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之偏见
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和歧视分析
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和歧视分析在当今社会,偏见和歧视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形式下存在着。
无论是在工作场所、学校、还是公共场所,都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歧视。
偏见和歧视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平和和谐发展。
因此,社会心理学中对偏见和歧视的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偏见的原因偏见是基于个体对某个群体的错误和片面的判断和评价。
它是一种心理上的失衡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偏差。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偏见的形成是人类认知系统的一个自然过程。
人们在接触新事物时,会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和评价,这种判断和评价虽然基于个体的特定经历和情境,但却被不断强化和固化,形成了对某些群体的刻板印象,从而导致了偏见的形成。
除此之外,偏见的形成还与个体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文化背景、家庭教育、媒体宣传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对于某些群体的看法和评价。
社会环境中的不平等、压迫和歧视也是偏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被歧视和排斥的群体可能会形成自我保护的防御性偏见,这也是偏见加剧和升级的原因之一。
二、歧视的形式和表现歧视是基于偏见的行为和表现,包括个人对另一些群体的不公正待遇、不平等对待、侮辱、攻击、排斥等。
在社会生活中,歧视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身体障碍歧视、宗教歧视等。
这些歧视行为常常给受害者造成极度的伤害和不公正待遇,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种族歧视是最为普遍的歧视形式之一。
种族歧视通常是基于个体对于不同皮肤颜色、文化和民族背景等的刻板印象和歧视行为。
性别歧视也是普遍存在的歧视形式,包括工资差距、职业限制、污名化、毒打等各种不公正对待。
针对身体障碍人士的歧视也是比较普遍的。
许多人对行动不便的人士持有负面看法和偏见,往往在建筑设计、交通便利等方面无法做到让身体障碍人士的生活更加便利平等。
特别是在公共场所,身体障碍人士经常面临无法进入、无法和别人平等交流的阻碍和歧视。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一本深入剖析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互动与影响的书籍,通过这本书,我对人类社会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我自身的社会行为有了更多的反思。
首先,书中对于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行为等方面的阐述,让我更加明白了个体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塑造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的。
比如,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无意识地模仿他们的行为、语言甚至情绪,这就是社会影响的体现。
同时,我们也会根据对他人行为的解读和预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认知的作用。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有趣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和现象,如“从众行为”、“服从权威”等,这些实验和现象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比如,在“从众行为”实验中,人们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他人的影响,选择与他人相同的答案,这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从众心理。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种族偏见、攻击行为等社会问题,让我更加明白了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种族偏见和攻击行为等社会问题往往源于人们的不理解、不信任和偏见,而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社会心理学》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籍,它不仅让我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了解人类行为背后心理机制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佳作。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书名:《社会心理学》作者: [美] 戴维∙迈尔斯01 思考我是谁?我们对自己和周围人的认识是不是准确?我们和周围的人之间是怎么样互相影响的?我们和周围的人之间都有哪些不同类型的关系?02 书中金句自我效能感可以鼓励我们在逆境中也不要轻言放弃,即使一开始失败了也要坚持下去,全力奋斗不要因为怀疑自己而过于分心。
从群体正在扩大或放任自流的倾向出发,群体可以是非常非常好的,也可以是非常非常坏的。
所以我们最好能明智而有目的地选择群体影响。
人与人之间终生的互相依赖使得人际关系成为我们生存核心。
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着吸引——男性和女性间的吸引,我们应该为自己得以来到人世间而对它心存感激。
那些承诺要创造一段平等、亲密、互相支持的婚姻关系的人可能会从持久的相伴之爱中获得安全和快乐。
那些有助于真正美好生活的东西——亲密牢固的友谊、充满希望的信仰、积极的思维习惯、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是永久常在的。
03 精华笔记《社会心理学》自从1994年首次出版以来,目前已修订再版11次,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全球700多所大学所使用的心理学教材,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作者迈尔斯是美国密歇根霍普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科学家,更是一直在努力把心理科学介绍给普通大众。
由于迈尔斯在研究与写作领域的突出贡献,他曾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高尔顿∙奥尔波特奖”、美国脑和行为联合会的“杰出科学家奖”多个心理学大奖。
《社会心理学》系统介绍了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专门学科以来各种相关研究领域、问题和主要观点和结论,全书分为互相关联、依次递进的四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社会思维”,第二部分“社会影响”,第三部分“社会关系”,第四部分“应用社会心理学”。
