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起的人生悲剧成因
论白起的事功和悲剧结局
的 昭 王 四十 三 年 (264), 白起 督 兵 进 攻 韩 国 了廉颇 的战略意 图 ,认 为他 年老气衰 ,勇毅不复
的 陉 城 (今 山 西 曲 沃 西 北 ),得 手 后 ,又 连 当年 ,心生疑忌 ,又 中了秦 国的反间计 ,让毫无
拔 五 城 ,斩 首 五 万 。转 过 年 来 , 白起 猛 攻 南 实战经验 、仅能 以夸夸其谈 哗众 取宠的赵括代替
能 力 。 白起 趁 热 打铁 ,于 昭 公 四十 五 年(262), 廉 颇 的正确策 略 ,轻 兵 冒进 ,这正 中 白起 下怀 。
再 进 攻 韩 国 的 野 王 (今 河 南 沁 阳 ), 逼 使 韩 白起 指挥秦军一面佯败 ,一 面派奇 兵二万五千人
国 守 将 举 城 投 降 。 如 此 一 来 ,韩 国 的 上 党 郡 断绝赵军后路 ,再 以一军五 千骑隔绝赵壁 ,这就
战斗 ,即取得上党 。上党百姓 纷纷逃往赵 国。赵 军 中 服务 的 岁 月 应 该 在 40年 左 右 。显 然 ,他
国为了遏 制秦军 的攻势 ,命 老将廉颇率赵军 四十 一 生伴 随战争 ,将 自己的聪 明才 智 、雄 韬伟 略
余 万进抵 长平 (今 山西 高平 ),与秦 军进行 上党 都 贡献 给 了秦 国的统 一伟 业 。 白起 是 一位 不世
关 键词 :白起 秦 昭王 范 睢 冤 死 专制 中 图 分 类 号 :B2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献 编 号 :2095-91 76 (2018)01-0090-08
能 与 后 来 汉 朝 的 太 尉 相 比 肩 ,但 应 该 是 秦 国 军 事 行 政 方 面 的 重 要 负 责 人 之 一 。 昭王 十 五 白起 是 战 国后 期 的秦 国名 将 ,有 记 载 说 年 (前 292),他 晋 升 大 良造 ,为第 16级 爵位 , 他 是 芈 姓 后 裔 ,先 世 可 能 是 楚 国 贵 族 ,不 知 相 当 于 卿 。他 督 兵 攻 克 魏 国 的 六 十 一 城 。 第 什 么 原 因 什 么 时 候 流 落 秦 国 ,居 于 郧 (今 陕 二 年 (前 291),又 与客 卿 错 合 力 攻 克 垣 城 (今 西 岐 山 境 )。 在 他 之 前 , 他 的 家 族 没 有 出 现 山 西 垣 曲东 南 )。 昭 公 二 十 一 年 (前 286)攻 过 显 赫 的 人 物 。他 可 能 自幼 从 军 ,在 秦 国 与 赵 ,拔 光 狼 城 (今 山 西 高 平 西 )。 二 十 八 年 其 他 诸 侯 国 的 争 战 中崭 露 头 角 ,成 为 “善 用 (前 279)攻楚 ,取 得 鄢 、邓 (今 河 南 漯河 境 )。 兵 ” 的 将 军 。秦 昭 王 十 三年 (前 294),他 得 二 十 九年 (前 278)攻 楚 ,占领 楚 国 国都 郢 (今 到 新 任 丞 相 穰 侯 魏 冉 的 推 荐 ,任 为 左 庶 长 , 湖 北 沙 市 ),烧 夷 陵 (今 湖 北 宜 昌 ),兵 锋 东 在 秦 国 20级 的 爵 位 中 ,是 第 10级 ,而 商 鞅 至竞 陵 (今 湖北 潜 江 )。楚 王 逃 至 陈 (今 河 南 在 秦 国 主 持 变 法 时 也 是 这 个 爵 位 。 这 说 明 当 淮 阳 )。 秦 在 郢 设 南 郡 。 白起 因功 被 封 武 安 时 获 得 此 爵 已经 相 当荣 耀 了 。 此 后 , 白起 进 君 。 接 着 ,再 攻 楚 , 占领 大 片 土 地 ,新 设 巫 入 他 军 事 生 涯 的辉 煌 期 ,其 职 务 升 迁 自然 也 郡 (今 湖 北 、四川I交 界 处 )、黔 中郡 (今 湖 南 、 进 入 快 车 道 。 这 一 年 ,他 率 军 进 击 韩 之 新 城 贵 州 交 界 处 )。这 次 攻 楚 的 胜 利 ,对 秦 国 具 (今 河 南 伊 川 西 南 ),取 得 胜 利 。 第 二 年 ,他 有 里 程 碑 意 义 ,因 为 经 过 这 次 征 战 ,秦 国 的 就 晋 升 左 更 , 为 第 12级 爵 位 。 同 年 , 他 率 势 力 范 围 已 经 扩 展 至 长 江 中 上 游 ,深 人 到 今 兵 攻 韩 、魏 于 伊 阙 (今 河 南 洛 阳 南 ),斩 首 之 两 湖 和 贵 州 ,向 西 与 早 已被 征 服 的 巴 蜀 连 二 十 四万 ,虏 其 将 公 孙 喜 ,拔 五 城 ,迁 为 国尉 。 在 一 起 。战 国初 年 幅 员 最 辽 阔 的 楚 国如 今 只 接 着 涉 河 取 韩 国安 邑 (今 山西 夏 县 西 北 )以 剩 下 长 江 中 下 游 的 一 些 地 方 ,秦 国 已经 超 过 东 、北 至 乾 河 (今 山西 闻 喜 县 境 )的 大 片 土 楚 国 成 为 当 时 疆 域 最 大 、人 口最 多 、经 济 军 地 。 此 时 他 获 得 的 国 尉 这 个 官 职 ,虽 然 还 不 事 力 量 最 强 大 的 诸 侯 国 。此 后 ,秦 国暂 时 放
从秦国君臣关系入手,探析战神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的原因
从秦国君臣关系入手,探析战神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的原因引言战国时期,秦国打得山东六国毫无还手之力,战神白起起了很大的作用。
白起被封为武安君,是秦昭襄王嬴稷最为倚重的大将。
白起发动的最震惊世人的战争就是长平之战,赵国足足四十万降卒,居然都被白起给坑杀了。
这让人们见识到了白起的铁血与残酷。
那可是足足四十万人,而且不是死于战场上,而是死于白起杀降。
而白起这为人诟病的功劳,却也最终没给他带来好的结局,因为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在杜邮,有人说这是白起的报应。
而笔者对白起却也没什么好感,一员武将在战场上立功,那是本领。
可是白起,身为名将,居然屠杀已然投降的俘虏,而且还是足足四十万,这就不能称之为名将,或许称为刽子手、屠夫更恰当。
而白起之死和长平之战杀降有关吗?笔者觉得还是有一定关系的,不过,综合史料分析,白起之死更秦国朝堂的君臣关系有关。
白起之死,应该更源于秦昭王,或者称为秦昭襄王对白起的猜疑。
当然也离不开另一位大臣,丞相应侯范雎的推波助澜。
秦昭襄王人物像《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遂自杀。
