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空间理论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政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的视角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是一种将空间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空间中的互动与塑造。
这种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是一种线性传递过程,更是一种空间建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与教育效果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空间关系。
教育内容的空间呈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应当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
教育者的空间角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他们需要在空间中营造出开放、包容、互动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受教育者的空间参与: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他们通过在空间中的积极参与和思考,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教育环境的空间营造:高校应当营造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环境,包括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学习氛围等,以影响和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
优化教育内容:高校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进行优化和更新,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高校应当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提升教育环境:高校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环境,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等,以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和全面发展。
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的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不仅取决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者等因素,还与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1.伟大斗争氛围。
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大特点是充满着伟大斗争的氛围。
社会主义社会处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长期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始终保持斗争精神,从而不断发展和壮大我们的事业。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灵魂。
它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渊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要求,决定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之紧密结合。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先进文化。
这种文化是对人民有利的、富有生活力的、全面发展的、面向未来的文化体系。
社会主义社会的先进文化对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
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了解人们在这种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要重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
3.激励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到动机的驱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在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方面下功夫。
通过对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增强人们抵御各种负面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能力。
三、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新时代人才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新时代人才。
这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社会工作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社会工作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社会工作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正相关性,二者目标一致,方法互补,任务交叉。
过程的整合性和内生的模式灵活性,这是将社会工作理论应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行性的逻辑依据。
把个案法、小组法和社区法等社会工作方法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思想、物质文化条件,构建高校社区平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渗透融入高校局域网络社区。
标签:社会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一、社会工作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相关性社会工作(Social Work)应该说最初在国内是一个舶来概念,它将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应用于人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其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
“社會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并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有本身的理论体系和规范方法,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将这类知识应用到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够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拓展其研究视阀,变革其手段方法。
1.目标一致社会工作在尊重对象的基本价值前提下,挖掘其个体潜能,并大力培育、提升这种个体内在的潜能。
协作社会中的部分群体、个人和社区等对象,帮助并关爱弱势群体对象,改变其当时的不利社会处境。
这归根结底是促进社会整体中部分人的进步和发展。
对照该目标,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之不谋而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尽管不是以大学生群体中弱势对象为工作重点,而是关注整体大学生群众的德、智、体、美的发展。
“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是党和国家的文件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
2.方法互补作为一种社会学领域的社会工作,其工作理论和方法毫无疑问具有独特性、专业性,有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在如何助人以及怎样成功预防潜在问题出现产生等等方面,社会工作的方法具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空间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野
2019·0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是在分析“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以及“家庭、学校与社会”等诸多空间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刻影响的基础上,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空间连续性和对空间转换的适应性,以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根红线,贯穿于“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落实其线上与线下的接榫,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空间的最大增量。
