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合集下载

政党整合社会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国实践

政党整合社会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国实践

第27卷第2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7No.2 2021年3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S)Mar. 2021 DOI: 10.11817/j.issn. 1672-3104. 2021.02.014政党整合社会: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国实践潘泽泉,辛星(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5)摘要:经由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能够破解社区治理困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面对空间行政化、治理碎片化、党建悬浮化等社区治理困境,社区党建能够推动社区公共性建构、服务性供给与邻里空间打造;党组织网络治理能够推动社区社会网络重构、社会资本培育与治理效能提升;党建动员能够推动社区耦合式发展、协同治理与协商共治。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党整合社会”的社区实践,彰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关键词:政党;中国共产党;社区治理;党组织建设;中国实践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672-3104(2021)02−0153−11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是联系我国广大群众的桥梁。

政党如何整合社会,基层党组织如何引领中国基层社区治理,成为新时代基层党建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国家关于基层党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基层党建和基层社区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政党整合社会,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培育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有利于实现政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本研究基于政党整合社会的理论基础、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境况,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转型与发展的实践经验,重新思考如何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区治理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考虑中国基层党组织整合基层社会的制度环境、实践困境和实现路径,重新检视如何经由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实现我国基层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中国70年城市空间治理的历史演进与政治逻辑

新中国70年城市空间治理的历史演进与政治逻辑

社会新中国70年城市空间治理的历史演进与政治逻辑文/王海荣韩建力中国城市空间治理强调国家在城市中的中心地位,其背后是现代国家建设的政治逻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建设从巩固新生政权、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秩序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转变,城市空间生产经历了从强调空间控制、空间商品化、空间公共性质到空间多重属性全面发展的转变,城市空间治理模式经历了从管理型地方政府、经营型地方政府、服务型地方政府到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地方政府的转变。

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历史演进从历史演进来看,中国的城市空间治理转型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各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家建设面临的新任务、新目标和新内容,制定城市空间治理的新举措,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治理重点有所不同,形成了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旨在实现以巩固社会主义新生政权为指向的国家建设目标,强调国家对地方的全方位管理,空间的政治性明显。

在城市内部,国家通过单位这一空间组织形式,整合和动员全体社会成员,集中有限资源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国家将城市空间区隔为若干相对封闭、独立、完整的单位,赋予各类单位组织不同行政层级,借助各个单位将权力介入城市基层空间,建立国家-单位-个人的纵向组织体系。

单位通过平均主义式的福利供给和对不同空间及不同群体的分治,使个人高度依附单位,构建稳定的单位共同体。

在城市区域,国家实施相对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在国土范围内调整生产力布局,维护国家安全,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中央政府作为唯一决策层,自上而下控制各城市区域,统一进行资源分配和生产布局。

地方政府完全服从国家指令,依靠中央的财政投入和资源分配获得经济发展。

第二个阶段旨在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建设任务.激活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竞争性,促进空间商品化。

在城市内部.国家将更多权力和资源让渡给城市.地方政府以空间商品化为基础,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获得相应的经济管理和决策权限.掌握着城市规划、土地征用、分配空间资源等权力,能够因地制宜地处理城市公共事务;地方政府成为追求地方财政收入的独立利益主体,通过维护土地市场和空间的商品化等,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8.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11.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21.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41. 略论政治机制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42. 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43. 后消费时代城市文化资本空间生产状况解析44. 论苏州特色文化城市建构的“城市文化自觉”45. 英美城市邻避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及启示46. 农村养老资源供给的评价与优化47.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48. 城市空间弹性:文化自觉与制度转换49. 在中国研究:全球史. 江南区域史与历史人类学50.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措施51. 家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初探52. 跨国务工青年的返乡文化适应研究--以吉林省延边州L市为例53. 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及存在问题54. 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55.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56.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日本为例57. 西部城市民政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研究--以广西G市未成年人保护试点项目为例58.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59. 居住条件. 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影响60. 对西方法律与社会运动理论谱系的解读与反思61.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人类发展指数对比研究及启示62.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63. “良性互动”视野下的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64. 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65. 中国儿童基本机会多维不平等的综合测度研究66. 文旅融合中的古村落保护--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67. 浅谈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68. 社会工作介入“城中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对策研究69. 以市民精神表达城市精神的内在逻辑70. 与统计做伴的日子71. “后城市化时代”村庄共同体重建的文化路向--以杭州市西湖区骆家庄为个案的研究72. 国家与社会互构:“村改居”政策“变通式落实”的实践逻辑73. 码头工人与近代青岛城市社会74. 发展社会工作:“十三五”社会治理创新的推进器75. 女性新市民如何城市化--来自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的调查报告76. 社会工作介入来华汉语进修生校园适应的策略77. 网络政治参与:社区治理向度的澄明78. 彝族婚姻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79. 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研究80. 境外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对我国的启示81.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探讨82. 城市少数民族场域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嵌入性研究--以回族散杂居社区为例83.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负面社会心态研究84. 从多元文化论视角述评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85. 从家庭到社会:新空巢家庭父母的再社会化86. 一个值得深入关注和研究的社会空间--三峡流域社会87. 发生本质. 困境摆脱与悠悠乡愁88. 社会资本与就业关系研究综述89. 农村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迁--基于滇东北雄村的考察90.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91. 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之问92. 公关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思考93. 能力与出身:个体职业地位获得的机制分析94. 农村小微企业主社会网络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95. 提高社区工作者积极性的调研与建议96. 职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人口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研究97. 类隔离与城市空间治理的策略原则98. 陆学艺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特点分析99. 《城市问题》编辑部作者来稿规范100. 从观东大戏院案看近代女性地位的改变101. 家庭背景中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102. 公益和商业的疆界在模糊103. 古村落的建筑形式和文化精神104. “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105. 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三线“单位制社会”文化研究综述106.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的社会工作思想107.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困境与对策108. 关注田野. 跨越学科:人类学家西敏司的学术成就109. 异化与重构:农村传统熟人社会之裂变110. 浅论统计分析应用系统的建设与作用111. 乡村命运寄于社区内外--美国乡村变迁的启示112. 传统农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农民意愿与路径选择研究113. 论城镇化过程中吉林西部乡土文化的断裂与复兴114. “四个环境”语境下的公众幸福指数研究--基于福建省的调查115. 焦作市中站区:女城管柔性执法受欢迎116. 中国古代西部地区妇女的女织劳动研究117. 我国可持续消费的政策机制:历史和社会学的分析维度118.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探析119.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120. 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排斥--基于森的能力取向社会排斥理论的分析121. 移民儿童歧视知觉及其心理健康赠送论文选题思路:毕业论文选题思路一、毕业论文选题思路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工作。

