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5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5篇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篇一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
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
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
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
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
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
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
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
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
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
数学教学体现生活化的策略
数学教学体现生活化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明确指明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数学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数学。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和体验,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使学生得到成功体验和生活中的乐趣。
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有意识地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下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学会了知识,同时会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再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等待。
这样让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紧紧地连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加深理解教材所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问题情境生活化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捕捉数学问题,归纳数学规律,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现实中抽取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人口问题、行程问题等。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2单元位置单元分析单元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
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
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
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使学生养成用数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将 数 学 融 入 生 活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将数学融入生活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技能生活化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如在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
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
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
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林和小平,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
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紧密联系使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生活化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
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基于此,我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一、数学源于生活,教学中要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本,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如教学“确定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
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
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感到不可理喻。
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
因此,我们需要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
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例如教学“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蓝猫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
又如教学“统计”,借助多媒体创设小红喂小动物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生活中的普通常识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紧密或者熟悉的事物。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重组。
如在导入环节中,我设计了利用长方体、(正方体)中的一个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来导入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使学生在亲切中自然进入本课;另外,就找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而言,学生能很快说出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
因此我在设计时,就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折、量、比等过程中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
2、创设学习活动情景,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探索的场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动。
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学习数学。
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3、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
所以我将研究图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为这节课的重点。
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后,紧接着小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其次,在引导学生练习数长方形与正方形比赛的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先由学生自己数第一幅图,再指导学生数出第二幅图后师生共同找出数这类图形的规律,从而由学生依照规律完成后面习题的教学思路。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感受的好处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感受的好处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感受的好处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自己的生活。
结合生活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结合生活经验对于学生的好处。
一、提高学习兴趣当我们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时,会发现这些知识变得更加有趣。
例如,在学习化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室实践来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并将其与日常使用的清洁剂、食品添加剂等联系起来,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在阅读文化类书籍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更好地领悟书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拓展视野通过结合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更广泛地了解世界。
例如,在研究历史事件时,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事件本身。
在研究文化差异时,我们可以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三、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结合生活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我们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计算面积、体积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
在研究社会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增强创新能力结合生活经验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
当我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时,可能会发现一些新颖的想法或创意。
例如,在设计科技产品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提出创新性的设计方案。
在写作文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文章。
五、提高表达能力结合生活经验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
当我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时,可能需要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通过不断练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练习口语表达技巧。
《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教学反思《认识角》教学反思1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画面的角及实物角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初步了解角的基本特征。
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
在课的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从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通过指一指、折一折、摸一摸,动手操作具体感知角的顶点和边,了解角的组成,然后通过动手做一个活动的角,从动态中认识角的形状及大小变化,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三、给学生创设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尤其是做角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一层紧扣一层,层层都体现出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自主参与。
四、发挥想象,训练提高。
这节课的练习是我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我让同学们在“蓝猫对话室”里和两位小朋友开开与心心一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增加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比较数学课本表面上的角和课堂练习本上的角,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把练习放在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情境中,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教材上练习八的习题穿插在整堂课中,避免了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学生利用角来创作画,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学时,为了帮忙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经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构成技能。
首先,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从学生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出发,用漂亮的云朵娃娃把他们遮住一部分,让学生猜出他们各自是什么图形并说出理由从而引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这一环节经过观察角的集合来发现角的共同特征,并让学生多动手、多讨论,指出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本事。
其次,当孩子们已经掌握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后,让学生确定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进一步加强了对角的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节课的难点是: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程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其实我首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做出一个实物角,指出活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学生多操作几次,玩一玩活动角,让他们感受一下两边一张一合时角的大小变化,让孩子操作、讨论、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有什么关系。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好的培养到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本事,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进取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二)经过反复修改教案和几次试课中,我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方面,教师的教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经历浪漫—精确—综合的认知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
例1 几分之一 经验:分月饼、分苹果、分西瓜等活动 知识:已获得了“半个、一半”等概念
2、根据数学的发展需要创设情境 数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漫长而又曲
36[1128] 360…10× 768 720…20× 48 36…1× 12
36[1128] 1080…30×
48 36…1× 12
4、利用生活的盲点或错觉创设情境 数学是对事物本质和概括的反映。生活中我们观察到的 现象和本质是有一定差异的。教学中要利用这些差异,引 导学生去探索发现。 例 圆的认识 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拉)
例 除法的竖式运算(荷兰教法)
分析:除法竖式运算是规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算法。 按传统的教学思路很难建立起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
(1)情境:1128名费耶诺德队的球迷要随主队参加客 场比赛,每辆大客车可以坐36位乘客,并且每10辆车交通 公司给予优惠价。
(2)提问:(最少要多少辆车?)(3)尝试
(4)展示解法: 36[1128] 360…10× 768 360…10× 408 360…10× 48 36…1× 12 (5)格式转化:
5、根据知识的本质特征创设情境
情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创设情境时,教师突出情境 中的数学内容,突出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重视知识与学 生生活的链接,使情境为教学服务。
例1 无理数
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是多少呢?
