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完整资料).doc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自2010年开始,我校开展了“我爱母亲河——汶河”综合
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
这一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汶河,探究汶河,热爱汶河,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设置了具体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动手制作能力、热爱家乡和祖国的高尚情感等。
课程内容分为自然与环境、社会与道德和自我发展三个维度,其中以汶河为开发点,包括汶河的树木花草、鸟类鱼类、污染及治理情况等内容。
我们采用从大主题向小主题开发的方式,边开发边实践,已经开发出4个二级主题,15个三级主题,51个四级主题。
中心教研组根据三级主题,编写了学校主题活动校本课程,更好的指导主题活动的开展。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组织和管理,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
最终,我们成功举办了潍坊市级现场会,得到与会领导及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学校成立了主题课程领导小组,以确立学校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理念和方案,协调各处室在综合实践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市小学校本课程中心教研组也成立了,以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校课程,
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归档,构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源包。
在活动开展方面,学校共开展了43个班级主题活动,例
如“我爱母亲河汶河”。
为了确保活动真实有效,学校要求课堂教学到位,让学生真正到实践中去,并留存活动材料和部分照片。
主题活动的开展步骤包括选择课题,做出可行性分析报告,教师进行备课和课时备课,组织学生活动,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活动方案、小组主题活动记录、小组主题活动报告和小组主题活动评价表。
最后,班级对主题活动情况进行汇总,形成主题活动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案例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案例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思想是,校本课程校与学校的其他课程是有机的一个整体,是有机的整合,而不是孤立的上一节课,搞一种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整体发展的观念,即:开发的可持续性。
必须有整体的学校课程的框架,即:综合和开放的特点。
这一主导思想的确立对我校来说是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由糊涂到清楚的过程。
是我们在研究有关文件,认真讨论的基础上确立的开发观。
我们将校本课程生成的过程视为素质教育在我校深化的过程,视为具体体现“三个面向”的过程;视为体现这次课改基本理念的过程,我们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师生共同发展的需要、学校特色形成的需要、对社区教育资源的调查分析对校本课程需要进行了评估。
从而确立一个中心:创新精神的培养。
将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建立一个基础: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大学生生活经验,厚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动作,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
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因此,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合。
明确一个原则:体验。
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体现一个特点: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
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二、校本课程的设置我们的校本课程从形式上分为课程拓展部部分和综合实践活动部分。
(一)课程拓展部分1、双语游戏课立足学生生活,从日常实际出发,通过日常口语交际、游戏、歌曲演唱、情景会话等形式,教会学生礼貌待人,文明交际。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广泛乐趣,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会正确评价同学的优缺点,有自己的见地,并能用准确的言语表达出来。
会正确掌握自己的情感。
可以进行分组进修。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欲望和创造品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2、探索与创造课程类型:课程改编类型以我校传统教材《学创造》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改编,以科学家或科学探索故事为主线,从观察、XXX、想象、发散、集中、转化、组合、定势突破等方面入手。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一、背景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育的开展已经从重视知识的灌输逐渐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现行的语文课程仍然存在着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动手少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开发一门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语文校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二、目标设定:1.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提供丰富的语文素材,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程内容设计:1. 调整课程结构:将课程分为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拓展、写作实践和文化研究四个板块,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习。
2. 制定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合理设定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确保学生在课程中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3. 确定教材内容:选择经典文学作品、名人传记、科技文献等丰富多样的教材,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和思考。
4. 设计教学活动: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语言游戏、小组合作、主题写作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动手能力。
四、课程实施:1. 培训师资:组织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理论素养,确保教师对新课程的把握和实施。
