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中医辨证

合集下载

偏头痛诊断及中医分型辨证治疗

偏头痛诊断及中医分型辨证治疗

中医药治疗7.1分型论治7.1.1瘀阻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痛如锥刺,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健忘心悸,妇女有月经失调,舌质紫暗,脉弦涩。

治则:通窍化瘀,止痛。

拟方:通窍活血汤(郁金、菖蒲、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菊花、白芷、甘草)。

7.1.2风客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或全头痛,呈现痛因风寒而诱发,呈跳痛或掣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而紧。

治则:通窍疏风,活络止痛。

拟方:通窍疏风汤(郁金、菖蒲、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防风、羌活、木瓜、秦艽、白芷、甘草)。

7.1.3肝气郁结型: 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伴眩暈,心烦失眠,两胁串痛,每因情绪激动、恼怒而诱发,口苦,舌淡紅苔白,脈弦。

治则:通窍解郁,止痛。

拟方:通窍解郁汤(郁金、菖蒲、当归、柴胡、香附、夏枯头、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4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或抽掣痛,痛时面红耳鸣,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则:通窍潜阳,熄风止痛。

拟方:通窍熄风汤(郁金、菖蒲、当归、石决明、生龙牡、白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夏枯草、甘草)。

7.1.5痰浊上蒙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沉重而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纳呆,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通窍化痰,降逆止痛。

拟方:通窍祛痰汤(半夏、胆南星、茯苓、陈皮、白术、天麻、郁金、菖蒲、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6肝肾阴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时轻时重,脑空耳鸣,腰膝酸软,咽干口燥,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则:通窍益阴,止痛。

拟方:通窍益阴汤(郁金、菖蒲、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枸杞、丹参、赤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甘草)。

7.1.7气血两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痛而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痛而且晕,心悸不宁,面色少华,神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益气养血,固本止痛,拟方:通窍双补汤(郁金、菖蒲、党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中医的头痛分型与鉴别

中医的头痛分型与鉴别

头痛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一种情况,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

中医认为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只要是邪气上逆,都有可能造成头痛。

而由于形成头痛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完全一样。

只有认真鉴别清楚,才能对号入座,发现造成头痛的真正“元凶”,从而寻找到缓解疼痛症状的办法。

◎外感风寒头痛:头部疼痛,而且疼痛会连累到脖子和肩背,遇寒疼痛就会加剧,同时还伴有怕风怕冷、骨节酸痛的感觉。

多是由于感受了风寒的侵袭,寒性在体内凝滞,阻遏了脉络的通畅运行,造成气血郁滞,所以导致头痛。

◎外感风热头痛:头部疼痛,同时伴有体温升高,面红耳赤,口渴想喝水的症状。

多是由于风热之邪侵入体内,热性上炎,从而导致头痛。

◎外感风湿头痛:头部疼痛,而且疼痛会在阴雨天加重,同时伴有头昏,身体沉重疲倦,怕冷胸闷,食欲不振等症状。

多是由于外感了风湿之邪,邪气导致体内的清阳之气不升,湿浊之气不降,造成了头痛。

◎肝阳上亢头痛:头晕胀痛,同时伴有耳鸣,眼睛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健忘,并且肢体也会偶尔感到麻木震颤。

多是由于肝阳上亢,造成气血充盈于头上,从而导致了头晕胀痛。

◎肝火上炎头痛:头部胀痛剧烈,面红耳赤,嘴里时常有苦涩的味道,经常发怒,并伴有小便黄,大便干燥、舌尖红的症状。

多是由于肝经有实火,上逆于头部,从而导致了头晕胀痛。

◎肾虚头痛:头部空痛,眩晕耳鸣,腰膝无力。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髓充于脑,如果肾虚不足的话,就会造成头部空虚而痛。

