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鉴别介绍
107个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

107个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基原,品种繁杂、形态各异。
历代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把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经验,概括成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专业术语,是值得珍惜的一份宝贵财富。
一、植物部分1.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2.核艼:指人参芦头上生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山参特征之一。
3.雁脖芦:指野山参干枯而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故称“雁脖芦”。
4.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
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5.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6.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
党参等。
7.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
如防风。
8.鹦哥嘴:指天麻(冬麻)一端有红棕色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
9.点状环纹:指天麻全体具密环菌寄生形成的“点状环纹”。
10.肚脐眼: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肚脐眼”,故名。
11.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2.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呈心脏形,小鳞片镶嵌于大鳞片之中露出部分,似新月形,故称“怀中抱月”。
13.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14.马牙状:指色白炉贝,形似“马牙”者。
15.玉带腰箍:指毛慈姑(杜鹃兰)假球茎中腰部具2~3条微突起的环带,俗称“玉带腰箍”。
16.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具纤维状的毛,形似扫帚,如红柴胡、禹州漏芦等。
17.穿蓑衣:指藜芦的顶端残留有棕毛状维管束,形如蓑衣。
故有藜芦“穿蓑衣”之谓。
18.戴斗笠:指禹州漏芦顶端具有许多丝状物(为叶柄维管束残存),故有“漏芦戴斗笠”之称。
19.鸡爪:指川连根茎多簇生成束状分支,形似鸡爪,故名“鸡爪黄连”。
20.过桥:指黄连根茎中间较细长光滑的茎杆,俗称“过桥”或“过江枝”。
中药材性状鉴别

中药材性状鉴别当归:1、用药部位:根。
2、性状: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
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
分归头、归身、归尾。
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
3、功能:补血活血。
黄芪:1、用药部位:根。
2、性状:呈圆柱形,有分枝,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
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显“菊花心”。
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3、功能:补气固表。
大枣:1、用药部位:果实。
2、性状:类呈椭圆形或球形,表面暗红色,略带光泽。
基部凹陷,有短果梗。
外果皮薄,中果皮棕黄色或淡褐色,肉质,柔软,富糖性而油润。
果核纺锤形,两端锐尖,质坚硬。
气微香,味甜。
3、功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麦芽:1、用药部位:果实。
2、性状:呈梭形,表面淡黄色,基部胚根处生出幼芽及须根。
质硬,断面白色,粉性。
无臭,味微甘。
3、功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
郁金:1、用药部位:块根。
2、性状:温郁金呈长圆形或卵圆形,稍扁,有的微弯曲,两端渐尖。
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纵纹隆起处色较浅。
质坚实,断面灰棕色,角质样;内皮层环明显。
气微香,味微苦。
3、功能:行气化瘀,清心解郁。
,黄精:1、用药部位:根茎。
2、性状:大黄精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具环节。
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淡黄色至黄棕色。
气微,味甜,嚼之有黏性。
鸡头黄精呈结节状弯柱形,形似鸡头,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半透明,有纵皱纹。
姜形黄精呈长条结节块状,长短不等,常数个块状结节相连。
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结节上侧有突出的圆盘状茎痕,3、功能:补气养阴。
白芍:1、用药部位:根。
2、性状:呈圆柱形,两端平截,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红色,气微,味微苦、酸。
3、功能:平肝止痛,养血调经。
白茅根:1、用药部位:根茎。
常见中药性状鉴别大总结10-动物类药材

蟾酥
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
