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中的城市规划变革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30多年城镇化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果,在促进社会文明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但是也有不足,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新时代城镇化要走新型发展道路,突出中国特色,减少城镇化中的矛盾,确保城镇化成效的提升。
国家要求加快城镇化升级,并就新型城镇化进行规划和部署,旨在满足基础要求的同时,推动战略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对规划设计有新要求,所以当前城市规划要增强适应性,更好地服务新型城镇建设与发展。
另外,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建筑设计要求更高,需要进一步推进绿色节能。
所以,本篇文章立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针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探讨。
一、城市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核心城镇化推进中遗留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村家庭中有一部分人在城市,还有一些人留在农村,出现了家庭被分解的现象。
这会引起一系列问题,比如农村有大量的留守儿童,教育会出现问题,还有则是赡养老人的问题,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同时,农村中青年到城市打工,成为了常住人口,却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存在着不公平情况,容易引起矛盾和不满。
在城镇化进程中,有些农村人在城市购买住房,但在农村依然有宅基地,也有自建的房子,造成资源浪费。
新型城镇化推进中要从矛盾入手,解决好上述问题,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核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中。
农村人口在迁入城市后,应保证公平,使其享受市民同等待遇。
这不是一件容易事情,需要从户籍制度入手,进一步改革,让农村人可在城市中落户。
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规划,必须按照国家和政府要求,真正解决3亿人问题。
这包含了三个部分:一是促使1亿农村人在城市落户;二是推进城中村和城市中棚户区改造,牵涉1亿人;三是主要针对中西部,激励1亿人就近落户。
城市规划和建设设计中,必须要考虑3个1亿人需求,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做好设计建设。
新型城镇化要让农村人转为城市人,享受市民待遇,这要解决好成本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规划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规划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
而城镇化建设和规划则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规划,包括其概念、发展及构建等内容。
一、概念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智慧、共享的城镇化模式,是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建设的。
它强调城镇化应该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利益,关注城市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提倡城镇间的协同和共享,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二、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遵循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化渠道、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这些原则,既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监管,又需要市场的投资和创新,同时还需要社会和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共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须加强城镇规划的建设。
城镇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城市宜居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镇规划应该基于城市的客观现实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要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节约资源的需要。
三、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坚持城乡统筹、统筹协调、资源节约的原则。
首先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单纯地发展城市而忽视农村,不仅导致农村人口流失和土地资源浪费,也削弱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坚持统筹协调,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把区域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结合,使得城镇化建设具有可持续性和综合性。
最后要注重资源节约,建设绿色城市,提倡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推动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化。
四、结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要遵循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原则,加强城乡一体化和统筹协调,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理念。
同时,城市规划的建设是保障城市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的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和谨慎设计。
总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建设需要共同努力,需要通过市场、政府和社会三方面的合作,推进城市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与规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与规划第一章: 前言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以城市为载体的全面、一体化、协同化城市化发展战略。
它是在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创新化、全球化和人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城市群、城市副中心、城市群、城市特色景观和生态环境、大数据、运输等方面的作用,建设以人为中心的、自主、安全、智慧、美丽、和谐的城市和城市群体,实现人与城市的共生共同发展。
城市更新与规划作为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美好城市的关键所在。
第二章: 城市更新的概念城市更新是指在保持城市基本格局的条件下,对城市老旧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开发、建设、改造的过程。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它将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城市形态等方面的要素融为一体,以成为适应城市化的发展新形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三章: 城市更新的目标城市更新的主要目标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质,优化人居环境,发挥城市的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从而实现城市和人民的幸福与进步。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是指制定有关城市用地的分配、布局、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具体规划与措施。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城市规划方案。
第五章: 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制定明确的城市发展规划,促进城市发展的和谐、可持续和有序,建设城市结构的科学、合理、规范和协调。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创新城市和美好城市的建设。
第六章: 城市更新与规划的关系城市更新与规划密切相关,城市更新需要依照城市规划方案进行,城市规划最终成果也需要通过城市更新得到落实。
城市更新和城市规划的目标相同,是耦合的关系,两者的协调融合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的发展。
第七章: 建立健全的城市更新与规划机制建立健全的城市更新与规划机制是实现城市更新和规划目标的关键所在。
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
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城镇化背景、目标、推动力、规划内容、路径选择、支持政策、互联网+城镇化、生态建设、农村城市化和挑战与展望等十个方面展开回答写作。
一、城镇化背景城镇化是指人们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民从事非农业职业的过程。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出台显得尤为重要。
二、城镇化建设规划的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体化,推动农民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美丽宜居的城乡环境。
三、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力量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力量包括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政策导向等因素。
