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看慢性胃炎的病因
慢性胃炎的中医辩证诊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辩证诊治【概述】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部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上要症状特征有上腹部疼痛、院腹胀问、饱胀、烧心、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
本病十分常见,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院痛”、“胃痞‘等范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病因病理】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胃等脏腑有关。
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有关。
可因嗜食辛辣。
长期饮酒、饮食生冷,损伤脾胃;或因忧思伤脾、忿怒伤肝,肝胃不和,均可导致本病;若进一步发展,或气郁化火,伤及胃阴,胃失润降;或脾阳虚弱,失于温煦;或病久伤络,血脉瘀滞;均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常。
【诊断要点】1.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
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部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烧心、恶心、呕吐等。
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2.胃镜检查是确诊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在直视下根据形态可分为三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根据部位可分为胃窦炎、胃体胃炎。
3.实验室检查(1)胃酸测定:浅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缩性胃炎则明显降低,甚至缺乏。
(2)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胃窦炎含量一般正常,胃体胃炎常升高,尤其恶性贫血者上升更加明显。
(3)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者提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4)其他检查:萎缩性胃炎血清中可出现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或胃泌素抗体。
x线钡餐检查对慢性胃炎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
【辩证分型】1.湿热互结症状:胃脘疼痛灼热,院腹胀闷,泛恶,干呕,渴不欲饮,口苦口臭,尿黄,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
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
胃疼胃胀不消化,慢性胃炎中医怎么养
胃疼胃胀不消化,慢性胃炎中医怎么养豆豆今年28岁,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职员,由于工作因素的影响,豆豆的饮食多以外卖为主,长期高油、高盐以及摄入较多的刺激性食品,去年检查出慢性胃炎。
起初豆豆并没有特别注意,只是减少吃外卖和刺激性食品的次数,今年在一次公司聚会时豆豆喝了几杯白酒,回家后感到胃部疼痛难忍,并且有刺痛灼烧感,到医院就诊后发现慢性胃炎加重,马上就要发展为胃穿孔。
了解豆豆的日常症状发现,其日常生活中多会出现胃疼胃胀和不消化等现象,但其认为这一症状不严重,只是出现不适症状时服用相应的止痛药和缓解胃胀及消化不良的药物,服用药物后症状则有所好转,再加上工作较忙遂没有注意。
相信与豆豆有类似经历的人很多,不关注慢性胃炎导致症状持续加剧,最终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本文就从中医角度进行论述,向大家科普关于慢性胃炎的知识。
1、中医视角下,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有哪些?从中医视角来看,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1饮食不当长期食用辛辣、油腻、生冷、过硬等刺激性食物,损伤胃黏膜,导致胃气受损,胃络瘀滞,从而引发慢性胃炎。
1.2情志失调长期情志不舒,如抑郁、焦虑、紧张等,影响肝气的疏泄,使肝胃失和,胃脘胀痛,形成慢性胃炎。
1.3劳逸失调过度劳累、久坐不动等生活习惯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职,胃腑失养,从而引发慢性胃炎。
1.4病邪侵袭外邪入侵,如湿热、寒湿等邪气滞留脾胃,影响脾胃运化,导致慢性胃炎。
1.5正气不足正气不足,脾胃虚弱,易受外邪侵袭,且修复能力减弱,病情反复不愈,形成慢性胃炎。
1.6气血瘀滞慢性胃炎过程中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于胃,导致胃络瘀阻,使病情加重。
1.7肝肾不足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扰动胃腑,导致胃痛、胃胀等慢性胃炎症状。
2、关于慢性胃炎的危害,你了解多少?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损伤导致的慢性病变。
慢性胃炎可分为浅表性、糜烂性和萎缩性等类型,慢性胃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分型与辩证施治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分型与辩证施治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心口痛”、“肝胃气痛”、“嘈杂”等范畴,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对人体从摄食到食物的消化吸收、转化为人体所需营养和能量的过程已有十分精辟和独到的认识。
《金匮要略》中亦早已提出该病,并对其病机、治疗早有较为充分的论述。
自金、元朝以来更加深化和丰富了胃脘痛的辨证治疗,其中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王清任等做了很大贡献,使胃脘痛的诊治达到日趋完善的地步。
尤其是近代中医学家中均试图以分证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感到如果能将其统一,则更利于中医对慢性胃炎的研究。
1病因病机1.1 饮食不节《虞博医传》方:“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拨,复餐寒、凉、生、冷;朝觞暮饮,日积月累,自郁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
进餐的过饥或过饱、过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之食物、饮食不按时等,不但影响脾胃的运化吸收,且这些因素的本身亦耗劫人体的津液阴精,损伤脾胃之气。
