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分析》课程简介8-电影声音的音乐
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和任务《电影赏析》是电子声像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电子声像专业学生的电影鉴赏能力,并对电影艺术理论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
本课程将对各种电影基础理论加以讲解,并在分析影片时综合运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影分析方法和技巧,对于电影作品有较专业的剖析和阐述。
本课程将从电影艺术的各个维度对电影作品进行解构,让学生熟悉视觉和听觉元素构成,了解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熟悉电影发展历史和风格流派,了解电影作者的视听语言构思和处理方法,熟悉电影艺术大师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对于当今的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有自己的分析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课程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课程体系结构,掌握本门课程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国内外经典电影作品的艺术风格。
(2)本课程在教学中要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不仅讲授电影作品分析相关的知识,而且可涉及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3)本课程应重视结合实例讲授。
对国内外经典电影作品进行搜集和分析,要求学生仔细观看观赏,并阅读相关资料,课堂教学与课下资料整理结合起来,使学生熟悉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
(4)学习中要求学生在观摩优秀电影作品的同时,从中领会到电影制作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并能够从影院经营者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5)教学要求有三个层次:了解:即做到知道,识别。
熟悉:即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解释,并能归纳总结。
掌握: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在理论掌握的基础上能熟练应用于实际2、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电影概述第一节世界电影发展梗概一、电影的诞生二、电影艺术的起源三、电影的发展第二节中国电影发展梗概一、起始阶段二、发展时期(1922—1926)三、危机时期(1927—1931)四、左翼电影运动(新兴电影运动)(1932—1937)五、中国抗战电影(1937—1945)六、战后中国电影(1946一1949)七、“十七年”起落期(1949—1966)八、“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九、新时期的繁荣(1978至80年代末)十、“后新时期”(1989年至今)第三节电影艺术思潮简介一、发明之初的分歧二、电影语言的确立三、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四、苏联蒙太奇学派五、好莱坞类型电影六、现代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历史转折点七、再现美学的实践和理论八、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九、苏联社会主义现实电影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十一、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十二、新德国电影十三、新好莱坞电影第二章电影分析基础第一节电影分析简述一、电影分析的几种类型二、电影分析的定义第二节电影分析的工具一、描述性工具二、引述性工具三、资料性工具第三节电影分析的历史一、文法书二、辩护分析三、影片解说单四、作者论五、停格第四节电影分析的目标一、总结欣赏和引导欣赏二、创新理论和印证理论三、学习电影和实践电影第五节电影艺术特征一、电影的外部特征二、电影的本体特性第三章电影直觉分析第一节故事分析一、电影的故事二、主题分析三、内容分析四、结构分析五、人物分析第二节视觉分析一、电影的画面二、电影的画面思维三、场景分析四、景别分析五、光线分析六、影调分析第三节听觉分析一、电影中的声音二、语言分析三、音乐分析四、音响分析五、无声分析第四章电影元素分析第一节作为故事元素的剧作一、电影剧作的涵义二、电影剧作的故事三、电影剧作的叙事方式四、电影剧作的地位五、电影剧作的特性第二节作为视觉元素的摄影一、电影摄影概述二、电影摄影艺术的特性三、电影摄影的功能四、当代电影摄影艺术的发展第三节作为听觉元素的声音一、电影声音美学的历史回顾二、电影音乐的特性三、电影声音与画面的关系第四节作为连续元素的剪辑一、电影剪辑的历史回顾二、电影剪辑艺术的基本元素三、蒙太奇的基本类型第五节作为性格元素的表演一、电影表演的本质二、明星制与观众三、电影表演与电影风格第五章电影结构分析第一节电影结构理论概述一、电影的结构系统简介二、电影结构的区别系统三、电影的结构分析第二节时间结构分析一、“本事”时间二、“本文”时间三、“放映”时间第三节空间结构分析一、画格空间二、镜头(画面)构图空间三、镜头运动空间四、形象(影片)空间第四节叙事结构分析一、因果式线性结构二、回环式套层结构三、缀合式团块结构四、交织式对比结构五、梦幻式复调结构第六章电影文化分析第一节文化与电影文化一、文化的阐释二、文化的构成三、电影文化第二节电影文化的特性一、电影视听享受的娱乐性二、具有独立盈利模式的商业性三、易受扭曲的脆弱性四、优势独具的高密度性五、交相融合的高技术与高情感性第三节电影文化分析的基本理论一、象征主义理论二、超现实主义理论三、袁现主义理论四、后现代主义理论五、未来主义理论第四节中国电影文化一、中国电影文化的两大传统二、改革时期中国电影文化三、21世纪中国电影的“全球化”战略第七章经典影视作品分析实例三、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四、考查和考试方式本课程采用笔试考查,通过观赏一部电影作品,按照课堂讲述的分析方法,写出一片专业影评,要求能够按照各元素进行分解,并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电影的声音分析[优质PPT]
24
(一)人声 人声是指电影中人物发出的声音,也称为“语言”。 1、人声的分类 A、对白:对话,人物之间进行交流的声音。是电 影中使用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声内容。 B、独白:剧中人物在画面中对内心活动所进行的 自我表述。又分为:①以自我为交流对象,即所谓 的“自言自语” ②对其他剧中人物,如演讲、祈 祷等③对观众,如苏联电影《个人问题访问记》
