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的诗《豹》赏析
:里尔克的《豹》
豹【奥地利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里尔克诗歌鉴赏,豹诗歌鉴赏】——在巴黎动物园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象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干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
冯至译这是里尔克1903年的曱期作品表现出与他后期作品不问的风格,基本上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客观的忠实描写”现实生活。
《豹》这首诗通过对关在巴黎动物园的豹子的拟人化的描绘,表现诗人苦闷、彷徨和寻專求自由而无出路的真实心情。
豹在动物世界中是以凶残、剽悍、敏捷著称的。
它们生活在自然界里自由自在。
但生活在巴黎动物园里的这只豹却失去了自由。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
豹每时每刻都试图冲破这牢笼,奔向自然的怀抱之中,然而它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紧紧的不得脱身,因而它的目光失去了往闩的锋芒而显得“这般疲倦”,以致F“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成为一个被观赏的对象,得到的是不平和屈辱,当然不可能去欣赏什么别的景致,更主要的是它仇恨的对象是困住它的那“干条的铁栏杆”,因此这铁栏杆便成为它眼中唯一的对象性的存在,在这后面“便没有宇宙”。
虽然诗人在-厂表现豹子眼中只有铁栏杆,后面没有宇宙的现实,同时他也在说明无论人或动物一旦被限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失去自由,那么偌大的宇宙对他们说来也只等于无,道出了失去自由的悲哀。
豹子就在这“千条的铁栏杆”的围困中生活,因而它“强韧的脚步”变得“柔软”了。
但是它并没有欠去信心,仍然心存着对自由的渴望,尽管它“柔软的步容。
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但它的“力之舞”仍然跳动,而且“围绕着一个中心”在艰韧不拔地跳动着。
它试图在向人们表达:不获得自由决不停止“强韧的脚步”,直至到死,这便是它“伟大的意志”!整个宇宙是自由的,自然界是自由的,一切的一切都按它们自己的意志在自由地运作,生生不息。
解读里尔克《豹》
解读里尔克《豹》作者:江丹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2年第10期摘要:本诗发表于1903年,堪称里尔克最负盛名的佳作。
奥古斯特·施塔尔对本诗的一句评语可以视为本诗的创作背景:“自然的生活空间的丧失或者对它的威胁是世纪更替时的一个重要题目。
”的确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诗人对动物自然空间丧失的不满,并且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豹子生活空间给与了淋漓尽致的描绘,使我们羞愧地意识到人类为了自己的趣味无情而抹杀动物的天性,却还心安理得地把这种乐趣看做理所应当,殊不知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比刽子手更加的残忍。
然而笔者认为诗里豹子的象征意味更加深刻。
诗人由困在笼子中的豹子联想到现实中的人类,不光使我们认识到自身对动物的残害,也使人类对自身精神的禁锢陷入到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使人们开始反思自身。
所以笔者认为本诗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将这两种价值通过诗人独特的视角和形象的语言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与阐释。
关键词:自然空间心灵禁锢无奈人类反思一、动物自然空间的丧失从这首诗的题目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在巴黎动物园看到笼子里的豹子有感而发,然而诗的第一句就足以吸引我们的眼球,“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与普通的游客不同,诗人并不是以游玩的态度去欣赏动物,他在第一时间注意到了豹子的目光,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目光或者是神态应该是最能传达他的内心世界,然而却很少有人去动物园观察动物的神态,常人与豹子两眼对视,恐怕多少都会有点恐惧,然而诗人不仅去观察豹子的目光,而且他看到了目光中露出的疲惫,看出人类为了自身的乐趣对动物的精神摧残,并且还乐此不疲,心安理得。
而他认为原因正是他周围走不完的铁栏杆,号称是速度之王的豹子本身应该生活在深山丛林中,而今却为了人类的乐趣,被束缚在这铁栏杆制造的天地内,“它觉得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它的生活被铁栏杆所束缚,终日囚禁在这个牢笼中,除了千条的铁栏杆,它的生活一无所有。
里尔克 豹 德文对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里尔克豹德文对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部分的内容:概述部分旨在引导读者对本文的整体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
本文将探讨德国著名诗人里尔克与其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里尔克作品中所描绘的豹形象。
通过对里尔克的生平、作品及豹在德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探讨里尔克与豹之间的对照关系,以及他们对德国文学的影响与意义。