1.2气候变化“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
指的是受寒邪所袭能促成胃病的发作。
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天人合一”,意思就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为了顺其自然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体会做出一系列相应的变化,一旦外界不良因素过于强大,那么就可能出现人体功能随之失调的现象。
中医学把能致病的自然因素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这些因素侵袭人体脾胃后均能产生脾胃运化失调的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可以看到,胃病的发作与感冒、受寒邪侵袭有关。
据有关统计也可发现,胃病的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本病在冬季及秋末寒冷季节呈多发。
1.3情志因素中医认为,“脾主思”、“思则伤脾”。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与消化机能关系甚大。
如果忧思恼怒、久郁不解,则伤及于肝。
一旦肝木之气过于亢奋,那么脾胃之气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发病。
慢性胃炎中医全解读(上)
慢性胃炎中医全解读(上)慢性胃炎是一种很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人群中有很高的发病率。
大部分人在其一生中可能都或多或少、或长或短体会过胃疼、胃胀等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
总体来说,慢性胃炎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得了慢性胃炎并不可怕,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治疗。
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有一部分患者在确诊为慢性胃炎后,常常忧心忡忡、焦虑不安,辗转各地到全国各大医院就医,服用多种治疗药物,症状却不能明显缓解,往往引起恶性循环。
这里面有三个影响因素要引起注意:1.消化系统疾病是与心理状态关系最为密切的疾病,心情不好非常容易引起慢性胃炎症状的反复,过度担心疾病反而会加重病情;2.四处奔波过度劳累加重疾病:从中医角度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处奔波、反复检查会影响脾胃功能的发挥,对疾病症状的缓解无益;3.短期内服用多种药物对胃有害无益:短期内反复更换药物一方面不利于药物疗效的发挥,还会对胃造成不良影响,反而起不到治疗效果,而且还可能存在一些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慢性胃炎患者应放下心理负担,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可以通过文娱体育活动疏导情绪,转移注意力。
规范慢性胃炎的诊断及治疗慢性胃炎虽然是一种预后比较好的疾病,但如果疾病的症状不能缓解,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任由疾病的发展,可能会引发一些严重的预后不良的疾病。
所以,患上慢性胃炎不要太担心,但要积极面对。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规范诊断:应该到正规医院的消化科就诊,经过一些必要的检查明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疾病原因。
2.规范治疗:在消化科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药物疗效的发挥和疾病症状的缓解需要一定时间,不要频繁更换药物。
3.注重疾病调养:俗话说“胃病三分治疗,七分调养”,不良的生活方式常常是慢性胃炎起病和复发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特别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具备了一个良好的面对疾病的态度,我们就从认识慢性胃炎开始,从慢性胃炎的诊断、治疗和调养等各方面讲解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折腾人,中医辩证治疗有方!
慢性胃炎折腾人 ,中医辩证治疗有方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不能按时吃饭已经是当代白领的典型情况,加班累了,喝点冷水解渴,饿了就吃点面包充饥,困了喝点咖啡。
这样久而久之,自己的胃就先抗议了。
在当前社会中,几乎每五个人就有一个人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的毛病一不小心就会发作,这样的痛苦给上班族带来了极大的折磨。
慢性胃炎通过西医治疗,不仅无法治愈,反而还会出现反复发作,经常服药要给身体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慢性胃炎的治疗时间较长,久而久之服用西药一定会给肾脏造成损害,所以通过中医疗法对慢性胃炎辨证施治,不仅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有着标本兼顾的特点,治疗效果非常突出。
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时,根据慢性胃炎的基本症状辨证施治,能够让慢性胃炎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今天我们就跟着文章了解一下折腾人的慢性胃炎,如何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吧!慢性胃炎的中医认知1.慢性胃炎的症状慢性胃炎是指各种慢性胃黏膜的炎性病变,临床上以慢性胃痛为典型特征,大部分情况下,患者在就餐之后,胃部会出现闷胀不适、食欲减退和恶心呕吐等情况。
这是当前的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医中胃炎属于“胃脘痛”和“胃痞”范畴。
慢性胃炎根据其症状分为了浅表性胃炎、充血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等诸多种类,其中只有极少数萎缩性胃炎可能会演变为胃癌,所以慢性胃癌患者不要过于担心忧虑,只要出现了胃炎症状后及时进行治疗,就能够减少慢性胃炎给身体带来的损害。
2.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中医认为胃溃疡的出现和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及脾胃虚弱有密切关系。
其中饮食不洁是造成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饮食不节主要是指患者日常在饮食中不注意,中医认为胃作为水谷之海,它的功能就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如果进食过于生冷的食物,就会导致寒滞中焦,如果进食辛辣肥厚刺激的食物,就会导致湿热中阻。
如果吃得过饱或者是空腹时用力过度损伤胃气,就会导致胃腑气机阻滞,引发胃痛。
3.慢性胃炎的病机在了解了慢性胃炎的症状和病因之后,要对慢性胃炎的病机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展开辨证治疗。
中医如何治疗胃炎?