34
2、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1)抒情 2)渲染气氛 3)评论 4)描绘 5)刻画人物 6)剧作功能 7)连贯作用
35
36
(三)音响
在电影中除了人物语言和音乐之外,其他所有的声 音以及以背景音响或环境音响的形式出现的其他声音均 称为音响。
电影音响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根据自 然界发声物体本身而录制获得;二是人工的方法模拟影 片需要的音响录制获得;三是用现代化的电声乐器制作 而获得。音响效果,一种是先录制好后再根据画面的需 要而使用,另一种是根据画面而配音。
画面的补充作用:“音响也是画面的一个决定性 的构成部分 ,因为它在再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感 觉到的人和事物的环境时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 的听觉范围在任何时候都包括周围的全部空间, 而我们的视觉却不能同时看到六十度以上的空间, 甚至在专心观察时也只能看到三十度。”
15
16
伊朗著名电影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 米则更明确地指出:“对我来说声音非常重 要,比画面更重要。我们通过摄影获得的东 西充其量是平面影像,而声音产生了画面的 纵深向度,也就是画面的第三维。”
13
导演对语言的把握集中在对白的处理上, 语气、停顿等表达方式甚至比文字本身更为重 要,导演可以将之处理得生活化,也可以处理 的风格化。对白可以塑造人物、揭示剧情、延 伸视觉空间。画外音独白也是语言处理的一种 方法。对于动画片而言只有前期录音和后期配 音,而前期录音是必须要做的。
《电影音乐赏析》课件
三、电影音乐的构成要素
曲调与旋律
曲调和旋律是电影音 乐中最重要的元素, 能够传达情感和情节。
节奏与速度
节奏和速度对于电影 音乐的节奏感和动感 起着重要影响。
和声与音色
和声和音色能够营造 出电影的音乐氛围和 独特性。
情感表达
电影音乐通过情感表 达,增强了观众对电 影的情感共鸣。
四、电影音乐的经典例子
五、电影音乐与视觉视听效果的关系
1
电影音乐如何提高视觉效果
电影音乐能够通过配合视觉效果,增强电影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感。
2深观众对电影情节和角色的情感共鸣。
3
电影音乐如何与剧情融合
电影音乐能够与电影剧情相互呼应,增强电影的连贯性和吸引力。
六、电影音乐制作的流程
《电影音乐赏析》
电影音乐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增强电影的氛围,激发观众的 情感。这个PPT课件将带你深入了解电影音乐的概述、类型、构成要素、经典 例子以及与视觉视听效果的关系。
一、概述
电影音乐在电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电影增添情感、氛围和张力。 了解电影音乐的历史背景以及与配乐的区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电影 音乐。
吸引力。
七、电影音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电影音乐行业的现状
电影音乐行业正不断发展壮 大,成为电影产业的重要组 成部分。
电影音乐的发展趋势
电影音乐的发展趋势包括风 格多样化、技术创新以及国 际化发展等。
电影音乐制作技术的创 新
电影音乐制作技术的创新将 推动电影音乐的发展,带来 更多的可能性。
《波西米亚狂想曲》
这部电影的音乐与剧情融为一体,将皇后乐队音乐 传达到观众的内心。
《星球大战》
约翰·威廉斯的配乐为这部科幻巨作增添了宏大的氛 围和史诗感。
《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声音艺术分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声音艺术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是由中国导演李安执导的一部著名电影。
该电影于1994年上映,根据中国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的故事,深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声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元素。
通过声音的运用,导演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真实而深刻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
首先,音乐在整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电影所采用的音乐大多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民间音乐,包括农村音乐和民谣。
这种音乐以其朴素和深情的特点,有效地传达了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例如,在第一幕开场之际,一首凄美的琵琶曲轻柔地响起,为电影设置了悲伤的基调,并且突出了电影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除了音乐,环境声音也在电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环境声音直接反映了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情感状态。
比如,在一场暴雨过后的露天电影放映会上,通过电影屏幕上投射出来的机械声、人声和各种自然声音,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人物的喧嚣与热闹。
而在电影中的其他场景中,无论是农村的喧闹市集,还是恢弘的乡村风光,环境声音始终为电影营造出了浓厚的氛围。
此外,电影中的人物对话也是声音艺术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对话通常被设计得简短而精准,以凸显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情感交流。
在农村庄园里,电影中的主要人物角色不常用言语进行沟通,更多的是通过眼神和微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寡言的表达方式给人一种深邃和悬念的感觉,让观众更加专注于角色的动作和表情。
总的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通过声音的运用,成功地加深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表达。
音乐、环境声音和对话都为电影创造了真实而饱满的氛围。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电影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李安导演凭借着对声音的把握,将小说中的情节和意向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得《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在电影中,音乐是影片氛围和情感的重要表现手段。
