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林克译。
【最新推荐】里尔克名言word版本 (1页)
【最新推荐】里尔克名言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里尔克名言
里尔克名言
1、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
——里尔克
2、人若愿意的话,何不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长,而贞静自守。
——里尔
克《苹果园》
3、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里尔克《祭沃尔夫·卡尔克罗伊德
伯爵》
4、我愿陪坐在你身边,唱歌催着你入眠。
我愿哼唱着摇你入睡,睡去醒来
都在你眼前。
我愿做屋内唯一了解寒夜的人。
我愿梦里梦外谛听你,谛听世界,谛听森林。
——里尔克《致寝前人语》
5、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
——里尔克
6、你要像一个病人似的忍耐,又像一个康复者似的自信。
——里尔克( )
7、如若尘世将你遗忘,对沉静的大地说:我流动。
对迅疾的流水言:我在。
——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当《致俄耳甫斯十四行》遇上“存在”
当《致俄耳甫斯十四行》遇上“存在”作者:党聪惠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6期摘要:我们怎样理解里尔克的“存在”,他的存在给予广大青年的意义何在,以及这种存在主义为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俄耳甫斯的爱情观提供了何种帮助等问题,在本文中逐一回答。
里尔克主张“存在”即在真实中存在的状态,他在其诗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中明确了俄耳甫斯超时间的爱情观,并且阐述了这种超时间的爱情观是怎样为他的爱情赢得了永恒的存在。
诗人非历史的思维方式是诗人求真使然,求真固然重要,但需要主体对其进行思辨和取舍。
关键词:里尔克;致俄耳甫斯十四行;爱情;存在;真实中图分类号:I52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14-01里尔克说:“歌唱不是欲望,不是争取一件终于会得到的东西;歌唱就是存在。
”书中给的注解是“真正的歌唱不为任何目的,如行善、获救、当诗人、追求异性等。
即使青年人为爱情而歌,亦将“流逝一空”。
真正的歌唱就是存在本身。
这个观点基于里尔克的美学核心,即艺术与生活(=爱情)不能两全。
音乐家俄耳甫斯的艺术取决于他对逝去情人的爱,而诗人里尔克则认为,对义务保持距离,才是艺术家之为艺术家的前提。
”里尔克认为俄耳甫斯对逝去情人的爱决定了他在艺术上的高度。
这里有个时间先后的问题,先有俄耳甫斯对逝去情人的爱,再有他艺术上的高度。
俄耳甫斯失去了欧律狄刻,他的爱人消亡了,但他却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就,这种结果让人们看来显然是艺术与生活(=爱情)不能两全。
里尔克所追求的并非艺术与生活的两全,也不是刻意让生活和艺术不两全从而在艺术上取得成就,里尔克只是执着于对艺术和爱情的追问,是对真的追问。
我们不禁要问:里尔克所谓“存在”的到底是什么?《致俄耳甫斯十四行》第二部第四首中写道:“它轻轻抬起了头/几乎无须存在/他们不用任何谷物把它养活/永远只用一种机会使它可能存在。
”这里诗人给出的注解是:“独角兽……它对于世俗者就是个非存在。
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林克译。
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林克译。
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林克译。
第一部一那里升起过一棵树。
哦,纯粹的超升~哦,奥尔弗斯在歌唱~哦,耳中的高树~万物沉默。
但即使在蓄意的沉默之中也出现过新的开端,征兆和转折。
沉静的动物离开自己的巢穴,奔出澄明消溶的树林;它们内心如此轻悄,绝不是缘于狡黠和恐惧,而是缘于倾听。
咆哮,嘶鸣,淫叫在它们心中似乎很微弱。
哪里没有草棚,收容最隐密的要求,哪里没有栖居,它缘于此要求,带一条穿廊,廊柱震颤不已,你就为它们创造聆听之神庙。
二恍若一位少女,从歌唱和古琴这和谐的幸福中飘然而出散发清辉透过她春天的面纱把自己的眠床铺在我耳中。
睡在我身内。
一切是她的长眠。
树木,我所赞赏的每一棵树,可感觉的远方,已感觉的草原,触动我自己的每一个惊叹。
她睡这世界。
歌神,你是怎样完成她的,她居然不贪恋这醒时之在,看,她复活又睡去。
何处是她的死,哦,你能否发掘这个素材,趁你的歌声尚未消歇, 她从我沉向何处,……恍若一少女……三神有此能力。
人究竟怎样,告诉我,才能随神祗穿越狭窄的古琴, 矛盾是人的意义。
在两条心路交会之处,没有阿波罗神庙。
歌唱,如你的教诲,不是欲求,不是追索终将企及之物;歌唱是存在。
这对神轻而易举。
可我们何时在,他何时转动地球和星辰,转向我们的存在, 你投入爱情,年轻人,这不是存在,纵然你的歌声冲出歌喉——学会忘却昔日的歌咏吧。
它流逝。
在真理中歌唱是另一种气息。
一无所求的气息。
神境的吹拂。
一阵风。
四哦,你们柔情者,你们偶尔步入那并非钟情你们的呼吸。
让它在你们脸上分身吧,再度合一,它在你们身后颤栗。
哦,你们极乐者,哦,你们至福者。
你们仿佛是心灵的开端。
箭矢之与箭矢之的。
你们粲然一笑,更久远,含泪痕。
切莫畏惧受苦,沉重之苦,把这沉重归还给大地之重; 沉重是大山,沉重是大海。
甚至你们幼时手植的树木,早已太沉重;你们不堪承载。
可是那微风……可是那空间……五不要立墓碑。
只需让玫瑰年复一年为他开放。
谈十四行诗对冯至诗歌创作的影响
熟运用,凸显 了 其 非 凡 的 才 华。 今 天,以 冯 至 《十 四 行 集》中
十四行诗的形式和音韵为例,浅谈十 四 行 诗 对 冯 至 诗 歌 创 作
的影响,有助 于 认 识 长 期 来 被 “边 缘 化 ”的 诗 人 冯 至 及 其 作
品,也有助于感受西方文学对中国近现代作家的影响。
一、西风东渐
空看了一天的草黄叶红,
的十四行诗体。但十四行诗有严格 的 格 律,我 又 担 心 削 足 适
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
履,妨碍抒写的自由。正好里尔克《给 奥 尔 弗 斯 的 十 四 行 诗》
但愿这些诗像一面风旗
给代树立了榜样。”[10]7 《十四行集》有二十 七 首 十 四 行 诗。 诗
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12]27
[
2]
31
在思想内容上,它 一 改 诗 人 早 期 “狭 窄 的 感 情,个 人
的哀愁” 的情调,而 是 “看 出 抗 战 时 期 一 个 知 识 分 子 怎 样
[
3]
1
对待外界的事物,对待自己钦佩的 人 物,对 自 然 界、生 物 的 感
觉。”
[
4]
249-250
在艺术上,冯 至 对 十 四 行 诗 这 种 西 方 律 诗 的 娴
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里尔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诗人 越 来 越 钟 情 于 里 尔 克。 留 德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期间,冯至翻译 了 很 多 里 尔 克 的 作 品。 回 国 后 一 段 时 期,冯
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
至仍 然 是 介 绍 和 翻 译 里 尔 克,
1936 年 诗 人 作 悼 念 文 章 《里 尔
至的《十四行集》采用了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但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 格 律。 而 是 在 里 尔 克 的 影 响 下 采 用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第一封信尊敬的先生,您的信前几天才转到我这里。
我要感谢你信里博大而亲爱的依赖。
此外我能做的事很少。
我不能评论你的诗艺;因为每个批评的意图都离我太远。
再没有比批评的文字那样同一件艺术品隔膜的了;同时总是演出来较多或较少的凑巧的误解。
一切事物都不是像人们要我们相信的那样可理解而又说得出的;大多数的事件是不可信传的,它们完全在一个语言从未达到过的空间;可是比一切更不可言传的是艺术品,它们是神秘的生存,它们的生命在我们无常的生命之外赓续着。
我既然预先写出这样的意见,可是我还得向你说,你的诗没有自己的特点,自然暗中也静静地潜伏着向着个性发展的趋势。