◎气虚头痛:持续头痛,疲劳的时候疼痛加剧,身体怕冷,没有力气,肢体疲倦,时常气短,说话的声音低弱。

多是由于体内中气不足,不能够起到上荣于头部的作用,所以造成了持续性的头痛。

◎血虚头痛:头部隐隐作痛,心悸失眠,手脚偶尔会有麻木的感觉,面色苍白。

多是由于体内阴血不足,头部失去阴血的濡养,从而导致头痛。

◎血瘀头痛:头部刺痛,能感觉到具体的疼痛位置,而且疼痛时而发作时而停止,经常性发作。

多是由于经络内存有瘀血,导致经络不通,不通则痛。

头痛的中西医鉴别诊断与治疗

头痛的中西医鉴别诊断与治疗

头痛的中西医鉴别诊断与治疗一.西医---症状鉴别:1).发生的急缓:急起伴发热者疑为感染。

青壮年骤然发作,不发热,伴呕吐,意识障碍,疑为颅内动脉破裂或者脑血管畸形导致出血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缓慢进行性加重且伴颅内压增高者疑为颅内占位性病变;不伴颅内压增高者疑为肌收缩性头痛,或者是眼耳鼻齿等疾患所致;慢性发作性可考虑为偏头痛。

2).头痛的部位:一侧头痛多见于偏头痛、颅神经疼痛;眼球周围或眼眶上部头痛多见于青光眼;弥漫性全头痛多见于颅内或者颅外急性感染;颞部头痛伴有搏动可考虑颞动脉炎;枕部持续性、浅表性疼痛疑为枕大动脉炎;项部剧烈疼痛伴项强者考虑直性颈肌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等。

3).头痛发作的时间:规律性晨间痛见于鼻窦炎;晨间加剧的慢性、进行性头痛多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头痛在夜间发作,伴同侧眼及面部发红,发热,流泪,流涕,鼻塞,颈静脉充盈等,多见于组织胺性头痛(也叫丛集性头痛);头痛呈周期性反复发作,况且多在中午发作,持续数小时到2---3天,见于偏头痛;三叉神经的头痛为短暂的发作性疼痛;颅脑外伤性头痛有明确的外伤史。

4).头痛的程度:剧痛见于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脑膜刺激所致的头痛;脑肿瘤的疼痛中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可能较轻或者疼痛中等;眼耳鼻齿源性头痛一般为中等。

5).头痛的性质:面部阵发性、电击样、短暂的剧痛,沿三叉神经分布放射,为三叉神经疼;有吞咽动作诱发头痛的或者使头痛加剧的,见于舌咽神经痛;搏动性或者跳动性头痛,见于高血压或者血管性头痛、急性发热性疾病、脑肿瘤等。

6).头痛伴随的症状:伴剧烈呕吐者见于颅内压增高,如脑炎,脑膜炎等;头痛开始发作时有闪光、暗点、偏盲等先兆症状,高峰时呕吐,呕吐后头痛减轻,此为偏头痛;头痛伴剧烈眩晕,见于小脑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慢性,进行性头痛伴神情呆滞,表情淡漠或者欣快感者,应该注意额叶肿瘤;慢性,头痛剧烈,神情逐渐不清,应该注意脑疝的发生;头痛伴复视,呕吐,发热的青壮年,应该注意是否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性慢性头痛,伴视神经乳头水肿者,考虑颅内占位性病变.二.中医的辩证与施治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有是髓海之所在。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头痛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

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第1页共6页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

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

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

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

中医如何判别神经性头痛

中医如何判别神经性头痛

中医如何判别神经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是指由神经系统慢性疼痛引起的头痛,常见于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群发性头痛等疾病。

中医通过从病史询问、四诊和辨证论治等方面来判别神经性头痛。

病史询问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之一、医生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程、发作频率、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和规律等信息。

例如,偏头痛常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紧张性头痛多起源于颈部或头皮的疲劳和紧张;群发性头痛则往往有季节性发作等等。

通过详细询问,中医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头痛类型,为进一步的诊断提供线索。

四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之一、中医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身体表现。

神经性头痛常常伴有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等表现。

例如,在偏头痛中,面色苍白和舌质淡白是常见的体征;在紧张性头痛中,舌质淡,苔薄白较多见;而在群发性头痛中,舌质稍暗可能更多出现。

通过四诊观察,中医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表现来判断神经性头痛的归属。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根本思路。

根据病史和四诊所得,中医医生可以通过辨证来确定治疗方案。

神经性头痛的治疗原则是调整气血、消除痰湿、祛风败火和平肝安神。

假如患者属于气虚血弱的体质,表现为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等,那么治疗重点将在于补益气血,调整体质。