《影视分析之声音》课件
律和节奏感
韵律:声音的 音色、音调、 音量等变化, 形成一定的韵
律感和美感
节奏与韵律的 结合:通过节 奏和韵律的变 化,增强声音 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
节奏与韵律的应 用:在影视声音 中,节奏和韵律 的应用可以增强 画面的节奏感和 韵律感,增强观 众的观看体验。
通过声音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声音传达人物的情感变化 通过声音展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通过声音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声音可以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动机
声音可以营造氛围,增强观众的代入感,使观众更好地沉浸在剧情中
声音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例如通过音乐、音效等来预示剧情的转折或高潮
《庆余年》:背景音乐、音效、台词等声音元素,营造出历史氛围,增强了剧情的厚重 感和历史感。
社交媒体:利用声音吸引用户注意力,提高互动性 短视频平台:通过背景音乐、音效等增强视频表现力 直播平台:主播的声音和背景音乐营造氛围,吸引观众 游戏:通过声音设计增强游戏体验,如背景音乐、音效、角色配音等
《地球脉动》:运用自然声音,如 动物叫声、风声、水流声等,营造 出真实、生动的自然环境。
《人生七年》:运用人物对话和背 景音乐,让观众深入了解人物的内 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舌尖上的中国》:运用食物制作过 程中的声音,如切菜、炒菜、煮饭等, 让观众感受到食物的美味和制作过程 的乐趣。
影视声音的分类
对白:角色之间 的对话
旁白:叙述者或 角色的内心独白
独白:角色自言 自语或内心独白
音效:背景音乐、 音效、环境音等
背景音乐:用于烘托气氛,增强情 感表达
电影音乐赏析教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河北美术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电影音乐赏析教案课程名称:电影音乐赏析授课学时:16课时授课班级:任课教师:河北美术学院教案(首页)导入(PPT,2学时)优雅之美:《钢琴课》一优美的定义二优美音乐特征概述三作品配乐主题特征概述四有关文化理论:女性主义概述五分析《钢琴课》电影配乐与与叙事所呈现出的优雅特性。
教学重点:提示主人公追求心灵完整性的优美形象;细腻而体贴的关怀所滋生的温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自尊的情爱;走出封闭的内心和现实生活的承担;透析出的女性情感和爱欲自主的女性主义诉求。
教学难点:女性主义立场的时代局限;欲和爱的区分;超越规则的爱的可接受性;对死亡着迷的浪漫主义特征的思索。
壮丽之美:《秋日传奇》《死亡诗社》一壮丽的定义二壮丽音乐特征概述三配乐主题风格特征概述四《秋日传奇》中原创音乐的壮丽特性和与叙事的互动。
教学重点:《秋日传奇》提炼出野性自然与大地情怀的壮丽;承诺、勇敢、友情以及爱情所透析的壮美;主人公内心的狂放不羁与野性自然的融合;承诺的重负与责任的担当主题;自我救赎的生存智慧;英雄的界定;《死亡诗社》用诗歌唤醒对生命的热爱;把是非作为信念担当后果。
教学难点:《秋日传奇》在苦痛中自我放逐和对家庭承诺的担当的冲突;以牺牲别人幸福的自我救赎是否是英雄。
《死亡诗社》对未成年人唤醒自由心灵是否适当;学生把是非作为信念去担当重任是否合适。
庄严之美(2):《珍珠港》一配乐特征与叙事的互动性分析二《珍珠港》作品片段分析三配乐所对应的叙事的庄严性特征教学重点:在正义的战争中勇敢和牺牲的英雄荣耀的庄严;在战争的洗礼下的爱情的浓烈和庄严;对爱的高贵而尊严的割舍。
教学难点:基于正当性的复仇是正义的吗;爱情能是无私的吗;以国家的名义牺牲是英雄吗。
电影音乐赏析教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河北美术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电影音乐赏析教案课程名称:电影音乐赏析授课学时:16课时授课班级:任课教师:河北美术学院教案(首页)导入(PPT,2学时)优雅之美:《钢琴课》一优美的定义二优美音乐特征概述三作品配乐主题特征概述四有关文化理论:女性主义概述五分析《钢琴课》电影配乐与与叙事所呈现出的优雅特性。
教学重点:提示主人公追求心灵完整性的优美形象;细腻而体贴的关怀所滋生的温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自尊的情爱;走出封闭的内心和现实生活的承担;透析出的女性情感和爱欲自主的女性主义诉求。
教学难点:女性主义立场的时代局限;欲和爱的区分;超越规则的爱的可接受性;对死亡着迷的浪漫主义特征的思索。
壮丽之美:《秋日传奇》《死亡诗社》一壮丽的定义二壮丽音乐特征概述三配乐主题风格特征概述四《秋日传奇》中原创音乐的壮丽特性和与叙事的互动。
教学重点:《秋日传奇》提炼出野性自然与大地情怀的壮丽;承诺、勇敢、友情以及爱情所透析的壮美;主人公内心的狂放不羁与野性自然的融合;承诺的重负与责任的担当主题;自我救赎的生存智慧;英雄的界定;《死亡诗社》用诗歌唤醒对生命的热爱;把是非作为信念担当后果。
教学难点:《秋日传奇》在苦痛中自我放逐和对家庭承诺的担当的冲突;以牺牲别人幸福的自我救赎是否是英雄。
《死亡诗社》对未成年人唤醒自由心灵是否适当;学生把是非作为信念去担当重任是否合适。
庄严之美(2):《珍珠港》一配乐特征与叙事的互动性分析二《珍珠港》作品片段分析三配乐所对应的叙事的庄严性特征教学重点:在正义的战争中勇敢和牺牲的英雄荣耀的庄严;在战争的洗礼下的爱情的浓烈和庄严;对爱的高贵而尊严的割舍。
教学难点:基于正当性的复仇是正义的吗;爱情能是无私的吗;以国家的名义牺牲是英雄吗。
《电影音乐分析》教学大纲
《电影音乐分析》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信息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电影音乐分析课程名称(英文):Analysis of film music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性环节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方法技能类□研究探索类□实践体验类课程代码:0630095周学时:2;总学时:32;学分:2先修课程:基本乐理、和声、曲式开设专业:录音艺术三、课程简介《电影音乐分析》是录音艺术专业本科任选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提高学生们对电影音乐的审美能力,进而对创作实践起到启发和指导作用。
本课程以电影为背景,以音乐为主线,分别从全曲的主题、和声、音色、音响等结构元素进行细致入微地分析,并将音乐与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特征等紧密联系起来,进行高度的逻辑性概括。