首先,本文将介绍里尔克的背景和成长经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和文学风格。
里尔克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著称,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次,本文将探讨豹在德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豹在德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含义,代表着力量、优雅、神秘和野性。
我们将详细分析里尔克作品中豹的形象描绘,探讨他如何运用豹这一象征形象来传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本文将进一步对比里尔克作品中的豹与现实世界中的豹的对照关系,以及豹的象征意义与里尔克作品中的豹形象的对照关系。
我们将探讨里尔克与豹对于德国文学的创新与启示,以及他们对读者的情感触动和思考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更好地理解里尔克作品中的豹形象以及其象征意义,深入探讨里尔克与豹之间的关系,并思考他们对于德国文学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里尔克及其作品中的豹形象。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含了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小节中,将简要介绍本文要探讨的主题——里尔克和豹。
文章结构小节将说明本文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把握。
目的小节则明确表达了本文的写作目标,即通过分析里尔克作品中的豹以及豹在德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探讨里尔克与豹之间的关系及对德国文学和读者的影响与意义。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大的篇章:里尔克的生平与作品,以及豹的象征意义与文学形象。
在2.1小节中,将详细介绍里尔克的背景和成长经历,以及他的主要作品和文学风格,为读者提供对里尔克的全面了解。
【里尔克豹】
【里尔克豹】——在巴黎植物园《豹》是里尔克咏物诗中的代表作,也是其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们可以将这首诗理解为里尔克为呆在动物园笼子的豹子写的自白书和抗议书:我们(豹子)需要草地和自由,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间,而不是“千条铁栏杆”围成的“宇宙”。
当然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是人类的宣言。
我们生活在科技发达现代生活中,被无数的垃圾碎片信息所裹挟,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以为是掌握了自己的生活,是自己选择的生活。
事实上是我们就像《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一样,别人为我们安排好了一切,生活在一个孤岛上,新闻被选择性的告知我们,我们却以为自己了解了世界。
刷新一下屏幕,“于是有一幅画像浸入”,而后“又一幅画像浸入”,时间久了,我们的眼睛厌倦了,不但眼睛,神经也跟着厌倦了。
看到再骇人听闻的消息我们也不觉得震撼,伴随着麻木而来的便是对周围生活的漠视。
说完了这首诗的内容,再看这两首诗不同的译本。
上边是绿原的,下边是冯至的,不用我说,只用读一遍,高下立判。
用词方面:“视力”与“目光”的选择。
还有“视力”与“困乏”该如何衔接?总没有“目光”“疲倦”来得好。
再看上边诗歌单单一节中“世界”一词就重复两次,而下边只用“宇宙”一词便将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并且不失诗歌原有的意味。
上边第二节的译文虽说没有冯志的精彩,但也可说的过去。
至于第三节,我不知该怎样评价,杂乱无章,诗歌不是多拐几个弯,多分几行就可以的。
真理不辨不明,译文不比不知道,比较对照之后才知道,什么才是大家。
冯至先生的译文应该可以说达到了“雅”的境界。
如果这样还不足以证明这一事实的话,我可以再找来一首来作为参照。
附:里尔克的诗《豹》: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的那么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杆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步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画像浸入,浸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
里尔克最火的三首诗
里尔克最火的三首诗哎,说起里尔克这位大诗人,他那几首火得不得了的诗,简直是让人念了就忘不了,心里头跟被温柔的小手轻轻挠了一把似的,痒痒的,暖暖的。
咱们今天就聊聊他那些让人欲罢不能的佳作,不带啥高深莫测的术语,就用咱老百姓的话,一块儿品品这诗里的味儿。
首先啊,得提那首《秋日》,简直是秋天的小情歌嘛!“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这句子,简单得跟邻居大爷聊天似的,但细品,哎呀,那滋味儿,就像秋风里的一杯热茶,暖到心窝子里去了。
它告诉我们,有时候孤独不是坏事,它就像秋天的落叶,自然而然地铺满了小径,让人走着走着,就学会了与自己和解。
接下来,不得不说的就是《豹》了。
这首诗啊,读起来就像是看了一场无声的电影,那豹子,静静地坐在笼中,眼神里全是故事。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这豹子,简直就是现代人的写照嘛,被生活的笼子困着,渴望自由却又无力挣脱。
里尔克用豹子的视角,说出了咱们心底那份不为人知的疲惫和向往。