2. 课堂实施: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教师按照设计好的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教学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创造力。
3. 评价与反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期中、期末考试等,进行定期和终期评价。
同时,及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预期效果:1.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使语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范文(4篇)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范文(4篇)校本课程开发案例1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学校的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增强审美意识,为向往艺术的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的目标。
二、课程开发的目的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绘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艺术。
把绘画作为我校校本课程,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开展绘画教学与研究,我校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
我校拥有高素质的美术教师和优美如画的校园环境;全校学生对学绘画兴趣极大,参与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支持;“办特色学校,育合格人才”“全面发展,追求卓越”是我校办学的宗旨和目标,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一贯的追求。
实施绘画教学,有利于整合我校的资源优势,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校的发展。
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考虑,决定将国画作为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并积极组织实施。
三、课程组织机构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四、课程实施目标1、让学生认识中国绘画这门民族的传统艺术,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
2、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和热爱。
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初步掌握以线造型和追求意象的特征及绘画技法,使他们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具有绘画的欣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为学生走进绘画艺术殿堂奠定基础。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一)、低年级1、了解点、线、面的关系。
XX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XX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一、校本课程开发背景:我校的课程创新始于1992年9月。
试图形成以必修课进行分层教学、选修、活动课增加内容为标志的“三大板块”课程,改变学校以往单一学科教学——必修课的状态,尝试开设了5门校本课程、18门选修或活动课程。
学校力求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突破,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评估学生、教师、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估已有课程的合理性等,尝试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内容、实施与评价课程。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紧密结合学校教育理念和主体办学指导思想:发现学生个性潜力,让每个孩子都成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以此为契机,树学校品牌、开创学校特色、提高办学的水平。
(二)、需要评估:1.评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这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更是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
初中生正处在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外来事物的刺激,便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的最佳时期。
2.评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成为课程的设计者、课程标准的制定者、教材的编制者,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地去努力,认识课程、探索课程。
研究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专业的学科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要有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
校本课程的研发权给予了一线的教师,那就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舞台,令人欣慰同时也感到机遇与挑战是并有的。
正如我们的老师所想的那样:这是一种压力、一种挑战、一种责任、一种渴望、一种成功。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的特色、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学生的需求,结合当地的社会文化和教育资源,自主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课程。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
某中学位于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对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缺乏与农业相关的课程,学生们对于农村发展和农业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决定开发一门校本课程,名为《农村发展与现代农业》。
首先,学校成立了由教师和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确定了课程的目标和定位。
他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了解农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农业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
接下来,小组对课程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规划。
他们确定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了教学大纲和教材。