中医如何治疗胃炎?一、胃炎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胃炎多指由不同病因导致的一系列胃黏膜急性和慢性的炎症,任何年龄段都会发病。
从病灶分布、病因及病理学出发,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及特殊性胃炎,而按照发病的缓急,胃炎又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其中,急性胃炎多由微生物、细菌、毒素等因素诱发,且应激状态也可能是急性胃炎的内源性刺激因子,进而对人体的胃黏膜造成损害。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上也将慢性胃炎称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除此之外,一些化学性、物理性有害因素的反复作用,也会是诱发慢性胃病的重要原因。
在中医学领域,胃炎属于“胃痛”“痞满”范畴,上腹胃脘部疼痛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同时患者可能还伴有恶心呕吐、纳呆及腹闷等表现。
早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就有关于胃病病理病机的表述,“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中医认为,脾胃是身体的根本,“气血为生化之源”,日常生活中的不健康饮食容易诱发慢性胃炎。
此外,脾胃虚弱、情志不渝等也会引发慢性胃炎发病。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得患者气机不利、胃失和降,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发病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与思虑伤肝、气血失调及运化失常等密切相关。
基于胃病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学者在中医治疗胃病方面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关于“胃痛”的治疗,中医认为应遵循“初病在经,久痛人络”的特征,调节气血、舒筋活络是看诊的要点。
不过,在疏通气机、调和阴阳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证候进行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胃病与肝、脾密切相关,胃痛的部位在于胃,应该从虚实、寒热及血瘀等不同的证型出发,施予辨证治疗。
二、中医治疗胃炎临床上,胃炎的病因较为复杂,且种类较多,中医治疗胃炎的临床效果显著。
根据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部位等,胃炎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临床治疗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准,切实提高治疗胃炎的临床疗效。
1、辨证论治从中医学视角出发,胃病常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等类型。
慢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
方药 良附丸加味: 良姜、香附各12g, 黄芪、丹参各30g, 党参、白芍各15g, 姜黄、木香、蒲黄、桂枝、乌药、川芎、 当归、三棱、莪术各10g, 干姜、吴茱萸、甘草各6g。 临证加减 胃痛明显者可加元胡; 泛吐清水者加陈皮、法夏、茯苓; 纳呆少食者,加焦三仙。
(2)肝气犯胃 主证 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 嗳气频繁,善太息, 大便不畅, 失眠,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 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慢性胃炎的 中西医防治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演讲人姓名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十人九胃”
“胃病不忌嘴,医生跑断腿”
“胃病,三分治,七分养”
A
慢性胃炎(chronic gestritie)
B
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
C
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02
对症治疗
3.保护胃粘膜 胃酸增高者,可服用制酸剂: 硫糖铝1.0g,3-4次/d; 复方胃舒平片2-4片,3次/d; 氢氧化铝凝胶10mg,3-4次/d。 或用奥美拉唑(OME,洛赛克)20mg, 1次晨服,2-4周1个疗程。 胃酸缺乏或降低者,可口服: 0.5%稀盐酸或胃酶合剂 10ml,3次/d; 合并缺铁性贫血者可口服: 硫酸亚铁0.3g,3次/d, 富马酸亚铁0.2-0.4g,3次/d。
抗异型增生
维酶素、维胺酸片,有防治胃炎发展的作用。 维酶素0.8-1.0g,3次/d,口服。
手术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 (胃癌前病变)应行手术治疗。
(二)中医辨证施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造,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
成人发病率一般在90%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中医将此病归属为“胃痛”的范畴。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载:“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
”“心痛”是指心腹部疼痛病证之泛称,“当心而痛”实指胃脘痛。
因其痛在胃脘部,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伴上腹部胀满不适、嗳气吞酸等,于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症有类似之处。
临床上应重视西医检查,结合辨病与辨病,方能法不偏立,而不贻误病情。
1病因病机1.1西医认识1.1.1病因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主要因素。
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胆汁反流等为其诱发因素。
1.1.2病理浅表性胃炎的炎症限于胃小凹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层,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细胞浸润,引起粘膜充血、水肿、渗出。
多发于胃窦,有时有少量糜烂及出血。
部分患者在胃窦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疣壮凸起,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
