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

合集下载

文化翻译观指导下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外宣英译研究

文化翻译观指导下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外宣英译研究

083[摘 要] 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提出,对民族文化译介中文化内涵的体现及翻译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广西十二个世居民族的服饰种类繁复,是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精粹,其多姿多彩的服饰特征与文化特色使中华服饰焕发出无穷的光彩。

服饰的英译介绍在民族文化外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文化翻译观为视角,发掘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探讨民族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款式设计名称、刺绣工艺及服饰外宣语等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以文化为基本翻译单位的原则下,合理采用注释、图像法、增译补充法、释译法等翻译策略,为实现文化功能的等值交换,同时尽可能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使译文具备时代性。

力求译文从文化层面体现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在语言层面上确保译文的可读性,进而推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

[关 键 词]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文化翻译观;英译;文化内涵文化翻译观指导下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外宣英译研究覃雨薇民族服饰源于该民族不断进行的社会民俗活动,它不仅是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有效传播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丰富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

从交流层面上看,民族服饰能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明、生活习俗及风土人情等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文化层面来看,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世居民族社会文化的图腾,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因子。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广西居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历史悠久的民族,各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百花齐放。

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是展现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广西身处中国-东盟自贸区,在与东南亚以及其他国家的经贸、文化交流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大力弘扬地方民族文化,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译介工作是顺应时代之势。

本文将基于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展开英译研究,以发掘适用于经贸往来、文旅宣传和学术研讨的翻译策略,为促进广西本土文化走出去,保持民族服装文化的多样化面貌,发挥积极意义。

文化视域下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策略

文化视域下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策略

文化视域下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策略近年来,民族特色旅游成为旅游的新热点。

外宣翻译既能有效宣传旅游区特色,也能对外传播民族文化。

本文以文化翻译观作为理论指导,以广西三江侗族为例,提出了拼音译法和注释法、直译法、意译法和混合译法等翻译策略。

标签:文化视域;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译近年来,民族特色旅游业蓬勃兴起。

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正在大力打造“千年侗寨·梦萦三江”的旅游品牌。

要打造一个优秀的旅游景区,文字翻译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通过一个优秀的旅游外宣文本,国外游客能更好了解侗族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促进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稳步增长。

一、文化翻译观吴丹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跨文化交际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产物,两者相互影响。

[1]因此,译介是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的必由之路。

每种文化都是经过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反映了特定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特性和内涵差异性,会因此而影响其语言载体,给同一物体同一语言烙上不同的文化印记。

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学者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提出了“文化翻译”观。

她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是一种交流行为,包括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通过语言,人们得以了解各个民族的习俗、思维特点和生活方式。

巴斯奈特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实现和促进文化交流。

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和文化交融,译者应使译语和源语在文化功能上等值。

她提出,译者应以文化为翻译单位,在译入语中重现原作的文化功能,从而达到文化功能等值。

也就是说,在两种文化差异较大时,译者可以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较大的调整,从而达到文化意义上的功能等值。

[2]“文化翻译”观的提出,对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族传统和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俗习惯。

由于地域限制、语言障碍和传播渠道不畅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往往无法被全面、准确地传播和理解。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工作,进行文化翻译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外宣中的文化翻译问题,不仅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互鉴,也有利于增进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对于文化翻译在少数民族文化外宣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特色,通过翻译将这些文化元素传播到国际舞台上,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可以为少数民族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升其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增强其在国际社会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通过文化外宣翻译,可以从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开放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推动跨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文化共享与共同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包括语言、宗教、习俗、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

这些特点反映了少数民族历史、地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展现了他们与主流文化的差异和独特魅力。

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国家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丰富了国家文化的内涵。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生态学翻译视域下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策略探析

生态学翻译视域下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策略探析

生态学翻译视域下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策略探析作者:张杏玲王珍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3期摘要: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少数民族文化国际推介与传播的重要性愈显突出。

在彝族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对外宣传翻译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

然而,由于彝族文化具有非凡的独特性和地域性,与西方语言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彝族文化翻译策略选择与质量保证的难度,因此,翻译策略选择与译文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彝族文化推介与传播的效果。

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了针对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具体翻译策略,以期为研究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同仁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彝族文化外宣翻译; 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086-02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期待了解彝族生活和其独特的民族文化。

