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

合集下载

第一章 民间文学概述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

第一章 民间文学概述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

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
共同之处:形式上通俗易懂 不同之处: 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 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体的创作。 二是创作和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 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 三是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反映了 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情趣;通俗文学 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体的生活感受。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
1、民间文学的主要内容
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 长诗、谚语、谜语、俗语、歇后语、说唱、小 戏,等等。 2、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界限
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 民间文学与取材于民间文学的个人作品
三、民间文学的形态
从不同的层次与侧面,民间文学可以分为 三种形态:
原生态民间文学 存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民间文学 再生态民间文学 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 样式的民间文学 新生态民间文学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融合了各种现代 传播手段的民间文学
取材于民间文学的个人创作
两种情况:
在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对民间文学素材进行出 土文物式的科学整理、发表,仍属于民间文学。 《诗经· 国风》、格林兄弟《儿童和家庭故事》 吸取民间文学素材,重新改编和再创作,就属于
作家文学。 屈原的《九歌》、郭沫若《凤凰涅槃》
资料1
民间文学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直和自
第一章
民间文学概述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
一、什么是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民众 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民众的 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 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 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 民间文学与现实生活血肉相联 家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是一种世界 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 性的文学现象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异同:同:通俗易懂异:Ⅰ.创作者Ⅱ.创作流传方式Ⅲ.内容与思想倾向民间文学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一、先秦:记录与保存(无意识)1.神话:《山海经》《楚辞》《穆天子传》2.歌谣:《周易》《楚辞》《诗经》3.寓言:《庄子》《孟子》《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二、两汉:一定的繁荣1.神话:《淮南子》《史记》《汉书》2.民歌:汉乐府民歌(40首)三、魏晋南北朝:继续发展1.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搜神记》《搜神后记》《述异记》2.南朝乐府民歌(400多首)北朝乐府民歌(70多首)四、唐宋:丰富多彩1.民间歌谣2.民间词3.说唱文学:变文、鼓子词、诸宫调、民间说话4.戏剧:民间杂剧(北方戏曲):滑稽戏、歌舞戏、傀儡戏、影戏南戏(南曲戏文):南方语言、曲调五、元明清:卓有成效1.民歌:《山歌》《挂枝儿》2.笑话:《笑府》《古今谭概》《谐史》六、现当代:收集与研究原生态逐渐衰亡再生态传播广泛新生态不断涌现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一、集体性:集体创作、传播,反映集体的愿望,融汇智慧与艺术才能,由集体共同享用。

表现: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台湾使槎录》2.个别人编出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双合莲》二、口头性:创作、传播、流传、承袭都是通过口头形式。

民间文学的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作家的书面创作和民间文学创作:*纸笔、文字口头语言*视觉听觉*文化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基本的听说能力表现:1.情节、形象类型化;2.结构、叙述方式类型化;3.语言朴实明快、生动形象、富于音乐性(比兴、对比、重叠、反复、谐音等手法的应用)易懂易记,易传易唱三、变异性:“变易性” 不断变化表现:1.语言:“一样话,十样说”“易文变体”2.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四、传承性:相对稳定特征表现:1.内容:颂扬、赞美、宣扬2.形式:散文体:有头有尾,顺序展开;中间结构稳定;韵文体:四季歌、五更调、十绣、十唱、十二月调、信天游、爬山调、五句子、欢、谐、花儿具体作品的传承:传承人:群体、个体个体传承人共同特征;1.能讲善唱,博闻强记;2.身世不凡,阅历丰富;3.传承来源固定(亲缘、地缘、业缘);4.传承风格独特几大特征间的关系:有机整体;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第二章神话第一节神话的界定与分类分类:一.自然神话(释源性)以自然万物为中心神格(气势不凡、命运奇异),综合反映初民对自然万物起源、性状、运行秩序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神话。

1第一章 总论(提要版)

1第一章 总论(提要版)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定义(重点掌握)我国第一本关于民间文学的概论方面的书是1927年由世界书局出版的《民间文学》,作者徐蔚南认为:“民间文学是民族全体所合作的,属于无产阶级的、从民间来的、口述的、经万人修正而为最大多数人民所传诵爱护的文学。

”钟敬文的定义被认为是较为权威的表达,他认为:“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的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①当代学者陈建宪认为“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主要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②教材这三个基本内涵包括:民间文学的主体(民间文学是以普通民众为主体的民族集体的文学创作,是一个民族的共同遗产。