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涵盖了农村发展的历史演变、现代农业技术和科学知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方法方面,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包括课堂讲授、实地考察、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后,学校组织了教师进行了相关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熟练地教授这门新课程。
同时,学校还积极与当地的农业企业和专家进行合作,邀请他们来学校进行讲座和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最后,学校进行了一定的课程试点和调整,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校发现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反应非常积极,他们的农业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课程更加贴近学生,更加贴近社会,更加贴近学校的发展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焦作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焦作市第一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一、背景介绍焦作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坐落于河南省焦作市解放路南段,占地面积达到65亩。
学校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教育质量在当地享有盛誉。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也开始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
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体验。
二、开发目标1.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通过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体验,并满足不同学生对于知识获取方式和内容的个性化需求。
2.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3.培养创新人才:通过开发创新性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发步骤1.确定课程方向: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教育需求,确定校本课程的方向和重点。
例如,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领域,可以开设一些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在素质教育方面,可以开设一些涵盖体育、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程。
2.选派专业团队:为了确保校本课程的质量和有效性,需要选派一支专业团队来进行研发和设计。
这支团队应该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经验的教师组成,并且需要与其他相关部门紧密合作。
3.制定详细计划:在确定了课程方向和专业团队之后,需要制定详细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包括每个阶段的时间表、任务分配、质量标准等内容,以确保整个开发过程有序进行。
4.开发课程内容:根据计划,团队开始着手开发课程内容。
这个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设计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5.试行和改进:在校本课程正式推出之前,需要进行试行和改进。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组织小规模的试讲、试听等方式来进行。
通过不断地反馈和改进,确保校本课程能够有效地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安图县两江镇中心小学张在娣一、学校与课程开发背景安图县两江镇中心小学校地处松花江与富尔河交汇处的两江镇。
建于2006年,是由原两江一小、二小合并而成,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002平方米、学校现有43名教师,483名学生,16个教学班,学校在以校长为首的懂科研、顾大局、善科研、会管理的领导班子带领下造就了一支勤于探索、乐于奉献、师德高尚、业务求精的教师队伍。
学校优雅的学习环境,科学严密的教学管理,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语言环境变了,要求高了,从原来的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
孩子么们一方面为进入小学高兴,充满欢喜、新奇之情,希望能早点自己读书,因为书中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另一方面,又有几分胆怯,特别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和家庭呵护过多的学生,因他们的能力有限,对文字世界还十分陌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低年段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面对反差,处理不好会打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爱,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泯灭他们的兴趣。
于是我们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天真、喜爱说话,但往往语言太快,语序混乱,交往中不会运用礼貌语言,还有少数学生不善于与成人交往,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语言发展特点,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学校决定开发“儿歌童谣”校本课程。
融民族性、教育性、趣味性、文学性、创造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儿歌童谣,不受年龄限制,入门容易,学生初学就可在儿歌童谣的欣赏创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同时,儿歌童谣创作过程的情趣性、实践性、表现内容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能提供学生学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认为:儿歌童谣教学所蕴涵的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也正是校本课程所追求的,把健康向上、易学易唱的儿歌童谣引入到校本课程中,这也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新探索和尝试。
一、课程开发过程(一)建立领导机构为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发,协调学校各条线的力量,组建开发队伍,形成研究网络。
(完整版)最新校本课程(案例)-word文档
校本课程(案例)走进湖父——小学校本课程一、教师谈话导入:今天这堂课我们要一起走进我们的家乡——湖父,来了解一下我们家乡的风土人情,领略一下湖父的迷人风光。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湖父的资料,下面我就请每个小组派几名代表上来介绍一下你们收集到的资料。
二、学生介绍资料:1、我们湖父素有“茶的绿洲”的美称,古人有云:“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上个星期天,我们小组一起去了阳羡茶场,参观了那里的茶园和制茶的过程,还借来了一些有关阳羡茶的音像资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们湖父的阳羡茶。
(播放片段)我想大家看了我们组收集的资料一定会对湖父的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2、大家好,湖父不仅是“茶的绿洲”,而且是“竹的海洋”,我们小组在学校的阅览室里收集到了很多有关竹的资料,有竹的种类、竹的作用等。
