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CT诊断征象

合集下载

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底骨折的临床表现

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底骨折的临床表现

检查,以明确颅内有无血肿。对昏迷的险。
生命体征:多有明显改变,一般早期都有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浅
快,这是因为头伤后脑机能抑制所致,常于伤后不久逐渐恢复,如果持续低
血压,应注意有无复合合损伤。反之,若生命征短期内迅即自行恢复且血压
继续升高,脉压差加大、脉搏洪大有力、脉率变缓、呼吸亦加深变慢,则应
意识障碍:是脑挫裂伤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伤后多立即昏迷,由于
伤情不同,昏迷时间由数分钟至数小时、数日、数月乃至迁延性昏迷不等。
长期昏迷者多有广泛脑皮质损害或脑干损伤存在。一般常以伤后昏迷时间超
过30分钟为判定脑挫裂伤的参考时限。
伤灶症状:依损伤的部位和程度而不同,如果仅伤及额、颞叶前端等所
谓“哑区”,可无神经系统缺损的表现;若是脑皮质功能区受损时,可出现
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因此常有严重意识
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他脑压迫症状。并发脑疝时可出现 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 症状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常有惊厥、呕吐、喂饲困难, 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等。2.精神障碍;痴呆、淡漠、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和智力迟 钝等。3.局源性脑症状:偏瘫、麻木、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
硬膜下血肿的MRI信号改变,随着血肿不同时期而不同,其信号强度变化规律和硬 膜外血肿相同。急性期,血肿内的红细胞内含有去氧血红蛋白,使T2缩短,T2加权像 上呈低信号强度,而在T1加权像血肿的信号与脑实质信号强度相仿。在亚急性期,在 T1和 T2加权像上均为高信号影。早期慢性硬膜下血肿信号强度和亚急性期相仿。随着 时间的推移,高铁血红蛋白继续氧化变性,变成血红素。血红素是一种低自旋,非顺 磁性的铁化合物,T1时间长于顺磁性的高铁血红蛋白,因此在T1加权像信号强度低于 亚急性期,由于蛋白含量仍高,其信号强度仍高于脑脊液,在T2加权像,血肿为高信 号。

颅底骨折

颅底骨折

护理问题
头痛:与颅底骨折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 自我形象紊乱
与脑脊液外漏有关。
潜在并发症
颅内出血、颅内压增 高、颅内低压综合征。
提问

颅底骨折的定义及分类? 脑脊液漏的护理? 思考题:夜间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跌倒在地,呼 之无反应,你该如何处理?

颅底骨折的定义



颅底骨折急救方法

1.颅底骨折后,很快会出现颅内出血。病人出现呼吸 困难,昏迷等症状。急救者应清除病人口腔内的呕吐 物和血块,头向一侧,牵拉出舌头,以防造成窒息。 2.颅内血液可渗入组织疏松的眼眶周围,形成血肿, 并使眼球突出。此时,切勿用棉球、纱布填塞。因为 可造成血液反流,引起颅内压升高,细菌也能趁机逆 行到颅内引起脑膜发炎。此时,急救者应用消毒纱布 轻擦流出的血液,保持局部清洁,速送医院。 3. 在将病人送往具备开颅手术的医院途中,要密切注 意病人的神态、呼吸和脉搏,如有反常,及时采取相 应的急救措施。



是引起压疮的最主要原因,当毛细血管超过16mmhg,即可阻断毛细血 管对组织的灌注,压力超过30-35 mmhg,持续2小时以上即可引起压疮。
单位面积越大,引起组织坏死所需时间越短
查房小结
通过本次查房掌握了 1颅底骨折的定义,分类,及护理。 2指导病人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3了解压疮的新定义。