再聊聊那首《致俄耳甫斯十四行》,这简直就是给所有追梦人的情书啊!“因为你要变这样,所以你必须这样变。
”读起来,就像是老朋友在你耳边低语,鼓励你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哪怕路上荆棘遍布,也要咬牙坚持。
这诗里的力量,就像是冬日里的一把火,烧得人心头热乎乎的,让人忍不住想要大干一场。
说到里尔克的诗,就不得不提他那独特的语言魅力。
他的诗,就像是一幅画,每一个字都是画上的一笔,色彩斑斓,却又和谐统一。
读他的诗,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有秋天的落叶,有孤独的豹子,还有追梦人的身影。
这些画面,一个个地浮现在眼前,让人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故事,感受到了那些情感。
而且啊,里尔克的诗还特别接地气,他用的词儿都是咱老百姓能听懂的,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词藻。
这就像是邻家大哥在跟你聊天一样,亲切又自然。
他总能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情感,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华和智慧。
总之啊,里尔克的这三首诗,就像是三杯不同口味的酒,每一杯都有它独特的味道和魅力。
《豹》里尔克ppt
• 玫瑰,纯粹的矛盾,乐, 为无人的睡梦,在众多 眼睑下。
II.关于作品
豹
• 这首题为《豹——在巴黎动物园》的诗写于19 03年,是里尔克创作中期最著名的作品。27岁 的诗人留下了这短短的12行诗,竟然令一代代 读者、诗人和众多评论家为之倾倒,不能不承 认它确实具有特殊而永久的魅力。朴素的文字 包容了深奥的意蕴,迷离扑朔,虽反复诵读亦难 窥其奥。 • 本诗的含义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含蓄地表达了 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仿徨和苦闷的 心情。后收入《新诗集》,为“咏物诗”的代 表作,堪称里尔克最负盛名的佳作。
维克多· 雨果的墓志铭
• 希望我的坟墓和他们的一样, 这样,死亡并不使人惊慌;就 像是恢复了过去的习惯,我的 卧室靠着她的睡房。
雨果(1802—1885年),法国作家,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 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 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 西的莎士比亚”。在法国及世界有着 广泛的影响力。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 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 会发生。”
萧伯纳(1856—1950年),爱 尔兰剧作家。1925年作品具有 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获诺贝尔文 学奖,英国现实主义戏剧家,世 界著名的幽默与讽刺大师。支持 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变 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 有财产。
杜依诺城堡
• 人生之末
• 1922年 47岁 作《致青年劳动者的信》 • 1923年 48岁 《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 诗》出版。·《杜依诺哀歌》出版。 • 1926年 51岁 被确诊为白血病,随后逝 世
• • •
Rose, oh reiner Widerspruch, Lust, Niemandes Schlaf zu sein unter soviel Lidern.
解读里尔克《豹》的意象
解读里尔克《豹》的意象自然的生活空间的丧失是本诗的创作背景,而《豹》这首诗通过对关在巴黎动物园的豹子的拟人化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彷徨和苦闷心情。
豹在动物世界中是以凶残和敏捷著称的,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自然界里。
但生活在巴黎动物园里的这只豹却失去了自由。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杆/缠得这般疲倦”。
豹每时每刻都试图冲破这牢笼,奔向自然的怀抱,然而它被“那走不完的铁栏杆”缠得不能脱身,所以它的目光显得“这般疲倦”,以致“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成为一个被观赏的对象,得到的是屈辱,当然不可能去欣赏什么别的景致,更主要的是它仇恨的对象是困住它的那“千条的铁栏杆”,因此这铁栏杆便成为它眼中唯一的存在,在这后面“便没有宇宙”。
在这里,诗人通过描写豹的无自由来说明无论人或动物,一旦被限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失去了自由,那么广袤的宇宙对他们说来也失去了意义。
豹子就在这“千条的铁栏杆”中生活,所以它“强韧的脚步”变得“柔软”了。
但是它并没有完全失去信心,仍然有着对自由的渴望,所以它的“力之舞”仍然跳动,而且“围绕着一个中心”在跳动着。
诗的第一段是里尔克在看豹,也是他在自视。
里尔克觉得在探索人生意义时迷惘、彷徨的自己,也正如被千条铁栏所囚的豹一样苦闷无助。
在诗的第一节,里尔克虽以豹自比,却是站在豹的躯体之外看豹,豹是豹,里尔克是里尔克。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里尔克非豹,安知豹之所乐也?在第二节中,诗的视角发生了转变。
“强韧的脚步迈出柔软的步容,步容在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是里尔克在感受着豹的脚步和步容。
于是,豹的脚步、他的脚步都在围绕着一个中心旋转,他的意志也随着想象空间而昏眩。