城区治理的碎片化困局_项绍禹

城区治理的碎片化困局_项绍禹

城区治理的碎片化困局□项绍禹作者简介:项绍禹,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浙江杭州311121)。

①罗思东:《美国地方政府体制的“碎片化”评析》,《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2005第4期。

摘要:碎片化的产生机理在于过度专业化而导致的部门分立。

不同于西方背景下的碎片化,我国城区治理的碎片化困局具有其特殊性,其生成机理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复合型的生成机理,不仅有其内生性,同时还派生于中国特殊国情背景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具体表现为城区治理与农村治理的同构化、城区治理的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等、常规治理的低效率与运动式治理的常态化等。

关键词:城区治理碎片化碎片化是指“由于政府职权的划分和政府管辖权限与边界的增殖而产生的复杂状况。

”这样“地方政府不仅在数量特征上表现为大量的碎片,而且这些政府在地域和功能上彼此交叉重叠,在公共计划中缺乏协同”①。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作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深刻的影响着人类发展,而与之相伴生的城区治理的地位也愈发显得重要,如何更好的了解城区治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成为城区政府工作的关键点。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碎片化作为切入点,对于我国城区治理问题中的碎片化困局进行解读。

一、城区治理与农村治理的同构化(一)城乡治理的差异1.城乡治理对象差异首先,城乡治理对象的整体素质存在差异。

众所周知,城区治理的治理对象的学历水平要明显高于乡村,受教育程度同样高于乡村,在高学历高素质的影响下,其在治理过程中对于治理主体提出的要求更高,它们了解政府的运作模式,同时由于自身较好的知识素养,它们也乐于参与政府的治理过程。

因而,使得城区治理在治理过程中的民主参与性质更浓,如果还是采取一刀切的统一的城乡治理模式,必然会引起群众反感,进而引发治理失效。

其次,城乡治理对象的异质化程度不同。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区人口的流动加速,使得同质化的社会结构在城区开始解体,在城区中,熟人社会很难再成为现实,异质化使得民众之间的关系更加疏离,将人与人之间隔离开来。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8.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11.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21.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41. 略论政治机制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42. 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43. 后消费时代城市文化资本空间生产状况解析44. 论苏州特色文化城市建构的“城市文化自觉”45. 英美城市邻避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及启示46. 农村养老资源供给的评价与优化47.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48. 城市空间弹性:文化自觉与制度转换49. 在中国研究:全球史. 江南区域史与历史人类学50.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措施51. 家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初探52. 跨国务工青年的返乡文化适应研究--以吉林省延边州L市为例53. 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及存在问题54. 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55.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56.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日本为例57. 西部城市民政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研究--以广西G市未成年人保护试点项目为例58.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59. 居住条件. 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影响60. 对西方法律与社会运动理论谱系的解读与反思61.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人类发展指数对比研究及启示62.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63. “良性互动”视野下的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64. 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65. 中国儿童基本机会多维不平等的综合测度研究66. 文旅融合中的古村落保护--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67. 浅谈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68. 社会工作介入“城中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对策研究69. 以市民精神表达城市精神的内在逻辑70. 与统计做伴的日子71. “后城市化时代”村庄共同体重建的文化路向--以杭州市西湖区骆家庄为个案的研究72. 国家与社会互构:“村改居”政策“变通式落实”的实践逻辑73. 码头工人与近代青岛城市社会74. 发展社会工作:“十三五”社会治理创新的推进器75. 女性新市民如何城市化--来自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的调查报告76. 社会工作介入来华汉语进修生校园适应的策略77. 网络政治参与:社区治理向度的澄明78. 彝族婚姻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79. 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研究80. 境外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对我国的启示81.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探讨82. 城市少数民族场域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嵌入性研究--以回族散杂居社区为例83.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负面社会心态研究84. 从多元文化论视角述评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85. 从家庭到社会:新空巢家庭父母的再社会化86. 一个值得深入关注和研究的社会空间--三峡流域社会87. 发生本质. 困境摆脱与悠悠乡愁88. 社会资本与就业关系研究综述89. 农村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迁--基于滇东北雄村的考察90.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91. 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之问92. 公关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思考93. 能力与出身:个体职业地位获得的机制分析94. 农村小微企业主社会网络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95. 提高社区工作者积极性的调研与建议96. 职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人口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研究97. 类隔离与城市空间治理的策略原则98. 陆学艺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特点分析99. 《城市问题》编辑部作者来稿规范100. 从观东大戏院案看近代女性地位的改变101. 家庭背景中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102. 公益和商业的疆界在模糊103. 古村落的建筑形式和文化精神104. “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105. 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三线“单位制社会”文化研究综述106.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的社会工作思想107.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困境与对策108. 关注田野. 跨越学科:人类学家西敏司的学术成就109. 异化与重构:农村传统熟人社会之裂变110. 浅论统计分析应用系统的建设与作用111. 乡村命运寄于社区内外--美国乡村变迁的启示112. 传统农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农民意愿与路径选择研究113. 论城镇化过程中吉林西部乡土文化的断裂与复兴114. “四个环境”语境下的公众幸福指数研究--基于福建省的调查115. 焦作市中站区:女城管柔性执法受欢迎116. 中国古代西部地区妇女的女织劳动研究117. 我国可持续消费的政策机制:历史和社会学的分析维度118.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探析119.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120. 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排斥--基于森的能力取向社会排斥理论的分析121. 移民儿童歧视知觉及其心理健康。

