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及其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根源,源于大学生认识活动的内在矛盾。大学生的认识活动既有其他社会群体具有的共性,也有其自身较为鲜明的特点。只有深入分析大学生认识过程内在的主客观矛盾及其特点,才能深刻揭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认识根源,进而探索和提出解决大学生认识过程主客观矛盾的方法,更好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主客观矛盾是大学生思想认识活动的基本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人们认识活动的内在需要。”[1](P1)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塑造人的精神世界,首要的就是解决好人的认识活动内在的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贯穿所有认识活动的基本矛盾,只有把这一基本矛盾解决好,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改造人的主观世界,进而推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这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源于大学生思想认识过程主客观的矛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就要致力于解决大学生认识活动所具有的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大学生认识过程主客观的矛盾,也就是大学生的主观思想认识与大学生面临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大学生的主观认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实际,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形成反映和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思想认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矛盾的集中体现。解决好这一矛盾,形成反映客观实际的正确思想认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根源和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的矛盾,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主观是否符合客观的问题。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能否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否正确把握事物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主观是否符合客观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科学的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使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和推动人们正确的社会实践活动,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其次是主观如何反映客观。大学生的主观思想认识如何反映客观实际?这个问题的解决,涉及的是大学生的主观思想认识与客观实际如何一致的问题,也就是主观与客观达到统一的方法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大学生形成符合一定客观实际和社会需要的思想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大学生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有效解决主客观之间的矛盾,提高大学生解决思想认识过程中主客观矛盾的能力,尤其是解决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的能力。思

想政治教育须在认识的基本过程,即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有效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认识和解决主客观矛盾的能力,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实现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目的。

实践决定认识,一定的思想认识必然与一定的社会实践相适应,这是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大学生作为一定社会发展环境下的认识主体,尽管其认识活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是仍然不能超越整个社会的实践水平而产生自己的思想认识。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明确大学生的主客观矛盾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同时其认识能力也是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深入。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指导和推动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反过来,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检验之前获得的认识正确与否,另一方面又加深了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又推动大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大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受到方法论的影响,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只会把人的认识活动引向歧途,形成对事物的片面认识和错误看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统一的原则和方法,才能化解主客观矛盾,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掌握了这种方法,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使大学生在今后人生的成长进程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认识和解决种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增强认识和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自觉和自信。因此,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不仅是大学生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而且解决这一矛盾,解决大学生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主观如何符合客观的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与根源。

二、大学生主客观认识矛盾的特殊性

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内在矛盾虽然仍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大学生的主观思想认识也仍然是客观外界现实的反映,但是,大学生的主观思想认识主要不是通过社会实践,而是通过学习理论得来的,学习的理论对大学生的主观思想认识的形成,往往具有重大的影响,这是大学生主客观认识矛盾特殊性的根本体现。由于这一根本的特殊性所决定,大学生主客观认识矛盾便具有了不同于他人主客观认识矛盾的主要特点。

一是认识过程的间接性。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并且是系统地学习、钻研、掌握理论。大学生的主观思想认识主要不是靠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主要是靠理论学习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各种理论,即使是正确的理论,都是别人在直接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成果,是别人参与社会实践获得的对客观外界的认识反映,而大学生学习的理论,实质上是对别人反映客观外界的思想认识成果的反映,对别人来说是直接反映的成果,对大学生来说,则是间接反映的成果。大学生正是通过别人在实践基础上创造的理论来间接认识世界。大学生的主观思想认识由于主要是以理论为中介来间接反映客观世界的,久而久之往往容易形成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甚至理论脱离实践、主观与客观分离的偏向。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现在看看一些学生,看看那些同社会实际活动完全脱离关系的学校里面出身的学生,他们的状况是怎么样呢?一个人从那样的小学一直读到那样的大学,毕业了,算有知识了。但是他有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没有参加任何实际活动,还没有把自己学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任何部门里去。像这样的人是否可以算得一个完全的知识分子呢?我以为很难,因为他的知识还不完全。”[2](P816)因此,要使大学生成为完全的知识分子,就要使大学生不仅学习理论,掌握他人直接认识的成果,间接认识客观世界,更要使大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把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检验自身掌握的理论是否正确及正确到何种程度,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懂得和掌握理论的完全的知识分子。

二是认识形态的理论性。大学生主要是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理论,因此,他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尤其是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总是受到学习和掌握的理论的影响,总是以理论的形态表现出来,因而其思想认识的形态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由于大学生接触、学习和钻研的理论,既有正确的理论,也有错误的理论,因此理论本身的科学与否,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想认识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受到其所接受的理论影响特别大。特别是当某一种理论在学术上乃至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并且由理论演化成社会思潮的时候,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更大。大学生求知欲特别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敏感,对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的思想理论观点特别感兴趣,自身的思想认识特别是关于重大社会问题的深层次的思想认识更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正确解决大学生认识活动中主观思想认识与客观外界现实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就一定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评价和对待所接触和学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