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6.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7.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8.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9.自我中心语言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10.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1.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2.依恋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13.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14.性别稳定性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填空题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中央电大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中央电大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第至章)一、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共分).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横向研究: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二、填空题(每小题分,共分).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大与年龄偏小。

.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

.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三、简答题(每小题分,共分).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旨在了解和探索儿童在心理上的成长和变化。

以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常用的一些名词解释:1. 早期经验:指儿童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中所经历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包括感官刺激、社交互动、语言学习等等。

早期经验对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睡眠发育:指儿童在早期发育阶段中睡眠模式和睡眠需求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睡眠结构也逐渐成熟。

3. 意识的出现:指儿童意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地认识到自我和外界的存在。

婴儿时期,儿童意识主要是基于感觉和行为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意识逐渐发展出更高级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4. 扮演角色:指儿童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和理解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

角色扮演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交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以促进他们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技能的提升。

5. 社会认知: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想法和意图的理解。

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交交往和情绪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儿童发展中的关键阶段。

6. 玩耍行为:指儿童通过自由和有目的的游戏活动来探索和学习。

玩耍是儿童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和认知发展,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语言发展:指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中语言能力的成长和进步。

语言发展包括听力、发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和运用,是儿童认知和交流能力的重要基础。

8. 自我概念:指儿童对自己的身份、能力和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可以影响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

9. 情绪发展:指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中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的变化。

情绪发展包括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绪,是儿童社交和情感发展的关键因素。

10. 自我调节:指儿童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对儿童的学习和社交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适应能力。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出生到青年前期(即0-17、18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狭义上说,就是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广义上说,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3.关键期: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时期,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

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最早起源于动物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他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就无法在学会,故又称“最佳学习期”,有人用“早期学习”来代替。

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6.跨文化研究: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7.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

8.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发生了反射行为。

9.视敏度:眼睛区分对象大小,形状微小细节的能力。

10.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11.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对立体物体成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2.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13.图式: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组成。

14.映像:感觉印象心理上的再产生。

15.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16.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

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17.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步的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的强度,让患者逐步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18.模特塑造法:通过模特或榜样,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情绪。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心理学 4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6.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7.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8.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9.自我中心语言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10.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1.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2.依恋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13.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14.性别稳定性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填空题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题库附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题库附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2.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3.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4.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6.记忆的恢复现象P142指学习某种材料后,像个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17.直接判断P205、主要是感知形式的判断,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加工18.转导推理P208是一些从特殊事例到另一些特殊事例的推理,这种推理还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属于以前概念的推理19.出声的自言自语P250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内部言语的过度形态20.自我意识P327是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1.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2.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3.婴儿三种不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是——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4.观察他人的过程有——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动机等4个组成部分。

5.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知觉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

6.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7.儿童在音乐世界中扮演着——感知者、——表现者和——欣赏者的角色。

8.婴儿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为易——变换、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的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 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学科,旨在了解和促进儿童在学前期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方面的发展。

通过研究儿童的智力、语言、感知、运动、社会与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教育工作者和父母提供了指导儿童成长和教育的依据。

2. 为什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要?学前期是儿童最关键的发展时期之一,对于儿童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情绪健康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和支持,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3.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视觉和听觉能力日益完善,可以感知和分辨物体形状、颜色和声音。

- 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形成,能够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

- 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断提升,开始形成基本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量。

- 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能够进行角色扮演和假设性思维。

4. 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有哪些特点?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明显表露情感,喜怒哀乐等情绪会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声音等方式展现出来。

- 对他人的情感有基本的体验和理解,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快乐和悲伤。

- 开始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表现出亲近、依恋和合作的行为。

- 情绪容易波动,需要父母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情绪管理。

5. 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有哪些特点?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逐渐建立起对他人的兴趣和关注,开始主动与他人接触和互动。

- 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并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 开始意识到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具有一定的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

- 发展一定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意识,逐渐建立起自我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论述题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试题及答案1. 简述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

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参与。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
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
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
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
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
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
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
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
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
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
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
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
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
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
为和倾向。

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
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
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
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
力、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

是主体对自己的
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
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
活动的参与。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
价和自我调节。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
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
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
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
结构和机能特征。

社会环境:是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
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
的社会气氛等。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之间的交往。

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
会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
要的影响。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
会关系。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
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
征。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理智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情绪情感:情绪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
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
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
体验。

能力: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
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
形象的过程。

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带上独特的
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进行的特点。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它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
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
势。

直观行动思维:指对客观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
特结合。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个体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
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
程。

自传体记忆: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自我中心语言: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

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
的保持量要高。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
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
理活动。

移情: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
为移情。

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
识。

情感智力:是理解他人情感、能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

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
值的产品的能力。

性别分离:是指儿童喜欢与同性伙伴交往,而将异性伙伴看作是圈外人的倾向。

观点采择:个体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加以区分并协调起来的能力。

也称换位思考
能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