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
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这段资料是说秦人很同情白起之死。
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俘虏,赵国自然对白起恨之入骨。
但是,白起为秦国开疆拓土,秦人自然很仰慕白起。
而白起之死,乃是秦昭王赐死,这就让秦人很同情白起了。
毕竟白起为秦国立下那么大的功劳,对于秦国而言,又没犯什么罪责。
眼见白起就这么被杀,秦人自然觉得白起十分可怜。
战神白起但是这些百姓没有看到秦国朝堂上的君臣关系,秦昭王会杀白起,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
而白起之死就真地那么无辜吗?在笔者看来,不见得吧!白起固然很有战功,但是他没有正确处理和秦昭王之间的君臣关系。
在秦昭王面前,白起功劳再大,可终究只是个臣子。
白起之死,因为功高震主?白起之死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白起之死,因为功高震主?白起之死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本文导读:一代军神白起,居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一生未尝一败,由于其擅长歼灭战,加上手段凶残,所以也被称为“人屠”!民国学者章太炎统计,在整个战国时期,一共有200万军人战死沙场,其中一半都是白起的杰作。
那么,这样一个牛人,因为什么被杀呢?传统认为,白起之死,主要是因为功高震主!甚至有一种说法,即:如果继续让白起立功,那么拿出秦国所有土地,可能都不够赏赐!总之,白起再打几次大胜仗,灭掉一两个国家,估计秦国就要破产了,所以秦昭襄王就赐死了他!古往今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事数不胜数,因为功高震主,所以秦昭襄王杀死他,也不算什么新鲜事!事实果真如此吗?毕竟,当时秦国正在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战事极为不顺,可谓损失惨重,急需一能打胜仗的将军,没有道理因“功高震主”,而自毁长城!如果说白起打下邯郸之后,功劳威望实在太大了,秦昭襄王再找理由除掉白起,这还说的过去!所以,别再被骗了,白起之死,应该不是功高震主,而是另有原因!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长平之战胜利之后,白起上奏秦王:赵国新败,元气大伤,士气低落,民心浮动,真是灭掉赵国的好时机!然而,秦相范雎却劝秦王,士兵疲惫不堪,如今攻打赵国,可能会损失惨重,应该让士兵先修整之后,才进攻邯郸,秦昭襄王同意了,白起无奈退兵!8个月之后,秦赵大战爆发,但这一次领军的却不是白起,而是大将王陵。
为什么白起没去?原因很简单,这一次白起真的病了,不能走动!然而,面对老将廉颇,和同仇敌忾的士气,大将王陵屡战屡败,很快就损失了五校(一校约为8000人)!这个时候,白起病愈,秦王准备启用白起为将,代替大将王陵!让人遗憾的是,就在这一形势之下,白起情商实在太低,说了一系列不适宜的话,引来了杀身之祸!面对秦王的启用,白起拒绝了!需要说明的是,白起的这一番话,也成为他身死的原因之一!白起分析的这么正确,岂不是说明秦王等人的愚笨?“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
白起之死
白起之死白起之死中范雎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白起过于执拗的性格,居功自傲的心态,及政治上的低能,对王权的冒犯。
白起和王翦比起来,只能是一个政治低能儿。
结局是必然的,一个被赐死,一个“名施于后世”。
司马迁将两人合而并传不可谓不独具匠心。
白起是战国时期四名将之首,也是秦昭王施展宏才大略的最重要军事王牌。
由于商鞅变法的影响,使出身行伍的白起能依靠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走向战国后期军事斗争的巅峰,正是他揭开了秦国统一战争的序幕,为秦开疆并土,一生征战未尝败绩。
特别是在鄢郢之战中占领楚都迫其迁都(逼得屈原跳河),自此无力西顾,长平之战歼敌四十余万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为后期秦始皇一统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白起的死司马迁史记中未详述,综合各篇死因是为秦相范雎所忌惮,后谗言逼死。
明确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
但在描述白起本人的列传中并未明言。
司马迁是将白起与始皇时期秦宿将王翦并为一传——《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原因好像不难看出,《太史公自序》说:“南拔鄢郢,北摧长平,遂围邯郸,武安为率;破荆灭赵,王翦之计”,也就是主要是二人同在秦统一中国过程的不同关键时期中立下不朽功勋。
但司马迁这样的安排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对比机会,使我对白起之死的原因可以很好的联想一下。
我一直不理解的是白起怎么能够两次拒绝秦昭王攻打赵邯郸的命令,甚至在“秦王怒,强起之”时仍敢托辞病重。
在战国时期,虽还没建立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但这也算是欺君罔上,抗旨不尊了吧?此一条罪足以杀头以儆效尤,不灭九族应该就是客气的了。
还需要范雎“言而杀之”么?我想,早在“秦王怒”时,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昭王就已动了杀意吧!回头来看,长平之战后,白起欲乘胜追击直捣邯郸。
然范雎此时受韩赵挑唆唯恐白起位列三公,自己屈居人下,劝秦昭王受韩赵割地献城,见好就收。
不能不说范雎聪明一世但嫉贤妒能的本性蒙住了他的眼睛,不仅使秦统一的大业大大延迟,也为自己政治生涯的急转直下种下了祸根。
将相故事-白起为何会被秦昭王逼死?白起是自杀的吗?