我感到这种情形最明显的是在最后一首《我的灵魂》里,这首诗字里行间显示出一些自己的东西。
还有在那首优美的诗《给雷渥琶地》也洋溢一种同这位伟大而寂寞的诗人精神上的契合。
虽然如此,你的诗本身还不能算什么,还不是独立的,就是那最后的一首和《给雷渥琶地》也不是。
我读你的诗感到有些不能明确说出的缺陷,可是你随诗寄来的亲切的信,却把这些缺陷无形中给我说明了。
你在信里问你的诗好不好。
你问我。
你从前也问过别人。
你把它们寄给杂志。
你把你的诗跟别人的比较;若是某些编辑部退回了你的试作,你就不安。
那么(因为你允许我向你劝告),我请你,把这一切放弃吧!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
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
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
请你走向内心。
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
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
若是这个答复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够以一种坚强、单纯的“我必须”来对答那个严肃的问题,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寻常最细琐的时刻,都必须是这个创造冲动的标志和证明。
然后你接近自然。
你要像一原人似地练习去说你所见、所体验、所爱、以及所遗失的事物。
女人与玫瑰--通往于坚诗学的一条路径
噢 玫瑰 .你病 了! , 那无形 的飞 虫/ 乘着
处所谓 的“ 那种魅力” 虽未点名 , 但显然指 的是一种能够
愉悦男人 的品质。
这种把女人作为愉悦男人之物来看待 的男性心理 , 经过一种虚假的哲学论证 .号 中, / 找 到 了你的床,
歌 的源头。 “ 天国”中的向导贝雅特丽齐劝诫 “ 但丁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0 5 —3 O
作者 简 介 : 付 立峰( 1 9 7 8 一) , 男, 安徽灵壁人 , 云南大学 中文系讲师, 文学博士, 研究方向: 文学理论与 美学研 究。
4 2
该 有一些更 隐秘 的原 因。 无论 是玫瑰 , 还是 中国诗文 中的梨花 、 海棠 , 都是 “ 情色之花” 。 花的形状让我们想 到女性 的生殖器官 , 无论花是红色的, 还是 白色的 , 它
一
、
玫瑰 , 与爱情 、 女人有关 , 也与诗歌 , 尤其是西方 诗歌有关。 里尔克如此写道 : 玫瑰 , 你花 中之王 , 在 古代/ 你是有单层 花瓣的花萼 。 / 可在我们眼里 ,你丰盈繁复 。 /
是花 , 是不可 穷尽 的对 象。 【 q
但丁的一些小诗 中, 比如《 清新鲜艳 的玫瑰》 中, 玫瑰 就 世俗 化地用来指 称一位具 有 自然魅 力的美丽 女 郎。 如
连独守一生 的康德也坦承 : “ 过于有关性 的本 能
的东西 以及 与肉欲的想象——每个人 的感情 都是被
它所装扮 出来 的……” 嘲 男性诗人们对女人 的兴趣 自 然受到了“ 力 比多” ( 性) 的驱动 , 但他们通过玫瑰之类
是陈词滥调 , 但却成为世俗情爱文化的核心语汇 。
的学生受到了圣贤书的欺骗相信 了玫瑰式的爱情 , 当求
里尔克对冯至《十四行集》的影响
2021年第5期第37卷 (总第485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F ED U C ATIO N AL IN S T ITU T E OF J IL IN PRO VINCENo.5,2021Vol.37Total No.485里尔克对冯至《十四行集》的影响洪丹文(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在德语作家中,冯至最感兴趣的是里尔克。
作为中国诗歌史上十四行诗创作的代表,冯至曾很明确地提到自己创作该诗集时受到里尔克的影响。
我们发现“不断否定自我”的冯至在诗歌的艺术原则上、诗歌主体形象和主题上受到了里尔克的影响,本文着重从这三个方面分析里尔克在冯至书写《十四行集》时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里尔克;冯至;《十四行集》;影响doi : 10.16083/ki. 1671-1580.2021.05.037中图分类号:1207.25 文献标识码:A《十四行集》被认为是冯至诗歌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十四行诗创作的代表。
也就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冯至完成了“精神重塑”。
在德留学期间,冯至大量阅读和深人研究里尔克,1935年到1941年期间,他停下写诗的步伐,专注于诗歌创作道路的探索。
从整体来看,冯至的作品没有李金发对怵目惊心、冷森可怖的着迷,也没有郭沫若式激荡的情感和激烈的灵魂拷问,他的作品大多持重,冷静,从他舒缓优雅的文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里不断自我否定的精神律动。
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原则、所体现的精神追求,都与前期有很大不同,这当然离不开他的精神导师里尔克。
_、里尔克的艺术原则对冯至的影响(一)经验是“观看世界”里尔克在《布里格随笔》中说:“诗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情感(情感人们早就很够了)—诗是经验。
里尔克陈述了一系列在自然界和人世间应该经历的种种巨大和微小的事物。
在里尔克的表述中,眼睛是通往万物存在的世界的窗口,诗人透过这扇窗同万物产生“接触”,就像树干上产生分支,分支再生出分支,它们之间存在联系,但联系的规则又是捉摸不透的。
里尔克诗选
里尔克诗选这是魂魄的矿井,幽昧、蛮远。
他们沉默地穿行在黑暗里,仿佛隐秘的银脉。
血从岩根之间涌出,漫向人的世界,在永夜里,它重如磐石。
除此,再无红的东西。
到处是绝壁和迷雾织成的森林。
一些桥横跨在虚空上,还有那阴郁的灰色大湖,悬在不可测度的深渊上,犹如雨天低覆的黑云。
穿过驯顺的荒野,一条小径苍白蜿蜒,如一绺棉花摊开。
沿着小径他们过来了。
领头那个瘦削的男子,身披蓝衣——一言不发,焦急地盯着前方。
他的步履如贪婪的野兽,囫囵吞噬着小径;手搭在两侧,紧攥着松垂的衣褶。
他已不再感觉左臂里精致的竖琴,它仿佛一枝玫瑰,嫁接在橄榄树上。
他的感官似乎已分裂为二:视觉如同一只猎犬,在前面奔驰,停下,返回,又倏然冲出,在下一个拐角处不耐烦地等待——但听觉,却像一种气味,萦绕在身后。
有时他恍惚觉得,它已捕捉到身后的脚步声:后面的两个人也走在这漫长的回家的路上。
但那只是自己的脚步声的回响,或是衣襟里风的呼啸。
他对自己说,他们不可能不跟着他;他洪亮的嗓音逐渐消失在远处。
不可能不跟着他。
然而他们的脚步却轻得让他恐惧。
如果他能回头看一眼多好,哪怕一眼(可是一转身,这即将完成的使命就会前功尽弃),就一定能看见他们,看见悄无声息跟在后面的两人:诸神的信使,远行人的主宰,兜帽下面他的双目炯炯,细长的手杖伸在他前面,一对小飞翼在脚踝处扑动;左臂搀着她,若即若离。
谁承受的爱比她更多?一张竖琴倾诉的悲痛超过了所有女人的哀哭。
它唤出了一个悲痛的世界,自然万物在其间重新显现:森林与山谷,道路、村庄、田野、溪流与鸟兽;这个悲痛世界,如同另外那个世界,也有日升日落,也有沉默的缀满星辰的天穹,一个悲痛天穹它的星辰凄惶而黯淡——她承受的爱就有这么多。
可是此刻在这位优雅的神的身边,拖曳的尸衣迟滞了她的脚步,她迷茫,轻柔,出奇地安静。
她浸没在自己里面,如同一个怀孕的女人,既看不到前面的男子,也看不到返回生命的那条陡峭通道。
浸没在自己里面。
死彻底充满了她。
犹如一枚果实充盈着自己的神秘与甜美,广大的死填满了她的空间,她还无法理解这陌生的经验。
里尔克诗四首
里尔克诗四首 ◇林克 译虚拟的人生起初童年,没有目标和放弃,也没有界限。
哦,懵懂的欢娱。
突然间骇怕,规矩,学堂,顽皮,跌落于诱惑,跌落于失去。
无妨。
被扭曲者开始扭曲,向别人报仇,迫使他屈服。
被爱,被怕,仗义,竞争,胜利,征服一切,一步接一步。
后来独自在旷远,轻松,寒冷里。
但在那树立的形象深处,呼吸衔接着本初的呼吸……隐身的上帝突然显露。
致音乐音乐:雕像之呼吸。
又或:画图之静。
你,语言,当语言终止。
你,时间,直立于消逝的心的方向。
为谁的情感?哦,你,情感之化体,化为什么?——可聆听的风景。
你陌生:音乐。
你,从我们长出的心灵空间。
我们至深之情,超逾我们,向外突奔,——神圣的告别:此时内心将我们环绕,乃是最练达的地方,乃是空气的另一面:纯粹 又恢弘,再不能栖居。
既然插翅的狂喜曾使你既然插翅的狂喜曾使你飞越昔日的深渊,现在当建闻所未闻的桥,可大胆计算的弧线。
奇迹不只是度过了危机但却无法解释;有一个无争的功绩,全凭天助,奇迹才可谓神奇。
参与那不可言喻的关联不是自我解除,交融愈来愈情深意长,只被承载当然不足。
