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十五章 1949年以来香港、澳门、台湾的新闻传播事业
新闻史题库
中国新闻传播史题库(五遍复习的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倚马可待”2、“进奏院状”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邸报”6、“定本”制度7、“小报” 8、提塘报房9、《万利邸钞》 10、《天变邸钞》11、《急选报》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一、名解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3、《蜜蜂华报》4、《香港钞报》5、《德臣报》6、《孖剌报》7、《六合丛谈》 8、《万国公报》9、《申报》二、简答1、中国近代报刊诞生的背景?2、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三、论述试述在华外报及其历史作用。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一、名解1、王韬2、《循环日报》3、《万国公报》&《中外纪闻》4、《国闻报》5、“报章文体”&“新民文体”&“时务文体”6、《金山日新录》二、问答1、王韬有哪些新闻思想?2、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是什么?它的创办有何意义?3、《国闻报》的宣传特色?4、戊戌变法期间的新闻立法活动有何意义?三、论述1、试述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及其对中国报业的贡献。
2、试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3、试述清末新闻立法活动及其意义。
4、评述梁启超及《时务报》。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解1、《中国时报》2、郑贯公3、《开智录》4、《民报》5、《清议报》6、“苏报案”7、《苏报》 8、《大公报》9、“竖三民” 10、于右任11、《时报》二、问答1、《中国日报》的创刊有何意义?她早期宣传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2、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是什么?3、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新闻思想的异同是什么?4、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有哪些?三。
、论述1、试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活动的兴起和发展。
2、评述郑贯公及其报刊活动。
3、试述《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经过、内容、结果及意义。
4、试述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及其内容、特点、意义。
5、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
湖南师范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440 考试科目名称: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考试内容及要点:《传播学教程》《中国新闻传播史》《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二、传播与信息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三、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二、信号与象征符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二、符号意义的分类三、符号意义的暧昧性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第二节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动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第三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二、大众传播的特点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四、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第一节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第三节分众理论及其研究一、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二、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三、有关分众需求的实证研究第四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三、“培养”理论的外围第四节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一、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二、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三、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第五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三、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六节“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一、“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二、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三、“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和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二、“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二、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一、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二、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二节抽样调查法一、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二、问卷设计第三节内容分析法一、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二、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三、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第四节控制实验法一、控制实验法的用途二、控制实验的基本程序与技术《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第四节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六节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第二节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第五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第三节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与历史作用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第二节“新政”与国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第三节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第二节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三节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第三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诞生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报刊第二节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三节