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根红线,在“家庭—学校—社会”诸多空间场域中的无缝隙弥合,增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因此,启动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范式革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发展进行真实、精准的建构,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科学品质。
关键词:空间转向;虚拟空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作者简介:卢岚,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上海200093)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社会结构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7FKS01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19)03-0028-03空间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卢岚视野,越来越被人文社会科学援引,通常以视域、视野、视角出现。
它具有范畴的意义,规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问题预设、研究路径以及论证格局的独特性。
文章力图以空间转向的研究视野,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预设、理论框架及其变革的独特性与合理性等若干问题进行探索[1],通过空间分化这一思维切入口,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何以可能?其运行机理是什么?进而寻求一种更为综合性或整体性的分析视角,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运行机理,以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研究现状分析1.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研究现状分析。
尽管在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性质乃至名称皆不同,但它却是普遍存在的,且发达国家经常依据世界及本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转变不断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目标,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摘要】本文从社会治理视角出发,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现状分析。
随后,结合社会治理视角,提出了创新模式,分享了实践案例并进行效果评估。
通过对社会治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全面论述,突出了其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这一研究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推动社会治理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创新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
【关键词】社会治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实践案例、效果评估、重要性、应用前景1. 引言1.1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治理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人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简单灌输知识和意识形态,而是要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实现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性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展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注重培养公民的思想觉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不仅可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可以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参与意识。
它将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将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2. 正文2.1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社会工作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做 了 许 多 有 益 的尝 试 , 经 济 发 展 、 治 进 步 、 化 繁 荣 、 为 政 文 社 会 稳 定 和个 人 发 展 做 出 了积 极 贡 献 。但 传 统 的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理 论 与 实 践 存 在 重 社 会 价 值 忽 视 个 体 价 值 、 一 般 要 求 忽 重
想政 治教 育 真 正做 到 以人 为本 , 决 思 想政 治教 育在 发 展 过 程 中所 面 临 的 问题 , 足 人 的 需 要 。 解 满 关 键 词 : 会 工 作 ; 想政 治教 育 ; 社 思 以人 为本 中 图分 类 号 : 41 G6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7 7 (叭 20 — 01 3 0 1 0 — 9 42 )9 0— 3
理念 , 以心 理 学 、 会 学 的 相 关 理 论 为 指 导 。 比较 成 熟 的 改 社 有 变人 的认知 、 变对群体 和社会态 度的方式 与手段 , 为 目 改 这
治 与 经 济 的辩 证 关 系 。它 有 特 定 的研 究 对 象 和 领 域 , 要 研 主
究 思 想 和 行 为 之 间 的变 化 规 律 以及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规 律 , 是 研 究 影 响 思 想 发 展 变 化 因素 、 究 对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和 管 理 的 探
第3 3卷 第 9期
21 0 2年 9月
通 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RNAL OF T OU ONGHUA NORMAL UNI RS T VE I Y
Vo. 3 № 9 13
S p 01 e .2 2
社 会 工 作 视 野 下 的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杨 小方 , 吴 静 , 国 红 苏
社会空间理论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莱 布尼 茨 认 为 ,空 间 概 念 是人 们 在 理解 和 把握 事
在 一 般 的意 义 上 .空 间 指 物体 存 在 的位 置 和
场所 , 物 体 与空 间 的关 系是 空 间 分 析 的基 本 逻 辑 。 柏 拉 图认 为 .空 间是 一 种 感 觉无 法 把 握 的绝 对存 在, 它不 朽 而永 恒 , 并 作 为 一 切 生成 运 动 变 化 的场 所 。与 其相 反 . 亚 里 士 多德 认 为 , 离 开物 体 存 在 的
邓 纯余
【 摘 要】 社 会 理论 的 空 间转 向提供 了思想 政治教 育 的 崭新 视 角和 解释 框 架 。人 际空 间的扩展 、 精神 空
间的 绵延 、 教 育 空 间的扩 容 构成 了思想政 治教 育 实践 的 空间 维度 。 日常 生活 与非 日常生 活、 虚拟社 会 与现
实社会 、 公 共 空 间与私 人 空 间的 分化 聚合 构成 了思想 政 治教 育 空 间建构 的 重要 内容 。把 握 思想 政 治教 育
空 间建构 的 内在 规律 、 技 术路 径 和 实践 目标 , 对 于促进 思 想政 治教 育的发 展 具有 重要 的理论 和 实践 价值 。 【 关键 词】 空 间理 论 ; 思想政 治教 育 ; 建构
[ 作者 简 介】邓纯 余 , 中南民 族 大学 马克 思主 义学 院副教 授 , 博士 , 湖 北 武汉 4 3 0 0 7 4 【 中 图分类 号】 D6 4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1 0 0 4 —4 4 3 4 ( 2 0 1 3 ) 0 4—0 0 7 5—0 4
7 5
辑嬗 变为人 与空 间的关 系 。 2 0世纪 下 半 叶 以来 , 在社会学、 政治学 、 地 理 学 不 断发 挥 “ 学术 想 象 力 ” 的知识生产过程中 , 空
社会思潮视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社会思潮视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在当下社会思潮多元的背景下,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思想政治观念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议题,如何在社会思潮的视域下进行有效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思潮背景下青年思想的特点1. 多元化。