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入粘膜固有膜,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使粘膜层变薄,粘膜皱襞平坦,甚或消失,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部分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由于该内容物有胆汁的返流,而引起胆汁返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多合并胆结石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1.2中医认识引起胃痛的主要病因有感受寒邪,饮食不节,肝气郁结以及过劳、久病、治疗不当等原因导致脾胃虚弱。
1.2.1寒邪客胃外感寒邪,脘腹受凉,或过食寒凉,寒凉伤中,寒积胃中,因寒性收引,致使气机凝滞不通,胃气不和,收引作痛。
1.2.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致使胃不能腐熟水谷,脾不能转输精微,水谷不化,内生食滞,胃中气机阻滞,胃气失和故疼痛。
1.2.3肝气犯胃若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气横逆犯胃,脾胃纳运失常,气机郁滞而发胃痛。
肝郁日久,可化火生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可致胃脘灼热而痛;火热伤阴则胃失濡养而作痛;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日久,可深入血分,致血行不畅,血脉凝滞,瘀血内停,胃络受阻,发生胃痛。
慢性胃炎:中医分型和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中医分型和中医治疗一、慢性胃炎的定义慢性胃炎中医病名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
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者,诊为“痞满”。
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者,可根据主要症状诊断为“反酸”“嘈杂”等病。
二、临床表现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部分还可有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
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组织学所见和内镜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三、中医分型及治疗1、肝胃不和证1.1、肝胃气滞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胀痛;②胁肋部胀满不适或疼痛。
次症:①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②嗳气频作。
舌脉:①舌淡红,苔薄白;②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药物:柴胡、陈皮、枳壳、芍药、香附、川芎、甘草。
加减:胃脘疼痛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嗳气明显者,可加沉香、旋覆花。
1.2、肝胃郁热证:主症:①胃脘灼痛;②两胁胀闷或疼痛。
次症:①心烦易怒;②反酸;③口干;④口苦;⑤大便干燥。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②脉弦或弦数。
治法:清肝和胃。
主方: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
药物:青皮、陈皮、白芍、牡丹皮、栀子、泽泻、浙贝母、黄连、吴茱萸。
加减:反酸明显者可加乌贼骨、瓦楞子;胸闷胁胀者,可加柴胡、郁金。
2、脾胃湿热证主症:①脘腹痞满或疼痛;②身体困重;③大便黏滞或溏滞。
次症:①食少纳呆;②口苦;③口臭;④精神困倦。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腻;②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药物: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连、大枣、甘草。
加减:腹胀者可加厚朴、槟榔;嗳食酸腐者可加莱菔子、神曲、山楂。
3、脾胃虚弱证3.1、脾胃气虚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②餐后加重;③疲倦乏力。
次症:①纳呆;②四肢不温;③大便溏薄。
中医内科慢性胃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慢性胃炎本病属于中医学“胃院痛”、“呕吐”、“痞满”等范围。
多为饮食不节、嗜食酒辣生冷、精神刺激所引起;或续发于急性胃炎、溃疡病等之后。
因肝气犯胃,或脾胃虚弱(胃气虚寒或胃阴不足),胃气不能和降所致。
【诊断】1大多数病人,尤其轻症与浅表性胃炎可无明显症状。
一般临床多见上腹部胀闷疼痛,无明显规律性,食后加重,胃口欠佳,常有暧气、恶心、呕吐。
2 .上腹部可有压痛,范围较广,且不固定。
3 .肥厚性胃炎,胃酸增多,有吐酸烧灼感,也可发生胃出血。
4 .萎缩性胃炎,胃酸减少,有饱胀、暧气、口苦或腹泻,后期可见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舌炎,伴肠上皮化生者有变为胃癌之可能。
5 .可作纤维胃镜检查及胃液分析,以协助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当分虚实。
实证肝气犯胃的,治以理气和胃;虚证脾胃虚弱的,治予补脾温中或滋阴养胃。
1气郁胃部胀满,疼痛,暧气,恶心或呕吐,嘈杂,吐酸,口苦,食欲不好,抑郁恼怒时胀痛明显,舌苔薄白或黄,脉细弦。
治法:理气和胃。
方药举例:苏梗IOg,法半夏10g,厚朴5g,茯苓10g,白蔻仁(后下)3g,枳壳IOgo加减:吐酸明显,去川朴;加姜黄连3g或炒黄苓5g,淡吴萸15g,煨乌贼骨15g。
2.虚寒上腹隐痛,胸闷恶心,呕吐清水,喜暖畏寒,头昏,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或清,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补脾温中。
方药举例: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各IOg,陈皮6g,广木香5g,砂仁(后下)3g0加减:夹湿,呕吐腹胀,大便清,苔白腻,去白术、党参;加苍术IOg,厚朴5g,姜半夏10g。
胃寒重,怕冷喜暖,吐清水,加制附片5g,干姜3g。
气滞,胸闷暧气,加苏梗10g,佛手片5g。
3.阴伤胃部灼热,隐痛,嘈杂,恶心,有饥饿感,但不能多食,食后饱胀,面色无华,消瘦,心烦,口干,或有腹泻,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
方药举例:一贯煎加减。
北沙参12g,麦冬12g,川石斛10g,玉竹15g,白芍10g,川楝子10g,炙甘草5g.加减:恶心呕吐,加陈皮6g,竹茹10g。
中医角度看慢性胃炎,你是哪一种呢?
