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视角与方法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1958年,Whiteback(1958)在《人力资源功能》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理解、维护、开发、雇用或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并使之成为工作的一个整体”。
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是公司和员工的利益能否共同实现。
Garrides (1969)在《人力资源管理》第12版中增加了关于探究和实证方法的一章,以数据的形式详细阐述了如何使事实管理和决策[1];赫尔曼(2000)在《绩效管理》中提出:绩效管理是对个人或团队的绩效进行判断和评估,并使这部分绩效与团队的战略目标相一致的过程。
如果绩效管理不到位或方案不好,会给企业或个人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2]。
Wayne Casio(2020)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工具处理人力资源管理,主张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要尊重差异化,并有效利用差异化来提高企业对人才的满意度[3]。
在薪酬和激励方面,威廉詹姆斯(1990)通过一系列研究提出,个人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只能表现出自己真实能力的20-30%;但是,如果获得适当的激励,它可以显示80-90%。
两者相差50% ~ 70% [4]。
Bonnie(1992)发现,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公平的评价体系。
如果制度不够公平,副作用显然会占主导地位。
Milne(1992)对薪酬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认知计划和奖励可以促进员工和企业的绩效。
与加薪相比,平等、透明的岗位竞争具有更显著的激励作用。
此外,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对员工的激励同样重要[5]。
Beary(2006)指出,当给予心理激励时,人们对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可以得到提高。
如何为员工和组织创造双赢的组织环境和工作氛围,应该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Mahanthump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最终发现关键的影响因素是职业发展(33.7%)、工作热情(30.5%)、工作成就(28.7%)和工资收入(7.1%)。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1-5章(ppt文档)
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配套
2
课件2011版权所有
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
林新奇主编《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复旦 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
参考书:
林新奇著《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首 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其他相关《跨文化管理》或《国际人力 资源管理》方面的著作,特别是外文著作、 论文、案例等。
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配套
14
课件2011版权所有
第三种观点
主要从股权所有、管理权控制等方面规定跨 国公司。这种观点认为:“多国公司的第一 个标准就是在许多国家从事经营,第二个标 准是它在哪些国家从事研究、发展和制造, 第三个标准是管理必须是多国性的,第四个 标准是股票所有权必须是多国性的。”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林新奇 教授、博导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主编简介
林新奇,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 导师,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人力资源分会会长,国际 经营学博士,著名人力资源和绩效管理专家。1986 年以来一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教学、咨询、 培训工作,担任多家企业高级管理顾问,曾为国内 外数百家企业提供了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组织变 革与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核心人力资源 体系建设等咨询培训服务,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著 100多篇(部),1994年荣获北京市第3届哲学社会 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2008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 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联系邮箱: linxq@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P4 全球化:全球化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包括服务)、信息和生产要素跨国运动流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的过程和趋势。
P6 “国际化”是跨国公司以各国为不同的市场,依据各国家情况作调整。
“全球化”则是视全球为一个市场,依据各国核心专长,选择最合适的地方来制造。
P10 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为跨国公司的过程。
从广义上说,国际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它包括外向国际化和内向国际化两个方面。
P10 跨国公司一词系指由两个或更多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不论此等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得以具有吻合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其中一个或更多的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行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别的实体分享道路叫做国际化的道路。
P50 所谓制度比较视角,指的是比较管理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该研究主要着眼于国家间管理体系的异同及由此带来的制度特征,所以又叫国际比较管理。
这一角度主要从体系、制度特征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加以阐述。
P53 跨文化管理的视角,是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
它主要着眼于文化观念的异同及由此引起的行为价值特征,所以又叫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P54 文化的全球化首先意味着一种世界的秩序,有共同的价值观、财富和组织结构,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的全球化是独一无二的,但它的组成仍是多元化的。