)、民间文学的存在形式(以口头形式存在并作为流传形式)、民间文学的传统与趋时特性等。

③三方面进行区别: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

(1)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书面流传的。

(2)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自发创作,是其思想情趣的自然流露,通俗文学的创作一般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反映的内容也良莠不齐。

与民族文学的界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学”应该是在不同运用域发挥作用的术语,它们既交叉又有区别。

4、与民俗学的关系“民俗学”的英文名称源于“Folklore”,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William Thorns,1803-1885)于1846年首先提出,第二节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重点掌握)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具有在创作、流传上相对稳定的几个特征,这几个特征分别是: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第一章、概述1、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劳动生活,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作家文学:作家文本明确语言雅致思想感情高雅【民间文学:作家文本不明确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实朴素2、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口头文学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全民性【阶级社会:统治阶级——文字——作家文学被统治阶级——无文字——民间文学【社会主义社会:民间文学进入新时期原始文学是后来作家书面文学和民间文学共同的源头。

3、民间文学的主要体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史诗、民间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小戏、民间说唱等。

种类繁多,内容复杂。

4、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1)增强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2)吸取人民的思想和艺术的营养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民间创作,是民间文学中富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精华部分。

民间文学善于运用简洁、灵活的形式,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创造鲜明、生动、具有巨大的概括性的形象和典型。

(民间文学语言的共同特点:朴素、简洁、形象)(质朴平易、形象生动、亲切感人)(3)发挥民间文学在各项科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民间文学和一般作家书面文学很不相同的一个特点:积累关于自然和生产的知识,总结关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经验,用它来达到各种实用的目的。

5、学习民间文学应采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3)充分注意民间文学的特点、进行调查和采录工作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作家文学相区别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一、集体性1、民间文学集体性的含义:它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与愿望,集中了人民的智慧,总汇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给口头创作带来了匿名的特点。

人民对自己的作品只有集体所有权。

2、民间文学集体性的体现:(1)创作主体具有集体性(2)创作过程具有集体性:人民群众在一定的场合进行你一言我一语的集体创作;集体分工方式,一人起草创作,众人一起加工具有自发性,比较粗糙、简单;民间艺人,源自人民群众当中,作品传播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影响。

第一章 民间文学概述 第二节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民间文学概述  第二节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资料12
故事是随心草,
愿意说说半天;
不愿意说,
三言两语就能说完。
资料13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 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 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 贱者,引絙人也。(《太平御览》卷78引 《风俗通》)
资料14
黄河流域:
“走千走万,不如黄河两岸。”
淮河流域:
不反待如何。
(《元诗纪事》卷45)
资料3
《吕氏春秋· 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 曰依地德,三曰敬天常,四曰逐草木,”
资料3
克屈里基记述苏格兰海岸斐罗岛人部落集 体创作的情景: 一个在唱歌跳舞的团体,团结一致地受 一种心理的和情绪的刺激,这刺激不仅是宜 于诗的创作,而且几乎必是流于诗的创作。 这团体中各个成员轮流更唱就地口占一章诗, 这些各别的贡献集起来,就是一首歌了。
五句子山歌
问声歌师几多歌, 山歌硬比牛毛多, 唱了三年六个月, 歌师喉咙都唱破, 才唱一个牛耳朵。 鸭嘴没有鸡嘴尖, 哥口没有妹口甜, 何时要个甜妹妹, 煮菜不用放油盐, 生米当饭味也甜。
太 阳 出 来 慢 慢 高
资料1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 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变异性的形成原因
变异性是由集体性、口头性特征决定的 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是变异的内部原因 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是变异的外部原因
情节、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

较严肃的体裁,如远古神话、各民族的史诗、 族源传说等,要求忠实于世代相传的原始面 貌,变异幅度较小。 一些短小的韵文歌谣,也因具有节奏、音律 和固定的框架而稳定性较强,变异较小。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第一章民间文学综论一、“民间文学”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学欣赏《世上哪见树缠藤》二、中国民间文学具有不菲的文学价值与文化价值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手抄本三、拓宽思维,树立跨区域和跨学科的意识去探讨讨民间文学。

☆“跨区域”中的“区域”既指“国度”,也指“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域”。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四、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口头集体创作,是一种立体文学。

(一)民间文学是一种单纯朴素的文学样式,以口头的方式来反映大众的生活和情感。

民谣: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情歌:想你想你真想你,请个画匠来画你。

把你画在眼珠上,看到哪里都有你。

(二)民间文学是一种表演性的文学样式。

欣赏刘三姐山歌《只有山歌敬亲人》(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五、民间文学的分类(一)民间散文作品。

