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名老中医辨证分型及验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的名老中医辨证分型及验方
摘要: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发病率高的难治性胃病。

本文以数位近现代名老中医的临床医案及验方为例,通过分析总结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验方中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关键词:慢性胃炎;名老中医;辨证分型;验方;用药规律
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西医常见类型有慢性浅表性、慢性糜烂性和慢性萎缩性。

在中医学中统称为脾胃病,以胃脘疼痛、脘腹胀满、嗳气呃逆或口苦、泛吐清水为主症。

根据其临床表现特点,分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呃逆”、“吐酸”、“呕吐”等[1][[1] 袁红霞,杨幼新,杜昕. 慢性胃炎百家百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
]。

目前认为其发病主要与饮食、情志因素、感受邪气、脾胃虚弱有关,病位以胃脘为主,病机的关键主要为脾胃虚弱。

治疗时以“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用”为主要原则选方用药。

1 辨证分型
1.1 肝胃不和证病机为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证见胃肮胀痛连胁、恼怒则甚、暖气频作、呢逆、痞满、纳呆、大便不爽或澹薄、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或弦滑等,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1.2脾胃湿热证表现为胃院痞塞、纳呆泛呕、嘈杂、暖气、倦怠、或寒热往来、便溏不爽、苔白厚浊腻、脉弦数。

治以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1.3胃络血瘀证症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脉涩,治以化癖通络。

1.4肝郁脾虚证症见胃脘、胸胁胀闷或胀痛、暖气、吞酸、食欲不振、善叹息、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精神不振、身倦乏力、便溏、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或虚弦,治宜健脾理气和胃。

1.5脾胃虚弱证症见胃脘胀满或隐痛、胃部喜按喜暖、食少、大便稀溏、气短懒言、呕吐清水、口淡、乏力、舌质淡、边有齿痕、脉细弱,治宜补气健脾配合理气药物使补气而不壅滞,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1.6 胃阴不足证症见胃脘痞闷不舒或隐痛、嘈杂似饥、饥
不欲食、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数,治以益胃养阴。

2名老中医慢性胃炎验方的统计分析
以上处方以Excel软件键入数据,以SPSS11. 5版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频数描述,并以矩形图展示如下(见图)。

图1 15张验方治法的频数分布
共用药75味,常用陈皮、半夏、砂仁、郁金、白术、茯苓、木香、香附、枳壳等。

从以上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名老中医们治疗慢性胃炎的法则主要集中在疏肝和胃、清热化湿、活血化瘀、疏肝健脾、补益中气及养阴和胃等六法的斟酌及灵活变化上。

3 名老中医验方及辨证用药规律
慢性胃炎的治疗侧重健脾、理气、活血,以气血为线贯穿各种治法。

处方用药坚持补攻兼施,以补为主,寓通于补的原则,补,主要是补气、温阳,滋阴、补血;攻,重在理气活血、通降导滞。

名老中医的处方用药:理气通降常用香苏饮、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和肝汤等。

常配伍滋阴柔和之品防温燥伤阴,理气兼顾健脾,理气配伍活血,气血同治。

此外,注意药物间配伍和对症治疗,调理大便以助通降。

根据患者的体质、治疗史及病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进行加减变化。

3.1 肝胃不和证
对于肝胃不和之证,以辛香理气为法,常用柴胡、香附、积壳、川糠子、陈皮、佛手,以柴胡、香附、积壳间相互组合最多。

在运用理气药时,又须防其辛燥太过而耗伤阴液,否则愈疏调气机,气愈燥,甚则化热生风动血。

常用的理气药物如苏梗、柴胡、陈皮、木香、佛手等,注意选用酸味理气药。

在疏肝理气的同时需配以活血通络之品,或选用同时兼具活血及理气功能的药物如元胡、香附、郁金、丹参、获术、川芍等,以提高疗效,理气活血常用组合为
川楝子+元胡、香附+元胡、积壳+元胡。