P58 跨文化管理的两种方式效能分析:(低水平)(高水平)P59 跨国公司视角主要研究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活动,着眼于跨国公司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及由此产生的职能活动特征,所以又叫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P62 根据跨国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简单地划分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的管理视角。
跨文化背景下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跨文化背景下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一、概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高效、更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在跨文化背景下,企业不仅面临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还需解决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种种问题。
本文将对跨文化背景下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讨,分析其重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以期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跨文化背景下,国际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企业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具有不同国籍、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另一方面,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诸多差异,如薪酬福利、绩效考核、员工沟通等方面,也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复杂性。
为应对这些挑战,国际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完善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这包括加强跨文化培训,提高员工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建立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薪酬福利制度,以吸引和留住全球范围内的优秀人才;企业还需要注重提升员工沟通的有效性,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协同合作。
1. 背景介绍: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兴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化的进程不仅改变了国际经济格局,也对国际企业的管理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通信的日益便捷,企业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跨国经营。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跨越国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这种趋势推动了跨国公司(MNCs)的兴起,使之成为全球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跨国公司的兴起,使得国际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些挑战往往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在一个新的市场中吸引和留住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效地管理和激励来自不同背景的员工。
对跨文化背景下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企业需要更加灵活和高效地管理其人力资源资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员工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国际标准及其介绍
人力资源管理国际标准及其介绍作者:王兴起谢宗晓来源:《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22年第04期摘要:作为信息安全管理中最脆弱的环节,人员管理和控制需要借鉴人力资源管理标准的技术与方法。
本文整理了22项人力资源管理标准,按照术语与概念、人力管理职能及指标指南、人力资本报告及各指标指南、员工敬业度四类进行梳理,提出信息安全管理需要从宏观的视角考察人员控制,涵盖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吸收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升人员的信息安全管理素养,避免信息安全管理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信息安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标准人力资本报告员工敬业度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Wang Xingq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ishan University)Xie Zongxiao (China Financial Certification Authority)Abstract: As the most vulnerabl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personnel needs to be based on the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tandards. This paper has sorted out 22 standards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accordance with four aspects, namely the terminologies and concepts, functions and indicator guides of manpower management, human capital reports and the related indicator guides, and employee engagement.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work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hould include investigations of personnel control from a macroscopic perspective, cover various module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bsorb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mprove s taff’s literacy and expertise to manage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avoid incident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Key words: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tandards,human capital reports, employee engagement1 概述ISO/IEC 27002:2022 《信息安全網络安全和隐私保护信息安全控制》中人员控制为独立的章节,包括了背景审查、雇佣条款、信息安全意识培训、惩戒程序、员工变动的义务职责、保密知情同意、远程工作及信息安全事件报告等部分,但相对于人员的重要性来看,人员控制仍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独立的学科能够提供更为全面和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2024年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范文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兴起,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新公共管理的视角新公共管理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的公共管理理念,强调效率、效果和灵活性。