病史汇报

入科情况:患者诉头痛头晕,感恶心无呕吐, 查体:意识清,头部敷料包扎干燥,左侧额部 头皮挫伤缝合,左侧眼睑肿胀,眼睑局部渗 血,睁眼困难,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 0.3cm,对光反应灵敏,皮肤危险因素评分 21分,跌倒评分7分,深静脉血栓评分2分, 医嘱予头孢美唑抗炎,巴曲亭止血,护脑补 液对症处理。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8页
(2)征象 1)直接: 骨折线; 颅缝分离 2)间接: 气颅; 鼻窦可见液平、混浊; 脑脊液鼻漏(筛骨)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9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0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1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2页
三、颅内脑外积聚物
—血肿、积液脑室 主要相关于
为锐器伤,并: 头皮裂伤、头皮血肿 硬膜外、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气颅 脑挫裂伤、脑内血肿 颅内外异物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6页
判别 板障静脉 不规则
对侧可见 终于静脉湖 血管沟 渐细 硬化边 颅骨内板 骨缝 走行 、部位固定 两侧对称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7页
2.颅底骨折 (1)特点 常合并颅盖骨折 多呈线形 常经过微弱处 在前、后颅凹,纵行;在中颅凹,横行 不常合并颅内血肿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6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7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8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9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20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21页
(二)硬膜下血肿—运动或冲击伤
1.急性硬膜下血肿—3天以内 (1)分型 单纯型-矢状窦旁顶部桥静脉
静脉窦 皮层静脉 动脉 复合型-脑挫裂伤引发 皮层静脉或动脉出血破入硬膜下腔 与冲击部位相关
第49页
(五)颅内积气
气颅—颅内外交通 硬膜外腔
硬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 脑室内 脑内
气体 密度 影像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50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51页
四、原发脑损伤
脑挫伤/脑裂伤/脑挫裂伤/脑内血肿 穿通伤 脑白质剪切伤 脑干损伤 脑肿胀、脑水肿

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MRI医师)预测试题卷一

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MRI医师)预测试题卷一

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MRI医师)预测试题卷一[单选题]1.关于“卵巢滤泡囊肿”,下列(江南博哥)描述哪项不正确?()A.单侧卵巢发病B.囊壁菲薄C.直径多超过5cmD.囊液水样密度E.可自行消失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卵巢滤泡囊肿大小一般为3~5cm,多为单侧,囊肿大小不等,多为单房性、壁薄、无分隔。

[单选题]2.有关骨髓瘤的MRI表现,错误的是()A.病变可呈局限或弥漫性,也可伴有周围软组织肿块B.C.D.脂肪抑制呈低信号E.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脂肪抑制呈更高信号。

[单选题]3.Von-Hippel-Lindau综合征在胰腺最常见的疾病是()A.胰岛素瘤B.浆液性囊腺瘤C.黏液性囊腺瘤D.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E.实性乳头状上皮肿瘤参考答案:B[单选题]5.原发性肺结核典型X线征象是()A.肺内浸润阴影B.肺门淋巴结肿大C.“双极”征D.肺空洞形成E.胸腔积液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原发性肺结核X线征象由原发灶、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三者构成的“哑铃”状或“双极”征。

[单选题]6.下面哪种疾病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最常见原发病()。

A.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B.支气管哮喘C.肺结核D.胸廓畸形E.支气管扩张参考答案:A[单选题]7.指出肺叶不张X线表现,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张肺叶体积小而密度均匀增高B.纵隔向不张肺叶移位C.不张肺叶肺门及肺纹理影消失D.不张肺内可见支气管气征E.不张肺附近肋间隙变窄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肺不张支气管完全阻塞导致所属肺完全无气,不能膨胀而体积缩小。

[单选题]8.A.左股骨头囊肿B.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C.左股骨头陈旧性骨折D.左股骨头先天性发育不良E.左股骨头结核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征象:左股骨头关节面欠光滑,股骨头上端可见一凹陷低密度影,关节间隙变窄,CT示关节面下呈囊性低密度改变。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