3.2 脾胃湿热证
以清热化湿为主,常酌情配合芳香化湿和健脾淡渗利湿之品,常用半夏、黄连、蕾香、佩兰、苍术,以半夏+黄连配伍最多。

临床应用时需注意:老年人气阴不足,过用辛燥则易耗伤阴液,苦燥之品如苍术、厚朴不宜多用久用。

只宜芳化或甘淡祛湿或运脾化湿。

在化湿同时,需配伍辛味理气之品如厚朴、陈皮、苏梗、砂仁以疏理气机,配伍甘温健脾之品如茯苓、炒白术以促进脾胃纳运功能恢复。

3.3 胃络血瘀证
治以活血化瘀法,常用丹参、元胡、当归、获术、蒲黄、五灵脂、三棱等,临床应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区别血瘀程度、病变趋势,酌情选用和血、活血或破血等不同活血化瘀药。

兼见虚损证候时,尤其对于老年人,多选用和血药如当归、丹参等,养血活血之功并存;辨证未显见虚损者,适当选用活血药如川芍、桃仁等。

二、在活血化瘀同时,需配合其他治法。

祛瘀药过多及服用时间过久,易耗伤气血,为预防祛瘀药的副作用,临床常配合其他治法使用。

血瘀兼气血不足者,应在活血同时兼顾养血,寓养血于活血之中;血瘀证属气虚不能鼓动血行而致瘀者,治疗当配伍使用补气药,使气旺血行,促进血瘀消退,常用黄芪、白术、茯苓,以丹参+黄芪组合最多。

3.4 肝郁脾虚证
治法以疏肝解郁、益气健脾为主。

肝气郁滞,易致肝木克脾土,从而使得脾气虚损。

以香砂六君子汤香砂温中汤、萎胃方为主方。

加柴胡、香附、木香、郁金等疏肝解郁;加黄芪、白术益气健脾;金铃子散、柴胡、枳壳、厚朴、大腹皮、苏梗理气和胃;黄连、黄芩、滑石、豆蔻清热化湿;乌贼骨制酸;炒神曲、炒麦芽、炒谷芽消导健运;干姜、炮姜炭温中;三七粉、丹参、失笑散活血通络。

3.5 脾胃虚弱证
以甘温补益为法,以党参、白术、黄芪、茯苓之间随机组合配伍最多见;偏虚寒者,配以辛温之品以如桂枝、生姜、吴茱萸等温中助阳。

使用时需注意患者脾胃之气本已虚,消化力弱,一味壅补,易致气机郁滞。

因此,在健脾扶中的同时需兼顾虚中挟滞、因虚致瘀的病理特点,在补益药之中,酌情配伍醒脾理气及活血之品以调畅气机,使补而不壅,通而不伤正,健脾理气组合以健脾益气药+砂仁、陈皮、木香最多,健脾活血组合以健脾益气药+莪术、丹参最多。

3.6 胃阴不足证
治疗胃阴不足之证,当以甘凉濡润为主,以滋养胃阴,如叶天士所说:“宜用甘药,养胃之阴”。

常用沙参、麦冬、石斛、白芍、玉竹、生地、天花粉、乌梅、枸杞子等,以沙参+麦冬组合最多常用。

大队滋阴养津之品,势必使胃腑滋腻,阻滞气机。

常须少佐理气和运、醒脾消导之品,如半夏、佛手、川楝子、香附、陈皮、砂仁、枳壳、谷芽、麦芽、鸡内金等,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此外,在养阴益胃药中少佐用黄芪、白术、肉桂等甘温之品,意在从阳引阴,阳生而阴长。

4 小结
慢性胃炎的病机为虚实夹杂,虚以气虚、阴虚为主,实以气滞、血瘀为主,治疗常侧重健脾、理气、活血。

辨证用药及配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多在主方、主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证型病机特点、药物间相互作用及胃腑喜润恶燥、喜通降恶郁滞的生理特性,适当佐用其他类药物,或使其兼顾病机更加全面,提高主药治疗效果,充分体现中医治病从整体出发,重视辨证论治的思想。

用药选择上,以患者服后感觉舒适为最基本要求,遵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古训。

使用任何一类药物时,都要兼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同居中焦,胃病既久,容易影响脾,形成脾胃同病,脾胃病久势必影响其他脏腑,他脏功能异常反过来影响脾胃功能,形成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袁红霞,杨幼新,杜昕. 慢性胃炎百家百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