我国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的逻辑及其矫治

我国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的逻辑及其矫治

我们从调 节理 论 出发 ,整合空间政 治经济学和城 市政治理
论 ,进而形成 了一种分析城 市空 间重 构的 “ 间调节 模式 ”理 空 我 国城市 空间正义 的缺失的表现 不是一个个 孤立的现象 , 它植根 于城市空间重构 的过程 中 , 其背后有 内在的机制和逻辑 。 因此 ,打开这 一逻辑 和机制的秘 密是 解释我 国城 市空间正 义缺
蜘 济逻辑— — 嵌入—— —特 定政 治、 社会 、文化的 城市— — 演化— —权 力逻辑
市J捌 茸
市开发
21我 国城 市空间重构的本质 . 改 革开放 以来我 国政 治 、经济 和社会方面 的巨大变迁 ,从 根本 上改变 着城市发展 的动力基础 和运行机制 ,并 强烈影 响着
城 市 空 间 的 演 化 进 程 。 同 时 在 城 市 中 ,各 社 会 力 量 的 冲突 、斗
改革开放后 ,资本积累是 由国家领导 的工业 化转变为 以城市为
府 由资源分配转为直接 参与城市经济增 长。从 调节理论来看 , 城市政 府的这一转变实 质上就是为 “ 增长 ”的体制转型而调节 的产物 。在压力型体制 和晋 升晋标赛体制 下 ,城市政府成为城
争 和妥协也作 用与反作 用着经济 和社 会过程 。在这种互动 的过 程 中 ,城市空 间结构 和形态发生 了巨大变化 ,比如 ,城市社会 空 间极化 、居 住空 间分 异 、城市空 间蔓延 、城市 与乡村空 间的
二元 分化 、城 市产业空 间重组等 等。总之 ,转 型时期的城市 空
间已不 同于传统的城 市空间 ,呈 现着新 的特征 ,并在 “ 理性 ” 和 “ 创造性 破坏” 的双重作用下不 断地变化着 ,呈 现 出特有 的 城市 空间的重构过程 。 我 国城 市空间 的重 构本质上是在 全球化 、市场化和分权化 背 景下 ,在 制度转变 与行动互动 的驱动 中,以空间为载体 ,承

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

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

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LOGIC OF SPATIAL PLANNING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EW STATE SPACE张衔春唐承辉许顺才岳文泽ZHANG Xianchun; TANG Chenghui; X U Shuncai; YUE Wenze【摘要】国家空间重构中,城市群空间规划成为缓解城市间竞争和提高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本文基于新国家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与演变特征,结合国家空间选择性探讨城市群空间规划的空间逻辑,包括空间特征与空间效应。

研究表明:首先,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内容及其扮演的角色存在较大差异,其发展转型折射出国家空间选择性由城市尺度向区域尺度转变;其次,在社会转型宏观背景下,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是国家对区域崛起的制度回应,通过多样化策略的分层叠加,塑造 了动态与嵌套的国家空间形式;最后,作为柔性的尺度重组策略,城市群空间规划以灵活与低成本的方式引导资本在特定城市群地区实现了再领域化和权力尺度重组,提高了国家空间治理能力,实现了治理模式转型。

然而,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主要依赖高尺度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存在实 施效果不一致等现实矛盾,亟待强化国家空间策略的内部整合与国家空间项目的衔接。