包括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笑话等。

(二)民间韵文作品。

包括民歌、民谣、民间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三)民间曲艺和民间戏曲。

包括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相声、快书、民间小戏等。

六、民间文学的价值(一)实用价值1、生产劳动与娱乐的工具鲁迅关于民间文学的最初雏形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人类是在没有文字之前,就有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人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

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大跃进时期的民歌《我来了》:湖南民歌: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唱得好来唱得乖,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唱得莲花朵朵开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民间文学概论笔记【范本模板】

民间文学概论笔记【范本模板】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类别,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独特语言艺术。

2、文学分为:作家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的唯一文学。

5、民间文学从创作主体来说,主要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6、民间文学作品: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7、拉法格“民间文学是人民的灵魂忠实、率直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心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

"8、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9、西方国家称为Folklore 苏联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日本称为口承文艺10、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二民间文学的范围1、民族集体创造的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传说、民间故事、歌谣、长诗、谚语、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小戏。

2、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形式上通俗易懂差异性:A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B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以口语来创作,通俗文学是以书面创作和流传C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群体的思想和情趣,通俗文学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

第二节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一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1、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的口头文学活动2、民间文学类型:A原生态 B 再生态 C 新生态3、原始形态民间文学:A建立在劳动基础上,渗透在生活各方面的歌谣活动B宗教活动仪式伴随的神圣叙事,称为神话C休闲消遣故事和传说二、中国民间文学丰富遗产1、民歌是诗歌创作的奶娘,民间故事则是叙事文学的源头2、甲金文字以及《易经》卜辞里,有很好的歌谣.2500年前的中国诗歌总集《诗经》3、公元2世纪三国时代,第一本古代笑话专集《笑林》4、唐宋用于讲故事的底本叫“话本”对长篇小说的形成决定性的作用。

民间文学引论 笔记

民间文学引论 笔记

民间文学引论笔记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特性民间文学,简而言之,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既包括神话、传说、歌谣、故事、说唱等口头创作,也包括民间戏剧、曲艺等表演艺术。

民间文学具有以下特性:集体性: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往往不归属于某个具体的作者。

它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修改、补充,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口头性:民间文学主要依靠口头传承,与书面文学相对。

它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具有独特的口头表达风格。

变异性:由于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差异、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的转换,民间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往往会发生变化,呈现出丰富的变体。

传承性:民间文学在传承中得以流传,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或表演,得以保存和延续。

人民性:民间文学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民性。

二、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价值民间文学在历史上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教育作用:许多民间故事传达了道德教诲和行为规范,如勤劳、诚实、勇敢等品质的赞扬和倡导。

娱乐作用:民间文学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素材,听故事、讲故事是人们消遣的重要方式。

文化认同与传承: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民族的历史记忆、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强化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历史记录与史源: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记录了历史事件、人物和风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心理调适:民间故事反映了人们的愿望、恐惧和追求,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找到情感共鸣和心理安慰。

三、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民间文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田野调查:深入到民间,实地采访讲述者或表演者,记录一手资料。

这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基础工作。

比较研究:对比不同地区、民族或文化背景下的同一种民间文学作品,找出其异同点,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历史考证:结合历史资料,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时代考证,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跨学科研究:利用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民间文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概述一、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二、民间文学的性质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一)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

1、民间文学是一种单纯朴素的文学样式2、民间文学是一种表演性的文学样式。

民间文学的表演性有两点本质性的含义:一是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

二是民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的民众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文艺现象,其意义往往并不限于作品本身所能展示的那些内容。

(二)民间文学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归属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三、民间文学的研究现状1.英国:开展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

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英国研究民间文学的主要方法,早期是将民间文学看作原始文化遗留物的进化论方法,后期是将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发生着作用的社会现象的功能方法。

2、芬兰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

国际民俗学家协会、国际民间叙事研究协会和北欧民俗协会的会址都在芬兰。

历史地理学派,也称为芬兰学派。

按照芬兰学派的方法编撰的主民民间文学工具书AT分类法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3、德国:格林兄弟对民间故事采录出版以及对神话的研究;缪勒创立的太阳神话学派,本非提出的流传学派。

4、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学派,以“自生说”来解释故事主题的起源,以“外来说”来解释故事情节的起源,认为主题可以自生,情节可以借用。

1928年,普罗普出版《民间故事形态学》归纳出两个最基本的叙事因素:“功能”和“行动范围”5、日本:柳田国男研究“口承文艺”。

提出“重出立证法”,研究民间故事反复出现那些情节,分析其基本核心与变化的部分。

提出“方言周圈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越多。

云南自考 民间文学教程00508(z)