颅脑CT

颅脑CT
患者,男,19岁,因车祸来诊。
【CT诊断要点】
1. 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高密度影,边界较清, 大小不一,小灶性出血可相互融合。白质、灰质同时受累,
较大范围的脑挫裂伤,有明显的占位征象,脑室受压变小
或闭塞,多伴脑疝形成。 2. 动态观察 早期低密度水肿区逐渐扩大,约3~5天达到 高峰,以后时间推移出血灶吸收则病变演变为低密度,水 肿范围减小占位减轻,形成软化灶;如继续出血可形成血 肿,并发脑内、脑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蛛网膜 下腔、脑沟、脑池和大脑纵裂内条带状高密度影。
第四节
【典型病例】
颅内感染、炎症与寄生虫病
一、颅内弓形体病
1. 患者,女,14天,抽搐,肢体运动障碍。
2. 患者,女,10天,抽搐。
【CT诊断要点】
1. 早期双侧大脑半球皮层灰质、灰白质交界区、基底核多
发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两侧常不对称,增强可见线样
或结节样强化。 2. 晚期在脑部坏死中心出现钙化,常在室管膜下区,呈多
【CT诊断要点】
1. 新鲜出血为肾形或不规则均质的高密度区,边缘清楚, CT值60~80Hu,血肿周围有规整的低密度水肿带包绕,有占 位效应。出血可破入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因出血水肿引起 脑室、池的变形和移位。 2. 亚急性期脑出血 从周边开始密度减低,逐渐成为等密 度、低密度,最后在慢性期残存裂隙状囊腔,局部因脑组 织受压坏死、液化、吸收,脑组织体积变小。 3. 一般情况无需强化,如行强化扫描,多在出血吸收期或 囊变期,在增强扫描中可见血肿周环形强化,环的大小、 形态与原来血肿的大小、形态相一致。 4. 脑室内出血 出血量少时多沉积在两侧侧脑室后角、三 脑室后部或第四脑室顶部;大量出血呈现脑室“铸型”改 变,有时可见分层现象,可造成脑积水,预后不良。

颅脑外伤的CT诊断

颅脑外伤的CT诊断
颅脑外伤的CT诊断
头皮 损伤
颅骨 骨折
浅筋膜血肿
帽状腱膜下 血肿
骨膜下血肿 线形骨折 粉碎性骨折 凹陷性骨折 颅缝分离
脑膜

损伤
损伤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蛛网膜 下腔出血
脑挫裂伤
脑内血肿
弥漫性 脑轴索损伤
头皮损伤
头 皮 解 剖
浅筋膜血肿:局限 性,丘状,应注意 浅筋膜血肿的局部 及其对冲部位可能 伴存的颅骨和脑组 织损伤;
急性颅脑损伤CT阴性应严密随访一旦临床病 情恶化马上复查CT,以便尽早诊断和发现迟 发性血肿。
脑外伤后首次行CT检查,出现: • 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局限性脑实质密度减低 • 灰白质分界不清 • 局部脑占位效应 • 硬膜下血肿 • 提示此部位可能出现迟发性脑内血肿,应及
时复查CT。
脑挫裂伤
• 脑挫伤包括脑组织水肿、静脉淤血及小灶性出血; 1. 脑裂伤是脑、软脑膜及血管的断裂; 2. 脑挫裂伤两者兼有。 • C T有时难于准确地区分其病理改变。 1. 局限于1~2个脑叶组织散在小点状低密度灶为主,
偶尔兼有小点状高密度表现列为单纯性脑挫伤; 2. 出现混杂密度或明显脑出血者列为脑挫裂伤。 3. 同一病人在一个脑叶表现为脑挫伤,另一脑叶可表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形态 梭形、双凸形,内缘弧度 新月状,内缘弧度与脑
与脑表面弧度相反
表面一致
范围 范围较小,一般不跨越颅 范围大,常跨越颅缝,
缝,占位效应较轻
占位效应明显
合并症 一般不伴脑挫裂伤
一般伴脑挫裂伤
外力 位于同侧 作用点
位于对侧
当一部分血肿的形态不规则,难于明确其硬 膜外或下时,须留意观察有无侧脑室形态位 置的改变、双侧脑沟宽度差别悬殊;如有, 应考虑有混合性血肿的可能性。

工伤颅底骨折

工伤颅底骨折

工伤颅底骨折工伤颅底骨折是指在工作中发生的事故导致颅底骨折。

颅底骨折是指颅骨中骨折部位位于颅底的一种骨折伤,由于颅底骨折距离脑部较近,所以一旦发生颅底骨折,往往伴随着颅脑损伤,严重时可威胁生命。

我国工伤颅底骨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工作强度大等因素有关。

工伤颅底骨折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听力障碍、眼球运动异常等。

而轻度颅底骨折症状较轻微,可能只表现为鼻出血、面部肿胀等。

要确诊工伤颅底骨折一般采用头颅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

工伤颅底骨折的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对于较轻微的颅底骨折,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措施,如卧床休息、头部固定等。