然而,由于彝族文化外宣英译材料非常欠缺,并且长久以来英语和中文之间存在着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鸿沟,因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中的许多独特表现形式被误译或错译,受众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们。

彝族地区独特的地域环境、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历史、语言等反映出彝族人民不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观念,所有这些构成了彝族文化的深层内容。

因此,彝族文化的外宣翻译不仅会影响西方读者对彝族的认知,而且还会影响中外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到2004年间基于西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原理,围绕翻译过程中的“适应”和“选择”而展开,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

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与选择”“三维转换”和“生态系统和谐统一”是其核心观点。

“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共同组成的世界(胡庚申,2008)。

“译者中心”翻译理念认为,译者决定译品,译者对翻译环境的不同地适应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会催生出不同的译品。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作者:李梦婕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1期【摘要】文章首先从文化翻译观的概念出发,阐述其对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翻译具有指导性。

再从文化翻译观映照下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原则,结合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在2008-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德译实例,探讨文化翻译观在当下外宣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化翻译;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的德译;政府工作报告外宣翻译运用目的语为语言介质翻译外宣材料,使源语国家信息在目的语国家得到传播,从而达到源语宣传主体的意图。

政治文献的翻译作为我国外宣翻译的客体之一,其中的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是外宣翻译的难点所在。

在当今各国文化交流亦更加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特征应得到更多的展示。

本文将从文化翻译观的视角出发,结合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的外宣德语翻译实例,阐释文化翻译观对政治文化专有项翻译的重要指导作用。

一、文化翻译观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体现文化内涵的载体。

就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杨仕章先生已在其《略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中主要就语言语境外的诸多文化因素对翻译活动和过程的促进或干预的作用做了很好的阐述。

因此,翻译活动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语言所涵盖文化的交流过程。

简单而言,文化翻译观提倡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源语文化信息。

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中所蕴含的许多鲜明的文化特质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是缺失的。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出发,这些信息是值得并需要保留的。

二、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原则本文根据艾克西拉对于文化专有项的定义,将政治文化专有项视为在源语意识形态、惯用法或使用频率等方面差异于目的语文化,从而具有不同文本地位的源语政治文化中的语言项目。

(一)采用“中国德语”对于政治外宣翻译中具有中国色彩的政治专有项,可按照文化翻译的观点,保留其文化特色,译为“中国德语”。

该提法是笔者从葛传槼先生在1980年首次提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这一概念转用而来。

《2024年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研究》范文

《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民族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外宣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是推广内蒙古文化、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需要,也是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必要手段。

因此,对于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进行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内蒙古民族文化概述内蒙古是一个多元文化共融的地区,拥有独特的语言、音乐、舞蹈、美食、服饰等文化元素。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体现了内蒙古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其历史、地理、宗教等多方面的特点。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外宣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的现状与问题1. 现状:目前,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一些优秀的翻译作品将内蒙古的文化元素介绍给了国内外读者,提高了内蒙古的知名度。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 问题:首先,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缺乏专业的翻译团队和规范的标准,一些翻译作品存在语义不清、文化误解等问题。

其次,外宣渠道有限。

目前,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外宣主要依靠一些官方渠道和媒体,缺乏多元化的传播途径。

最后,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

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外国读者可能无法充分理解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四、解决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问题的策略1. 提高翻译质量:建立专业的翻译团队,制定规范的翻译标准,确保翻译作品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同时,加强翻译培训,提高译者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拓展外宣渠道:除了官方渠道和媒体,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元化传播途径,扩大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播范围。

3. 强化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展览、艺术节等活动,加强与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让更多人了解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魅力。

4. 培养文化自信:通过外宣翻译工作,让国内外读者了解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培养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

