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井常用计算方法

合集下载

地质录井1

地质录井1


1、人员准备
地质录井队配备人数为3人,其中小队长兼技术员1人,地质采集工2 人。录 井人员必须熟悉各种常规地质录井方法,能够独立顶岗,具有相应岗位的上 岗资格证、安全操作证及其它规定的资格证。

综合录井队配备人员6人,其中小队长兼地质师1人,仪器大班1人,仪器操 作工2人,地质采集工2 人,有地化录井和定量荧光录井任务时,应相应增 加人数。


表层套管是油层套管和采油树固定的基础,表层套管主要数据包括:产地、直径、 钢级、壁厚、总长、下入深度、联入或套余。
套管总长=套管串长度+套管鞋长度 通常下入第一根套管焊接护丝作为套管鞋,计算长度时也可合并在套管单根内 套管下深=套管总长+联入


联入就是联顶节方入,即转盘面以下的联顶节长度。若没有使用联顶节时,将最后 下入一根套管在转盘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套余,则套管下深=套管总长-套余。
大,岩屑变细或有铁屑。
⑤、溜钻或顿钻:钻压突然瞬时增大,大钩负荷突然瞬时减小,大钩高度
下降速度瞬时加快,钻时骤减,深度跳进。
地 质 预 告
⑥、卡钻预兆:扭矩增大或大幅度波动,上提钻具大钩负荷增大,下放钻
头大钩负荷减小,立管压力升高。
⑦、掉水眼:立管压力突然呈凸阶式减小后稳定,钻时相对增大。 ⑧、水眼堵:立管压力呈台阶式增大。 ⑨、井塌:扭矩增大,振动筛上岩屑量增多,岩屑多呈大块状。 ⑩、断钻具:大钩负荷突然呈台阶式减小,立管压力突然呈台阶式下降。
地 质 预 告
岩性、工程提示及地层压力数据预测等。
地质预告牌安装在地质值班房外侧醒目处,通常在门
前外墙上用油漆黑底白字画出预告牌。
地质预告和工程异常预报内容
2、工程异常预报 工程异常预报就是综合录井人员在钻井施工中,对录

录井常用计算方法

录井常用计算方法

上复地层压力梯度,千帕
岩层密度,
注意:多层岩层时应为累加的效应。
上复地层压力梯度通常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不同地区可有不同的上复压力梯度曲线。
如果基岩平均密度为 2.5
,上复地层压力梯度为 22.638 千帕 。
实际上上复地层压力梯度在 16.954 29.00 范围内变化。
一般认为浅岩层上复压力梯度小于 22.6 千帕 。 应了解本地区上复压力梯度曲线和公式。 作为例子:辽河油田上复压力梯度为
式中: 临界流速, 米 波动压力, 帕 钻液密度, 稠度系数, 流行指数, 无因次 井径, 米 钻具外径, 米
L 钻具长度, 米 4. 惯性力引起的波动压力
钻柱起动和停止时的加速度引起波动压了。 当管口堵死时:
当管口开启时:
式中: 波动压力, 帕 起钻加速,取负值;起钻减速取正值; 下钻加速,取正值;下钻减速取负值。 密度,
伊顿法公式:地层压力梯度=上复压力梯度-[(上复压力梯度-静压梯度)
波动压力的计算
1. 概述 钻具在井内钻井液中运动,引起井底压力变化,压力增加时称为“激动压力”或者“冲
击压力”,压力减小时称为“抽吸压力”。钻具上提时抽吸,钻具下降时冲击。 钻进时因钻具速度较小,这种附加的波动压力较小。 起下钻时钻具速度较大,波动压力较大,不能不加以考虑,并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波
动压力是引起井涌井漏井喷和井眼垮塌的重要原因。
2. 钻液静切力引起的波动压力 钻具起动时,必须克服钻液静切力才能相对运动,根据力的平衡关系,可以推出其波动
压力。
计算公式为: 式中:
波动压力, 帕(起钻取负值,下钻取正值)
钻液静切力,帕
L 管柱长度, 米

井眼直径、管柱外径, 米

(仅供参考)后效气录井油气上窜速度的准确计算

(仅供参考)后效气录井油气上窜速度的准确计算
6 结束语
应用钻具排替与迟到时间校正方法来校正其计算原始数据,可对后效气的油气上 窜速度计算方法进行改进,较准确的计算出油气上窜速度,能够较准确的反映油气层 压力、储集、丰都等物性。也能反应地层压力与井内钻井液液柱压力的平衡情况,为 指导井控,保证钻井顺利施工提供有效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孙振纯,夏月泉,徐明辉。井控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2]、[3] 张殿强,李联玮。地质录井方法与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迟到时间计算公式[3]:
t=V/L
(5)
实际应用中,直接使用 V=兀(D2-d2)h1/4 计算带入公式(5)中,得出方法公式
t=兀(D2-d2)h/4L
(6)
公式(6)中 L 是可变的,它由泵冲计算得到,在泵冲不稳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
用平时实测迟到时间得到的泵的实际上水效率,使用泵在每分钟的平均泵冲得到一个
体积大小的钻井液体积排替不断上升,即气侵面至井口的高度逐渐减小。传统方法中
忽视了钻具对井筒液柱的排替作用,使计算得出的后效气的油气上窜速度与实际油气
上窜速度差距较大。我们可以通过开泵泵冲排量计算出下入钻具外径体积大小排替钻
井液体积所需要的时间。
计算公式: t 排=V/L
(3)
实际应用中,直接使用 V=兀(D2-d2)h1/4 计算带入公式(3)中,得出方法公式
钻井液的密度越大,井筒液柱压力越大;钻井液的粘度及切力越大,其携砂能力 越强,但不利于油气进入井筒。高密度、高粘度、高切力会明显减弱后效气强度。
(2.3) 储集层物性的影响
储集层物性越好,越有利于油气进入井筒,当储集层压力大于液柱压力时,后续 接替能力就越强,后效气显示更明显。在相同压差及含油气丰度条件时,裂缝型储集 层的后效气显示比孔隙型更为强烈。

地化录井操作细则

地化录井操作细则

地化录井操作细则1 地化录井资料内容1.1 储油岩地化录井资料内容1.1.1储油岩地化录井资料内容:1.1.1.1 S0:单位岩石中所储藏的C7以前气态烃量(mg烃/g岩石)。