如果患者属于湿热搏结的体质,表现为面色黄赤、苔薄黄糙、脉弦数等,那么治疗重点将在于清热、解毒。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医生会针对性地选择草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除了以上方法,中医还可通过其他手段辅助判别神经性头痛。

例如,经络检查,中医医生可以按摩患者头部的穴位,通过疼痛反应来确定头痛类型。

此外,还可以通过头颅CT、MRI等辅助检查来排除颅内病变引起的头痛。

总之,中医通过病史询问、四诊和辨证论治等方法来判别神经性头痛,可以从病程、发作特点、面色、舌质、脉搏、体质等方面入手,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来说,早期就医、正确理解头痛类型将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头痛》课件

《中医头痛》课件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
1 病因辨证
中医强调通过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病因辨别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人体整体观
中医认为头痛是身体的一个信号,需要综合理解身体其他方面的情况,才能找到合适的 治疗方法。
3 调理阴阳平衡
中医强调平衡阴阳,通过调整体内的能量和血液循环,来缓解头痛。
常见中医治疗头痛的方法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促进能量平 衡,缓解头痛的症状。
拔罐疗法
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促进身体的康复。
草药疗法
选用适当的草药,通过调理身体 的能量,缓解头痛的不适。
中医调理头痛的食疗方案
薄荷茶
薄荷具有清凉舒肝的作用,可以帮助缓解头痛。
陈皮煮水
陈皮能疏肝理气,有助于缓解头痛和改善消化问题。
乌药丸
2
温经通络,适用于寒湿型头痛。
3
络石藤颗粒
宽中散风,适用于气滞型头痛。
结语及总结
通过了解头痛的分类、中医对头痛的认识,常见中医治疗方法,以及调理头 痛的食疗方案、按摩疗法和草药方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头痛问题。 感谢您的聆听!
《中医头痛》PPT课件
欢迎来到《中医头痛》PPT课件!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头痛的分类,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以及常见中医治疗头痛的方法。让我们开始吧!
头痛的分类
血瘀型头痛
痛处固定,常伴有紫绀,乌黑 舌质等症状。
寒湿型头痛
痛处透风,喜按喜暖,伴有脾 胃虚寒等症状。
气滞型头痛
痛处固定,时作时止,伴有烦 躁易怒等症状。
红枣姜汤
红枣具有补血养胃的作用,姜可以暖身,有助于舒缓头痛。
中医按摩疗法缓解头痛
穴位按摩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皮,缓解紧张和疲劳,减轻头痛的症状。

头痛的中医证治-ppt课件

头痛的中医证治-ppt课件

如表浅的针刺样锐痛多系颅外表浅神经痛 一侧的搏动性痛或胀痛可能为偏头痛 而颈枕部、额顶部等处的紧缩痛、困痛则 系紧张性头痛
发作性或持续性 发作性头痛 ①因头位、体位改变诱发,如低颅压综合征、
颈性偏头痛、低血压、颅内肿物尤其是脑室系 统肿物;
②晨起或夜间有能发作,如高血压、早期颅 内压增高、心功能不全、前额窦炎(平卧后引 流不佳)等;
器发出冲动,经过痛觉传导通路向中枢神系统 最终向大脑皮层传导。
1、颅外各结构的疼痛由三叉神经、上颈段神 经,部分由舌咽、迷走神经传导。
2、颅内各结构的疼痛由三叉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第2、3颈神经和大脑动脉周围的交感 神经丛传导。
(1)小脑幕以上的硬脑膜和硬膜动脉:三叉神经 传导。
幕上肿瘤等----体表前额部、颞侧部及眼眶部。 垂体肿瘤时,----蝶鞍隔膜受刺激,眼眶后。
③如病人一般情况较好,病程又较长,可从常见 的神经衰弱、癔病加以了解。
3、对反复多次发病者 应询问既往的诊断、 治疗和疗效。
二、头痛诊断的注意事项
(一)需要紧急诊治的头痛 这类头痛除头痛症状外,有意识障碍、呼吸和循 环功能不全、全身症状重,发病急,需紧急诊治, 预后不同。 1、蛛网膜下腔出血 2、脑出血 3、高血压脑病 4、一氧化碳中毒、高二氧化碳血症(肺性脑病) 5、急性青光眼 6、脑炎、脑膜炎
(二)死亡率 偏头痛本身一般不造成患者死 亡。
(三)患病率
1、社区人群总患病率
中国(1983年)6个城市:630/10万。
22个省市农村(1984~1985年):690/10万, 居所有神经系统疾病的首位。
全国29省市(1986年):男性392.9/10万,女 性1579.2/10万,男女合计985.2/10万。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头 痛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头 痛