扩展你已投入的力量在两个矛盾之间,直至它奏效……因为神也寻常,也需要指点。
感觉吧这暗示几乎发自每个物感觉吧,这暗示几乎发自每个物,从每个转折风吹来指令:追忆!陌生的过客,我们走过的每一日决计化作礼品赠给未来物。
谁清点我们的收成?谁有本事,使我们脱离过去,消逝的时间?一直到今天我们有什么经验,除了在异类之中认识自己?除了平常物在我们身上变暖?哦房子,哦草坡,哦晚霞闪耀,忽然你几乎令一切昭然显现,站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拥抱。
那一个空间穿透一切实体:宇宙内空间。
群鸟静静飞翔,全然穿透我们。
哦,我要生长,我朝外窥望,那棵树长在我心里。
我关怀自己,家就在我身内。
我守护自己,心中自有屏障。
我已得到爱:美丽造物的图像栖息在我身内,以恸哭化伤悲。
[译者系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诗界107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十四行诗: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
十四行诗: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问题:怎样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答案:只需要点击上边的《学习经典古诗词》关注即可!十四行诗其一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其四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进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其九你长年在生死的中间生长,一旦你回到这堕落的城中,听着这市上的愚蠢的歌唱,你会象是一个古代的英雄在千百年后他忽然回来,从些变质的堕落的子孙寻不出一些盛年的姿态,他会出乎意外,感到眩昏。
你在战场上,象不朽的英雄在另一个世界永向苍穹,归终成为一只断线的纸鸢:但是这个命运你不要埋怨,你超越了他们,他们已不能维系住你的向上,你的旷远。
其十九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边感到冷,眼前忽然辽阔,象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啊,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象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冯至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曾经涌现过一大批诗人,但是从事过十四行诗创作的人却寥若晨星,其中就有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
虽然他创作的十四行诗只有二十七首,一个诗集(《十四行集》),但却是冯至先生诗歌创作“第三时期”的主要收获。
在思想内容上,它摒弃了诗人早期诗歌抒写“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的低沉情调,表达了注视现实、修炼品行的心愿;在艺术上,诗人较熟练地运用了十四行诗这种西方古老的律诗形式,显示了杰出的艺术才华。
瓶与水,风旗与把不住的事体——冯至《十四行集》第二七首新解
瓶与水,风旗与把不住的事体(1)——冯至《十四行集》第二七首新解张新颖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看,在秋风里飘扬的风旗,它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让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和些远方的草木的荣谢,还有个奔向无穷的心意,都保留一些在这面旗上。
我们空空听过一夜风声,空看了一天的草黄叶红,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但愿这些诗像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2)今天之所以选冯至的一首诗来讲,首先是坂井洋史先生的提议,这个提议非常合我的心思,我愿借这个机会和在座的诸位一起交流和讨论。
我还记得几年前,佐藤普美子教授约我为《九叶读诗会》杂志写一篇谈冯至诗的文章,我的文章没能及时写出来,现在可以用这个演讲还债了。
我曾经把冯至的《十四行集》和穆旦等年轻诗人的作品,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战争环境、西南联大的学院空间和诗人自我内外这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中来讨论,这些问题今天就略而不谈了(3);今天只谈《十四行集》的第二七首,这是这一经典的诗集中特别享有盛誉的一首,谈得已经很多了,我想用三个另外的文本来参照,看看能否获得新的理解,发现新的思路和意思。
一我用来参照的三个主要文本,来源和性质很不相同。
第一个只能勉强称之为“文本”,其实是一个小孩子的话,从平常的生活中无意得来的。
这发生在小孩子三周岁的时候,他问我:“你知道水的形状吗?”我还没想出怎么回答,他就比比划划地说:“用瓶子装水,瓶子的形状就是水的形状。
瓶子是圆形的,水就是圆形的;瓶子是长形的,水就是长形的。
”我听得一愣。
《十四行集》最后一首,不就是这么说的吗?“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 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
连意象都一样。
我一开始只是对这个巧合感到惊讶,时间久了,我就想,为什么一个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小孩,会和一位有着丰富的学识和生命经验的成熟诗人,产生如此的巧合?瓶,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之一,它对应的是水,它给无形的水一个定形。
我以痛苦为生——论海子诗歌的文化资源
海子是一个怎样的诗人?谢冕说:“他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
”今天的海子已经被“经典化”了,他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走进了中学课本,走进了电视台的朗诵节目,也成为某种文化符号活在当代人的心里,成为永恒。
一、海子的意义海子在2001年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同时获奖的还有朦胧诗代表诗人食指。
这是文学界的最高奖项之一,这个奖项的获得意味着他的诗歌得到了文坛的公认,在他死后的第十二年,他的诗歌地位终于在诗歌史上得到确认。
这个原名叫查海生的中国安徽农村走出来的、吃麦子长大的麦地的孩子,1979年即十五岁时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十九岁大学毕业分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法律,看起来是岁月静好的人生。
如果不出意外,他沿着既定轨道一直工作下去就是大学教授,最后会桃李满天下地安享晚年。
而大学向来被人们认为是远离喧嚣世界的一方净土,是人类精神和灵魂的庇护所,人们在这里学习、研究、实验和体验生命的各种丰富与美好。
但六年后的这一天——1989年3月26日,年仅二十五岁的海子选择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了。
死的时候他随身带了四本最心爱的书:《圣经》、梭我以痛苦为生——论海子诗歌的文化资源刘金冬142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
海子自杀留给时代的课题不仅是人生问题,更是中国八十年代诗歌的精神向度问题。
关于海子的自杀,有很多篇论文从世俗、诗歌、爱情和信仰等多个角度讨论过原因。
其实原因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海子的死、海子的诗歌、海子自杀时带在身边的书,向我们传达了什么?向这个世界传达了什么?向中国当代诗歌传达了什么?这些问题才是真问题,是历经三十多年仍然不断挑动人们好奇心的问题。
每一个阅读和研究海子的人都会追问也都会在内心深处给出答案,虽然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
荒凉大地承受着荒凉天空的雷霆圣书上卷是我的翅膀,无比明亮有时像一个阴沉沉的今天圣书下卷肮脏而快乐当然也是我受伤的翅膀荒凉大地承受着更加荒凉的天空我空空荡荡的大地和天空是上卷和下卷合在一起的圣书是我重又劈开的肢体——《黎明之二》海子有着明确的诗歌追求和诗歌理想,他仰望天空立足大地。