而对于严重的颅底骨折,需进行手术治疗,比如颞骨开放减压术、开颅减压术等。

工伤颅底骨折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坚强的意志力。

在伤后恢复阶段,患者需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认知康复等,以恢复颅脑功能。

预防工伤颅底骨折的发生,首先要加强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同时,要合理安排劳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引发工伤事故的发生。

对于从事高风险职业的员工,还可采取一些特殊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安全帽、护目镜等。

总之,工伤颅底骨折是一种严重的职业伤害,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工作安全,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和身体。

对于患者来说,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争取早日康复。

同时,要注意工作中的安全,尽量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防止工伤颅底骨折的发生,保护员工的权益和健康。

颅脑疾病的CT诊断

颅脑疾病的CT诊断

4、胶质母细胞瘤
多发生在幕上,以中、老年人多见。 【病理】 常有广泛退变和出血、坏死。 【CT表现】 平扫:混杂密度影,可见低密度的囊变、 坏死,高密度出血灶,边缘不清,水肿明 显,占位严重。
【CT表现】 增强:不规则花环样增强,环壁厚薄不均 胶质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单发巨大的转移 瘤表现相似,胶质母细胞瘤病程较长,可 引起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转移瘤 发病急,无长期高颅压所致的骨改变。
D.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 E.脑室内:室管膜瘤和神经细胞瘤。 3、肿瘤数目、大小、形态和边缘 A.肿瘤的数目和大小 B.形态和边缘 4、造影剂增强 表现为:不强化、环行强化、均匀强化
花环强化。
﹙二﹚间接征象 1、瘤旁水肿 2、占位效应 3、骨质改变 4、软组织肿块
三、不同类型脑瘤的CT表现
﹙一﹚胶质瘤 1、星形细胞瘤 可发生任何年龄及脑内任何部位,成年人 多在大脑半球,儿童多见于小脑半球。 【病理】 浸润性生长,无包膜,与正常脑组织分界 不清,部分可囊变,以小脑半球最多见, 有“囊在瘤内”和“瘤在囊内”两种,有 钙化。
3、少枝胶质瘤
多见于成年人,绝大部分发生于大脑半球 表浅的灰质内,并以额、顶和胼腣体嘴部 最多见。 【病理】 肿瘤始于灰质内,部位表浅,较大时可累 及白质,易钙化,亦可出血和囊变。
【CT表现】
平扫:混合密度影,边缘不清,钙化为弯 曲条带状或斑块状。其内可见囊变及出血 增强:实性部分呈轻到中度不规则强化, 边缘血红蛋 白发生破坏,纤维蛋白发生融解,高密度 血肿边缘变模糊,周围低密度区增宽,高 密度灶向心缩小,血肿的CT值减低。1个 月后血肿成为等或低密度灶。
【CT表现】
囊腔形成期:2个月后血肿完全吸收,形成 脑脊液密度的囊腔,此时同侧侧脑室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底骨折CT 诊断征象直接征象颅底骨折线的显示,为诊断颅底骨折的直接征象和可靠依据。

颅底骨折线:多见于鞍背、斜坡、蝶骨翼、岩锥、眼眶壁等处。

在前、后颅凹部的骨折线多为纵行, 在中颅凹者多为横行。

鞍背、斜坡、蝶骨翼处骨折多合并有蝶窦积血。

1、直接征象颅底骨折线的显示,为诊断颅底骨折的直接征象和可靠依据。

颅底骨折线:多见于鞍背、斜坡、蝶骨翼、岩锥、眼眶壁等处。

在前、后颅凹部的骨折线多为纵行,在中颅凹者多为横行。

鞍背、斜坡、蝶骨翼处骨折多合并有蝶窦积血。

岩锥部骨折多合并有乳突积血。

眶壁骨折多合并有筛窦积血。

然而,由于颅底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部分颅底骨折病例,在CT 检查中难以显示骨折线。

