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和晚明文学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
冯梦龙言情
万历时期主要以男女之情为内涵;
后期天启以后,其情主要以不容己之生机为
内涵。
41
冯梦龙论《桂枝儿》《山歌》

“今所盛行者,皆私情谱耳。虽然,桑间濮上,国风 刺之,尼父录焉,以是为情真而不可废也。山歌虽 俚甚矣,独非郑卫之遗欤且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 文,无假山歌。则以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 苟其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抑今人想 见上古之陈于太史者如彼,而近代之留于民间者如 此,倘亦论世之林云尔。若夫借男女之真情,发名 教之伪药,其功于《桂枝儿》等。”
38
心学与晚明的尊情论
李梦阳的真情说,首次把情提到决定性高度。
王世贞
“有真我而后有真诗”,强调情感个 性因素。 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提倡真情,要求表现个性, 另具有露、俗、趣的特点。“大抵物真则贵, 真则我面不能同君面。”(《与丘长孺》)
39
汤显祖文学思想的核心 “言情说”


“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 不出乎是。因以淡荡人意,欢乐舞蹈,悲壮哀感鬼神风雨鸟 兽,摇动草木,洞裂金石。其诗之传者,神情合至,或一至 焉,一无所至,而必曰传者,亦世所不许也。”(《耳伯麻 姑游诗序》)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 于幽微流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 休。盖自凤凰鸟兽以至巴渝夷鬼,无不能舞能歌,以灵机自 相转活,而况吾人。奇哉清源师,演古先神圣八能千唱之节, 而为此道。
22
道德修养学说的“四句教”
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的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23
“四wenku.baidu.com教”的解读
心之本体是超善超恶的绝对,又称至善。(心的本 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 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 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 “良知”; 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 去恶”。

15
理学大儒、心学先驱的薛瑄
“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惟觉性天通。” 论学重一己之体验。(工夫在“夙夜饮食男女衣服” 等万物之间) 饮食男女无不可道,诗文题材十分广泛。 不作道学语,而要发之自然,抒写心中所不得不言 者。

16
陈献章(陈白沙)



“道也者,自我得之,自我言之,可也。” “夫人所以学者,欲闻道也。苟欲闻道也,求之书籍而道存 焉,则求之书籍可也;求之书籍而弗得,反而求之吾心而道 存焉,则求之吾心可也。” “学必有源,静而反观乎此心之体,得其自然而不假人力。” 社会/自我,依傍宋儒/追求自得,学习经典/静中自悟 天下之道原自吾本心
6
现实意义和价值
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 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其说教非“万世之至 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文 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 不是愈古愈好。 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 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 “古今之至文”。 )
17
王守仁
《明史· 儒林传》: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
王守仁始。 中国文学思想从早期得物感说向晚期得性灵 说转变得关键人物之一。
18
心即理
我即理。
价值评判的权力归于自我,空前突出主体地
位,从而使士人的人格得以从外在的权威中 摆脱出来而独立。
19
学术与个体的生存体验
从忧谗畏讥的悲愤凄凉转向从容自得。

21
“知行合一”



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 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 知行合一说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 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 “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不足: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客观知识的学习,造就 王学弟子任性废学,清初思想家甚至把明亡归于王学弊端。。
《童心说》和晚明思想解放潮流
1
教学目标


读懂原文。 了解明朝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童心说》具有近代启蒙思想色彩,是人的主体自觉的渴求 和觉悟;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 具有深刻意义。
2
李贽(1527一1602)




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 明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主要生活和活动时期是嘉靖到万历年间。(明代封建专制集 权主义走向极端,理学教育占绝对统治地位) 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童心说》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主要揭露道学及 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 溢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 的启蒙精神。

24
心物关系的转变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
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 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5
《传习录》

“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 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 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 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 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 灵明。”
36
李贽《读律肤说》
“盖声色之来,发于性情,由乎自然,是可以
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于性情,则自然 止乎礼义,非性情止外复有礼义可止也。惟 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耳,又非于性 情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也。”
37
公安派袁宏道《叙小修诗》:“大都独抒性
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 笔。” 屠龙说:“夫文者,华也。有根焉,则性灵 是也。” 焦竑hóng:“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
28
心学和现象学美学
海德格尔:世界因我而存在、照亮、敞开。
29
泰州学派
创始人王艮gèn(狂傲之风,市民化倾向) “百姓日用即道”(以百姓是否“能知能行”作为 判断标准,发挥其师王守仁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 造先天未画前”的思想,更进一步提出圣人之道就 在日常生活之中)。