在此基础上,能进行简单的电影音乐创作。
四、课程目标本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视觉画面的声音想象力,把音乐融入到银幕造型设计之中,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又具有视觉配合性的视听美感。
使学生在两者之间找到相应的对应点,明白画面与音乐之间所应有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能进行简单的电影音乐创作。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导言一、梦弗理特沙滩上的情节二、电影音乐不应该涉及的东西三、音乐是否是电影的主题1. 课时数:22. 授课内容及重难点:电影音乐的构成元素;配乐;歌曲。
3. 学生需要了解电影配乐的基本原则。
4. 授课形式:理论讲授、讨论、作品示例。
5. 聆听作品,写分析笔记。
第一章全球风行的时代:好莱坞浪漫的模式一、好莱坞电影音乐的发展史二、好莱坞电影黄金时期的音乐形式三、《乱世佳人》的音乐旋律四、背景音乐五、电影音乐如何做到让观众们满意六、怎样进入大屏幕音乐七、音乐的作用标记八、抒情的旋律是最根本的九、在时间中延续的乐曲十、对电影结局的担忧孕育了延绵不绝的音乐旋律十一、电影音乐是否能在电影之外独立存在十二、科恩歌德创作的纯粹无词音乐十三、电影音乐变质的时间1. 课时数:82. 授课内容及重难点:电影音乐的表现形式;音乐与画面的关系;音画的配置方式;电影《歌剧魅影》的音乐分析。
《影片分析》课程简介7-电影艺术的声音
《影片分析》课程简介7-电影艺术的声音第七章、电影艺术的声音何为“电影思维”?“电影思维是用影像和声音进行的艺术思维。
”早期电影没有声音,人称“不会说话的美女。
”1927年第一部有声片诞生(《爵士歌王》),可谓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电影声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语言、音响、音乐。
语言就是人嘴说出的话;音乐是电影中经过加工的、要通过演奏、演唱才能形成的声音;音响是电影中除了语言、音乐之外的所有声音的统称。
语言、音响、音乐三个部分,音响是我们要特别考虑的内容。
第一节、电影声音的语言思考题:①、电影中的语言主要包括哪些内容?②、选一段你认为好的人物对话,讲它好在哪里?③、如何写好人物对话?语言:电影中人嘴说出的声音。
一、语言的分类1、对白(对话):电影中人物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
它是电影中使用最多,因此也是最为重要的语言内容。
2、独白:剧中人物在画面中对内心活动所进行的自我表述。
三种情况:①、以自我为交流对象的独白,即“自言自语”。
②、对其他剧中人物。
如演讲、祈祷等。
③、对观众。
《个人问题访问记》。
3、旁白: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人物语言。
主要有两种情况:①、第一人称的自述(画面中没有说话的人);②、第三人称的介绍、议论、评说等。
二、语言的录制电影声音的录制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①、先期录音(前期录音):拍摄影像之前,先进行录音。
多用于歌舞片、音乐片、戏曲片。
②、后期录音(后期配音、配音):影像拍完之后,根据影像的内容,进行配音。
后期配音是电影创作中最为常用的录音方法,(常规电影都用此方法)。
它往往能使电影的声音鲜明、突出,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③、同期录音:摄影机拍摄影像的时候,录音机同步运行,录下影像内容所发出的声音。
由于它具有真实地再现影像内容所发出的声音的能力,能增强影片的真实感。
所以,纪实风格的影片多用此方法。
人物语言的录制主要是后期配音和同期录音。
另外,人物的语言在影像中出现时在技术上应做到以下几点:①、人物的语言应与说话人在影像中的口型一致。
电影分析与批评 (教案)
电影分析与批评 (教案)1. 课程简介电影分析与批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通过深入剖析经典及现代电影作品,使学生掌握电影的基本元素、叙事技巧、导演风格等,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2. 教学目标- 了解电影的基本元素(如画面、声音、剪辑等)及其在影片中的运用。
- 掌握电影叙事技巧(如故事线、角色发展、情节安排等)。
- 认识不同导演的风格与特点。
-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3. 教学内容3.1 电影基本元素- 画面:摄影、构图、色彩、光影- 声音:对话、旁白、音效、配乐- 剪辑:节奏、视角、过渡3.2 叙事技巧- 故事线:线性、非线性、多线索- 角色发展:人物性格、动机、成长- 情节安排:冲突、高潮、结局3.3 导演风格- 写实主义:注重真实、生活化- 魔幻现实主义:超现实、荒诞、寓言- 商业片:娱乐性、大众化- 艺术片:深度、创新、实验性4. 教学方法- 影片观摩:观看经典及现代电影作品,分析影片的各个元素和叙事技巧。
- 课堂讨论:学生就观看的影片进行深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 写作练习:撰写影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5. 评价方式- 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讨论、提问等。
- 影评写作:评价学生的观点、分析深度和文字表达能力。
-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电影知识、技巧和导演风格的掌握。
6. 参考教材与影片- 教材:《电影艺术》、《电影理论与批评》等相关书籍。
- 影片: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时期、风格和类型的经典及现代电影作品。
7. 课程安排每周两课时,共计16周。
具体安排如下:- 第1-4周:电影基本元素(画面、声音、剪辑)- 第5-8周:叙事技巧(故事线、角色发展、情节安排)- 第9-12周:导演风格(写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商业片、艺术片)- 第13-16周:综合讨论与影评写作以上教案旨在为电影分析与批评课程提供一个基本框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影视声音艺术 影片分析
论述题大红灯笼高高挂声音艺术在这部电影中,除了张艺谋所善用的镜头画面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声音了。
而其中的音乐又不可否认的成为这部电影声音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的音乐除了起着推动叙事发展的作用,还成为了片中女性角色的延伸语言,生活在深宅大院的太太丫鬟们有着太多压抑在内心的话而不得说出,片中的音乐恰到好处的变身成为这些欲言又止的话语,通过音乐传达给观众影片中人们无尽的思绪。