中医角度看慢性胃炎,你是哪一种呢?发布时间:2021-11-30T09:20:07.014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6期作者:胡成玲[导读] 慢性胃炎属于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胡成玲安岳县中医医院四川资阳 6423501.引言慢性胃炎属于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发病初期不会有显著症状,病情发展较为缓慢。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酗酒也会诱发慢性胃炎或者加重慢性胃炎患者病情。
中医中饮食不节制和情志是导致慢性胃炎疾病的主要病因,由于经济条件改善,人们食物资源越来越丰富,暴饮暴食、进食过量导致的脾胃损伤疾病越来越多,过度放纵口腹之欲,辛酸、寒凉食物食用过多,容易引发肠胃损伤。
加上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姜块,情志抑郁伤肝,肝气郁结,胃犯横逆,水谷精微纳运失调,运化不得出,痰湿、热、瘀病理产物,中焦气机升降受阻,胃肠功能发生紊乱,出现胃痛、胃胀等症状。
从中医角度看慢性胃炎,共有食滞胃伤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热邪犯胃型、肝郁犯胃型、瘀滞伤胃型、肝火犯胃型、湿困脾胃型共八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2.慢性胃炎病因病机2.1西医慢性胃炎病因西医中,胃黏膜损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十二指肠液反流以及遗传均会影响慢性胃炎发病率。
2.2中医学病因病机中医中,慢性胃炎的病因有: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饮食不当伤胃,导致胃失通降;过度劳累伤脾、脾脏健运功能受到影响;情志受损肝脏功能受到影响、肝气郁结也会导致气滞;外伤内邪入侵、身体气机受阻;痰湿浊气停滞、水湿瘀滞体内可引发慢性胃炎;内火旺盛、阳气虚弱、胃腑阳气不足可引发慢性胃炎疾病;长期处在寒热交错环境中也可引发慢性胃炎疾病。
中医中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胃作为水谷之腑,最为显著生理特点就是通降,胃气润降为胃和关键,胃气不能正常宣降则壅滞成病。
寒热虚实证胃脘痛患者,共同特征是内有郁滞,治疗重点在于调畅患者气机,让患者胃气正常通降。
慢性胃炎从肝脾论治体会
慢性胃炎从肝脾论治体会标签:慢性胃炎;从肝脾论治;中医药疗法;病因病机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易反复。
其相当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呕吐、嘈杂、反酸”。
笔者认为肝脾在慢性胃炎的发病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从肝脾论治可收到较好疗效,现论述如下。
1从肝脾论治的理论依据中医认为,脾胃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脏器,人体靠脾胃腐熟水谷,运化精微滋养全身,故脾胃有“后天之母”之称。
从生理上,脾胃同属中焦,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腹内;胃在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其经脉络脾,脾胃表里相合。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共司升清降浊,故脾胃功能密不可分。
各种原因引起脾胃受损,气机不畅,则可致慢性胃炎的发生,而表现为胃脘痛、痞满、呕吐等。
此外,肝在慢性胃炎的发病中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从中医学角度来分析,在生理上,肝主疏泄,其气以调畅通达为用;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脾主运化,升清,其气以升为健;胃气的通降及脾气的上升均须肝气的疏泄,肝的疏泄正常,则脾胃气机畅达。
正如《血证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及所谓“土得木而达”。
如因肝的疏泄不及或太过,致中焦气机的功能失常,则出现“肝木侮土”之证。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沈氏尊生书·胃痛》也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又如《苍生司命·卷五·胃脘心痛》阐述胃脘痛是在“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基础上“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也”。
以上种种,说明了脾肝的功能与慢性胃炎之间的密切关系,肝脾功能失常则可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脾胃虚弱,肝失疏泄,则可至气虚、气滞、气逆,在慢性胃炎可表现为胃的蠕动减慢,排空延长,协诃性差。
另外,气虚又表现为胃粘膜对致病因子的防御能力降低,或粘膜受损后不能及时修复创面。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医药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为了规范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我们组织专家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形成了《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本文旨在总结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经验,明确诊疗原则和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指导,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慢性胃炎患者。
二、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慢性胃炎在中医理论中,多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复杂,涉及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脾胃虚弱等多个方面。
饮食不节:长期饮食不规律,或过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均可损伤脾胃,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发为慢性胃炎。
情志失调:情绪不稳定,长期忧思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亦可引发慢性胃炎。
外邪犯胃:外感风寒湿热等邪,侵入胃腑,损伤胃气,使胃失和降,亦可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失当,导致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升降失常,水谷精微不得输布,气血生化乏源,胃失濡养,发为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以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为核心,涉及饮食、情志、外邪、脾胃虚弱等多个方面。