你们看,我们湖父的竹种类很多,有毛竹、青竿竹、紫竹、孝顺竹、大佛肚竹等。
毛竹的用途很广,可以用来做成很多东西,我家的簸箕、扫帚、筷子、凉席都是竹子做的,非常耐用。
如今我镇还开发了竹海公园,十八万亩翠竹与浙江、安徽的竹连成一片,随山势起伏,似波涛翻滚,绵延不绝,非常壮观。
3、赏完了竹,请跟我们到洞的世界去游一游。
湖父的洞是宜兴地区最多的,也是最有名的。
为了收集更多有关洞的资料,我们组在老师的带领下,特意游览了张公洞和慕蠡洞。
张公洞是一个古老的石灰岩溶洞,该洞素以道教胜地而闻名于世。
唐代以来,名贤胜士游历者甚多,留有大量诗文石刻。
洞内有气势雄伟的海屋大场和富丽堂皇的海王厅。
海王厅是全洞精华所在,洞顶钟乳累累,不计其数,厅内经常云雾缭绕,游人若置身于海底宫殿。
从洞内登云梯达山巅,既可俯瞰洞中景致,又可远眺太湖烟波。
慕蠡洞景观壮丽、气宇非凡,是宜兴众多溶洞中绽放的一朵奇葩,为国家级太湖风景区又一亮丽游览景点。
慕蠡洞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与生态旅游景观“竹海公园”相连,这里山水相依,景色迷人。
慕蠡洞总面积达一万余平方米,游程九百米,其中水洞一百五十米。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丰登坞小学张国红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张国红丰登坞小学2011、11丰登坞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学校与校本课程开发背景:我校是于2007年11月由两所小学合并而成,现有学生666人,学校地处丰登坞镇所在地,学生家庭条件均为优越,家长对学生期望值很高,但多数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孩子缺乏良好的读书兴趣、习惯。
这样学校教育的担子尤为沉重,为此我们开发校本课程,选取经典名著开展经典诵读,力图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
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让学生从国学经典作品中汲取养分,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目标与方向1、凭借经典诵读,营造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乐趣,成为一种风气,以培养学生的明礼、笃学。
2、通过经典诵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奠定学生道德的根基,学习国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祖国悠久、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我校扎根、开花。
3、以经典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重点和突破点,认真研究,细心规划,逐步实施。
认真规划校本课程结构,组织教材编写的工作将校本课程系列化。
课程实施(一)启动实施阶段:1、调查研究,组织讨论,认清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2、明确理念:以三字经、弟子规为载体,传承中华民族之美德,用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的学说来规范师生行为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之目的。
3、组织学习,转变教育思想,为开展创建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4、成立领导小组,组织研究队伍,筹备创建研究小组,制定学校创建方案。
确定实验班及实验教师,进行培训。
5、启动校本课程,设计印制诵读手册《三字经》《弟子规》,实施特经典诵读方案,形成学校特色。
6、创设经典诵读校园文化环境。
(二)深化改进阶段:1、以活动为载体全面了解教师、学生经典诵读的现状,调整实施方案,完善校本课程教材。
2、探索教师、学生经典诵读习惯的培养途径和措施。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一、课程名称:《塔河明珠——沙雅》二、课程门类:自然、人文类三、教材来源:改编四、授课时间:32课时五、授课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六、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沙雅县的人文、自然环境。
2.通过访谈、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行为习惯和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综合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观察、思考、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 通过了解和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课程内容《塔河明珠——沙雅》按人文领域和自然领域分类编写(全一册),共六个单元,若干篇课文。
第一单元千年沙雅第一课美丽沙雅我的家2课时第二课穿越时空的见证——历史沿革1课时第三课溯源沙雅古迹1课时第二单元传奇沙雅第一课传奇的民间艺人1课时第二课香料与丝绸古道1课时第三课沙雅与神山道1课时第四课沙漠第一缸2课时第三单元品味沙雅第一课沙雅美食1课时第二课沙雅小刀2课时第三课围棋之乡——沙雅2课时第四课新疆沙雅国际胡杨节2课时第四单元享受沙雅第一课中国状元——塔克拉玛干原生态沙漠公园1课时第二课世界胡杨森林公园1课时第三课千年胡杨王2课时第四课无缰的野马——塔里木河1课时第五单元享誉沙雅第一课高品质种植业2课时第二课天然药材库1课时第三课特色养殖2课时第四课沙漠油田2课时第六单元畅游沙雅第一课神奇的魔鬼林1课时第二课塔河外滩1课时第三课神奇水域2课时八、编写体例《塔河明珠——沙雅》分单元编写,每个单元3-4篇课文。
每篇课文均设计了学习目标,以利于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小资料”、“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用于指导学生学习。
“探究与实践”栏目则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探究、体验等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沙雅县的人文、自然环境和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课程名称:剪纸教师姓名:于红艳授课年级:三年级学校: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希望小学校本课程剪纸案例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希望小学于红艳一、学校与课程开发背景用诗、画装点校园,校园就呈现给你诗天画境;用剪刀裁剪生活,生活就呈现给你五彩缤纷。
剪纸项目校——龙王庙希望小学的师生就是用一把剪刀,剪出了理想,剪出了希望,剪出了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
看一看他们崇尚艺术、追求美的闪光足迹,会给你诸多启示。
2003年,龙王庙希望小学根据当地资源优势,把剪纸艺术开发成校本课程,并编印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和考核方案,把剪纸课排入课表,并付诸实施。
2007年,经过教育局的考核评估,将该校确定为艺术项目校。
为了培训艺术教育教师队伍,该校把祖山镇河北省剪纸协会会员郝玉兰聘为兼职艺术指导,定期对教师进行剪纸理论和剪纸基础教程培训,使教师的剪纸技能和业务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为剪纸课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证。
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严密认真组织剪纸课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剪纸理论和剪纸技能的基本保证。
为使剪纸课课堂教学增加实效性,老师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课堂展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剪纸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此外,他们还建立了课外兴趣小组,利用节假日深入社会,走进自然,挖掘生活素材,组织写生式剪纸。