目的论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外宣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外宣翻译研究
四、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是翻译的目的 决定翻译的内容及形式。不论是选择何种翻译方 法与策略还是对翻译材料的形式与内容的取舍, 都是为外宣翻译的目的服务的。译者将我国少数 民族特色的内容译成英文会让英语国家的读者了 解少数民族的传统及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最终 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在外宣翻译中会出现一 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与 学习,问题最终会被解决的。只要译者能够仅仅 抓住外宣翻译的意图和目的,选取正确的材料与 翻译方法,调整翻译过程,加强翻译实践水平的 提升和深入理论研究,就一定会达到外宣翻译的 最终目的,促进文化交流,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得 到更大的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刘红萍,女,内蒙古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本文为以下项目的科研成果:内科大 2015 年度学院培育项目(2015XYPYW03)——" 目 的论视角下内蒙古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 " 参考文献 [1] 黄慧,贾卉 . 构建主义翻译观下的外宣 翻 [J]. 上海翻译,20074 [2] 陈敏 . 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8一、翻译“目源自论”的概述及对民族地区 外宣翻译的意义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产生于 德国,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功 能目的论的基本原则是: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 各方面的相互作用,为了达到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所译的内容,译者可以灵活掌握翻译的策略与方 法。这个理论强调翻译是一项有目的性的跨文化 的交流,这样就扩大了翻译的研究理论:翻译不 应该被限制为仅仅是语言层面的交流,它还是将 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 种语言中去的活动。翻译行为是人类很多行为之 一,而人类的行为都应该是有目的性的。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合作的进一步加 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外宣翻译也是一项非常重 要的工作。因此,译者应该结合目的论与外宣翻 译研究理论并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来阐述原作者 的意图,同时要让读者能够接受并且理解译文所 传达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总之翻译目的论的核 心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了在英译蒙古族文化内容 时,译者应结合文化背景,考虑特殊的语境,采 用一定的翻译策略,使英语国家的读者了解并感 受内蒙古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 的目的。在翻译目的论的视域下,只要紧紧抓住 外宣翻译的真正意图和目的,在翻译方法的选择、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质量评估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质量评估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质量评估学术界很重视外宣翻译的研究,但对外宣翻译质量的评估却相对沉寂。

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效果。

近年来,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研究发展不断深入,有效地树立了彝族文化独特的国际形象。

作者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了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质量评估问题,有利于彰显我国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和保护彝族文化,甚至对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研究和对外宣传将产生积极作用。

标签:生态翻译学彝族文化外宣翻译质量评估由于彝族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及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因此其文化的外宣翻译更要深入研究。

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是“和谐统一”“以译者为中心”将翻译的生态环境与译者看成一个整体,认为译者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从而进行翻译策略的适应性选择。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彝族文化外宣翻译进行质量评估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另外,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彝族文化外宣翻译质量评估也将进一步开拓外宣翻译评估的新领域和新视界。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顾名思义即以生态学作为哲学依据,以翻译学为理论依托,是一个整合性的交叉学科,它是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础不断发展和延伸而来的。

生态翻译学是利用生态理性特征、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学进行纵观的生态翻译研究范式[1]。

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的综观整合性研究;从狭义上说,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基于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方向。

它的核心观点是“译者中心”“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三维转换”和“生态系统和谐统一”。

生态翻译学虽然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范式,也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但其全面而又高度统领的视角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如今,生态翻译学在外宣翻译领域的应用已愈加广泛,为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彝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概述從本质上讲,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研究是跨文化研究与翻译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实践与研究就需要将彝族文化与跨文化翻译研究相结合。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60“文化翻译”观视域下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翻译研究■周 莉/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摘 要:老司城土司文化作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在201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司文化能否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走向世界,与外宣翻译的质量有着密切关系。

本文运用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对老司城土司文化进行分析,指出在进行土司文化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增强文化背景知识,发挥主体性,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准确传达老司城土司遗址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 土司文化 外宣翻译 少数民族一、前言近年来,全球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大量外国文化涌入中国。

但遗憾的是,我国在文化输出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交流,制定了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司城土司遗址于2015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土家族、苗族等聚居在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结晶,“包括这些民族的衣食住行、哲学、文学、艺术、风俗、服饰、建筑、医药等方面”[1],是湖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而要做好老司城土司文化对外传播,翻译是关键。

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文本具有语言精美、辞藻华丽、汉语四字格使用频繁、文化负载词众多、句式复杂多样等特征[2],这给译者带来了很大困难。

因此,借助合适的翻译理论分析和研究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翻译有着重要意义。

二、“文化翻译”观20世纪8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Culture Turn )潮流。

作为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 )在与安德烈·勒弗威尔(Andre Lefevere )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 , History and Culture )中,提出了“文化转向”这一话题,并指出翻译不只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3]。