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四节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三节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四节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二节国统区新闻传播事业与境外抗日宣传活动第三节沦陷区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第二节解放区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第三节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划时代巨变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进第三节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第四节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调整第二节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三节60年代初期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第四节主要新闻思想评价第十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艰难发展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回归新闻本位(1978—1992)第二节驶上市场化的快车道(1992—2002)第三节日渐开放的新闻事业(2003—2012)第四节十八大以来的新闻传播事业(2012年底—)第五节改革开放以来的广播电视事业第十五章网络媒体的崛起第一节网络传媒格局的初步形成(1995—2000)第二节网络媒体舆论影响力日增(2000—2009)第三节互联网的微博时代第四节网络媒体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第十六章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1949年以来台湾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二节香港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三节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二、参考书目1.《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
第十六章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1.台湾的“报禁”为什么持续了30年之久?“报禁”对台湾新闻传媒事业发展有哪些影响?答:(1)台湾“报禁”概况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实行“报禁”。
当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此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
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
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
这以后30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后改称《青年日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
1987年12月1日,“新闻局”时任局长邵玉铭正式宣布自1988年1月1日起,台湾国民党当局开始接受新创办的报纸的登记,报纸的印张也可增加到日出6张24个版,“报禁”正式解除。
(2)台湾“报禁”持续30年的原因①台湾“报禁”持续了30多年,这主要和它的政治环境有关。
1949年国民党战败迁台,开始在台湾实行严厉的军事戒严体制,实行党禁报禁。
当局在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制制度,新闻传播事业由于其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特殊性质,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使命。
在国民党统治台湾的初期,因为种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报业的开放被视为禁忌,当局只有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对创办报纸进行钳制,只有这样,才能将当时已有的报纸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不给局势增添任何动荡和不安的因素。
②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不仅仅是报禁,他们还在各种报馆设立安全局,对报社的记者、编辑等人进行核查,一度还有特务系统严查新闻稿件,这些举措都说明了当局对于开放报纸的恐慌,正因为如此,“报禁”这种直接对新闻事业的创办进行控制的手段才会一直存在。
(3)台湾“报禁”的影响①报纸数量极少从1952年到1987年,台湾共有31种报纸,并且这一数字由于“报禁”的影响一直没有太大的波动。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一、逻辑元点1、“新闻”:中国新闻史新闻的定义:(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1、“传播”:中国传播史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
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3、“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
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1、本体范式(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
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
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
惜乎!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类考研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类考研考试大纲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传播史论》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初试科目《新闻传播史论》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史、新闻理论、广播电视史论、新媒体概论和传播学概论等五个知识领域。
新闻史考核内容包括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
要求考生熟悉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整体脉络,熟练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新闻媒体及其他新闻机构、著名新闻工作者、重大新闻活动与新闻现象的历史概况,能对其进行客观、理性地分析与评价,并能从历史观照现实,运用历史经验解决现实新闻工作中的问题。
外国新闻史是通过对世界各国不同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与发展历史的考察,探索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道路,并进而建立一个反观、思考、研讨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建设的外在参考系统。
通过对外国新闻传播史基本内容的学习,能够提升专业素质,开阔专业视野,参考与借鉴中外新闻事业发展的优秀经验,达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学习目的。
新闻理论是大学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它综合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基本的概念并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映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