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导致了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的特点,他们接受的信息和思想观念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2. 流动性。
社会思潮变化迅速,导致青年思想观念的流动性增强,他们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态度。
3. 开放性。
社会思潮的开放性使得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他们更加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观念,同时也更加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针对当前社会思潮背景下青年思想的特点,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进行有效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具体措施如下:1. 多元化教育内容。
针对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多元化特点,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来满足其需求。
不仅可以包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可以融入一些新颖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形式多样化教育方式。
青年群体本身就是一个接受信息能力较强的群体,因此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形式,开展线上教育活动,同时也可以利用传统的学校、社区等场所进行线下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贴近青年群体的需求。
3. 强化实践教育。
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外部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教育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引导青年群体亲身感受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从而增强其正确的思想观念。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社会思潮背景下,需要有一支具有丰富知识储备和开阔的眼界的师资队伍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 和谐 社会建设对加强和改进 思想 的) 多方 面的、 充分和谐 的、 自由的发展 。
是实验室管理改革的重要步骤 。 二是提高 验技术队伍 , 职称评定 向实验技术人员倾 的。 尤其是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技术更新速 实验 人员的素质。加强 实验室 队伍建 设, 斜 , 调整学历结构 、 知识 结构、 职称 结构、 度 不断加快 ,使得 实验经 费投入不 断增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那么, 构建社会主 性、 主动性、 创造性和历 史使命意识。 义和 谐社会就成 为 目前 思想政治教 育的 工作 目标 。 思想 政治教育必须 自觉承担起 政 治 教 育有 着 重 要 的推 动作 用
展”指 的就是个人劳动能力 ( , 体力和智力 和 谐社会所要培 育的人 与培 育全面 而 自
在 党的十六 届 四中全 会把不 断提高构 谐 因素 ,调 动一 切 可 以调 动 的 积 极 素 , 国家的奋 斗 目标为依据。 当前 历史阶段
推 实 建 社会主 义和谐 社会 的能 力作为加强党 团结一切可 以团结 的人 , 动和 谐社会建 的现实形势下 , 现人际关系和 社会 关系 设 按 照 既 定 目标 不 断前 进 。 的和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 目标、 任 的执政能力建设 的重要任务 , 这是一个具
、
i 皆 这种推动作用主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 明的政治性 , 它 设高度 的社会 主义衣l 奠 定坚 实的思想 的有利条件。具体而言 , 要 表 现 在 以下 方面 : 被一 定 的经 济 、 治 所 决 定 , 为 一 定 的 基础 。 政 又
经济、 治服务 。 政 因此 , 思想 政 治 教 育 必 须
入研 究的。
一
设的时代背景、 科学内涵 、 精神实质、 重大 供 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它的逐步实现 , 不
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引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大学生群体思想意识不稳定、自我认知不清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局限性。
因此,运用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种很值得尝试的新颖方法。
本文将从社会工作的概念、理念和特点出发,探讨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理念和特点社会工作是一项旨在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主要通过提供支持、促进社会变革、解决社会矛盾等方式来改善社会生活。
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和权益,注重个体的自主性和尊重个体差异。
社会工作的特点包括注重系统观、综合性、实践性和与人的关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单一、刻板、普适化的特点,难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大学生在思想认同与追求上存在个体差异,需要一种更加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方式来实现个人价值发展。
三、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1. 注重个体差异化:社会工作理念强调个体的差异化,通过个别辅导、小组讨论等方式,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 强调实践导向:社会工作理念注重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参与,提高大学生的思政素养和实践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倡导主体参与:社会工作理念强调主体参与,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通过开展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给大学生创造表达自己的平台。
4. 强调综合视野:社会工作理念强调系统观,将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提供学习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大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
5. 增强社会适应性:社会工作理念注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引导大学生解决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促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社会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空间教学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问题
空间教学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问题摘要:空间教学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学院信息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方面下功夫。
当前空间教学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还存在部分教师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对空间教学转型有畏难情绪、学院信息化建设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空间教学需要等问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努力跟上形势;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充分运用空间教学手段;深入研究、加大投入,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空间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通过充分酝酿和准备,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长沙民政学院依托“职教新干线”信息平台,全面推行“空间教学”改革,至今已取得喜人成果,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全校师生出现了学空间、建空间、用空间的热潮,同时我院的空间教学改革也得到了兄弟院校和相关领导的高度肯定。