里尔克诗选
里尔克诗选里尔克,1875年12月4日生于布拉格。
1884年双亲离异后跟随母亲生活。
1894年在报刊上发表许多单篇作品后,独自出版第一本诗集《生活与歌曲》1895年到布拉格大学学习,出版诗集《宅神祭品》。
1906年为罗丹当秘书。
1907年《新诗集》出版。
1922年完成重要作品《杜伊诺哀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两部。
1926年12月29日因白血病逝世。
【1】: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里尔克《秋日》【2】:人若愿意的话,何不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长,而贞静自守。
——里尔克《苹果园》【3】: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
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里尔克【4】: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无缘无故在世上哭,在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间某处笑,无缘无故在夜间笑,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世上走,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在世上死,望着我。
——里尔克《沉重的时刻》【5】: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里尔克【6】:奇迹和痛苦来自另一个地方,并非一切都像人们以为的那样:人们没有把自己哭进痛苦中,也没有把自己笑进欢乐中。
你所看见和感受到的,你所喜爱和理解的,全是你正穿越的风景。
——里尔克【7】: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
——里尔克【8】:再也找不到你,你不在我心头,不在。
不在别人心头。
也不在这岩石里面。
我再也找不到你。
——里尔克《橄榄园》【9】:我可能什么都想要:那每回无限旋落的黑暗以及每一个步伐升盈令人战栗的光辉。
——里尔克【10】:如若尘世将你遗忘,对沉静的大地说:我流动。
对迅疾的流水言:我在。
——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11】: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不要去指责生活,而应该指责你自己。
——里尔克【12】:要容忍心里难解的疑惑,试着去喜爱困扰你的问题。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
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尽管“象征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86年,但波德莱尔和艾伦·坡早在19世纪中叶的创作就最初涉及到了一些象征主义的理念。
概述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法国正式打出旗号的象征主义是对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和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反拨。
在象征主义者看来,实证主义只知机械的论证实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主义则侧重遗传和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这些都无法揭露艺术的本质。
象征主义者们主张发掘隐匿在自然界背后的理念世界,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来创造超自然的艺术。
尼采、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
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发展特征不尽相同,这涉及到各个国家民族气质、文化传统以及作家个人气质等等复杂因素。
法国的象征主义比较精纯,而英美的象征主义则显得比较驳杂。
象征主义文学在诗歌领域内的成就最高,诸多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都可被归于象征主义诗人之列。
此外象征主义在戏剧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先驱者:波德莱尔和艾伦·坡美国诗人艾伦·坡的理论和创作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在《诗歌创作原理》中倡导反自然、反说教的诗学主张,并强调形式美、暗示性和音乐性,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理论滥觞。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1857)则可以看作是第一部具有象征主义特质的诗作。
象征主义——精选推荐
象征主义,一般指创作方法,表达令人难以捉摸的幻觉,其内容则是神秘主义。
作家所要阐述的不是现实的客观世界,而是个人主观的内心世界。
象征主义来自“象征”一词,它在希腊文中的原义,是"把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中的一端,以表示衔接"的信物,后来逐渐演变为"以一种形式当作概念的习惯的代表"。
象征自古有之,它是联想的一种方式,即把眼前所见的事物,与以往所感受过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新的意境。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象征主义最先出现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国,主要表现于诗歌创作领域。
法国的象征派诗人以马拉尔美(1842--1898)、魏尔估(1844--1896)、韩波(185d--1891)三人为代表。
在戏剧方面,以比利时的剧作家梅特林克(1862--1949)为代表。
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象征主义向英,美、德,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传播,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它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
从内容上说,象征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时间上说,象征主义又有前期与后期之别。
前期的象征主义,主要指巴黎公社失败后,即十九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在欧洲流行的思潮,后期的象征主义,是指本世纪二十年代,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象征主义再度崛起,席卷欧美,达到它的高峰。
有人将后期象征主义归属于现代派范畴。
一八八六年,法国诗人儒勒·莫雷阿(1856--1910)在巴黎的《费加罗报》上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与此同时,马拉尔美撰写了《前言》,勒内·吉尔发表了《声调沦》。
这三篇论文既奠定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础,也是后人研究象征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
象征主义者认为,文学艺术所应表达的不是现实生活,而是意识所不能达到的超时间、超空间,超物质、超感觉的"另一世界",这种超感觉的事物,只有通过象征才能表达出来。
