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课件 青岛版五年制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信息窗一《平均数》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信息窗一《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简单地计算平均数;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数据、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什么是平均数;
2.如何计算平均数;
3.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问答方式,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引入新知
通过实例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如:用桶子打水的例子,计算每次打的水的平均数。
3. 练习
带着学生一起完成以下练习。
例1:小明上午跑10圈,下午跑12圈,求小明一天中跑的平均圈数;例2:班级同学期末考试成绩如下,请问班级同学平均分是多少?(成绩表略)。
4. 拓展
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人口平均寿命、学生平均物理成绩等。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分析数据、计算平均数,并初步了解了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六、作业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并找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计算出相应的平均数。
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平均数》说课稿
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平均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平均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平均数》是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的重要教学内容。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数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气温等。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平均数,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还比较陌生。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现象,但并没有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平均数的本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2)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公平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启发引导法。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启发引导,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信息窗一《平均数》课件
试一试
哪个小组成绩好些?
我们一组3人, 共做了18个。
我们二组4人, 共做了20个。
18÷3 = 6(个) 20÷4 = 5(个)
6﹥5
答:一组的体重 是35千克。
小明
我们组同学 的平均体重 是37千克。
小明的体重一定 比小强轻吗?
小强
说一说
我身高145厘米, 下水不会有危险。
公元16世纪,人们利用 平均数减少误差,在1582— 1588年期间,丹麦天文学家 第谷对某一天文量进行重复 观测,他得到一组视察数据, 但由于视察时间、气候的不 同,得到的观测数据也各不 相同。于是他将所有数据先 求和再均分来减小误差,从 而得出这一天文量。
公元19世纪,比利时 数理统计学家凯特勒从 1831年开始,收集了大量 关于人体生理测量的数据, 如体重、身高、胸围等, 经过分析研究后,他发现 这些生理特征环绕着一个 平均数上下波动,从而提 出了“平均人”的思想。把 平均数从真实数推向虚拟 数,用它来代表一组数据 的一般水平。
7号运动员得分情况统计图
分数(分)
15
9 11 13
14
13
12
11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第1场 第3场 第4场 场次
8号运动员得分情况统计图
分数(分)
15 7 13 12 8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第1场 第2场 第4场 第5场
10
场次
合作探索
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80厘米
150厘米
130厘米 200厘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 通过对平均数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同学们的平均身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如某小组同学的身高数据,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有的大于平均数,有的小于平均数,有的等于平均数。
(3)让学生尝试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计算过程。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如一组同学的成绩、体重等。
(2)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年龄、平均成绩等。
4.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平均数。
在“探究新知”部分,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总复习青岛版五年制共12张PPT
拓展练习
1. 哪个班的比赛成绩好一些,你能分析一下吗?
某小学四年级一、二班演讲比赛成绩统计表
人数 班级
成绩
总计
四年级一班
四年级二班
合计
20 10 10
80及80 以下
1
1 0
81-89
6 4 2
90及90 以上
13
5 8
拓展练习
某小学四年级一、二班演讲比赛成绩统计表
人数 成绩 班级
总计 四年级一班 四年级二班
合计
20 10 10
80及80 以下
0
0 0
81-89
3 1 2
90及90 以上
17
9 8
拓展练习
2. 李东和王强的平均体重是36千克,刘明的体重是 39千克。
(1)他们三人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如(果3他6们×每2人+3每9年)的÷体3重增加3千克,一年后 他==(们1三7112人+÷的393。平)均÷体3重是多少千克呢? = 37(千克) 答:他们三人的平均体重是37千克。
我们学校要举行投篮比赛 ,该选谁呢?
张强:每次投10个球,
投篮五次。
6、8、5、7、4
王刚:每次投10个球,
投篮四次。
9、7、5、7(、 )
(6+8+5+7+4)÷5 = 30 ÷5 = 6(个)
(9+7+5+7)÷4 = 28 ÷4 = 7(个)
该选谁呢?