团块状:质坚,不易折断。
片状:质脆,易碎
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断面红棕色,半透明。
水试: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龟甲
背甲:长椭圆形拱状。
腹甲:板片状,近长方椭圆形。
质坚硬
背甲及腹甲由甲桥相连,背甲稍长于腹甲,与腹甲常分离。背甲: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棱3条;颈盾1块,前窄后宽;椎盾5块,第1椎盾长大于宽或近相等,第2~4椎盾宽大于长;肋盾两侧对称,各4块,缘盾每侧11块,臀盾2块。腹甲:外表面淡黄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块,每块常具紫褐色放射状纹理,腹盾、胸盾和股盾中缝均长,喉盾、肛盾次之,肱盾中缝最短;内表面黄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带血迹或残肉,除净后可见骨板9块,呈锯齿状嵌接;前端钝圆或平截,后端具三角形缺刻,两侧残存呈翼状向斜上方弯曲的甲桥。
无臭,味微咸。
珍珠
类球形、长圆形、卵圆形或棒形
质坚硬
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绿色或浅蓝色,半透明,光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彩色光泽。破碎面显层纹。
无臭,无味。
僵蚕
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
质硬而脆,易折断
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
常见中药性状鉴别大总结
中药
形状
质地
表面特征
气味特征
地龙
广地龙:呈长条状薄片,弯曲,边缘略卷
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
广地龙: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较光亮。体前端稍尖,尾端钝圆,刚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浅。雄生殖孔在第18节腹侧刚毛圈一小孔突上,外缘有数环绕的浅皮褶,内侧刚毛圈隆起,前面两边有横排(一排或二排)小乳突,每边10~20个不等。受精囊孔2对,位于7/8至8/9环节间一椭圆形突起上,约占节周5/11。
中药形状鉴别

中药形状鉴别
中药的形状鉴别是识别和辨别中药材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见的中
药形状有以下几种:
1. 果实类:如枸杞、枣等,通常是圆形或椭圆形,表面色泽鲜艳,有光泽。
2. 根茎类:如黄芪、山药等,通常为不规则的块状,外表多有
纵横不一的皱褶。
3. 茎类:如川芎、草果等,通常为带有分支的直立形状,表面
纵向开裂,质地坚硬。
4. 叶类:如罗汉果、菊花等,通常为扁平的片状,边缘多呈波
浪状,颜色鲜艳。
5. 花类:如金银花、桑叶等,通常具有花瓣和花蕊等明显的特征,形状各异。
6. 植株类:如麻黄、甘草等,通常为干燥后的整体植株或根系,形状多样。
在进行中药形状鉴别时,可以仔细观察中药的外观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等,结合中药材辨识的常规方法和规范,进行鉴别。
同时,对于不熟悉的中药材,可以参考中药辞典、中药鉴别书籍等权
威文献进行对照,避免鉴别错误。
中药材性状鉴别

中药材性状鉴别性状鉴别是对药材的形、色、气味、大小、质地、断面等特征,简单理化反应,直接观察药材,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区分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这是数千年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的宝贵经验。
一种药材的外形特征一般较为固定,如:圆柱形(黄芪、甘草),纺锤形(麦冬、百部),鸡爪形(黄连),拳形(川芎),团块状(泽泻、生地)一、用形象语言表达外形特征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野山参:马牙芦、雁脖芦、枣核钉、铁线纹、珍珠疙瘩蕲蛇:头龙虎口(翘鼻头)方胜纹、佛指甲、连珠斑防风:蚯蚓头川贝:怀中抱月马兜玲:如马脖上下垂的铃铛马鞭草:穗状花序细长如马鞭木鳖子:扁平圆板状如鳖瓦楞子:如房上瓦片排列三楞状佛手:果实如手状冬虫夏草:体似幼蚕,头部子座细长呈圆柱形二、表面枇杷叶的毛,苍耳子的刺,黄连的鳞叶,黄柏的栓皮,厚朴的皮孔,乌梅的皱纹纹理,苏子的网纹,大黄、首乌的星点、锦纹,天麻的鹦哥嘴、园脐眼、点状环,白芷突起的皮孔和疙瘩状根痕。
三、质地松泡:南沙参泡而松,灯心草、松花粉质轻粉性:山药、天花粉粘性:鲜石斛断面显粘性,天门冬柔润粘性柔润:当归、玉竹柔软润泽油润:具有油性——柏子仁角质:含有多量淀粉加工后糊化,呈半透明——郁金、天麻坚韧:质坚不易折断——丝瓜络、桑白皮十黄九糠的大黄糟皮粉茬的丹皮心儿枯朽的黄芩四、断面菊花心——黄芪车轮纹——粉防己特殊维管束——云锦花纹、星点九节菖蒲:断面白色粉性,可见淡黄色小点6-9个排列成环。
大黄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根茎髓部宽广颗粒状,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
天麻:断面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元胡: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腊样光泽木贼:断面中空,周围有多数圆形小空腔,排列成环。
首乌:断面红棕色,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形维管束环列。
五、味淡——石膏、通草酸——乌梅、山楂、木瓜甘——党参、龙眼肉辛——细辛(麻)干姜(辣)半夏、南星(刺咽)咸——戎盐、秋石苦——龙胆草、鸦胆子、黄连、穿心连五味——五味子粘性——黄精、玉竹、茯苓苦涩——大黄苦而回甜——牛黄吸舌——龙骨、天竺黄涩——五倍子凉——薄荷、冰片砂砾感——大黄六、水试番红花——水浸后,水变金黄色,花不褪色苏木——入热水中,桃红色透明溶液,加酸变黄色;加碱变红色。