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外宣翻译

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外宣翻译

二 “ 外宣 ” 翻 译 的涵 义
1 9 9 1 年 召开 的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 提出努力 推进我 国文化外宣活
让 中国文化 “ 走 出去” 和 提升 中国文化 在世界上 的地位和 影响力 已经成 曾讲过 :“ 翻译 工作 者至少具备 三个基 本条 件。 第 一 是对原文 的真 正理 解, 这是 外语水平 。 第二 是对所 译东 西 ( 文史、 科 技… ・ ・ ) 必 须是 内行 。 为 国人 的共识 。 这是专业 素养 问题 。 第 三是 中文 要运用 自如, 有 高超 的表 达 能力, 这是 三、 文化 外宣 的现 状 和 问题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 , 博大精 深 , 特色鲜 明, 外宣 翻译工 在 不断 的努力下, 我 国的外宣 翻译 工作无论 从数 量 上 还是 质量 上 中文造 诣 问题 。 都 取得了可喜 的成 绩 。 我国成 功举 办多次 国际盛会, 接 待数 十万外 国游 作人员必须 对所译 地 域历史文化如数 家 珍, 真正 成为一 个 内行, 只有这 在翻译 一些 非常 专业的文 献材料 时, 才 能够 翻译 的准确无 误 , 人 木 客; 政府 开展 加强 双 语标 识语 翻译 活 动 , 努力 消 除标识 语 的不规 范现 样 , 象; 大部分 城市都 建立 了城市双语 网站 ; 旅 游景 区的宣传 册子 发行双语 三 分 版 等等。 但总 的来说 , 还 存在着不 少 问题 。 中国有 着五千 年的 文明和灿 文化是 一 个 民族重 要 的精神 支柱 , 在 塑造 国 民精 神 和推动 社会 进 文化 的大发 展、 大繁 荣 , 是一 个 国家在 世界大 家 烂 的文化 , 如何系统 全面准 确的进 行文化 外宣翻译工作 , 向世界展 示具 步方面 起着 重要 作用。 有 中国特色 的文化 理念 和文 明的魅力 是 当前 文化外宣 翻译工作 面临 的 族 中真正崛起 的标志 , 是一个 民族文化成 果和价值 观 念被世界认可的标 主 要问题。 文化外宣翻译 还需要 处理好 语言 问题 和文化 差异 问题 。 语 言 志 。 外宣翻译是 促进 中国文化扩展 对外交流与传播 的有效 途径 。 在 坚持 外宣三贴近”的首要原则下, 充分重视外 宣翻译 中历史、 信 仰、 价值观 、 问题 主 要包括 语言 错误 和与语法 错误 。 语言错 误 主要表 现在使 用各种 “ 意 识形 态等 文化 因素, 参 考、 借 鉴 国外高校 外宣材料 , 从 受众 的 不规范 的拼 写 , 甚 至是 以拼 音代替 英文 翻译 , 用词不 符合英 语规 范 , 典 世界观 、 型的 中式英 语。 文化 差异—直 以来都是 外宣翻译 的障碍。 不 同文化 间的 角度换 位思 考, 避免 不必 要的误解 和冲 突, 实现 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 提 提高 中国国际影响力。 生活方 式、 思维 习惯、 价值 观念 、 宗教信仰 、 传统习俗太多方面 的差异使 升 中国国家形象 , 得 文化 外宣 困难重 重。 伴 随着 近年来 网络与通 讯技术 的飞速 发展 , 各 种 社会现象 不断催生 新词新义 , 文化 外宣面 临着更多挑 战。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工作也逐渐成为文化翻译领域的热点之一。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目光。

而“文化翻译”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提供了新的视域和方法。

在这一新的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不再只是简单地将文化产品翻译成其他语言,更要以文化翻译的角度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特色和魅力,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从而推动中国文化的走出去。

文化翻译强调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需要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意义,更重要的是将文化背景和特色融入翻译中,使得目标文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文化的信息。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中,就需要遵循文化翻译的理念,将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等因素融入翻译中,从而使得国际社会能够更好地领略和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文化翻译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需要在语言、文化和传播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和策略制定。

1. 语言策略在语言层面上,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对象和译文形式。

对于一些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文化作品,可以采用文学翻译的形式,力求保留原文的文学风格和节奏感。

