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鉴赏评论悬岩边的树草木篇教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鉴赏评论《草木篇》教案1
课题草木篇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生字词;熟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习在艺术构思上以小见大,在表现手法上托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歌颂的孤直不屈、刚正不阿、忠贞不二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熟读背诵课文。
体会诗中歌颂的孤直不屈、刚正不阿、忠贞不二的美好品质。
难点:学习在艺术构思上以小见大,在表现手法上托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法选择学导式教学法、朗读法。
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
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1 课时备课总数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出示教学目标。
(见上)二、指导学生先学。
(口述学法指导)(一)集体讨论疑难句读、字、词、句。
(二)小结学习方法,讨论归纳。
(三)品读——分析——理解——背诵。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一)题目解说:《草木篇》是一组托物言志的散文诗。
组诗通过对白杨、藤、仙人掌、梅、毒菌五种植物的描绘,歌颂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也鞭挞了立身处世中的假恶丑,表达了作者的“善恶之心、坦诚态度和刚直人格”,寓意颇深,本课节选了其中两种植物的描绘。
诗人在篇首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的诗句,点明了题旨。
让学生理解含义,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走近作者:《草木篇》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31年生,四川金堂县人。
1948年开始写作诗歌、小说。
著有诗集《农村夜曲》、《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游踪》、《故园别》等。
流沙河的诗歌成就主要表现在蒙难之际(被打为右派)和复出之后。
前者有《故园九咏》、《情诗六首》、《梦西安》等,大都写真实人生,在困苦中追思美好,在劫难中倾诉忠诚,在抑郁中畅想未来,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这类诗把直率和含蓄、柔婉和刚毅融为一体,给人以质朴自然之美。
后者有教师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并从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
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并指名回答。
悬崖边的树-北师大版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案
悬崖边的树-北师大版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式;•了解中国新诗的表达主题和表达手法;•理解《悬崖边的树》的内涵和意义;•能够分析并解读《悬崖边的树》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悬崖边的树》这首诗的意义和内涵;•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式。
三、教学难点•了解中国新诗的表达主题和表达手法;•能够分析并解读《悬崖边的树》这首诗。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讨论•课文阅读五、教学内容1. 《悬崖边的树》红黄绿三色光,散作千层石上,疑是风落林空,或雨迎岫来动。
当初认得几多,悬崖绝壁难描,坐看云起涌峰,眉间心上皆高。
2. 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式•韵律:平水韵、双声韵、上声韵•格式: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绝句、律诗六、教学步骤1. 导入放映一段《悬崖边的树》的录音或朗诵,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艺术美。
让学生自己品读这首诗,并询问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2. 阅读通过老师讲授和课本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式。
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自己尝试解读《悬崖边的树》这首诗。
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讲解这首诗。
3. 分析让学生分析《悬崖边的树》这首诗的韵律与格式,理解这张诗的内涵和意义。
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一起来分析。
可以在课后安排小测验,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评价•提问•课堂讨论•课堂笔记•作业八、教学总结本课主要讲授《悬崖边的树》这首中国新诗,目的是将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与《悬崖边的树》这首诗骨骼相连,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新诗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本课采用讲授法、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山东省定陶县半堤乡中学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 21 悬岩边的树 草木篇 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鉴赏·评论:《悬岩边的树》《草木篇》(1课时)课前预习:朗读诗歌1.写出遇到的生字并注音,解释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
2.初步理解诗歌含义。
3.提出疑问。
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
2.理解“悬岩边的树”“白杨”“梅”的形象特点。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
评价任务:1.自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含义。
2.整体感知感知诗歌内容,理解“悬岩边的树”“白杨”“梅”的形象特点。
3.学习写作散文诗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示图片(见右侧):当你看到这幅图片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当你有这棵树一样的经历的时候你的心情又将如何呢?(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后)下面我们来学习当代诗人曾卓写的《悬岩边的树》,我们一起去体会诗人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播放课件)二、预习展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喧哗..()..()倔强媚.笑()轻佻.()2.解释词语(1)倔强:(2)媚笑:(3)轻佻:(参考答案:1.xuānhu jujinɡ mi tiāo 2.(1)倔强:刚强不屈。
(2)媚笑:妩媚的笑;讨好的笑。
(3)轻佻:言语举动不庄重,不严肃。