【关键词】新国家空间;城市群;空间规划;尺度重组;中国ABSTRACT: In the restructuring o f state space, sp a tia l p la n n in g o f urban a g g lo m e r a tio n s has functioned as an important m eans to alleviate the fierce intercity com petition and enhance regional co m p etitiv en ess. B ased on the new state space theory, this paper exam ines the developm ent proces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 f spatial planning o f urban agglom erations in C hina, and explores its spatial logic in com bination w ith the conceptual fram ework o f state spatial selectiv ity, including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effects. This paper unfolds that firstly,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the contents and the role o f spatial planning vary that state spatial selectivity has changed from thesca le o f city to that o f region. S eco n d ly, underthe m acro background o f social transform ation,the spatial planning o f urban agglom eratio n s inChina is deem ed as a strategical deploym ent o f thestate in response to the rise o f city-reg io n s, andthrough layered superposition o f diverse strategies,a dynam ic and em bedded form o f state space isshaped. In the end, as a flexible rescaling strategy,spatial planning o f urban a gglom eration s bringsabout capital re-regionalization and power rescalingin sp ecific regions in a flexible and low-cost way,w h ich im proves the national spatial govern ancecapacity and realizes the transform ation o f localgovernance m ode. H ow ever, the spatial planningo f urban a g g lo m er a tio n s in C h in a has h e a v ilyrelied upon top-dow n prom otion from upper-levelgovernm ents, and there are structural tensions in its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th e internal in teg ra tio n in the im p lem en ta tio no f d ifferen t n a tion al sp atial str a teg ie s and theconnection o f national projects.KEYWORDS: n e w s t a t e s p a c e;u r b a nagglomeration; spatial planning; rescaling; China1970年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冲击下,国家间竞争转向核心城市及其所属城市群间的综合角逐m.同时.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重塑政府角色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将国家管制权力向城市群等区域尺度下放.重建新的国家竞争力121。

城市空间建构必须疏通全方位意愿诉求渠道

城市空间建构必须疏通全方位意愿诉求渠道

城 市哲 学与城 市批评 史 的研 究视角 ”一 文 ,
认为城 市权利 是城 市繁 荣稳 定的 重要基 础 ,
积 累了一些 问题和 矛盾 。与城市化有 关 的住房 、土 地 、社
会 、文化 、生态 、管理等权 利 问题 、权利 冲突不 断出现 ,
是空 间权利 与社会 权利 的统 一 、资格权 利与 各 类合理 、不合 理的维权 行为不 断增加 。能否合 理地认 识
也 存 在 以 文 化 一 生 活 为 中 心 的城 市 权 利 观 、
规范化 ,实现 中 国未来 城市 与社会发 展的繁 荣与稳定 具有
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生态一 环境为中心的城市权利观 。
城 市 空 间 建 构 必 须 疏 通 全 方 位 意 愿 诉 求 渠 道
苏 州大 学政 治与 公共 管理 学院 的岳梁 教 己的道德意志,城市和谐仍然只是一种梦想。对 社会 管理创 授在2 O 1 4 年第2 期 《 苏州大学学报 》上 发表题 新 、社会稳定与和谐 、共享幸福生活来说,疏通 全方位意愿 为 “ 他者理性:当代 城市 空间建构 中的公甲正 诉求渠道,消除各种发展障碍 ,实现多方对话才是正途 。 义 ”一文,认为今天 的城 市化 、大都市化 ,无 在 中国的今天 ,在城市化 不断加快 的过程中 ,没有 “ 祛
论 是 它 的诞 生 还 是 它 的规 划 与 运 行 ,无 论 是 它 魅 ” ,这 本 质 上 体 现 的仍 是 只有 主 体 而 没 有 他 者 ,而 他者 就
的建筑还是它的道路,无论是生活在城 市里 的 是 一种理念 , 因此 今天 的城市 呼吁多元 、包容与 差异 。可
人还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思想,都有太 多的 以说 ,城 市批判 的标准 是 “ 他者 ” ,排 斥他者 的、大 写的

悖论性、议题张力与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创新谱系

悖论性、议题张力与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创新谱系

【摘要】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中最具可视性、可触及性以及复杂性的组成部分,是城市中“相连的接缝地带”,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好坏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品质。

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本质上乃是对其悖论属性和议题张力的治理。

城市公共空间的悖论属性和“元问题”之间的张力决定了必须综合运用“以国家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以及“以使用者为中心”三种治理模式和相应的治理工具。

总体上讲,公共空间治理模式和机制创新乃是重视从空间与治理关系视角积极探索的产物。

具体而言,二者存在三种关系,即“作为行为塑造因素的空间”“作为中介或作用点的空间”以及“作为治理对象的空间”三个方面。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治理;空间与治理关系;可防卫空间;治理模式【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97(2019)02-0012-13悖论性、议题张力与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创新谱系孙志建(上海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上海200233)收稿日期:2019-03-15作者简介:孙志建,公共管理学博士,上海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政府监管、城市治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制弹性与中国城市政府摊贩监管机制创新研究”资助(14CZZ040)。

一、问题的提出“公共空间主要供人们从事各种临时性的公共活动和非正式的聚会,通常都是共有的,比如广场、公园和街道。

”(安德列斯·杜亚尼等,2015:177)这里是一切事情公开发生的场所,是城市中“相连的接缝地带”(理查德·桑内特,2008:5)。

“公共空间”既包括有意设计的公共场所,也包括自发形成的人口集聚场所,它是城市空间结构中最具可视性、可触及性以及复杂性的组成部分。

在城市治理中,“低密度社区能够忽略公共空间,但是,住宅密度的增加需要更多地注意公共空间和设施,如设计优良的街道、公共空间和城镇中心。

”(维托尔德·雷布琴斯基,2016:186)从功能上讲,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其他空间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智能传播时代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价值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智能传播时代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价值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智能传播时代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价值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一、智能传播时代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价值逻辑智能传播以大数据为依托,将机器算法、数据挖掘、传感器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实现新闻生产的智能化与用户体验的个性化。