在这一视角下,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加注重员工的能力、绩效和满意度,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最大化。
新公共管理强调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提倡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来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
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目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新公共管理的需求,需要更加注重员工的潜能开发和绩效管理。
其次,公共部门在招聘、培训、激励和评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招聘渠道单一、培训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公共部门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组织的稳定性和发展。
四、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挑战。
首先,应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机制,将员工的绩效与组织目标紧密结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其次,应完善招聘、培训、激励和评估等环节,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此外,还应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
五、案例分析以某市公共部门为例,该部门在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引导下,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改革。
首先,该部门建立了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机制,将员工的绩效与组织目标相结合,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其次,该部门完善了招聘、培训、激励和评估等环节,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此外,该部门还加强了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借鉴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提高了组织的整体绩效。
近代国内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近代国内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一、国内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研究现状1.1 国内研究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也受到了国内企业的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在加强管理方面也日趋重视。
目前,国内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视角,研究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主要有:张昕昕等人[1]探讨了企业内部有效实施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模式;王立峰等人[2]介绍了新经济时期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陈改改等人[3]提出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模式;卢卫荣等人[4]探讨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实践研究;郑洪霞等人[5]论述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运行机制;胡鹏飞等人[6]探究了企业应用财务分析技术来实施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模式;任世昌等人[7]研究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理论及方法;王翠翠等人[8]探讨了企业应用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模式。
1.2 国外研究国外也有一些学者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有:Misssack[9]指出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重要性;Mick[10]提出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模式;Newcombe-Bryant[11]探讨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重要性;Deloitte[12]总结了企业实施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方法;Andersen[13]介绍了企业应用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模式;Veracity[14]探讨了企业实施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必要性;Ernst &Young[15]介绍了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认知情况等。
二、国内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发展趋势2.1 国内发展趋势2015年以来,国内企业开始重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的管理框架,以提高优化企业的绩效,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也开始研究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有关的模型和理论,例如:财务分析技术与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模型的相关性研究,企业新经济时期应用决策支持系统实施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模式研究,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模型研究等。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摘要:如何有效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已成为当前中国广大企业面临的关键课题。
本文通过回顾与梳理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了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综述人力资源管理历来为管理学领域的一大热点。
介绍、研究并借鉴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模式,并结合我国相关研究成果,显得尤为急迫和关键。
1. 人力资源概念及战略的提出德鲁克在书中引入了“人力资源”(HR)这一概念,以此来讨论管理员工及其工作,提出“人是企业中任何其他资源所没有的具有“特殊能力”资源”。