那么,在空间教学背景下,如何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难题呢?笔者试述拙见,以求抛砖引玉。
一、空间教学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原因1、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需要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真正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实践,成为整个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其核心价值的作用。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应当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行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起着关键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培育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最关键、最有效的路径,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七讲 “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四重意义
社会的类型 作为本体的 社会 作为背景的 社会 作为对象的 社会
作用 发生之 源 社会条 件 现实的 人
社会之于思政 的意义 发生意义 互构意义 对象意义
与思政的关 系类型
效应
构成性关系 思政“在” 社会 条件性关系 思政“依” 社会 对象性关系 思政“进” 社会
作为中介的 社会
社会关 系
工具意义
• 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尽管存在 社会关系本体论、社会主体论、实践本体 论等不同说法,但相互之间存在“家族相 似性”,即无不指认社会的奠基性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为存在之源,以社会 为母体,展现出自身的社会历史性。
二、作为背景的社会
• 理解和把握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时 候,社会可以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 背景。本体的社会是从发生、根源意义上 的谈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关系,而背景 的社会,则是社会在具体两者之间互动作 用过程中的地位。前者是导源性的,后者 是并列的。
• 作为背景的社会以具体的社会条件、社会 建制、要素等内容为基本的表现形态,这 个意义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是 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性元素,而非 与思想政治教育构成“型构”的关系。
•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社会都会 以背景的方式在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 可或缺的要素。从历史上看,不同历史发 展阶段的社会条件始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 自身形态变迁的背景元素,赋予思想政治 教育以现实性、具体性的品格。
• 本体意义上的“社会”具有深刻性、内源 性。此时的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决定 作用,也摆脱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化、分 散化、抽象化的局面,赋予了思想政治教 育以现实性的品格。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 关系的关系序列不是平行式的,而是社会 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是母体,是终极 力量。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环境、社会需求、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在社会发展中,思想政治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因素不断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
社会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关,而社会变革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意识,对于推动国家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只有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认识,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社会发展、地位、影响、环境、塑造、需求、关系、变革、挑战、联系、深化、发展、因素、意识、国家长治久安。
1. 引言1.1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概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明显社会性特征的教育形式,其内在属性决定了其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塑造。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社会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效果。
社会环境的塑造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持,而恶劣的社会环境则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不良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决定了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只有充分认识和利用社会性这一特点,才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2. 正文2.1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指导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和引导人们正确思想、正确看待世界、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建设思考
社会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建设思考作者:郭婷来源:《高教学刊》2022年第03期摘要:西方社会学家对空间的关注和阐述将空间现象和理论推向主流社会学的中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活动,总要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
这一以政治认同为核心内容的教育空间具有主体性、文化性、社会性和强烈的表象性。
借鉴社会学对空间分类和特征的观点,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分为校园物质环境空间、校园文化空间、社会实践空间、网络空间和日常生活空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建设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078-04Abstract: The western sociologists' attention and elaboration to space pushed space theory to the center of mainstream sociology. As a planned and organized special social spa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pace in universities has subjectivity, culture and strong represent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pace can be divided into campus material environment, campus culture, social practice, network and daily life space, and targeted construction on this basis.Keywords: sociology;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pace construction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学呈现“空间转向”,基于空间,以空间事物为对象的思考方式成为审视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
高中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及现代社会理论