将相故事-白起为何会被秦昭王逼死?白起是自杀的吗?一代名将的死亡究竟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我想,当秦昭王逼死白起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秦昭王最大的错误就是对战争的指挥失误,他不该让白起在赵国长平之战以后退兵修养,他不该在秦国面对赵、魏、楚三国联军围攻的时候还不放手退兵,反而不断往前线输送战士。
这些战死的秦军,他们何其无辜,成为了联军的练手之物。
杀神白起的死有很多原因,但是总结起来也不过是四个方面而已。
秦昭王、范雎、秦国局势以及白起自己。
最重要的原因在秦昭王身上,虽然白起是战场上的统帅,但是秦昭王却是在背后指挥的那个人,他的任何一个决定都影响这战场的局势。
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很是精彩,两国实力均衡,可秦军在打仗中还是那样勇猛,赵军节节败退。
秦军的势头还是很好的,至少一开始就打了很多次胜利的仗,这对于提升士气来说极为有利。
可是,赵军也不是没有实力,他们的将领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而秦军这边则是年轻的将领王龁。
虽然一开始秦军赢了,可是廉颇守在上党,秦军一连几次也无法突破。
秦军和赵军所具有的拥有足够的粮草补给不同,秦军在赵国范围内作战,就粮草的运用来说就需要一队庞大的军队来护送。
还不说粮草够不够的问题,就这运送之路就已经危机和困难重重了。
针对这种形式,秦军最佳作战方案是速战速决,而赵国则是能拖就拖。
范雎作为秦国丞相,他想了一招反间计,故意让秦军放出传言,说秦军不怕廉颇而怕赵括。
年轻的赵王果然中计,撤掉廉颇而用赵括,秦军这边也马上做出调整,将白起秘密送到了战场上,替换掉了秦将王龁。
结果可想而知,秦军大胜,攻占了军事堡垒上党,也就是赵国的最后一道防线。
从这以后,秦军就可以直取赵国都城邯郸了。
但是,范雎这个老头子犯贱,非要在这时候嫉妒白起在战场上立下大功,就千方百计的劝说秦昭王将前线征战许久的战士们召回来修养。
范雎糊涂,秦昭王也跟着糊涂,他以为既然上党已经攻克,那赵国也没什么可怕的,还不是囊中之物,唾手可得。
白起之死 初中作文【450字】
白起之死初中作文【450字】
武安君白起是战国的四大名将之首,人称战神。
他的一生充满了血腥和杀戮,是他在长平之战中用那卓越的军事才能打败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也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白起是怎么死的?就让我为你说来。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让白起班师回朝,回到咸阳后不久,就命令白起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而,白起则推脱不去,说:此时攻打邯郸时机未到。
但是,秦昭襄王却坚持要白起去攻城,白起没有领命。
后来,丞相范雎怕白起会取代他的位置,于是,进谗言,想要杀了白起,就在去往阴密的路上,秦昭襄王赐了白起一把宝剑,就这样,白起自裁了。
如此说来,白起是秦昭襄王听范雎进谏逼迫自杀的。
看来,这又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冤杀功臣的案件。
白起死后,他的墓修在了咸阳。
如今,在眉县常兴镇白家村白起故里还有纪念他的祠堂——白起祠。
村子里有白起的后代,他们时常祭祀自己的祖先。
愿,这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军在天之灵能得到安息。
最后,我想说:白起不但是我们眉县最大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1 / 1。
白起为何会落得举剑自刎的悲惨下场
白起为何会落得举剑自刎的悲惨下场?严循东 2021年6月9日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
据唐代诗人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记载,白起的先祖是楚国公族白公胜。
白公胜谋反失败自杀后,他的儿子逃往秦国,世代在秦为将,白起便是白公胜之后。
秦国能一统天下,有一个人至关重要——在《千字文》里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的白起。
单就军事而言,他可谓是一位杰出的统帅。
征战沙场三十余年,攻克城池七十余座,歼敌近百万。
但正因其杀戮太重,而沦落到被逼自杀的结局。
白起一生有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辉煌胜利,战功显赫。
但因此也引起了当时秦国丞相范雎的妒忌。
长平之战后,赵国主力部队被尽数歼灭,全国上下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
前259年,秦军再次攻占上党郡,并且兵分三路:王龁一路攻下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市西南)、皮牢(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北);司马梗一路攻下太原郡;白起率军攻打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准备一举灭赵。
韩、赵两国大为恐慌,韩桓惠王决定割地求和,而赵孝成王亲自前往秦国拜见秦昭襄王,并与大臣赵郝约定割让六座城池与秦国和谈(见《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两国使者又携重金游说秦相范雎。
范雎担心白起功高影响自己的仕途,以秦国士兵征战操劳需休养为由,劝说秦昭襄王答应韩、赵两国求和。
秦昭襄王听从范雎的建议,答应韩国割让垣雍(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北)、赵国割让六座城池为条件进行和谈。
双方于正月停战,白起得知此事后与范雎产生矛盾(见《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作战以重创敌国军力为主,在他的征战生涯中歼灭了近百万敌军,因此得到了“人屠”的绰号。
尤其在长平之战中,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多日。
主帅赵括亲率精锐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四十万赵国士兵投降。
白起与手下将领谋划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
”于是,白起用欺骗手段,将赵国四十万降兵全部坑杀。
历史趣谈:让人闻风丧胆的大秦杀神白起为何会选择自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让人闻风丧胆的大秦杀神白起为何会选择自杀
导语:白起是秦昭王时期的将领,善于用兵,曾领兵进攻韩、魏联军,在洛阳一带创下了斩敌二十四万、夺城五座的骄人战绩。
白起不知疲倦,最大的爱
白起是秦昭王时期的将领,善于用兵,曾领兵进攻韩、魏联军,在洛阳一带创下了斩敌二十四万、夺城五座的骄人战绩。