张强:
6、8、5、7、4
王刚:
9、7、5、7、2
约7万亿
1.5亿
约6万亿
2.8亿
约3万亿
0.3亿
数学四年级上青岛版(五四制)9平均数补充习题及答案
补充习题1. 三(1)班一组学生每天读书时间统计表三(1)班二组学生每天读书时间统计表三(1)班两组学生每天读书时间统计表(1) 独立将上面的两个表合并成一个表。
(2) 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解析一下这两个组的读书情况吗? 2.五年级1班同学古诗考级成绩如下:(单位:首)男同学背诵情况 女同学背诵情况51 23 72 100 96 35 62 78 58 71 12 33 42 58 56 61 59 45 68 100 48 21 48 53 64 90 82 75 63 84 五年级学生古诗考级标准 五 级 四 级 三 级 二 级 一 级 不达标 100~119首80~99 首60~79 首40~59 首20~39 首20首以下五年级1班同学古诗考级情况分段统计表时 间 合计 31~60 21~30 15~20 15分钟以下 人 数2712852时 间 合计 31~60 21~30 15~20 15分钟以下 人 数27813511 12 73 137311 0(1)先将统计表补充完整,再说说男女生谁的背诵能力强?并说说理由。
(2)如果你是语文老师,针对统计表的统计情况,下一步你有何打算? 3.班级身高小调查。
请调查一下班里女生和男生身高的情况。
(1)独立想一想,用那种统计方法更恰当?(2)跟小组内的同学们说一说,然后再以小组为设计一个调查表进行调查。
(3)仔细解析调查表中的数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有何感想? 参照解答:1. 三(1)班两组学生每天读书时间统计表2. 五年级1班同学古诗考级情况分段统计表3.略。
补充习题1.请根据我校鼓号队女生的身高情况,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27 12 8 5 2 151382711273137311学校鼓号队女生身高情况分段统计表如果你负责采购鼓号队的服装,你准备如何采购?说说你的理由。
2.上海市2004年四月空气质量日报情况统计表2 20 8(1)根据上面的信息填写统计表。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平均数 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平均数 - 青岛版(五四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4.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 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和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2. 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入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思考。
2. 提问学生: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第二阶段:讲解新课1. 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通过例题,展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分析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阶段: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强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3. 提醒学生注意平均数的计算和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板书设计1. 平均数2. 定义和性质3. 计算方法4. 实际应用5. 练习题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2. 提升题: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思考题:探讨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课后反思1. 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情况。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的能力。
3.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平均数-教案-2021-2022学年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结论:7 分线以上多了6 分,7 分线以下只缺了1 分,所以用7 分表示就浪费了5分。
7 分还是偏低了。
问题2:刚才我们交流了9 分、7 分、还有6 分,它们
1. 哪组的整体水平更高一下?
做合理吗?为什么?
上到这,下课!
九、教学流程图
十、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十一、作业设计
(一)一箱鸡蛋有50 个,任意取出 5 个称一称。
结果如下表:
1.取出的这5 个鸡蛋,平均每个重多少克?
2.估一估,这箱鸡蛋大约重多少克?
(二)李楠同学在人民商场调查了两种洗衣粉的销量情况。
1.哪种洗衣粉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量多?多多少?
2.预测一下4 月份两种洗衣粉的销量情况,并说说你
十二、教学反思
注:此样表可另附纸。
“课型”指:“新授课”“复习课”等。
青岛版四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课件
韩学茹 9 张靖昊 9
1113——Fra bibliotek3311
8
12 40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成绩
韩学茹 9
11
13
学习要求: 1.用移一移、算一算的方 法求出韩学茹的平均成绩。 2.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分 享交流求平均成绩的方法。
3.限时4分钟。
任务一 分析判断谁的跳绳水平高。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平均成绩
(1)梨和苹果平均每天的销售量是多少? (2)哪种水果应该多进一些?为什么?
我的收获
男女生的跳绳成绩大都处于什么水平,男女生队, 哪队成绩的大体情况相对好一些。
的平均数? 统计表
3.平均数代表的意义 是什么?