他们认为,现实黑暗无常,虚幻痛苦,只有"另一世界"才是真、善、美。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哪些流派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哪些流派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一)象征主义文学:它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流行于法国,以诗歌和戏剧为主.1886年诗人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一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上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 *** .象征主义的特征是: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主张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想像.法国早期象征主义的诗人鼻祖、及三主将:1,波德莱尔:他于1857年发表的《恶之花》,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成为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 2,马拉美:1876年他的诗歌《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1896年,他被选为“诗人之王”,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物. 3,魏尔伦:他的主要作品是《无言的浪漫曲》等,他的诗风明朗轻快,清新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因此受到了普通读者的喜爱. 4,兰波:他15岁就擅长写作拉丁文诗歌了,并掌握了法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格律.他的创作生涯虽短,但才华横溢,他主要的诗集有《地狱的一季》、《彩图集》.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1,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他是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梦幻剧《青鸟》(1908),是他戏剧生涯的巅峰之作.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人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他获得了19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2,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他的诗作《驶向拜占庭》,描绘了一个老人远渡重洋去圣城拜占庭,追求永恒的精神生活的故事.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3,法国诗人瓦雷里:他的巅峰之作是晚年的《海滨墓园》(1926),诗的主旨是关于绝对静止与人生交易的对立统一关系.开篇一句“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4,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他是象征主义在德语文学中的代表.他著名的组诗《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奠定了他在现代诗坛上的大师地位,并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其风格晦涩难懂,但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5,俄国诗人勃洛克:1918年发表长诗《十二个》,是他的代表作,他是自莱蒙托夫以后俄国最杰出的诗人.6,美国诗人评论家庞德:他的鸿篇巨制、现代叙事诗《诗章》,加上他对其他作家的影响,以及多部的文学评论集,使他登上了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宝座.7,英国诗人剧作家艾略特:他的诗作《荒原》(1922),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歌,它以悲剧的视角,展现了战后欧洲文明的荒凉.另外他还有诗剧《大教堂凶杀案》,诗作《四个四重奏》等等,他在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二)表现主义文学:是一战前后流行于欧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起源于德国,先从绘画开始,后波及文学.尼采“重估一切”的极端主张,对德语世界的表现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提法最早出现于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绘画评论,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表现主义的特征是: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及象征和荒诞的手法.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该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 *** ,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本质,而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1,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代表剧作是《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2,德国剧作家托勒和恺撒:前者的代表作是《转变》.后者的代表作是《煤气》三部曲.3,捷克剧作家恰佩克:其代表作品是《万能机器人》(1920).4,美国剧作家奥尼尔:他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作,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安娜·克里斯蒂》(1920),《琼斯皇帝》(1920),《毛猿》(1921),是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他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家,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5,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他的小说大多表达世界荒诞、人性“异化”的主题,在西方现代文学发展中具有开拓性意义,是西方现代文学的鼻祖.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美国》(1914)、《城堡》(1922)、《诉讼》(1919)《变形记》(1912)等等.(三)意识流文学: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的英国,后波及到了欧美各国,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意识流”的概念是由詹姆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它不是传统小说那样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编撰故事的.其情节之间的安排和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逻辑、或因果关系的限制,它可以随意跳跃、多变、穿插,过去、现在、将来时序,交叉重叠,在前后的两个场景之间,没有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紧密逻辑联系,等等.