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仁爱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仁爱之道
蔡厚淳
一、两个难忘的记忆
1、在北大看画册:已经许多年了,有一次我陪一位朋友到北大图书馆查资料,看到了一本英国出版的《世界名人画册》。翻开画册,我确实很激动,因为第一页正是中国的孔子。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都列于其后。外国人为什么把中国的孔子抬举得这么高?是偶然的吗?
2、中曾根康弘与胡耀邦的对话:胡耀邦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曾率代表团访问日本,当时日本的首相是中曾根康弘。他在宴请胡耀邦时,突然提问:“请问总书记阁下,贵国现在对孔子是如何评价的?”耀邦答:“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有许多我们依然在借鉴和继承,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内容,我们不会再用了。”康弘首相随即表示:“总书记阁下,我很荣幸的告诉您,我们日本国是把孔子的教导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耀邦答:“我们尊重日本国的做法,但中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斯主义。”在中国,历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思想,只能用来指导落后的封建社会,绝不能用来指导现代社会。日本首相的话,值得思索。
二、《论语》是一部什么书?读《论语》,学什么?
近年来“国学”热逐渐升温,作为“国学”之精粹的《论语》,更是受到国人的重视。
研究孔子,《论语》是重中之重。在近现代,(从“五四”运动开始)孔子的学说遭受到某些人长时间的强烈批判,文化大革命则把这种批判推向极至,几乎是毁灭性打击。其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对人权的践踏,对人的尊严的极度蔑视。暴力与强权横行,礼仪与仁爱丧失殆尽。一直到二十世纪末,在人们对人自身
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与反省时,孔子的思想学说才又重新引起了国人的关注。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全书20篇,498章,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宋邢昺(bing)《论语正义》说:“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邢昺的这个论断有些牵强,对《论语》的功用未免有些理想化,不过他说明了《论语》是一部有完整思想体系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班固的这个论断在现在还是有说服力的,邢昺所说的“群贤集定,故曰撰也”,也是这个意思。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论语》由于是集体编纂,当时的各派都参与其中,故其所反映的乃是众多弟子(包括再传弟子)眼中的孔子,而不是某一人或几人所理解的孔子。这种理解代表了孔门弟子的共同看法,反映了早期儒学的基本价值观。其次,《论语》是由孔门弟子集体编纂,得到孔门后学各派的认可,在孔门内部具有权威的地位。”
《论语》的思想,融政治、道德与教育为一体,中心是以立身为出发点,而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孜孜于学,注重实践;安贫
乐道,谨守正义,反对“过犹不及”(中和)等等;始终坚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遵从不同的伦理关系,构建着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他强调,道德与刑政不同,单纯依靠刑罚和行政手段,百姓慑于刑罚,不敢做坏事,却不会有知耻之心;只有实行德治,才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不做坏事。他提出了正人先正己,先富后教,取信于民等重要原则。在仁学中,一方面倡导爱人、匹夫不可夺志,提倡独立的人格(“和而不同”),另一方面又要以求仁以为己任,见利思义,见义勇为,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提出了一种把个人人格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相统一的人生观;在人我关系上,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的原则;提出了孝、梯、忠、信、恭、宽、敏、勇、直等一系列道德规范;还特别强调“为仁由己”,启发每个人的自觉道德精神,提出了不少重要的修养方法;并且论证了道德思想与礼仪规范的关系,要求人们仁礼兼备,文质彬彬。
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
1、有教无类:
(1)人权的重要内容-受教育权
(2)文革中的极左与印度影片《流浪者》
(3)珍惜中华民族历史上难得的好时光。
2、因材施教:
(1)人类永远追求却又极难达到的目标。
(2)《论语》中关于“因材施教”的生动一例。
这些思想对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许多话都成为格言流传于后世。读《论语》要着重吸取其有普遍意义的精华,以提高我们的
道德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孔子处于2500年前的宗法等级制社会,《论语》的内容也不免带有时代的烙印。今天继承吸取其精华,也要注意剔除其旧的时代内容,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
《论语》的读法,可以一章一章读,一章一章地理解、把握,领会一点即有一分收获。同时要注意把散见于各章中的对同一问题或相关问题的论述,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以求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注意不要只据片言只语做不恰当的理解和发挥。
《论语》版本很多。初学者可读于丹的《“论语”心得》(中华书局出版);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钱逊的《论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如想做较深入的研读,可读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三国魏人何晏的《论语集解》和宋人朱熹的《论语集注》。各家注释各有不同;通过各本不同注释的比较,有助于更深人地理解和把握《论语》的精义。
《论语》是一部前后贯穿,逻辑清晰的思想理论,与《老子》类似。如同议论文一样,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都在第一章得以展现,而在以后的章节里一一加以论证。整部《论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开始,展开人生、社会、做人;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作结束,前后呼应,主题鲜明。
孔子为什么采用对话体来写议论文呢?首先,这比较容易保持原貌,因为这些道理不是一个人在旷野中冥想出来的,是通过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碰撞出来的,人类思想碰撞的过程有如影视的画面一样亮丽、鲜活,不仅有必要记载而且奇妙无穷;其次,这些对话的场景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思想形成的过程,而且还会激发后人新的联想,就如同我们身处这些画面之中,参与他们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