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选择了与赵季平合作,全因赵季平在音乐与画面结合方面有其独特的悟性,他善于运用民族素材,来表现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
他所创作的电影音乐能够揭示了某些画面所未能表达的深层情感,使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浑然一体,而他与第五代导演的碰撞,也成就了中国电影的辉煌。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赵季平采用的是交响组曲,音乐的基本素材取自京剧西皮流水的引子加工而成的“循环圈”,以女声合唱的无词歌、乐队及京剧打击乐的另类组合来演绎,音乐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超出了影片,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一、声音我们现在来说说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导演对声音的运用。
大部分观影者在初看电影时多会被里面的音乐所吸引,我也不例外,这也是我为什么会选择分析这部影片的原因。
但当我为了更准确的完成这篇文章而再一次观看这部影片时,我却被电影中的导演对声音的运用再一次吸引。
本片中大部分的声音使用目的在于对画面的强调或对氛围的更深塑造,比如颂莲嫁去陈家的那天,我们听到的是婚嫁唢呐的声音,可镜头画面上却是一身素雅的颂莲独自拿着行李走在去陈家的路上,传入耳内的喜庆声音与镜头内面无表情又孤单的颂莲形成了鲜明的声画对比,也向观众暗示着这场婚姻背后的不幸。
当颂莲第一次走进陈家大院的时候,传入我们耳内的清晰的脚步声,这从侧面体现出陈家的空旷、幽静和无人气儿。
还有就是每次点灯过后的第二天要灭灯的时候,导演总会特别强调吹灭的那一瞬间,不仅特写灯灭掉的瞬间,还特别着重突出了吹灭灯笼的声音,这粗重的一声,不仅吹灭了那盏灯笼,还将头夜点灯的太太所获得的所有“特权”(锤脚、点灯、宠幸、点菜等)全部吹熄,化为乌有,一切又回归原点,下一个得到“特权”的又会是谁?除了老爷谁也无法预料。
《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和任务《电影赏析》是电子声像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电子声像专业学生的电影鉴赏能力,并对电影艺术理论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
本课程将对各种电影基础理论加以讲解,并在分析影片时综合运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影分析方法和技巧,对于电影作品有较专业的剖析和阐述。
本课程将从电影艺术的各个维度对电影作品进行解构,让学生熟悉视觉和听觉元素构成,了解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熟悉电影发展历史和风格流派,了解电影作者的视听语言构思和处理方法,熟悉电影艺术大师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对于当今的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有自己的分析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课程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课程体系结构,掌握本门课程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国内外经典电影作品的艺术风格。
(2)本课程在教学中要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不仅讲授电影作品分析相关的知识,而且可涉及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3)本课程应重视结合实例讲授。
对国内外经典电影作品进行搜集和分析,要求学生仔细观看观赏,并阅读相关资料,课堂教学与课下资料整理结合起来,使学生熟悉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
(4)学习中要求学生在观摩优秀电影作品的同时,从中领会到电影制作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并能够从影院经营者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5)教学要求有三个层次:了解:即做到知道,识别。
熟悉:即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解释,并能归纳总结。
掌握: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在理论掌握的基础上能熟练应用于实际2、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电影概述第一节世界电影发展梗概一、电影的诞生二、电影艺术的起源三、电影的发展第二节中国电影发展梗概一、起始阶段二、发展时期(1922—1926)三、危机时期(1927—1931)四、左翼电影运动(新兴电影运动)(1932—1937)五、中国抗战电影(1937—1945)六、战后中国电影(1946一1949)七、“十七年”起落期(1949—1966)八、“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九、新时期的繁荣(1978至80年代末)十、“后新时期”(1989 年至今)第三节电影艺术思潮简介一、发明之初的分歧二、电影语言的确立三、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四、苏联蒙太奇学派五、好莱坞类型电影六、现代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历史转折点七、再现美学的实践和理论八、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九、苏联社会主义现实电影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十一、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十二、新德国电影十三、新好莱坞电影第二章电影分析基础第一节电影分析简述一、电影分析的几种类型二、电影分析的定义第二节电影分析的工具一、描述性工具二、引述性工具三、资料性工具第三节电影分析的历史一、文法书二、辩护分析三、影片解说单四、作者论五、停格第四节电影分析的目标一、总结欣赏和引导欣赏二、创新理论和印证理论三、学习电影和实践电影第五节电影艺术特征一、电影的外部特征二、电影的本体特性第三章电影直觉分析第一节故事分析一、电影的故事二、主题分析三、内容分析四、结构分析五、人物分析第二节视觉分析一、电影的画面二、电影的画面思维三、场景分析四、景别分析五、光线分析六、影调分析第三节听觉分析一、电影中的声音二、语言分析三、音乐分析四、音响分析五、无声分析第四章电影元素分析第一节作为故事元素的剧作一、电影剧作的涵义二、电影剧作的故事三、电影剧作的叙事方式四、电影剧作的地位五、电影剧作的特性第二节作为视觉元素的摄影一、电影摄影概述二、电影摄影艺术的特性三、电影摄影的功能四、当代电影摄影艺术的发展第三节作为听