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县教育教学成果参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边县教育教学成果参评

《盛世·汴梁》

教学案例

单位:定边县第三中学

科目: 美术

姓名: 陈小成

盛世·汴梁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究”学习领域。《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风俗画,是一幅高度客观而又写实的作品,也是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本课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引导学生探究美术与社会生活、美术与历史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探究、部分地临摹这幅作品,可以形象地了解北宋时期的城市面貌、当时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以及商业、交通、建筑城防文化、服饰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还可以更好地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路径

看:中国画传统的装裱形制卷、轴、册、镜片等,不仅构成了中国画的形态发展史,也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方式。《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为典型的手卷作品,让我们一起逐渐打开欣赏。十二世纪的开封城,我们可以找到什么?城门、虹桥、街道、酒楼、马车、毛驴……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则,以不可思议的长卷形式,高度概括了从宁静郊区到热闹城内街市的场面。画面疏密相间,信息生动丰富,笔法细腻深入,人物、景物栩栩如生,画中充满繁华祥瑞之气,构成了汴京的生活之美。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词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学: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清明上河图》描绘了社会各阶层的各式人物,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可以看到张择端丰厚的生活积淀和娴熟的绘画技巧。

界画,中国绘画中特有的一个门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故名。主要画家有元代的王振鹏、明代的仇英、清代的袁江等,现存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道西壁的《阙楼图》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一幅大型界画。

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它以艺术的手法记载着流逝的历史,风俗画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怀旧情绪,更是一种认知历史的手段。

实践:像《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墙现在有些城市还存在,试着找到它们,并站在城墙上感受一下古韵。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商定选择工具、材料进行合作。分别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分享画家的感受和看法。

创新:寻找图中的运输工具,说一说今天的运输工具,用简单的图文形式比较它们的变化。

二、课时建议

本课课时建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清明上河图》画面探究及分析。第二课时:合作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及评价。根据小组成员准备的各式材料,分层要求完成临摹,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分析、探究,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

操作目标: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探究、临摹作品局部,有意识地探究美术与社会的关联,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情意目标:感悟艺术珍品的艺术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临摹。

教学难点: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及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素描纸、画笔、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四、教学内容要点

风俗画的艺术特征及画家张择端选择的工整与写意相融合的表现手法。

人物造型:运用线造型对不同身份的人物衣着、神态的捕捉;不同场景中人物神态的勾勒;宋代服饰的流行等。

画面构图:探究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宋代繁华都市的表现手法的优势在哪里,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构图特征。

建筑规划:探究房屋、桥梁、城楼等各自的特色,总结宋代建筑的特征。

小组合作:学生参与局部表现,降低绘画难度,合作展示,提升集体意识。

实践创新:像《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墙现在有些城市还存在,试着找到它们,并站在城墙上感受一下古韵。寻找图中的运输工具,说一说今天的运输工具,用简单的图文形式比较它们的变化。

教学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侧重于读画、实践,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中国画知识,跟随画家游览古城汴梁,记录汴梁城的各类信息,从打开手卷的方式展开:郊外、城门、过桥、街道等;从人物形象展开:坐轿的、骑马的、挑担的、赶毛驴运货的、推独轮车的、闲逛的、饮酒的、有聚谈的等等,神情各异,姿态不同;从运输工具展开:毛驴驮的、马车拉的、独轮车推的、轿子抬的、水中行的等等;从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展开:人物画、风俗画、界画等,多方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临摹作品局部后再组合,感受长卷作品的独特魅力,提升同学间的合作、协调意识。在探究、合作的美术综合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教学评价建议

建议教师从综合体验的视角点评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参与局部临摹,让学生通过画笔体会张择端的艺术表现语言;作品展示,将每位同学的作品进行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局部画面,交流对中国画表现方法的体验及感悟,交流对当年繁华都城生活的感受。

参考案例1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画笔。

学具:素描纸、画笔、颜料等。

一、新课导入

视频:

国宝档案:2002年年末,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为期36天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观众如潮,盛况空前。展品中,有一幅画特别受欢迎,观众要排四、五

个小时的队才能欣赏到它。什么样的画卷如此吸引人呢?它就是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

揭示课题:清明上河图

二、新授课程

(一)分析讨论

阅读此画,我们会看到什么?

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之前,有些绘画需要担当记录的功能,《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的风光。

(二)探讨交流

《清明上河图》是对宋代汴梁盛世胜景的真实记录,其价值不仅在美术上,也是史学家、社会学家们宝贵的研究素材。

请同学们假定为不同身份的学者,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美术家——作者、绘画形式、绘画语言……

史学家——城市的咽喉、热闹的沿河街道、繁华的大酒楼……

社会学家——运输工具、房屋建筑、虹桥造型、烹饪厨灶……

现代游客——厨娘、乞丐、出家人、骆驼、猴子……

(三)欣赏感悟

1. 美术家探究小组

画家生平介绍,界画,风俗画介绍。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公元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中国画中以界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繁华都市的面貌,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