1.1.1.2 S1:单位岩石中所储藏的C7-C33液态烃量(mg烃/g岩石)。

1.1.1.3 S2:单位岩石中储藏的C33以上裂解烃量(mg烃/g岩石)。

1.1.1.4 S4:单位岩石热解后,残留在岩石中重质油质量(mg烃/g岩石)。

1.1.1.5 Tmax:原油的热解温度,表示原油的性质(℃)。

1.1.1.6 Pg:储层中单位岩石的含油总量(mg烃/g岩石)。

1.1.1.7 Cp:储油岩中原油的有效含碳量(%)。

1.1.1.8 Toc:储油岩中原油的总含碳量(%)。

1.1.1.9 S TOC:储油岩中原油的残余碳量(%)。

1.1.1.10 GPI:储层中气产率指数。

1.1.1.11 OPI:储层中油产率指数。

1.1.1.12 TPI:储层中油气总产率指数。

1.1.1.13 S T:单位储油岩中所含原油的总质量(mg烃/g岩石)。

1.1.1.14 Is:原油物理性质判别指数。

1.1.1.15 I H:原油物理性质判别指数。

1.1.1.16 D:原油的转化率指数。

1.1.1.17 S D:储油层含油饱和度(%)。

1.1.1.18ФD:储油层孔隙度(%)。

1.1.2 YQ-Ⅵ型油气显示评价仪储油岩地化录井资料内容:1.1.2.1 S0(含气量):在90℃检测的单位质量储层岩石中的烃含量(mg烃/g岩石)。

1.1.2.2 S11(含汽油量): 200℃检测的单位质量储层岩石中的烃含量(mg烃/g岩石)。

1.1.2.3 S21(含煤油、柴油量): 200-350℃检测的单位质量储层岩石中的烃含量(mg烃/g岩石)。

1.1.2.4 S22(含蜡和重油量): 350-450℃检测的单位质量储层岩石中的烃含量(mg烃/g 岩石)。

1.1.2.5 S23(胶质沥青质热解烃量): 450-600℃检测的单位质量储层岩石中的烃含量(mg 烃/g岩石)。

录井常用计算方法

录井常用计算方法

钻头尺寸(毫米)
水眼个数
水眼直径(毫米)
水眼效率(%) 2.7 地面管汇参数
立管长度、内径
水龙头/水龙带长度、内径
各管汇长度、内径
方钻杆长度、内径
2.8 岩屑参数 岩屑平均尺寸(毫米)
岩屑平均密度(

3. 计算参数 3.1 钻井也参数
钻井液 n 值 钻井液 k 值
3.2 系统压力降或称压力损失( )
式中: 临界流速, 米 波动压力, 帕 钻液密度, 稠度系数, 流行指数, 无因次 井径, 米 钻具外径, 米
L 钻具长度, 米 4. 惯性力引起的波动压力
钻柱起动和停止时的加速度引起波动压了。 当管口堵死时:
当管口开启时:
式中: 波动压力, 帕 起钻加速,取负值;起钻减速取正值; 下钻加速,取正值;下钻减速取负值。 密度,
地面管汇压力损失
钻柱内压力损失
钻头压力降
环空内压力损失
3.3 环空内钻井液流型流速 钻井液雷诺数
钻井液流型
钻井液流速
3.4 环空内岩屑流速 环空内岩屑下沉速度
环空内岩屑实际上升速度
3.5 起下钻时
钻具冲击压力
钻具冲击压力当量密度
钻具抽吸压力
钻具抽吸压力当量密度
3.6 钻井液当量密度 ECD(

3.7 迟到时间


3.8 其他
钻头水功率
钻井液迟到时间(min):钻柱内、环空、总计
通常完井以后的成果资料中, 正常趋势线应根据实测数据重新计算和定义。这样才能 比较符合真实实际,避免正常趋势线定义的盲目性和人为性。
5. 地层压力梯度 地层压力是地层孔隙内流体上的压力。注意:孔隙内和流体两词。 正常地层压力就是地表到该处的静水压力。 地层压力梯度是增加 1 米是地层增加的压力。 因此正常地层压力的压力梯度也是 9.8 千帕 10.486 千帕 。 在实时钻井中,地层压力梯度的算法有多种。

矿井类计算公式「最全整理」

矿井类计算公式「最全整理」

矿井类计算公式「最全整理」一、常见断面面积计算:1、半圆拱形面积=巷宽×(巷高+0.39×巷宽)2、三心拱形面积=巷宽×(巷高+0.26×巷宽)3、梯形面积=(上底+下底)×巷高÷24、矩形面积=巷宽×巷高二、风速测定计算:V表=n/t(m/s)(一般为侧身法测风速)式中:V表:计算出的表速;n:见表读数;t:测风时间(s)V真=a+b×V表式中:V真:真风速(减半风表误差后的风速);a、b:为校正见表常数。

V平=KV真=(S-0.4)×V真÷S式中:K为校正系数(侧身法测风时K=(S-0.4)/S,迎面测风时取1.14);S为测风地点的井巷断面积三、风量的测定:Q=SV式中Q:井巷中的风量(m3/s);S:多阶地点的井巷断面积(m2);V:河阴镇中的平均风速(m/s)例1:某半圆拱巷道宽2m,巷道壁高1m,风速1m/s,问此巷弄风量是多少。

例2:某煤巷掘进断面积3m2,风量36m3/min,风速超限吗?四、矿井瓦斯涌出量的计算:1、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计算(Q瓦)Q瓦=QC(m3/min)式中Q:为工作面的风量;C:为工作面的瓦斯浓度(回风流瓦斯浓度-进风流中瓦斯浓度)例:某矿井瓦斯涌出量3m3/min,按总回风巷瓦斯浓度不超限计算矿井供风量不得小于多少。

2、相对瓦斯涌出量(q瓦)q瓦=(m3/t)式中Q瓦:矿井在我看来瓦斯涌出量;1440:为每天1440分钟;N:工作的天数(当月);T:当月的产量五、全矿井风量计算:1、七百多按掘进同时工作最多人为数计算Q矿=4NK(m3/min)式中4:为《规程》第103条规定每人在井下每分钟供给风量不得少于4立方米;N:井下最多人数;K:系数(1.2~1.5)2、按独立通风的制砖、掘进、硐室及其他地点实际需要风量的总和计算Q矿=(∑Q采+∑Q掘+∑Q硐…+∑Q其他)×K式中K:校正系数(取1.2~1.8)六、采煤改产需风量Q采=100×q采×KCH4(m3/min)式中100:为系数;q采:采煤改产瓦斯涌出量(相对);KCH4:瓦斯窜出不均衡系数(取1.4~2.0)2、按采面气温计算:Q采=60×V×S(m3/min)式中60:为系数;V:采面的风速(温度为18~20℃时取0.8~1.0m/s,温度为20~23℃时取 1.0~1.5m/s);S:采面平均断面积。