而对于一些宣传资料和影视作品等,可以采用更加简练、易懂的语言表达,以便更好地被国际受众接受和理解。

2. 文化策略在文化层面上,要注重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展示其丰富多彩的历史、传统和风土人情。

可以通过翻译一些关于少数民族节日、传统手工艺品和音乐舞蹈等作品,让国际受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3. 传播策略在传播层面上,需要借助多种传播渠道,如互联网、影视媒体和文化交流活动等,将翻译的文化产品传播给国际受众。

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翻译的形式,开展一些跨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国际受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和相关文化机构已经开始着手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引言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文化翻译”观视域下,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有效地传播给国际社会,成为了一个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文化翻译的概念和特点文化翻译是指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进行翻译和传播工作的一种特殊翻译形式。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对文化内涵、价值观念、习俗习惯等进行传达和交流。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巨大,文化翻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跨文化传播。

文化翻译要求翻译者具备跨文化交流和传播能力,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

2.文化情感转换。

在文化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将源语文化中的情感、思想、价值观等进行转换和表达,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3.文化价值输出。

文化翻译需要将源语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和价值观念进行输出和传播,从而提升目标语国家对源语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和现状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外宣传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不仅可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翻译理念单一。

目前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工作多以“文化输出”为主导,忽略了对外国文化的接纳和传播。

2.翻译质量不高。

由于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限,导致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3.外宣渠道有限。

目前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工作主要集中在书籍、文化展览等传统渠道上,对于新兴媒体和平台的开发还存在不足。

我们需要在“文化翻译”观视域下,对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播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

1.树立开放的翻译理念。

在进行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工作时,需要树立以开放、包容和接纳为主导的翻译理念。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广西壮瑶医药文化外宣翻译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广西壮瑶医药文化外宣翻译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Guangxi Zhuang and Yao Ethnic Medical Cul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Translation
作者: 邹德芳[1]
作者机构: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200
出版物刊名: 科技资讯
页码: 194-19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壮瑶医药文化;文化翻译观;文化功能等值;研究
摘要:壮瑶医药是广西壮瑶人民在长期与恶劣自然环境以及疾病、创伤、饥饿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医药,是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该文以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为视角,指出广西壮瑶医药文化外宣翻译不能只看重语言层面的对等,应努力实现"文化功能等值",提高文化译本的可接受性,完成"翻译的文化转向".。

《2024年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研究》范文

《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中国的民族自治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深厚的草原文明传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外宣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外宣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不仅关系到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更是增强文化自信、展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对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内蒙古民族文化以其独特性和丰富性而闻名。

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蒙古族人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

蒙古族民歌、马头琴等传统艺术,蒙古包、毡房等建筑文化,以及独特的蒙古族语言文字,都是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内蒙古地区的民族节日、传统美食等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都为外宣翻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内容。

三、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的挑战与策略在进行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时,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最大的障碍。

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存在差异,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文化内涵的传达也是一大难点。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使得一些文化元素在翻译过程中难以完全传达其内涵和意义。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加强翻译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素养的翻译人才,提高翻译质量和水平。

其次,注重文化交流与传播,通过举办文化展览、艺术节等活动,增强国际社会对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扩大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四、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的实践与案例分析在实践过程中,一些成功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例如,在推广蒙古族民歌的过程中,通过与国外音乐机构合作,将蒙古族民歌进行国际化的改编和演绎,使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又如,在介绍内蒙古的马头琴时,注重突出其独特的音色和制作工艺,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其魅力。

《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研究》范文

《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研究》范文

《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中国的北部边疆地区,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还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外宣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外宣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其准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的国际形象和认知度。

因此,对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特点及价值内蒙古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包括草原文化、游牧文化、蒙古族歌舞、马文化等。

这些文化元素体现了内蒙古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同时,内蒙古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三、外宣翻译在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外宣翻译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外宣翻译,可以将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特色传递给国际社会,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外宣翻译还能够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的现状与问题目前,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翻译不准确、不全面、不规范等,导致国际社会对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认知存在偏差。

此外,外宣翻译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创新。

五、改进内蒙古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的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改进策略:1. 加强翻译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翻译队伍,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2. 规范翻译标准:制定统一的翻译规范和标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 创新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拓展外宣翻译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提高传播效果。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文化展览、艺术节等活动,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

5. 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达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其文化价值。