不仅提高了剪纸技艺,丰富了剪纸内涵,更培养了创新精神。
剪纸源于中国,有千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的艺术奇葩,在世界美学上具有很高的声誉。
剪纸作为校本课程,其对启发儿童的想象力、锻炼心灵手巧和胆大心细的品格,有着不可低估和得天独厚的作用。
剪纸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民间装饰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多,许多观赏者对此赞叹不已,认为这门艺术只属于中国,为不断普及和弘扬这一艺术瑰宝,就必须从娃娃抓起,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小学生对剪纸有着极大的兴趣,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起开设剪纸课程的坚实基础。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一、前言。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育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和实施符合学校特色和教学目标的课程。
本文将以某小学为例,介绍该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二、学校概况。
某小学位于城市中心,学生主要来自周边居民区,学校规模较大,教职工队伍稳定,教学设施完善。
学校一直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1. 课程定位。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课程定位。
学校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资源,制定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并将学科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2. 课程设计。
学校注重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教研活动和课程评价,不断完善课程设计。
在各学科课程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科特点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
3. 教学实施。
学校注重教学实施的质量和效果,通过教师培训和教学督导,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学校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4. 教学评价。
学校注重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发展,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学校还注重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和反思,不断改进和提高课程质量。
四、成果展示。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和成果也得到了教育部门和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五、总结与展望。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学校能够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和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六、附录。
1.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一、开发背景校本课程是近几年伴随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课程,是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改造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内容的重要举措。
英语校本课程是以英语知识为载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特长为目的。
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使学生热爱英语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英语素质的一门课程。
英语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校本课程的开展无疑给英语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在英语教学改革中,为学生创建了一个五彩滨纷的英语学习平台。
二、开发目的开设了英语校木课程,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便于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培养学生欣赏英语国家文化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国际参与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
三、开发原则以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运用为基本宗旨,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思与创新精神。
(1)有效性和重要性的原则。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临着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在选择课程内容的过程中,经过英语教师的精选,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2)趣味性和可学性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是开发的出发点。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易于学生消化学习的内容。
同时,在编制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课程的内容要选择学生能接受并能理解的知识范围,而且内容要健康。
(3)现实性和应用性的原则。
现实性就是要求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符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横向思维能力。
应用性就是要求在课程开发中选择最有助于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课程内容,选择具有应用价值的知识。
《葫芦中华情》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葫芦中华情》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在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就形成了该校具有的特色。
我校的办学特色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针对这一特色我开发了《葫芦中华情》这一主题的校本课程。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遗产,通过对葫芦画的认识、了解、欣赏,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怀,珍视本土优秀文化遗产。
学生们对传统的美术文化遗产得到合理继承。
通过挖掘民族文化,并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校本课程,使学生继承发扬下去是非常必要的。
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人们常挂在门口用来避邪、招宝。