经济发展可以为城镇化提供财力支持,人口流动是城镇化的重要动力,政策导向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内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人才流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旨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五、路径选择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中,路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城市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确保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支持政策是重要的路径选择。
六、支持政策为了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政府应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农业补贴、土地流转、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为城镇化提供有力保障。
七、互联网+城镇化互联网+城镇化被认为是推动城镇化的新动力。
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优化城市服务和管理,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八、生态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中,生态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城镇化过程中应注重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九、农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重点之一。
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
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新型城镇化战略是指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和乡村,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发展战略。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民生保障,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规划和执行。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新型城镇化战略需要精细化的规划,注重充分考虑人口规模,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因素。
规划要创造活力的城市空间,注重城市的功能性布局,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城市扩张过快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要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同时,要注重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动绿色经济模式的实施。
生态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中应加强生态保护地的规划和建设,推动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系统。
重点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同时,要注重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民生保障: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注重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福利保障。
加强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供给,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要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
资源利用:新型城镇化战略要合理利用资源,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
通过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与战略布局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与战略布局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率达到了57.4%。
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城镇化的新问题,比如城市人口剩余转移、城市公共设施不足等。
因此,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与战略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速城市人口转移城市人口转移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面临的重点问题。
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限制,有些地区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因此,加速城市人口转移,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之一。
首先,要完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吸引力。
城市发展必须从规模、功能和品质上不断提高,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其次,应先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是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配套设施,要优先考虑建设。
最后,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城市入住门槛,遏制城市拔河现象,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二、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配套设施,也是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因此,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首先,要着重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
公共交通网覆盖率和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是衡量城市发展程度和市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次,要加强教育、医疗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是城市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们的建设应该引起重视。
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文化水平与身心健康的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应不断增加。
最后,要建立完善的城市运营和管理制度,使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功能布局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反映了城市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的固有规律,是城市内部权力、职能和责任的相互映射。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首先,要加强城市服务功能的建设。
服务业是当今城市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要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服务业和就业机会,提高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
CHENGSHIZHOUKAN 2019/18城市周刊5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程明明 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摘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指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落实新型城镇化,为城镇化提供空间支撑。
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可以大力促进城市群发展,壮大区域中心城市,使城镇化迈入科学、合理的发展进程中。
这就要求在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县城规划和集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合理规划,作出科学合理的空间安排。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转型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上。
传统城镇化以经济增长为导向,但忽视了环境和社会成本;新型城镇化则寻求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即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1]。
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环境友好、形态宜居和政治制度相互协调可以准确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内涵。
可以说全面的制度改革才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只有创造制度红利,才能带来新的城镇化发展红利。
一、城乡规划的转型两大基本方针1.环境和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生态和空间的协调发展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本底和前提,其核心是要保护农业和生态资源,保存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所以,规划城乡发展的时候,要在保护、认识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切不可以牺牲环境、破坏大自然为代价进行城市规划,加强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城市周边以及附近农村的湿地资源和土地资源,在更大程度上缓解城市用水紧张、土地资源紧缺以及人均占有量不足的严峻问题,充分利用大自然给予的财富,加强城市与农村的共享。