云南自考 民间文学教程00508(z)

民间文学教程注:本篇民间文学知识重点为准备自学考试个人整理,时间仓促,可能存在知识点不够详尽、文字或标点符号缺陷,仅供参考,详细知识请以课本教材为主(亲测课本认真看三遍以上有效)。

教材: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刘守华陈建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云南自考编码:00508民间文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然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民间文学的范围:主要题材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共同之处只是形式上的通俗易懂;差别表现三个方面:创作者不同,民间俗个人创作一,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口语,通俗书面创作和流传二,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个人创作,反应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故其思想与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第二节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一、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

原始形态民间文学主要三个方面:一、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二、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三、休闲时借于消遣的民间传说与故事。

神话也是原始社会中十分繁盛的民间文学形式之一。

神话的起源,既与先民们为争夺生存而与大自然的斗争有关,也与人类心理的特定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

古籍神话记载:《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原始人关于神的故事,即神话,其讲述多与特定的宗教活动有关。

二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遗产从周代起,中国已有采录民歌的制度。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

36
37
陕西三原《看见她》 “你骑驴儿,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吃 一袋烟儿就走价。大嫂子留,二嫂子拉,拉 拉扯扯到她家,隔着竹帘望见她,白白手儿 长指甲,樱桃小口糯米牙。回去说与我妈妈, 卖田卖地要娶她。” 江苏淮阴《看见她》 “小红船,拉红土,一拉拉到青江埔。买茶 叶,送丈母,丈母没在家,掀开门帘看见她, 穿红的,小姨子,穿绿的,就是她。梳油头, 戴翠花,两个小脚丁嘎嘎,卖房子卖地要娶 她。”


⑴原生态民间文学:
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 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 亡。


⑵再生态民间文学:
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 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 形态之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 播更为广泛。
3
⑶新生态民间文学
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 些意愿和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歌谣、谚语 等。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日。 但在当代社会生活文化中的影响较小,难以 引人注目。

47
②口头性便于民间文学的记忆和流传: ③口头性使民间文学具有最大的自由度: ④口头性还造就了民间文学的重复叙事特点, 这是其区别于书面叙事的最显著标志。

48
4、民间文学口头性的意义
①民间口头语言表现力的丰富和形象历来被 语言文学大师们所赏识。
②在民间作品采录时,一定要注意尽量保持 口头创作的原貌。

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
43
(一)口头性



1.含义: 即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而不像 作家文学那样是书面创作、书面流传,它是 民间文学特征中的核心问题。 2.口头性的形成原因 ①历史因素 主要有三大阶段: (1)史前时期(文字产生以前)

01-民间文学及其特性

01-民间文学及其特性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23
其三,和群众文艺的区别:
也有人认为民间文学就是群众文艺。即不管 是什么人创作的,只要形式是普及的、大众 的就是民间文学。如四川的莲花落、金钱板、 方言、谐剧、相声以及章回小说、打油诗等。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24
钟敬文《新时期文学理论的里程碑》: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10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变异性,也叫做“变易性”、“变动性”, 它是由集体性、口头性派生出来,不同于 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的又一显著特征。 “母题”:贯串于一类作品中的共同因 素(主题、人物或情节) “原型”:它们的最原始的形态 “异文”:形态大同小异的不同作品
文学通常有三条干流:上层文学、俗文学和 农民文学。第一条属于精英文学或作家文学, 第二条属于市民文学,第三条属于农民文学。
钟敬文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是由上层精英 文化、中层市民文化和下层民间文化三大 干流构成的整体。 钟敬文第一次提出中国文化“三大干流” 的概念,他被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16
南阳《பைடு நூலகம்见他》:
小儿童,放白马,一放,放到丈人家。丈 人没在屋,舅官出来拢住马。大马栓到梧 桐树,小马栓到栀子花。剩下鞭子没处挂, 挂到小姐绣楼下。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17
变异性具有两重性:
优点一面,可以不断吸收群众的艺术智慧, 使作品逐渐臻于完美;适应时间与空间的 变化,长久地活在人们的口头上,获得巨 大生命力。 缺点一面,由于遗忘和误传,流传到后世 变得残缺不全。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14

民间文学概要第一章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1...

民间文学概要第一章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1...