)3.提出疑问。
三、朗诵诗歌1.小组准备朗诵。
老师提示:读准字音,停顿恰当,突出重音,富有情感。
2.朗读展示。
小组派代表朗读。
3.老师指导:(1)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颗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上..的/悬岩(2)语速舒缓,情感深沉。
4.学生再度朗读。
四、深度研磨1.明确学习目标:理解“悬岩边的树”的形象特点。
2.达成课时学习目标。
(1)学生朗读诗歌,思考:每节诗描绘的树的形象是怎样的?(2)成果展示。
第一节: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树。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语文《悬岩边的树》说课稿教案反思设计课件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语文《悬岩边的树》说课稿教案反思设计课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理解“悬岩边的树”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体会诗的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美。
2.教学难点理解“悬岩边的树”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悬岩边的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诗中的“悬岩边的树”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悬岩边的树”的象征意义。
4.分析诗歌修辞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感受诗歌的美。
5.感悟诗情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6.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四、作业设计1.课内作业根据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创作一首以“悬岩边的树”为主题的现代诗歌。
摘录诗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外作业收集其他现代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反思1.优点学生对诗歌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不足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仍较浅显,需要加强引导和点拨。
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发言较为紧张,需要进一步鼓励。
六、课件设计1.课件内容诗歌原文及注释“悬岩边的树”图片诗歌象征意义分析诗歌修辞手法解析2.课件特点界面简洁,内容清晰互动性强,便于课堂讨论图片与文字相结合,增强视觉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感现代诗歌教学的魅力。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了解诗人现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探讨《悬崖边的树》在诗人的创作中的地位和意义。
1.2 作者介绍简介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
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第二章:诗歌主题与意象解析2.1 诗歌主题分析《悬崖边的树》的核心主题。
探讨诗歌对社会、人生和个人情感的反映。
2.2 诗歌意象解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悬崖、树等。
探讨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第三章:诗歌结构与语言特色3.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章节、韵律、节奏等。
探讨结构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
3.2 语言特色赏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对诗歌表现力的贡献。
第四章:诗歌的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4.1 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变化。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考。
4.2 审美价值分析诗歌的审美特点,如韵律美、意象美等。
探讨诗歌对读者的审美启迪和审美享受。
第五章:诗歌的当代意义与启示5.1 当代意义分析《悬崖边的树》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探讨诗歌对当代读者的启示和教益。
5.2 启示总结诗歌给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和教益。
强调诗歌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六章:诗歌分析与解读6.1 诗歌内容概述总结诗歌的主要情节和事件。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情节和转折点。
6.2 深入解读对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进行深入解读。
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第七章:诗歌创作技巧与艺术特色7.1 创作技巧探讨诗人使用的创作技巧,如象征、暗示等。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7.2 艺术特色赏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独特之处。
讨论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章:诗歌的批评与评价8.1 文学批评介绍《悬崖边的树》在文学批评界的评价和解读。
分析不同批评家和学者的观点和评价。
8.2 读者评价探讨读者对《悬崖边的树》的接受和评价。
分析读者对诗歌的喜爱和认同的原因。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鉴赏 评论《悬崖边的树》讲义 北师大版
悬岩边上的树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学习本诗借物喻人、托物 言志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 节奏感和音乐美。
2、通过分析把握诗歌的 思想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目标
1、理解作者所表达 的人生态度。
2、培养乐观、豁达 的人生观。
作者简介
曾卓(1922~2002),原名曾 庆冠,湖北黄陂(pí)人,当代 诗人。 14岁开始写作,16岁加入 中国共产党。17岁正式发表作品。 流亡重庆时,与邹荻帆、绿原等
人组织了在诗坛产生较大影响的
“诗垦地社”,出版过《诗垦地 丛刊》。
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 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 1959年下放农村。1979年底平反。 出版的诗集有《悬崖边的树》、 《老水手的歌》等。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品读
悬
岩 边 的
曾 卓
树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生字词
寂寞
jué jiàng 倔强
导学释疑
1、这首诗一共分为几个 小节?每个小节都写了什么?
