盛C .邪气盛,正气也虚D .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耐攻伐E .邪盛正虚,正气不耐攻伐慎用温热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则应慎用寒凉之药。
A.邪气盛,正气末衰——祛邪B.正气虚,邪气也不盛——扶正C.邪气盛,正气也虚——祛邪与扶正D.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耐攻伐——祛邪E.邪盛正虚,正气不耐攻伐——正气大伤,不耐攻伐,当以补为主,扶正培本以抗邪气属于正治的是( )A .以寒治寒B .热因热用C .用寒远寒D .以补开塞E .以寒治热中医诊断学1.自汗: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
气虚或阳虚证。
阳气不能固摄津液。
2.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阴虚证,不能敛阳。
正常睡眠的生理:“阳入于阴则寐”-睡3.绝汗:病情危重时大汗不止。
亡阴或亡阳。
4.战汗: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外感病时,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若脉静身凉,则愈;若脉急躁,病人烦躁则正不胜邪,病情恶化。
温热之邪侵入营分,营阴受损,故表现为身热夜甚,为营分证之主要热型肝郁脾虚证,由于肝气郁结,疏泄功能障碍,导致脾胃消化功能紊乱,出现大便时干时稀。
大渴喜冷饮,壮热,大汗出者,为里热炽盛,津液大伤的表现。
口渴咽干,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烦热者,是阴虚津亏表现。
口渴而多饮,小便量多,形体消瘦者,属消渴病。
渴不多饮,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温病营分证。
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者,多由痰饮内停所致。
若漱口不欲咽,可见于内有瘀血,系瘀血内阻,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口燥不欲饮。
腰痛连腹,绕如带状,多病在带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