觉元素的声音一、电影声音美学的历史回顾二、电影音乐的特性三、电影声音与画面的关系第四节作为连续元素的剪辑一、电影剪辑的历史回顾二、电影剪辑艺术的基本元素三、蒙太奇的基本类型第五节作为性格元素的表演一、电影表演的本质二、明星制与观众三、电影表演与电影风格第五章电影结构分析第一节电影结构理论概述一、电影的结构系统简介二、电影结构的区别系统三、电影的结构分析第二节时间结构分析一、“本事”时间二、“本文”时间三、“放映”时间第三节空间结构分析一、画格空间二、镜头(画面)构图空间三、镜头运动空间四、形象(影片)空间第四节叙事结构分析一、因果式线性结构二、回环式套层结构三、缀合式团块结构四、交织式对比结构五、梦幻式复调结构第六章电影文化分析第一节文化与电影文化一、文化的阐释二、文化的构成三、电影文化第二节电影文化的特性一、电影视听享受的娱乐性二、具有独立盈利模式的商业性三、易受扭曲的脆弱性四、优势独具的高密度性五、交相融合的高技术与高情感性第三节电影文化分析的基本理论一、象征主义理论二、超现实主义理论三、袁现主义理论四、后现代主义理论五、未来主义理论第四节中国电影文化一、中国电影文化的两大传统二、改革时期中国电影文化三、21 世纪中国电影的“全球化”战略第七章经典影视作品分析实例三、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四、考查和考试方式本课程采用笔试考查,通过观赏一部电影作品,按照课堂讲述的分析方法,写出一片专业影评,要求能够按照各元素进行分解,并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阿甘正传声音音乐分析报告与赏析
阿甘正传声音报告【摘要】美国大片《阿甘正传》是部百看不厌的经典电影。
这部影片的音乐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本文从《阿甘正传》的声音入手,分析片中能详的配乐主题,反应时代性的嘲讽音乐插曲,影片语言和音响的使用,分享对于这部影片的音乐感受。
关键词:阿甘正传配乐插曲语言音响一、引言影片《阿甘正传》通过音乐叙事的方式来讲述一个智商只有75的美国人阿甘,在母亲不断的努力和鼓励下,凭借着自己的诚实守信、执着、坚强勇敢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了一个传奇的足球明星、兵乓球明星、战争英雄和亿万富翁的故事。
影片是以阿甘的成长经历为主线,通过影片中的片段外,还通过运用背景音乐间接来呈现不同时代背景的音乐表现跨越三十年的美国历史事件。
其中包括越南战争、水门事件、中美乒乓球外交、阿波罗号登月等。
影片使用了音乐叙事的方法,拓宽了观众的视野,让观众欣赏到阿甘的一生的精神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当年美国的历史背景,使观众能体验到一场音乐盛宴。
二、配乐在这部影片中,I'm Forrest Forrest Gump( 00: 00: 16 - 00: 02: 51)“羽毛主题”(主题曲)是我最喜欢的配乐,是影片中的原创配乐。
影片的开始,一片羽毛漂浮在空中,随风飘动,紧接着音乐响起。
这首充满灵性的音乐在开头框定了全片的音乐基调,以钢琴为主旋律,简洁的音乐,就如同漂浮在空中的羽毛般纯净、轻盈,飘进了人们心灵的深处,返璞归真的单调色调,唤起了人性中最纯真的感动。
小提琴的高音像是诉说着平凡生命中那些不平凡的事情,饱含深情。
羽毛最终飘落到阿甘的脚下,音乐渐渐远去。
整个配乐展现出清晰宜人的温暖气质,像一冽清泉直入心底,洗尽铅华。
片尾是I'll Be Right Here( 02: 14: 32- 02: 15: 19)是片头“羽毛主题”的重复。
与片头的羽毛主题作为呼应,让人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与延续。
再一次听到这个配乐,心情比刚开始看影片的时候要更平静,心灵像被洗礼过一样,就如同这个配乐般纯净、轻盈。
影视声音艺术 影片分析教材
论述题大红灯笼高高挂声音艺术在这部电影中,除了张艺谋所善用的镜头画面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声音了。
而其中的音乐又不可否认的成为这部电影声音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的音乐除了起着推动叙事发展的作用,还成为了片中女性角色的延伸语言,生活在深宅大院的太太丫鬟们有着太多压抑在内心的话而不得说出,片中的音乐恰到好处的变身成为这些欲言又止的话语,通过音乐传达给观众影片中人们无尽的思绪。
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选择了与赵季平合作,全因赵季平在音乐与画面结合方面有其独特的悟性,他善于运用民族素材,来表现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
他所创作的电影音乐能够揭示了某些画面所未能表达的深层情感,使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浑然一体,而他与第五代导演的碰撞,也成就了中国电影的辉煌。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赵季平采用的是交响组曲,音乐的基本素材取自京剧西皮流水的引子加工而成的“循环圈”,以女声合唱的无词歌、乐队及京剧打击乐的另类组合来演绎,音乐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超出了影片,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一、声音我们现在来说说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导演对声音的运用。
大部分观影者在初看电影时多会被里面的音乐所吸引,我也不例外,这也是我为什么会选择分析这部影片的原因。
但当我为了更准确的完成这篇文章而再一次观看这部影片时,我却被电影中的导演对声音的运用再一次吸引。
本片中大部分的声音使用目的在于对画面的强调或对氛围的更深塑造,比如颂莲嫁去陈家的那天,我们听到的是婚嫁唢呐的声音,可镜头画面上却是一身素雅的颂莲独自拿着行李走在去陈家的路上,传入耳内的喜庆声音与镜头内面无表情又孤单的颂莲形成了鲜明的声画对比,也向观众暗示着这场婚姻背后的不幸。
当颂莲第一次走进陈家大院的时候,传入我们耳内的清晰的脚步声,这从侧面体现出陈家的空旷、幽静和无人气儿。
还有就是每次点灯过后的第二天要灭灯的时候,导演总会特别强调吹灭的那一瞬间,不仅特写灯灭掉的瞬间,还特别着重突出了吹灭灯笼的声音,这粗重的一声,不仅吹灭了那盏灯笼,还将头夜点灯的太太所获得的所有“特权”(锤脚、点灯、宠幸、点菜等)全部吹熄,化为乌有,一切又回归原点,下一个得到“特权”的又会是谁?除了老爷谁也无法预料。
[原创]电影音效分类及赏析
电影中的声音分为三类:音响效果、音乐和对白。
这些声音可以单独使用,但通常以组合的方法使用。
有时,声音与我们看到的画面是同步的:两个人在对话,观众听到他们说话的内容。
有时,声音与我们看到的不同步,声音脱离其来源,往往与形象起对照作用,或者作为意义完全独立的来源而存在。
我们知道最早的电影是无声的。
那时的放映现场,为了防止人声鼎沸而使观众无法专心看片,也会找个乐队或者钢琴在现场演奏。
然而在默片的时代,导演只能用演员的表演、画面,实在不行就用字幕――来传递信息。
因些我们看到那时的表演不免有些夸张和幼稚,演员不行不进行非现实主义的表演,通过他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而到了有声片,这种表演就不行了,在有声片中,即使是最细微的耳语,也可以通过话筒让观众听得一清二楚。