钻井、地质录井公式汇编

钻井、地质录井公式汇编

录井公式汇编1. 上覆压力梯度 SSa×(Ln(d))2 + Sb×Ln(d) + ScS=──────────────── kg/l9810式中 Sa=294.976 Sb=-3215.554 Sc=28463.6d 垂直井深 m (以下均是)2. 泊松比 PK = e (Ka×Ln(d) + Kb)P = K / (1 + K)式中 Ka = 0.266, Kb = -2.3513. DcsLog( 3.282 / ( N×ROP) ) × HDcs=────────────────Log( 0.67×W / Db ) × DmN 转速 r/minROP 钻时 min/mH 静水压力梯度 1.02 kg/l (以下均是)W 钻压 tDb 钻头直径 mmDm 钻井液密度 kg/l4. DcnDcn=10(ad+b)log(dcn1/dcn2)a=───────井深1-井深2b=log(dcn1) - a×井深1dcn1为井深1的dcs正常值,dcn2为井深2的dcs正常值5. Dcs地层压力梯度 FPGDcn × H第一种 FPG=─────Dcs第二种 FPG=RELAY (正常层或渗透层)DcsFPG=S-( S-H ) ×(───)1.2(欠实层) DcnRELAY 转换压力,初始为1.02 kg/l6. Dcs破裂压力梯度 FRACFRAC =( S -FPG ) * K + FPG kg/l7. Dcs孔隙度 POROS-0.93 ×FPG-0.02 ×H DcsPORO=(────────────-0.93*(───)1.2)×100%S-H Dcn(欠实层或渗透层)泥页岩密度PORO=(1-─────── ) ×100%(正常层)基岩密度8. Basic0.000286 ×W0.5×N0.25Basic=────────────── + 0.028 ×( 7 - 0.001 ×d ) Db × ROP0.25W 钻压 kgN 转速 r/minDb 钻头直径 mROP 钻时 m/min9. nn=0.00507813/Basic Basic小于等于10.75n=0.00156258 ×(4 - ────) Basic大于1Basic10. valval=0.0001 * n * ( Dm – H ) * d11. Sigma1-(1+val2)0.5Sigma=Basic ×(1 + ────────)val12. SigmanSigman=a × d + bSigman1/Sigman2a=─────────井深1-井深2b=Sigman1-a ×井深1Sigman1为井深1的Sigma正常值,Sigman2为井深2的Sigma正常值。

后效气录井油气上窜速度的准确计算

后效气录井油气上窜速度的准确计算
在 录 井 过 程 中 , 效 气 测 量 时 最 难 控 制 的 是 开 后
算方法进行改进 , 得较准确的油气上窜速度 。 获
钻 井 液 泵 到 油 气 显 示 出 现 之 间 的 时 间 , 受 钻 头 下 它 钻到底开 泵循环 时开钻井 液泵数 量 、 冲数变化 、 泵 泵
l 油气 J窜 速 度的 常 规 计算 办法 :
录 井 工 程

工艺技 术 ・
后效 气 录井 油气 上 窜速 度 的准确 计算
张 瑞 强
中 国 石化 华 北 石油 局 录 井公 司)
张 瑞 强 .后 效 气 录 井 油 气 上 窜 速 度 的 准 确 计 算 . 录 井 工 程 , 0 0 21 4 : 4 1 2 1 , ( )l ~ 6

后 效 出 峰 时 间 , i; a r n 钻 头 所 在 井 深 的 迟 到 时 间 , i; a r n 井 内钻 井 液 从 上 次 停 泵 到 此 次 开 泵
之 间的静止 时间 ,。 h
£—— 下 钻 至 井 深 h时 的 开 泵 时 间 , n mi; t一 一 t— — 开 泵 到 后 效 出 峰 时 迟 到 时 间 , n 。 mi ;
到时间法[ 2 :
能使用小 排量循环 , 冲数较小 , 泵 循环一定 时间后再
提 高 循 环 排 量 , 高 泵 冲 数 , 逐 渐 趋 于 平 稳 。简 单 升 并 地 以 开 泵 时 间 等 同 于 迟 到 时 间 , 使 油 气 上 窜 速 度 会 计 算 值 误 差 较 大 。 为 了较 好 地 解 决 此 问 题 , 使 用 可 总 泵 冲 数 换 算 迟 到 时 间 的方 法 。
在实 际应 用 中 , 经常 直接 使用 公式 中 f一t 的

后效气油气上窜速度的准确计算

后效气油气上窜速度的准确计算

后效气油气上窜速度的准确计算吉元武【摘要】准确计算后效气的油气上窜速度计算是录井井控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现场录井采用迟到时间法计算后效气上窜速度.在现场运用迟到时间法计算后效气油气上窜速度的时候,迟到时间的大小、油气层深度、开泵时刻、后效出峰时刻、钻头位置、钻井液静止时间等数据的选择都会影响到计算的精度.特别是在复杂工况下迟到时间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计算的准确性.根据在川东北多年的现场经验采用总泵冲迟到时间计算法,可以充分利用综合录井仪的数据简单高效地计算油气上窜速度.同时对现场其他影响油气上窜速度计算准确度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对现场如何消除各种因素引起的计算误差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5(000)019【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后效气测录井;油气上窜速度;循环;迟到时间计算法;平均泵冲数;静止时间;油气层;误差校正【作者】吉元武【作者单位】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录井分公司,河南濮阳4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42气测录井是一种直接分析钻井液烃含量的录井方法。

①油气后效气测录井是指钻井过程中起下钻或其它停泵工况时,钻井液长时间静止导致已被钻穿地层中油气侵入钻井液,当下钻到底开泵循环钻井液时所进行的气测录井。

②在气井特别是一些风险探区的重点探井的钻进中,当打开一个气层后,会在后面的钻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多次出现后效气。

