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同步测试(含答案)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汉字注音。
圮()募()棹()杮()湮()啮()溯()欤()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山门圮于河()阅十余岁()()曳铁钯()湮于沙上()尔辈不能究物理()如是再啮()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阅读理解(一)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
4.比较文中的庙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二)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①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
A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
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
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
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
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
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和()了。
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
B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
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
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
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
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
八年级《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1.给下面的汉字注音棹()曳()湮()啮()溯()臆()2.解释下面的词语。
阅:棹曳:湮:啮:但: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4.阅读课文,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1—5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不亦颠.乎山门圮.于河盖.石性坚重如是..再啮2.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班级姓名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 铁钯.() 臆.断() 啮.沙() 曳.() 木柿.() 圮.于河() 溯.流逆上() 棹.数小舟() 湮.于沙上()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一寺临.河干()(2) 山门圮.于河()(3) 二石兽并.沉焉()(4) 求.二石兽于水中()(5) 竟.不可得()(6) 以为..顺流下矣()(7) 曳.铁钯()(8) 尔辈不能究.物理()(9) 众服为确论..()(10) 然则..天下之事()3. 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4, 下列各项划分停顿节奏错误的一项是()A, 樟/数小舟,电/铁钯,寻/十余里/无迹B.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C.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5. 翻译下面句子。
(1)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酒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拓展阅读【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慕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研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逐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呼?”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众服为确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第二部分:(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初一上册语文《河中石兽》同步训练
.精选文档 .初一上册语文《河中石兽》同步训练初一上册语《河中石兽》同步训练(有答案鄂教版)第一部分:1、本选自,作者是人。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阅读理解全后填空。
关于河中石兽的地点,寺僧判断其在,依照是;讲学家判断其在,原因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由于。
4、解说以下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5、理解以下句子中“为”的不一样含义:⑴岂能为狂涨携之去?()⑵众服为确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对以下句子翻译不妥的一项为哪一项()A.寻十余里,无迹。
(找寻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大家钦佩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依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真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行得。
(竟然没有找到。
)7、翻译以下句子。
⑴尔辈不可以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狂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第二部分:(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
认为顺水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可以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狂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可以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贱,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话写出以下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贱,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整不一样的。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24课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卷(1)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卷(1)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杮.湮.于沙上啮.沙溯.流逆上臆.断欤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2)山门圮.于河(3)阅.十余岁(4)求.石兽于水中(5)竟.不可得(6)曳.铁钯(7)尔辈不能究.物理(8)众服为确论..(9)然则..天下之事(10)可据理臆断..欤二、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4.下面《河中石兽》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B.(僧人)求石兽于水中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D.(石兽)湮于沙上三、解答题5.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各划两处)(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果/得于/数里外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7.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走进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在本次活动中,班主任让你负责策划一期以“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小报,请拟写两个栏目名称。
(2)班内准备举行一次以“勇攀科学高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贺明同学的口才很好,但他不好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
(3)你在上网浏览科技新闻时,看到了下面一则信息:新华社洛杉矶6月2日电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天文学家最新报告说,他们探测到了来自一个非常遥远星系的微弱光线。
这个星系距地球约130亿光年,可列入迄今发现的“十大最遥远星系”之一。
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于近140亿年前。
新发现的这个星系诞生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约8亿年。
由于该星系与地球之间相距约130亿光年,因此现在探测到的光线实际上是约130亿年前发出的。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基础知识达标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 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3. 翻译下面句子。
(1) 求二石兽于水中。
(2) 尔辈不能究物理。
4. 填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课堂探究重点难点探究( 一 ) 典型例题 探究点一:感悟理解句子 例题 1:怎样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点睛句的理解。
文章的中心作者一般通过议论的句子指出。
本文就是 通过结尾的议论句揭示中心的。
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 不能片面地理解, 而要全 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点拨:从议论句的作用上来回答。
(1) 河干:。
(2) 设帐: (3) 尔辈:。
(4) 木杮:(5) 河兵 : 。
(6) 河兵: 河干 ( ) 木杮( ) 臆断 () 山门圮于河 ( ) 棹数小舟 ( ) 湮于沙下 ( )啮沙为坎穴(1) 本文选自,作者 朝人。
答案:这句画龙点睛的议论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它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探究点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例题 2:试分析比较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