因此,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恢复脾胃功能,调和气机升降,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三、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等四诊合参。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从而出现胃痛、胃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慢性胃炎常分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肝胃不和等证型。
脾胃虚弱型表现为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泄等;脾胃虚寒型则表现为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等;胃阴不足型则表现为胃痛灼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肝胃不和型则表现为胃痛胀满、情绪不稳、胸胁胀满等。
中医辨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辨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地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医疗人员表示,经常外出就餐或者过多的食用外卖都会对人们的身体产生相应的影响,诱发相应的疾病发生。
浅表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
此疾病就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造成。
此疾病的患病率会随着患者的年龄增长而有所提高,此疾病的主要发病诱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因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导致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数量占总患病人数的52.2%左右,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缓解和根治幽门螺杆菌为主,清除病因后,此疾病方可治愈。
慢性浅表性胃炎会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消瘦、乏力等症状,对于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一)什么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其诱因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中又被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胃黏膜在相应的致病因素影响下,导致胃黏膜出现红斑或者出血点的现象,同时可伴有糜烂以及胆汁反流的情况发生。
据临床研究分析,诱发此疾病的主要诱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在临床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因,其次就是胃部反流的现象,反流时胆汁等大量的消化液涌入胃中,对于胃黏膜造成相应的损害。
再者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都易导致此疾病的发生。
同时,对于长期需要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的人群,药物也会对其胃黏膜造成相应的影响,易患此病。
最后,患者不良的情绪也会诱发此疾病,当人们长期处于焦虑或者抑郁的情绪下,会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促使胃黏膜供血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对胃部起到保护作用,继而诱发疾病的发生。
(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式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中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当患者摄入辛辣刺激或者生冷的食物后,疼痛感会有加重的表现。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部胀气的现象,多是由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所导致食物在胃中潴留,消化不良而引起的。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之一,病因复杂,中医认为其病机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本文通过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诊治的思路和方法。
1. 证型分布1.1 气郁胃痛型气郁胃痛型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以胃痛为主要症状,伴有烦躁、易怒、口干、口苦等症状,舌苔多为厚腻质,脉多弦细。
常见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
治疗应以疏肝理气、舒肝解郁为主,方药可选芍药苷、枳壳、香附等。
1.2 胃热实热型1.3 脾虚湿阻型脾虚湿阻型以胃脘胀满、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舌苔厚腻,脉象多弦滑。
常见病因包括饮食不节、长期用药等因素。
治疗应以健脾化湿为主,方药可选四君子汤、温中汤等。
1.4 胃肝阴虚型胃肝阴虚型以上腹痛、胃部不适、口干、咳嗽等症状为主,舌红少苔,脉象多细弱。
常见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
治疗应以滋阴清热为主,方药可选杞菊地黄汤、六味地黄汤等。
2. 主要证素分析2.1 肝郁2.2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机之一,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口干口渴、食欲不振、腹泻等。
治疗应以健脾胃、化湿为主,方药可选四君子汤、加味香砂六君子汤等。
胃热实热是慢性胃炎常见的证素之一,主要表现为上腹胀满灼热感、口渴口干、烦躁易怒等。
治疗应以泻火降温为主,方药可选清热解毒汤、凉降汤等。
2.4 阳虚阳虚是慢性胃炎的一种证素,主要表现为运化失常、消化不良、体质虚弱等。
治疗应以益气补阳为主,方药可选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治应根据不同的证型和证素,开方选药。
在治疗中应注意饮食调节、情志调节等方面,综合调理,达到医治的效果。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与调养
百商迥治 I编辑/熊博丹289027259@q q.c o m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与调养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 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主要包 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 炎。
导致慢性胃炎的原因比较多,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毒或其毒 素感染,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或药 物,口腔和咽部的慢性感染,胆汁 反流及长期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 等。