权力话语视阈下的少数民族文化网络外宣翻译

权力话语视阈下的少数民族文化网络外宣翻译

On the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Ethnic Cul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wer Discourse Theory
作者: 马利飞[1,2]
作者机构: [1]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上海外国语大学英
语学院,上海200083
出版物刊名: 贵州民族研究
页码: 71-7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外宣翻译;权力话语;网络;乳扇;三道茶
摘要: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传播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外宣成为
重点。

外宣翻译是以传播中国文化、掌握话语权为目的,受中西权力话语制约的一种对话与交流
活动。

本文以云南少数民族大理白族的乳扇及三道茶的网络外宣翻译为切入点,结合权力话语理论,从话语内容、话语形式、网络传播媒介等方面分析少数民族文化网络外宣翻译的特点,为更有效地实现传播中国文化、掌握话语权为目的的网络外宣翻译提出了一些策略。

文化交流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研究

文化交流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研究

文化交流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研究摘要:发展对外翻译、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是当下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文化的对外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方式,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的路径和手段,民族文化对外翻译必须要基于文化交流考虑,以促成文化交流为目的。

文化交流目标生成了民族文化对外翻译的文化尊重、平等等要求,对于以上要求的贯彻落实主要通过端正民族文化翻译态度、保持包容的翻译姿态、开放的文化思维和灵活的翻译策略等方面来实现。

关键词:文化交流;少数民族;对外翻译一、文化交流目标导向下的民族文本对外翻译要求文化交流有自己的原则,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也是如此。

对外翻译是少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对外翻译中遵循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并以实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的重要目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要促成互通互融、互利互惠、合作共享;文化交流的原则是平等、尊重、求同存异,因此文化交流目标导向下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必须遵守以下基本要求。

(一)文化尊重每种文化体系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文化无高低之分,相互尊重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在民族文化的翻译中往往会出现文化冲突的选择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文化孰优孰劣的选择,从而形成关于文化的态度问题。

从文化交流的目的出发,在民族文化的对外翻译中,必须要坚持文化尊重原则,这种文化尊重一方面是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包括对民族文化自身的尊重。

只有尊重目的语文化才能使译本得到目的语受众的认可,只有尊重自身的民族文化,才能使目的语受众尊重民族文化,从而形成文化交流的良好氛围。

(二)平等对话文化交流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目的是实现文化的互惠、互利和共赢。

这就意味着在民族文化通过对外翻译进行文化交流时,不仅民族文化能够受益,可以和其他文化形成共识,得到其他文化群体的认同,同时目的语文化能够从民族文化中受益,如翻译过去的的民族药典、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等都从不同方面对目的语文化有促进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
发表时间:2019-12-18T09:28:49.95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2月24期作者:高亚辉
[导读] 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进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进展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进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进展,对外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日渐增加,少数民族的文化也不断地被人们所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少数民族的文化翻译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本文便对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展开论述。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文化翻译;外宣翻译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2-167-01
我国乃是一个领土面积辽阔的大国,加上历史文化悠久,形成了很多的地理、习俗、文化差异,其中文化的差异最为明显,我国有56个民族,除去汉族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差异可想而知。

各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的习俗、语言、服装、衣食住行等等,然而这些文化差异都将为民族文化的翻译者带来巨大的挑战,翻译者是否能够准确、完善、生动形象的将民族文化进行外宣翻译决定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以及经济发展,并且能够让民族文化在如今的社会时代中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一、外宣翻译活动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的目的与含义
文化翻译指的就是将一种文化转化为另一种人们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跨文化,不同民族都具有自身不同的特色文化,文化并不是自身就有的,而是通过文字、语言、事物、思想精神等进行传播學习的知识。

其具有动态性、变化性以及发展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就需要跨文化翻译。

而翻译的目的就是需要将一种文化完美的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翻译的实质就是跨文化交际[2],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文化在对于思想观、价值观、生活观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交际时,就会产生一种隔阂,有些不同的文化甚至会产生冲突,为了使得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成功的交际,就需要翻译者将跨文化翻译工作做好,将不同的文化在翻译时做到融合协调,达到应有的跨文化翻译标准,让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欣然的接受,翻译者其自身还需要具备强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样才能使得跨文化翻译工作做得更好。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目的主要是将少数民族自身具有的文化通过翻译介绍给我国的读者与全世界的读者,让其他人了解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乃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石。