民间文学概要第一章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1...民间文学概要第一章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1、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什么?答: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文学形式起源于他之中,历代文学高潮与之有渊源关系;古今中外伟大作家受过民间文学的哺育,这是一条雅俗结合律,外国作家也是如此。

2、民间文学按体裁分为三大类:(1)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幻想故事)、笑话散文等。

(2)民间诗歌:民歌、民谣、谚语、民间长诗(史诗、故事诗和抒情长诗)、绕口令、谜语等韵文作品。

(3)民间曲艺和戏曲:评书、弹词、快板、快书、相声等。

3、民间文学在内容方面的特性:直接表现了人民性和进步性:首先,与反动文学有根本区别;其次,题材直接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

4、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的特点: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

人民自己创作的民歌称为第一性的民歌,把作家创作而流传民间的民歌称为第二性的民歌。

第二性的民歌在口头流传并发生变化,群众对他进行了改造,就成了人民集体的创作,所以流传性也是集体性的重要标志。

5、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部份,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即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

用自己最熟悉的传统民间形式创作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具有直接的人民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立体性等特征。

6、划分民间文学的标志:一、必须是劳动人民自己的文学创作,具有直接的人民性。

二、必须是用人民自己最熟悉的传统民间形式创作和流传的文学作品。

7、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主要特点是立体性。

一是民间文学作品在民间口头流传时,产生种种异文。

二是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传的文学,是与表演性相联系的。

三是民间文学与人民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往往是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四是民间文学有多功能性、实用性。

五是民间文学有多种科学价值,必须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从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

第二章民间文学三大社会价值8、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精选推荐

民间文学——精选推荐

【民间文学】(宋雯)【绪论】★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的范围★民间文学的性质★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期传承发展的语艺术。

它是该民族生产生活、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该群体的历史、科学、宗教等知识的总结,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是该群体创造并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总而言之,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1、散文类: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童话、笑话等。

2、韵文类:民间歌谣、民间长诗、史诗、谜语、谚语、绕口令等。

3、韵散兼有类(民间说唱):民间曲艺(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相声、快书等)。

民间小戏等。

(三):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俗文化属性。

(1、与民间生活紧密相联。

2.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2、文艺属性。

(文学性、表演性)(四):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1、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

2、休闲娱乐。

3、传授知识、实施教育。

4、是了解民情民风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相关研究的资料。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1)、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1.作者。

2.传承方式3.和生活的联系。

4.功能。

(2)、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互相关联,由浅层到深层三个层次。

1、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大众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也决定了最基本的审美趣味。

3、表现手法上民间文学对作家的影响:在表现手法上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多有继承,民间文学表现手法最富特色的在于比兴的发明和运用3、民间文学在语言运用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作家在长期接触民间文学的过程中娴熟地运用民间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民间通俗语言,创作诸多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接近民间文学的作品。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1、对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①、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保存和记录:﹡苗、瑶、畲三族始祖神话《盘瓠子孙》最早记录在晋干宝《搜神记》中,以后在《后汉书》,《魏略》等书都有记录。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课程的教学重点:民间文学的范围、基本特征以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其他学科的关系;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与歌谣的体裁特征与研究。

难点:民间文学主要体裁及其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研究。

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陈建宪主编主要参考书:《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提要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的范围;民间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学习民间文学的意义、任务和学习方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和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集体民族口耳相传二、民间文学的范围民间文学是一种话语现象,要定义它就只需相对于话语世界中与之相对的现象厘清界限即可。

1、民间文学是运用口头语言创作和流传的语言艺术这种话语(非纯声音)的听觉艺术,与以文字为载体的作家文学类型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表演过程,是动态的文学。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乞巧歌》: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2、民间文学的主体:a、集体民族由于民间文学语言工具和文化功能的特殊性,民间文学的主体是一个文化群体,与作家文学的创作主体相比较,具有非个人化的、非专业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文本在不同的时空中以口语的形式一次次地被表演,动态地存在,这是民间文学的生命所在。

而由于不同的因缘参与了某一民间文学文本的创作与流传者(同一时空或跨时空),均是民间文学的主体。

b、他们是谁关于这一问题的学术论争: 对民间文学主体的界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研究中,由于学术的定位不同,对民间文学主体的界定也是不同的。