这里的特殊能力指员工的“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以及想象力。
但是,在此之后的二十多年里,HR这一概念并没有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其研究进展非常缓慢。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人们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企业的重要性。
因此,HRM理论开始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广泛流传,得到较大的发展。
学者怀特巴克在《人力资源功能》中详细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将其作为管理的一般职能来进行讨论。
战略型HRM则将人力资源管理视为一项战略职能,以此探索HRM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系。
如Lengnick Hall主要研究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针对波特的三种竞争战略,Schuler, R. S.等提出与之相联系的HRM 战略,指出不同的竞争战略需要不同的HRM政策组合。
Delery, J. E.和Doty, D. H 的战略型HRM则认为一些HRM工作具有战略性,如员工参与和工作描述、正规培训系统、内部职业机会、利润共享、雇佣保证等。
米切尔谢帕科通过研究指出,提高绩效是企业环境、战略与HRM实践和HRM支持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结果。
Fulmer则认为有效的HRM政策可形成良好的氛围,有助于提高生产率与公司绩效。
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四种)-赢在路上
⼈⼒资源管理⽅法(四种)-赢在路上《⼈⼒资源开发与管理》简答、论述、案例分析题复习汇总1.简述⼈⼒资源(HR)与⼈⼒资本(HC)的区别与联系?P6区别表现在四个⽅⾯:①关注的焦点不同:HC针对经济增值、经济贡献与收益分配来说的,由因索果,关注的是收益问题;HR是针对经济管理、经济运营来说的,由果溯因,关注的是⼈的潜能。
②研究的视⾓不同:HC是从投⼊与产出的⾓度研究⼈的作⽤;HR是把⼈当做企业财富的源泉,从⼈的潜⼒与财富的关系⾓度研究⼈⼒问题;③计量形式不同:HC是存量和流量概念;HR是存量概念。
④外延宽度不同:HR概念的外延要宽于HC。
⼈⼒资本特点:经济性,依据性,功⽤性,利益性。
⼈⼒资源特点:基础性,物理学,来源性。
联系表现在两个⽅⾯:①⼈⼒资源则是⼈⼒资本的有形形态。
(舒尔茨)②⼆者在形式上都体现劳动者的能⼒。
2.⼈⼒资源管理⽅法(四种):(以单个⽅法出简答题,或者案例分析题)P22-251)以任务为中⼼的管理⽅法①建⽴在经济⼈的假设基础之上的②内容:他是科学管理原理的核⼼,任务管理的理论贯穿于泰勒思想发展的全过程③任务管理4个特点:重点在提⾼劳动⽣产率和完成任务;使⽤“胡萝⼘加⼤棒”政策;管理是少数⼈的事与⼀般员⼯没有关系;等级的控制体系、严格的⼯作规范。
2)以⼈为中⼼的管理⽅法①建⽴在社会⼈与⾃我实现⼈假设基础之上②内容:根据⼈的⼼理需要,通过尊重⼈、关⼼⼈、激励⼈、改善⼈际关系等⽅法,充分发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提⾼组织⼯作效率的⽅法。
③三个特征:视⼈⼒资源为组织第⼀资源;以激励为主要⽅式;建⽴和谐的⼈际关系。
3)以开发为中⼼的管理⽅法①建⽴在⾃我实现⼈与社会⼈假设基础之上的;②内容:是以⼈为中⼼管理⽅法的⼀种发展,开发⼈的潜能,主张以⼈为中⼼,既要关⼼⼈、爱护⼈与尊重⼈,更要促进⼈的发展,开发⼈的潜能,真正实现⼈的能⼒和价值,体现⼈⼒资源开发的思想。
③3个特征:强调员⼯的积极参与;重视对员⼯的开发;重视环境建设(环境建设包括⼼理环境、⼯作环境、社会环境的建)。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视角与方法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视角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组织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出发,探讨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理论的应用。
一、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了跨文化管理、全球性人才招聘和培养、国际人力资源规划以及国际员工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挑战。
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视角1. 跨文化视角跨文化视角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和客户。
跨文化管理涉及到理解和合理利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以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研究者通过对不同文化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组织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为企业提供了跨文化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2. 全球性人才管理视角全球性人才管理视角强调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培养和管理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需要具备全球化视野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以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人才。
通过研究全球职业生涯发展、跨国公司人才流动、全球人才招募和跨国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问题,研究者为企业提供了全球性人才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三、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1. 理论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对已有理论的梳理、分析和综合,可以提取出适用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和概念。
研究者通过对全球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探讨,丰富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
2. 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实证分析。
研究者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实证数据,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方法,揭示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规律和现象。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分析全球团队合作的效果和影响因素,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理论研究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宋文慧孙敏来源:《科技视界》 2012年第30期宋文慧1 孙敏2(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南京211100;2.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中心江苏南京210000)【摘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企业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化带来了企业战略的竞争,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将人才作为企业战略实现的第一要素推上历史舞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及企业家的关注。