导学释疑
2、从全诗来看,你认为 这棵生长在悬崖边的树具有 哪些品质?说出你的理由。
恶劣的环境 奇异的风 顽强不屈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鉴赏评论《悬岩边的树》《草木篇》教案
《悬岩边的树》《草木篇》教案【教学目标】1、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领略诗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与本单元中的其他课文比较,继续对树的形象及其寓意进行解读。
【教学重点、难点】解读树的形象及其寓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单元的5篇课文全是关于树的。
在这一大片的树林中,其实没有一棵是真正意义上的“树”,每棵树都被注入了人的情感和思想。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卓笔下的那棵长在悬岩边的树,流沙河诗作中的白杨与梅又有什么不同呢?二.研读《悬崖边的树》1.指名朗读,教师指出优、缺点。
全班再次齐读。
2.简介曾卓先生及《悬崖边的树》。
老师在网上的搜索获得的有关曾卓先生的信息只有短短的几行字:曾卓,1922年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与邹荻帆等人创建垦地诗社,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受迫害,1959年下放农村劳动改造,1961年调派武汉人民艺术剧院,1979年平反。
这些经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似乎显得遥远而陌生,甚至有点不可思议,但那些“革命”、“垦地诗社”、“胡风案”、“下放劳改”、“平反”等关键词似乎在告诉我们,曾卓的一生就是一部那个特定历史年代的政治史,而《悬岩边的树》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那把打开历史门缝的钥匙。
3.讨论以下各题,加深对诗作的理解。
(可投影或多媒体显示)①结合“孤单”“寂寞”“倾听”等词语,说说“悬岩边的树”有何象征意义?②诗作的最后一节中,“风的形状”和“展翅飞翔”的深层含义是什么?③“悬岩边的树”的“倔强”与《白杨礼赞》中“白杨”的“倔强”有什么不同?④结合诗人的经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每组各派一位同学为代表发言。
教师补充讲解,明确:①“悬岩边的树”的象征意义。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一棵树,但这棵树与苏童那《三棵树》和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的树,在内涵上有根本的不同。
我们首先感到惊异的是这是悬崖边的一棵树。
初中语文_《悬岩边的树》《草木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的风骨思的锋芒鉴赏评论:《悬岩边的树》《草木篇》一课时课前预习:L朗读二首诗文,并试着背诵。
2.搜集曾卓、流沙河简介,及写作背景,便于更好理解象征义。
相关课程标准:“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 教学目标:评价任务:1.初读诗文,背诵。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象征意义。
3.与前面几篇课文进行简单比较。
教学过程:【序曲】创设情境草木有情,在本单元的全部五篇关于树的文章中。
其实没有一棵是真正意义上的“树”,每棵树都被注入了人的情感和思想。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卓笔下的那棵长在悬岩边的树,流沙河诗作中的白杨与梅乂有什么不同呢?【诵读篇】(一)文本中心读要求:1:尽可能的仔细读文本,不管时代背景,也不管作家生平。
力求从文本中获得心灵的感受,力求再现诗中形象二2:大家大声朗读诗歌,试着标注停顿的节奏、重音和拖音。
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力求读出诗歌的韵味。
任务:大声诵读全诗,说说从诗歌中获得的哪些艺术感受。
投影:悬岩边的树曾卓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 •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 • •它/倾听一一/远处森林的喧哗• • •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 •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 • •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 • •学生活动:L读书自由读一一个别读一一齐读。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诵读情况。
2 .谈感受:感到疑问:悬岩边的树,悬岩边怎么会有树?会是什么树?感到孤单:只有一棵树,乂在悬崖上,很不适合生活,很危险。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讲解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现代诗歌《悬崖边的树》,通过诗歌欣赏,感受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1.2 学生互动学生分享对现代诗歌的了解和欣赏经验,共同探讨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教师讲解介绍诗人顾城以及他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2 学生互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分享个人了解,共同了解更多关于顾城及其作品的信息。
第三章:诗歌结构分析3.1 教师讲解分析《悬崖边的树》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韵律、意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3.2 学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结构特点,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悟。
第四章:诗歌意象解析4.1 教师讲解详细解读《悬崖边的树》中的主要意象,如“悬崖”、“树”等,引导学生体会意象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4.2 学生互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探讨诗歌意象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第五章:情感主题探讨5.1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意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如生命、爱情、自由等。
5.2 学生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展开讨论和交流。
第六章:创作手法分析6.1 教师讲解分析《悬崖边的树》的创作手法,如象征、隐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思想和情感。
6.2 学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创作手法,并尝试创作一首运用这些手法的短诗。
第七章:诗歌鉴赏与批评7.1 教师讲解介绍诗歌鉴赏与批评的基本方法,如关注诗歌的语言、形式、意象和情感等。
7.2 学生互动学生运用所学鉴赏与批评方法,对《悬崖边的树》进行评价,分享自己的见解。