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腹 隐痛、餐后饱胀、食欲减退、嗳气、反酸等,其他症状表现还有贫 血、消瘦、腹泻等。
慢性胃炎主要 通过胃镜检查进行确诊,一般都需 要在胃镜下进行胃黏膜组织活检,并送病理检查。
西医对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杀菌治疗和消除病因、对 症治疗。
其中,杀菌治疗主要采用 抗生素、抑酸药、胶体铋剂的联合 用药方法,有二联、三联、四联疗法等不同联合治疗方案。
从中医角度分析,慢性胃炎的 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过食肥 甘、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易导 致慢性胃炎。
(2)情志不畅或抑 郁恼怒引起肝胃不和,忧思伤脾导 致中焦气机不畅,日久产生肝郁化 火、久病人络等变化。
(3 )外邪犯 胃,寒、湿、热等外邪内客于胃,导致气机阻滞。
(4)素体脾虚,气 虚导致脾失健运,虚寒可致胃失温 养,燥热伤阴等致使胃失滋养。
从总体上来看,中焦脾胃亏 虚、气滞湿阻热蕴,是慢性胃炎主 要的病理机制。
因此,慢性胃炎应 以健脾理气、清热化湿为基本治 则。
对于不同证型慢性胃炎的辨证 论治如下:肝胃不和型宜疏肝解 郁、理气和胃,可用柴胡疏肝散加54减治疗;脾胃虚弱(寒)型宜健脾 益气、运中和胃,可用六君子汤加 减治疗;脾胃湿热型宜清热化湿、理气和中,可用三仁汤加减治疗;胃阴不足型宜养阴生津、益胃和 中,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胃络瘀血型宜活血通络、理气化瘀,可用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治疗。
具 体的加减,可根据烧心、胃胀、胃痛等症状不同,分别选用相应的药 物。
针对慢性胃炎中焦脾胃亏虚、气滞湿阻热蕴的主要病机,笔者拟 订了以健脾理气、清热化湿为主的 “胃炎I方”和以健脾养阴、清热 为主的“胃炎n方”两个基本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萎缩、腺体萎缩、上皮细胞变性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
性胃炎,长期反复慢性胃炎可导致胃局部免疫力减弱、胃酸分泌减少、胃黏膜屏障功能下降,从而加重萎缩性胃炎的病程。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气滞
血瘀。
脾胃虚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基础。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运化水谷精微,化生
气血,若脾虚则失运,水谷不能化生,气血亏虚,胃气亦虚,因而影响胃运化功能,导致
胃黏膜功能减退,消化不良。
中医治疗时以补益脾胃,调整代谢为主,可用六君子汤、补
中益气汤等方。
气滞血瘀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之一。
气滞血瘀意味着气机不畅,新陈代谢异常,气血充盈不畅,阻滞了胃肠功能的正常进行,导致胃黏膜再生难、炎性渗出,细胞代谢下降。
针灸、中药都注重疏通气机、活化胃肠道功能,可用温经汤、活血化瘀汤等方调理气
滞血瘀。
中医认为食物也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之一,如饮食过于寒凉、饮食不规律、
进食过饱等,中医治疗时也应注意调理饮食,醒胃汤、理中汤等方可用于胃肠消化调理。
总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中医常常从整体调理机体角度出发,以补益脾胃、活血化瘀、疏通气机等方法进行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注意规范饮食,使胃肠得到充
分休息和调理,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有效预防慢性胃炎的发生。
中医药学论文: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浅谈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浅谈一、病因病机因CAG临床具有脘腹部疼痛、痞满不舒、触之无形等主症,多归于“胃痛”“痞满”范畴。
胃痛、痞满均首见于《内经》,并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现代各医家依据其各自临床实践经验、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提出了他们不同的病因病机观点。
许波等[3]注重脾胃生理功能,认为饮食不节是CAG最重要的致病因素,除此之外,还与情志失调、感染幽门螺杆菌、药物损害等因素有关。
张金金等[4]认为CAG饮食不节,滋生湿热,耗伤胃阴,导致胃阴亏虚为发病之本,肝郁气滞为发病之标。
梁大铭等[5]指出感染外邪、饮食劳倦、情志不遂致脾胃功能受损,始为气机郁滞,继则气机逆乱,化火伤阴,致瘀动血。
桂壮等[6]强调脾虚是致病基础,气机不降、肝胃不和是致病的关键因素。
李昆阳等[7]则认为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致气、痰、湿、食、瘀等病理产物郁滞,多属实证,病久脾胃受损,更易受邪,形成虚实夹杂证。
概而言之,感受外邪、药食不当、七情所伤是慢性CAG的主要致病因素,多种因素日久致胃体阴虚、脉络瘀阻而发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
二、临床治疗经验1传统辨证论治因对病因病机见解不同及临床资料、分型依据不同,各医家提出了繁多的证候分型,部分医家还自拟了很多疗效确切的经验方。
冯文亮等[8]认为CAG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一方面引起气血生化乏源,另一方面形成湿热血瘀等病理产物,这些结果又加重了脾胃功能损害,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群,分为肝胃气滞、脾胃瘀血、脾胃虚弱等证型,分别以香苏散合柴胡疏肝散、丹参饮合失笑散、百合乌药汤合香苏散为主方加减治疗。
祁向争等[9]临证中发现很多CAG患者缺乏相应症状,依据是否有临床症状,他独树一帜的分为有病无证和病证俱全两类,有病无证者因缺乏四诊资料,运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作为基础方加减调理脾胃,对病证俱全者用五磨饮子合丹参饮加减和胃降逆、理气活血,并配合药物加减扶正祛邪。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九法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九法1导滞消食法暴饮暴食伤及胃腑,影响脾胃功能,证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食后甚或恶食,空腹、吐食或矢气后痛减,大便泄泻臭秽或不爽,舌苔厚或黄腻,脉滑或实,常见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代表方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2益气健脾法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易伤脾胃,使脾胃虚弱或脾虚重、脾阳不足,证见胃脘痞满胀痛,纳差,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若脾阳虚,则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肢冷便溏等,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