第一部分是社会思维,解决的是我们怎么认识自己,怎么认识他人的问题,迈尔斯告诉我们,准确地认识我们自己和他人,就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认识可能存在的偏差,书中重点介绍了广泛使用的“自我效能”理论和“自我服务偏差”理论等理论观点,教会我们既要准确认识这些偏差,也应该合理利用这些偏差,适度调整我们的态度与行为,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拥有适度的自尊与自信,避免盲目的乐观或是悲观,拥有更好的生活状态。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偏见与歧视的心理机制与干预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偏见与歧视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社会偏见与歧视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社会心理学对于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偏见与歧视的心理机制以及干预方法。
一、社会偏见与歧视的心理机制1. 心理防御机制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于与自身不同的他人往往会采取心理防御机制,以维护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
其中最为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投射、批评、歧视和刻板印象等。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归因于他人的身份特征,进而产生偏见与歧视。
2. 社会认知与认知偏差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感知、记忆及推理来理解社会世界。
然而,由于认知的局限性,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常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从而产生对他人的偏见。
典型的认知偏差包括一致性偏见、代表性偏见和可得性偏见等。
例如,人们往往根据个别案例或媒体报道对整个群体做出判断,这种认知偏见容易导致社会偏见和歧视。
3. 群体动力与归因错误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动力对于引发社会偏见与歧视起到重要作用。
在群体中,个体常常倾向于归因错误,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个体特征,而忽视了社会情境对行为的影响。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对于某个群体的偏见可能导致该群体的社会地位下降,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偏见与歧视的干预方法1. 接触理论接触理论认为,通过增加不同群体之间的接触,可以减少社会偏见与歧视。
这种接触可以是直接的面对面交往,也可以是间接的媒体接触。
通过接触,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的经历和观点,从而减少对他人的歧视。
因此,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加强社区交流等措施可以帮助减少社会偏见与歧视。
2. 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帮助个体重新评估和重构对于他人的认知。
例如,可以通过启发式训练、教育课程等方式,帮助个体理解他人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并反思自身潜在的偏见。
这种认知重构有助于改变个体的认知结构,减少社会偏见与歧视。
社会心理学笔记第三编社会关系
第三编社会关系九、偏见:不喜欢他人1、偏见的本质和作用偏见的界定►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偏见:微妙形式和公开形式——双重态度系统(第二章)种族偏见、偏见的微妙形式、性别偏见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与偏见►社会不平等不仅滋生了偏见,也造就了不信任►一个具有社会和经济优越性的群体,往往会以偏见的信念来保护他们的地位;社会化(容易出现偏见)a. 权威人格:不能容忍软弱,有惩罚性的态度和服从群体权威(在幼时苛刻的管束所致)b. 宗教与偏见:制造偏见也消除偏见c. 从众:偏见随着潮流和规范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制度的支持——也支持偏见,有时通过政策,有时通过无意的惯性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当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尚未可知时,我们往往会转移敌对方向►现实群体冲突理论——一旦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就会出现偏见。
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自己比他人优越、避免偏见的动机►仅仅是感觉到被归入某一群体也会产生内群体偏差——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群体更优秀,会提供积极的自我概念亦产生偏袒;自我形象及归属感受威胁会增强此偏差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分类的做法夸大了群体内部的一致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我们越熟悉一个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越多的多样性。
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群体服务偏差:将外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归结于他们的天性,忽视其积极行为►即便非典型群体中的某个人只做出一次不常见的行为,便可以在人们的脑海里形成虚假相关。
大众媒体反映并助长了这种现象。
►公正世界现象——指责受害者源于一个公认的假设:因为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人们得到的是他们应得的一切;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趋向于永久存在,并且抗拒改变。
它们还会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创造出相应的现实;刻板印象威胁——担忧有人依据负面刻板印象来评价自己刻板印象会使个体判断出现偏差吗——一旦接触到生动案例,往往会忽视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扭曲认知解释——强烈的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感知他人和解释事件的方式;十、攻击:伤害他人攻击的概念:分为敌意性(伤害作为愤怒的宣泄)工具性(伤害作为达成目的的手段)1、攻击的理论攻击的生物学理论:攻击受遗传、大脑等生物学影响攻击的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产生了愤怒和敌意,如存在攻击性线索,此愤怒就可激起攻击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攻击是习得的,通过经历和观察,习得攻击的好处2、攻击的影响因素厌恶事件:疼痛、炎热、受攻击等唤醒:任何来源(像锻炼或性刺激)都可导致唤醒,唤醒状态可以强化情绪►性唤起和愤怒等其他形式的唤醒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增强的。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第一章的导论部分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为“社会心理学是一种科学研究,它是探讨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如何因为他人(整个社会情境中有关系的人)真实或想象的存在而受到影响的科学研究”。