于是一大批默片时代的演员失了业――包括最伟大的默片艺术家查里•卓别林。
(图1)图1:声音缩短了这位喜剧艺术家的职业生涯。
在有声片革命九年后,他拍摄了《摩登时代》,这是这位流浪汉最后一次在观众面前露面。
在其后的电影生涯中,他再也没有拍出如默片时代那样伟大的作品。
一.音响效果音响效果主要是用来产生出某种气氛,使观众入戏。
但有时也能成为影片含义的确切来源。
声音会形成一个“场”,通过声音观众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被暗示他在进入一个怎样的场景中:庄严的?戏谑的?紧张的?平静的?……画面以外的声音,可以使画面以外的空间发生作用,在开放性的镜头中,观众的注意力不仅仅被限定在画面以内。
在恐怕片和悬疑片中。
声音往往被用于恐怖源而不让我们看见。
(图2)图2:当我们实际去观看一部影片时,形象往往支配着声音,所以许多音响效果在下意识地起作用。
如观众在被破门而入的人吓到的同时,不会注意到此时的斧劈声比现实的声音大了若干分贝。
音响效果也可以用来起象征性的作用,这种作用通常是由剧性决定的。
在伯格曼的《野草莓》中,主人公一位年老的教授做了一个噩梦。
这个超现实主义的场景实际上是无声的,除了不停的心跳声――那是“死的警告”,告诉我们,老人去日无多了。
电影音乐赏析课程设计
电影音乐赏析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影音乐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2. 学生能识别电影音乐中的主要乐器和音乐形式,了解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3. 学生掌握电影音乐与画面、剧情、角色之间的关联,学会分析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和价值。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赏析电影音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电影音乐进行独立分析和评价,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学生学会利用电影音乐进行情感表达和创作,激发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电影音乐,培养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尊重,提高人文素养。
2. 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会关注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3. 学生通过电影音乐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以电影音乐为载体,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实际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电影音乐基础知识:介绍电影音乐的概念、起源、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电影音乐的特点及代表作品,使学生了解电影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趋势。
教学内容:电影音乐的定义、起源、早期电影音乐、有声电影音乐、现代电影音乐。
2. 电影音乐的形式与表现手法:讲解电影音乐中的主要乐器、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分析其在电影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电影音乐的乐器、交响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电子音乐等;音乐形式如主题曲、插曲、背景音乐等;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渲染等。
3. 电影音乐与画面的关系:探讨电影音乐与画面、剧情、角色之间的联系,分析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价值。
教学内容:音乐与画面的融合、音乐对剧情的推动、音乐对角色塑造的作用、音乐与电影风格的匹配。
4. 电影音乐赏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电影音乐作品,进行深入赏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影片分析》课程简介8-电影声音的音乐
《影片分析》课程简介8-电影声音的音乐第八节、电影声音的音乐思考题:①、举一部你认为音乐处理有特色的电影,谈它好在哪里?②、如何评价音乐元素?③、音乐在电影中有何作用?音乐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声音,它必须通过演奏、演唱才能形成。
电影音乐则是专门为电影创作、编配的音乐。
一、电影音乐的出现方式1、有声源音乐(画内音乐):画面中出现发出音乐的人(唱歌)或物(收音机、录音机、电视等)。
2、无声源音乐(画外音乐):画面中没有发出音乐的人或物。
二、电影音乐的录制方式①、前期录音:拍摄影像之前,先录制音乐或歌曲,拍摄时候播放,演员按照其节奏、旋律等进行表演,达到声画同步的目的。
②、后期配音:影像拍摄完毕,根据影像内容进行音乐配音。
三、音乐与画面的关系1、音画同步:音乐与画面情绪一致,节奏一致,主题一致。
音乐在这里是为了更好地烘托和喧染画面的内容,它附属于画面,与画面是一种“合一”的关系。
如“鬼子进村”2、音画对位:音乐与画面是一种“对位”的关系。
A、音画对立: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的影像内容所呈现出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
优美的音乐中,法西斯在杀人。
B、音画并行:音乐并不仅仅是具体地、简单地、机械地解释画面的内容,它与画面不是那种“合一”的关系(当然也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与画面犹如两条平行线,与画面是一种“并行”的关系。
我体会在这种关系中,音乐与画面有如下特点:①、音乐是比较完整的。
它可能表现在一个段落中,也可能表现在整部影片中。
②、音乐相对影像内容来说,不是简单的附属与被附属的关系。
它有时可能是比较独立的。
③、音乐所体现出的意义与影片中的影像内容所体现出的意义,似乎前者更抽象、更具象征意义;它似乎更接近作者所要表现的作品的主题,换句话说:音乐意义与影像意义在层次上来讲,前者比后者似乎具有更高的层次。
四、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1、喧染画面中所呈现的环境的氛围。
《猎鹿人》中的婚礼,长达20分钟。
用音乐充分喧染,以和平的幸福美好,反衬影片中长时间展现的战争的残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节、电影声音的音乐
思考题:
①、举一部你认为音乐处理有特色的电影,谈它好在哪里?