_汉语言文学_民间文学概论试题2006

_汉语言文学_民间文学概论试题2006

一、复习重点和难点绪论: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的范围。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第二章:中国古代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第三章:神话的含义、历史上的主要神话学派及其对神话的解释、神话的种类及其代表作品第四章:传说界说、传说的种类与思想内容、四大传说第五章:民间故事的界定、故事的特点、提出AT分类法的人物及其著作、故事的价值、童话、生活故事、寓言、笑话第六章:民间歌谣的含义、民间歌谣的起源与演进、民歌的思想内容与分类、六类民歌的名称与定义、民歌的形式与分类第七章:本章重点掌握史诗的特征与三大英雄史诗第八章:民间叙事长诗的概念、特点与类别、中国民间叙事长诗概况、《哭嫁歌》作品分析第九章:谚语、谜语、歇后语第十章:民间说唱概说、评书、快书与快板、相声第十一章:什么是民间小戏、民间小戏的类型、民间小戏的源流。

二、练习题1.关于杨家将与契丹人作战的传说可归为()。

A.农民起义传说B.起义英雄传说C.反抗外来侵略传说D.革命历史事件传说2.1846年,发明了“Folklore(民俗)”一词的英国考古学家名叫()。

A.阿兰·邓迪斯B.威廉·汤姆斯C.马林诺夫斯基D.斯密斯·汤普森3.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是藏族的《格萨尔》,它长()。

A.10多万行B.50万行以上C.20余万行D.30万行以上4.鬼故事属于()。

A.魔法故事B.变形故事C.动物故事D.生活故事5.河北农村流传的表述农民传统婚姻观念的谚语“休前妻,毁稚苗,后悔到老”,在内容的类型上可归为()。

A.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B.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C.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D.其它6.民间文学在民俗学的学科体系中属于()。

A.精神民俗B.社会民俗C.物质民俗D.语言民俗7.段成式《酉阳杂俎》是一个笔记体作品集,记录了大量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课件)

民间文学(课件)

民间文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一)范围: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二)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关系:共同点:形式上的通俗易懂不同点:①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②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③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或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故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混淆的另一种情况,是将个人取材于民间文学的创作成果,简单地看做是民间文学。

个人对民间文学素材的处理,如果只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进行出土文物式的科学整理,然后在发表出来,仍属于民间文学。

如果是吸取民间文学素材,重新改编和再创作,那就属于作家文学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21世纪,中国民间文学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口头文学和语言;②表演艺术;③民俗活动;④传统手工艺;⑤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节集体性民间文学既属人民群众集体创作而产生,又在流传中不断为人民群众所补充完善。

一、集体性特征的三重含义:1.民间文学在社会成员的互动过程中产生。

2.表演者和观众并没有绝对的区分,而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相互转化3.文本、语境、表演三层面构成完整的民间文学行为※民间文学在产生后被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

民间文学2009

民间文学2009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中国神话之所以 仅存零星者,说者谓有二故:一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 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更能集 古传已成大文。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 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所散亡。然详案之,其故殆 尤在神鬼之不别。天神地祗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 亦得为神祗。人神淆杂,则原始信仰无由蜕尽;原始信仰 则类于传说之言日出而不已,而旧有者于是僵死,新出着 亦更无光焰也。”
C 明徐树丕(江苏长洲人,明末诸生,死于 清初)《识小录》记“梁山伯”,末云: “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 皆载之。” D《宁波府志》不但肯定了梁祝是东晋时代 的人物,连梁山伯的生年和死年,也说得清 清楚楚(按其所记,山伯是生于352年,死于 373年)。

汉代及三国的《淮南子》、《史记》、 《汉书》、《吴越春秋》、《三五历纪》 等,以及魏晋六朝的《搜神记》、《述异 记》等书中也都有许多古典神话的记录。

汉代及三国的《淮南子》、《史记》、 《汉书》、《吴越春秋》、《三五历纪》


魏晋六朝的《搜神记》、《述异记》 《山海经》保存的神话最为丰富,

为什么中国神话不能全部保存而仅余零星 的片段呢?


B 清翟灏《通俗编》有"梁山伯访友"条,引 唐张读《宣室志》云:"英台,上虞祝氏女, 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 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 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 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 葬贸阝 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 能进,闻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 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 义妇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二、通俗文学: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互相影响的 中介
32
33
第三节 民间文学的特点
一、内容方面的特征(内部特征)
1、直接人民性 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直接联系 不仅仅直接地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 斗争 还直接反映了人民对生活的态度、思想、感 情和愿望。