中药材知识卡15种

名称: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
性状:茯苓,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
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
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
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
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鉴别:完整的茯苓呈类圆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
外皮薄,棕褐色或黑棕色,粗糙,具皱纹和缢缩,有时部分剥落。
质坚实,破碎面颗粒状,近边缘淡红色,有细小蜂窝样孔洞,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
有的中间抱有松根,习称“获神块”。
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茯苓皮: 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
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
质较松软,略具弹性。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片状,大小不一。
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赤茯苓: 将棕红色或淡红色部分切成块状或片状。
白茯苓: 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
药理作用: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败毒抗癌。
药性平和,利湿而不伤正气。
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
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以及镇静、降血糖等的作用。
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菌等功效。
名称:厚朴,又名油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性状:气香,味辛辣、微苦。
落叶乔木,高5-15m。
树皮紫褐色,小枝粗壮,淡黄色或灰黄色。
冬芽粗大,圆锥形,芽鳞被浅黄色绒毛。
鉴别:干皮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长30-35cm,厚2-7mm,习称“筒朴”;近根部的干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习称“靴筒朴”。
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栓皮呈鳞片状,较易剥落,有明显的椭圆形皮孔和纵皱纹,刮去栓皮者显黄棕色;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
中药鉴定必知:上百个中药材性状鉴定常用术语(建议收藏)

中药鉴定必知:上百个中药材性状鉴定常⽤术语(建议收藏)⼩编为⼤家整理上百个中药材性状鉴定常⽤术语,建议收藏学习!⼀、植物部分1.珠疙瘩:指野⼭参稀疏参须上着⽣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2.核艼:指⼈参芦头上⽣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参特征之⼀。
3.雁脖芦:指野⼭参⼲枯⽽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故称“雁脖芦”。
4.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
如野⽣桔梗、⼈参等。
5.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6.狮⼦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盘头”,党参等。
7.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如防风。
8.鹦哥嘴:指天⿇(冬⿇)⼀端有红棕⾊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
9.点状环纹:指天⿇全体具密环菌寄⽣形成的“点状环纹”。
10.肚脐眼:指天⿇⼀端具圆盘状疤痕,似“肚脐眼”,故名。
11.观⾳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座莲”。
12.怀中抱⽉:指松贝外层两鳞⽚⼤⼩悬殊,⼤鳞⽚呈⼼脏形,⼩鳞⽚镶嵌于⼤鳞⽚之中露出部分,似新⽉形,故称“怀中抱⽉”。
13.虎⽪斑:指炉贝表⾯具深黄⾊斑点,形似“虎⽪斑”状。
14.马⽛状:指⾊⽩炉贝,形似“马⽛”者。
15.⽟带腰箍:指⽑慈姑(杜鹃兰)假球茎中腰部具2~3条微突起的环带,俗称“⽟带腰箍”。
16.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具纤维状的⽑,形似扫帚,如红柴胡、禹州漏芦等。
17.穿蓑⾐:指藜芦的顶端残留有棕⽑状维管束,形如蓑⾐。
故有藜芦“穿蓑⾐”之谓。
18.戴⽃笠:指禹州漏芦顶端具有许多丝状物(为叶柄维管束残存),故有“漏芦戴⽃笠”之称。
19.鸡⽖:指川连根茎多簇⽣成束状分⽀,形似鸡⽖,故名“鸡⽖黄连”。
20.过桥:指黄连根茎中间较细长光滑的茎杆,俗称“过桥”或“过江枝”。
21.龙头风尾:指⽤幼嫩铁⽪⽯斛做成的“枫⽃”,呈扭曲螺旋状,通常有2~4个旋纹,茎基残留短须的称“龙头”,茎梢较细的部分称“凤尾”,故称之为“龙头凤尾”。
常用中药的鉴别大全带图片

常用中药的鉴别大全带图片第一节常用植物类中药的鉴别一、根及根茎类中药狗脊【性状】表面残留金黄色绒毛,近边缘处有1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