既然是一种科学研究,就必须遵循一套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社会心理学家如何进行研究”第二章方法论:社会心理学家如何进行研究01、社会心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不同于在实验室内的物理学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关心和研究的是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影响,研究的场景对于每一个人都很熟悉,因此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常常有一种“事后聪明偏差”,人们在知道某个研究的结果后夸大结果的可预测性。
仿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都是一些显而易见的常识的事情。
但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等区别最大的就是他遵循一项基本原则: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科学的研究都是开始于一个研究者想要检验的预感或者假设,但它并不是凭空而出,科学研究是一个累积的过程,研究者常常是从先前的理论和研究中推演出假说。
一项理论出现之后,研究据此推演出各种具体的假说,然后根据验证假说所得到的结果,进一步修正理论,然后又产生了新的假说,如此循环往复。
心理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需要研究人员收集资料来验证假说,使用的实验设计有观察法,相关法以及实验法。
每一种方法都可以用来研究特定的问题,每一种在某种方式中可能是强有力的,在其他情况下可能存在缺陷。
社会心理学家的创新部分在于选择正确的方法,即最大化此种方法的的优点并最小化其缺点。
02、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观察人们的行为,并记录某个测量值或对该行为的印象。
观察法在描述某个特点的团体的行为或者某种类型的行为时非常有用。
观察法常用的形式有人物志,档案分析法。
人物志是研究者融入一个团体或一个文化内部,并且不带任何预设观念地进行观察和理解的研究方法。
人物志的关键是尽可能避免加入自己的预设的观念,并试着理解被观察这的观点和立场。
人物志研究中建立评分者信度非常重要,对两名或两名以上的人对同一组人进行独立的观察和记录时,不同评判者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社会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的读书笔记在当今社会,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常常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情境中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为我们揭示了许多有趣且深刻的现象和规律。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书籍,让我对人类的社会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书中首先探讨了社会认知这个重要的概念。
我们如何感知和理解他人?原来,我们的认知并不总是客观准确的,而是常常受到各种偏见和启发式思维的影响。
比如首因效应,我们往往会根据初次接触时所获得的信息来形成对他人的第一印象,而这一印象可能会在很长时间内影响我们对其后续行为的解读。
还有刻板印象,它让我们对某个群体形成了过于简单和片面的看法,从而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社会影响也是书中的一个关键主题。
从众行为让我印象深刻,当我们身处群体中时,为了获得认可或者避免被排斥,常常会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和观点。
例如,在街头看到一群人都在抬头看天空,我们可能也会不自觉地跟着抬头看。
而服从权威则揭示了在特定情境下,人们会对权威人物的命令无条件服从,即使这些命令可能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实验中的参与者在权威的压力下,对“学生”施加了他们认为可能致命的电击。
社会关系方面,书中提到了人际吸引的因素。
相似性是吸引的重要基础,我们更容易与那些与自己在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背景等方面相似的人建立深厚的关系。
此外,外貌的吸引力在初次交往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随着交往的深入,性格和内在品质会变得更加重要。
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偏见与歧视这一社会现象。
偏见是对某个群体或个人的不公正的负面态度,而歧视则是基于这种偏见而采取的不公平行为。
种族、性别、宗教等都可能成为偏见和歧视的根源。
这种现象不仅伤害了被歧视的个体,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公平。
书中还阐述了利他行为和攻击行为。
利他行为是出于无私的动机去帮助他人,这种行为的产生可能源于同理心、道德责任感或者社会规范的约束。
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与歧视现象
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与歧视现象社会心理学涉及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偏见和歧视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偏见和歧视不仅对被歧视者造成伤害,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偏见和歧视现象,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偏见的定义和表现形式偏见是指个体对于他人或群体形成的一种负面态度或观念。
它可以基于多种因素,如种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等。
偏见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包括歧视性言论、行为和对特定群体的持有刻板印象。
偏见的形成通常源于个体对于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和社会化教育中的偏见传递。
二、歧视的定义和影响歧视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特定群体的不公正对待或排斥。
它可以表现为直接的行动歧视,例如拒绝雇佣某一种族的人,也可以是间接的制度性歧视,如某些政策对特定群体产生不利影响。
歧视对被歧视者造成伤害,并且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和谐。
三、偏见与歧视的心理机制偏见和歧视的形成涉及一系列心理机制。
首先,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将他人归类为“我们”和“他们”,并对“他们”抱有更多偏见。
其次,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观察到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不一致时,会产生不舒服的心理状态,从而通过歧视他人来减轻心理不适。
此外,社会规范和社会化过程也对偏见和歧视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四、减少偏见和歧视的策略尽管偏见和歧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减少其负面影响。
首先,教育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提供平等教育机会,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不同群体。
其次,社交接触理论认为通过与不同背景的人接触,可以减少偏见和歧视。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鼓励跨文化交流和群体间的互动。