里尔克成了豹。
到了第三节,便不知道是里尔克在看豹,还是豹在看里尔克了。
双方都处在静寂中,或者说二者都归于一样的境界中,仿佛那昏眩的意志再也没有惊醒的时候。
但也正是这种静寂让人感受到了豹的意志。
高二语文豹—在巴黎动物园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i匹)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1927年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被囚困于笼中的豹作为抒情 对象?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二:你认为诗中的豹象征什么?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被囚困于笼 中的豹作为抒情对象?这表现了诗人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处境和被囚困于笼的豹的处境非常相似。因 此作者借用关在铁笼里豹的形象,反映19世纪末20 世纪初自己及和和自己有着相似感触的一部分欧洲 知识分子的内心活动,他们在旧的精神信仰被现代 文明无情被摧毁,并被之重重包围而又无力与之抗 衡的的情况下,有力却又无从发挥,因而苦闷、彷 徨、迷茫,好像铁笼中的豹一样,被束缚在一个极 小的圈中,以致“伟大的意志昏眩”。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参考下面资料,讨论并回答后边 问题。
(1)寂寞而不正常的童年时代,暗淡而郁郁寡欢的少年时代, 造成了他极端敏感而丰富的内心。(2)青年时代满怀理想, 本应朝气蓬勃却在巴黎体味着极度的贫困、人情的冷暖和世界 的冷漠。(4)1902年旅居巴黎,结识了大雕塑家罗丹,创作观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诗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是年作者27岁。 (3)一生无家可归,临终死得既痛苦又孤单。(5)此时欧洲历 经了两次科技革命,科学的发展使得理性主义大行其道,颠覆了 许多人的精神信仰,“上帝死了”,信仰领域成了荒原,然而在 这样的社会环境里,苦难中的人们又很难为自己的苦痛寻求一个 可以慰藉精神的出口。
从《豹》中论存在的荒谬和虚无
从《豹》中论存在的荒谬和虚无【摘要】在后象征主义里尔克的著名诗歌《豹》中,有着深厚的存在主义思想,里尔克用被困在笼子中的豹子象征人生的荒谬和虚无。
【关键词】存在主义;西绪福斯;荒谬;虚无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浪潮中,里尔克是后期象征主义流派中具有自己鲜明特征的一位作家。
《豹——在巴黎动物园》是他1903年创作的一首的名作。
这首诗描写了一只被关在笼中的豹子的形象,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哲学沉思投射到这个象征物上,赋予它深刻的精神内涵。
里尔克通过这只被困在笼子中的豹子表达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主题——人生存的荒谬与虚无。
里尔克笔下的那只豹是一只失去了自由的豹。
豹被“千条的铁栏”同外面精彩的世界隔开,眼前“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失去了家园的豹被迫在狭小单调的铁笼中来回旋转,冲突,始终不得自由。
上千条铁栏杆的阻隔对他而言,不仅是一种空间上的阻隔,而且久而久之,把他的思想也禁锢起来,到最后,在它的眼睛里,只有那“走不完的铁栏”。
心中埋藏着驰骋森林的梦想,就这样被上千条铁栏杆击得粉碎,而它也要永远围着走不完的铁栏杆将自己的一生耗尽。
豹虽然有着“强韧的脚步”和“伟大的意志”,然而,铁笼子的“千条的铁栏杆”将它困住,徒劳的挣扎已经使它“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于是,终日生活在无奈与失望之中。
加缪笔下的西绪福斯,因为揭露和欺骗诸神被罚终生服劳役,他要接受的惩罚是把一块块巨石推上山,但就在石头被推上山的那一瞬间,石头又滚回山下,他又要开始这种既无用又无望结束的劳动,永远如此循环,没有结束。
和里尔克笔下的失去自由的豹一样,永远不能达到目的的整日做着无用的工作的西绪福斯实际上也位于“荒谬”的处境中,找不着生存的意义。
“荒谬”是加缪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
《西绪福斯神话》的一开始在《荒谬和自杀》一文中,加缪笔下的“荒谬感”是这样的:“一个哪怕可以用极不像样的理由解释的世界也是人们感到熟悉的世界。
里尔克诗选《严重的时刻》《秋日》《豹》详解
这是一首完美到几乎无懈可击的诗 作。从整体上看,每段递增一句的 阶梯式的结构是刻意营造的,逐步 推向最后的高潮。复杂音调的变换 成为动力,使主题层层展开。
2、Befiehl den letzten Früchten voll zu sein;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开篇显然与上帝有某种共谋关系, 同时带有胁迫意味。
ohne Grund lacht in der Nacht,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lacht mich aus. 在笑我
Wer jetzt stirbt irgendwo in der Welt,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ohne Grund stirbt in der Welt: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sieht mich an. 望着我
gieb ihnen noch zwei südlichere Tage,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dränge sie zur Vollendung hin und jage 催它们成熟, die letzte Süße in den schweren Wein.