结合人物的言行,如“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 中”、“ 讲学家闻之笑曰” 、“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等分析三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答案:寺僧: “阅十余岁” ,“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老河兵既有理论 又有实践经验,既稳重又自信。
点拨:结合文中句子来分析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 二 ) 探究问题 问题一:初读课文,理解内容1. 积累词语:2. 翻译下面句子。
(1)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初中语文七下《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
河中石兽素养提升本文的写作特点是:(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
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
作者借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引出了最后的深层思考。
故事复述沧州寺庙门前的石兽沉入河中,十多年后,寺僧顺流而下寻找未果,听讲学家的建议寻找亦未果,终听老河兵的话在上游找到了石兽。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古今异义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物理学2.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以为顺流下.矣原意为:位置在低处,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②棹.数小舟原意为:船桨,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2)动词作名词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原意为:(水位)急剧上升,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3. 重点实词(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__(4)求.二石兽于水中求:_____________(5)竟.不可得竟:_____________(6)曳.铁钯曳:_____________(7)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___________(8)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___________究:_____________(9)是.非木杮是:_____________(10)湮.于沙上湮:_____________(11)不亦颠.乎颠:_____________(12)众服.为确论服:_____________(13)凡河中失石..失石:___________(1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_____________(15)石必倒掷坎穴..中坎穴:___________(16)转转不已..不已:___________已:____________(17)遂反溯流..逆上矣溯流:___________(1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____________(19)可据理臆断....欤据:_____________理:_____________臆断:___________4. 文言虚词(1)二石兽并沉焉._____________(2)以.为顺流下矣 _____________①沿河求之. _____________(3)之②其反激之.力 _____________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4)为②众服为.确论 _____________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5)乃.石性坚重 _____________(6)渐沉渐深耳. _____________(7)不亦颠乎. _____________(8)盖.石性坚重 _____________(9)遂.反溯流逆上矣 _____________①如其.言 _____________(10)其②但知其.一 _____________(11)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12)不知其二者.多矣 _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同步练习(附答案)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河中石兽》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关于河中石兽的地点,寺僧判断其在,依照是;讲学家判断其在,原因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由于。
4、解说以下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5、理解以下句子中“为”的不一样含义:⑴岂能为狂涨携之去?()⑵众服为确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对以下句子翻译不妥的一项为哪一项()A.寻十余里,无迹。
(找寻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影。
)B.众服为确论。
(大家钦佩他的话,以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依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真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行得。
(竟然没有找到。
)7、翻译以下句子。
⑴尔辈不可以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狂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第二部分:(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
以流下矣,棹数小舟,曳,十余里,无迹。
一学家寺中,之笑曰:“ 不可以究物理,是非木杮,能暴携之去?乃石性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沉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确。
一老河兵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沙坎穴,激深,至石之半,石必倒坎穴中。
如是再,石又再,再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贱,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写出以下代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贱,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9.学家和老河兵都到了“石性重,沙性松浮”,但他沉在河中的石作出的是完整不一样的。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9题;共34分)1.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山门圮于河(pǐ)棹数小舟(zhào)B. 曳铁钯(y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zhàng)C. 湮于沙上(yān)啮沙为坎穴(niè)D. 石必倒掷坎穴中(zhì)溯流逆上(sù)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B.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D.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3.下列对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 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
译文: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D. 竟不可得。
译文:到底找到没有。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B.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特点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C.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特点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该到石兽落水处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 上面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是非木柿如是再啮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啮沙为坎穴C. 闻之笑曰其反激之力D. 山门圮于河当求之于上流6.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A. 石必倒掷(于)坎穴中B. (僧人)求石兽于水中C. 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D. (石兽)湮于沙上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I)卷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9题;共34分)1. (2分)选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A . 卿(qīn)今当涂掌事B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xié)!C . 即更(gèng)刮目相待。
D . 肃遂(suì)拜蒙母。
2. (2分)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当涂掌事但当涉猎B . 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C . 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D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乃始就学3. (2分)选择正确的翻译()永之人争奔走焉A . 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B . 永州的老百姓都争先恐后从这里逃走。
C . 永州的老百姓都争先恐后地到郊外奔走。
4. (2分)(2017·海南)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 《水浒传》以农民起义为题材,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B . 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是一则童话故事,启示我们要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C .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刘姥姥进大观园”等故事都选自经典小说《三国演义》。
D . 《范进中举》塑造了一位热衷功名、懦弱无能而又圆滑世故的旧社会知识分子形象。