它是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地循环往复,而形成的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意识流”的艺术技巧:1,内心独白: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写作技巧.2,内心分析: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地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做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地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3,时间和空间蒙太奇: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4,诗化和音乐化: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意识流小说家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伍尔芙《海浪》的语言,就和意象派诗歌非常相似,乔伊斯《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运用了巴哈赋格曲的结构.“意识流”文学著名的代表作家:1,法国作家普鲁斯特:他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因著名的作品《追忆逝水年华》,而在世界文学史上留名.他作品的“内心独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内心分析”,而不是意识彻底地自然流动.2,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他的著名作品《尤利西斯》(1922),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这一文学流派的巅峰.该作品中有大量独白,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3,美国作家福克纳:他是“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以描写错乱意识著称.代表作是一系列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小说,包括15个长篇和几十个短篇.《喧哗与骚动》(1929),是福克纳最优秀的意识流作品,1949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4,英国作家伍尔芙:她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的小说往往富有诗意,在语言上更像诗体散文,富有唯美主义的情调.她著名的作品是:《到灯塔去》《海浪》.(四)超现实主义文学:它诞生于1924年的法国,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从1924年到上世纪60年代,历经了半个世纪,扩及欧美24个国家.这一流派有明确的政治、社会和文学理论,以及一套实验性的艺术方法,但情况极为复杂.作为一场广泛的文艺运动的超现实主义思潮,尽管其影响极为广泛,但就文学领域而言,实际成就仅局限于诗歌领域.超现实主义者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要表现“超现实”,即由“梦幻与现实转化成的绝对现实”,是现实与非现实两种要素的统一物.为了在内容上描绘超现实,他们反对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主张写人的潜意识、梦境,写事物的巧合,甚至让文学成为梦幻、潜意识、乃至精神错乱的产物,并提出“自动写作法”,作为表现上述内容的创作方法.强调梦幻、贬斥理性,成为其美学的重要标志.(五)未来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于意大利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未来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其文学的成就不如绘画的成就高,也没有如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和德国表现主义文学一样,发展成国际性的文学运动,主要局限于意大利一国.在晚期,也波及邻国法国,和刚刚成立不久的苏联.创始人是意大利的马利奈蒂,他1909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次年又发表了《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宣布其主张.在文学艺术的主题上,主张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集中表现运动中的物和人,通过动态来赞美运动感、力感和立体风格.艺术形式上,主张彻底摒弃传统手法.主要的作家及其作品是:1、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穿裤子的云》2、法国阿波里奈尔:首创“楼梯式”的诗歌形式.(六)意象派:是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美国诗人庞德的《地铁车站》,是典型的意象诗.(七)隐逸派:是20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和西方颇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之一,它产生于一战后,30年代达到鼎盛.它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艺术家避开严酷的现实,逃遁到个人的情感世界里去.它的题材主要是描写片断的自然场景,抒发人的瞬间感受、幻想、和隐藏在内心的微妙情绪,表现人生的孤独、忧郁和生活的邪恶.在艺术上,隐逸派侧重以奔放的想象,借助独特的隐喻和意象,来建立艺术形象,诗歌大多是自由体,讲究韵律,追求诗歌的音乐性,强调词的声音、比词的意义更富有表现主观感觉的力量,力求挖掘词语蕴含的感*** 彩,而舍弃它的普通的、日常的涵义.隐逸派的代表作家是:1,意大利诗人夸西莫多:作品是诗歌《消逝的笛音》,他于195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意大利诗人蒙塔莱:作品是诗集《乌骨贼》等,他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具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扫荡了西方人的一切价值观念,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惨绝人寰的荒诞世界.这使得西方社会在信仰、价值观念上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思想理论出现了真空状态.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浓郁哲学色彩的存在主义文学的出现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主义方舟.存在主义告诫世人,上帝死后,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谁也不能代替他拯救他.同时,存在主义又给人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应超越荒诞外界,反抗荒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哲理思想使西方人看到了希望,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的宣传下深入人心,老幼皆知,存在主义文学为其哲学的广泛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法国的萨特、阿贝尔·加缪(1913—1960)和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至今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植根于拉美寡头黑暗统治的现实生活中,融汇、吸纳古印第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有益经验,将幻象与现实、神话与现实水*** 融,大胆借鉴象征、寓意、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派文学各种表现技巧、手法,以鲜明独异的拉美地域色彩为特征.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于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魔幻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作品有:危地马拉M.A.