白起不知疲倦,最大的爱好就是打仗,以至到了使韩国、魏国、楚国、赵国的士兵闻风丧胆的程度。
真正让白起名扬天下的是长平之战。
昭王四十七年(前260),秦国攻韩国,夺取上党。
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
赵国在长平屯兵,接应上党百姓。
于是,秦国借此机会进攻赵国,赵国派廉颇带兵迎战。
赵国军队是本土作战,因而廉颇高筑围墙,坚壁不出,想以持久战来拖垮敌人。
为了速战速决,秦国施行反间计,导致赵国以赵括取代廉颇率兵攻击秦军。
秦国委派白起担任上将军,要与赵国决一死战。
军事理论甚是了得的赵括走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兵进击秦军。
秦军佯败而逃,同时布置了两支突袭部队逼近赵军。
赵军乘胜追击,一口气追到秦军大营。
但是,直到此时赵军才发现秦军营垒十分坚固,难以攻入,而秦军的一支突袭部队已经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另一支快速部队已经插入赵军的营垒,赵军就这样被彻底分割包围。
这样一围就是月余,饿红了眼的赵兵自相残杀,以人肉充饥。
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发起猛攻,射杀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四十万赵军成为俘虏。
之后,白起采用欺骗手段,将四十万赵国降兵悉数活埋,四海震惊。
长平之战打出了秦国的威风,从此,秦分两军分别攻打韩国和赵国。
生活常识分享。
将相故事-白起因何事而死?他为什么不接受秦昭王给他的任务?
将相故事-白起因何事而死?他为什么不接受秦昭王给他的任务?战国时期有四大名将,他们分别是白起、廉颇、李牧和王翦。
其中,白起和王翦出自秦国,而廉颇和李牧则出自赵国。
白起是他们四个当中称号最响亮的,因为他不但被人们称为“杀神”,更是被人们赋予了“人屠”的名号。
可是不管是哪个名号,都带着血腥和杀戮,这也是白起作为战士最光荣也是最残忍的标志。
白起战功累累,以用兵如神著称于世,在秦国开疆扩土的连横兼并战争中更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秦昭襄王重用白起,最后却下令赐死了白起,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位帝王如此生气,以至于要杀了白起呢?在《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白起看起来很愚笨,他根本不懂得看君王的眼色,也不会朝廷之中的那些弯弯绕绕,倒是很符合他作为武将的性子。
当秦昭襄王来到白起的府中的时候,他让白起带他参观了一下书房,但是秦昭襄王在书房中却没有见到一本有关于兵法的书。
这时秦昭襄王就发话了,他就问:“白起将军,你是打仗的,怎么书房里连一本兵书也没有?”白起不知道这是秦昭襄王在怀疑白起有入朝野争权势的野心,白起说:“回大王,我看这些摆在外面的书,也都是做做样子,真的兵书我怎么能把它随意的摆放在外面呢!这兵书可是我吃饭的东西,我就靠它了,一定要好好珍宝着。
”于是他就从一个看起来打造的十分精致的大盒子里拿出了用上好的布料包裹着的兵书。
看白起那个宝贝劲儿,秦昭襄王又问白起为何要把它放在平常根本拿不到的地方。
白起回答:“这书我已经看过了,早就已经很熟悉了,既然自己已经记住了,就为它找个安静的地方待着。
况且带兵打仗不止要依靠兵书上的死道理,那是要观测地形地貌,以及天气等各种因素的,靠着单单一本书,是不能取胜的。
”秦昭襄王觉得白起真的是一个大将之才,当即询问白起,有什么志向和心愿,是否愿意帮助自己成就霸业。
白起听了秦昭襄王的宏图后,也是激动万分,立马就对秦昭襄王表示了忠心。
后来秦昭襄王要他帮忙攻打武安的时候,他居然还问了一句为什么,但是秦昭襄王就没有回答了。
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白起为什么被秦昭襄王赐死
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白起为什么被秦昭襄王赐死在军事才能与实际战绩上,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在所有武将中都可以压倒很多人,排在第一,战国时代的武将放在一起,他同样都在前三之列。
就是这样一位绝世的名将,最终下场竟然被秦昭襄王赐死。
公元前289年9月,秦昭襄王派五大夫王陵攻赵率军攻赵。
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
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校(一校约为8000人)秦军。
白起病愈,秦王想让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认为没有获胜的机会,表示反对。
>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结果久攻不下。
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命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秦王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
但武安君有病,未能成行。
过了三个月,诸侯联军攻击秦军更加紧迫,秦军屡次退却,报告失利情况的使者天天都有来的。
秦王就派人驱逐白起,不能让他留在咸阳城里。
武安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
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从上面的描述不难看出,白起被赐死,主要原因有两个:1,与秦昭襄王有战略分歧,并且始终不愿意改变立场和态度;2,有看笑话、发牢骚的小辫子。
>在秦国的历史上,昭襄王的能力才干绝对可以排上前三的,其在即位之后就面临太后执政,外戚当权的不利局面,但是成年之后在范雎的帮助成功收回权力,正式亲政,全力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
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
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昭襄王是站在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战略高度,认为当前秦国的首要目标和任务乃是尽快灭掉最硬的绊脚石,赵国。
而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实力被极大地削弱,正是“趁他病要他命”的最好时机。
历史趣谈:解析白起之死原因 没有逃过功高盖主的命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解析白起之死原因没有逃过功高盖主的命运
导语:提起来中国历史上的有名的常胜将军,我们能够想到的可能就是:孙武、吴起、岳飞、霍去病、卫青等,没有人能够很快的说出“白起”这个名字,
提起来中国历史上的有名的常胜将军,我们能够想到的可能就是:孙武、吴起、岳飞、霍去病、卫青等,没有人能够很快的说出“白起”这个名字,那么,“白起”到底是谁呢?