本课时学习任务
看看班里哪位同学的跳绳水平最高。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能在情境中准确解释平均数的意义。 3.能根据求出的平均数对结果做出判断, 并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任务一
分析判断谁的跳绳水平高。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总数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深度探究课——平均数
单元核心任务
校园跳绳吉尼斯挑战赛活动结束后,我校想 对四年级各班的跳绳整体水平做一个深入调查和 了解,看看每个班里哪位同学的跳绳水平最高, 男女生的跳绳成绩大都处于什么水平,男女生队, 哪队成绩的大体情况相对好一些。
单元核心任务
平均数
1.什么是平均数? 2.怎样求出一组数据
韩学茹 9
11
13 ——
11
张靖昊 9
11
8
12
10
11是9、11、1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代表韩学茹跳绳的整体水平。
四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的意义教案 青岛版五年制
平均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能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平均数的意义及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师:认识他吗?谁?(姚明)从事什么运动?你们认为他的球打得怎样?一个球队要取得好成绩,除了自身素质,还有什么也很关键?(教练员)。
你们想不想当一名小教练员?师:现在你就是我们二小的篮球教练员带领队员与一小进行比赛。
看身穿蓝色球衣的是我们二小的篮球队,身穿红色球衣的是一小的篮球队。
师: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都进入了状态,场面非常激烈,当比赛进行到36分钟时,我们二小与一小的比分达到38:37,仅仅领先1分。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突然我们的一名队员受伤。
怎么办呢?二、合作探究:生1:换人师:说的真好!师:小教练们,你会选一名怎样的运动员上场呢?生1:我会选一个身材比较高的能得分的队员上场。
生2:我会选一个投篮准的队员上场。
生3:……师:看来你们都是合格的小教练。
师:可是现在两名队员的身高、体能等都差不多。
那你会考虑什么呢?生:得分快、投篮准的。
(派谁上场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是看一看7号和8号队员在小组预赛中的得分情况。
)师:其实,教练也是这样想的。
为了在关键的时候找准队员,教练就拿出了两人在小组预赛中的成绩记录,对他们的以往战绩进行分析。
请看:师:从成绩记录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斜线表示没上场)你还能知道什么?你会怎样来作出决定?小组讨论、计算、分析,教师巡回指导。
各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算了一下,7号在小组赛中共得了9+11+13=33(分),8号共得了7+13+12+8=40(分)。
所以我们认为应选8号。
生2:我们也是算了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总得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也选8号。
师:听了他们的交流,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3:我们不同意你们的看法,这样比较不公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明确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 求平均数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步骤,即先将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数据之间的差异。
(2)提出问题: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平均数的概念。
(4)教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5)学生动手操作,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5. 布置作业:布置与平均数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求法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评估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信息窗一(平均数)-青岛五四学制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一(平均数)-青岛五四学制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如何计算平均数;2.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3.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三、教学步骤3.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1.引入:同学们是否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呢?我们常常会使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中间值。
2.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小明在一次数学测试中得了55分,小芳得了60分,小华得了70分,小军得了80分,小刚得了90分。
那么这五个人的平均分是多少呢?3.让学生们自己计算出平均分是 71 分,然后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就可以得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3.2 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1.给出一个实际问题:某班级一次数学测验中共有36人参加,他们的总分是1800分,平均分是多少?2.让学生们自己计算出平均分是 50 分。
3.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引入: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平均寿命、平均工资、平均温度等等数据,这些数据都会用到平均数的概念。
2.通过实际例子来说明平均数的应用:比如统计一下我们班上同学一天中看电视的时间,然后计算出平均时间,帮助学生们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巩固练习1.在本堂课结束前,让学生们自己找到一组数据,计算出平均数并写在作业本上;2.下节课开始前,让学生们互相交换作业本,检查对方的计算是否正确。
五、课后作业1.完成巩固练习;2.自己寻找一个实际问题,计算出平均数并写在作业本上,下节课上带来分享。
六、教学反思该活动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中,学生们需要自己动手计算平均数,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互相检查作业本,学生们也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 平均数 九 我锻炼 我健康——平均数
九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一、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整体水平1. 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里所说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份数,所得的商叫作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又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几个杯子,里面的水有多有少。
要想使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就得把水多的杯子里的水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里。
反复几次,直到几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
这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移多补少”——也就是求平均数的问题。
(2)运用公式法求平均数。
既然和不变,最后几个数又要变得相同,很自然地就得出了平均数的求法:平均数=所有数据总和÷数据总份数。
这个式子深刻说明:首先“和”即总数不变,所以要把每个数相加;最后要取得平均,所以要除以总的份数让它们变相等。
3. 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二、单式分段统计表数据跨度大时,可以将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1.分段整理数据。
(1)对数据进行合理分段。
(2)整理数据。
2. 制作单式分段统计表。
(1)确定统计表的名称。
(2)确定统计表的行数和列数。
3. 分析统计表。
将数据分段整理后,能更清楚地反映统计的整体情况。
温馨提示: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统计量,是统计学中运用最普遍的概念。
在求平均数的问题时,一定要找好对应关系。
温馨提示: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或几组同类数据的总体情况的方法:先计算出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再对比各组数据的平均数,进行正确地判断。
小贴士:移多补少法在数据移动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错,相对来说较为麻烦。
对于数据较多,数据间相差较大的情况不适用。
最好是用公式法求平均数。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第二课时
A、(54+25+35)÷2 B、(54+25+35)÷3
(2)三年级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了22件,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做了38件。平均每天做好事多少件?