临床常用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等加减治疗。
3和胃舒肝法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郁气滞,克伐脾土,甚或肝郁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证见胸脘胀闷,攻撑作痛,胃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且诸证每与情绪因素相关,或有咽部异物感,舌苔薄白,脉弦。
若有化热趋向,则胃脘灼痛,痛势较急,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苦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常见于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
临床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加减治疗,化热生火者可选化肝煎、丹栀逍遥散;伤阴者可酌加沙参、麦冬;有热者选栀子、丹皮、浙贝母等。
研究证明,舒肝和胃法具有兴奋胃肠,增加蠕动,促进分泌的功能。
4养阴益胃法胃喜润恶燥,肝火素旺或嗜食辛辣灼伤胃之阴津,证见胃痛隐隐,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数,常见于慢性胃炎。
常用方有益胃汤、一贯煎、沙参麦冬汤等,常合芍药甘草汤。
从临床观察,萎缩性胃炎出现红舌或光净舌的几率高于其他病种,养阴益胃法对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以及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均有明显消除作用。
应注意养胃阴寓于通降中。
5化湿清热法饮食不节或感受湿邪,湿困中焦,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证见胃脘痞满不舒,食少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头重身困,怠惰嗜卧,多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弦滑。
内湿停滞,一方面易招外湿侵袭,可兼有表证;一方面气机阻滞,日久化热,湿热相搏而为病,证见胃脘灼热胀痛,痞闷,口苦尿黄,舌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或紧,常见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医角度看慢性胃炎的病因
2011091018 谢凤仪
摘要:
体现
在饮食不节、气温、其它脏腑的病患、精神因素、气滞血瘀这些因素对脾胃的不良影响。
长期期饮食不当可引起慢性胃炎,要注意冬季及季节交替时防寒保暖,“六腑以通为用”,情志影响的主要脏器有肝、心、脾等,胃并不是独立的一个器官,
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血气滋养
慢性胃炎产生的中医病因与人体内外诸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为水谷之海,与脾互为表里,胃腑具有主受纳、腐熟水谷、宜和降的特性,所以慢性胃炎的发生,是由于胃腑的功能发生改变而形成。
慢性胃炎多虚实兼见,夹杂,常久病入络,多有血瘀之症。
体现在以下因素的影响:
饮食不节是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则是胃腑受纳超过负荷的正常阈,过重是胃络气血濡养不足,时间太久则可发生慢性胃炎;过饥则主纳、主动之性无法正常进行直接导致胃络的磨损;过冷食物可使胃腑寒凝缓行,阻碍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过热食、物则使胃络直接受灼,血络受到破坏,阴津耗伤过甚,胃腑本身滋养缺损,时间太久均可出现慢性胃炎;食过硬食物,增加胃腑纳、腐功能的负担,影响胃络气血的运行,故可形成慢性胃炎或加重活动病变;饮酒嗜食辛、辣刺激食物同样直接损伤胃络,营养失当以形成慢性胃炎。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期期饮食不当,如长期酸辣食物刺激,人、饮用浓咖啡、浓茶、饮酒、暴饮暴食等诸多因素均可引起慢性胃炎。
气温对慢性胃炎活动期的影响是很大的,历来由于医家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与经验不同、各地风土气候差异、患者年龄、职业、体质有殊,因而造成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各有不同。
如延边系东北,四季分明。
冬季发病率明显高,与寒冷刺激有关,春、秋发病率高且无差别与气温骤变有关;在新疆干燥寒冷环境下生活,人的机体会由于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健康水平和患病状况西北(新疆地区)民众,受干燥寒冷环境气候影响,新疆地区慢性胃病以脾胃虚寒、胃阴不足为多见。
寒邪直入
胃腑、气机阻滞、寒凝经络,气血不能正常循行,胃腑和降之性受碍,导致脘腹胀痛、呕吐纳呆、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
湿邪困胃、阳气受遏,胃络濡养失灵而容易出现活动病变。
四季气候突变,胃腑一时难以适应,原有的慢性胃炎,因病复发。
所以要注意冬季及季节交替时防寒保暖。
其它脏腑的病患同样可以影响胃腑病变而出现慢性胃炎,如胆主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胃腐熟水谷,胃宜和降以胆气相求,共涤腑中之浊逆,所以胆胃生理上有着广泛的内在联系,病理上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胆腑功能的正常与否对慢性胃炎的产生至关重要。
胆腑本身疾病的出现导致疏泄功能失利,过量的胆汁反流人胃,侵润过久遂致慢性胃炎产生。
大肠积滞湿热,肠道中的毒邪逆上,侵犯胃腑是其一;影响胃腑受纳、腐熟无法进行正常活动,胃络气血流通缓慢是其二;二者共同作用形成慢性炎症;口鼻咽的热毒或邪毒循经络而下,罹害胃腑,而形成慢性炎症。
慢性心肺疾病导致瘀血内阻之症,濡等胃络的气血亦必然受到影响,引起胃腑消化功能障碍。
由于机体是一个整体,胃腑在机体中又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许多病变可以弓I起胃腑主动、受纳、宜和降特性的改变,导致胃腑慢性炎症的产生。
胃、胆、肠均属六腑,“六腑以通为用”,若胆、肠不通,则影响胃之和降而生诸病。
故虽病位在胃,与肝脾胆肠皆密切相关。
精神因素对慢性胃炎的产生有较大影响,其主要脏器有肝、心、脾等。
如肝气郁结,疏泄失利,木郁土壅,胃腑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反复发作后加重胃腑的负担,营养胃络的气血受到损伤,日久可产生慢性胃炎;气郁化火,灼伤胃阴,阴液枯耗,濡养失灵同样可出现慢性炎症之象特别是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理更是如此;肝木疏泄太过胃主纳、主动之性也会出现过亢之举,无疑加重了胃腑本身之负荷,气血受损而导致慢性胃炎的产生;心主神志,即主持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
如长期用脑过度,则必然导致气血阴液亏损,胃络之气血阴液相对减少临床出现气血阴液功能减退;如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不和,
则胃脘胀痛,痛串脾主思,如思虑气结,导致气机紊乱,影响了运化功能,胃络气血受阻孺养失灵而导致慢性胃炎发生。
了解其发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地寻找解决方法,近年对慢性胃炎的研究,基本可以从中西医各方面探讨其病因。
既为慢性病,中医的调理固本更加值得推崇,所以,了解慢性胃炎病因的下一步就是,杜绝其恶化,养成良好寻找更好的中医药调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