30
良知之学
阳明心学是主观对客观的吞没,
26
《传习录》简介
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
全面阐述王阳明思想,也体现辩证的授课方
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 语言艺术。
27
《传习录》内容概述



上卷阐述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 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 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 论于口耳之间。 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 还谈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 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王学宗旨;回答关于本体的 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 阐发阳明的教育思想。 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 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 是四句教,使王学体系齐备。

13
王振和工部侍郎王佑
“王侍郎何以无须?” “老爷所无,儿安敢有?”
14
学术是时代的隐喻
心学反对理学八股积弊,以及世道人心的腐坏,主 张直指本心,探索内心道德的真谛。 实际上可以看作在当时险恶政治环境中、在道学腐 化的文化环境中,士人寻求驰骋心理自由的空间, 在心灵主体拓展的一片新天地,是解决士人群体人 生困境的方案。

7
《童心说》小结
强烈反对道学教育及封建名教的束缚,反对权威和 僵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特征,具有近代启蒙 思想的色彩。 其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程朱理 学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一种抗争;是对个性的自 由解放、自由发展的一种人本主义的呼唤;是躁动 于封建名教重压下的人的主体自觉的渴求和觉悟; 是与初步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 在当时的确振聋发聩的作用,无论是对文艺批评, 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意义。

33
徐渭《西厢序》
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犹俗言
“正身”也;相色,“替身”也。“替身”, 即书中“婢作夫人,终觉羞涩”之谓也。 “婢作夫人”者,欲涂抹成主母而多插带, 反掩其素之谓也。故余此本中贱相色,贵本 色。
34
性灵说、童心说与心学关系
性灵一词,出现于六朝。(如颜之推《颜氏
家训》) “陶冶性灵成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杜甫) 作为文学理论思潮,明代诗文批评中的性灵 说萌生于隆庆、万历之际。
在面对生命绝境时,发现自我良知对于生命
存在的重要。 “渐觉形骸逃物外,未妨游乐在天涯。”
20
致良知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 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 行合一。

8
王学与晚明文学批评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心学 重一己而轻外物, 重冥会而轻实证, 重以内心的返照为求得真知得主要途径。

9
心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经世致用精神的消歇;
诗文理论直指人心的新趋向。
10
宋濂与刘基


宋濂:为文要“明道”、“立教”、“辅俗化民”(《文说 赠王生黼fǔ 》)。 刘基:“世有治乱,声有哀乐”,写作诗歌应有“美刺讽谏” 的作用。 共同点:汉唐以来儒家文论传统精神。
“童心”就是真心(真实的思想感情)。 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主体内心情感和人生欲 望。 保持“童心”而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 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 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

5
如何阐释“童心”?



“天下之至文,夫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以“童心”说来作为孔孟之道的对立面,认为“道理闻见” 使人的言谈举止不再发自本心,因而言谈举止成为“以假人 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虚假世界。 童心是“好察迩言”,“则得本心”(《答邓名府》) 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 何真正的文艺创作。 “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11
明初文论主张没有继续繁衍的原因
与明代政治、士风相关;
与心学的兴起相关。
12
读书种子断绝
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说:“杀孝孺, 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一杀孝孺,则后来读书者遂无种也。无种则忠义 人材岂复更生乎。”(李贽) 士对忠义操守的放弃。(明代前期士人儒家政治理 想昙花一现后破灭的标志)
3
生平简介
26岁考中举人, 30岁被选任河南辉县教谕, 以后做了20年小官, 50岁任云南姚安府知府, 54岁辞官, 晚年著书讲学。(对当时耿定向之流的道学家多所揭露,

对当时作为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也作激烈抨击,因而触怒地 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
4
“童心说”的内容
内容对形式的颠覆, 性灵说对感物说的取代(文学发生上说)。
31
唐顺之的“本色论”
为文当有“真精神”,也即“千古不可磨灭
之见”。
“直抒胸臆,信手写出”。
32
明朝唐宋派与唐朝大家的区别
嘉靖间崛起的唐宋派文人如王慎中、唐顺之等,与 王阳明思想轨迹相似,初受复古思想影响,后接受 王学,思想变化改而倡唐宋诗文。(王慎中曾在南 京听王畿讲解王守仁遗说,多有启悟,重视内心体 会、本性探求) 唐宋大家“文以明道”“辅时及物”、“不平则鸣” 等注重文学与现实关系,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与 唐宋派的“洗涤心源”、“反躬为己”的观点之间 存在巨大的差异。
35
李贽《童心说》

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 本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 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 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 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 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 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