绵马贯众【性状】表面密被叶柄残基及鳞片,断面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
细辛【来源】马兜铃科。
【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
【性状】常卷曲成团。
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大黄【性状】髓部可见星点,嚼之黏牙,有沙粒感。
何首乌【性状】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常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
牛膝、川牛膝【来源】苋科,牛膝主产河南,为“四大怀药”之一。
【性状】怀牛膝:散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
川牛膝:维管束点状,排列成数轮同心环。
商陆【性状】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
银柴胡【来源】石竹科银柴胡的干燥根。
【性状】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称“砂眼”,根头部有密集的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称“珍珠盘”。
太子参【来源】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
川乌、草乌、附子【来源】毛茛科植物乌头干燥母根-川乌北乌头的块根-草乌乌头子根加工品-附子【性状】一、生川乌: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味辛辣、麻舌。
二、生草乌具不定根残基(钉角),形成环多角形,味辛辣、麻舌。
白芍【产地】浙江产称为杭白芍,为“浙八味”。
【采收】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
【性状】味微苦、酸。
赤芍【性状】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
味微苦、酸涩。
黄连【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茎--味连三角叶黄连的根茎--雅连云连的根茎--云连【性状鉴别】1.味连:多分枝,集聚成簇,形如鸡爪,节间平滑,称“过桥”,味极苦。
2.雅连:多单枝,“过桥”长。
3.云连:单枝,弯曲呈钩状,细小。
防己【性状】断面富粉性,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车轮纹)。
延胡索【产地】浙江,为“浙八味”之一。
【采收】沸水中煮至内部无白心。
板蓝根【来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干燥根。
【产地】河北、江苏、河南、安徽。
【性状】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鉴别
三七
【来源】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主产于云南文山、西畴,广西田阳靖西、百色等地。
多系栽培,以云南产者为地道药材。
【采收加工】第3-4年开花前或冬季果熟后采挖,以花前期采收质量佳。
采收除去茎叶、泥土,剪下芦头、侧根及须根,曝晒至半干,反复揉搓,以后每天边晒边搓,待全干后放入麻袋内撞至表面光滑即可。
剪下的芦头、侧根、须根晒干后,分别称为“剪口”、“筋条”、“绒根”。
【性状鉴别】:三七被称之为“铜皮铁骨”。
铜皮:指药材的外皮呈灰黄色,似金属铜的颜色;铁骨:指药材体重而坚实不易折断。
三七外形略呈纺锤形或类圆锥形。
表面灰黄或灰棕色,常有蜡样光泽,顶端有瘤状突起;质坚实,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
横切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皮部有细小棕色树脂道;气微,味苦而后微甜。
附注三七价格较昂贵,伪品较多,主要有:
①姜科植物莪术的根茎雕刻而成。
②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根茎。
“竹节三七”
③落葵科植物藤三七的块茎。
④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仿造三七的外形,用颜料酸性大红并掺了适量墨汁进行染色加工而成。
“血三七”
⑤姜科植物姜三七的根茎。
⑥豆科植物绵三七的块根。
⑦以楝科植物苦楝树和冬青科植物熊胆木的叶,经煎煮所得提取液加入木薯粉,精心搓捏而成,然后置黄泥粉中搓滚。
附注 1、三七以“头数”论好坏。
每斤能称的三七个数,称为多少“头”,“头”数越少价越高,质量越好。
但据当地人称,目前由于过度追求个大,滥用化肥,有的三七只有十多头,但木心大,质量欠佳。
2、菊科植物菊三七的根茎,民间习称“土三七”。
本品有止血作用,与三七相似。
冬虫夏草
【来源】: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越冬幼虫体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
【产地】:主产于四川、西藏、青海等省区。
甘肃、云南、贵州等省亦产。
【采收加工】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挖取,晒至六七
成干,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定】:它由虫体与从虫体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
而成。
1.虫体似蚕;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20~30条环纹,近头部环纹较细;全身有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
2.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