2.与时俱进,整合资源,宏观创新。
目前总体规划面临的是量大面广且日益成熟的城市建成区,规划主导范式开始从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
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开展的总体规划修改实践中,已经普遍遇到上述问题。
其基本的应对思路是,在有限的空间框架里,通过中观结构的优化和空间秩序的梳理,以及优势战略资源的整合、重组,达到功能、品质和效率提升的目的。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也面临着转型的重要时期。
城乡规划的本质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增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调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型思考。
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差别是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协调推进。
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保持一致性和衔接性,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
在城乡规划中,需要更加注重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平衡。
二、城乡土地利用的差异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和农村之间完全隔离,城市需要依靠周边的农村地区提供农产品等生活用品,而农村则需要借助城市提供的服务和市场。
因此,在城乡规划过程中要将城市和农村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城乡土地利用的协调配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结构。
三、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供给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相对完善,而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缺乏、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应注重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布局和供给,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打通城乡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还应注重做好城市薄弱环节的补齐,以增强城乡公共服务的整体供给能力。
四、城乡发展的协同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城市和农村的协同推进,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城市和农村之间应加强合作与沟通,促进资源利用和优势互补,实现城乡间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同时,还应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互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总之,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需要从传统模式向城乡一体化转化,注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城乡土地利用的差异、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供给和城乡发展的协同推进等方面,确保城乡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更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求。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背景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化进程。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规划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新型城镇化提出来以后,城市规划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新的变化,需要更加注重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和人们的需要。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人本原则。
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满足人们对生活、工作、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城市的发展,并且注重保护环境和资源。
3、市场导向原则。
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和规律,使城市规划与建设更符合市场的发展要求。
三、新型城镇化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50%,而且这个比例将会不断增加。
城市化带来的影响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和发展,面积小、人口密集的城市特别是大中小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带动以及增加了农民劳动力储备。
2、城市建设对资源、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需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规划的标准化程度逐步提升。
在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下,城市规划的标准化程度逐步提升,注重统筹城市规划、区域发展和生态保护,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功能。
4、城市建设和管理需要创新。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和管理需要创新性的思维和方法,注重整合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城市设计和建设质量。
四、新型城镇化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面临的困境和挑战1、城市建设质量不高。
很多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了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城市建设的质量,城市的功能性、生态性和文化性往往无法体现出来。
2、城市规划的视野狭隘。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很多人往往只关注规划的细节和表面的形式,而忽视了规划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思考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思考现阶段,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步伐将更加明显。
然而,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全面优化经济结构。
本文主要分析了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现状,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不足,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路径。
标签:城镇化;城乡规划;劳动力全球资源流动对中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性质的变化和新产业集群的不断出现,我国城市化的雏形也随之出现。
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化初期缺乏统筹规划和广泛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发展深度不足,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要求。
在2012年12月的中央经济会议上,中国首次提出了“新型城市化”的发展理念,旨在提高城市化质量,促进农业人口的公民意识。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城乡规划转型的快速实现。
1、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现状分析1.1城市化状况城市化是指将现有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程度和城市人口在所有当地人口中所占比例的指标。
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中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每个国家都必须经历城市化进程,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
到目前为止,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
相应的国家规划纲要为“推进城市化的主题形式是城市群”。
相关国家规划提出,在一期多次规划中,在大城市的基础上,中小城市圈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实现大中小城市全面协调发展。
1.2城乡规划现状城乡规划涉及面广,我国有关规定明确了城乡规划的特点,即战略性,综合性。
首先,要在遵循现代化建设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融合当前和未来,把握大局,全面发展。
同时,应考虑短期和长期、供应、地方和整体、现代化和历史文化保护。
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破坏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新型城镇化2024年新型城镇化规划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人口集聚趋势明显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人口将继续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聚,中小城 市和特色小城镇也将成为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智能化和绿色化成为发展重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智能化和绿色化将成为新 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