此外,媒体在塑造公众观点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促进积极的多元文化形象。
五、前景与挑战尽管社会心理学可以提供一些解决策略,但是减少偏见和歧视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人们对于不同群体的态度和观念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从多个层面下手进行干预。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
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所有心理学的学科当中,社会心理学离我们生活最贴近,而这本被众多学府选为教材的入门书,既有坚实的科学性,同时也具有温暖而人性的关怀;既是客观真实的,又是启迪智慧的。
我爱好文学,但始终认同解释世界运行的答案,都藏在科学当中,心理学、经济学、哲学,可以解释世界上80%以上的问题。
本书分4编16章详细得阐述了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涵盖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场景和背后的原因。
它引发了我的思考,也让我对很多问题释然:首先是“我们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
这个观点与我以前的认知有一定区别,相信大多数人也都认为如此,我们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看,这句话本身就蕴藏着答案。
所有人都有着共同的人类生物特征、演化历史、生命周期,视听机制和爱恨心理也大抵相同: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渴望彼此之间建立关联,渴望归属感,渴望得到他人的好评。
但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这种相似性,从而会引发“焦点效应”,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出现“透明错觉”。
了解到这一真相其实挺让人后怕,同时也激发了人的敬畏心。
前三十年的我始终认为有志者事竞成,被成功学不断洗脑,总觉得自己是可以不断提高和超越自己的。
当然现在我也不否认人应该尽力去提升自己,但是发现自己的短板,知道哪些事自己是做不到的,对于自己通过努力也做不到的领域,保持一种能真诚在路边鼓掌的心态,更加重要,逞能即害己又累及他人。
发现这个真相也让我想起以前的幼稚行径,不知道有没有人有过类似的感觉,总觉得自己像是《楚门的世界》里的主角,随时有摄像头在观察自己,行为和语言就会做作不自然,引发一系列让人哭笑不得的糗事。
社会心理学偏见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偏见知识点总结在社会心理学中,偏见是指对于某些群体或个体的不公正、负面的评价和行为。
偏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以下的文章中,我们将会详细阐述偏见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偏见的定义、类型、成因等。
一、偏见的定义偏见是指对于某些群体或个体的负面评价和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偏见是一种对于特定对象的不公正的态度。
这种不公正的态度可能是基于群体归属、文化差异、外貌和性别等因素。
偏见通常表现为对于特定群体的负面评价、歧视和偏向。
二、偏见的类型1. 种族偏见种族偏见是指基于种族差异而产生的负面评价和行为。
这种偏见常常出现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社会地位差异等,从而导致了种族偏见的产生。
种族偏见不仅会影响到个体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性别偏见性别偏见是指基于性别差异而产生的不公正的评价和态度。
在许多社会中,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地位和权力分配,从而导致了性别偏见的产生。
性别偏见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比如对于女性的职业选择、家庭角色等存在着不公正的评价和行为。
3. 年龄偏见年龄偏见是指基于年龄差异而产生的评价和态度。
在许多社会中,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地位和权力分配,从而导致了年龄偏见的产生。
年龄偏见不仅表现在个体之间的关系中,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4. 社会经济地位偏见社会经济地位偏见是指基于社会经济地位差异而产生的评价和态度。
在许多社会中,贫富差距巨大,造成社会经济地位偏见的产生。
这种偏见常常表现为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公正的评价和行为。
5. 文化偏见文化偏见是指基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评价和态度。
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价值观、观念的差异,从而导致了文化偏见的产生。
这种偏见常常表现为对于不同文化的不公正的评价和行为。
三、偏见的成因1. 社会化影响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接受到的各种社会化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伴、媒体等。
第九章 社会心理学 ——偏见
偏见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
“偏见”与“刻板印象”、“歧视”、“性 别歧视”等有何区别?刻板印象必然错误 或怀有恶意吗?偏见在今天以怎样的形式 呈现?
界定偏见
偏见、刻板印象、歧视、种族歧视、性别 歧视—这些术语往往相互重叠。
以上情况都涉及到了对某些群体的负面评 价。这正是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个 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基于错误和顽固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恶 感。”
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 主人视努力为懒惰、不负责任、缺乏抱 负—正因为他们拥有那些特点,所以他们 适合被奴役。 一旦不平等发生了,偏见就在帮助是那些 有钱有势的人将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特 权合理化。
欧洲政治家和作家将殖民地的人民描述为 “劣等的”“需要保护”的。 有关黑人和女性的刻板印象有助于将其低下 的地位合理化。他们就该如此!
社会制度的支持
种族隔离是社会制度(学校、政府、媒体) 助长偏见的一种形式。 政治人物既能反映各种盛行的态度,又能 强化这些态度。 奥巴马宴请白人警察和黑人教授平息一场 种族歧视风波 奥巴马的前宗教导师杰里迈亚· 赖特:黑人 分离主义; “上帝不在保佑美国,上帝诅 咒美国”。
学校同样也在强化主流的文化态度。 1970年以前写作的134份儿童读物的故事内 容中,男性人物角色是女性的3倍。
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而歧视是一种负面 行为。歧视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偏见态度。 态度和行为往往是松散地联系在一起的。 偏见性的态度不一定滋生出敌意行为,同 理,并非所有的歧视都来源于偏见。
种族偏见
每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少数和多数是相 对而言的。 世界各民族现在互相融合,有时彼此敌对, 有时又有好相处。 种族之间的基因差异微不足道,是人们自 己在进行区分。 人们都能看到他人身上的偏见行为,却不 认为自己有偏见。