《新闻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板块:本体论部分重点阐述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认识论部分重点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阐述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性质功能以及新闻自由调控;方法论部分着重阐述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广播电视史论考核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发展历史、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广电史要求考生熟悉中外广播电视发展沿革的基本过程与重点阶段,熟练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广播机构、著名人物、重大事件及现象,并能运用历史视角对其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价,能够在中外广播电视发展的对比参照中找到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并能运用历史经验对当前广播电视的发展状态与具体现象进行判断分析。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专题训练视频讲解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专题训练[视频讲解]第一部分复习指南目录封面目录第一编新闻理论[视频讲解]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新闻[视频讲解]第三章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第四章新闻传播的要求第五章新闻传播过程第六章新闻事业第七章新闻媒介[视频讲解]第八章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视频讲解]第九章舆论监督[视频讲解]第十章新闻工作者的素养与职业道德第二编传播理论[视频讲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视频讲解]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视频讲解]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视频讲解]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视频讲解]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视频讲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视频讲解]第十二章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视频讲解]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视频讲解]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视频讲解]第三编中国新闻传播史[视频讲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视频讲解]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视频讲解]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视频讲解]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十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十四章网络媒体的崛起第十五章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四编外国新闻传播史[视频讲解]第一章总论第二章欧洲主要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三章美国与加拿大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四章亚洲与非洲主要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第五章大洋洲、拉丁美洲的新闻传播事业与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建立第五编新闻传播业务第一章新闻采访第二章新闻写作第三章新闻编辑第四章新闻评论第五章广播电视新闻第六编传媒经济学[视频讲解]第一章传媒经济学与传媒产业第二章媒介市场与媒介竞争第三章受众—消费者选择第四章媒介生产与成本第五章政府规制第六章国际贸易与文化保护第七章传媒管理与资本运营[视频讲解] 第七篇公共关系学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第二章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公共关系的主体第四章公共关系的对象第五章公共关系的状态与公共关系模式第六章公共关系的原则第七章公共关系工作手段——传播第八章组织形象管理第九章危机管理第八篇广告学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广告的发展过程与类型第三章广告基本原理第四章广告主体第五章广告信息第六章广告客体第七章广告与其他相关学科第二部分考试真题第一编新闻理论[视频讲解]第一章绪论新闻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上海财经大学2009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答:新闻学是指研究人类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的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活动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
1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学绪论课程性质: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一、新闻史有什么用?新闻传播学由三大板块构成:一是新闻传播理论——致力于揭示新闻传播的规律和本质;二是新闻传播史——致力于展现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三是新闻传播的技能——致力于培育新闻传播的实际能力。
离开这三大板块,新闻传播学就无法构成一门系统、完整而有机的学科。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隐含的历史哲学: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已经僵死的事物,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传统的史学观:以史料或文献(文物)尽可能真实地、准确地、全面地描绘那个客观的历史存在。
历史:所谓历史是由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是客观发生的事实,即历史事实;另一方面是人们对这种事实的认知,既历史认识。
历史只能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历史认识,而不可能是发生学意义上的历史事实。
一切历史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历史认识,即对历史事实的重建、重构或重组。
龙应台的演讲人文:文、史、哲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史学——沙漠玫瑰的开放“对於任何东西、现象、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麽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新闻传播史同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指人们在新闻传播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另一个层面指人们对这些活动的回忆与思考。
新闻传播史仅指新闻传播史认识。
新闻传播史不属于消亡的过去而属于生动的现实。
新闻传播史对新闻传播实践同样起着类似个人记忆的作用。
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在当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参考书目:[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英]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张文杰等编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陈新主编:《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1967—2002》,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二、历史与新闻新闻与历史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在客体方面都涉及“事实”(fact),在主体方面都涉及“叙事”(narrative)。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第十六讲 1949年后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第十六讲 1949年后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第一节 香港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二、新闻事业在1980年代后的变化