上至百岁老翁,下至孩童,见之无不喜爱。
古人认为葫芦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葫芦音近“福禄”,象征着福贵,又因其多籽,又象征着子嗣兴旺。
亚腰葫芦在外型上看是由两个球体组成,象征着和谐美满,寓意着夫妻互敬互爱。
据说,葫芦还有除病之用,只须挂在病者的床尾或摆放在病者的睡侧。
就可以吸取病人身上的病气,使其快速的好起来。
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校本课程是体现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上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我开设的《葫芦中华情》校本研究课程,响应本校特色:宏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对学生在培养技能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在本学科培养出有特长,善于创新的学生。
在课程开发、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学的连贯性和特色教学。
从学生兴趣出发,综合我校教育特色:弘扬民族文化。
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注重发展个性、创新意识。
本学期在“葫芦画”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努力钻研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配合美术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编排每一堂课,把课改的精神同时深入到校本课堂中去。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一、前言。
小学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规律,以学校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体,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纽带,以教学为重点,以评价为导向,以改进为目标,通过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和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
二、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开发一套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 以学生为本。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以教师为主。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
3. 以课程为纽带。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以课程为纽带,将各学科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4. 以教学为重点。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设计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5. 以评价为导向。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的考核。
6. 以改进为目标。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步骤。
1. 调研分析。
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分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目标。
2. 制定课程目标。
根据调研结果,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明确培养学生的哪些素质和能力。
3. 设计课程内容。
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注重跨学科融合和实践性。
4. 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课程内容,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典型案例
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典型案例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亟待建立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以期更加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
本文试图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角度出发,以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典型案例为依托,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模式与流程,以期进一步促进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开展。
二、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案例1、梁家坡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梁家坡小学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是一所以科学文化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公办小学。
学校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以校本课程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效果。
校本课程建设以“爱动聪明”为主要特色,结合学校的实际需要,开发了以下课程:(1)趣味游戏:主要是以小组游戏、多媒体活动为基础,通过各种游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及动手能力:(2)科学素养:主要是以科技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各种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思维及动手能力:(3)文化素养:主要是以文化活动为基础,通过各类语言、美术、文学、音乐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4)社会素养:主要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实施各类调查、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心理咨询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素养、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2、昌平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昌平小学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一所以实验教育、创新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示范小学。
学校一直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多元文化教育的效果。