A (22+38)÷2B、(22+38)÷3
(2)把四个杯子中的水倒在大杯子中,再平均倒在四个杯子里。
(3)列算式解答: (6+3+2+5)÷4
4、归纳小结,优化方法。
教师: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一般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
总数量 ÷ 总份数 = 平均数
问:根据这个公式,你还能知道什么?
三、拓展变通
1、选择题。(选出答案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B、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
C、指名列式,老师告诉答案为138厘米。 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四(2)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
D、你想了解我国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吗?
了解:根据健康网的报道,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39厘米。看到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结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1、(1)准备盛着水的4个同样带有刻度的杯子,每个杯子里分别装有6厘米、2厘米、5厘米、3厘米刻度的水,还有一个大杯子。
(2)如果把四个杯子中的水倒得同样多你有哪些方法?
2、小组合作,研究方法。(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尝试解决。
学生回答预设:
(1)移多补少。从6厘米高的水杯中倒2厘米到2厘米高的水杯中,从5厘米高的水杯中倒1厘米到3厘米高的水杯中,这样每个杯子就有4厘米高的水了。
2、师生共同解决自主练习的6、7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1用字母表示数|青岛版(五年制) (共14张PPT)
减法: a-b
a-b-c-d-e
乘法:
a×b a×b×c a×a
乘号“×”与 字母“x” 会混淆。
除法: a÷b a÷b÷c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 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当字母和数字相乘省略乘号时, 一般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抄在课本54页)
挑战1、将下面算式中的乘号省略。
10²= (100 ) 9²= ( 81 ) 注意:a²表示2个a相乘。
挑战3、把结果相等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a²
2.5×2.5 e×e
6²
e²
6×2
2.5²
a×2
挑战4、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周长C和面积S。
a a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 a·4 C=4a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 a·a S=a²
(a×b)×c=a×(b×c)
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 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 (a+b)×c=a×c+b×c 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1、哪个算式可以写得简洁一些?
2、运算符号+、-、×、÷与26个小写字母放在一起, 哪里会有不妥的地方吗?
加法: a+b a+b+c
a+a+a+a
用字母表示数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 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当字母和数字相乘省略乘号时, 一般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数字1一般省略不写)
a²读作:a的平方 ,表示两个a相乘。
省略运算定律中可以省略的乘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加法交换律: a+b=b+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屋
一条小河的平均水深为1.2米,小 光的身高为1.6米,他不会游泳, 如果小光下河游泳,会有危险吗? 为什么?
求小刚的身高
姓名 小明 身高(厘米) 142 135 138
小刚
小红 平均
李勇投掷垒球,投了三次,成绩 分别是:27米、29米、31米。他 这三次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米? (先估计,后计算。)
1
2
3
1
2
3
总数不变
不相等
移多补少
相等
5
6
16
27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 米 3厘米 5厘米 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 平均高度是多少?
……………………………………………
(6+3+5+2)÷4 =16 ÷4 =4(厘米)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学生体重:
学生编号 体重(单位: 千克) 1 39 2 36 3 38 4 37 5 35 平均
(39+ 36+ 38+ 37+ 35)÷5 =185÷ 5 =37(千克)
气象小组测得一周每天最高气温摄氏度数
日期(星期) 一 气温(℃) 29 二 31 三 四 五 六 七 31 平 均
33 32 29 32
(27+29+31)3 估计平均 成绩是29 =873 米。 =29
答:他这三次的平均成绩是29米。
思考题
商城第一天 上午卖出电视机6 台,下午卖出7台, 第二天卖出15台, 这两天平均每天 卖多少台?
3×4÷2= 6
12÷3÷4= 1
(200-79)÷11= 11
990÷11= 90
19×50= 950 75÷25= 3 420-80=340
122×2= 244 28+35+72=135 (20+10+30)÷3= 20
162+38=200 240÷(8×3)= 10 (81+19) ÷4= 25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
平 均 数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平均 数,同学们要掌握求平均数 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解 决已知平均数不知总数的实 际问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7-8= 9
30×33= 990
(34+66) ÷5= 20
26+30= 56
160÷(5×4)= 8 (900-372)÷2=264
7×600= 4200 160÷(5×4)= 8
(29+ 31+ 33+ 32+ 29+ 32+ 31)÷7 =217÷ 7 =31(摄氏度)
总量 ÷ 总份数 = 平均数
判断:
1.第一小组平均身高138 厘米,他们组每个同学身高一 定是138厘米。( ) 2.小明班的同学平均身高是 140厘米,小强班的同学平 均身高是137厘米,说明小 明比小强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