第八章:拓展阅读与欣赏8.1 教师讲解推荐与《悬崖边的树》相似的现代诗歌作品,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以丰富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8.2 学生互动学生分享自己拓展阅读的成果,互相推荐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
第九章:课堂小结与反思9.1 教师讲解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强调诗歌欣赏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鉴赏评论《悬岩边的树》教案2
《悬岩边的树》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学习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2.通过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人生态度。
2.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各小节所描写的景象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理解树的两种结局。
●教学方法朗读法。
分析讨论法。
●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二)素材准备本诗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我们每天上下学都会看到路旁或繁荣茂盛,或秋叶满街,或红花遍道等等各种各样风姿的树,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在悬崖边上的树呢?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见过吧?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悬崖峭壁上傲然耸立着一棵树,那是什么感觉?有谁能用具体的语言描绘一下?(引导)好,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各自都描绘出了自己心中悬崖上的树,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诗人是怎样描绘悬崖上的树的。
(板书)课题,作者(讲授新课)一、整体感知1.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1955年,诗人曾卓被卷入所谓的“胡风反党集团”,此后的二十五年,他一直戴着“胡风分子”的帽子,作为一个囚犯艰难地生活在被排斥、被重压之中。
“文化大革命”使本已不见天日的生活雪上加霜,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
在这种境遇中,诗人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
本诗创作于1970年,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极端动乱的年代。
这首诗是正直而勇敢的诗人面对厄运时的内心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2.同学自己诵读全诗。
3.分组朗读全诗。
(可以是男女两组)4.通过多次朗读,请同学们说一说本诗的大概意思。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为下面的学习理解作铺垫。
)二、精读课文再读全诗,回答问题。
1.第一节描绘了什么景象?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第一节描绘了一幅奇异的景象,它展示了树生存环境的险恶,并将其形象突兀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悬崖边的树》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悬崖边的树的景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提出对悬崖边的树的印象和问题。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理解其深层含义。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主题和信息。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分析诗歌中的道德和哲学思考,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口头报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第四章: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帮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学内容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意写作。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首诗、一篇短文或绘制一幅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灵感,引导学生发挥创意。
学生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帮助学生总结课程所学内容和经验。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5.2 教学内容学生回顾和总结诗歌的意义、主题和自己的学习体验。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反思,分享自己的总结和评价。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鉴赏 评论(草木篇)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可叫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从整体上把握全班同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1.本文的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草木篇》在艺术构思上以小见大,在表现手法上托物喻人,在感情抒发上憎爱分明,在语言运用上刚柔并济,堪称当代咏物诗中的佳作。)
2.诗人借《草木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借写草木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表达了作者的孤直不屈、刚正不阿,忠贞不二的美好品格。)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 1 课时
备课
总数
第 41 课时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出示教学目标。(见上)
二、指导学生先学。(口述学法指导)
(一)集体讨论疑难句读、字、词、句。
(二)小结学习方法,讨论归纳。
(三)品读—分析----理解----背诵。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一)题目解说:
2.听范读,并思考:
(1)本文题材是什么?有何特点?(明确: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诗,具有散文的格式和诗化的语言)。
(2)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可看出?