weint über mich. 在哭我
Wer jetzt geht irgendwo in der Welt,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ohne Grund geht in der Welt,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读里尔克的《豹》
化 自我意识 ,以象征性形象表现客体
和内心 的 “ 真实” ,从 而使作 品具 有
雕塑 美 。 《 豹》 就是 在 “ 黎动 物 巴
翻 j 隧 鼹
下意识本能的反应能唤起它 的力量 和 尊严。 “ 只有 时 眼帘 无 声 地 撩起 。
于是有一 幅图像 浸入,通 过四肢
它那 目光 “ 疲倦” “ 、 孱弱” ,这是个 体生 命与社会在 矛盾对抗 中失衡 了, 被削弱而衰 的结局。警醒地告诉 ,豹
失去了 自由的大干世界之后 , “ 走不
有千 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 杆后便 没有宇宙 。 ”它是麻木 了 ,还是 刻意
( 叶廷芳) ,深刻的心灵体悟转化为对 审美对 象的 “ 雕塑 ” ,以新颖 独到的
表现手法 , 开拓所指与能指最大空间 而趋于超现实的本质 ,形成现代主义 文学艺术的深 度模式 。 0
肘
描写的 “ 千条的铁栏杆”之 囚禁与阻
那么 , 与万物生存的本质是什 人 么? 现代 主义 文学 倾 向于文 化 的批 判。里尔克 以对他描述的对象深层次
“ 大的意 志昏眩”的 自身囚禁 中发 伟
生异化的结局 。显然 , “ 仿佛诗人情 感 的熔 液 冷 却 成 千姿 百 态 的岩 石 ”
完的铁栏 ”的困苦处境。 “ 它好像 只
《 豹》是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 的前期代表作 , 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 诗歌 的经典 。此诗创作 于1O— 1o 92 93
/ 读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厂 \ 、 、
里尔克 《豹——在巴黎动物园》赏析
豹里尔克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
《豹——在巴黎动物园》赏析本诗发表于1903年,后收入《新诗集》,为“咏物诗”的代表作,堪称里尔克最负盛名的佳作。
奥古斯特·施塔尔对本诗的一句评语可以视为本诗的创作背景:“自然的生活空间的丧失或者对它的威胁是世纪更替时的一个重要题目。
”本诗的含义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仿徨和苦闷的心情。
”(杨武能)埃德加,奈斯认为本诗的特点在于诗人“从动物的内心状态出发进行叙述,仿佛他与它化为同一”。
全诗“圈出了豹的本质”,刻画出“对令人绝望的无聊和单调的想象”。
“诗的中心含义在第二段第3、4两行,它们勾勒出这一尊贵动物的本质和命运:最充沛的力量和潜能,但是被压抑,陷于‘昏眩’——通过铁栏后的关押,通过监禁,通过剥夺自由,而它是属于自由的。
”希珀则认为:第三段乃是高潮所在:“豹的灵魂在这里变得清晰可见;仅仅一幅图像:慢慢睁开的眼睛,然后‘四肢的‘静寂’,最终‘心’——被监禁的动物的存在‘在那里’完整无缺。
”袁可嘉将里尔克的创作方法归入“思想知觉化”。
他分析本诗说:“与其说是在描写关在铁笼中的豹子的客观形象,不如说是诗人在表现他所体会的豹子的心情,甚至还可以说是他借豹子的处境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
”各家评论对本诗的解释基本相同,即诗人通过与“豹”的“同一化”反映了“豹”同时也是诗人自已“被监禁”的感觉。
可是,“咏物诗”的宗旨在于揭示事物自然、真实的内在本质。
如何解释这一内在矛盾呢?不妨从另一角度来理解这首诗,把它看作里尔克对“咏物诗”的新的创作手法——“客观的忠实描写”以及这一手法所包含的艺术原则所作的图解。
里尔克《豹》的分层次解读
里尔克《豹》的分层次解读《豹》是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一首咏物诗,描写一只被囚禁在铁笼里的豹渴望摆脱外在束缚的深切生命感受及其反抗失败后的无助与无奈,同时表现出作者对“人”的世界、“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茫和痛苦。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厚的审美意蕴,这些意蕴要透过多层次的审视和解读才能理解和把握。