本文通过总结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成果,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相关理论进行了整理归纳,提出了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最佳实践;战略人力资源管理1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视角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研究视角主要有3个:最佳实践视角、权变视角和形态视角。
许多北美学者支持一种普遍性的观点——最佳实践视角,即相信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优于其他,对任何企业都适用,并且不用考虑产品市场、组织外部环境等,对企业绩效总产生积极影响[1]。
Huselid的“高绩效工作实践”[2]、Arthur的“高承诺工作实践” 等都是这种普遍性观点的代表。
权变视角认为组织战略、外部环境等因素会增加或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它强调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企业在相应的战略指导下使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3]。
形态视角亦称为“结构化视角”,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首先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互支持性,以实现最大化的内部匹配。
然后,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相应的组织战略对应起来以实现外部匹配,从而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内外部匹配[1]。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相比之下最佳实践视角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Huselid(1995)在试图验证权变视角的过程中,却意外地为基于最佳实践视角的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广泛的证据”[2]。
Delery和Doty(1996)利用美国银行业样本对3种理论流派的功效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最佳实践的观点得到最强烈的支持。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理论研究综述
2012年第30期(总第45期)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1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视角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研究视角主要有3个:最佳实践视角、权变视角和形态视角。
许多北美学者支持一种普遍性的观点———最佳实践视角,即相信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优于其他,对任何企业都适用,并且不用考虑产品市场、组织外部环境等,对企业绩效总产生积极影响[1]。
Huselid 的“高绩效工作实践”[2]、Arthur 的“高承诺工作实践”等都是这种普遍性观点的代表。
权变视角认为组织战略、外部环境等因素会增加或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它强调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企业在相应的战略指导下使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3]。
形态视角亦称为“结构化视角”,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首先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互支持性,以实现最大化的内部匹配。
然后,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相应的组织战略对应起来以实现外部匹配,从而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内外部匹配[1]。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相比之下最佳实践视角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Huselid(1995)在试图验证权变视角的过程中,却意外地为基于最佳实践视角的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广泛的证据”[2]。
Delery 和Doty(1996)利用美国银行业样本对3种理论流派的功效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最佳实践的观点得到最强烈的支持。
其他西方学者在非美国情境下检验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Guthrie,2001;Bae and Lawler,2000;Bae,chen,Wan and Lawler,2003)[4]。
2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动态2.1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定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由一系列相互补充和依赖的活动构成,具备不可复制性。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社会学视角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社会学视角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逐渐趋向于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
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学视角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关注个体,还注重集体和社会。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一、社会学视角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社会学视角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学视角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合理制定政策、管理员工。
具体来说,社会学视角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员工社会背景的重要性员工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态度和行动。
社会学视角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全面地了解员工的背景信息,从而在制定政策和管理员工时更全面地考虑到员工背景的因素。
2.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员工群体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的不仅是个人,还包含了一个群体。
群体与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不尽相同,社会学视角可以辅助管理者更好地管理员工群体,从而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利益。
3.解决员工冲突员工之间的冲突往往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所以企业需要及时处理员工之间的冲突。
社会学视角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员工之间的冲突,从而采取合适的措施和策略来解决冲突。