社会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的读书笔记在当今社会,我们每天都在与他人互动,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社会心理学正是研究这些人际互动和社会影响的科学。
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以及如何相互关联。
它探讨的问题既广泛又深入,从我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形成,到群体行为的动力,再到社会偏见的根源等等。
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我们往往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一个陌生人形成初步的看法,而这种看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后续与对方的交往。
例如,一个人的穿着、姿态、表情等外在表现,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对其性格、能力和品质做出推测。
这就是所谓的“首因效应”。
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种基于第一印象的判断往往是不准确和片面的。
我们需要在后续的交往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对他人的认识,避免因为过早的定论而错失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机会。
社会影响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从众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群体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害怕与众不同而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
比如,在一个街头实验中,当一群事先安排好的人都抬头看向天空时,路过的行人也会跟着抬头看,尽管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
这种从众心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我们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社会心理学还揭示了偏见和歧视的形成机制。
偏见往往源于对某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和片面认知。
一旦这种偏见形成,它会进一步影响我们对该群体成员的看法和对待方式,从而加剧歧视的产生。
例如,对某个种族或性别的负面看法,可能会导致在就业、教育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要消除偏见和歧视,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打破刻板印象,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了解和接纳不同的群体。
在群体行为方面,社会心理学也有许多有趣的发现。
比如“群体极化”现象,即当一群具有相似观点的人在一起讨论时,他们的观点往往会变得更加极端。
这种现象在网络时代尤为明显,一些网络社区中的讨论往往会走向极端化,导致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加剧。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偏见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偏见和歧视摘要:偏见和歧视。
偏见表示针对某特定群体或某类成员持有某种否定性的消极的认识和态度,这种认识和态度又总是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的;歧视则是指由偏见的认识和态度引起的直接指向偏见的目标或受害者的那些否定者的消极的行为表现。
歧视源自偏见。
有歧视的行为,必有偏见的认识和态度。
偏见和歧视所针对的某些特定群体或成员常常与宗教、种族、政治或文化等方面有关。
关键词:偏见、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人性的弱点、利益偏见作为一种态度,它有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成分。
个体对某些特定群体或成员的偏颇的看法和预期,就是偏见这一态度的认知成分。
偏见者在持有偏见的看法和预期作出认知反应的同时就有强烈的情绪性情感伴随产生,在将要与偏见的对象接触时,不管是直接的或间接的,都有高度的消极情感的体验,这正是偏见这一态度的情感成分的体现。
偏见的行为成分,是偏见者对偏见对象以消极的方式去行动的倾向性。
当这样的倾向在外显的行为中表现出来时,也就是发生了歧视。
人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动物,又是一种固执的,不容易改变原有观念的高等动物。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开始被父母、老师、同龄群体、社会、历史文化造,成年后我们虽然接受了很多客观的信息,但我们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早以固定,偏见也就在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固定看法中诞生的。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额认识受到自身的性格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的影响,这就使得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了某种倾向性。
在这种倾向性的基础上,经过错误的逻辑推理形成了对事实的歪曲认知,从而产生了对认知对象的偏离客观的、否定性的态度。
生活中偏见现象无处不在。
如生活中对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由于主流社会中是异性之间产生爱情并发生性行为,因而“同性恋”这一非主流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被大部分人认为是变态的行为而遭到歧视。
而在同性恋群体中艾滋病患者的比例相对较大,使得很大部分人认为艾滋病是对同性恋者得一种惩罚。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跟许多自然科学一样,社会心理学至今还是没有一个为所有的心理学家普遍接受的定义。
但是首先,我想谈谈我对这个学科的兴趣之源。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人,是人和环境的互动,无论何时何地,人的心态和行为总是受到其他人的存在以及群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
学习这门学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用新的方法去观测人和理解人,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这种观测里和理解力对于我们即将踏上社会指路的青年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学。
它又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主要有:一般方法论和专门方法论和特定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比如说观察法,心理测试很档案研究等等。
看到这儿,我心里不觉得想起了一些经典的心理电影,《沉默的羔羊》,《美丽心灵》这些名噪一时的电影直到现在也是心理学电影的经典之作。
《沉默的羔羊》中的变态心理学家,食人魔汉尼拔通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女警探办案;《美丽心灵》中疯狂的数学家因为不堪忍受别人对自己和学术上的歧视而产生幻觉。
这些电影的精彩之处,就是运用了一些心理专业知识,充分的将错觉,唤醒,情绪等元素发挥到极致····现在我甚至有那么一点感觉,研究心理学有的时候是透过别人对自己的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还出现了“社会人格”一词。