头痛头痛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本节所讨论的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本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偏头痛,一般人群发病率达5%,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患病率为985.2/10万,30岁以下发病者逐年增长,男女患病率之比约为1:4。

相当数量的病人尤其久治不愈者,往往求治于中医。

要点一概述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描述了“首风”与“脑风”的临床特点,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并认为,六经病变皆可导致头痛。

如《素问·风论》谓:“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素问·五脏生成》则言:“头痛颠疾,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的见症,并列举了头痛的不同治疗方药。

如,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李东垣《东垣十书》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倶虚头痛、厥逆头痛等,并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丹溪心法·头痛》还有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的记载,并提出头痛“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王肯堂《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

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清代医家王清任大倡瘀血之说,《医林改错·头痛》论述血府逐瘀汤证时说:“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

”至此,对头痛的认识也日趋丰富和完善。

头痛可见于现代医学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中。

中医内科学__第四章第三节头痛

中医内科学__第四章第三节头痛

四、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
2.辨疼痛性质
风寒---头痛剧烈而连项背 肝火---头痛呈跳痛 风热---头胀痛如裂 肝阳---头痛而胀 风湿---头痛如裹 瘀血---头痛剧烈而部位固定 痰湿---头重坠或胀 亏虚---头隐痛、绵绵而痛、空痛
3.辨经络
(2)论治要点
①实证(祛邪):祛风、散寒、化湿、清热 ②虚证(补):滋阴、养血、益肾 太阳经---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经----白芷、葛根、知母 少阳经-----川芎、柴胡、黄芩 厥阴经-----吴茱萸、藁本
(一)、诊断要点
2.病史: 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
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 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目的为了了解有无细菌、病毒感染---抗病毒、抗生素(抗细菌药)
2.血压:了解有无血压增高—降血压 3.脑脊液:了解有无脑膜炎----抗炎、降颅压(甘 露醇)
止痛)
五、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1.肝阳上亢:夏枯草膏 2.风热头痛:苦丁茶 3.风寒头痛:川芎葱茶汤 4.顽固性头痛:全蝎、地龙、甘草各 等份,研末,每次3g,每日3次
(二)中成药
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丸 2.风热头痛:芎菊上清丸 3.肝阳上亢头痛:天麻钩藤颗粒、脑立清 4.阴虚阳亢头痛:天麻首乌片 5.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 6.气虚头痛:补中益气丸 7.血虚头痛:养血清脑颗粒、八珍颗粒 8.痰浊中阻证:二陈丸
然出现头痛,痛剧拘紧,痛连 项背,遇寒尤剧,伴恶风畏寒, 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三、患者头痛而胀,兼发热恶 风,体温38.6℃。口渴欲饮, 面红目赤,大便秘结, 小便色 黄。舌红苔薄黄,脉浮略数。
四、患者反复头痛半年,隐痛、昏 痛为主,时有头晕,劳累及长时间 阅读后加重, 伴倦怠乏力,心悸不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主症的病证,均可称为头痛。

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根据头痛病因、病机的不同历代有不同的名称。

《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于外来之邪,因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属本虚标实头痛。

《难经》进一步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

晋·王叔和指出,肝胆气逆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外台秘要》提出了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头痛的理、法、方、药,对认识和治疗头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严用和提出"偏正头风”,以区别头痛的部位及程度。

《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

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还在《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阳头痛和少阴头痛。

还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

《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有可吐者,可下者”。

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

《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

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

"《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清代陈士铎提出“非风”之论,认为肾虚可致头痛,不可使用风药。