高中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及现代社会理论在高中教育中,除了必修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必学的一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对社会、国家和人生的认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有责任感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观,使其成为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人文素养的人才。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具有健康心态、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是现代社会理论。
现代社会理论是指对现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释。
在现代社会理论中,涉及到许多学问领域的交叉,如政治理论、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
它的目的是对当代社会的现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在现代社会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作为世界上最为系统最为完整的社会科学理论之一,具有极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权威性。
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论等重要理论,这些社会理论让人深刻认识到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拥有了严谨而深刻的认识。
除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还有许多其他的现代社会理论也十分重要。
例如,批判理论、民主理论、全球化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等,都对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中,现代社会理论的学习与应用至关重要。
通过对现代社会理论的深入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规律,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
同时,现代社会理论的学习也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将理论知识与现实具体问题联系起来,培养独立思考、多元思维的能力。
除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内容外,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
例如,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对文化传承的保护和弘扬、对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的认识等。
这些方面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理论相比显得相对浅显,但它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方面却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旨在培养健康的人格、批判的思维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内涵·价值·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理性审视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当然确证,是物理存在空间、社会关系空间与思想观念空间综合而成的结构体,具有价值导向性、变化发展性和形态多样性等多重特征。
新时代面对我国时空关系结构变革,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向度能够更加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系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综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能。
为发挥空间资源最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需以物理存在场所占有为基础、以人际交往关系协调为关键,以思想文化元素融入为重点,通过拓展空间依托载体、激活空间多元主体、彰显空间价值导向,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优化整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空间价值;空间构建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21)05-0162-07作者简介:徐业坤(1992—),男,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华东政法大学法治政党与国家治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家林(1966—),男,华东政法大学法治政党与国家治理研究所所长,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战略研究”(17JZD055);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加强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研究”(15JZD002)。
(1.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2.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620)内涵·价值·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理性审视徐业坤1,徐家林2湖北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作为一项具体的社会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于不同空间呈现出多元化实践形态并彰显着其独特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系统提出,还是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整体构建,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从特定空间实践模式探索向多维空间协同推进转变,空间形态演变、空间生产方式、空间结构调整日益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的重要变量。
社会治理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
社会治理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摘要:国家与社会的重叠以及尚未完善的分配体制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状况,描绘了意识形态贯穿于改革开放始终的转型线索。
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范畴中清晰地呈现出来。
在社会治理的格局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理论框架、变革路径,旨在超越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简单分析,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使命意识、阵地意识与担当意识。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视野;理论框架一、问题预设:中国社会治理的定位1、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确立第一,社会管理呈现“内卷化”的倾向是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范式转换的内在动因。
我国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是1949年后,尤其是1958年后建立起来的城乡分离、各自运营的二元社会结构。
在农村建立合作社及“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同时,城市社会管理依托单位制展开,通过国家—单位—个人的纵向连接使得城市秩序有序成为可能。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行使社会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强调政府对社会的统治或控制。
第二,社会治理范式转换的前提预设。
一方面,需厘清政府由管理主体转换为治理主体的前提预设。
政府从统治型转换到治理型的标志是政府让渡公共权力。
对政府功能的重新认知是让渡公共权力的基础。
政府让渡权力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当权力精英意识到政府不应该包揽一切权力,应主动让渡部分权力于社会力量时,就意味着主动转换,而权力精英在意识到政府不能包揽一切,必须让渡部分权力给社会,则是被动转换。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其权利让渡的前提并不是政府已经具备了治理能力,而是政府意识到必须让渡公共权力。