城乡之间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将加速推 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典型案例分析与启示
案例分析
选取国内外新型城镇化典型案例进行 深入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及教训。
案例启示
从案例中提炼出对新型城镇化空间布 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益启示,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提供借鉴。
04
CATALOGUE
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保障措施
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及路径选择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
培育新兴产业
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促 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新型城镇化注重提升城市功能 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提高 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文明理念 ,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
02
CATALOGUE
2024年新型城镇化目标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新型城镇化中应用
1 2
资源节约
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应注重资源节约利用,推 广节能、节水、节地等绿色建筑和基础设施,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
环境友好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减少 污染排放,构建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
3
社会和谐
关注民生福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治 理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
城市规划如何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
城市规划如何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型城镇化成为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规划作为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及城乡统筹。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规划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求。
首先,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需求。
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人的需求。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规划更加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如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
在规划中,要合理布局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确保居民能够便捷地享受到这些服务。
同时,要注重打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包括合理的住房布局、良好的交通条件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
通过规划,创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空间,让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加幸福、舒适。
其次,城市规划要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融合。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规划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
例如,一些城市可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另一些城市可以依托自身的农业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另一方面,要注重产业园区与城市生活区的融合,避免出现“产城分离”的现象。
通过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城市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再者,城市规划要强调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今天,新型城镇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在土地利用方面,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避免土地浪费。
在能源利用方面,要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变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变思考摘要:在改革和发展中,我国城乡规划发展速度加快。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与转型,为我国迅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契机。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中的一种全新观念和新的范式,它需要突破原有的观念与模式,并与当前的城市发展状况相融合,为当代城市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策略自改革开放开始,我国城镇化进程在市场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起步、发展。
伴随着经济和空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乡规划走向了以发展为基础的“依附”道路,增量型和蓝图型规划是这一阶段的主流。
但是,伴随着国际大背景下的逆向运行,以及国内的社会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结束后,我们将迎来一个全方位的变革。
城乡差距扩大,环境恶化,资源约束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越来越突出,传统观念的丧失,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愿望也越来越强,而以往注重增长、片面关注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
一、新型城镇化下城乡规划转型面临的挑战近年来,我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各个城市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要改变固有的、单一化的发展方式,必须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去思考,并将之与新时期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然而传统的发展理念却根植于城市与农村建设发展中,给城乡规划的转型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另外,城乡规划在转变上还存在理念问题,要把城乡的发展与现代城市建设的新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予以全面地关注和贯彻。
城乡通过科学的规划,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以满足人民的需要。
然而,过去对城镇居民发展的片面追求,转向对农村留守人口的关心,仍然存在着观念上的问题,这也是今后城乡规划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此外,新型城镇化的城乡规划转型过程中,城乡的发展所面对的主要模式问题也更为严峻。
由于我国的现实条件限制了城镇化的发展,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多为粗放式、高耗能式,而这种发展方式与目前的发展要求不一致,因此必须适时地改变城乡发展的主导方式,要实现绿色、环保发展理念,在重视总量增长同时,还要实现城乡结构的优化与协调。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构建高品质城镇环境,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城市化形式。
城市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旨在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注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将人口、人居环境、人文精神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
2. 生态优先: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建设宜居生态城市为目标,推动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3. 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4. 有机融合:新型城镇化鼓励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提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机会,促进全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保障,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布局:城市规划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确保城市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性。