在翻译者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翻译时要以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事物等作为分析考虑的重要因素,以汉语和英语为例子,两种语言的翻译要求都有所不同,在外宣翻译中,英语一般会要求翻译的内容简单明了、自然直观,而汉语的翻译一般都是要求翻译的内容形象生动,队列工整华丽,并且含有一定的寓意,因此翻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要周全的考虑到不同语言翻译的不可避免因素。

二、变译理论
关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一般有两种方式:全译与变译,虽然外宣翻译存在着两种翻译方式,但是大多数的翻译者都会选择后者,因为变译的翻译方式能够满足于人们的阅读理解需求,一般人们都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自己想要了解到的相关信息,而变异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将翻译的内容以另一种正确的方式表达给读者,使得翻译的效果达到理想的成果。

而针对于全译和变译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变译理论,变译理论是建立在全译理论的基础上的,变译与全译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翻译的内容是否完成的保留了原文的形式与信息,全译的翻译内容针对原本来说只是进行了一点的变化,而变译的翻译内容就是根据读者的需求对原文进行了大幅度的变化,变译理论也是新型理论,备受大众喜欢。

变译理论主要是以变译为研究对象,通过翻译的规律以及特点展现出翻译的本质,在外宣翻译中占据着很大的地位,因此翻译者需要具有足够的变译理论知识。

三、文化翻译
文化翻译指的是以文化作为翻译的核心点,所谓的文化翻译就是指以文化为翻译的目的对文化交际起到促进的作用,其翻译主旨就是将文化进行移植与融合,通过变译或者全译突破语言的障碍,完美的将文化表达出来。

文化翻译的基本要求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3.1文化翻译的核心不是语言
文化翻译的翻译不能一直以语言为核心点,而是要注重文化翻译文化的重点,以文化为翻译的核心点,展开翻译研究,将少数民族文化带入到翻译内容的核心中。

3.2文化翻译不是译码
文化翻译并不是对内容进行简单的译码,而是需要通过对翻译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了解,将文化的气息融入到翻译内容中,因此翻译者自身也需要是个文化人。

3.3文化翻译不是简单的描述
文化翻译并不是对翻译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描述,而是应该追寻翻译内容在文化中的功能值,将所追寻到的文化功能值通过文化翻译转化为另一种同等的文化功能值,富含文化意义。

3.4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文化翻译
在进行文化翻译时,往往会很具不同读者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文化翻译,使得文化的融合能够更易于读者理解接受。

四、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
4.1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的基本单位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而言,翻译并不是单纯语言交流,而是在文化上的交际,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突破在语言上的阻碍,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交际。

翻译者需要对少数民族的各个因素进行周全的研究分析,尊重少数民族本土文化,通过翻译为读者更好的解读少数民族文化信息。

4.2外宣翻译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
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而言,文化的强弱关系到了国家的强盛与民族的兴衰,而外宣翻译则可以起到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然而外宣翻译的方案选择于翻译的质量在一定的程度下都影响到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效果。

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具有特色性、多样
性以及地域性,与外国的语言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外宣翻译的翻译方式不对以及质量不高,会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信息的传播受到阻碍,读者错误的理解等问题,从而使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目的不能达到,因此需要注重外宣翻译的翻译方式与翻译质量确保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效果能够完美的体现出来。

4.3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译者主体性
伴随着翻译的核心慢慢走向文化时,翻译者的文化意识、文化身份以及主体性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翻译者主体性指的就是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1]、目的性以及相应的翻译手法,同时要尊重少数民族本身的语言文化信息,通过翻译进行妥当的处理。

如果在翻译者遇到少数民族文化信息不均时,在一定的程度下需要采用合理的翻译手段将少数民族的文化信息表达完善,让读者的理解度达到最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了解到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工作不仅仅是在语言上的翻译而是一种文化的翻译,以少数民族的文化为翻译的核心,翻译者自身也需要具有文化意识、文化身份以及主观能动性,通过翻译手段将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同等功能值的转换,使得翻译出的内容满足读者的需求,促进少数民族的文化交际,使得少数民族文化走向大众走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 宋引秀, and 郭粉绒.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贵州民族研究4(2015):88-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