5. (2分)指出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划线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A .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默叹,以为妙绝。
B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C . 佛印绝类弥勒。
D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 (2分)下面句子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闻之笑曰B . 当求之于上流C . 一老河兵闻之D . 其反激之力7. (2分)(2017·临沭模拟)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 你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坐着,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二份(word含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一)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____________》,作者 ,字晓岚,直隶献县人, (朝代)学者、文学家,曾任《 》总纂修官。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 ) (2)山门圮.于河( ) (3)阅.十余岁( ) (4)求.石兽于水中( ) (5)竟.不可得( ) (6)曳.铁钯( ) (7)尔辈不能究.物理( ) (8)众服为确论..( ) (9)然则..天下之事( ) (10)可据理臆断..欤( ) 3. 下面句子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不亦颠乎B. 曳铁钯C. 尔辈不能究物理D. 卿今当涂掌事。
4.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之笑曰A. 一老河兵闻之.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 其反激之.力D. 无丝竹之.乱耳。
5. 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D. 果/得于/数里外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15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冀教版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众服为确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第二部分:(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部编版2019-2020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I)卷
部编版2019-2020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运用 (共7题;共59分)1. (10分)请给加下划线字注音。
铁钹________ 囿________于饽饽________ 荸________荠2. (10分)文言重点字词解释①造饮辄尽________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③俟其欣悦________④斗折蛇行________⑤薄暮冥冥________⑥泉而茗者________3.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 吾与徐公孰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 . 虽欲言,无可进者小大之狱,虽不能察C . 乃下令乃不知有汉D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若听茶声然4.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B .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C .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D .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5. (10分)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两处)②安求其能千里也(限标一处)③才美不外见(限标一处)6. (10分)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3)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6)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7)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8)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7. (15分)班级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携手并肩,走进那一片五彩斑斓的天地。
(1)请为这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
(2)请仿照活动形式再写两项。
①竞猜歌词,走进小说世界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跨越时空,驰骋文学想象(3)本校读书现状调查表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引导语:《河中石兽》是清代诗人纪昀的一首诗,下面是关于《河中石兽》的相关习题集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学好这首诗。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河中石兽》[测评·反思·交流]一、双基测评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能力迁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强项令河中石兽练习题 (1)
强项令(范晔)1、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大言数.主之失()②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③宣悉.以班诸吏()④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
()⑤将何以.理天下乎()⑥后特征..为洛阳令( )⑦宣悉以班.诸吏( ) ⑧莫不震栗..( )2、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①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②天子不与白衣同。
③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3、文中划线句:京师号之“卧虎”,枹鼓不鸣董少平,运用了什么描写?反映了董宣什么样的精神?(2分)4、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董宣不畏权贵,宁死不从?(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5、“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这些言行表明光武帝刘秀是个怎样的君王?(2分)6、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2分)1.解释下列各组中加黑的词语:①将何以理天下②即以头击楹③宣悉以班诸吏④以宣尝为两千石2.下面“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帝大怒,召宣。
欲箠杀之 B。
因格杀之 C.大言数主之失 D。
帝令小黄门持之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古今义有何不同。
①使宣叩头谢主古义:今义:②后特征为洛阳令古义:今义:③妻子对泣古义:今义:4.翻译下列句子。
①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
将何以理天下乎?②枹鼓不鸣董少平。
③宣悉以班诸吏。
5.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董宣不畏权贵,宁死不从?(用文中原话回答)6.文中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7.在中国古代,“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有许多。
请举出两个历史人物,并简要写出其事迹。
8.本文的作者_______,是南朝宋____家,字蔚宗。
著有《》,与《》、《》、《》合称“四史”。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特征古:今:妻子古:今:谢古:今:被古:今:搏击古:今:4.划分节奏:(1)后特征为洛阳令(2)愿乞一言而死(3)以宣尝为二千石5、“之”意思相同的两项()A宣于夏门亭候之B欲箠杀之C小黄门持之D强使顿之6、译句:(1)驻车叩马(2)大言数主之失(3)臧亡匿死(4)威不能行一令乎(5)枹鼓不鸣7、指出下列各句描写人物的方法:(1)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来源:学§科§网]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来源:]
⑶湮于沙上(湮:)[来源:]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来源:学§科§网]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第二部分: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来源:]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来源:]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二)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
13、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来源:][来源:]
⑴谓其人曰()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
14、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⑴不长而揠之⑵者(之⑴:之⑵:)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之:)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⑵苗则槁矣。
[来源:数理化网]
16、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来源:]
《河中石兽》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
(意近即可)
4、
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5、略
6、B
7、略
8、⑴指讲学家所说的话⑵代石兽
9、CB 10、C 11、D 12、略13、⑴告诉,对……说⑵快步走14、⑴前一个“之”,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代禾苗。
⑵代禾苗15、⑴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
⑵禾苗已经枯萎了。
16、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
(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