2. 城市形象:城市规划能够规划城市的建筑风格、公共空间和景观设计,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 公共服务设施: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布局公共设施,包括交通、教育、医疗等,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的需求。
4. 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可以指导城市的管理,帮助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效率。
第四章: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在实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规划应该发挥以下作用:1. 宏观指导:城市规划应该制定长远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宏观指导和战略规划,确保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变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变分析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规划也面临着新的转变和挑战。
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乡规划的目标发生了转变。
在过去的城乡规划中,主要关注的是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而农村则被较为忽视。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乡规划的目标逐渐从单纯的城市规划转变为城乡融合规划。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城市和农村的规划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城乡规划要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重视乡村振兴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城乡规划的内容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城乡规划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城市布局等方面的规划,忽视了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因素。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和农村的规划要更加注重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
城乡规划的方式发生了转变。
在传统的城乡规划中,规划决策主要由政府和专家来制定,没有充分考虑居民的意见和需求。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乡规划要更加注重民主参与,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需求,将居民的利益纳入到规划决策中。
城乡规划的制定过程需要更加开放透明,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让居民参与到城乡规划的决策过程中。
城乡规划的实施机制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城乡规划实施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缺乏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乡规划要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推动城乡规划的实施。
城乡规划的实施机制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发挥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面临着转变和挑战。
城乡规划的目标、内容、方式和实施机制都发生了转变,需要更加关注农村发展、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
只有通过这些转变,城乡规划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需求,为城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
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和发展趋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不仅要将城市建设得更加绿色、智慧、便捷,更要注重人文价值与社会效益,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期望。
一、城市规划的绿色化、低碳化倾向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发展中,绿色化、低碳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绿地的保护、建设和利用,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同时,通过城市地下空间的开辟,可以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和城市绿地率。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该注重推广低碳交通方式的应用,推广公共交通,限制车辆进入市区,促进步行、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的普及,减少城市的交通瓶颈。
借助科技手段,加强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二、城市规划的智慧化、科技化发展城市规划要顺应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城市智慧化、科技化发展。
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城市建设理念正在快速兴起。
数字城市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为依托,实现数字化管理、数字经济、数字生活等全方位发展。
例如城市智能化道路照明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城市道路拥堵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数字化环卫,减少噪音和污染等智能化彩钢板等技术的应用,在城市规划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城市规划的品质化、文化化倾向城市规划不只是城市的物质建设,而且要注重文化的弘扬,提高城市的文化品质。
以人本思维为核心,在保证城市规划的基本功能和功能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人文、生态、社会实现。
发挥城市文化优势,构建人文城市,建设符合时代特征和城市精神的文化场所,让城市焕发出文化的气息和人文的温度。
同时,还要注重特色建筑的保护与建设,弘扬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特色。
四、城市规划的人性化、社会化发展城市规划不再局限于物质建设,更要注重人的需求和社会效益。
城市规划应该更加注重人性化环境和人文关怀,充分照顾不同人群的需求,建设更加人性化的公共设施和便利设施,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交通规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交通规划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交通规划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将带来人口大规模流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结构的调整,这些都将对城市交通带来新的挑战。
因此,城市交通规划必须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交通问题的背景城市交通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了人口规模的增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跟不上发展速度而滞后。
随着城市交通拥有量的增加,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限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目标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健全的城市交通体系,促进区域性交通的发展,满足人民出行需求,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建立多元化的交通体系城市交通规划需要考虑公共交通、个人交通、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等多种交通方式的优化和协调,同时还需要考虑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甚至跨省界的交通体系布局。
这将有益于实现城市交通的平面与三维空间的互动,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
2、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城市交通规划需要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采用智能交通系统、交通运营平台和认真组织人员等手段来实现交通系统的高效有序运转,降低城市交通拥堵率,改善道路交通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质量。
3、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规划要充分考虑绿色出行、降低排放、保护环境的要求,积极推进新能源车、节能减排措施和綠色交通体系建设,从而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三、城市交通规划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城市交通规划必须采用先进、高效、创新的技术和应用。
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以信息技术及智能交通方面的技术应用及其创新为核心,开展交通安全预测、智能交通管理、精准的服务培训和公共服务定制等工作。
同时还需要推广城市交通智能化方面的应用,包括车辆终端、智能交通系统、路网建设、智慧停车和交通监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从而改善城市居民出行的质量。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新型城镇化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要有更高的视野、更优的思路、更实的举措。
