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5课《黄河颂》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3.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4.品读歌词中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抗战时期,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黄河大合唱》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播放黄河视频,同时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此感染、调动学生。(教师):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二、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的《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8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唱遍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诗人随军从陕西宜川县到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进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历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有力的船夫号子,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诗人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篇幅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本文是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个乐章。
三、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播放媒体资源中《黄河颂》泛读,感受全诗。
2.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要求: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诗歌应注意些什么?
(1)要注意感情、语音和停顿。歌词与朗诵词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
(2)要读出“赞”“颂”的语气,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来把握。
(3)还有一些动词要重读,如:“掀”“奔”“劈”,要读出赞颂之情。
(4)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感情要深沉、悲壮。
3.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4.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5.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6.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注: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
四.整体感知,教师质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抓住“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序曲,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及所表现的我们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作用是点出了“歌颂黄河”的主题,引出下文的颂歌。
第二部分(第2节):描写黄河波澜壮阔的图景,讴歌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发出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第一层(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南北两面”):望黄河。描写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从“啊!黄河!”到“发扬滋长”):颂黄河。从养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写。
第三层:尾声。发出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3、歌词部分并没有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这一部分,应该是哪个字?统领到哪?
这些句子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认为是从哪些角度写的,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以“望”统领这一部分。用近镜头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俯瞰全景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纵向描写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河之边;横向展开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4.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从黄河的黄河在历史、黄河的地理特征、自然特点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5.“澎湃”“狂澜”“宛转”“屏障”等词语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伟大气势和特征。为什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明是在黄河流域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黄河养育了世代的炎黄子孙,所以称它为“摇篮”。这是一个暗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6.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诗歌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最后两句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这里用反复起了强调的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7.诗歌对黄河的赞颂部分,用“啊!黄河”把它分为了三个层次。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说它有“千万条铁的臂膀”?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诗中的比喻“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分别是从黄河的地势特点和自然特点作喻,肯定了黄河的保卫作用和激励中华民族斗志的作用。
8、为什么最后一段要与“中华儿女”联系上呢?联系时代背景,我们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国。诗歌最后道出的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9.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表现技法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