一些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因缺乏深层的把握能力而浅尝辄止;有时则因为太注重某一方面的价值而忽略了更多的内涵。
这就导致阅读过程中大量的审美价值浪费和流失。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解读能力,就需要有计划地阅读一些思想深刻、意蕴丰富的作品,使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有更多认识和了解,然后才有可能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审美阅读能力。
里尔克的《豹》就是一首审美意蕴比较丰厚的作品,我们通过这一作品的解读可以感受到它的多层次审美意蕴。
豹——在巴黎植物园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
(冯至译)诗歌的文字表面是写一只被关在铁笼中豹子,它在笼子中走来走去,眼前的铁栏杆构成了它全部的世界,使它眼前的“宇宙”消失。
长期的围禁使它失去了自然的本性和生命的力度,只是偶尔撩起眼帘,在意识深处还会升起一丝久远的生命回忆与心理冲动,形成肌肉的一阵紧张,但随即又在心中化为乌有。
这是诗歌字面呈现出来的基本内容,也可以看作是作品的第一层次———表层意义。
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社会层次,是灵魂的羁绊、行动的束缚和自由的丧失。
人类社会是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秩序组成的群体,它的内部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
因此,人在社会群体中是以“不自由”为前提的。
里尔克诗歌《豹——在巴黎动物园》原文及赏析
里尔克诗歌《豹——在巴黎动物园》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里尔克诗歌《豹——在巴黎动物园》原文及赏析【导语】: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弗洛斯特励志咏物诗:ThePanther豹(双语)
弗洛斯特励志咏物诗:The Panther 豹(双语)《豹》是里尔克最为著名的咏物名篇。
弗洛斯特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豹》,这首诗作于1902年11月,里尔克因为生活的艰难,一直处于困惑之中。
生活与艺术的矛盾,在贫困的诗人那里来得更为直接和突出。
这是极难两全的问题,艺术要求诗人更为彻底更为纯粹,但生活的大手在你拓进的途中将你无情地拖入生存所必需的柴米油盐之中。
一个是肉体,一个是灵魂,这种内在的纠葛一度折磨着里尔克。
加之诗人“最温顺、最善良和最轻信”的性格,决定着他所关注的世界必然是内在的,在艺术形式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柔美地隐现。
他是“阴性”的诗人,敏感于物体的内涵,将自己隐藏于物的体内,与之共融,并非通常的借物抒情,而是物我合一,这或许就是他的“物诗”观念。
他的咏物短诗,开辟了象征主义诗歌的《豹》是里尔克最为著名的咏物名篇。
这首诗作于1902年11月,里尔克因为生活的'艰难,一直处于困惑之中。
生活与艺术的矛盾,在贫困的诗人那里来得更为直接和突出。
这是极难两全的问题,艺术要求诗人更为彻底更为纯粹,但生活的大手在你拓进的途中将你无情地拖入生存所必需的柴米油盐之中。
一个是肉体,一个是灵魂,这种内在的纠葛一度折磨着里尔克。
加之诗人“最温顺、最善良和最轻信”的性格,决定着他所关注的世界必然是内在的,在艺术形式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柔美地隐现。
他是“阴性”的诗人,敏感于物体的内涵,将自己隐藏于物的体内,与之共融,并非通常的借物抒情,而是物我合一,这或许就是他的“物诗”观念。
他的咏物短诗,开辟了象征主义诗歌的新天地,对现代诗歌影响深远。
the panther 豹his vision, from the constantly passing bars,has grown so weary that it cannot holdanything else. it seems to him there area thousand bars; and behind the bars, no world. 隔着不时掠过的铁栏,他的目光已变得如此疲倦,再无法承受哪怕一眼。
《豹》的鉴赏
《豹》的鉴赏此首诗歌属于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作。