从多年现场的实践经验来看,后效气的气测值往往比正常钻进时气层时的值高得多,甚至一些地层压力较高的气层,后效气测全烃值往往能达到99.9%。

后效气的存在极大增加了井控工作的风险和溢流后井控工作的难度。

最近几年发生在川东北的绝大多数溢流事故包括2003年造成了重大人身财产损失的LJ-16井(罗家16井)硫化氢事故都是在起下钻过程中由于后效气导致的溢流。

在现在的井控工作要求中对各种工况下后效气的油气上窜速度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例如起下钻作业要求油气上窜速度不大于30m/h,测井作业要求油气上窜速度不大于10m/h。

矿井相关计算公式

矿井相关计算公式

矿井相关计算公式矿井是指开采矿物资源的地下作业场所,其工程计算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矿井设计、地下巷道和支护结构设计、通风和排水系统设计等。

本文将介绍矿井设计和巷道支护设计中常用的计算公式。

1.矿井设计:(1)计算井筒尺寸:根据开采目标、工艺要求和产量选择矿井尺寸,通常采用以下公式计算:井筒直径= sqrt((4 * Q) / (π * v))其中,Q为单位时间采净矿量,v为每天工作的小时数。

(2)车辆往返时间计算:车辆往返时间对矿井生产效率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t往返=2*L/V其中,L为车辆往返距离,V为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

(3)计算采场大小:采场大小的计算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采场面积=(Q/q)*(1/(1-h/H))其中,Q为单位时间采净矿量,q为单个采矿工人的采矿速度,h为采场厚度,H为矿体的有效高度。

2.巷道支护设计:(1)计算锚杆支护数量:锚杆是巷道支护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锚杆数量:N=(L*R)/(2*A)其中,L为锚杆间的距离,R为锚杆的抗拉强度,A为单根锚杆的有效面积。

(2)计算巷道允许落石直径:为了保护巷道安全,需要计算巷道允许的最大落石直径,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D允许=(W*l*F)/(π*σ)其中,W为巷道宽度,l为巷道高度,F为负荷安全系数,σ为矿岩的强度。

(3)计算巷道的支护结构力学参数:巷道支护结构的设计需要计算结构的力学参数,例如延性系数、刚度系数等,可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延性系数=P/(L*δ)刚度系数=ΔP/δ其中,P为巷道轴向力,L为巷道长度,δ为围岩位移,ΔP为围岩移动引起的巷道轴向力的变化量。

以上只是矿井设计和巷道支护设计中常用的一部分计算公式,实际应用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由于矿井工程涉及到不同的矿石类型、地质条件和开采方式,计算公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矿井工程计算时,需要依据专业知识、实际测量数据和工程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以确保工程的安全与可靠。

地质录井方法

地质录井方法

地质录井方法一、常规录井常规录井主要包括钻时路径,岩心路井,岩屑录井,钻井液录井,主要是靠人工的方法。

其特点是简单易行,应用普遍,应用时间早,它具有获取第一性实物资料的优势,一直发挥着重要资料。

1.钻时录井:它是指每钻进一定厚度的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min/m。

在新滩区,一般每米记录一次钻时,到达目的层则可加密0.5~0.25记录一次。

钻时路径资料一般有自动记录仪连续录取。

其应用:1.1定性判断岩性。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钻时的变化反映了岩性的差别,输送含油砂岩钻石最低,普通砂岩较大,泥岩和石灰岩较高,玄武岩和花岗岩最高。

在尚未测井的井段,根据钻时曲线结合录井刨面,可以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1.2判断缝洞发育井段。

对于碳酸盐地层,利用钻时曲线可以帮助判断缝洞发育井段,确定储集层。

如突发钻石变小,钻具放空现象,说明井下可能遇到缝洞发育的渗透层。

放空越大,反映钻遇的缝洞越大。

2.岩心录井:对钻井中取出的岩心进行丈量、计算、归位;观察和描述岩心的岩性、矿物成分、结构、沉积构造、产状、孔隙裂缝、各种次生变化、含油气情况、鉴定所含古生物;对岩心表面和断面上的特殊地质现象进行素描、摄影、摄像;对岩心选取样品进行化学、物理分析;最后,编制岩心柱状图。

取心方式:常见的取心方式有:水基钻井液取心,油基钻井液取心,密闭取心,定向取心。

2.1水基钻井液取心:其成本低,工作条件好,是广泛采用的取心方式。

但其最大的缺陷就是钻井液对岩心的冲刷作用大,侵入环带深,所取岩芯不能完全满足地质要求。

2.2油基钻井液取心:是在油基钻井液条件下进行的取心,取最大优点是保护岩心不受钻井液冲刷,一区的接近油层原始状态的油,水饱和度资料,为油田储量计算和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准确的参数。

2.3密闭取心:采用密闭取心工具与密闭液,可以在水基钻井液条件下去除几乎不受钻井液污染的岩心。

密闭取心用于开发过程中检查砂岩油气田注水效果,了解底下有层水洗情况及油水动态。

录井中Sigma指数法和DC指数的原理和区别

录井中Sigma指数法和DC指数的原理和区别

录井中Sigma指数法和DC指数的原理和区别(一)dc指数正常压实地层在上覆岩层的作用下,随埋藏深度的增加,压实程度相应增加,岩石密度相对增大,孔隙度减小,钻进时机械钻速降低,钻时增大;当钻遇处于压力过渡带的泥岩地层时,由于泥岩欠压实的存在,钻进时机械钻速相对正常压实泥岩增大,钻时降低。

为了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钻时与异常高压层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消除其它因素对钻时的影响。

dc指数就是在消除钻压、钻头直径、转盘转速、钻井液密度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反映地层可钻性的一个综合指标。

它实现了把所有钻遇地层的可钻性放在同等钻井条件下进行比较,研究发掘异常段,发现异常高压过渡带,最终做出预测预报。

在正常压实情况下,dc指数是随井深的增加而增大。

当钻遇异常高压地层过渡带时,dc指数向着减小的方向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

据此可预测过渡带的顶部位置和预报异常高压。

1、dc 指数的计算:下列引用的公式,仅为了说明这一理论的发展过程,使地质监督能对此有所了解。

因并不牵扯到具体的计算,所引用物理单位均未换算成国际单位。

(1)宾汉(M.C.Binghan)在1965年首先提出了d指数的概念。

V=KNe(W/D)d式中:V-机械钻速,英尺/时;K-岩石可钻性系数或骨架强度系数;N-转速,转/分;e-转速指数;W-钻压,磅;D-钻头直径,英寸;d-钻压指数或地层‘可钻性’指数,无因次。