① 相比于传统传播模式,智能传播有其明显的优势,精准传播模式极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并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与及时性。

但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升级,国家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也在不断提高,部分西方国家运用新兴智能传媒技术,试图对我国思想文化加以渗透,利用其国际话语权霸权优势,对我国进行抹黑并施加舆论压力,加之网络空间已经逐渐拓展至能源、交通、金融、教育等各个领域,网络窃密与网络诈骗等网络安全问题也对我国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基于此,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是智能传播时代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尤其是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

此外,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也有助于推进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目前,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十亿三千万人”②。

截至2022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人均每周上网时长29.5个小时。

③ 数据表明,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我国人民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场域,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首先,网络空间安全治理已经成为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掌握先进的治理理念、动员多元的治理主体、建设良好的治理制度与运用有效的治理手段。

④ 在智能传播时代,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中发布与传播言论的方式与渠道不断拓展,新媒体在网民发表意见、表达民意中的作用加快凸显,网络扩大政治参与成为国家治理过程中不可阻挡的潮流。

这就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社会参与治理主体,多样化的民众声音为治理理念调整与更新提供了丰富且真实的来源参考。

网络大数据技术优势可以向国家治理提供更为全面精准的社会发展实时数据资料,可以为治理制度与治理手段的制定与实施进行效度跟踪,及时分析数据并对其作出相应调整,从而有效提高治理效能,有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城市空间规划与整治

城市空间规划与整治

城市空间规划与整治作者:张佳佳崔馨丹来源:《公关世界》2021年第04期摘要:城市空间的规划与整治可以从大卫·哈维空间正义理论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研究。

哈维的空间正义理论是马克思空间生产正义观的延伸,他注重空间生产正义,同时关注身份等级的空间再生产,这些都是城市空间规划与整治可利用的理论资源。

因此,在面对当今城市空间开发中的地理景观遭到破坏与人的生存异化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注重城市空间中的自然正义性、扬弃空间生产中的资本逻辑以及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来进行城市空间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城市空间空间正义生产正义资本逻辑一、城市空间的的非正义城市空间的生产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这个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客观表现。

但是在城市空间的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城市环境非正义与社会发展过程非正义的现象。

(一)城市环境中的非正义——地理景观遭到破坏资本以其创造的自然景观形式来表现自己。

自然景观被作为使用价值来创造,以促进资本在不断扩大的规模上逐步积累。

城市空间中的固定资本所占比例较大,固定资本对于从一级循环流向二级循环时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的优势,逐渐成为了一种缺点。

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就是价值更加容易丧失。

如果在固定资本的价值还未偿还结束就出现了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固定资本,固定資本就会由于闲置而遭到损失。

那么原先的固定资本的价值则会遭到贬损。

“建好不用的建筑物(以及新制造的机器)或半途停建的建筑物,堆在仓库中正在的商品,这一切都是资本的毁灭——现有的生产条件实际上没有起生产条件的作用,没有发挥生产条件的效能。

这时,它们的使用价值和它们的交换价值都化为乌有。

”(二)社会发展中的非正义——阶级分异加剧资本家阶级掌握着工作过程,组织工作过程是为了产生利润。

劳动者只能支配其必须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的劳动力。

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利润来自资本对劳动的支配,但作为一个阶级的资本家,如果要自我复制,就必须扩大利润的基础。

因此,我们形成了一个建立在“为积累而积累,为生产而生产”原则基础上的社会的概念,这就加剧了不同资本的空间压力。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基本逻辑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基本逻辑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基本逻辑作者:夏志强谭毅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05期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问题不断涌现,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日趋迫切。

由于城市治理的独特性,寻找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基本逻辑十分必要。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治理理念密切相关,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以城市治理理念为引领,城市治理体系是城市治理能力的基础,城市治理能力是应对“城市病”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中国当代语境中,城市治理理念主要由目的层的人本治理理念和手段层的依法治理理念、系统治理理念和智慧治理理念构成。

城市治理体系由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方法构成,分别解决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和如何治理的问题。

与此相应,城市治理能力由城市动员能力、城市管理能力、城市发展能力和精细治理能力构成,既对应城市治理体系的理论构成,又回应城市治理实践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城市治理;城市治理理念;城市治理体系;城市治理能力一、引言:城市、城市化与城市治理城市是一种历史现象。

我国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考古发现,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产生了城市的雏形,在夏朝后期形成了古代城市。

然而在语言史中,城市作为一个语词出现则是近现代的事情。

在古代汉语中,“城,以盛民也”,是指都邑或都邑周围的墙垣;“市,买卖之所也”,是交易买卖的行为或场所,并无“城市”这个词语。

根据美国城市史学者刘易斯·芒福德等人的研究,在其他文明古国也很早就出现了城市,并经由城堡、城邦等形式发展[1]。

如果说古代城市的兴起多基于政治和军事原因的话,近现代城市的兴盛则更多基于工商业的发展。

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引致的城市化使得许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功能都远非古代可比拟。