4.建立员工参与意识企业要发展,需要员工的力量。
建立员工参与意识是重要的一步,社会学视角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需求和关注点,从而更好地建立员工参与意识。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在社会学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制定符合员工需求和社会环境的策略。
下面是几个例子:1.落实员工参与意识员工参与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可以提高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所以企业需要建立员工参与的制度和渠道,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沟通和反馈。
人力资源管理国际标准化发展历程与对策研究
•国外情报分析•标准科学2020年第4期人力资源管理国际标准化发展历程与对策研究姚歆1赵敏$王曦勺乔珍珍勺(1.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委员会;2.清华大学)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国际标准化工作起步于2011年成立的ISO/TC260o本文梳理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标准化发展历程、中国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国际标准化基本情况和最新进展,并提岀了中国实质性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国际,标准化,对策DOI编码:10.3969/j.issn.1674-5698.2020.04.019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YAO Xin1ZHAO Min2WANG Xi1QIAO Zhen-zhen1(1.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ercial Sub-council;2.Tsinghua University)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tarte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ISO/TC260 in2011.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latest progress of China's participation,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for China's substantial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Keyword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international,standardization,countermeasures1引言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活动和管理职能,与各类规模、所有制的企业均密切相关,我国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组织数量庞大。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涵盖了不同管理模式和战略框架。
以下是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模型:1. EPRG模型:由Heenan and Perlmutter于1979年创立,该模型以管理导向的观念为基础,将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态度分为四个主要模式,包括本国中心模式(Ethnocentric,使用本国员工)、多中心模式(Polycentric,使用东道国员工,采用本土化策略)、地区中心模式(Regiocentric,使用区域内一个国家的员工)和全球中心模式(Geocentric,使用全球最有资格的员工)。
2. IN-DI模式:由Kamoche于1996年提出,从资源能力的角度出发,认为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应注意平衡协调与控制(整合)以及弹性与灵敏度(差异化)。
整合(Integration)与差异化(Differentiation)分成四个象限,分别是高IN低DI、高IN高DI、低IN高DI、低IN低DI,按照战略导向、职业生涯管理、人员配置、管理形态的不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不同。
3. De Cieri和Dowling模型:Hellen De Cieri和Dowling于1993年提出,探讨内外部因素对战略人力资源的影响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
该模型显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外生因素(产业、国家和地区特征等)和内生因素(公司结构、组织与产业生命周期、国际进入方式和公司战略等)。
4. Schuler模型:Schuler等人在1993年提出,表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受单位间连接和内部运作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除了上述模型,还有众多其他模型,如普华永道、毕马威、华信惠悦、美世、益华时代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以及基于不同维度和视角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框架。
这些模型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组织和文化背景。
总的来说,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跨国公司的增多,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将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东北农业大学
第一章测试1.美国的IBM公司为其中国分公司派遣一名新加坡籍高层管理人员,这名新加坡籍管理人员属于()。
A:东道国员工B:不一定C:母国员工D:其他国员工答案:D2.文化往往以一种做事方法的形式代代相承,消弱了在()存在的差异。
A:行为模式B:语言C:价值观D:行为规范答案:ACD3.一个有效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包括()。
A:企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程序B:一国范围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程序C:具有国际视野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程序D:适应不同国家、地区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程序答案:AD4.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包括()。
A:不了解海外市场B:跨文化冲突C:缺乏国际化相关知识及经验D:管理者及员工国际的激励与保持答案:ABCD5.外派人员就是在国外工作并暂时居住的员工。
()A:对B:错答案:A6.为跨国公司内部和海外经营机构的沟通提供导游服务,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项重要的辅助性国际活动。
()A:对B:错答案:B7.如果把国际竞争模式看成一个连续体,它多国产业的一端往往是在每一个国家独立展开竞争的。
()A:错B:对答案:B8.在欠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趋于低廉,并且可以更好地去组织。
()A:错B:对答案:A9.一家属于多国产业竞争模式的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在每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和基本活动提供支持。