(1)概说
1980年代后,香港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在政治等各方面也都出现了许多新的 变化,其中意义最大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67年11月19日,电视广播有限公司首次开播无线电视,被称为“无线电视” 或“无线电视台”(TVB)。
1970年后,香港电台成立公共事务电视部。 至七十年代末,香港的广播电视业初步形成了一家政府电台、一家商业电台
和两家商业电视台的基本格局。
第十六讲 1949年后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第一节 香港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第十六讲 1949年后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第二节 澳门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二、新闻事业在1980年代后的新变化
(2)报业获得大发展
报纸的种数增加,内容亦有大的提升。澳门人口虽少,但报纸种类却不单薄。 目前,澳门共有中外文报刊17家,其中中文日报8家,发行总数逾10万份。 另有中文周刊5家、葡文报纸3家、葡文周报1家。
据2005年9月30日统计,香港共有49种日报和752种期刊(包括电子报纸)。 在49种日报中,中文日报23种、英文日报13种(包括一份盲文报纸)、中 英文双语日报8种和日文报纸5种。在中文报纸中,有17种以报道香港和世 界新闻为主,4种集中报道财经新闻,其余报纸专门报道赛马消息。
第十六讲 1949年后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该报还主办澳门新闻通讯社。
第十六讲 1949年后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澳门的新闻团体主要是澳门新闻工作者协会,由6家主要 的中文报社《澳门日侨报》、《大众报》、《市民日报》、 《星报》、《正报》于1968年1月1日成立。
澳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与东北偏东的香港相距只有 60公里。澳门的面积很小, 只有31.3平方公里,人口约61.45万,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澳门是一个国际化的都 市,虽然当地的新闻事业规模不大,但是澳门市民可以收到全世界的电视新闻频道和电台新闻, 尤其是来自香港的纸质媒介也在澳门带向发行。所以,总体上澳门的新闻事业也比较繁荣。
第一节
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949年, 一些国民党和接近国民党的报纸 和报人相继由大陆1949年以来, 台湾的新闻事业经历了几次大的 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9年到1987年是第一阶段。这 一阶段,台湾的新闻事业处在国 民党的威权统治下,实行‘报 禁’,国民党党办的新闻事业在 台湾占绝对垄断地位。1988年到 2000年是第二阶段,‘报禁’接 触,台湾的传媒业迅猛发展,国 民党党营新闻事业逐步式微,民 营新闻事业迅速发展壮大,一些 ‘地下’的民营电台,电视台其 身份逐渐合法化。
至2012年,香港共有6分为免费报纸,分别由5家不同的传媒机构拥有。其中,《头条日报》与英文报The Standard属于星 岛新闻集团,发行量分别为80万份及22万份,《都市日报》发行量为30万份,《am730》发行量约38万份,同时《香港经 济日报》在2011年7月底推出免费报纸《晴报》,发行量50万份,9月份壹传媒出版《奥报》,几份免费报纸发行量加起来 超过了200万份,对收费报纸产生较大市场压力。
香港的新闻事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逐渐复苏,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得到发展。这一时期政治因素对香 港报业格局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办报人的政治 观点不同,其新闻报道与言论立场也大相径庭,香港人 将当时的报纸分为左中右三种,所谓做,即拥护中华人 民共和国态度鲜明的《大公报》、《文汇报》等,而台 湾国民党主办与倾向国民党的报纸如《香港时报》属于 右派报纸,其余的多位中间报纸,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 是60年代创刊的报纸大都是走中间路线,人们用“两头 小中间大”来形容香港的报纸结构。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十六章 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 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16.1 结构脉络图16.2 本章要点详解一、1949年以来台湾的新闻事业1.1949年以来的台湾报刊(1)“报禁”时期的台湾报业①“报禁”1951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全省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今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
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
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
这以后的三十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后改称《青年日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
报禁包括“三限”,即限证、限张和限印。
1955年4月21日,台湾当局公布了《战时新闻用纸节约办法》,通令所有的报纸版面一律限在对开一张半之内,迫于报界要求放宽限张的呼吁,该办法做过多次修改,但到报禁解除之前,一直没有突破三大张。
限印是指台湾当局规定每家报纸只能在其登记地点的印刷厂印刷,这一措施给在全省出版发行的大报带来了很多不便。
1988年1月1日报禁正式解除。
②《中央日报》《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48年迁台,1949年3月12日在台北继续出版。
除在台湾发行五个分版外,还在香港和世界其他几十个城市发行航空版。
该报社出版《中央星期杂志》和旧金山的《少年中国晨报》。
在台北出版的《大华晚报》实际上是它的晚刊。
以《中央日报》为核心的台湾官报报业集团,直接控制了台湾三分之一的报纸,成为当局控制舆论的基本力量。
③《新生报》《新生报》是台湾省政府的机关报,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创刊,是当时台湾各报中读者面最宽、订户最普及的一份报纸,内容多以本省的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为重点,1949年成立新生报股份有限公司,并成立高雄分社发行南部版。
1961年改组为台湾新生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将南部版更名为《台湾新闻报》单独发行。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18120113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传播史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总学时:45 学分: 3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无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趋向,考察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状貌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各时期的新闻制度、新闻思想及重要人物。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历史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1884年5月8日,《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由着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因仗义执言 ,为民请命,而被查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二十余天后,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又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而触怒日本人,于是日本人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又查封了〈民吁日报〉,该报只存在了48天,〈民吁日报〉被查封一年,1910年10月于右任有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因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而阵容强大,〈民立报〉后来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第一重要基地。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1912年——1949年新闻事业简纲