1
面为 积1
a
面为 积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面为
2 积4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
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
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
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
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
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
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
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并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
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用纸来折角和用硬纸条做活动角等实践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角。
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四、说教学策略角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学生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让学生由感知形成表象到理解概念这一认知规律。
使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维、在练习中巩固,在合作中学习。
通过“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
数学新课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重要途径与手段,数学作为学校的三大基础科目,应该担负起应尽的责任。
数学建模就是中学数学的一条主线,所以说强化数学建模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学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也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一种数学模型也不可能是某一种问题所特有的。
因此必须努力缩短数学课程与现代社会的距离,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与学生终身需求的距离。
作为初级中学数学教师应如何正确认识数学建模与应用性问题教学和进行数学建模与应用性问题教学,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一、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1、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数学模型是近似表达现象特征的一种数学结构,实际上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作工具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是促进数学教育改革,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的素质转变的切实可行的改革之路,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是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运行机理中所运用的有效方法;是数学应用于数学和社会的最基本的途径。
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各年段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都专门列出了问题解决能力的标准,并特别强调了数学建模作为问题解决的一个侧面的重要性。
2、各行各业的各种问题都可能数学建模,归结为数学问题的求解,因此进行数学建模和应用性问题的教学的意义是十分重大:①因为是从实际提炼出来,而后又用之解决问题,故可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②学会了主动学习,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去索取自己所要学的知识,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高了,更自觉了;③运用的意识和应用的能力得到锻炼,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④促进数学教学改革,有利于更新观念,更新知识。
利用生活经验进行地理教学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
论文简介: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生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
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地理教学,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这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的教学内容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三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突破教学难点利用生活经验进行地理教学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黑龙江省抚远县第一中学地理组代婷婷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生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
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地理教学,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这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的教学内容在导入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选取哪种方式呈现给学生,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如何让学生很快地被教学内容吸引,并积极地投入学习探索中去,是教师设计导言引入新课的关键。
如果教师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在教学活动的一开始就能使学生觉得这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对问题有了一定的兴趣,能掀起一个小高潮,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气候”的内容时,教师在导言里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这个季节你穿什么样的衣服?”“你在不同的季节是怎样变换衣服的?”“你看到过的民族服饰有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学生很乐意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衣服,并且大多数学生都对中国的藏袍、日本的和服、印度的纱丽、阿拉伯的长袍等服饰兴趣浓厚,也略知一二,这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服饰图片,并且说道:“这些不同的服饰样式都与当地气候有密切关系,你想进一步了解的话,你必须拥有气候方面的知识”,这样很快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气候”内容的学习上。
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新时期、新形势、新背景下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大课改力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重视人本教育中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实际效率兴趣内化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
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置情境,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令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枯燥,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且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的思想品质,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诚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尚少,但教师如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四个方面试述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一、联系生活实际,孕育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注意要点
教学设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注意要点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设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知识要利用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当代建构主义认知论认为,知识既不是通过感觉也不是通过交际被动获得的,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
学生在接受课堂教育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不少事物也有自己初步的看法,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教学的设计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
学生已有的经验对学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些经验与所学的概念、定理不相适应,有些经验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知识体系但还需要升华。
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再结合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学生其他方面的实际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来开展教学,要让学生看到日常概念和经验的局限,通过观察、实验、分析、验证等方法形成科学的概念,掌握要学的定义、原理、定理及公式。
二、教学设计要按照认知螺旋上升的规律不断拓展和深化学习内容数学教学的设计不仅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而且要考虑学生的认知顺序,需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规律,学习为中心的层递性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思维顺序。
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应该充分考虑这一规律,打乱教学顺序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索和自主研究。
还可以让学生将这些内容设计成游戏来学习理解,将所学知识拓展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形成知识体系时克服认识的限制,让学习在拓展中深化。
三、教学设计要将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相结合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通过探索问题、完成任务、进行各种探索活动而获得知识。
这要求教学设计要强调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的结合,强调探索问题和完成任务时将知识的产生和应用的情景融合在一起,让知识的学习变得有意义。
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以问题为中心,持久地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
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学生没有形成角
的概念,但是能够初步辨认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角,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
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2、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习。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
摆一摆、折一折、找一找,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建立角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