城市成为非农业人口的集中地,也是商業、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的中心。

本质上,城市是人和资源在有限空间的高度聚集与协同,最根本的是人与人、人与其产出之间的关系,城市的盛衰荣辱归根结底在于人,在于城市生活的市民。

“碎片化”政府管理模式及其改革——基于“整体型政府”的理论视角

“碎片化”政府管理模式及其改革——基于“整体型政府”的理论视角
21 0 0年 第 6期 ( 总第 23期 ) 3
学 术 论 坛 A A E C F R M C D MI O U
N 6 2 1 O. ,0 0 ( u li l N .3 ) C mu tey O 2 3 av
碎 片 化 ’政 府 管 理 模 式 及 其 改 革 ’
基于 “ 整体 型 政 府 ” 的理 论 视 角
要求 , 更好地 满 足这个 时 代公众 对 政府 公共 服务 的
状况 。“ 碎片化” 政府管理模式 的形成和发展经 ) 芽阶段 一 萌
需求 ,整体型政府” 疑是一种理想 的政府 管理 “ 无 与运作模式。构建“ 整体型政府 ” 必将成 为打破政 府分割 的一种管理革命 。
谭海波
[ 摘
蔡 立辉
要 ] “ 片化 ” 向 的是 政 府部 门 内部各 类业务 间分 割 、 级政 府 各 部 门间分割 以及 各地 方政 碎 指 一
府 问分割 的状 况。 “ 片化 ” 府 管理模 式在过 去 , 别是 在 网络 化 、 息化发 展 和 普遍 应 用 的今 天 , 碎 政 特 信 已经
正统 地位 。 ( ) 三 强化 阶段
割细小的、 狭窄的任务 的团队生产。结果表 明, 那
种细分了劳动分工的团队生产表现 出了高得多 的 生产效率。这个分工 出效率的原理在 以后 的社会 生产 中得 到 了极 大 的证 明 和 应 验 。1 9世 纪 中期 , 工业革命 中涌现 出来 的各 种新发 明和新 技术 为劳动

大多数 学者 一般都 把 l 纪大英 帝 国工厂 制 8世
度的出现定义为复杂组织的起点。生产资料及劳 动力在工厂集中、 专业化劳动分工、 管理专业化、 工 厂和设备的经济回报等是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逻辑框架及战略方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逻辑框架及战略方向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人口倒挂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体系转型研究”(18NDJC067YB)。 作者简介:郎晓波(1981-),女,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副教授,上海大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流动与社会治理。
36
20182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就不是万能的,市场同样会导致政府失灵[4]。第三,新公 共管理理论把政府与公民关系简单化为政府与顾客之间的 关系,认为两者是提供服务和享用服务的关系,俨然成了 生产者与消 费 者 的 关 系。 基 于 对 “新 公 共 管 理 ”理 论 的 反 思,美国学者 罗 伯 特 · V.丹 哈 特 和 珍 妮 特 · V. 丹 哈 特 于 21世纪初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他们认为,整个治 理体系的中心是公民,服务才是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社 会治理的目标是为公民表达并实现公共利益,而非控制社 会,即“服务非掌舵”[5]。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 种服务型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新视角。但是,“新公共服 务”究竟是概念的变化还是做出了实质性的改变,本身仍 存在争议。针对上述治理流派及观点存在的问题,学者们 不断探索更具协作和包容的新模式。1989年,世界银行报 告首次使用治理的概念,随后发展出新的社会治理理论, 他们认为,信息社会的核心是分权、网络化和扁平化的治 理体系,主张“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公众参与、社会公 正、民主等理念”[6]。然而, 治 理 理 论 的 兴 起 并 不 意 味 学 者们认同它是一门成熟的理论,因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 都存在分歧。于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基础上 又发展出整体性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的导向是公民需 求,治理手段是信息技术,治理机制包括协调、整合、责 任等,由此对以往碎片化治理进行协调与整合,是为公民 提供无缝隙整体型服务的社会治理模式。其理论的出发点 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拆除部门壁垒,通过整合服务供给部 门,实现对新公共管理“碎片化”问题的回应。从“问题— 对策”的思路出发,整体性治理理论提供的关键环节是协 调与整合[7]。整体性治理理论兴起后,又逐步在西方国家 发展出协同治理、网格化治理及合作治理等理论分支。但 随着整体性治理在西方如火如荼的进行,问题也逐渐暴 露,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因重返官僚制而带来的内在张力问 题。不难发现,官僚制仍然是整体性治理的重要基础。西 方国家既宣扬进入到“没有政府治理”的时代,而政府“元 治理”角色又同时被强化,两者的张力是整体性治理并未 化解的 症 结。 事 实 上, 从 “管 理 ”过 渡 到 “治 理 ”, 就 是 希 望弱化政府的主体作用,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从而破解官 僚制管控的弊病,进而实现社会合作共治。官僚制是近代 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分工细化 的产物,其以法理权威为基础与政府利益至上为原则,运 用等级、分工、权威、规则等工具对权力进行合理划分并 分层负责。官僚制的基础特质与满足公众的需求目标之间 的张力造成了在实践过程中设计理念与运行机制方面也存 在着内在冲突与矛盾。尽管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官僚