白起画像
白起,是中国历史上战功最显著的将军,是战国四将之首(其他三位是李牧、廉颇、王翦)。
是秦武公的嗣子公子白的后代,所以又称为公孙起。
他是仅次于孙武、吴起的中国的常胜将军。
白起,是秦国的名将,善于用兵,替秦昭王征战六国,受封为“武安君”,也就是现代的“国防部的最高领导人”守护国家的安全。
白起也完全胜任这个称号。
因为,从十五岁开始,白起便从军打仗,展现自己在指挥战争的独特天赋。
也因此,受人赏识,被魏冉培养成国家重要的将军。
白起,这个人是从小就比较沉默寡言、隐忍果断,这点在他成年后的战争中也有所体现,因为,白起嗜杀,曾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四十万降俘。
与此同时,白起一生征战沙场三十七年,攻占城池七十余座。
可以称得上是战功赫赫,是历史上鲜少有人能比得上的。
最关键的是他征战一来,并没有打过败仗(史书上没有介绍过),这更是无人能及的。
“战神”白起是对白起将军最好的称呼。
因为,白起征战沙场,杀敌无数,但他仅仅是在军事上谋略指挥,并没有权谋利益上的小动作,这也是最后,白起受人陷害,自杀而亡的原因之一。
生活常识分享。
白起为什么被赐死
白起为什么被赐死刚烈的白起拔出剑:“我有什么弥天大罪,何至于这个下场?”良久,他又叹息道:“我本来就该死。
长平之战,赵国40万人投降,我欺骗了他们,把他们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
”白起,又名公孙起,秦国上将,“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之首。
白起善于用兵,史书记载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他一生征战37年,未尝一败,打得六国无人敢挂帅迎敌,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不世之功;但却因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40万降卒,而被正统史家永远打入“冷宫”,不得立于名将之列。
是百战百胜的“战神”,还是杀戮无度的“杀神”?人物的解读有不同角度,而史实却是唯一的。
透过千年变幻的历史烟云,回到那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国时代。
白起,这个有血有肉的关西汉子,向我们走来……关西大将,一战成名“关东出相,关西出将”,这句话,或许正是源于白起。
白起是今陕西眉县常兴人,当年这里是秦国关西故地,百姓与羌胡等族杂居,崇尚勇力、精于骑射。
白起的档案在公元前294年前是一片空白,史书上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
公元前2 94年,在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外,白起第一次亮剑,以左庶长(相当于中级将领)的身份指挥新城之战。
他一战告捷,初步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
此时,距离商鞅开启的变法时代,刚刚过去62年。
接下来的37年,秦国进入了白起的征战时代。
新城之战,打开了秦国东进的大门。
韩国当然咽不下这口气。
为了夺回新城,韩国找到魏国帮忙。
24万联军聚集在伊阙(今洛阳龙门),向白起叫板。
秦军人数不及对方一半,唯一的可趁之机是韩、魏两军各有私心。
白起绕到了魏军的背面,突袭得手,再掉过头来,全歼韩军,俘获了主将公孙喜。
这是战国时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24万联军化为乌有,韩、魏两国被挤出了强国俱乐部,5座城池归于秦国。
第二年,一听说白起又要出兵,魏军闻风而逃,61座城池拱手相让。
至此,韩、魏已不堪一击,秦国开始把主攻方向改向南方的楚国。
立下盖世之功的白起,却被秦王赐死,他的遭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立下盖世之功的白起,却被秦王赐死,他的遭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公元前257年十一月,一队传达秦王令的精锐骑兵在咸阳城郊杜邮亭追上了一支西行的队伍,人群中为首的是威震天下的武安君白起。
已被贬为大头兵的白起,接到他人生中最后一道王命,秦王赐剑令他自裁。
一个征战沙场几十年,战无不胜的杀神,没有马革裹尸,却倒在了小小的杜邮亭;一个外号“人屠”的杀神,累计屠杀100万士兵,占战国阵亡将士的一半,“人屠”也没能逃过被屠杀的命运;一个彻底击垮魏、楚、赵三个顶级强国,对大秦有定鼎之功的统帅,却死得如此窝囊。
白起自刎的消息传出,“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白起为什么会落得如此悲惨结局?是真的因为功高震主吗?其实白起的死没那么简单。
杀神白起白起,秦国郿邑人。
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白起在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时任秦国相国的魏冉。
这一年魏冉举荐左庶长白起担任攻打韩国的主帅,顺利攻占新城。
这一战是秦国被齐魏韩三国联军打破函谷关,割地求和后,东出血耻的第一战。
初登战国舞台的白起,宛若名剑出鞘,龙吟天下。
第二年,白起又在相国魏冉的力推下,担任抵御魏、韩联军的主帅。
然而,他把防御战打成了歼灭战。
在伊阙,一战歼灭韩魏联军,斩首24万,此战之后,韩、魏两国精锐军队丧失殆尽,白起因功升国尉。
此后基本每年,白起都要率军出征,每战必砍杀上万人头。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攻破楚都,焚毁楚王室陵墓。
白起攻楚共斩首35万,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白起因功封武安君,成为秦国军界第一人,杀神白起名震天下。
秦王收权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41年,秦国朝堂发生巨变。
秦昭襄王采纳范雎建议驱逐“四贵”,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并从母亲宣太后手中夺回了朝政大权。
秦昭襄王是秦国一代雄主,在位56年,但是他独立执政时间仅有15年,在他登基后的41年里,秦国被他的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实际掌控。
秦昭襄王就这样无欲无求地过了41年,而魏国人范雎的到来,点燃了深藏在他心中的权力欲望。
历史趣谈:大将军白起是个什么样的人?最终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将军白起是个什么样的人?最终是怎么死的导语:白起,出生年月不详,公元前257年去世。
白起又称公孙起,嬴姓白氏,名起,其先祖为秦国公族,所以又称公孙起。
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人,战国时白起,出生年月不详,公元前257年去世。
白起又称公孙起,嬴姓白氏,名起,其先祖为秦国公族,所以又称公孙起。
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将领、军事家。
白起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是自刎的,他的死是他个人造成的。
白起的赫赫功劳却全是靠打仗打出来的。
纵贯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战功赫赫的几乎都没有什么好结果,决大部份死在自己人手中。