(2)Jorden和Shirley 1965年在宾汉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经验公式,发现了d指数和压差之间的相关性。

d=lg(V/60N)/lg(12W/106D)N、W、D保持一致或稳定,正常情况下,d指数随井深增加而增加;钻遇高压地层,由于V 增大,d指数下降,偏离正常趋势线,从而可以检测异常地层压力。

(3)Rehm和Mc clendon在1971年为消除钻井液密度的影响,引入了一个修正值,即dc=d×(G H/ECD)式中:dc-经过钻井液密度校正的d指数,无因次;GH-静水压力梯度,克/厘米3;ECD-钻井液循环当量密度,磅/加仑。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3--地质录井2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3--地质录井2

★ 湿照与干照
湿照--将岩屑洗净后,直接置于紫外光岩样分析仪的暗箱里,启动分 析仪观察描述。
干照--将岩屑洗净、晒干后,取干样置于紫外光岩样分析仪内,启动 分析仪,观察描述。
据石油的荧光性——发光颜色的不同来确定物质的性质
▲ 油:淡青、黄色 ▲ 焦油:黄、褐(橙)色 ▲ 沥青:淡青、黄、褐、棕色 ▲ 地沥青:淡黄、棕色
生油岩评价
生油岩定量评价等级表
生油岩等级 极好生油岩
产烃潜量 PG (S0+S1+S2) kg/t
>20
有效碳 PC %
>1.7
好生油岩
6~20
0.5~0.7
中等生油岩
2~6
0.17~0.5
差生油岩
<2
<0.17
各成熟范围的Tmax值(最大热解烃温度)
成熟度范围
未成熟
生油
凝析油
湿气
干气
镜质体反射率
2、钻时曲线的绘制
将各钻时点按纵横向比例尺点 在图上,连接各点即成钻时曲线。
钻时/min 0 5 10 15 20 25 30
纵比例尺 一般采用1:500
1500
1520
横比例尺 以能够表示钻时变 1540
化为原则来选定。此外,在曲线旁 1560
用符号或文字在相应深度上标注接 1580
单根、起下钻、跳钻、卡钻、更换 1600
⑵ 色谱气测解释图版的应用
根据实测结 果作图,并与 标准图版相比 较 → 可判断 钻遇储层所含 流体的性质-油、气、水。
产水
产气
油气同层
产水
产气
气水同层
川南地区油气水层气样组分分析典型资料
烃类比值法(3H法) 利用气相色谱组分含量计算比值评价油气层

地质录井方法

地质录井方法

地质录井方法一、录井全过程接井位坐标——井位初、复测——设计——队伍、设备、材料及资料准备——设计交底、录井条件检查——各项录井——完井讨论——完井作业——完井资料整理上交、验收评级——打印装订归档。

1.接井位坐标:发坐标单位有:采油厂、地院等。

2.井位初复测:测量队完成。

井位复测应在开钻前完成,甲方规定:未招标或未安排的井不得进行井位踏勘和初测。

3.设计:(1)、编制过程:接通知单——收集邻井资料——设计——送审——打印装订——发放。

(2)、设计内容:探井:①、基本数据②、区域地质简介③、设计依据及钻探目的④、设计地层剖面及预计油气水层位置⑤、地层孔隙压力预测和钻井液性能使用要求⑥、取资料要求⑦、选送样品要求⑧、井身质量要求、中途测试要求⑨、技术说明及要求⑩、附图及附表(井位构造图、过井剖面图、地震图、剖面柱状图、压力预测图、样品分析项目要求等)开发井:①、基础数据表②、钻井目的及设计依据③、设计分层及邻井分层数据④、邻井资料⑤、对钻井液使用原则要求⑥、取资料要求⑦、固井水泥返高要求⑧、对工程提示及要求⑨、附图及附表4、上井准备:(1)、队伍:综合录井队一般6—7人,地质队3人(2)、设备:探井依甲方要求上仪器(3)、材料物资:砂样盒、样品袋、标签、分析药品及报表等(4)、资料:邻井录井图、测井图、区块有关地质资料5.设计交底(地质交底):二开前或录井前完成(1)、开发井:由小队负责(2)、滚动井和探井:甲方组织、录井人员参加(3)、录井人员交底内容:①、本井设计基础数据、区块及邻井地质资料②、录井任务要求③、工程提示④、录井条件要求(4)、录井条件检查:在录井前及录井过程中完成,开发井由大队负责,生产管理中心抽查;滚动井和探井由“中心”或甲方人员组织检查。

录井条件检查内容:录井队队伍人员数量和素质,录井设备安装调试,材料准备,洗样用水,捞样环境,供电条件和文件资料准备情况等。

6.录井:内容有:(1)、钻时录井(2)、岩屑录井(3)、荧光录井(4)、气测录井及综合录井(含色谱、工程参数及全脱样采集)(5)、岩心录井(钻井取心、井壁取心)(6)、钻井液录井(密度、粘度、失水、氯根含量)(7)、地化录井及定量荧光录井(8)、特殊作业资料录取(测井、中途测试、下套管、固井及试压等)7.完井讨论:时间一般由测井公司通知,甲方组织、录井测井地院人员参加。