阿斯图里亚斯的里亚斯的《玉米人》、古巴作家A.卡彭铁尔的《这个世界的王国》、墨西哥作家J.J.鲁尔福的《彼得罗·巴拉莫》、秘鲁作家J.M.阿格达斯的《深沉的河流》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生活.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与传统现实主义定义中的“现实”,有着根本的区别.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种拉丁美洲充满这饿光怪陆离、虚幻恍惚的现实,也就是卡彭铁尔所说的“神奇现实”.在这种现实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神话和现实并存.“黑色幽默”派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对现代世界文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万有引力之虹》、《烟草经纪人》和《第五号屠场》等“黑色幽默”派影响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说则嘲笑人类的精神危机,如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和珀迪的《凯柏特·赖特开始了》.垮掉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 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新小说派“新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中叶出现在法国文坛的一个新的文学流派,他们的文艺观和写作方法迥然不同于巴尔扎克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具有“反小说”的倾向,是二战后最具革命性的文学流派,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都有建树,当时公认为属于“新小说”派的作家有:阿兰·罗伯—戈里耶、娜塔莉娅·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克洛德·西蒙、克洛德·奥利尔及玛格丽特·杜拉丝等等.1956年萨洛特发表了她的著名论文《怀疑的时代》,被视为“新小说”派的宣言.罗伯—戈里耶在1956年和1958年也发表了《未来小说的道路》、《自然、人道主义、悲剧》等论文,更明确阐述了新小说派的文艺观点.新小说派发展的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的“受冷落”和其后长达三十多年的“热闹期”,至1985年克洛德·西蒙获诺贝尔文学奖达到高峰.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1950年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问世,1953年贝克特又以剧作《等待戈多》轰动法国舞台,1961年英国批评家艾思林发表《荒诞戏剧》一书,将这类作品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并予正式命名.此后,荒诞派戏剧达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阶段.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影响
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影响作者:覃志峰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9期内容摘要:十四行诗在中国的译介和发展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促成中国十四行诗的生长,造就中国许多优秀的十四行体诗人;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丰富中国的诗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革命时期的政治环境,助推革命的发展。
关键词:十四行诗;译介和发展;影响和作用西方十四行诗在中国的译介肇端于二十世纪初,时至今日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
期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遇到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十四行诗译介之初,人们对它缺乏信心,抱着怀疑的态度。
上世纪30年代,由于中国社会动荡、政治风云变幻和文艺流派纷呈。
十四行诗的译介也受到一些人的反對和指责。
40年代前后由于抗日战争的开展和文艺大众化的推进,虽然也有一些政治题材的十四行诗,但离政治现实和战争时代较远。
故有人对极更为不满,致使十四行诗在中国的译介走进了波谷。
解放后,由于政治思想的偏激化和偏一性以及左的文艺思想泛滥的影响,十四行诗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打入冷宫。
60年代初,还有人在《四川文学》和《红岩》上发表文章,对十四行诗加以否定。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开展,文艺界掀起了颂扬和讴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热潮,诗人情绪激昂,诗歌催人奋进,形式自由奔放。
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自然遇到冷落。
随着80年代思想大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到来,十四行诗的译介和中国十四行诗的创作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可是,90年代以后,由于国内文艺创作和翻译活动受到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和人们热衷追逐经济利益风气的影响,诗歌市场萎缩殆尽,十四行诗的翻译只得囿身于学苑之中。
至此,中国十四行诗遭遇到和西方十四行诗同样沉寂的命运。
尽管这样,十四行诗的译介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却倍受关注,译作如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也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
综观十四行诗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主要表现在:它促成中国十四行诗的生长,造就中国许多优秀的十四行体诗人;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丰富中国的诗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革命时期的政治环境,助推革命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林克译。
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林克译。
第一部一那里升起过一棵树。
哦,纯粹的超升~哦,奥尔弗斯在歌唱~哦,耳中的高树~万物沉默。
但即使在蓄意的沉默之中也出现过新的开端,征兆和转折。
沉静的动物离开自己的巢穴,奔出澄明消溶的树林;它们内心如此轻悄,绝不是缘于狡黠和恐惧,而是缘于倾听。
咆哮,嘶鸣,淫叫在它们心中似乎很微弱。
哪里没有草棚,收容最隐密的要求,哪里没有栖居,它缘于此要求,带一条穿廊,廊柱震颤不已,你就为它们创造聆听之神庙。
二恍若一位少女,从歌唱和古琴这和谐的幸福中飘然而出散发清辉透过她春天的面纱把自己的眠床铺在我耳中。
睡在我身内。
一切是她的长眠。
树木,我所赞赏的每一棵树,可感觉的远方,已感觉的草原,触动我自己的每一个惊叹。
她睡这世界。
歌神,你是怎样完成她的,她居然不贪恋这醒时之在,看,她复活又睡去。
何处是她的死,哦,你能否发掘这个素材,趁你的歌声尚未消歇, 她从我沉向何处,……恍若一少女……三神有此能力。
人究竟怎样,告诉我,才能随神祗穿越狭窄的古琴, 矛盾是人的意义。
在两条心路交会之处,没有阿波罗神庙。
歌唱,如你的教诲,不是欲求,不是追索终将企及之物;歌唱是存在。
这对神轻而易举。