白起违被秦王的旨意,让他是打仗不去(因为白起算定那仗是必输无疑的),可是大王的意思怎么能违抗呢,显然不给面子啊~!顺着主子意思办事有何不可,要荣誉还是要命啊,封建时代要想活命就得顺着主子的意思办事。
白起是一个极度自信又极度自负的军事天才,真正永无败绩的战神。
正因为追求职业生涯的完美,白起拒绝向秦昭王妥协,坚决不带兵讨伐邯郸,导致了最后自刎的悲剧下场。
或许在白起看来,正确比活着更有价值,这就是白起能保持不败纪录的真正原因。
虽然秦昭王赐死白起导致白起自刎,但是白起并没有怨恨秦昭王,但是他这样一个将领得到了这样不善终的结果总得有个说服力的理由啊。
四十多年的战争场面在白起的脑海里以快镜头的表现形式闪过,最后定格在了长平那个血腥的画面,白起醒悟了:“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白起为自己的报应找到了充分的理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白起怎么死的 白起之战的真相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白起怎么死的白起之战的真相是什么
导语:白起怎么死的,白起的死离不开他的嚣张跋扈,离不开他的自以为是,离不开他的自作聪明。
据历史记载,自从长平之战之后,白起以为可以一劳永
白起怎么死的,白起的死离不开他的嚣张跋扈,离不开他的自以为是,离不开他的自作聪明。
据历史记载,自从长平之战之后,白起以为可以一劳永逸,结果他的想法太天真了,没想到最后被君王所猜忌,君主与臣子互不相信,互相猜测,最后导致了白起的死。
白起简介
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
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
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之战
战神白起一生战功赫赫。
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战神白起一生的军功是千千万万的头颅换来的。
人们往往只看到战场上功臣名将表面的荣耀,却忽视了这荣耀背后战死的无数英魂。
白起的少年时代未见诸史书,据说他行伍出身,靠着勇猛作战一步步爬到高位,被封为战神白起。
战神白起为何是“人屠”时间回到两千多年前那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国末期,在那个以杀人掠地为主要内容的时代里,秦国的战神白起无疑是将军中“男一号”。
从历史上看,他是当之无愧的战神,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实际奠基者之一,但从另一面讲,他一生杀伐过重,是天生的屠夫。
生活常识分享。
白起为什么会被赐死
白起为什么会被赐死白起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一辈子不打败仗的名将,历史上的白起堪称一代战神,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白起为什么会被赐死,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起为什么会被赐死白起是战国时代秦国人。
关于他的出身,一种说法是他是秦穆公将领白乙丙的后代,一种说法是他是楚国公族白公胜的后代。
总之,祖宗曾经阔过。
不过,到了白起父辈时,他的家族已经没落了。
所以,他是真正从一名小兵做起,凭借战功一步一步成为掌管秦国军政大权的大良造。
光从个头上看,白起不太像一名将领。
因为他长得短小精干。
不像其他将领,人高马大,威风凛凛。
不过,外表的普通,阻挡不了白起那天生的军事才能的发挥。
他做事认真,行事果断,分析事情透彻,意志坚强。
更重要的是,他非常善于用兵,而且,属于进攻型的选手。
白起为秦国居功至伟,却落得自杀收场的惨淡结局。
前258年,白起被夺官、削爵、降为士兵、迁居他乡。
白起才走,秦昭王就和范雎商量:“白起心怀怨诽,不如处死。
”在咸阳城外十里,白起接到了赐死的命令。
刚烈的白起拔出剑:“我有什么弥天大罪,何至于这个下场?”良久,他又叹息道:“我本来就该死。
长平之战,赵国40万人投降,我欺骗了他们,把他们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
”说罢,他举起了那把鲜血浸染过的战剑,刺向了自己。
有句老话叫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白起其实在长平之战以后就有这种预兆了,他功劳很大而且拥兵自重,和同僚之间关系也搞不好,特别是从那以后白起开始变得有些跋扈,所以秦王觉得留着他将来必定是个祸害。
白起之死,实际上是秦国军队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此前,秦军是一支用物质刺激激励起来的近乎野蛮的军队,横扫大半个中国。
此后,将领和士兵看透了战争的残酷,不愿意为升官发财而打仗了。
所以,秦国末期,镇压农民起义时,北方防备匈奴的秦军姗姗来迟,南方抵御越族的秦军按兵不动。
曾经强大的秦国如云烟一般飘逝在农民起义军的呐喊之中。
为什么白起之死是必然的白起并没有居功自傲,更没有拥兵自重,然而他却被秦王无情地杀掉了——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
白起之死:清洗穰侯的党羽,控制兵权的秦君
白起之死:清洗穰侯的党羽,控制兵权的秦君说到白起之死,不能简单归结为秦昭襄王的昏庸和范睢的嫉贤妒能问题,也不能片面的说是白起的性格决定命运的问题,白起之死背后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白起的死是政治事件,而不是功高震主。
白起的崛起,离不开穰侯魏冉的赏识,没有魏冉这位伯乐,白起是平民之子,怎么有机会飞黄腾达呢?有人可能对白起的平民身份有所怀疑,但是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里,关于白起的出身只有一句话:“白起者,郿人也。
”除此之外再无记载。
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里还有两处记载:“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
“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
”客卿是战国时期他国人到本国来做官的官位,李斯到秦国时就曾经担任过客卿一职。
没有在白起名字前加客卿也可以从侧面说明白起不是外来户,而是个地道的老秦人,至少白起不是从他国过来的,否则白起最开始的职务就不是左庶长,应该也是客卿才对。
因此,对于白起的身份,可以确认是秦人无疑。
和韩信一样,如果没有伯乐,一介布衣很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韩信的伯乐是萧何,那么是谁把白起推荐给秦昭襄王的呢?是穰侯魏冉。
昭王十四年,魏厓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
——《史记·穰侯列传》当时白起的职务是什么呢?司马迁在《史记》里没有说,但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白起在被魏冉推荐给秦昭襄王时是有爵位的,那么是什么爵位呢?左更。
左更属于秦二十级军功爵位中的第十二级,这是在秦昭襄王十四年的时候。
我们发现白起在秦昭襄王十三年的时候,白起爵位是左庶长,属于十级爵位。
也就是说白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生了两级爵位,升级的原因无他,军功累积所致。
白起代替向寿成为主将攻击韩魏,成就了白起的成名之战:伊阙之战。
向寿是宣太后的娘家亲戚,且并不是无能之辈,被白起取代前,向寿刚刚取得伐韩的胜利。