在心理学中,人格又被称为个性,但是依旧是没有确切的定义。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物理系统的动态组织,他/她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独特性。
而我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陈忠庚对人格进行了这样一个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表现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形成的给予人的特色的身心组织”。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个体与群体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
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被广泛关注。
通过阅读《社会心理学》这本书,我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内容进行了笔记记录。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人们是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社会信息的。
在这个领域中,我学到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首先是“心理启动态度”。
这个概念指的是,在面对新的信息时,人们通常会通过已有的态度来解释新信息,从而加强自己的信念。
这种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则新闻报道时,我们倾向于相信与我们原有观点相符的报道内容。
其次是“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指的是当个体持有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相互矛盾时,会产生一种不舒服或者痛苦的心理状态。
为了消除这种心理不适,个体会通过改变信念、态度或者行为来恢复认知的一致性。
这个概念对于理解人们为什么会进行自我辩解和行为调整很重要。
最后是“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的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这种比较会对个体的自尊心和幸福感产生影响。
这个概念在社交媒体兴起的背景下尤为重要,因为人们经常通过与他人的虚拟生活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
二、群体行为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群体行为和动力。
在这个领域中,我学到了一些关键的内容。
首先是“集体认同”。
集体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程度。
人们通常会更倾向于与与自己相似的群体进行认同,这种认同感能够增强个体与群体的凝聚力和合作意愿。
这个概念在团队建设和组织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次是“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是指个体在群体中采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群体中,个体往往会受到群体的规范和预期的影响,表现出与个体行为不同的特征。
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会对集体的决策、行动和评价产生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群体偏差”和“鲁棒群体偏差”等概念。
关于《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2019
关于《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2019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2019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2019(一)前记很久之前就知道戴维·迈尔斯的大部头《社会心理学》,下载的电子书一直躺在kindle中,没有动力打开看。
直到听了张泉灵的演讲,中间她提到《社会心理学》一直是她的案头常翻书。
还记得她说的捐款箱为什么要放到电梯上方的例子,非常生动。
于是我有了动力开始阅读这个大部头。
开始阅读,我发现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自己完全没有听说过的知识,更多的是把自己习以为常的心理现象,理性显示地讲解出来。
但是习以为常,不代表自己就了解了。
直到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不经意地想起书中的理论,才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
我知道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打着心理学招牌的书籍,大多是披着心理学外衣的成功学、厚黑学书籍。
心理学被逐渐功利化,变成获得事业,职场,政治甚至爱情的工具。
但是戴维·迈尔斯在书里说道,他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写作,帮助人们用批判性思维约束直觉,用同情改善批判主义,用理解替代错觉。
社会中的自我社会中的自我是全书的第一篇“社会思维”的第一章。
社会思维一共讲了三个元概念,1. 社会中的自我,2. 社会信念和判断,3. 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这三个元概念实际上讨论都是“我”,这是全书的基石。
也只有讨论清楚了“我”,才能继而研究别人,群体和社会。
我先聊下社会中的自我吧。
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过“我是谁”这个问题。
这听上去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或者是碗心灵鸡汤。
你对这个问题的排斥是因为完全了解了答案,还是因为害怕去思考呢。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没有那么复杂,我是谁,我是父母的子女,我是公司的员工等等。
如果你想到的回答也是这样,你是相互依存的自我,这也是亚洲集体文化孕育出的自我。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偏见
精品课件
偏见的社会根源
• 社会不平等 • 社会化 • 社会制度的支持
精品课件
偏见的动机根源
• 挫折与攻击 • 社会同一性理论 • 避免偏见的动机
精品课件
偏见的认知根源
• 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的群体 • 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 • 归因: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吗?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 近年来,高校女生在就业中遭遇的性别歧 视问题备受关注,这个问题尚未得到有效 解决,女生在高考录取中遭遇歧视的报道 ,又揭开了性别歧视的另一重面纱。05年 ,北京一所著名大学在小语种招生中为男 女生设置了不同的分数线,文理科女生分 数线分别比男生高出8分和17分。(《瞭望 东方周刊》)该大学曾是自由平等与妇女 解放思想的主要发源地,却在招生中出现 如此明显的性别歧视,这种负面示范作用 无疑非常重大。
精品课件
偏见的后果