既然是“象征主义”诗歌,便可从我们对此流派的总结或者名词解释中寻求分析角度,但不要生搬硬套,因为流派特征与具体的作品之间是有不同的,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既然是象征主义的,那么可从诗歌中的意象的象征意味入手进行分析。
还可结合现代社会特点,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生存处境进行深入分析。
以下为一种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象征主义名篇,全诗把豹作为一个中心象征,试图把内在的情绪外化在拟人化的象征性形象中。
豹是人的象征,更进一层说,是诗人和像诗人这样的年轻一代的象征。
豹被囚禁在“千条栏杆”的铁笼内无休无止地旋转,正象征了人在层层外力作用下,人性不能自由发展的困惑;豹的疲倦、昏眩,正象征了人的迷惘和彷徨,“伟大的意志昏眩”,整个宇宙的丧失,看起来好像是豹的感觉,其实象征了人的感觉。
因此,豹的厌倦、苦闷、迷惘正是人的各种感觉。
诗人从罗丹那里借取客观、冷峻、精确的雕刻手法,把抽象的观念内化在豹的种种意象当中。
此上分析请不要视为标准答案。
若死记硬背此答案,得不到高分。
另,对网络上搜索来的答案,要进行进一步考查,勿武断信任。
附:豹——在巴黎动物园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象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侵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
1903冯至译。
精神矛盾的隐喻——里尔克《豹》的哲学解读
关键词 : 尔克 里
《 》 精 神 矛 盾 隐喻 豹
作者简介 : 雷文学 , 福建 师范大学文学 院讲 师、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主要从事文艺理论 研究。
Ti e t :Mea h ro p rt n j t An I tr r t t n o e p r rm hl s p i a e s e t e l tp o fS i i Co n c— ne p e ai f o a d fo a P i o h c lP rp ci o L o v Ab t a t s r c :Ri e i o td e l ti e hl s p i a e e a n , O h sL o a d mu tb x l n d fo a p i s p ia e- l sa p e py san d p i o h c tmp r me t S i e p r s e e p a e r m hl o h c lp r k e o l i o s e t e T i p e i h tp o fR le’ p rta o ta it n w i h i a mea h sc l e s n o s n t n o v ec n p c i . hs o m st e mea h r i v o k Ss i u c n rd c i h c s tp y ia n ea d d e o v le t o - i l o s i h tn fe p r n e e t o x e e c .On t eo e h n P er e c b d a s o k n vn o d t n n w i h t e s i t sd mi ae y te su - i n a d, o t d s r e h c i g l ig c n i o si h c h p r o n td b t n h y i i i i wa h
枷锁下的魂灵——解读里尔克《豹》
0亡 m 鳓 — x— 嬲
.
◆
河
南
梦
N
— —
豹
写 于 巴黎动 物 园 中 [ 奥地利 ] 雷纳 - 巴里 亚 ・ 尔克 里 它 的 目光被 那走 不 完的铁 栏
缠得 这般 疲倦 Hale Waihona Puke 么也 不能 收 留 工
o
Z
×
“ 铁栏 ” 里没 有深 沟险涧 可 飞越 , 强韧 的脚 步 ” 折磨 得柔 软 了 . 失 了 “ 被 丧
力 与智 较量 的“ 之舞 ”也在 那强 大的 “ 力 , 中心 ” 的威逼 下 “ 昏眩 ” 了。在这制造
畸 形 、 化 的铁 栏 里 . 异 一切 美 丽 的 梦幻 “ 心 中化 为 乌有 ” 成 了唯 一 的 选 在 便
透过 那粗 壮 的黑铁栏 , 是否 能看 到它柔 软 的皮毛下 鼓动 的肌 肉? 否 你 是
能感觉到那“ 柔软的步容” 里隐藏的机敏? 潜神凝视这样一个大 自然的骄子.
你 可 曾意识 到铁栏 的猥琐 与 阴暗?