首先,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的核心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而在新型城镇化中,城市规划要更加注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实施,全盘考虑人们的各种需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注重人性化设计,把人们的需求放在首位,从而使城市更加舒适宜居。
其次,城市规划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注重环保、节能、低碳,追求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利用。
要对城市空气、水质、土壤等进行全面的治理,让城市更加清新、环保。
对于城市垃圾的处理也要注重可持续发展,采用资源化、无害化的方法处理垃圾,以达到减少垃圾污染的目的。
同时,城市规划也要注重城市间的合作。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单个城市的规划,还需要从区域层面上进行协调,加强区域间的协作和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区分阶段进行规划。
同时,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推进城市间的互通,提高城市间的互动性和流动性,打造网络化的城市体系。
此外,城市规划也要注重信息化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必将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要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针对城市发展的瓶颈和难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一系列智慧化服务。
要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数字城市,实现城市管理的动态化、精细化、智能化。
总之,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要更加注重人性化、可持续、区域协作和信息化。
城市规划不再是单纯建设和发展,更多的是为人民服务,让城市更加漂亮、更加舒适、更加高效,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创造更多的价值。
如何加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规划2篇
如何加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规划2篇文章一:新型城镇化的加强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意味着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并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势在必行。
为了加强新型城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对农村人口的引导和培育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转移进城仍然面临一定困难,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培育。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各项社会保障等措施,来减轻农村居民进城的负担,同时提高他们的城市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2.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加强新型城镇化,政府需要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包括城市交通、住房、医疗、教育和文化等方面。
同时,要注重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品质和可持续性,确保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城市化的核心和基础,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利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政府需要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确保城市的各项建设按照规划有序进行。
同时,要注重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4. 推进城市管理与服务城市管理与服务作为城市的基础,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政府需要集中力量解决城市环保、城市治安、城市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积极推行智慧城市建设,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和服务中,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5. 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和社会氛围。
同时加强城市公共服务的建设,为市民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保障,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总之,要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
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全国的城市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中的城市规划变革我国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日趋凸显,针对于此,国家层面出台了新型城镇化规划等一系列的战略政策,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应当依据中央战略政策,且紧密结合地方现实,编制具有针对性的、能够有效指导城乡建设的规划。
标签: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变革1、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1地方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土地经济在过去十余年中,房地产开发成为许多地方经济的支柱,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远远大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依靠土地带来的经济发展自然也是不可持续的。
与此同时,房地产业畸形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大城市房价飞涨,其涨速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速,使得当地居民生活倍感压力,幸福感降低。
另外,房地产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辛苦工作不如炒房”成为很多实体经济从业者的感叹,这也造成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炒房的队伍,从而进一步促进房价的上涨。
(2)在许多中小城市,由于人口集聚能力相对较低,居民购买力有限,因此在房地产经济经过短暂的高潮后,就迅速降温,造成大量库存。
严重依赖土地经济的城市发展陷入困境。
1.2城市发展质量不高许多城市的发展贪多求大,只追求城市发展的总量,轻视城市发展的质量,城市的供电、供暖、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缺口大,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规模的发展。
滨水、临湖公园等区位较好的地段开发强度过大,不注重天际线、开敞空间的景观塑造。
1.3城乡壁垒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虽然早已提出,但是至今城乡仍有巨大差别。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我国延续了数十年的户籍、社会福利等造成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部转变;其二,城市发展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大量新增城镇化人群的需求,因此为避免出现许多拉美国家由于城镇化速度过快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不能将城乡壁垒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
1.4小结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但在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多数城市的发展只重视城市用地的向外拓展,不注重城市发展的品质,也未对城乡二元结构的相关制度进行改革,致使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远远大于人城镇化的速度。
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虽然他们常年在城市生活、工作,但由于以上提到的种种原因,始终难以在城市安家,难以真正融入城市。
如何能使农村人口稳定有序的向城镇集聚,使他们的就业逐渐脱离第一产业,使他们的生活市民化,使得城市用地规模能够与城镇化人口的规模相匹配,是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核心。
2、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鉴于以上所述的诸多问题,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进而各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省的新型城镇化规划。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通俗而言新型城镇化就是要让相当一部分农民能够在城市中真正安家。
根据之前的推测,由于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城镇化率一直存在17个百分点左右的差距,因此预估这部分人口大约有2亿人。
但实际情况应远远大于这个数字:2亿人口仅是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真正在城市安家后势必要考虑赡养老人及子女入学等问题,随之将带来大量的学齡儿童和老龄人口,进城的农村人口数量将大大增加。
如何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使城市真正成为新增城市人口宜业宜居的家,是摆在规划决策者、设计者、管理实施者面前的大问题。