()A:对B:错答案:A10.管理继承可以使企业国际化进程中节约内部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以下属于行为层面文化的是()A:行为规范B:价值观念C:民族节日D:园林答案:C2.以下属于制度层面文化的是()A:交通工具B:审美情趣C:风俗习惯D:行为规范答案:D3.()的文化中,人们的地位较为平等,参与决策的程度也比较高。
A: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B:权力距离小C: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低D:权力距离大答案:B4.长期取向文化的典型特征包括()A:注重当前利益获取B:做事留有余地C:注重节约和储备D:绩效考核周期短答案:BC5.米尔维斯和马克斯针对并购企业中的文化冲突解决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即()A:隔离双方文化B:重视双方文化C:明晰双方文化D:促进相互适应答案:BCD6.企业跨国并购后文化整合的某一阶段,必须十分注重对障碍焦点的监控,所谓障碍焦点,是指可能对文化整合造成障碍的关键因素,它可能是()A:原企业的某项制度B:某一关键人物C:双方文化的差异性D:某个利益集团答案:ABD7.美国企业常常把()推崇为英雄。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PPT
2)跨国金融交易急剧增加;
1980年全球资本交易量仅为5万亿美元,1992年上 升到35万亿美元,2000年更是达到了80万亿美元。
3)全球生产迅速一体化。
1997年,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及其他活动的发 展,超过了世界GDP及贸易的增长速度,其海外子 公司销售额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的出 口速度。
文化冲突 ;
交流学习PPT
6
4.国际人力资源有那些研究视角? 制度比较视角 所谓制度比较视角,指的是比较管理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该研究
主要着眼于国家间管理体系的异同及由此带来的制度特征,所以又叫国 际比较管理。 跨文化的研究视角 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它主要着眼于 文化观念的异同及由此引起的行为价值特征,所以又叫跨文化人力资源 管理。 跨国公司研究视角 该视角主要研究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活动,着眼于跨国公司层面 的人力资源管理及由此产生的职能活动特征,所以又叫跨国公司人力资 源管理。 问题导向的新视角 整合各种研究视角,以问题为导向适应企业的需要
交流学习PPT
5
3全球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何影响? 人力资源的创新 ;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对象的改变;
对人力资源全球竞争规则的要求;对组织结构变革的 要求,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转变;应对人才竞争 和短缺 劳动力构成的变化 ; 劳动力的替代问题; 组织招聘面向的劳动力范围有所扩大; 移民的影响
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世界制造业加工和产品出口的一个 重要基地,即所谓世界工厂。龙永图认为:在未来二 三十年内,中国将凭交借流其学习优PPT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14
2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通过贸易、资金流 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 围的经济高速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比较管理学及其研究视角 跨文化管理及其研究视角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视角 问题导向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第一节 制度比较视角
一、起源
所谓制度比较,指的是比较管理学对人 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该研究主要着眼于 国家间管理体系的异同及由此带来的制 度特征,所以又叫国际比较管理。 这一角度主要从体系、制度特征方面对 人力资源管理加以阐述。
四、发展趋势及问题
从目前一些国家的研究现状看,比较管 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点趋势: ● 加强文化对管理影响的研究; ●调整研究方法,重视应用性专题研究; ● 不断完善比较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加强各国学者之间的协作研究;
纵观各国的比较管理学著作体系,现在大致可分 为以下三类: 一是“国别体系”,就是将比较管理学需要比较研究 的所有对象国按一定顺序排列,分别加以论述,阐明 各国企业管理的异同、影响与联系。 二是“分论体系”,就是把比较管理学所要研究的主 要问题按某种逻辑顺序排列,再分别阐述,如博德温 教授主编的《比较管理学——教学、培训与科研》一 书就是这样的体系。 三是“混合体系”,即首先分若干章节论述比较管理 学的理论问题,然后再分若干章节论述不同国家管理 过程的各种要素和环节,如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决 策、领导、激励、控制等,并着重说明异同点。属于 这种体系的著作较多。 上述三种体系很难说哪一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不足 之处。因此各国学者都在探索。
文化会在许多方面交汇在一起。所以, 知道在某一个国家该做什么,或者决定 国家与职能文化在一个多文化的工作小 组里是否重要,都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真正需要我们去做的是指导管理者如何 去评价文化对管理行为的潜在影响,包 括国家的或其他领域的文化。
调查指出,在跨文化管理的环境中,忽略旧制 或者墨守成规对管理者都是不明智的。最有效 的管理者是这样做的:他们接受成规,并把他 们作为起点,但随着他们阅历的增加也在不断 改进这些成规。这些管理者不断地检验、再检 验,根据第一手的资料经常修订这些文档。他 们很愿意不断地怀疑他们自己和他们的成规, 自觉的否定、再定义他们的经验。这要求认真 地观察、怀疑性的判断、对解释的追求——那 些来自直觉的原因。
4、 应变管理学派 、
1980年兴起的这一学派强调在进行比较管理 研究时,不能有固定的比较分析模式。环境对 企业组织的影响是实际存在的,而管理者应付 环境的行为,处于这一学派理论的核心地位。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 ) 、 帕 斯 卡 尔 (R.T.Pascle) 、 阿 索 思 (A.G.Athos)等。 这一理论学派不仅动态地研究企业的环境因素, 而且特别强调了对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与过程的 比较研究。
二、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全球化开展”不仅仅意味着维持现有的 主要贸易活动,或者是拥有一个全球性 的组织名称,全球化公司的真正意义在 于它具有利用文化差异的能力。在一个 全球竞争的时代,基于世界范围内的雇 员计划已经成为必要条件,而不仅仅是 一种空洞的论调。
文化的全球化首先意味着一种世界的秩序, 文化的全球化首先意味着一种世界的秩序,有共 同的价值观、财富和组织结构, 同的价值观、财富和组织结构,即: ● 国家与文化都更为开放,彼此之间的影响更大了; ●不同群体、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的个性 和共性都得到足够的承认; ●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的民族相互合作与竞争, 但没有一种意识形态凌驾于其他意识形态之上;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的全球化是独一无二的,但 它的组成仍是多元化的; ●就像现在我们认为的开放、人权、自由和民主是有 价值的一样,尽管具体的解释会有所不同,但一些价 值观会逐渐成为共同的价值观。
根据读者群划分期刊种类的方法源于巴利 (Barley)、麦耶(Meyer)和盖斯(Gash)三人在 1988年对《管理科学(季刊)》的研中所指出 的两大论域(1988):“在期刊或书中发表的 文章最常见的读者群有顾问、管理人或普通读 者,其论域主要针对那些实践者。同样,那些 读者群为理论家和研究者的论文包含此领域的 所有学术思想。此项调查是在巴利等人的框架 基础上利用读者群和研究方法作为衡量标准的。