校本课程建设以“百趣昌平”为主要特色,结合学校的实际需要,开发了以下课程:(1)体育活动:主要是以体育锻炼和体育游戏为基础,通过各种游戏、比赛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2)创新活动:主要是以创新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各种创新实践与课内教学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3)文化活动:主要是以中华文化活动为基础,通过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4)社会活动:主要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实施各类调查、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心理咨询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素养、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辽宁省宽甸县石湖沟乡中心小学付绍仁2015年10月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宽甸县石湖沟乡中心小学付绍仁一、《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背景长期以来,我乡学生的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尤其是相对于教材规定的八篇大作文之外的小习作,还未受到应有的关注。
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小习作课深感困惑,他们对当前学生小习作的定位把握不准,要求偏高,脱离学生的实际。
不知道小习作到底写些什么,依据什么确定小习作内容。
导致小习作教学没有目的,学生练得层次也不一样,也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作用,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提高的缓慢。
学生“奉命作文”、“应试作文”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还是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腔;不真实,说假话;不具体,说空话;缺真情,说套话的现象。
为了满足基层老师教学的要求,提高儿童个性发展的需求,让儿童增加体验、尝试创新、自主参与习作过程,实现“习作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一根本宗旨,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研究课题。
通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我们努力探索小学语文小习作教学的方式、方法,规范习作练笔的内容极其管理模式,通过校本作文适度开发,使其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逐步构建一套与教材紧密结合,适合农村小学拓展性小练笔训练的体系,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教材,使练笔真正为习作服务,让学生在习作指导中激活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多种激励中满足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经历开放过程,全身心地投入体验轻松愉悦的完成习作,真正使学生的习作水平有所提高。
二、《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过程与措施:(一)研究阶段: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用时两年完成,具体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1月)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小习作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为课程开发做好充分的准备。
①建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付绍仁成员:姜辉、黄祖军、李丽霞、张春红、曹君洲、丛晶陈迎春、孙美华、陆咏春、马晓玲。
②查阅文献资料,从理论寻找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③制定课程开发方案,明确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
④论证课程开发方案,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修订完善开发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2月——2012年11月)实施阶段主要是抓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全面开展,并逐步推进。
第一阶段(2011年2月——2012年2月)(1)校本教材的开发①初步确定一至六年级随文拓展作文主题。
②召开教师动员会,确定随文拓展作文的主题,并确定训练方式。
(2)校本作文实施研究①出台随文拓展习作、校本课程后续习作指导意见。
②组织调研教师教学指导、习作批改及活动指导工作。
③进行课堂研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帮助教师调整小练笔指导对策。
④分析、汇编各种资料,课题工作组修改、完善校本作文主题。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12年10月)①在第一阶段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反馈情况,做好深入地研究分析,及时搜集各地校本作文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与指导。
②再次召开语文老师座谈会,删改随文拓展作文主题。
③继续进行第一阶段中小习作校本教材实施研究。
④全面使用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实验教材,在使用中逐步调整与完善。
3、总结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总结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研究内容,综合研究材料,进行认真全面分析,撰写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
(二)研究过程:1、调查问卷及前测的研究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和我乡学生的实际,我们精心设计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前测,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对习作不感兴趣,教师不爱上习作课。
多数学生认为,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是交给老师改的,是“为教师而作”,所以写作文时感到无内容可写,或者无从下笔,或三言两语,或东拼西抄,应付了事。
平时也没有养成积累、写作的良好习惯。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目的,实验过程中,我们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现状做了详尽分析。
我们认为,学生惧怕习作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既有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因、教材编定的原因、教学方式方法的原因,也有对习作评价方面的原因。
经调查与疏理,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新课程的教材编定远远高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习作内容宽广得让学生无法把握。
(2).教师不能正确理解课标精神,任意拔高要求、急于求成。
导写过程单调、乏味。
小习作要求等同与大习作。
(3).习作点评机械化、条文化,缺乏赏识性的评价。
(4).学生小习作缺乏自我展示的平台。
2、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以前由于我们对习作教学缺乏整体规划和思考,造成教师在习作训练中阶段性目标不明显,有着“信马由缰”的倾向,以至于一二年级就要求作文用高年级习作的要求来指导低中年级习作等现象,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各阶段的习作教学特点和训练重点,这些超阶段的习作练习无疑是拔苗助长,加重了学生的习作负担,造成了学生对习作的恐慌。