第五章1912年——1949年中国新闻传播史简纲概述一、时代背景二、新闻传播事业特点(一)新闻传播事业形态多样并存1、各种政治体制及特殊区域形成多样化的传播环境。
(新闻事业发展的环境资源)(1)“北洋”(军阀)集团执政时期(2)1928年——1949年国民党统治区(3)1931年——1949年“苏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4)租界,上海“孤岛”(5)沦陷区2、不同的新闻事业形态具有各自传播事业特点。
(体制、价值观念、传者角色意识、传播功能观、业务发展。
)(1)民族新闻事业(2)政党新闻事业(3)民营传播事业企业化报业同人办报“洋旗报”(二)新闻传播体制资本主义传播体制(市场化)政党化传播体制(三)传播技术进步无线广播新闻摄影印刷和通讯技术(四)新闻业务发展(五)新闻理论和新闻教育发展第一节近代政论本位向现代新闻本位转变一、时代背景1912年——1926年民国初创“北洋”(军阀)集团执政时期大事件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建立袁世凯篡权与称帝革命党人“二次革命”北洋(军阀)集团的分裂与割据战争孙中山领导护法战争五四运动国共合作北伐(一)资本主义“自由”新闻传播体制的确立。
1、1911年11月9日《鄂州军政府临时约法》-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件:“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
”2、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有利于新闻业发展的法律、法令。
4、1912年3月9日撤销《中华民国暂行报律》(二)政治风云变幻。
政治集团与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军阀割据与战争民族资本与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的冲突世界时局对于中国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由于袁世凯当局对报业的打压,造成大量记者被害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被称之为癸丑报灾。
1912年袁世凯当局刺杀宋教仁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镇压二次革命时,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时有发生。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六章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1.台湾的“报禁”为什么持续了30年之久?“报禁”对台湾新闻传媒事业发展有哪些影响?答:(1)台湾“报禁”概况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实行“报禁”。
当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此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
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
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
这以后30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后改称《青年日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
1987年12月1日,“新闻局”时任局长邵玉铭正式宣布自1988年1月1日起,台湾国民党当局开始接受新创办的报纸的登记,报纸的印张也可增加到日出6张24个版,“报禁”正式解除。
(2)台湾“报禁”持续30年的原因①台湾“报禁”持续了30多年,这主要和它的政治环境有关。
1949年国民党战败迁台,开始在台湾实行严厉的军事戒严体制,实行党禁报禁。
当局在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制制度,新闻传播事业由于其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特殊性质,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使命。
在国民党统治台湾的初期,因为种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报业的开放被视为禁忌,当局只有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对创办报纸进行钳制,只有这样,才能将当时已有的报纸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不给局势增添任何动荡和不安的因素。
②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不仅仅是报禁,他们还在各种报馆设立安全局,对报社的记者、编辑等人进行核查,一度还有特务系统严查新闻稿件,这些举措都说明了当局对于开放报纸的恐慌,正因为如此,“报禁”这种直接对新闻事业的创办进行控制的手段才会一直存在。
(3)台湾“报禁”的影响①报纸数量极少从1952年到1987年,台湾共有31种报纸,并且这一数字由于“报禁”的影响一直没有太大的波动。
智慧树知到《中国新闻事业史》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中国传统新闻传播体系与近代化报刊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问题:下列哪个不属于“小报”的特点选项:A:以刊载新闻和时政材料为主,不定期,非官方。
B:手抄与印刷兼有C:由中央统一管理,统一编发。
D:读者范围很广答案: 【由中央统一管理,统一编发。
】2、问题:关于“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选项:A:“邸报”是官方报纸,中央管理,统一发行。
B:“小报”为民间报纸,政府查禁,非法出版。
C:“报房京报”读者以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为主。
D:“报房京报”为官方报纸,政府许可,接受管理。
答案: 【“报房京报”为官方报纸,政府许可,接受管理。
】3、问题:关于《万历邸抄》、《天变邸抄》和《急选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项:A:《急选报》天启年间邸报对北京一次灾异事件的报道记载B:都是明代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C:《天变邸抄》明人所抄万历年间邸报内容D:《万历邸抄》万历八年吏部选官事报道答案: 【都是明代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4、问题:关于明代“邸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选项:A:名称不一,没有固定报头B:主要内容有社会新闻C:很可能是宋“小报”的延续D:读者主要是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答案: 【很可能是宋“小报”的延续】5、问题:元代民间新闻的主要传播活动是选项:A:小本B:书籍C:科举信息D:商业广告答案: 【小本】6、问题: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言禁比宋代更甚。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7、问题:元朝没有建立全国性的中央统一的官报发行体系,新闻传播活动更多的是以民间形式出现。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8、问题:现在能够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古代的中央官报叫做邸报。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9、问题:中新史的学习方法是从想象出发,而非从材料出发。