(明确:白杨树具有宁折不弯,孤直不屈的特点,从“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这些词句可看出。)
课题
草木篇
学 习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重点:熟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中歌颂的孤直不屈、刚正不阿、忠贞不二的美好品质。
难点:学习在艺术构思上以小见大,在表现手法上托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法
选择
学导式教学法、朗读法。
课型
新授课
课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悬岩边的树草木篇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领略诗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与本单元中的其他课文比较,继续对树的形象及其寓意进行解读。
【教学重难点】
解读树的形象及其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的5篇课文全是关于树的。
在这一大片的树林中,其实没有一棵是真正意义上的“树”,每棵树都被注入了人的情感和思想。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卓笔下的那棵长在悬岩边的树,流沙河诗作中的白杨与梅又有什么不同呢?
二.研读《悬崖边的树》
1.指名朗读,教师指出优、缺点。
全班再次齐读。
2.简介曾卓先生及《悬崖边的树》。
老师在网上的搜索获得的有关曾卓先生的信息只有短短的几行字:曾卓,1922年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与邹荻帆等人创建垦地诗社,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受迫害,1959年下放农村劳动改造,1961年调派武汉人民艺术剧院,1979年平反。
这些经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似乎显得遥远而陌生,甚至有点不可思议,但那些“革命”、“垦地诗社”、“胡风案”、“下放劳改”、“平反”等关键词似乎在告诉我们,曾卓的一生就是一部那个特定历史年代的政治史,而《悬岩边的树》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那把打开历史门缝的钥匙。
3.讨论以下各题,加深对诗作的理解。
(可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①结合“孤单”“寂寞”“倾听”等词语,说说“悬岩边的树”有何象征意义?
②诗作的最后一节中,“风的形状”和“展翅飞翔”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③“悬岩边的树”的“倔强”与《白杨礼赞》中“白杨”的“倔强”有什么不同?
④结合诗人的经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每组各派一位同学为代表发言。
教师补充讲解,明确:
①“悬岩边的树”的象征意义。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一棵树,但这棵树与苏童那《三棵树》和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的树,在内涵上有根本的不同。
我们首先感到惊异的是这是悬崖边的一棵树。
悬崖边怎么会有树?一般的树在悬崖边是很难生存的。
茅盾的白杨、苏童的树,都是写实的,都是实有其物,什么地方,什么品种,什么样的形态,一清二楚。
而这里的树,就是一棵树,什么品种,不在诗人关注的范围之内。
在苏童的笔下,他有过的三棵树,来龙去脉,从生到死,所有的经历都有交代。
而在这里,悬崖边的树就就是一棵树。
这就是诗与散文的区别,诗中的树是概括的,虚拟的,想像的,假定的。
这里诗人强调表现的是:只有一棵树,又在悬崖上,很危险(悬崖),很不适合生命存活,而且是很孤单的。
这棵树活得是很艰难的,应该是很痛苦,很悲凉的。
从“倾听”、“孤独”、“寂寞”等字眼,同学们不难感到,诗人写的已经不完全是树。
在危险(危机)的处境中,既不悲观,也不痛苦,其内在的感觉,能够听到“喧哗”和“歌唱”。
但是诗人并没有回避它是孤独的,毕竟是只有一棵树,而且又是悬崖上。
诗人甚至也没有回避它是寂寞的,这一节的最后两句,点出诗意的关键。
“悬岩边的树”是一棵远离群体(森林),处于危险处境的树,这肯定不是一棵普通的树,不然“奇异的风”不会把厄运施加于它。
这棵“悬岩边的树”渴望归附于一个集体(森林),却又被驱逐到边缘的危险环境。
内心的坚强与精神再次腾跃,已经改变了“风”肆意扭曲的结果。
这棵“树”是孤独的,但也是不朽的,它是受难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的真实写照,秉承着既定的人生理想,积极进取而又不屈服于匍匐的命运。
②“风的形状”和“展翅飞翔”的深层含义。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
诗人在这里,达到了思想的高度和艺术的高度。
弯曲的身体,是树的枝干受到扭曲的结果。
这种扭曲的力量是什么力量呢?诗人说是风的力量。
而风的力量是看不见的,可是在树的身体上,却留下了“风的形状”。