1、 经济发展与环境学派 、
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哈比森 ( F.Harbinson ) 、 梅 尔 斯 (A.Myers) 、 法 默 (R.N.Farmer)和里奇曼(B.M.Riechman)。 其主要理论观点是:强调管理是经济发展的关 键因素,而环境条件又影响着管理过程和管理 效果。 该学派的代表作主要有法默、里奇曼合著的 《比较管理与经济发展》。
第二阶段(1970年代)是比较管理学的低落和 积累研究力量时期。从1970年代初开始,比较 管理学进入了低潮,主要原因是研究经费来源 枯竭,因为跨国度、跨文化的调查与研究需要 大量的资金,在第一阶段中,福特基金会等机 构曾慷慨解囊,资助学者进行比较管理研究, 可是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极其触发的经济危机 之后,这种资助逐渐减少。 又由于美国进入1970年代以后,企业管理教育 迅速发展,商学院扩展极快,管理学教授短缺, 使各院校不愿继续支持教授们搞比较管理研究, 而是把他们充实到教学中去。所以,这一时期 虽然仍有许多关于比较管理学的论著问世,但 总的来讲数量大减。
跨文化管理的研究主要基于对各国管理的不同 文化体系的假设。但是那里存在着两个潜在的 陷阱,即跨文化管理的假定相似点与假定不同 点。前一种陷阱经常出现在英国人与美国人的 合作中,相同的语言使他们过高估计了文化中 的相同点。这种情况在美国人与加拿大之间的 合作中可能更明显。另外,一些管理者会错误 地认为,在一个地区被证实是成功的“与当地 人相处”的做法在别的地区也会适用。
第三阶段(1970年末以来)是比较管理 学 的 繁 荣 发 展 时 期 。 到 了 1970 年 末 到 1980年初,比较管理学的发展进入了第 三阶段,这时对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管 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的比较研 究又逐渐繁荣。特别是随着日本和德国 经济上的崛起,出现了大量的探讨它们 成功的经验与管理上原因的文献。其中 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日本的管理比较热 的兴起,成为比较管理学发展史上的第 二次高潮,延续至今。
二、发展阶段
比较管理学从1950年末问世至今经历了三个发 展阶段,形成“高潮——低潮——高潮”马鞍 形的发展形态。 第一阶段(1950年代末——1960年代末)是比 较管理学奠定其理论基础、广泛探索与实验各 种方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各国学者围绕 着“管理的可比性”、“管理的可转移性”以 及“管理原理的普遍适用性”的“三性”问题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也 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美国的许多大学还开 设了比较管理学课程。
比较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1950年末 到1960年初起源于美国。1959年美国纽约出版 的哈比森(F.Harbison)与梅尔斯(A.Myers) 合著的《工业世界中的管理:国际分析》一书, 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各国管理并加以 比较的著作。之后,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 程,现在比较管理学已引起各国企业界和管理 学者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一般认为,比较管理学是建立在比较分析基础 上对管理现象进行研究的一门管理学分支学科, 它采用系统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各国的企业管 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综合研究,探索企业管理的 规律和最佳的管理模式,为学习和借鉴外国企 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提供理论指导。
要想有效地运用以上模型开展管理可行性比较研 至少还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究,至少还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被比较对象的可通约性,即不同对象之间的 可比性; (2) 管理活动的差异性; (3) 文化的对等性; (4) 要素对比的整体全面性; (5) 比较研究的深入性。
第二节 跨文化管理视角视角
在中国,最早进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 著作是上海的陆红军于1980年出版的一部著作 《人力资源发展跨文化通论》。该书是一部各 国学者在中国探讨跨文化人力资源开发的会议 论文集,该会议举办了多届,开创了中国学者 研究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先河。此后随着中 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蓬勃发展,出 现了不少研究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等的著 作和调查研究报告。
三、理论学派
由于在比较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来自不 同领域的学者,如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 学家、政治学家、生态学家、经济学家、管理 学家等,都参与了比较管理学的研究,他们用 各自的方法、模式研究不同的问题,得出不同 的结论,形成了不同的比较管理学的理论学派。 主要有经济发展与环境学派、行为学派、折 中——经验主义学派和应变管理学派。
一、起源与理论假设 起源与理论假设
跨文化管理的视角,是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 来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它主要着眼 于文化观念的异同及由此引起的行为价值特征, 所以又叫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世界上研究文化管理最著名的学者是荷兰人霍 夫斯蒂德,他提出的国家文化模型即跨文化比 较五维度为各国管理学者所熟悉。而他对IBM 公司布于全球的员工所进行的行为、价值观等 的比较研究,至今仍是跨文化管理研究的范例。
在跨文化环境中,积极创造一跨国组织文化变 得比消极地同化于一占主导地位的伙伴民族文 化更重要。要想把全球雇员整合成为一个全球 性的、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组织文化,同时提高 地方敏感意识,跨国管理人员必须懂得跨文化 的相互作用。 事实证明,存在民族差异的单一文化和比较文 化研究本身在处理跨国管理的问题时为人提供 的知识不如针对相互作用研究提供的知识多。
从此项分析可以看出主要有三种趋势: 首先,所发表的关于国际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的 文章类型已发生了变化,从外国民族和比较研究转 向更多的对国际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上; 其次,文化及文化在研究国际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 理中的重要性已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同; 第三,尽管已发表的有关国际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 理的文章总数在过去的20年里未见增长,但是学术 性和专业性的论域领先于国际性、相互作用性以及 文化组)阿德勒和巴索罗姆(1992a)对1985年 至1990年间的国际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的 出版趋势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分析了自1970年 代以来该领域在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方面的变 化。 他们调查了73种学术性和专业性管理学期刊, 其中包括对5年内发表的(1985年10月—— 1990年9月)28707篇文章进行数据库查找, 将这些文章和期刊进行分类,据此确定其国际 化的程度。(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