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
——《史记·秦本纪》按道理讲,魏冉似乎没有理由用白起接替向寿。
历史名将白起怎么死的
历史名将白起怎么死的白起是中国历史上战功显赫的将军,那么白起怎么死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得到白起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白起为什么被赐死白起——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
也是“战国四将”之一,并且位于四将之首(其余三人是李牧、王翦、廉颇)。
被世人封为“战神”、“杀神”。
也是敌人眼中的“人屠”。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优秀、霸气的将军为什么会被赐死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能够从白起的性格,和生平着手,仔细的研究分析。
第一,白起的功劳太过强大。
白起,身为将军,为秦王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功高盖主”,然而,“枪打出头鸟”,早已有人盯上白起,迫不及待的想要白起去死。
这个人便是范睢。
范睢是秦国的相侯,身为文职为秦国出谋划力。
然而,就是这样,范睢也害怕白起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常年在秦王的身边说着白起的坏话,迫使秦王与白起的误会愈加深重。
最后,因为,秦王在外征战,想要白起去指挥,白起不想去。
然后秦王爆发了,一气之下赐死了白起。
还有一点的原因,是白起本身的性格造成的。
白起一生领军打仗无数,身为“关西名将”,也因为“长平之战”一战成名。
但是,白起毕竟是将军统帅,是位有血有肉的汉子。
虽然,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赵国四十多万的降卒,但是也许并不是他的本意,据《史记》记载,白起曾经是有请求过秦王的。
所以,白起自知作孽深重,便不再领军攻打赵国。
白起便是因为这样被秦王赐死。
白起的评价首先,司马迁曾记载过:“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不可否认,白起在领军打仗上有独特的造诣。
他能够妥善的分析敌情,然后冷静、迅速的作出相应的措施。
可以说,白起善于用兵,在行军打仗上,能够运筹帷幄,面对强敌的来袭,也能镇定自若,得心应手。
白起完全称得上是秦国的英雄,历史上鲜有的出色将领。
然而,还有更多的人评价白起的“暴掠者”,说他不配评为“名将”,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白起英勇善战,在长平之战后取得大获全胜,但是白起却坑杀了赵国四十多万的降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白起的人生悲剧成因白起是秦国的著名将领,但是结局却十分悲惨,这既有应侯谗毁的原因,也有忤逆皇权的原因,还有其自身心理、性格等原因。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白起走上了亡身之路。
标签:白起;悲剧;应侯白起是中国战争史上继孙武之后出现的一个伟大的军事统帅,也是秦国历史上战功最为卓著的军事将领。
他一生善于用兵,征战沙场达37年之久,攻取七十余城,歼敌百万,未尝败绩,尤其是长平一战,名声大震。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创作原则记录了白起的是非功过,因此也给读者呈现出一个颇有争议的一个英雄形象。
后人论及白起的时候,或赞赏他攻城略地的军事才能,或指责他杀人如麻的残忍暴行,或感叹他的悲惨结局,即使司马迁本人对他的悲剧命运原因也并未多加评论,针对这一问题,学界目前全面论述的文章也所见不多,因此笔者试图从《史记》文本出发从以下几方面对白起悲剧命运的原因加以分析:一、应侯的嫉妒与谗毁白起是一个英雄人物,在秦国历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他的命运却是悲惨的,因此引起人们的怜悯和同情。
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也不无遗憾和同情的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
”〔1〕班固写《汉书》,亦持此观点,认为白起之死是应侯导致的。
《汉书·王尊传》记汉成帝时,王尊因遭人诬告而被免官,湖县的三老公乘为王尊而上书皇上,要求明辨是非,其中提到:“昔白起为秦将,东破韩、魏,南拔郢都,应侯谮之,赐死杜邮。
”〔2〕尚在《史记辩证》卷七《白起王翦列传》中说到:“范雎远交近功之策,第以倾穰侯,及相秦之后,未尝力攻魏,虽伐韩者三,而不从南直攻郑,反与赵相持于长平,以致竭力而多杀,且害白起于杜邮。
”〔3〕但是笔者认为范睢的进谗只是为白起悲剧性命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只是白起走上人生悲剧的一个间接原因。
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雎凭借自己出色的辩才赢得了秦国的信任和重用,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范雎为人恩怨分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仇必报”是他的人生准则。
但是在自己地位、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他表现出了自私的一面,那就是对白起的嫉妒和遏制。
在白起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后想乘胜灭赵,但是“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
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
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
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4〕范睢被说服,既不想让白起继续扩大战功,也不想让白起权势跃居己上,因此接受了苏代的离间之计,便向秦昭王进言,阻止了白起的攻赵行动。
后来,白起听说此事,便与应侯有隙。
这是统治阶级内部将相争权的结果,同时也是白起走向悲剧命运的一个引线。
相比而言,“负荆请罪”、“将相和”则是历史上将相关系的美谈。
廉颇虽是一员武将,容易意气用事,但是却心系国家安危,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将相关系出现内矛盾时,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考虑,勇于承认错误,负荆请罪。
而蔺相如则以大局为重,处处谦退,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广阔的磊落胸怀,同样也是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考虑,正因如此,强秦才不敢轻易加兵于赵。
然而,同样是为秦国效忠的将相,范雎却做出了个人利益为先国家利益为后的选择,与蔺相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宁愿退兵,也不希望白起超过自己。
如果范睢高风亮节,虚怀若谷,将相之间齐心协力,白起攻打赵国定会势如破竹,二者之间就不会产生怨隙,白起的悲剧就不会出现。