空间正义:我国城市空间生产的基本价值取向

空间正义:我国城市空间生产的基本价值取向
斯特 尔 进一 步说 到“ 空 间不 是 社会 的反 映 ( r e l f e c t i o n ) 而 是 社 会 的表 现 ( e x p r e s s i o n ) 。换 言之 , 空 间不
是社 会 的拷 贝 , 空 间就 是社 会 ” 。 空 间可 以被 生产 出来 。空 间生产 既 是 人们 通 过 实 践 活动 实 现 自然 环 境 的 “ 人化 ” 、 生产 出“ 空 间 产品” 的过程 , 又是 人们 在实 践 中建构 与 变革社 会 空 间与社 会 关 系 的过 程 , 其 终 极 目标在 于满 足人 的 需要 。空 间生产 的表征 是 复杂 的 , 列 斐 伏 尔就 认 为 空 间生 产 “ 主要 表 现 在 具 有一 定 历 史 性 的城 市 的 急 速扩 张 、 社 会 的普遍 都市 化 , 以及 空 间性 的组 织 问题 ” 。空 间是 如何 被 生 产 的 ?马 克 思认 为 城
关键 词 :空 间 资 本 逻 辑 空 间 生 产 空 间 正 义
中图分类号 : B 8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1— 2 3 3 8 ( 2 0 1 7 ) 0 4— 0 0 9 2— 0 6
作者简介 : 王红阳 , 男, 河 南财 经 政 法 大 学 政 治 学 研 究 所 研 究 员 , 复 旦 大 学 法 学博 士 , 讲 师 。 研 究 方


空 间 生 产 与 空 间正 义
( 一) 空 间生产
在马 克思 主 义 的理 论场 域 当 中 , 空 间和 时间 是物 质存在 的基 本形 式 。在 以往 的2 O世纪 7 0年 代 以来 , 知识 界面 临着 一 场变 革 , 这 便是 “ 空 间转 向” , 人 们 重新

城区社会治理的碎片化分割及其矫治

城区社会治理的碎片化分割及其矫治

城区社会治理的碎片化分割及其矫治作者:龚志文孙慧哲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01期摘要:城区是城市基层治理改革的节点。

我国城区社会在由管理向治理转型中,面临着治理空间、治理信息、权力体系、利益结构和文化愿景的碎片化困境。

在整体性治理理念下,房山区通过组团式发展、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构筑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等措施,对空间、权力、利益、文化、信息进行协调整合,逐步建立了具有高灵敏性、快回应性、广参与性的城区社会治理体系。

与此同时,要通过有机整合、精准配权、理念创新来规避治理实践中的机械整合、模糊集权和治理内差等诱发的困境。

关键词:城区;社会治理;基层治理;社区治理;整体性治理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20)01-0079-08一、城区是城市基层治理改革的节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种治道转型的蓝图映射到城市治理体制上,就是要求实现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跨越。

在当前的城市发展转型中,基层治理面临三大困境。

一是治理结构困境。

條块职责分割、协调困难造成联而不合,“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叫腰腿不来,叫腿腰不来”。

二是治理资源困境。

基层政府权小责大,实际工作陷入“有限资源、全面责任”的境地[1]。

三是治理回应困境。

对民众需求和社会问题反应迟钝,对社会的公共服务承诺延迟兑现或折扣兑现[2]。

面对诸多积重难返的大城市病,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了诸多改革尝试,归纳起来分为两类。

第一,结构化整合。

如北京市东城区街道大部门制改革[3]、广东佛山顺德区的“党政合署”大部门制改革[4]、浙江杭州的“最多跑一次”改革[5]。

这类改革探索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通过党政机构精简、裁撤、合并,形成每个大部门对接多个上级职能部门、一个窗口或部门与民众无缝对接的格局。

它是一种制度导向的“硬”改革,彻底改变了之前的职能结构及匹配的资源配置模式。

城市空间生产的价值缺位及建构路径——基于空间正义视角

城市空间生产的价值缺位及建构路径——基于空间正义视角
摘 要:城市空间是人类社会空间的一种基本类型,城市新区作为一种“空间产品”是城市现代 性、城市转型、空间结构重组的表现。纵观城市化进程,权力与资本的“共舞”不断生产与重组城市 物质空间,进而推动城市社会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城市新区的生产与重构积累了众多的“空间— 社会”问题,引起城市新区空间生产的正义价值缺失。基于空间正义视角对新时代城市化进程进行 反思与批判,探寻弥合空间生产价值缺失的路径,完善城市空间生产的正义供给,走出一条适合中国 城市空间生产的特色正义发展之路,这不仅是新时代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人 们对美好城市空间需求的应有之义。
第 36卷 第 6期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 12月
Vol.36 No.6
JOURNAL OF ZHONGZHOU UNIVERSITY
Dec.2019
城市空间生产的价值缺位及建构路径
———基于空间正义视角
管其平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关键词:空间生产;空间正义;路径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9.06.007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9)06-0043-05
时间与空间是社会存在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 空间不仅是通过几何学或者地理学来表达,空间更 是表达了社会关系重组与社会秩序重构的动态过 程,正如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换言之,城市 空间不仅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的 进步与发展的象征,物质生产与空间生产分别为人 类社会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与社会空间。后工业社 会的到来引起了服务性经济的发展、知识领域的专 业化及职业分布的差异性,作为承载社会微观与宏 观变化的城市空间发生了重要变化,人类文明也进 入了一个现代性“善”的城市社会与健康文明时代。 但是,以权力、资 本 所 组 成 的 “城 市 联 盟 ”塑 造 的 城 市空间并非全部是“善”,也有“恶”,这些“恶”使人 们不得不对城市化进程中空间生产进行批判与反 思。正视“恶”、分析“恶”以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实 现公众美好城市生活的愿望,实现城市空间的健康 发展。这不仅是新时代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