王清任倡导瘀血头痛,首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头痛之先河。

一、病因病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中医课件:头痛的辨证论治

中医课件:头痛的辨证论治

常用方剂
承气汤、升阳养胃汤等经典 方剂。
肾虚血亏型头痛的辨证与治疗
症状辨证 治疗原则 常用方剂
头痛发生频率较高,伴随耳鸣、眩晕,面色无华 补肾养血,疏肝理气药物治疗 虎潜丸、逍遥散等经典方剂
头痛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1 生活规律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 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的诱因,如辛辣食物 和酒精。
3 心理抚慰
寻找有效的压力释放方式, 如冥想和运动。
2 整体观念
中医注重全面观察,将头 痛问题纳入整体身体健康 的范畴。
3 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针对 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 疗。
头痛的分类
经络头痛
头痛主要与经络气血 运行不畅有关,常伴 随其他症状。
脏腑失调头痛
头痛是脏腑功能失调 的表现,常与消化、 排泄等问题有关。
外感风邪头痛
头痛是感受风邪后的 典型症状,可以伴随 发热等。
中医课件:头痛的辨证论 治
本课件将深入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头痛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头 痛的中医视角。
头痛的概述
常见症状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 以分为不同类型和程度。
影响生活
头痛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 了不小的影响,需要及时进 行辨证论治。
多种原因
头痛的原因很复杂,涉及气 虚、血瘀、阳盛等多种因素。
情志失调头痛
头痛常与情绪波动和 心理压力过大有关。
风寒感冒型头痛的辨证与治疗
1
症状辨证
头痛伴随鼻塞、流清鼻涕,身体发冷,喜欢热饮食。
2
治疗原则
祛风散寒,解表散寒药物治疗。
3
常用方剂
麻黄汤、桂枝汤等经典方剂。
气滞血瘀型头痛的辨证与治疗
1

中医内科学-头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头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头痛ppt课件
目录
• 头痛概述 •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 • 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头痛的治疗方法 • 头痛的预防与保健
01
头痛概述
头痛的定义
01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 ,通常表现为头部疼痛,可伴有 其他不适感,如恶心、呕吐、畏 光、声音过敏等。
02
头痛的疼痛性质可以是锐痛、钝 痛、紧缩感、压迫感等,疼痛部 位可以是全头痛、偏头痛、头顶 痛等。
头痛的病因
头痛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精 神因素等。例如,偏头痛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紧张性头 痛与精神压力有关,而丛集性头痛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此外,一些常见疾病如颈椎病、高血压、颅内感染等也可能 引起头痛。因此,对于长期或严重的头痛症状,应及时就医 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偏头痛
表现为单侧搏动性头痛,常伴有畏光、 畏声等症状,发作前可出现视觉先兆。
丛集性头痛
表现为短暂而剧烈的疼痛,常在夜间 发作,疼痛部位多在一侧的眼眶周围。
颅内高压性头痛
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表现为剧烈的 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通常 在躺下或低头时加重。
头痛的并发症
01
02
03
失眠
长期头痛可能导致失眠, 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 或早醒等症状。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缓解头痛。
避免诱发因素
如过度疲劳、情绪波动、饮食不当等,应尽量避免这些诱发因素。
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有助于预防头痛的发生。
05
头痛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作息
调整饮食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避免过度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控制饮 酒量。

中医头痛医案分析(头痛1月)

中医头痛医案分析(头痛1月)

中医头痛医案分析(头痛1月)张某,女,50岁。

初诊:202*年1月22日。

主诉:头痛1月。

现病史:患者1月前感冒后出现头痛,伴双目发胀及视物不清,部位不固定,生气时明显,时有心烦急躁,阵发性烘热汗出,胸闷,善太息,入睡困难,眠浅易醒,醒后难再入睡,纳差不欲食,厌油腻,喜热饮,口不苦,二便调,双手心发热,眼干不适。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辨证:肝郁脾虚,痰浊上扰。

治则:疏肝健脾,燥湿化痰兼益气敛汗。

处方:自拟三调汤。

方药:川楝子9g,黄芩9g,半夏15g,陈皮10g,炒白术15g,茯苓15g,炒白芍15g,炒枣仁15g,黄柏10g,淫羊藿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黄芪90g,炙甘草10g,浮小麦30g,大枣10枚,桑叶12g。

二诊:服前方后头痛较前减轻,现仍心烦急躁,时有胸闷,阵发性烘热汗出,入睡困难,眠浅易醒,纳呆,身较前有力,手足心热,目干,二便调,舌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滑。