地质录井工艺及工序控制

地质录井工艺及工序控制

一)、钻时录井
钻时——钻头破碎单位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 单位:min/m ♦ 井 深=钻具总长+方入 ♦ 到底方入==方钻杆有效长度—单根长度(正常 钻进时) ==井深—钻具总长(下钻或换钻具时) 钻 时==本米钻达时间—上整米钻达时间—中间 停钻时间 工序控制:钻具管理
影响钻时的因素
1、地质因素 地层可钻性、岩性、结构、构造等 2、钻井条件 钻头、井眼(大小、井深)、钻压、转 速、钻井液排量、钻井液性能、钻井方 式等。
四)、岩心描述
2、描述方法 定名原则:岩石名=颜色+含油气级别+特殊含有 物+岩性 含油气级别: 碎屑岩岩心含油级别分六级:饱含油、富含油、 油浸、油斑、油迹、荧光。 碳酸盐岩含油级别分三级:含油、油斑和荧光 岩性分段:凡长度大于10cm的不同岩性段,均 需分段描述,不足10cm的特殊岩性和含油显示岩心 也应分段描述;凡颜色、岩性、含油气水产状、层 理、结构、构造及含有物变化,均需分段描述,厚 度不足10cm的无显示砂岩及泥岩按条带处理。
地质录井工艺及工序控制
录井一大队 苏兴甫
一、 录井全过程
接 井 位 坐 标 —— 井 位 初 、 复 测 — 设 计——队伍、设备、材料及资料准备—— 设计交底、录井条件检查——各项录井— —完井讨论——完井作业——完井资料整 理上交、验收评级——打印装订归档。
二、录井工艺及工序控制
♦ 钻时录井 ♦ 岩屑录井 ♦ 荧光录井 ♦ 岩心录井 ♦ 钻井液录井 ♦ 特殊作业阶段地质录井
岩心出筒
1、岩心出筒前应丈量岩心内筒的顶底空,顶 空是岩心筒内上部无岩心的空间,底空是岩心筒内 下部(含钻头)无岩心的空间长度。 2、岩心出筒方法:出筒的关键是保证岩心不 倒、不乱、不丢、完整和上下顺序不乱,现场常用 出筒方法有:手压泵出心法、油管顶心法、钻机或 电葫芦提升出心法和水泥车出心法等等。目前中原 油田录井队伍最普遍采用的是油管顶心出心法,其 做法是:将内筒两头卸开滚在出心台上,油管一端 顶住内筒胶木塞顶部,另一端顶在钻台底坐上,电 葫芦绳套挂住内筒,通过平衡滑轮上提,将岩心顶 出在岩心台上。注意操作要平稳,确保安全,不倒 乱岩心,如果倒乱岩心无法恢复时则收获率按零计 算。

录井常用公式

录井常用公式

录井常用公式1、P=0.00981×ρ×hρ:钻井液密度(g/cm3)H :井深(m)P :井筒液柱压力(Mpa)2、压力梯度(G)压力系数(K)G=K=P÷H=0.00981×ρP :地层压力Mpa3、侵入井筒内流体密度ρxρx=ρx-102(P关套-P关立)÷h xh x :关井时钻头位置mρx :0.12~0.36 气0.37~0.60 油气0.61~0.80 油为主,次为气0.81~1.07 油气层1.08~1.20 盐水层3、上窜速度VV上窜井段=102(ρ关c2-ρ关c1)÷ρmV上窜=V÷(T2-T1)Δt=T2-T1两次关井记套压的时间差5、压井泥浆密度ρm,ρm,=ρm+102P关÷H +ρeH :井深mρ e :安全密度附加值气井0.07~0.15g/cm3(3~5 Mpa)油水井0.05~0.10g/cm3(1.5~3.5 Mpa)P关:关井15min后的气压6、P泵初=P低泵速+P关立(30min后)7、P泵终=(ρk ÷ρ0 )×P低泵ρk :压井液密度ρ0 :原钻井液密度P :原低泵速泵压8、允许关井套压P关c = P地破-0.00981×ρm×HfHf:套管鞋(地破实验)井深(m)9、加重材料计称GG=ρs V1(ρ1—ρ0)÷ρs—ρ0ρs :加重材料密度V1 :泥浆体积ρ 1 :泥浆密度ρ0:原泥浆密度10、后效显示测油气上窜速度V上1)迟到时间法V=V=[H-(h/t)×(T1—T2)] / T0V:油气上窜速度m/hH:油气层深度mT1:见到油气显示的时间minT2:下钻质至井深h的开泵时间minT0:井内钻井液静止时间hh:循环钻井液钻头所在井深mt:循环所在井深的迟到时间min2)体积法.V=(H—Q / Vc(T1—T2)/ T0Q:钻井泵排量L/minVc:井眼环形空间每米理论容积L/m其余符号同前11、cl –计标:Ag ++ cl –→Agcl ↓cl –= V0m ×1000 ×35.45 ÷V1m :AgNO 3的mol浓度V0 :消耗AgNO 3的体积mlV1 :滤液体积ml12、迟到时间1)理论:T迟=V÷Q排2)实测:T迟=T周-T后行13、临界速度流量计测气现场经验式Q=186 ×d2×P上d:孔板直径mmP:上流压力MpaQ:天然气的产量m3/d14、钻杆在自重作用下的伸长ΔL=(7.854-ρm)÷4 ×L2 ×10-7ΔL自重伸长mL:钻杆原有长度mρm:钻井液密度g/cm315、钻柱在钻井液中的重量 FF=Kf . F1F1:钻柱在空气中的重量NKf:浮力减轻系数Kf =1—ρm ÷ρsρm:钻井液密度g/cm3ρs:刚材密度ρs =7.85 g/cm316、Ecd=泥浆密度+YP÷(φ钻头-φ钻杆)×0.1×0.12YP=(φ300-P V)÷2注:泥浆密度小于1.56用式17、Exp=[渗透率÷(60×转速)]÷(12×原钻压)÷φ钻头×106渗透率=(1÷钻时)×3.28×6 018、当泥浆密度大于1.56时用下式Ecd=泥浆密度(g/cm3)+0.1÷(Dh-dp)×[YP×0.12+Pv×V÷300×( Dh-dp)]YP=Yield point=0.5×(φ300-Pv)×0.12Pv=塑性黏度Dh=钻头直径(英寸)Dp=钻杆直径(英寸)V=环空上返速度19、岩石的颜色代号0.白色 6.蓝色1.红色7.灰色2.紫色8.黑色3.褐色9.棕色4.黄色10.杂色5.绿色例:+号表示深色-号表示浅色如:+7 深灰色7.0 灰白色。

地质录井方法

地质录井方法

地质录井方法一、录井全过程接井位坐标——井位初、复测——设计——队伍、设备、材料及资料准备——设计交底、录井条件检查——各项录井——完井讨论——完井作业——完井资料整理上交、验收评级——打印装订归档。