从空间视角看中国城市

从空间视角看中国城市

从空间视角看中国城市作者:宋林霖梁琰来源:《小康》2020年第21期作为国家各类生产实践的场所和载体,“城市空间不再被看成是死亡的、固定的、非辩证的、静止的容器,而是成为一种支配性的、建构性的力量,影响着社会关系、利益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在空间中的生产、生活、交往,成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源泉,塑造着空间结构与面相。

不可忽视的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在城市中以空间的形式显现:社会秩序失衡、空间正义缺失、资本对其他空间的侵蚀、公共生活空间建设不足、城市空间商业化、城市风貌千篇一律等,城市的风险不断累加。

城市空间治理是国土空间治理的延伸和重要抓手,城市空间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治理维度。

以空间理论审视和思考城市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风险,为我们重新审视城市治理提供了新视角。

城市空间治理的权力意蕴首先要求秩序的发展。

城市并非孤立的地方共同体,而是国家整体建设的重要一环,要在服从全国一盘棋的大局下进行框架内的建设发展。

党通过政治领导指导城市空间的规划和使用,使党的意志在政府的决策和执行中得以贯彻和实施。

通过影响权力间接塑造城市空间。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塑造着城市景观与面相,深层次地将党的意志与党所代表的生产关系赋予城市空间内涵,而被权力塑造的城市空间贯彻着权力的意志和要求,解构原有秩序并构造相应的政治秩序。

空间的市场意蕴首先意味着空间的生产承载功能。

市场经济是除权力要求之外的城镇化的又一推动力。

经济建设是当今城市所承载的重要功能之一,经济运转以自由流通的市场要素为主要特征。

从内部性而言,空间是承载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一定的经济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之内。

同时,市场经济促使城市空间不断分化与重构,城市空间被赋予新的意义、价值及功能结构。

市场经济逻辑要求不断挖掘城市空间的内在经济价值,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利润为根本导向,市场经济的这一诉求必然推动着城市景观的迭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
化的理论视角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治理问题也愈发突出。

空间
治理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则基于
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深入
探讨。

一、理论视角
权力结构碎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被认作权力资源的各种力量
被分散在不同的人、团体和机构之间。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历
史文化原因和政治制度因素,这种权力结构碎片化现象格外明显。


市空间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大量的分散权力和协作事项,
而这些分散的权力资源往往难以协调,产生“谁也管不了谁”的局面。

因此,权力结构碎片化成为了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突出问题。

在权力结构碎片化的背景下,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1. 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空间治理
中国地方政府在城市空间管理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

他们往往
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政绩考虑,采取措施推进城市建设和治理。

而这些
措施往往被视为“政治成果”,从而进一步增加政府的权威和地位。

2. 治理机构、行政区划和职能的分散
中国城市空间治理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治理机构、行政区
划和职能存在分散和交错的现象。

治理机构包括市政管理部门、环保
部门、城管执法局等,他们各自负责的范围有重合和分离。

行政区划
是指城市划分的前提和依据,现行方案中,不同区域的行政管理单位
无法协调合作,容易形成“各行其是”的现象。

3. 矛盾与利益的博弈
权力碎片化所带来的矛盾和利益的博弈,对于中国城市空间治理
来说是无处不在。

例如在污染物排放治理中,企业、政府和群众之间
的利益分配问题就涉及到生产与环保的平衡,应该如何分配污染减排
成本等问题。

4. 公众参与的不足
对于中国的城市空间治理,公众参与的意识和水平相对较低。


市政府安排的听证会、征求意见等公众参与活动中,往往参与率不高,也缺乏公正、公平和有效的机制。

二、实证分析
从实证角度来看,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碎片化和权力体系的不协
调已经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
1. 城市空间回归问题
中国的城市在持续扩张的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社会矛盾与环境问题。

这就引发了城市空间的回归问题,即如何在城市现代化的同时使
城市保持文化、生态和历史的多样性。

但是,由于地方政府为了争夺
政绩和财权往往只眼前利益,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往往忽略了城市回
归的问题。

2. 城市公共服务问题
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衡量城市治理成效的重要指标。

然而,在中国的城市空间治理中,部分地区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机制,导致公共服务的不平衡和恶性竞争。

同时,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之间
的合作机制也不够完善。

3. 环境污染问题
在城市空间治理中,环境污染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尽管中国
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用于对
空气和水的质量进行监测,但由于各个管理部门的权力相对独立,治
理效果有限。

4.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和交通量的增加,中国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由于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不足,我们往往不能得到一个整体有效的治理方案。

结论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权力结构碎片化成为了城市空间治理的一大短板。

治理机构、行政区划、职能分散、矛盾利益的博弈和公众参与不足,都给城市空间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未来,我们需要加强治理效果的评估和监测,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全面协调的联合管理机构,对城市空间治理进行全面的改革。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空间治理的良性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