以有形的弯曲,表现了无形的风力。
“风的形状”是外在的狂暴的力量对“树”的压迫之后留下的痕迹。
但“展翅飞翔”是“树”的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再现,冷静地审视和对待逆境,重新出发。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这里,又一次突出了矛盾:一方面是危机的加重,即将跌进深谷;而另一方面,则是展翅飞翔。
这里有两个字眼特别重要,一个就是“跌”,危机可能变成灾难;一个就是“飞”,灾难又可能成为新的转机。
③两种“倔强”的不同。
“悬岩边的树”的“倔强”是诗人固有的清高和刚毅性格的体现,处惊不变,享受生活,淡泊名利。
保持这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白杨”的“坚强”是中华儿女包含满腔热忱,不屈服外侵,压迫之中的反抗精神的写照。
这种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于歌颂党及抗日军民的鲜明政治观点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④对这首诗的理解。
阅读诗歌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把诗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联系起来。
从曾卓的生平我们知道,他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
在所有打成胡风集团成员的人士中,他是最明显受冤枉的。
但是,由于最高方面的决策无从挑战,他就冤屈了二十多年,才得以平反。
联系到他的这段遭遇,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灾难岁月中,他的思想风貌和人格风采。
同时,也可以加深理解为什么开头诗人要这样写:“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是不知道吗,诗人很清楚。
这个风的意象,很值得注意,到了后面,又一次被提起:“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
二十多年的灾难,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只用弯曲的枝干来概括。
而被摧残的原因,归结为”风的形状”。
同其他的诗一样,在这首诗中,诗的意象是在虚拟的、假定的、想像的境界之中展开的,不能像在散文中那样进行具体的刻画。
三.朗读并背诵《草木篇》,之后研读。
1.指导学生课上背诵。
2.比较阅读:谈谈你对《草木篇》的理解,其中“白杨”的寓意和《白杨礼赞》一样吗?〔学情预测〕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允许学生多方面开拓思维,谈谈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旨在让学生理解此文中“白杨”的寓意。
引导学生再读“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白居易)的名言。
因此,立身、立志均应像白杨一样坚强不屈,或许过程中会有“长剑”、“暴雨”,也要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3.解读《草木篇》。
在解读《白杨礼赞》时,老师说过,比喻与象征不同,比喻的特点是把本体和喻体同时呈现在读者面前。
比如说,“白杨像闪光的宝剑”,这里有本体:白杨;有喻体:宝剑。
二者同时呈现,就是比喻。
如果,只有本体,喻体并不出现,如本篇中的《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零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
这里,没有本体和喻体之别,二者合二而一。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叫做“暗喻”。
暗喻如果一般表现感情,那还只是暗喻;如果表现的是一种比较深刻的理念、思想,那就变成了象征,如《白杨礼赞》。
而本篇中的白杨,是属于暗喻还是象征呢?看下去:
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
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这里,当然也有感情的成分,但是更加突出的是理念:挺直和弯腰之间的绝对对立,宁可折断,也不能弯腰。
这种对立,就有一点人生哲理的色彩,因而,这里象征的成分就递增了。
我们再看《梅》,很明显,一开始,就以“姐姐妹妹”、“爱情”,把梅拟人化了。
接着就是几个层次的对立。
一个是:
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
一个是:
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这显然是象征,因为第一是本体和喻体的统一,第二是所喻者为对立的人生哲理。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草木篇》。
2.完成相关的本课作业。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