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10、问题:烽燧是古代常见的新闻传播手段。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见面课:报刊与中国社会的划时代变革1、问题:关于《遐迩贯珍》的说法,错误的是选项:A:不在海外发行B:销行于港澳,广东,厦门,宁波、福州、上海等地C:有据可查的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港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精选】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2014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复习精编》目录Ⅰ序言Ⅱ考前必知一、学校简介二、学院概况三、专业介绍四、师资力量五、就业情况六、历年报录情况七、学费与奖学金八、住宿条件九、其他常见问题Ⅲ考试分析一、考试难度二、考试题型三、考点分布四、试题分析五、考试展望Ⅳ复习指南《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新闻学概论》Ⅴ核心考点解析《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第二章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第三章外报在华的拓展与垄断第四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第五章民族报业的勃兴与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第六章自由新闻体制从确立到扭曲与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第七章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第八章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级报业的兴起第九章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第十章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成熟与全面胜利第十一章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第十二章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十四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曲折发展第十五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日趋繁荣第十六章1949年后港澳台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第二章科学的方法第三章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式第四章传播中理解的作用第五章编码的问题第六章宣传分析:解码及效果的最初理论第七章易读性测量第八章认知一致与大众传播第九章说服理论第十章群体与传播第十一章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第十二章议程设置第十三章知识沟假说第十四章大众传播的效果第十五章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第十六章现代社会中的大众媒介第十七章媒介连锁企业和媒介集团第十八章全面的图景《新闻学概论》绪论第一章新闻活动第二章新闻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第五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第六章新闻媒介的性质第七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第八章大众传媒与社会第九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第十章新闻媒介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模式第十一章传媒业经营第十二章新闻媒介的受众第十三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第十四章新闻选择第十五章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第十六章中国的新闻改革Ⅵ历年真题试卷与答案解析历年考研真题试卷复旦大学200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复旦大学2008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复旦大学2009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复旦大学2010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复旦大学2011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复旦大学2012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复旦大学2013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历年考研真题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0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08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09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10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11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12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13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Ⅶ备考方略一、高分备考方略(一)考研英语(二)考研政治(三)考研专业课二、辅导班推荐(一)公共课(二)专业课三、教材与辅导书推介(一)公共课(二)专业课四、考研必备网站推荐Ⅷ资料推介硕考网祝您2014复旦大学考研金榜题名,加油!Ⅳ复习指南第七章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本章复习提示本章主要讲述了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年以来香港、澳门、台湾 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1949年以来香港地区新闻传 播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自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香港新闻传播事业 的发展
报纸结构:“两头小中间大”
进步报刊
代表国民党当局或持台湾立场的报刊
中间立场的报纸
香港的电视事业
1957年5月29日,“丽的电视台” 1967年,TVB(无线电视台)
“报禁”解除后新闻传播事业的全面开放与发 展
1988年,“报禁”解除
新出版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大批新报纸的问世:联合、中时、国民党、自立四大 报系
广播电视媒体的开放
第二节 1949年以来澳门地区新闻传 播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1949年以后澳门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新变化
新中国成立前澳门的主要报纸
新中国成立后澳门报业的大发展
1958年8月15日创刊的《澳门日报》
20世纪80年代以后澳门新闻传播事业的日趋 繁荣
报纸 广播电视 新闻通讯事业
澳广视台标
澳门电视台地面电视信号 发射站
第三节 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新闻传 播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1949年前后台湾新闻传播事业从开放到禁锢
台湾光复后新闻传播事业的开放与繁荣
国民党:限证、限张、限印
“报禁“实施后新闻传播事业在禁锢中的发 展
香港的通讯社事业
新华社香港分社
香港的新闻教育事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新闻传播事业的新变化
香港回归
报业在变化中发展 期刊的发展 广播电视业的发展 新闻通讯业的发展与变化
香港新闻传播政策与新闻传播管理机构
香港政府政务司新闻处 广播署 电讯管理局 广播事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