但是,应侯对白起的遏制并没有就此停止,在白起被秦王贬为士伍逐出咸阳城时,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
”〔5〕于是白起被赐死杜邮,以剑自裁。
就这样,在范睢的进一步打击下白起最终被秦昭王逼至绝境。
假设一下,如果没有应侯的嫉妒和谄毁,白起或许会免于一死,但这只是白起走上人生悲剧的一个间接原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么,白起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二、恃功自傲忤逆皇权“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6〕这是司马迁在白起被赐死之后做出的解释。
但是笔者认为白起触怒了秦国最高统治者,忤逆了皇权,这正是他走上悲剧的根本原因。
在春秋战国时期,忠的内涵十分广泛,但是“忠君”无疑是其核心内容。
《春秋左传注·僖公五年》说:“失忠与敬,何以事君?”〔7〕《诗经·邶风·北风》笺中说到:“事君无二志,忠之致。
”〔8〕白起一生驰骋沙场,屡立战功,为秦国鞠躬尽瘁,这都是尽忠的具体表现,但是却功亏一篑,由于邯郸之战拒绝带兵出战,而忤逆了皇权,最终导致了杀身之祸。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9〕这是儒家以礼为前提的理想君臣关系。
面对国家危难,军队的失败,秦昭王虽然多次请其出战,但白起却无动于衷,先后多次称病推辞:第一次,秦王欲使白起代王陵将攻邯郸,白起不可;第二次,于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第三次,后来秦王怒,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应侯请之,不起。
然而,事不过三,秦昭王三番五次令白起带兵出战,白起却始终不肯就命,当攻赵之事最终遭致失败时,无可奈何的秦昭王惟有除去白起方能解心头之恨,于是,秦王把白起免为士伍,遣出咸阳,使使者赐之剑,自裁于杜邮。
就这样,白起成了忤逆皇权的牺牲品,邯郸之败的替罪羊。
如果说忤逆皇权是导致其悲剧的根本原因,那么拒绝出兵就是忤逆皇权的直接原因。
此时正处于战国末期,秦国即将走向严酷的法制社会,君王在臣子面前只有权力而没有义务,而臣子在君王面前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那么白起明知道皇权不可违背,却为什么又三番五次忤逆皇命而拒绝出兵呢?首先,白起之所以拒绝出兵,有他性格残暴、居功自傲的原因。
据《史记》的记载来看,秦昭王十四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
三十四年攻魏,拔华阳,走芒卯,斩首十三万;同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两万人于河中。
四十三年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
尤其是长平之战结束时,“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秦。
起计曰:‘前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
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
’乃挟诈而尽坑杀之。
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前后折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据统计,自秦孝公以后,至秦始皇十三年止,白起为将就斩首九十二万人。
这一方面证明白起指挥有方,作战勇猛,功勋显赫,另一方面也是他性格残暴的写照。
白起性格的残暴,必然导致他居功自傲而又桀骜不逊,这势必与秦昭王发生冲突。
因此,当秦昭王命他带兵出战他敢于拒绝,并且当秦兵久围邯郸而不能拔,秦军多失亡时,武安君还在标榜自己的大将权威说:“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10〕秦昭王怎能忍受这样的风凉话,这更加激怒了秦昭王,从而使他离悲剧的命运更进了一步。
其次,白起之所以拒绝出兵,有错失战机、有利形势不在的原因。
在白起已经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即将乘胜灭赵攻韩的关键时刻,应侯接受了韩赵使者苏代的游说,劝说秦昭王停止攻打邯郸,接受赵国的割地求和,罢兵而还。
后来当秦国再攻邯郸不下之时,几次派遣白起出兵他都不肯,因为白起认为已经错失战机,况且战争形势今非昔比:“邯郸实未易攻也。
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不可。
”〔11〕这是白起对此次战争形势的分析,可以说合情合理,后来秦兵的失败也验证了白起的判断。
因此,白起预见到有利形势已经不在,即使带兵出战也不会取得胜利,他也不想把这次失败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遂称病,终不肯行。
所以,白起以此为正当理由,加之身体生病,最终不肯带兵出战。
第三,诈坑赵国降兵45万产生的心理原因。
“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之,是足以死。
”〔12〕这是白起临死之前对自己悲剧命运的最后解释,也是白起对自己残暴性格的良心发现,但是这并非是一命换一命那么简单,而是诈坑赵兵45万给赵国以及其他敌国所带来的心理忧患。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战争和死亡也避免不了,但是白起的这种做法会给六国人们带来极大的恐慌和抗拒。
白起之所以拒绝出兵,有他的心理担忧,因为“降杀之为害,祸大于剧战也”,〔13〕他将难以重得志,故拒绝出兵,这也是导致他忤逆皇权潜在的心理原因。
假使赵兵都预知投降必死,那么即使赤手空拳犹可畏也,何况四十万士兵都披坚执锐呢。
所以,两军如果交战,赵国士卒即使战死也决不会弃城、投降。
白起虽然赢得了长平之战,但却输掉了人心输掉了诚信,因此不敢再次出战。
总之,秦国战功卓著、功勋显赫的英雄白起消逝了。
正是在应侯的谗毁下,秦昭王的愤怒下以及白起自身心理、性格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使白起走上了亡身之路。
[参考文献]〔1〕史记·白起王翦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42.〔2〕汉书·王尊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3235.〔3〕历代名家评史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582.〔4〕史记·白起王翦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35.〔5〕〔6〕〔10〕〔11〕〔12〕史记·白起王翦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37.〔7〕春秋左传注·僖公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0:304.〔8〕毛诗传笺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13.〔9〕论语译著·八佾第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0:30.〔1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