是魂灵的禁锢、 欲望的难填、 金钱的制约 。 还是……这世间总也“ 走不完
的 铁栏 ” 把那 追 寻 的“ , 目光” 缠得 这般 疲倦 ” 以致 “ 么也 不 能 收 留” 这是 “ 。 什 , 何 等悲哀 呀 ?而“ 千条 的铁栏后 便 没有 宇宙 ”又 让人 感到这 世 界万般 寂寞 与 , 绝 望 。 情此 景 , 豹“ 此 那 只有时 眼帘无 声地 撩起 ” 它还 能做 些什 么呢?一个沉 ,
1 名人名言 I . 读书有三到, - 谓心到、 眼到、 口到。 ——朱 熹
在 中心一 个伟 大 的意 志 昏眩 只有 时眼 帘无 声地撩 起— —
一座永恒的雕塑--里尔克的《豹》赏析
一座永恒的雕塑--里尔克的《豹》赏析
王文华
【期刊名称】《阅读与鉴赏(中旬刊)》
【年(卷),期】2002(000)009
【摘要】@@ 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浪潮中,里尔克是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别具一格的诗人.<豹>是他1903年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这首诗描写了被关在笼中的豹子的形象,但诗人着意要表现的并不是豹子的美丽的花纹或强健的体魄,而是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哲学沉思投射到这个象征物上,使之承载更蕴藉的内涵.【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王文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莱辛的诗画异质观——以里尔克的诗作《豹》为例 [J], 胡蕴玮;禹雪
2.无法消亡的孤独——里尔克及其诗歌《秋日》与《豹》 [J], 张晓晖
3.解读里尔克《豹》 [J], 江丹
4.精神矛盾的隐喻——里尔克《豹》的哲学解读 [J], 雷文学
5.客观描绘背后的《豹》——里尔克《豹》之研读 [J], 洪劬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豹——在巴黎动物园》赏析
本诗发表于1903年,后收入《新诗集》,为“咏物诗”的代表作,堪称里尔克最负盛名的佳作。
奥古斯特·施塔尔对本诗的一句评语可以视为本诗的创作背景:“自然的生活空间的丧失或者对它的威胁是世纪更替时的一个重要题目。
”本诗的含义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仿徨和苦闷的心情。
”(杨武能) 埃德加,奈斯认为本诗的特点在于诗人“从动物的内心状态出发进行叙述,仿佛他与它化为同一”。
全诗“圈出了豹的本质”,刻画出“对令人绝望的无聊和单调的想象”。
“诗的中心含义在第二段第3、4两行,它们勾勒出这一尊贵动物的本质和命运:最充沛的力量和潜能,但是被压抑,陷于‘昏眩’——通过铁栏后的关押,通过监禁,通过剥夺自由,而它是属于自由的。
”希珀则认为:第三段乃是高潮所在:“豹的灵魂在这里变得清晰可见;仅仅一幅图像:慢慢睁开的眼睛,然后‘四肢的‘静寂’,最终‘心’——被监禁的动物的存在‘在那里’完整无缺。
”
袁可嘉将里尔克的创作方法归入“思想知觉化”。
他分析本诗说:“与其说是在描写关在铁笼中的豹子的客观形象,不如说是诗人在表现他所体会的豹子的心情,甚至还可以说是他借豹子的处境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
”
各家评论对本诗的解释基本相同,即诗人通过与“豹”的“同一化”反映了“豹”同时也是诗人自已“被监禁”的感觉。
可是,“咏物诗”的宗旨在于揭示事物自然、真实的内在本质。
如何解释这一内在矛盾呢?不妨从另一角度来理解这首诗,把它看作里尔克对“咏物诗”
的新的创作手法——“客观的忠实描写”以及这一手法所包含的艺术原则所作的图解。
试比较被称为《图像集》(1902)的美学纲领的《入口》(1900)一诗:
不管你是谁:傍晚你踱出
那一间你所熟稔的陋室;
远处唯余你的小屋:
不管你是谁。
你的目光已倦于摆脱
破旧的门槛,此刻它缓缓
升起一棵黑色的树,
置它于天际:窈窕、孤单。
创造一个恢廓的宇宙,
如一声话语在沉默中成熟。
当意志悟出宇宙的真谛,
目光才轻柔地与它分离……
两相对照,何其相似。
笼中的豹与《入口》的主人公一样是诗人的化身。
“千条的铁栏”—与“熟稔的陋室”和“破旧的门槛”意义相同,象征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陈旧的思想观念,它们已经成为思想的桎梏,妨碍诗人认识真实的世界。
“目光被……缠得这般疲倦”
与“目光已倦于摆脱”如出一辙。
“图像”与“树”对等,是诗人观察、感受和艺术创作的对象——大自然、“物”。
不管是假想的否定——“没有宇宙”,还是现实的肯定——“创造一个恢廓的宇宙”,都旨在说明诗人由主观到客观、由“人”的世界到“物”的世界的转变,前者抽象虚幻,后者具体、真实;同时,这一转变必然意味着对意志的弃绝和对感觉(以视觉最为重要)的倚重,因为一旦感觉受到限制(“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则难免导致“伟大的意志昏眩”。
从这种理解出发,诗人以《豹》中的“心”取代了《入口》中的“意志”恐怕绝非偶然——“心”是属于感觉范畴的。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全神贯注,耐心等待——“在沉默中成熟”),终于达到彻底觉悟,主客合一——“在心中化为乌有”(“当意志悟出宇宙的真谛,/目光才轻柔地与它分离”)。
这难道不是唯妙唯肖的姊妹篇吗?所
以,《豹》其实是运用“客观的忠实描写”,反映了诗人新的艺术原则。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