• 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 • 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 • 刻板印象威胁 • 刻板印象会使个体判断出现偏差吗?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 07年,英特尔新出版的一则Core Duo处理器的广 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抗议,其原因是因为 广告中出现了种族歧视的因素!这幅广告如下。 在广告中,一名白人IT经理对于自己非常满意— —成功实现了其雇员的“多核计算性能”和“能 量最大化”。本来,这无可厚非,但是偏偏英特 尔在白人经理周围布置了许多黑人运动员。这些 黑人运动员手称地,作欲加速跑姿态。从画面上 ,我们很容易感觉出一种白人高高在上、黑人俯 首称臣的感觉。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 针对沃尔玛的性别歧视诉讼是在2001年提 起的,当时原告只有两名女性,她们要求 “老东家”沃尔玛停止性别歧视,向她们 支付因为受到歧视而损失的工资。后来, 又有5名女性加入原告行列。2004年,7人 向旧金山地区法院递交诉讼。随着案件推 进,越来越多有同感的沃尔玛女性员工要 求加入集体诉讼,要求沃尔玛公司作出赔 偿。 可能获赔数十亿美元 。
《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偏见:不喜欢他人
《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偏见:不喜欢他人偏见是一种没有明显依据的易变的观点。
一:偏见的本质和作用偏见是对一个群体及成员负面的预先判断,是一种态度。
刻板印象是一种概括性的看法,是一种信念(可变化),差异敏感性或多元世界中的文化觉知。
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
其根源在于偏见。
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是制度上的歧视,即使在没有偏见的意图的时候也是如此。
偏见为我们的双重态度系统,对同一个目标可以同时拥有完全不同的外显(有意识)态度和内隐(无意识自动的)态度。
现代社会的偏见往往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呈现,比如我们更喜欢熟悉的、相似的和感觉舒服的人或事,被称之为现代种族歧视或文化种族歧视。
二:偏见的社会根源1、社会地位差异:不平等的社会滋生了偏见。
社会支配性取向指的是倾向于从社会阶层来看待自己。
愿意让自己的社会群体社会地位更高一些,最好位于社会阶层的顶层。
2、从小习得: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其他社会原因,包括我们习得的价值观和态度。
种族中心主义普遍拥有权威人格的倾向,其指的是不能容忍软弱,具有惩罚性的态度以及服从群体内部的权威。
社会支配性取向和权威人格得分都高的人属于我们这个社会中偏见最深的人。
宗教制造偏见同时又消除偏见。
从众同样也维持着偏见。
如果偏见并非植根于人格,那么随着潮流的改变和新规范的演进,偏见便可能消除。
3、社会制度维持和支持了偏见。
主流文化态度及社会制度都助长了偏见,有时是无意的惯性有时候是通过公共政策。
三:偏见的动机根源1、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当我们遭遇挫折或者痛苦,其原因未知或者令人胆怯时,我们会转移我们的敌对方向,这就是替罪羊理论。
现实群体冲突理论指的是当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时就会出现偏见,有同样需求的物种之间的竞争是最激烈的。
2、社会同一性理论指的是自我概念,我们对自己的个人特性和感受,比如归类、认同、比较时会偏爱自己的群体。
分内群体和外群体。
拥有一种“我们”的感觉能增强我们的自我概念。
内群体偏差指的是仅仅感觉到归入到某一群体,是人们寻求积极自我概念的有一个例证。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一本深入剖析人类社会心理现象的经典之作。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于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因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不仅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还深入探讨了中国人心理生活的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我被书中对于社会心理学基本原理的阐述所吸引。
作者详细介绍了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让我对于人类行为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有助于我更好地认识自己。
其次,书中关于中国人心理生活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结合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分析了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心理世界,也让我对于跨文化交流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这些内容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社会心理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还引导我深入思考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因素。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社会心理学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也对于我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一本宝贵参考书。
精选《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0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种科学研究,它是探讨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如何因为他人〔整个社会情境中存在关系的人〕真实或想象的存在而受到影响的科学研究。
对于很多社会现象,我们有很多民间的智慧,常识来解释其中的原因。
但是社会心理学不同之处在于,为了探索社会现象背后的最可能的原因,社会心理学家会设计一系列科学研究方法来实证地,系统地验证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假设,猜想和观念。
社会心理学试图预测在高度复杂环境下高度复杂的人的行为。
因而社会心理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提出有素质的假设或猜想,指出在什么特定条件下一种或另一种结果会发生。
另一项任务是设计出足够精细的实验,以便能确定导致某种结果的条件。
02、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社会心理学是介于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学科。
人格心理学解释社会行为时,重视个体差异,即使一个人异于其他人的人格层面,分析水平是单个个体。
社会学的焦点不是个体的心理,而是整个宏观上的社会。
社会学的分析水平是团体或情境。
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水平是社会情境中的大多数个体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目的在于找出每个人受到社会影响左右的人性通那么。
03、学习社会心理学之后有什么用处?了解了社会心理学之后,可以在解释人的行为减少根本归因错误。
根本归因错误,是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完全归诸于人格特征,因而低估了社会影响的行为。
当我们忽略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将人的不当的行为通过贴上诸如性格缺陷的标签来解释,这是一种将情境过度简单化的方法,虽然我们获得了轻松,但是却失去了通过改变环境的改变自己或他人的时机。