方药:中药守前方加生地9g,玄参12g,木香10g。

按语:朱丹溪有“五志烦劳,皆属于火”之说,在临床上是屡见不鲜的。

本例患者头痛发作即是在生气时明显,兼
有胸闷,善太息是其明证;然伴有烘热汗出、眼干,实乃实中有虚之象。

故从肝肾论治;虑其尚有纳差、不欲食、厌油腻等脾系症状,治疗上兼以健脾。

方从张师自拟三调汤加减,本方以疏肝健脾温肾为主,方中用桑叶,考虑肝郁久则化热,而桑叶苦寒入肝经能清泄肝热,且甘润益阴以明目,故效甚佳。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谷万里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谷万里

【辨证论治】瘀血头痛
(2)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3)方药:通窍活血汤或血府逐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麝香、葱:通窍散瘀止痛; 黄酒:辛窜活血; 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
【辨证论治】瘀血头痛
(4)临床应用: ①气虚血瘀:加参、芪以益气; ②头痛剧烈:加虫类药搜风通络。
【辨证论治】其它
【概说】
一、头痛的发生机制
头痛的发生因素: ☆ 血管的收缩与扩张,以及脑血流变化; ☆ 大脑功能障碍; ☆ 脑膜受到炎症、出血和水肿的刺激和牵张; ☆ 颅周及颈项部肌肉收缩异常等; ☆ 脑神经痛觉纤维的活化; ☆ 神经组织中致痛物质增加,如5-羟色胺 (5-HT)、
内啡肽等。
二、头痛的分类
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将头痛分为三部分:
(3)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川芎、白芷、菊花、羌活、生石膏:疏风清热止痛; 黄芩、栀子:辛凉清解; 或用桑菊饮加黄芩、栀子(发热、恶风明显时用)。
【辨证论治】风热头痛
(4)临床应用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或合黄连上清丸以苦寒降火, 通腑泄热。
口渴欲饮者:加花粉、石斛等。
【辨证论治】风湿头痛
【辨证论治】
2、辨部位:
太阳头痛:后枕部,下连于项 阳明头痛:前额及眉棱 少阳头痛:颞侧、连及耳部 厥阴头痛:巅顶,或连于目部
3、辨性质:
【辨证论治】
胀痛、重坠:痰湿 跳痛:肝火 隐痛、空痛、昏痛:气血不足,肝肾阴虚 刺痛:瘀血
【辨证论治】
4、辨诱因(影响因素)
劳倦加重:气虚 变天加重:寒湿 情绪变化加重:肝火 失眠加重:肝肾阴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痛症的中医辨证施治xx,头痛,辨证施治作者/xxxx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不外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因感受外邪引起,主要是外感六淫之邪致病,临床常见者多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几种类型。

内伤头痛,是脏腑气血失调所致,临床常见者,可见于许多急、慢性疾病的发作过程中,情况非常复杂,辨治并非简易。

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病位有局部与全身的关系,证候有寒热虚实之辨,既涉及脏腑、经络,又与五官有联系,主要有肝阳头痛,血瘀头痛,痰浊头痛几种类型。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分析清楚,辨证施治才能确切。

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首,其位最高;脑为元神之府,其用最灵。

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内而脏腑,外而经络,统帅全身。

若遇外感诸邪,上犯巅顶,经络之气失于舒展,则为头痛。

又或内伤诸不足,精血无以上荣于脑,或瘀滞、痰浊,壅阻不通,或情志不遂、肝阳上扰,均可引起头痛。

外感头痛,多由感受外来之邪所引起,以风寒、风热、湿邪三种为常见。

风寒之邪伤于络脉,营血失和则头痛作。

风热之邪易于化火,邪火热毒侵扰清空则发头痛。

风湿之邪易蒙清阳,浊阴不降而头脑胀痛。

更有邪火热毒上冲于脑也会头痛。

内伤头痛以肝、脾、肾三脏病变为多。

肝主情志,为情志不悦,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犯巅顶而头痛。

肝肾阴血不足,肝失濡养,肝阳易于上亢亦会头痛。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失和,易致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则发生头痛。