②、如何评价音乐元素?
③、音乐在电影中有何作用?
音乐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声音,它必须通过演奏、演唱才能形成。
电影音乐则是专门为电影创作、编配的音乐。
一、电影音乐的出现方式
1、有声源音乐(画内音乐):画面中出现发出音乐的人(唱歌)或物(收音机、录音机、电视等)。
2、无声源音乐(画外音乐):画面中没有发出音乐的人或物。
二、电影音乐的录制方式
①、前期录音:拍摄影像之前,先录制音乐或歌曲,拍摄时候播放,演员按照其节奏、旋律等进行表演,达到声画同步的目的。
②、后期配音:影像拍摄完毕,根据影像内容进行音乐配音。
三、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1、音画同步:音乐与画面情绪一致,节奏一致,主题一致。
音乐在这里是为了更好地烘托和喧染画面的内容,它附属于画面,与画面是一种“合一”的关系。
如“鬼子进村”
2、音画对位:音乐与画面是一种“对位”的关系。
A、音画对立: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的影像内容所呈现出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
优美的音乐中,法西斯在杀人。
B、音画并行:音乐并不仅仅是具体地、简单地、机械地解释画面的内容,它与画面不是那种“合一”的关系(当然也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与画面犹如两条平行线,与画面是一种“并行”的关系。
我体会在这种关系中,音乐与画面有如下特点:
①、音乐是比较完整的。
它可能表现在一个段落中,也可能表现在整部影片中。
②、音乐相对影像内容来说,不是简单的附属与被附属的关系。
它有时可能是比较独立的。
③、音乐所体现出的意义与影片中的影像内容所体现出的意义,似乎前者更抽象、更具象征意义;它似乎更接近作者所要表现的作品的主题,换句话说:音乐意义与影像意义在层次上来讲,前者比后者似乎具有更高的层次。
四、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1、喧染画面中所呈现的环境的氛围。
《猎鹿人》中的婚礼,长达20分钟。
用音乐充分喧染,以和平的幸福美好,反衬影片中长时间展现的战争的残酷。
2、表现时代感和地方特色。
《骆驼祥子》:30、40年代的北京味。
3、抒发作者的感情。
4、表现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
《一个与八个》:歌曲《在太行山上》。
5、表现剧中人物的心境。
6、刻划人物,将某个具体人物音乐化。
《蓝色的女人》:
7、为影片的风格定调。
如幽默片中的幽默音乐。
8、声画组接。
用一段音乐将几个不同的镜头连接起来,形成一种整体感。
五、电影音乐的评价
音乐出现在电影中,最早的目的是为了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银幕上去,即进入所谓的“看电影的状态”。
后来才开始用音乐去配合着表现画面上的内容。
为了表现画面上的内容,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想了各种办法,使用了各种手段。
6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音响元素的重新认识,音乐受到了冲击。
现在,在许多优秀的电影艺术家的影片中,他们很少使用音乐,如果一定要用音乐的时候,他们也努力使音乐出现得自然。
《克来默夫妇》中的音乐成了环境音响的一部分。
当然,也有一些大师的影片,音乐在他们的影片中出现,与影像、或者说是影片所表现的内容,距离已经相当遥远,它远远已不是在解释或者配合画面。
应该这么说,他是在用音乐来表现自己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更抽象的、更模糊不清的思考。
(它比“并行”更高)。
《蓝色的女人》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我认为:音乐本身是一种自身独立的,并且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艺术形式。
它独具魅力,它极为感人。
因此,除非象《蓝色的女人》那样的作品之外,我们不应该借助音乐的魅力,来“一美遮百丑”。
电影是以“视”为主的艺术,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影像的艺术表现力。
另外,电影的声音本身也极为丰富,特别是音响,充满了生活的魅力。
所以我们还应大力挖掘音响的表现力。
我认为,电影音乐应该在非用的时候再用,而且,用的时候,要努力使它出现的生活,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