换言之,从统治型转向治理型的政府转换,并非治理能力的养成,而是关于让渡权利意识的形成,进而政府从“统治型”主体转换为“治理型”主体。
第三,社会治理的内涵。
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时提出了“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任务”,十八大又提出了加快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之后,社会治理逐渐成为热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空间理论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视角和解释框架。
人际空间的扩展、精神空间的绵延、教育空间的扩容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空间维度。
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分化聚合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建构的重要内容。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建构的内在规律、技术路径和实践目标。
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空间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建构
时间与空间是人们思维的总体框架,形成了人们考察和分析事物的重要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一种理论的思辨和思维的抽象。
而是受教育者作为生命个体在社会时空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正如西方著名学者吉登斯在阐释社会结构与行动关系的理论时指出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行动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
”作为分析和把握社会问题的新思维、新方法、新路径,社会空间理论以一种全新的问题意识和视角转向,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解释框架。
一、空间概念与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在一般的意义上,空间指物体存在的位置和场所,物体与空间的关系是空间分析的基本逻辑。
柏拉图认为,空间是一种感觉无法把握的绝对存在,它不朽而永恒,并作为一切生成运动变化的场所。
与其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离开物体存在的空间不可思议,空间是确定每个事物的量和量的质料的形式或形状。
此后,空间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容器以及几何学分析的客体化特征被加以理解,形成了人们关于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的争议。
物理学家牛顿认为,绝对空间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运动。
相对空间是对绝对空间的度量,是可以在绝对空间中运动的结构,可以通过与物体的相对位置感知它。
由于人类无法看见绝对空间处所的一部分,只能代之以可感知的测量,测出相对于这些处所的一切运动。
绝对空间观形而上地割裂了事物与运动的关系,引起了近代哲学关于空间思维方式的分化。
与远离主体的纯粹对象化的思维方式不同。
近代哲学将空间讨论的视角切换到主体与空间的关系上,通过将空间放置于主体之中考察其形成与结构,寻求关于人的空间的知识或者关于空间的人的知识,空间与主体的关系展现为“经验空间”与“先验空间”的理论争鸣。
如提出预定和谐学说的莱布尼茨认为,空间概念是人们在理解和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秩序中形成的,处于同样关系的事物居于相同的位置,包括这些位置的东西即为空间。
与莱布尼茨不同,崇尚理性的哲学家康德认为,空间并不是从外部经验得来的经验性概念,“空间是一个作为一切外部直观基础的必然的、验前的表象。
我们永远不能想象到空间的不存在,虽然我们尽可能想到空间为空无一物”。
空间思维方式的转换衍生出人们对于空间意义的关注,空间的属人性逐渐得以彰显,空间分析的基本逻辑嬗变为人与空间的关系。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不断发挥“学术想象力”的知识生产过程中,空间研究的重心由自然空间过渡到社会空间,社会空间理论的产生成为“知识和政治发展中最具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
在研究城市发展、社会互动、村落终结、社会分层的过程中。
列斐伏尔、西美尔、福柯、布迪厄、哈维、吉登斯等众多学者承扬了以往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中的空间思想,提出并构建了以“空间生产”、“权力空间”、“场域”、“时空压缩”、“社会网络”为核心概念的社会空间理论。
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
在社会空间理论的视野中,空间包括“社会群体居住的区域、个人对空间的主观感受或在空间中的社会关系、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人类实践活动生成的生存区域”等宏阔而精微的社会意蕴。
空间是人们及其社会活动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建构的过程和结果。
人类并不只是空间中的存在者,他们总是忙于空间与场所、疆域与区域、环境与居所的生产和建构。
由于空间是社会的产物与人类行为的构成因素,它包含着丰富的物质特征、主观意义和社会效用,形成了从社会场域、权力关系、符号体系、情感体验等层面去认识空间的分析视角和解释框架。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空间维度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空间的延展规范、引导、制约着人的活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受教育者由个体人向社会人、由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由社会教育向自我教育、由自在自发向自由自觉的超越发展具有空间建构的意义,它以人际空间的扩展、精神空间的绵延、教育空间的扩容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空间维度。
人际空间的扩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效果的直接体现。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类”存在决定了个体需要以情感、习惯、职业、地域、家庭等为纽带建立群己关系,人的成长发展体现在通过社会互动拥有属于自身的公共空间和共同生活。
由自然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社会环境,以及从个体的自我认知到人际情境中的社会比较,再到群体内的社会互动以及群际之间的社会建构,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区隔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思想政治教育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任何社会信念系统和意识形态的建构和改造都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人际交往。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际空间的扩展直接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政治统治、协调社会关系、完善社会管理的重要作用。
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的丰富,社会认同、政治共识的达成提高了人们进行社会沟通、参与社会互动的意识和能力。
随着沟通、协商、对话、交流等日常生活与公共活动的展开,受教育者增进着关于社会空间的理解和认识,确证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人际效应。
精神空间的绵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运作的理论前提和表现形式。
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动物,精神空间的绵延充分体现了人的生命和思想的开放性、实践性、超越性。
正如思想家帕斯卡尔所言,人是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在于人有思想。
“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
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却囊括了宇宙”。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知识、情感、意志与行为以其丰富的形态塑造和构成了社会主体的精神空间。
人的精神空间可以通过理论教
育、实践锤炼、环境熏陶、自我教育得以涵养而变得宽广和深厚。
人们关于一定思想观念的认同以及自身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变化,不断涵厚和化育着自我与社会的精神空间。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积极能动地预设、构想和追求人与社会的发展。
关键在于通过思想引导、精神劝导、榜样训导和实践指导,提升受教育者思想认识的深度、高度、广度和力度,促进受教育者精神空间的绵延,从而帮助他们积累自我发展的精神势能,培育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