脾失健运,又易聚湿生痰,痰湿上扰,清阳被遏,亦会头痛。

肾主藏精。

肾精耗失太过,或者素来禀赋不足,精髓不足,脑海空虚,则耳鸣头痛。

还有外伤跌仆,以及久病气滞、血瘀,头部经络被阻,既所谓“久病入络”,亦可发生头痛。

一、风寒型【病因病机】:风挟寒邪,寒凝血滞,阻遏脉络。

【主证】:头痛多发于风寒侵袭之后,头痛剧烈,为紧束感,或痛连项背,恶风寒,口不渴,常喜裹头,苔薄白,脉浮或紧。

【治法】:祛风散寒,【选方】: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8克,荆芥12克,薄荷10克,羌活15克,白芷15克,细辛8克,防风15克,葛根15克,甘草5克,生姜lO克。

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咳嗽加半夏。

遇寒加重、寒象显著者加藁本。

二、风热型【病因病机】:风挟热邪,火热上炎,侵扰清空,气血逆乱。

【主证】:重者头痛剧烈,痛胀如裂,面红目赤,恶风发热,口渴欲饮,尿黄便干。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

【选方】:用芎芷石膏汤加减;川芎18克,自芷15克,石膏30克,菊花15克,藁本15克.羌活15克,白僵蚕15克,滑石20克,淡竹叶15克。

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热盛者加黄芩、栀子、薄荷。

大便燥结,口鼻生疮,加大黄。

伴流浊涕者加苍耳子、辛夷。

三、风湿型【病因病机】:外感风湿,上犯巅顶,清窍为湿邪蒙蔽,清阳不升。

【主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脘闷纳呆,不思饮食,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

【选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18克,独活15克,藁本15克,防风15克,川芎15克,蔓荆子15克,桂枝12克,砂仁12克,泽泻15克,薏苡仁3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胸闷,纳呆,加苍术、厚朴、陈皮。

恶心呕吐者加陈皮、半夏。

四、肝阳型【病因病机】:情志内伤,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空,或化火动风,风阳上扰。

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常因精神紧张而诱发。

睡眠不安,口干口苦,面红面赤,耳鸣便秘,舌质红,苔少或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选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克,钩藤30克,生石决明30克,牛膝15克,桑寄生15克,杜仲15克,栀子lO克,黄芩12克,益母草20克,朱茯神15克,夜交藤2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肝肾阴虚加生地、女贞子、枸杞子。

睡眠不宁者加枣仁、丹参。

头痛剧烈,目赤、口苦、胸痛、便秘者加龙胆草、大黄,或龙胆泻肝汤(龙胆草(6克)黄芩(9克)山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8克)生地黄(20克)柴胡(10克)生甘草(6克))五、气虚型【病因病机】:脾虚而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不利。

【主证】:头痛绵绵,时发时止,遇劳加剧,倦怠乏力,时有眩晕,畏寒少气。

口淡乏味,胃纳不佳。

苔薄白,脉大无力。

【治法】:益气升阳顺气和xx汤加减:党参10g、黄芪30g、当归10g、炒白术10g、陈皮10g、升麻3g、柴胡10g、川芎10g、白芍10g、葛根20g、蔓荆子10g、防风10g、细辛3g、炙甘草10g。

每日1剂,水煎服。

六、血虚型【病因病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或劳伤过度,久病,失血过多,产后体质虚弱,致气血亏虚,不能上荣脑髓。

【主证】:头痛绵绵,头昏眼花,午后较甚,神疲乏力,心悸易惊,面色少华。

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养阴血。

【方药】:四物汤加减:当归12克、熟地黄15克、川芎6克、白芍15克、鸡血藤、何首乌、蔓荆子12克、何首乌18克。

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兼有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甘草。

心悸不安者加麦冬、远志、枣仁。

七、痰浊型【病因病机】: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浊上扰,阻遏清阳不升。

头痛昏重,胸脘满闷,呕恶痰涎,纳食呆滞,身体困重,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祛湿【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15克,白术12克,天麻12克,茯苓12克,陈皮6克,蔓荆子,蒺藜各1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胸闷、苔白腻者加厚朴。

口苦,苔黄腻者去白术,加胆南星、黄芩。

痰浊化热者加黄连10克、竹茹12克。

八、血瘀型【病因病机】:跌扑损伤,或久病入络,致气血瘀滞,阻塞脉络。

【主证】:头痛缠绵,势如锥刺,痛有定处,反复发作,经久难愈,或有外伤史。

妇女月经色褐有块。

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白芷10g、生姜各10克,丹参15克,当归12g、柴胡6g、地龙20g、全蝎8g、枳壳10g、赤芍药12g、甘草6g、牛膝12g、泽泻15克,白芥子12克。