3.子座细长圆柱形;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纤维状,类白色。
4.气微腥,味微苦。
化学成分:含核苷类:如腺苷等;粗蛋白(水解得多种游离氨基酸); D-甘露醇(即虫草酸);麦角甾醇;虫草多糖;生物碱等。
【功效】:补肾益肺,止血化痰。
常见的混淆品:
①蛹草的干燥子座和虫体,习称北虫草。
寄主常发育成蛹才死亡,故虫体为椭圆形的蛹。
其子座头部椭圆形,顶端钝圆,
橙黄或橙红色;柄细长,圆柱形。
②亚香棒虫草,其虫体似蚕,外表类白色,去掉菌膜呈褐色。
子座单生或分枝,表面黑色,有纵皱或棱。
气香,味微咸(菌核)或淡(子座)。
③凉山虫草,其虫体较冬虫夏草粗大,表面棕褐色,被锈色绒毛。
子座细长,头柄无明显区别。
常见的伪品:
①地蚕的块茎,虫体呈梭形,略弯曲,表面淡黄色至棕褐色,环纹3~15条,节上有点状芽痕和须根痕,稍有纵皱纹,断面白色可见棕色形成层环纹,无子座。
②机制虫草,用面粉、玉米粉、石膏等经加工压模而成。
其外表显黄白色,虫体环纹明显,断面淡白色,体重,粘牙;遇碘液显蓝色。
麝香
【来源】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产地】主产于西藏、四川及云南等省,野生或人工养殖。
【采收加工】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或剖开香囊,取其分泌物,
习称“麝香仁”。
家麝:直接从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性状鉴别】
1.毛壳麝香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
开口面为棕褐色的革质皮,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1小囊孔,直径约2~3mm。
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的皮膜。
中层皮膜呈棕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习称“银皮”、“云皮”),内含颗粒状或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和银皮。
质较柔软,有特异香气。
2.麝香仁质柔软,油润,自然疏松,无棱角,习称“子眼清楚”。
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表面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
粉末状者称“黄香”,棕褐色或黄棕色。
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经验鉴别】
针刺:取毛壳麝香用槽针从囊孔插入,应涩针而不顶针。
转动槽针,撮取麝香仁,槽内麝香仁应有逐渐高出槽面的现象,习称“冒槽”。
手搓:取麝香仁置手中,加水湿润,手捏之成团,轻揉即散,不应沾手、染手、顶指、结块。
火试:取麝香仁少许于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油点似珠,香气浓烈四溢,灰烬白色,无毛、肉焦臭,无火焰、火星。
鹿茸
【来源】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前者习称花鹿茸(黄毛茸),后者习称马鹿茸(青毛茸)。
【产地】花鹿茸:吉林、辽宁、河北。
马鹿茸:东北、内蒙古(东马鹿茸),新疆、青海、四川(西马鹿茸)
【性状鉴别】
1、花鹿茸:锯茸,二杠茸:一个侧枝,主枝称大挺,侧枝称门庄;锯口外围无骨质。
三岔茸:二个侧枝,主枝较长,茸毛稀疏,下部有纵棱筋和突起小疙瘩(骨钉、骨豆)。
砍茸:带脑骨、二茸相距约7cm,脑骨后端有一对弧形骨,
名“虎牙”。
2.马鹿茸形体粗壮、毛茸青灰。
单门:一个侧枝;莲花:二个侧枝;三岔:三个侧枝;四岔:四个侧枝
饮片
花鹿茸片:角尖称“血片”、“蜡片”,黄白色,半透明,外
围无骨质,质坚韧;中上部“蛋黄片”,粉白至浅棕色,中间蜂窝状,外皮无或略具骨质;下部“老角片”
.马鹿茸片:“血片”表面灰黑色,半透明,微显光泽,质坚韧;“粉片”老化,(表面灰黑色,中央米黄色),无或略具骨质,质坚脆。
牛黄
【来源】牛科动物牛干燥的胆结石。
【产地】主产于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等地。
【采制】宰牛时,如发现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
【性状鉴别】外形呈卵形、类球形或三角形,大小不一(小者如粟豆,大者如鸡子)。
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稍有光泽。
有的有“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
体轻,质松脆易碎。
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
气清香,味先苦而后微甜,有清凉感,嚼之不粘牙。
水试:牛黄置冷水中,可吸水变潮湿而不变形,且不易溶化;若迅速膨胀崩解,则为伪品。
另外正品牛黄取少量粉末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则指甲染黄不易擦去(挂甲) 。
【成分】主要含胆色素,其中主要是胆红素及其钙盐。
西红花
【来源】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
【产地】主产于西班牙、希腊、法国及前苏联中亚西亚一带。
我国浙江、江苏、北京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开花期晴天的早晨采花,摘取柱头,盖一张薄吸水纸后晒干,或40~50℃烘干,或在通风处晾干。
【性状鉴别】本品呈线形,三分枝,长约3cm。
暗红色,上部较宽而略扁平,顶端边缘呈不整齐的细齿状,内方有一短裂缝。
下端有时带有黄色花柱。
体轻,质松软,无油润光泽,干后质脆易断。
气特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苦。
入水则柱头膨胀,呈长喇叭状,可见橙黄色色素呈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水被染成金黄色而非红色,花本身不褪色,无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