04、个人与社会情境是相互的个人和社会情境是相互的,社会情境不仅会影响人的行为,个人对社会情境的解读影响个人的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是研究人对社会情境的解释方式,它认为我们应该研究一个客体出现在我们心中的主观方式,而不是构成这个物体的客观物理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
之偏见
难道做自己想做的事,住在令你感到幸福的地方,过着内心安宁平和的日子就一败涂地了吗?当个出色的医生,年收入一万英镑,娶个如花似玉的娇妻,就是成功的人生吗?我想这要取决于你如何理解生活的意义,对社会要做哪些贡献,以及你对自己的要求。
艺术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艺术家独特的个性。
有了这个,其他的无数缺点我都乐意原谅。
把艺术仅仅看做是一门匠人才能通晓的手艺是个可笑的误解——艺术乃是情感的流露,而情感所诉诸的语言世人皆知。
不过,有一点我是赞同的,即缺失实际的绘画技巧知识的评论家,很难对作品真正的价值发表出什么真知灼见。
一个人每天都应当做两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对灵魂大有好处。
钟摆摇过来又荡过去,时间的循环无止无休。
那些荡气回肠的话语在说的人看来是独领风骚,事实上却早已是陈词滥调,就连口吻都是大同小异的。
我想,曾经的我们总是羞于流露情感,因害怕遭人嘲笑而不敢过分张扬。
偏见:不喜欢他人
偏见指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
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
(偏见能帮助有钱有势的人将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特权合理化)人们在孕育或者减少偏见的方式下被抚养长大。
家庭、宗教团体及更广阔多社会都可能维持或者减少偏见。
社会制度部分出于惯性对原因也支持助长偏见。
偏见的动机根源
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
当我们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者莫名其妙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转移我们的敌对方向,“替代性攻击”。
例如,美国内战后南方地区对美国黑人滥施私刑。
另外,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偏见(对某些人来说)就成为报复的手段。
例如,加拿大人对移民的抵触随失业率而上下波动。
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比他人优越
我们不仅在群体中为我们自己寻求尊重,还在群体中寻求自豪感。
我们认为我们的群体比较优秀,有助于让我们感觉更好。
内群里偏见(ingroupbias):偏袒个人自己的群体,或喜欢内群体或讨厌外群体或两者兼而有之。
当我们的群体相对于外群体规模较小、社会经济较低时,我们更容易表现出内群体偏见。
即使是毫无逻辑依据而组成的群体意识也会产生某种内群体偏见。
社会地位、自我关注和归属的需要
认为自己有地位,我们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
获得肯定,人们将对外群体做出更积极的评价,自尊受到威胁,人们就会诋毁外群体,以恢复自尊。
蔑视外群体可以强化内群体。
知觉到一个共同的敌人会使一个群体变得团结。
偏见的认知根源
刻板印象可以是我们简化复杂世界的心理机制的副产品,它是正常思维过程的副产品。
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
如果一个群体内部的人具有一些相似性,那么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群体成员身份,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而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
刻板印象能提供“获得的信息与付出的努力二者间的一个较好获益率”。
(1)自发类别化;(2)知觉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一般而言,我们越是熟悉一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其越多的多样性,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
例如,
白人能更准确地在认白人面孔而非黑人面孔,黑人更容易辨别黑人面孔;人们能更准确再认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
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
独特的人、生动或者极端的事件往往能吸引我们注意力并歪曲我们的判断。
我们对与众不同者的极度关注制造成了一种错觉,使得这些人比实际上显得与众不同。
即使双方都是善意的,一个强势的人和一个弱势的人之间自我意识到相互作用仍然会令人感到紧张。
污名意识就是人们在多大程度上预期他人会对他们产生刻板印象。
我们遇险的刻板印象能引导我们“看到”根本不存在的联系。
我们对非同寻常的事情的格外关注也会产生一些虚假相关。
例如,当一个自称时同性恋的人谋杀,人们往往会提到同性恋,但如果是异性恋,它的性取向却很少会被提及。
归因
我们常常犯基本归因错误,我们总是热衷于将人们的行为归结于他们的内在倾向,以至于不大理会那些重要的情境力量。
利群偏差:我们总是对我们自己的群体成员给予善意的理解,而在解释其他群体的成员时,我们更容易从最坏的角度去设想。
公平世界现象:当观察者无聊改变受害者命运时,他们就经常会否定和贬低受害者。
人们认为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人们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
偏见的后果
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趋向于自行永久存在,并拒绝改变。
偏见是一种预断。
我们的预断能引导我们的注意、解释以及记忆。
只要群体成员行为举止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就会重视这一事实,我们先前的看法获得验证。
当群体成员的行为举止与我们的预期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会以特殊情形为由对这类行为闪烁其词。
标签的作用犹如一个拉响的汽笛,它让我们对所有平时能感知到的细微差别充耳不闻。
也许你能回忆起在过去某个时候,你无论怎样努力都摆脱不了某人对你的评价,当时你无论做什么,始终被人误解。
再分群法:一旦人们有违我们的刻板印象时,我们会通过分出一个新的子群体来维护以前的刻板印象。
再分类法:把偏常的人归入一个不同的类群。
子类别时群体的例外,而子群体则是作为整个群体的一部分而获得承认。
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
刻板印象能通过自我实现对预言创造出它们相应的
现实。
态度之所以可能与社会阶层等级相一致,还因为歧视影响到了它的受害者。
社会信念能够自行验证。
刻板印象威胁
当你置身于别人都预期你会表现很差的情境中,你的焦虑可能会使你验证这一信念。
媒体能激起刻板印象威胁。
当然,正面刻板印象似乎能促进成绩。
人们在评价个体时,往往比评价由这些个体构成的群体时更为积极。
人们常常相信一些刻板印象,然而一旦接触到生动到轶闻趣事,他们又会无视这些刻板印象。
例如,许多人认为“政治家是骗子”,但“我们的参议员琼斯是诚实真正的”。
然而,强烈且显然相关的刻板印象确实能影响我们对个体对判断。
当刻板印象足够强,而关于某人当信息又模棱两可时,刻板印象能微妙地扭曲我们对个体对判断。
他们的生活就像一曲田园牧歌,美得独一无二。
美是世界上最曼妙最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必须经历灵魂的折磨才能从纷繁世界中将它采撷出来。
蒙受苦难可以提升人的品格,此话有假;能使人高贵的有时是幸福,大多数的苦难只会使人心胸狭小,报复心强。
现在无法忍受的悲伤,我希望终有一天会被时间抚平,遗忘具有一种慈悲的力量,会帮他重新拾起生活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