【加减】:疼痛较甚者,可加全蝎、蜈蚣各5克;或乳香、没药、五灵脂。

头晕者菊花。

睡眠不宁者加枣仁、远志、生龙骨、生牡蛎。

九、肾虚型【病因病机】:火盛伤阴,或肾水不足,不能濡养肝木,致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或肾阳衰微,清阳不展。

【主证】:头胀痛,头痛且空,眩晕耳鸣,健忘遗精,腰痠困痛,肢软乏力。

舌红,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主方大补元煎加减:熟地黄20克,山药18克,山茱萸12克,枸杞子15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杜仲15克,白芍12克,女贞子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加减】:传统滋补肾阴用六味地黄丸,大补元煎比地黄丸效用尤佳。

肾阳虚证见舌质淡,苔薄白,形寒肢冷者,则宜温补。

可选右归丸(熟地黄、山药、杞子、山茱萸、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附子、鹿角胶)。

或上方加熟附子10克、肉桂5克、巴戟天15克。

十、邪火热毒型【主证】:头痛,高热,口渴,甚至抽搐动风者,【治法】:治宜泻火解热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石膏、犀角、黄连、山栀、黄芩、知母、生地黄、赤芍药、玄参、牡丹皮、连翘、竹叶、桔梗、甘草、加羚羊角、天麻、钩藤等。

附:辨六经1.xx经:头痛连项背,或有发热恶风寒者,舌苔薄,脉浮者,治宜发散解表,常选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川芎、茯苓、甘草)或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2.少阳经:头痛发于两侧,或有往来寒热、胁痛,口苦,舌苔薄黄、脉弦者。

治宜和解少阳,选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加味。

3.xx:头痛发于前额或眉心处,胃热口渴欲饮,脉洪大,舌苔干燥者。

治宜清胃火。

选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加味。

若肠热便秘,脉沉实有力者,治宜攻下法,选用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加减。

4.xx经:头痛,食少,大便溏薄,脉迟缓,舌苔白腻者,治宜温中补脾。

选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加味。

若痰湿重头痛,亦属太阴。

可选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蝎蜈片(全蝎、蜈蚣)。

5.少阴经:头痛,四肢逆冷,脉沉细,舌淡苔白者,治宜温经扶阳。

选麻黄附子细辛汤(药同方名)加味。

老人阳虚感冒多见此证,治疗相仿。

6.厥阴经:头痛甚于巅顶,或有干呕吐涎沫,舌苔白,脉沉者,治宜温肝降逆。

选用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加味。

附:辨五官1.头痛伴耳鸣,或有耳痛与头痛并见,实证从少阳经治,选小柴胡汤加减。

虚证从肾治,选方与肾虚证型同。

2.头痛伴目赤多垢,新病多感风热外邪,选桑菊饮。

急痛,目赤,便秘,多肝火邪热上冲,治宜清肝泻火。

选用龙胆泻肝汤,或当归龙荟丸,或三黄丸(大黄、黄芩、黄连)加减。

若伴见眩晕、视糊、舌红等阴血虚证者,治宜滋养肝肾。

选杞菊地黄丸(地黄、杞子、菊花、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

3.头痛伴鼻塞、咽痛、脉浮者,宜清散风寒,选苍耳散(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甘桔汤(甘草、桔梗)。

若兼肝火旺,鼻涕黄浓者,宜清肝为主,选清肝保脑丸(藿香、龙胆草)。

若伴咳嗽、舌红,属肺肾阴虚者,宜清养肺肾之阴,选麦味地黄丸(麦门冬、五味子、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

4.头痛伴见牙齿痛,舌苔黄,脉实有力者,宜清胃泻火,选白虎汤。

若伴见便秘者,宜攻之,选承气汤。

若伴见牙龈肿痛,日轻夜甚者,宜清胃兼补肾。

可选玉女煎(石膏、知母、地黄、牛膝、麦门冬)。

结语“头痛治头”是贬词,因为是治标之法。

按:新久、内外、邪正、虚实、寒热、气血以辨证施治是治本的。

现代医学中的各种热病头痛,当从外感治之。

高血压、神经衰弱、三叉神经痛、贫血等病所致头痛,当从内伤治之。

凭此虽不全面,但可算掌握住重点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