学生的实际水平达不到这个高度,所以只能“抄袭”范文、套用范文,作文中也就出现了大量的假话、空话。
为此,我们从2010年开始,进行小习作教材的编写,以片段练习为主,与阅读教学整合,力求把小习作的难度降下来。
(1)、随文拓展练笔随文拓展作文即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主题以及学生实际、风土人情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且紧随阅读教学。
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入手,进行训练:1)深掘课文内容①描写插图。
如二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我选我》我们是这样深掘课文内容的:一、看一看:二、想一想: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对这件事你怎么看?结合对课文《我选我》的学习,想一想:如果班里改选班干部,你会不会选自己?为什么?你打算竞选什么干部?那时,你会怎么说?老师期待听到你发自内心的竞选“演说”。
认真想一想,先说给你的同伴听一听,让他给你提提意见或建议,再动笔写下来吧!三、写一写:训练目标:缩写训练训练要求:仔细阅读藏戏传奇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进行介绍,字数在100字左右。
训练目标:拓展练笔。
通过学生的想象,实现对文本内容留白处的有益补充及拓展。
训练要求:乡村的冬天、夏日的傍晚你都会见到一些怎样的景象,要注意的是形式上对课文的仿照,以及内容上要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拓宽。
(1)文中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学生生活的,合理选择我们学生力所能及的东西进行训练。
2)巩固写作方法学生习作基础差,依附课文的仿写、改写等能逐步引领学生走进作文之门,我们通过以下四种训练,来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①仿写训练。
例如:《荷花》一课有这样的语句:“小鱼游过来,告诉我昨天做的好梦;蜻蜒飞过来,告诉我清晨飞行的快乐……”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请学生仿照句式练习:(谁怎样)过来,告诉我(什么);“()过来,告诉我()……”我们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可以拓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想像,同时可引导学生说话写话,迁移运用。
再如:写特写镜头。
读了《丰碑》中对军需处长的描写。
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请学生想像自己就是那位对着军需处长的将军,当他转身时,看到他身后的云中、山中的战士们会是怎样的神态,怎样的步履……学生的理解深度不同,描写就不同;语言积累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
并在练习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②强化重点。
如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桂林山水》是这样设人教版教材,将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的紧密结合,既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有利于使学生的口语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步、和谐发展。
鉴于此,我们将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后续练笔教学。
由单一的言语交际训练向习作训练过渡,把课堂上精彩的瞬间定格在学生的习作中。
①写己所好:将课堂上自己喜欢口语交际的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体裁更清楚明白地写下来。
②评己所闻:对课堂上老师的观点、同学的发言,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以以书面形式进行评论,理解不同,看法不同,写下来会更显明白深刻。
3、教师指导的研究(1)、随文拓展习作指导研究随文拓展习作训练旨在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为了让我们的教师更好地利用好随文拓展这一课程资源,我们深入教师的课堂,进行分析、调整和指导。
我们的研究从以下方面着手:1)目标设计研究语文课文是根据每一单元的训练目标而设置,阅读课不光要落实好本单元重点,解决好每一课的难点,还要在相应的课文中有机地渗透拓展习作。
所以,在备课时,我们的教案就应该体现这一教学目标,并落实到课堂中。
我们对教师的教案进行抽查,以掌握教师对这一目标的落实情况。
2)过程设计研究建立了习作训练目标后,我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指导。
看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把握了本次习作的主题,尽可能地抓住课堂的生成点,将习作练笔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3)课堂教学研究要掌握教师对习作目标的达成程度,我们就必须进入教师的课堂,进行跟踪研究。
我们的研究主要从这些方面加以剖析:①教师是否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感触,交流所思、所做、所闻、所想。
②教师是否调动了学生写的情感,充分把握好了写的契机。
③教师是否尽可能地多铺设写的思路,丰富写的内容。
④学生是否说真话、抒真情、写真文。
(2)、口语交际后续练笔指导研究1)教学设计研究我们在原来的教案中,只是为口语交际的训练而设计教案。
现在我们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增加了习作训练。
所以,我们必须对原来的教案进行调整,把交际活动与习作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同样,我们也要进行不定期地检查教师的教案,及时反馈指导和调控意见。
2)课堂教学研究我们采用了随文拓展习作指导课堂研究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就教师是否兼顾了交际和习作这两个不同纬度的能力作深入分析研究。
3)习作评价研究为了更好地进行比较,改进教师的习作评价方法,指导教师的评价,我们通过检查学生的习作具体从习作的篇数、是否有眉批、总批、等级这几个方面来了解教师是怎么评议的。
4)校本教材评价研究①课堂分析会校本作文课程到底适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我们要在任课老师课堂实践并写出反思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会诊,看看适不适合学生,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有何困难,重新审视教材,对教材的可行性提出意见或建议,课题组成员做好材料的积累和总结。
②教师座谈会我们每学期召开一次以上的教师座谈会,征集教师们对教材的意见、建议,为教材的调整积累材料。
4、小习作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1)、口语交际的教学模式着眼于“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提高学生写话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我对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了“激起兴趣——创设情境——双向互动——评价激励——写话成文”的教学模式。
设计这个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读、写能力并行,变为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有效的整合;也可以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它可以为我们展现一个活跃的,开放而新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