3、新型城镇化中城市规划的应对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以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外,许多地方都面临着一些类似的问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权益怎么护?而城市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地方的公共政策,如何通过城市规划这种公共政策,逐渐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是规划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
3.1注重产业发展,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城市外延式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社会资本介入城市的开发中,而在着重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中,城市的建设主要是完善配套设施,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钱从哪里来。
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放在首位。
“第二产业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是被学术界公认的城市发展规律。
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只有依靠城市自身产业的发展。
国家提出的四化同步和双创在很大程度上为产业健康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搭建创业平台,减免税费,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上升通道,通过大众的力量,发展产业。
在城市规划中应将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石,以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作为预测其发展规模、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
城市的产业发展应以现状和自身优势条件为基础,壮大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完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间互动,同时深挖城市发展潜力,把握市场和科技发展动态,适时培育新兴产业。
3.2完善城市功能,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提高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市政等基礎设施水平,配套完善教育、医疗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在同等规模下能够容纳更多人口,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居民生活压力,提升幸福指数,进而增加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从而解决人往哪去的问题。
完善城市功能,应以规划先行。
已完成的各类总体规划阶段的专项规划应在汇集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在城市更新改造和城市发展中予以实施落实。
未完成专项规划的积极编制科学合理的各类专项规划。
同时通过制度改革,协调市政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避免“拉链马路”现象的出现;增大对教育、医疗等与群众关系密切的公共服务的投入,软硬件协调发展,在空间上合理布局,从而解决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引起的看病难问题、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引起的上学难、高价学区房等问题。
3.3增量规划转变为存量规划,解决粮食怎么保的问题新型城镇化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减缓城镇化的速度,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其在城市规划中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转变:由外延式为主转变为内涵式为主。
之前的城市规划,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规划,预测城市规模普遍偏大,溯其根源,还是土地经济的利益驱动。
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将逐渐改变这种情况,规划的重点不在是外延式的扩张,而是内在品质的提高,城市增长的模式由原来的粗犷增长逐渐转变为精明增长,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率。
以高品质的城市发展,吸引周边乃至更大区域内人口的集聚,进而使人口的城镇化与土地的城镇化逐渐相协调。
增量规划转变为存量规划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农副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都会更高,这就需要在保证耕地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增量规划下的城市建设用地向外扩张与保证农业生产用地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要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解决这一矛盾,唯一的途径就是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由增量规划转变为存量规划,注重城市内涵式发展,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率,提高城市发展质量,走精明增长之路。
3.4注重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塑造城乡风貌特色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本质要求。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
城市设计通过自身历史文化、人文自然、地形地貌、现状布局等特征,科学确定各地市的总体城市特色定位,明确城市主轴线、视廊、界面、节点,并通过对其的研究分析,提出控制引导策略,强化对城市总体格局、景观标志区、城市高度、建设开发强度等方面的控制,形成富有特色的空间发展意向。
同时做好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发展,使其成为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
3.5小结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正确的城市规划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其健康发展,但要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还需要从医疗、教育、福利等多个系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步改革,最终完全打破城乡之间的壁垒,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4、探索与实践近年来,河南省新郑市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在统筹城乡发展、就近就地城镇化、产城互动、投融资及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与依靠房地产推进城镇化完全不同的产区互动、组团发展道路,探索出了推进农民生产方式与就业方式的变革与集中居住、实现农民就近就地转移的县域新型城镇化“新郑模式”。
新型城镇化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首先要解决城市的产业发展,而产业和城镇的融合发展模式正是完善城镇化发展机制的突破口。
新郑市在艰难的产业结构转型情况下,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实现了空间布局的合理和产业的良性集聚。
2014年,新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299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25家、超亿元企业达229家,主导产业之一的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业分别完成增加值50.8亿元、55.1亿元。
园区方面也已经整合为2个产业集聚区和3个农民产业创业园。
通过產业的集群、集聚发展直接带动就业10万人,吸引外来务工人员8万人,产业发展后劲进一步突显。
随着“三主三辅”现代产业的加快發展,特别是华南城、华商汇等一大批现代产业项目的建成,必将带动新郑市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可靠的支撑。
到2017年,全市预计完成总产值2232.4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9万个。
主导产业日渐明晰,工业体系日趋完善,集聚效应初步展现,产业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新郑新型城镇化建设最坚实的支撑。
与产业健康发展相辅相成的是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2009年以前,新郑市有339个行政村,后来合并到145个,2012年又进一步并为52个新型社区,至2015年,已经形成“两城、两市镇”的合理空间布局。
城市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带来大量就业岗位,首先吸引的是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人口的集聚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和产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推出多项政策,从住房补偿、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等多方面为失地农民提供多项收入来源,在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健康的产城融合发展给地方带来了客观的税收,使政府有了财力和动力为群众提供医疗、教育等更多的公共服务,完善各项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健全城市机能。
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新郑临郑、临港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并进一步从产业发展中挖掘潜力。
以此为基础,确定合理的城乡空间布局。
由于城市在不依靠土地经济的情况下还能保证丰厚的税收,因此提高城市空间品质和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的城市设计、专项规划等能够按照更加合理的布局进行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