34

原始社会:直接人民性指的是全民性。

41







“它那飘飘欲舞的轻美长鬃, 好象闪闪放光的金伞随风旋转, 它那炯炯发光的两只眼睛, 好象一对金鱼在水中游玩, 它那宽阔无比的胸膛, 好象滴满了甘露的宝壶, 它那精神抖擞的两只耳朵, 好象山顶上盛开的莲花瓣。” 蒙古族《骏马赞》
42
二、创作和流传方式上的特征(外部 特征)
• “妹命毒,青春年少死丈夫,妹过塘边鱼也死, 妹过青山树也枯。” • “莫夸财主家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走过 塘边鱼据晋干宝《搜神记》 中的“东海孝妇”为原型
30
2、对民间文学的消极影响
为求美而失真 因文化与审美观的时代差异和政治考虑,对 民间文学作品加以“合理化”

15
16
当代作家创作中借用民间文学推陈出 新
乔羽对“乱山歌”的改造 《聊斋》主题歌:“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 斋,喜怒哀乐一时都到心里来,鬼也不是鬼, 怪也不是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重,几分 诙谐,几分幽默,几分感慨,此中滋味谁能 解得开”

17
湖北‚郎在外面踢踏踏响起来,姐在房中睡卧坐立不 自在,娘问女儿是么呢响?后背林中乌鸦、喜雀,一 脚踩踏干丫,湿丫,烂丫,闷丫,枯丫,细丫,劈劈 拍拍,叽叽喳喳,乒乒乓乓,哗哗啦啦,倒下来,落 下来,垮下来,老母你不必挂心怀。‛ 安徽‚眼望乘姐靠门庭,一对金莲往外伸,眉毛弯弯 初三月,眼睛好似过天星,赛天灯,赛天灯,赛他个 三八二十四盏琉璃灯,乘姐不是凡间人。‛ 陕南汉中‚拉调子‛‚郎在对门唱山歌,姐在房中织 绫罗,哪个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唱得那 样好哇,唱得奴家脚火巴手软,手软脚火巴,踩不得 云板,丢不得梭,绫罗不织听山歌。‛

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
43
(一)口头性



1.含义: 即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而不像 作家文学那样是书面创作、书面流传,它是 民间文学特征中的核心问题。 2.口头性的形成原因 ①历史因素 主要有三大阶段: (1)史前时期(文字产生以前)
44
(2)文字产生至封建社会时期 A.技术上,虽有文字,但也不可能快速地进行文学 创作(民间文学是属于即兴创作); B.阶级社会产生以后,统治阶级垄断文字,人民群 众仍用口头创作; C.口头创作有一些固定套语、格调,还有一些衬词,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如民歌中“正月里来正月正-------” ;“郎十七 来妹十八-----” ;“久不唱歌忘记歌,久不打 鱼忘记河,久不写字忘记笔,久不见妹脸皮薄”。
18
仓央嘉措情歌:




《仓歌》:“一次喝酒没醉,二次喝酒没醉,幼年 情人劝酒,一杯酩酊大醉。”(“谐体”) (民歌“好酒不曾醉,次酒不曾醉,情人斟一杯, 马上醺醺醉。”) 《仓歌》:“人群广众之中,请别泄露秘密,你如 心中有情,请用眉眼传递。” (民歌:“在许多人中间,不要向我微笑,如果真 心相爱,请把靴带解下。”)
19
仓央嘉措情歌:
《仓歌》:“虽然肌肤相亲,不知情人真心, 不如手指划地,算出天上星星。” (民歌用“手指画地,还可算清天上星星, 正在热恋中的情人,却猜不出她的心理。” )

20
②表现手法上的影响
(民间文学表现手法最富特色的在于比兴的 发明和运用) 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 采撷,此物最相思。” 柳州壮族山歌:“手臂挑花种红豆,进骨相 思你不知,那日拉手过水面, 情深寸步也难 移。”

二、两者联系:
7
(一)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头和
母体
8
鲁迅先生:“不识字的文盲群里,是有作家 的,原始时代就有杭育杭育派。”(《不识 字的作家》) 范例:《诗经•国风》《荷马史诗》《汉乐府》 《竹枝词》《柳枝词》

9
(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1、题材和思想内容上: 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大众基本 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 不同民族民间文学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具有的共通性,恰恰说明了共同的人性之所 在和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阶级社会:人民性指它是被社会各阶层普遍 接受拥有最广大受众的文学形式。
35
2、民族性
指民间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表现出来的 各民族风格。 ⑴内容上: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反映本民族的 社会生活。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广西毛南族:“望郎歌”:“春季望郎草木 青,山花烂漫百鸟鸣,望郎不见见浮萍,春 水起伏似妹心。”