因颅底结构不平, 骨折线细微,尤其是筛骨和颞岩、乳突部的骨折线不易完全发现,用高分辨CT 和三维重建技术可提高检出率。

一般认为,颅骨骨折约占颅脑损伤的
15%~20%, 其中颅顶盖骨折伸延到颅底约占20% 。

部分学者指出, 单纯颅底骨折并非罕见,乃是由于颅底骨折线纹甚为徽细, 不易看出, 以及X线检查甚少拍照倾底片所致。

此外拍颅底X平片需要一定的特殊体位,而且阳性率发现不高(30%~50%), 因此这也是临床发现颅底骨折较少的原因之一。

由于以上原因,颅底骨折的诊断仍以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为主。

因而在临床上常常会做出不符合病情的诊断。

自从CT应用到临床以后,由于CT自身的高分辨率,可以发现直接征象
骨折线,而且颅底骨折后所出现的一些间接征象对颅底骨折的诊断尤为重要。

所以对于颅底骨折的影像学诊断己不困难,临床工作也发现,
对于伴有脑脊液鼻漏或耳漏的颅底骨折病人,CT 检查与临床诊断是相符的。

而对于无脑脊液鼻漏或耳漏而临床诊为颅底骨折的病人,CT 检查的阳性率很低。

因此,对于无脑脊液鼻漏或耳漏而临床上又酷似颅底骨折的病人,要及时做颅脑CT 扫描,以明确诊断。

本组病例总结了前、中、后颅底骨折的临床诊断与CT 诊断的对比结果,认为CT 在前、中、后颅底骨折的诊断上是客观的。

因此,有关其临床诊断与CT 诊断的对比上,需进一步研究。

2、间接征象
(1)颅内积气又称气颅,是颅底骨折的重要间接征象,并非颅底骨折所特有,外伤后颅内积气说明颅内外有了交通。

颅脑CT 片上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或大脑纵裂旁条状或圆形低密度影, 多为分散状。

系颅骨或颅底骨折后,空气自骨折间隙逸入颅内所致。

可随体位改变而改变, 在明
确无颅骨骨折的情况下,此征象亦为诊断颅底骨折的可靠征象。

Davis 提出气体进入颅内是通过二个途径,①球瓣机理:气体因颅内外压力差经创口漏口进入颅内,继而漏口被脑或脑膜暂时封
闭;②倒瓶机理:颅腔如同倒置的瓶子,当脑脊液流出后颅压降低成负压,气体取而代之。

CT 能充分显示气颅的类型和形态,提示积气的来源。

(2)副鼻窦窦腔及乳突小房积血是颅底骨折的又一个重要间接征象。

(3)颅前窝骨折累及眼眶和筛骨,可使额窦、上颌窦、筛窦积血,额窦积血表现为额窦内含有气平面,平面下为均匀的血样高
密度影。

多为额
骨骨折后出血所致。

上颌窦积血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上颌窦内含有气平面,平面下为均匀的血样高密度影。

筛窦积血: 表现为筛窦腔格被血样密度影所充填,相应部位筛骨纸板显示不清,以后组筛窦居多。

此多为筛骨或眼眶内壁骨折后出血所致。

(4)颅中窝骨折累及蝶骨,可使蝶窦积血,蝶窦积血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窦腔内血样高密度影,也可表现为气液平面, 平面下亦为血样高密度影,CT 值在50~80Hu 之间。

多为蝶骨小翼或斜坡骨折后血液溢人蝶窦所致。

颅中窝骨折累及颞骨岩部和乳突部,可使乳突小房积血。

乳突积血表现为乳突小房内含有血样高密度影,以单侧居多。

多为岩锥骨折后出血所致。

CT 在显示颅底骨折各种征象的同时可以发现并存的其他颅脑损伤
,如额、颞、顶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及颅内出血,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等,为临床治疗方案的正确制定提供了更多的准
确信息。

综上所述, 熟练掌握颅底骨折后所出现的直接征象和各种间接征象, 有利于我们及时判断骨折所处的位置和损伤程度,以便于正确的指导临床对病人进行有效的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