可我们何时在,他何时转动地球和星辰,转向我们的存在, 你投入爱情,年轻人,这不是存在,纵然你的歌声冲出歌喉——学会忘却昔日的歌咏吧。
它流逝。
在真理中歌唱是另一种气息。
一无所求的气息。
神境的吹拂。
一阵风。
四哦,你们柔情者,你们偶尔步入那并非钟情你们的呼吸。
让它在你们脸上分身吧,再度合一,它在你们身后颤栗。
哦,你们极乐者,哦,你们至福者。
你们仿佛是心灵的开端。
箭矢之与箭矢之的。
你们粲然一笑,更久远,含泪痕。
切莫畏惧受苦,沉重之苦,把这沉重归还给大地之重; 沉重是大山,沉重是大海。
甚至你们幼时手植的树木,早已太沉重;你们不堪承载。
可是那微风……可是那空间……五不要立墓碑。
只需让玫瑰年复一年为他开放。
因奥尔弗斯就是它。
他的变形在此者彼者之中。
其他的名称我们不该寻求。
每逢歌声响起,那就是他,一次即永恒。
他来而复去。
若他有时超出玫瑰的花期,逗留几天,那岂不是逾分,哦,他必须消失,愿你们理解~纵然他或许害怕自己消失。
一旦他的言语超越此间,他已在彼处,非你们所能伴随。
古琴的弦栅未挤压他的手指。
他顺从于它,当他逾越之时。
六他属于此间,不,他广延的天性生成于两个国度。
谁知悉杨柳根,就能娴熟地弯曲杨柳枝。
就寝之前,面包和牛奶切忌留在桌上;免招引死者。
但传说,在柔和的眼睑之下,这位泣鬼神的歌手将死者的显影融入一切眼中的景物;他觉得蓝堇与芸香的魔幻真实如最清晰的关联。
他验证的图像不可毁损; 任凭出自坟墓,或出自居室,他赞美戒指、手镯和水罐。
七赞美,只有赞美~一个受命赞美者,他像矿砂一样诞生于岩石的沉默。
他的心,哦,逝性的榨汁机,酿造非人所能穷尽的葡萄酒。
一旦神灵的例证令他感动,他附于尘土的声音永不暗哑。
一切化为葡萄园,化为葡萄,成熟于他的有感觉的南方。
在国王的陵寝里,朽坏并不证明他的赞美是谎言,或一道阴影从众神投下。
他是一个长驻的使者。
捧着值得赞美的果实,他继续深入死者之门。
八幽怨——泪泉之仙女,只可巡行于赞美的空间,她守护我们的坠落,使之清澈地挂在那支承拱门和祭坛的同一山崖。
看吧,围绕她沉寂的双肩有一种感觉苏生,她或许最年轻,在情愫的姐妹之中。
欢欣已知悉,渴望已招述,唯幽怨仍在学习;少女的手指夜夜点数古老的孽障。
可突然,倾斜而稚拙,一个星座,我们的声音的星座,竟被她纳入没有被她的叹息荫蔽的天空。
九曾在阴影之中拨动琴弦,才可望有感而发无限的赞美。
曾与死者分享他们的罂粟,就再也不会忘掉最微妙的韵味。
纵然池塘的倒影常常模糊不清:认识此图像。
唯其在双重境界歌声才会变得柔和而永恒。
十我问候你们,古典的石棺,你们从未离弃我的情感,罗马时代欢快的泉水像一首徜徉的歌流过你们。
还有那些敞开的,像牧童醒来欣然睁开的眼睛;里面充满宁静和甜蜜,陶醉的蝴蝶翩翩离去;我问候从怀疑赢得的一切,再度张开的嘴早已知道,沉默意味着什么。
我们知道吗,朋友,抑或不知道, 二者在人类的脸上烙下了踌躇的时刻。
十一望星空~没有以“骑士”命名的星座, 因为这来自大地的骄傲奇特地铭刻在我们心上。
另一种骄傲,它放纵并羁勒前者,前者驮负它。
难道不是这样,先驱策然后束缚这种劲健的存在之天性,道路与转折,但须有一种压力。
新的远方。
它两合一。
但它们是一个吗,或二者合成之路并非各自意中之路,山案座与草原已分隔他们,不可名状。
星辰的结合也有骗局。
但相信此形象,这一瞬间给我们欢乐。
这已俱足。
十二圣灵万岁,他乐意使我们结合; 因为我们真正生存于形象之中。
走动的时针以小小的步幅伴随我们本真的日子。
不知道自己真正的位置,我们的行动脱离了真实的关联。
天线感应着天线,空虚的远方曾承载……纯粹的张力。
哦,力的音乐~哪一个紊乱不是因轻率的交易,不是靠你来排遣,甚至夏日里青苗拔节,农夫辛勤操劳,单靠他不行,靠大地恩赐。
十三硕果累累,苹果,梨和香蕉,醋栗的果实……所有这一切把死与生言入口中……我察觉…… 请从童子的脸上读这滋味,当他品尝它们。
这来自远方。
在你们口中慢慢不可名状, 往常言语之所在,宝藏流溢,惊奇地从果肉获得释放。
大胆说吧,你们称苹果是什么, 这甜美,它先浓缩自己,在品尝之中悄悄奠立,好变得明晰,清醒,透亮,双重含义,阳光的,大地的,此间的:哦,经验,感觉,欢乐——了不起~十四我们结交花儿,葡萄叶,果实。
它们不只讲季节的语言。
从幽暗中升起绚丽的敞开物,它似乎带有死者的妒忌之光。
死者支撑着大地。
敞开物身上死者的份量,我们知道吗, 让自己自由的精髓渗透泥土,这是死者固有的特性。
现在只须问:他们喜欢这样,……这捏合的果实,沉重奴隶的作品,它急欲升向我们,它的主人,抑或他们是主人,沉睡在根底,从自身的充盈之中赐予我们这出自哑力与亲吻的中介物,十五请稍候……味很淳……已在逸散之中。
……只有若许音乐,踏踏步,哼哼歌: 你们,温馨的少女,岑寂的少女,跳吧,跳出尝试过的果实的韵味~跳橙之舞~谁能忘怀它,濒于醉死,它怎样抵御自己的甜美。
你们已享有它。
它自己可口地皈依你们。
跳橙之舞~从你们自身造就愈加温暖的风景,让成熟的橙在故乡的风中闪耀~红彤彤的少女,透出缕缕芬芳吧。
缔结亲缘吧,跟纯净的橙,它婉拒,跟果汁,它充实幸福的果橙~十六你孤独,我的朋友,因为…… 我们用言语和手势渐渐掌握了世界,或是它最薄弱最危险的部分。
谁能用手指一种气味,可那些威胁我们的力量,你察觉许多……你认识死者,神秘的咒语让你恐惧。
瞧,如今它吩咐共同承受片断和部分,仿佛这就是完整。
帮助你,这谈何容易。
最最紧要:别把我植入你心里,我生长太快。
但我要牵来我主之手,对他说: 在这里。
这就是长毛的以扫。
十七最底层的始祖,模糊,一切建树之根,地下隐藏的泉源他们从未窥见。
头盔和猎人的号角,白发老人的箴言,男人同室操戈,女人像琉特声声……树枝相互挤压, 没有一枝自由…… 有一枝~哦,向上……向上……但它们终将摧折。
刚刚攀上的这枝却垂成一只古琴。
十八主啊,你可听见新事物轰响并震荡,正在迫近的报道者发出此喧嚣。
尽管掀天的声浪震耳欲聋,机器却宣称自己美名远扬。
瞧它的模样:它倾轧,它在复仇,它扭曲我们,削弱我们。
它能否从我们获取力量,使自己不再偏狂,造福并效劳。
十九任凭世界转变迅如诀影变幻,一切完成之物归根回到太古。
怀抱古琴的神灵,唯你先前的歌声超脱转变与进程,更久远,更自由。
苦难没有认清,爱也没有学成,远在死乡的事物没有揭开面纱。
唯有大地上的歌声在欢庆,在颂扬。
二十主啊,竐诉我,我拿什么供奉你,是你教导万物聆听,我还记得一个春日,春日的傍晚,在俄国——一匹马……那白马从村庄独自跑来,前蹄冠上拽着木桩,它欲独守草之夜;它奔腾,任凭粗暴的羁绊,卷曲的鬣毛拍击脖颈,起伏的节奏多么酣畅。
骏马的血,喷涌的泉~它感到旷远,这当然~它唱,它听——你的言说之圈在它身上圆全。
这图像:我供奉。
二十一春天回来了。
大地像一个懂诗的女孩,哦,很多很多的诗……漫长而艰难的学习,她终于获得报偿。
她的老师很严厉。
我们喜欢那位老人胡须上的白花。
现在我们可以问:什么叫绿, 什么叫蓝,她知道,她知道~你自由了,幸福的大地,你现在跟孩子们玩吧。
我们要捉住你,快乐的大地。
最快活的孩子得胜。
哦,那很多的诗,老师教过她,刻印在根部,在漫长艰巨的树干:她歌唱,她歌唱~二十二我们是漂流的一族。
但在永驻者的界内,这时间的步伐你们毫不介意。
一切疾速的转眼就会逝去;否则停驻的焉能启迪我们,哦,少年,切莫将勇气投入迅捷之中,投入飞的尝试。
一切都已安息:幽暗与光亮,花与书。
二十三哦,除非飞翔不再为了自身的缘故升向天空的寂静,不再自身俱足,为在明亮的轮廓中,作为成功的器具,充当风的情侣,平稳,转向,轻盈;除非纯粹的趋向压倒成长的机械赋予少年的骄傲,那趋近远方的飞翔,曾急功近利,才存在——孤独飞翔的报偿。
二十四我们该做什么,是摈弃古老的友谊,驱逐从不招徕的伟神,因为坚硬的钢铁,我们严格教育的产物,不认识他们,还是在纸牌上幡然寻找他们, 这些强悍的朋友夺去我们的死者,但绝不触动我们的轮子。
我们已远远挪开澡盆和飨客的宴席,我们总是超过他们的使者,早已觉得他们太慢。
如今愈加孤独,互相仰仗,却互不相识,我们所走的路不再是美丽的河曲,而是笔直的大道。
昔日的火焰只在锅炉燃烧,举起更大的汽锤。
我们却像泅水者,渐渐衰竭。
二十五此刻我仍愿将你——像一朵花,我认识,却不知花的名字,愿将你再一次化入内心,指给他们看,转归的,美丽的,止不住的呼唤的游伴。
刚刚起舞,她突然凝住,身肢满是踌躇,似青春铸成青铜; 哀伤并聆听。
那一刻,音乐沉降,从高高的众神沉入她转换的心。
病已临近。
迫于阴影的侵袭,血黯然奔突,但一时难以置信,它涌入自己自然的春天。
一遍又一遍,中断于黑暗和沉坠,它放射尘世之光。
直到那可怕的一搏,它跨入森然敞开的门。
二十六可是你,神灵,你,直到最终的歌者,当一群被鄙弃的女祭司向他进攻,你以秩序压倒她们的嚎叫,你俊美,你的感化的弹奏从毁灭者升起。
谁也不能毁灭你的头和古琴。
任凭她们怎样拼搏,疯狂,锋利的石头砸向你的心,全化作你身上的柔情物,有聆听的禀赋。
复仇的欲望驱使着她们,你终于被粉碎。
但你的琴声仍然回荡在狮子和岩石,树木和禽鸟身上。
你仍然在那里歌唱。
哦,你,失落的神~你,无限的踪迹~只因仇敌最终撕裂你,抛散你,我们才是现在的倾听者,自然之歌喉。
第二部一呼吸, 你——不可见的诗~始终为谋求自己的存在而纯粹被交换的宇宙空间。
平衡,我在其中律动地发生。
唯一的波浪,我是它渐渐的海;一切可能的海,你最俭约——赢得空间。
这些空间场曾有多少在我身内。
有些风像我的子嗣。
你可认识我,风儿,你满载一度属我的场位,你,我的言语的一度光滑的树皮,树拱和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