1.接井位坐标:发坐标单位有:采油厂、地院等。

2.井位初复测:测量队完成。

井位复测应在开钻前完成,甲方规定:未招标或未安排的井不得进行井位踏勘和初测。

3.设计:(1)、编制过程:接通知单——收集邻井资料——设计——送审——打印装订——发放。

(2)、设计内容:探井:①、基本数据②、区域地质简介③、设计依据及钻探目的④、设计地层剖面及预计油气水层位置⑤、地层孔隙压力预测和钻井液性能使用要求⑥、取资料要求⑦、选送样品要求⑧、井身质量要求、中途测试要求⑨、技术说明及要求⑩、附图及附表(井位构造图、过井剖面图、地震图、剖面柱状图、压力预测图、样品分析项目要求等)开发井:①、基础数据表②、钻井目的及设计依据③、设计分层及邻井分层数据④、邻井资料⑤、对钻井液使用原则要求⑥、取资料要求⑦、固井水泥返高要求⑧、对工程提示及要求⑨、附图及附表4、上井准备:(1)、队伍:综合录井队一般6—7人,地质队3人(2)、设备:探井依甲方要求上仪器(3)、材料物资:砂样盒、样品袋、标签、分析药品及报表等(4)、资料:邻井录井图、测井图、区块有关地质资料5.设计交底(地质交底):二开前或录井前完成(1)、开发井:由小队负责(2)、滚动井和探井:甲方组织、录井人员参加(3)、录井人员交底内容:①、本井设计基础数据、区块及邻井地质资料②、录井任务要求③、工程提示④、录井条件要求(4)、录井条件检查:在录井前及录井过程中完成,开发井由大队负责,生产管理中心抽查;滚动井和探井由“中心”或甲方人员组织检查。

录井条件检查内容:录井队队伍人员数量和素质,录井设备安装调试,材料准备,洗样用水,捞样环境,供电条件和文件资料准备情况等。

6.录井:内容有:(1)、钻时录井(2)、岩屑录井(3)、荧光录井(4)、气测录井及综合录井(含色谱、工程参数及全脱样采集)(5)、岩心录井(钻井取心、井壁取心)(6)、钻井液录井(密度、粘度、失水、氯根含量)(7)、地化录井及定量荧光录井(8)、特殊作业资料录取(测井、中途测试、下套管、固井及试压等)7.完井讨论:时间一般由测井公司通知,甲方组织、录井测井地院人员参加。

录井常用计算方法

录井常用计算方法

波动压力的计算1. 概述钻具在井内钻井液中运动,引起井底压力变化,压力增加时称为“激动压力”或者“冲击压力”,压力减小时称为“抽吸压力”。

钻具上提时抽吸,钻具下降时冲击。

钻进时因钻具速度较小,这种附加的波动压力较小。

起下钻时钻具速度较大,波动压力较大,不能不加以考虑,并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波动压力是引起井涌井漏井喷和井眼垮塌的重要原因。

2. 钻液静切力引起的波动压力钻具起动时,必须克服钻液静切力才能相对运动,根据力的平衡关系,可以推出其波动压力。

计算公式为:式中:波动压力,帕(起钻取负值,下钻取正值)钻液静切力,帕L 管柱长度,米、井眼直径、管柱外径,米3. 钻液吸附性引起的波动压力管柱移动带动钻液的流动,流速大小影响波动压力大小。

关注速度可以用现场实际值,可取最大值,也可用下式纪算,式中认为最大速度时平均速度的1.5倍。

式中:速度(起钻取负值,下钻取正值)平均速度管柱外径井眼内径管柱内径钻液黏附常数,通常为0.450.5,环空间隙较小取0.5注:划眼时:式中:流量然后计算临界流速,判定流态。

临界流速:式中:钻井液密度钻液溶性指数钻液稠度系数当为紊流,为层流。

层流波动压力:紊流波动压力:式中:临界流速,米波动压力,帕钻液密度,稠度系数,流行指数,无因次井径,米钻具外径,米L 钻具长度,米4. 惯性力引起的波动压力钻柱起动和停止时的加速度引起波动压了。

当管口堵死时:当管口开启时:式中:波动压力,帕起钻加速,取负值;起钻减速取正值;下钻加速,取正值;下钻减速取负值。

密度,L 长度,米加速度,管柱外径,米井眼内径,米管柱内径,米5. 小结波动压力的计算,要根据不同环空段分段计算,再求出总和。

三种波动压力不是发生在同一时刻,因此要分时计算,选用数值最大者加以考虑安全因素。

有以下结论:钻具越长,环空间隙越小,波动压力越大。

n值对波动压力影响较大,n增加一点,P会增加数倍。

控制钻具速度和加速度,可以减小波动压力,增加安全因素。

岩屑录井操作细则

岩屑录井操作细则

岩屑录井操作细则1采集内容包括井深、钻达时间、迟到时间、捞砂时间、层位、岩性、描述内容、岩屑样品。

要注意岩屑捞取时间、间距、位置及方法、岩屑描述、岩屑样品采集以及岩屑处理等环节,岩屑的归位误差:目的层应小于2个录井间距,非目的层应小于3个录井间距。

2岩屑捞取2.1迟到时间的测量及计算2.1.1理论计算法:T迟=V/Q=[π(D2—d2)×H]/4Q式中:T迟——钻井液迟到时间(min);Q——钻井液排量(m3/min);D——井眼直径(m);d——钻具外径(m);H——井深(m);V——井内环形空间容积(m3)。

注:①井径不一致时,要分段计算环形空间容积,并求和(ΣV=V1+V2+……)②钻具外径不一致时,要分段计算环形空间容积,并求和(ΣV=V1+V2+……)③理论计算法求取的迟到时间一般不作为录取岩屑时应用,仅作为参考,或在实测法不能完成时,临时参考应用。

2.1.2泵冲数法:N=[π(D2—d2)×H]/4q式中:N——累计捞砂泵冲数,冲;q——泵每冲的容积(m3);D——井眼直径(m);d——钻具外径(m);H——井深(m);2.1.3实测迟到时间:(1)计算原理公式:T迟=T一周-T下行式中:T迟——岩屑(钻井液)迟到时间(min);T一周——实际测量一周的时间(min);T下行——测量物下行时间(min)。

T下行=(C1+C2)/Q式中:C1——钻杆内容积(m3);C2——钻铤内容积(m3);Q——钻井液排量(m3/min)。

(2)测量物质:白瓷片(重物),塑料条(轻物)。

(3)记录井口投物时间(T0)观察振动筛,分别记录捞到白瓷片的时间(T重)和捞到塑料条的时间(T轻)。

(4)分别计算T循重=T重-T0T循轻=T轻-T0(5)分别计算T岩迟、T泥迟,并做好详细记录。

(6)迟到时间测定要求:a 依据钻井地质设计要求,在规定的间距范围内以符合要求为准,否则继续测定,但不超过该测定间距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层水密度,
钻井液密度,
或静水压力梯度 4格式已调整,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修正的 d 指数 的正常趋势线 的正常趋势线是在正常地层中正常地层压力下, 指数随深度变化的趋势。 例如在中原文留地区, 的正常趋势线可表达为下列方程:
式中: H 深度, 米
如果在纸上作图,横坐标采用对数,纵坐标为井深,则 公式转换一下:
趋势线为一直线,可以简单把
的正常趋势线也可以采用数学方法由实时测量数据计算获得。 钻井中,钻时,钻压,转速,钻头直径,密度均为已知值或测量值,则每一米的 值均 可计算获得,也可以画在图上。由这些测量计算数据,利用拟合逼近,可以找到一条直线, 就是 趋势线。 在钻井前,也可以根据以往数据资料,先假定定义一条 的正常趋势线。可以定义不同 深度段的 正常趋势线备用。
钻井液密度 钻液溶性指数
钻液稠度系数 当 为紊流,
为层流。
层流波动压力:







式中: 临界流速, 米 波动压力, 帕 钻液密度,
稠度系数,
流行指数, 无因次
井径, 米 钻具外径, 米 L 钻具长度, 米 4. 惯性力引起的波动压力 钻柱起动和停止时的加速度引起波动压了。
当管口堵死时:
当管口开启时: 式中:
d 指数法是一种检测和计算底层压力有效而简捷的方法。 d 指数法是在宾汉钻速方程基础上建立的。其推导过程不在此处书写。
d 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d 指数, 无因次 v 机械钻速,米 n 转速, 转 w 钻压, 千牛 D 钻头直径, 毫米 修正的 d 指数 (实时通常计算 )
式压力, 帕(起钻取负值,下钻取正值)
钻液静切力,帕
L 管柱长度, 米

井眼直径、管柱外径, 米
3. 钻液吸附性引起的波动压力 管柱移动带动钻液的流动,流速大小影响波动压力大小。 关注速度可以用现场实际值,可取最大值,也可用下式纪算,式中认为最大速度时平均
速度的 1.5 倍。 式中:
不同地区可有不同的上复压力梯度曲线。
如果基岩平均密度为 2.5
,上复地层压力梯度为 22.638 千帕 。
实际上上复地层压力梯度在
一般认为浅岩层上复压力梯度小于 22.6 千帕 。 应了解本地区上复压力梯度曲线和公式。 作为例子:辽河油田上复压力梯度为
=0.0000057H+0.205714 千帕 注:法国录井仪给出了软地层和硬地层计算上复压力梯度的共识和相应系数,可以参考但不 一定使用。 4. d 指数
趋势线的用途是判别地层性质和发现异常高压地层的出现。 例如在正常趋势线左侧定义一条左限线,该线和 趋势线平行。在左线左侧再定义一条 砂线。砂线和趋势线也是平行的。 如果实测的 在左限以右,则认为地层为压实层或正常层。 如果实测的 落在左限和砂线之间,则认为是欠压实层。 如果实测的 落在砂线以左,则认为是非压实层,甚至进入高压层。 通常完井以后的成果资料中, 正常趋势线应根据实测数据重新计算和定义。这样才能 比较符合真实实际,避免正常趋势线定义的盲目性和人为性。 5. 地层压力梯度 地层压力是地层孔隙内流体上的压力。注意:孔隙内和流体两词。 正常地层压力就是地表到该处的静水压力。 地层压力梯度是增加 1 米是地层增加的压力。 因此正常地层压力的压力梯度也是 9.8 千帕 10.486 千帕 。 在实时钻井中,地层压力梯度的算法有多种。
速度 (起钻取负值,下钻取正值) 平均速度 管柱外径 井眼内径 管柱内径
钻液黏附常数,通常为 0.45 0.5,环空间隙较小取 0.5
注:划眼时: 式中:
流量
1格式已调整,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然后计算临界流速,判定流态。
临界流速: 式中: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波动压力的计算 1. 概述
钻具在井内钻井液中运动,引起井底压力变化,压力增加时称为“激动压力”或者“冲 击压力”,压力减小时称为“抽吸压力”。钻具上提时抽吸,钻具下降时冲击。
钻进时因钻具速度较小,这种附加的波动压力较小。 起下钻时钻具速度较大,波动压力较大,不能不加以考虑,并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波 动压力是引起井涌井漏井喷和井眼垮塌的重要原因。 2. 钻液静切力引起的波动压力 钻具起动时,必须克服钻液静切力才能相对运动,根据力的平衡关系,可以推出其波动 压力。
2格式已调整,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波动压力, 帕 起钻加速,取负值;起钻减速取正值; 下钻加速,取正值;下钻减速取负值。 密度, L 长度, 米 加速度, 管柱外径, 米 井眼内径, 米 管柱内径, 米 5. 小结 波动压力的计算,要根据不同环空段分段计算,再求出总和。 三种波动压力不是发生在同一时刻,因此要分时计算,选用数值最大者加以考虑安全因 素。 有以下结论: 钻具越长,环空间隙越小,波动压力越大。 n 值对波动压力影响较大,n 增加一点,P 会增加数倍。 控制钻具速度和加速度,可以减小波动压力,增加安全因素。 地层压力的计算 1. 概述 地层压力监测是钻井录井重要监测和分析的项目之一。有效地实施钻井压力控制,可以 实现安全快速钻井,并降低钻井成本。 地层压力预测和检测,具有很强的经验特性和地区特性,工作人员经验多少和地区差异, 常因算法不同和参数设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处理结果,合实际情况有所差异。 不过从工程角度考虑,并不一定追求结果数值的精确,而只要大致符合实际,有接近的 趋势,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了。 2. 静水压力梯度 静水压力也成为静液压力,是不流动的液体自身因重力产生的压力。 =液体密度*重力加速度*液体高度(或深度) 式中: 静水压力梯度, 千帕 重力加速度, 9.8 液体密度, 液体高度, 米 静水压力梯度即为增加 1 米所增加的压力。 =液体密度*重力加速度=9.8 密度 式中: 静水压力梯度, 千帕 液体密度, 通常地层中,如果是淡盐水, =10.5 千帕 =0.0105 兆帕 3. 上复压力梯度 上复压力是上复地层岩石总重量产生的压力。 =岩层密度*重力加速度*岩石厚度 式中: 上复地层压力, 千帕
3格式已调整,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岩层密度, 岩石厚度, 米
上复压力梯度即为增加 1 米所增加的压力。
=岩层密度*重力加速度=9.8 岩石厚度 式中:
上复地层压力梯度,千帕
岩层密度,
注意:多层岩层时应为累加的效应。
上复地层压力梯度通常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