38
39
天津《望见她》:“抬头望见她,红头绳紧紧扎,金扁簪, 拦腰架,金耳挖,当头插,金耳环,两边挂,金镯子,四 两八,金戒子,配指甲,银子背心洒菊花,红绸裤,小梅 花,红绸鞋,满面花,回去拜访爹和妈,择个日子来娶 她。”
40
⑵民族民间文学对民族性格的刻画 ⑶民族民间文学对民族语言的运用
①体裁上: 古今作家大多喜欢借鉴民间文学体裁 如:《竹枝词》原为巴、渝间民歌,唐诗人 顾况、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有拟作,以七言 绝句的形式,歌咏地方风物习俗及男女恋情。

14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 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白居易《竹枝词》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间 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熬江楼病 使君。” 土家民歌:“风吹毛雨满山中,十天下了九 天雨,山头山坳雾蒙蒙,问妹想晴不想晴?” 客家山歌:“你看天上那朵云,又象落雨又 象晴,你看那边那个妹,又想恋郎又怕人。”

21
③在语言运用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作家在长期接触民间文学的过程中,娴熟地 运用民间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民间通俗语 言,创作诸多艺术风格、语言特色接近民间 文学的作品。
22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 乐府诗《子夜四时歌》 :“秋 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 明月,寄情千里光。”

51
⑵民间文学在产生后被全体社会 成员所共同拥有
二、民间文学的分类
1、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生活故事、 寓言、童话、笑话等。 2、民间诗歌:包括民歌、民谣、谚语、民间 长诗(史诗、故事诗、抒情长诗) 3、民间曲艺和戏曲:评书、弹词、快板、相 声等说唱艺术。

6
第二节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一、两者产生时代不同
1、民间文学:产生时代在原始社会 2、作家文学:阶级产生、出现社会分工之后

10
韦其麟改编的叙事长诗《百鸟衣》
《百鸟衣》是以英俊勤劳的壮族青年古卡和美 丽善良的壮族少女依俚传奇而带有神话色彩的 爱情故事为线索的民间传说为基础创作的。 青年古卡和美丽的姑娘依俚相爱着,可是蛮横 的土司抢走了依俚。古卡爬过九十九座山,射 了一百只雉鸡,用雉鸡羽毛做了一件神奇的 ‘百鸟衣’,杀死了土司,救出了依俚,终于 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长诗取材于民间传说,采 用壮族民歌形式,反映壮族人民的生活,具有 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36
37
陕西三原《看见她》 “你骑驴儿,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吃 一袋烟儿就走价。大嫂子留,二嫂子拉,拉 拉扯扯到她家,隔着竹帘望见她,白白手儿 长指甲,樱桃小口糯米牙。回去说与我妈妈, 卖田卖地要娶她。” 江苏淮阴《看见她》 “小红船,拉红土,一拉拉到青江埔。买茶 叶,送丈母,丈母没在家,掀开门帘看见她, 穿红的,小姨子,穿绿的,就是她。梳油头, 戴翠花,两个小脚丁嘎嘎,卖房子卖地要娶 她。”

47
②口头性便于民间文学的记忆和流传: ③口头性使民间文学具有最大的自由度: ④口头性还造就了民间文学的重复叙事特点, 这是其区别于书面叙事的最显著标志。

48
4、民间文学口头性的意义
①民间口头语言表现力的丰富和形象历来被 语言文学大师们所赏识。
②在民间作品采录时,一定要注意尽量保持 口头创作的原貌。
25
“原型批评”学说
原型(archetype)(民话雏型)是指文学作品 中反复出现的象征、主题、人物、意象和结 构单位。 原型来源于民间文学,深深植根于民族历史 文化的深处,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都有体 现,能引起人们世代传存于潜意识层次的强 烈共鸣

26
(三)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1、对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 ⑴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保存和记录: 苗、瑶、畲三族始祖神话《盘瓠子孙》最早 记录在晋干宝《搜神记》中,以后在《后汉 书》、《魏略》等书都有记录 • 世界最早的灰姑娘故事是9世纪段成式《酉阳 杂俎》中的“叶限”故事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
1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概念与分类
一、民间文学的概念
1、民间文学 创作 流传 是人民大众运用口头语言来 和 的 一种活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人民生活、思想感情的自发流露,又是 他们关于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 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方式。

2
2、当代民间文学的三种形态:
23

3、在民族心理素质、文化原型上对 作家文学的影响
作家仍在吸取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语言风 格和思想内容 但其目的是为了从民间文学中探寻在广大民 众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共同的心理 素质,并通过借鉴民间文学的表现手法更好 地加以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